冀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全冊)科學教(學)案_第1頁
冀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全冊)科學教(學)案_第2頁
冀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全冊)科學教(學)案_第3頁
冀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全冊)科學教(學)案_第4頁
冀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全冊)科學教(學)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PAGE40 / NUMPAGES401小草和大樹教學設計思想:本課旨在通過對具體植物的觀察、比較,找出一類植物的共同特征,并利用學到的方法去認識更多的植物類別與其主要特征。其重點是指導學生通過觀察和比較植物的特征,學習簡單的分類方法。教學目標:一、科學探究目標1能用放大鏡等工具對植物進行細致的觀察,并用圖和文字進行記錄。2能分析出某一種植物的典型特點或特征(包括形狀、顏色、氣味等)。3能夠歸納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共同特征。4能根據植物的不同點,采用一定的標準,對植物進行分類。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能與其他同學交流,找出比較合理的分類方法。三、科學知識目標1能通過觀察,發現一些植物的

2、主要特征。2能舉例說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特點。3能感受到地球上的植物種類很豐富。四、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目標能設法在不損壞植物的前提下研究植物。教學重點和難點:指導學生通過觀察和比較植物的特征,學習簡單的分類方法。教學方法:教師講授與學生活動相結合的互動教學法。教學媒體:多媒體設備,各種植物的圖片。課時建議:1課時。教學過程:(一)導課談話:在地球上生長著各種各樣的植物,有些植物覆蓋在陸地表面,有些生活在海洋、湖泊、河流和池塘中。迄今為止,人們已經知道的植物大約有30萬種。千姿百態的植物使自然界多姿多彩,生機勃勃。大家想不想認識千姿百態的植物呀?讓我們一起來觀察吧!(二)新課教學活動1:比

3、較小草和大樹(外出觀察)1談話:對于生活在我們周圍的植物,我們早已不再陌生。今天,我們一起到校園里去看看,尋找一些小草和大樹進行觀察,比較它們有哪些一樣和不同的地方。2要求:(1)以小組為單位,聽從小組長的安排;(2)注意安全,不能攀爬大樹和隨意的采摘小草和樹枝;(3)認真的觀察,與時的做好記錄。3學生活動4整理記錄,歸納總結并匯報:(1)“我”觀察到的小草名稱輪廓圖根、莖、葉等器官的主要特點(2)“我”觀察到的大樹名稱輪廓圖根、莖、葉等器官的主要特點(3)歸納:你發現小草的莖和大樹的莖有什么不同嗎?5總結像蟋蟀草一樣具有比較疏松、柔軟、支持力弱的莖的植物,稱為草本植物;像樹那樣具有比較緊密、

4、堅硬、支持力比較強的莖的植物,稱為木本植物。6辨別:我們常見的植物中哪些是木本植物?哪些是草本植物?活動2:給植物分類1談話:為了更好的認識和研究各種各樣的植物,需要根據植物的特征,對植物進行分類,你會從哪些方面來對它們進行分類呢?2觀察書中提供的圖片,初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分類的標準;3小組討論分類的標準;4根據分類的標準給植物進行分類;5匯報分類的結果;6統計:全班同學共找到多少種分類的方法?拓展知識:認識一些不開花的植物:(1)綠藻(2)水綿(3)腎蕨(4)苔蘚板書設計:第一課小草和大樹(1)“我”觀察到的小草名稱輪廓圖根、莖、葉等器官的主要特點(2)“我”觀察到的大樹名稱輪廓圖根、莖、葉

5、等器官的主要特點(3)歸納:你發現小草的莖和大樹的莖有什么不同嗎?像蟋蟀草一樣具有比較疏松、柔軟、支持力弱的莖的植物,稱為草本植物;像樹那樣具有比較緊密、堅硬、支持力比較強的莖的植物,稱為木本植物。(4)分類草本植物:蟋蟀草木本植物:玉蘭樹其他分類的標準:根、葉、花、種子教學反思:輔助資料草本植物植物體木質部較不發達至不發達,莖多汁,較柔軟。按草本植物生活周期的長短,可分為:1.一年生草本(annual)在一個生長季節就可完成生活周期的,即當年開花、結實后枯死的植物,如水稻、大豆、番茄等。2.二年生草本(biennial)第一年生長季(秋季)僅長營養器官,到第二年生長季(春季)開花、結實后枯死

6、的植物,如冬小麥、甜菜、蠶豆等。3.多年生草本(perennial herb)能生活二年以上的草本植物。有些植物的地下部分為多年生,如宿根或根莖、鱗莖、塊根等變態器官,而地上部分每年死亡,待第二年春又從地下部分長出新枝,開花結實, 如藕、洋蔥、芋、甘薯、大麗菊等;另外有一些植物的地上和地下部分都為多年生的,經開花、結實后,地上部分仍不枯死,并能多次結實,如萬年青、麥門冬等。草本植物中,一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的習性,有時會隨地理緯度與栽培習慣的改變而變異,如小麥和大麥在秋播時為二年生草本,在春播時則成為一年生草本;又如棉花與蓖麻在江浙一帶為一年生草本,而在低緯度的南方可長成多年生草本。木本植物植

7、物體木質部發達,莖堅硬,多年生。木本植物因植株高度與分枝部位等不同,可分為:1喬木(tree)高大直立的樹木,高達5米以上,主干明顯,分枝部位較高,如松、杉、楓、樟等,它們有常綠喬木(evergreen tree)和落葉喬木(deciduous tree)之分。2灌木(shrub)比較矮小,高在5米以下的樹木,主干不明顯,分枝靠近莖的基部,如茶、月季、木槿等,有常綠灌木與落葉灌木之分。3半灌木(亞灌木sub-shrub)植物多年生,但僅莖的基部木質化,而上部為草質,冬季枯萎,如牡丹。喬木喬木是指樹身高大的樹木,由根部發生獨立的主干,樹干和樹冠有明顯區分。有一個直立主干、且高達5米以上的木本植物

8、稱為喬木。與低矮的灌木相對應,通常見到的高大樹木都是喬木,如木棉、松樹、玉蘭、白樺等。喬木按冬季或旱季落葉與否又分為落葉喬木和常綠喬木。喬木類樹體高大(通常6米至數十米),具有明顯的高大主干。又可依其高度而分為偉喬(31米以上)、大喬(21-30米)、中喬(11-20米)、小喬(6-10米)等四級。灌木灌木是沒有明顯主干的木本植物,植株一般比較矮小,不會超過6米,從近地面的地方就開始叢生出橫生的枝干,都是多年生。一般為闊葉植物,也有一些針葉植物是灌木,如刺柏。如果越冬時地面部分枯死,但根部仍然存活,第二年繼續萌生新枝,則稱為“半灌木”。如一些蒿類植物,也是多年生木本植物,但冬季枯死。有的耐陰灌

9、木可以生長在喬木下面,有的地區由于各種氣候條件影響(如多風、干旱等),灌木是地面植被的主體,形成灌木林。沿海的紅樹林也是一種灌木林。許多種灌木由于小巧,多作為園藝植物栽培,用于裝點園林。喜陽植物例如月季,石榴,菊花,水仙,荷花等都屬于喜陽類,它們需要在下栽培生長才會良好,叫做喜陽植物。在植物大家庭中,有些植物如松、杉、柳、槐喜陽,植物學家們叫它們陽生植物,而有些植物是喜陰的例如云杉、冷杉、玉簪等。兩者之間的區別,最為明顯的部分要算葉片了。喜陽植物的葉片質地較厚而粗糙,葉面上有很厚的角質層,能夠反射光線;氣孔通常小而密集,葉綠體較小,但數量較多。喜陰植物葉子和喜陽植物葉片的構造恰恰相反,一般是葉

10、大而薄,角質不發達,葉肉細胞和氣孔比較少,有利于在蔭蔽的環境下,對微弱的也能吸收和利用。植物之所以有的喜陽,有的喜陰,主要在于的直射、斜照和生長環境條件的不同所造成的。一般植物的分類標準1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木本植物莖的木質部發達,堅硬,直立,壽命長,多年生長,而草本植物莖的木質部不發達,莖、枝柔軟,植株較小,一般為一年生或二年生,多數在生長終了時,其整體或地上部分死亡。2喬木和灌木喬木是指植株高大的樹木,根部具有獨立的主干,樹干和樹冠有明顯區分。灌木植株矮小,沒有明顯主干,近地面處生出許多枝條或為叢生的狀態。3針葉樹和闊葉樹針葉樹一般指裸子植物類的樹木,葉多為常綠,葉形針狀或鱗片狀。闊葉樹一般

11、指雙子葉植物類的樹木,葉常綠或落葉,一般葉面寬闊,葉形隨樹種不同而有多種形狀。4常綠樹和落葉樹常綠樹是指常年具有綠葉的喬木或灌木。落葉樹指冬季樹葉全部脫落的樹木。5喜陽植物和喜陰植物喜陽植物在較充足的條件下才能正常生長,喜陰植物則在陰濕條件下才能正常生長。植物界植物界是地球上生命世界中的一大類群。在不同的生物分界系統中,植物的概念與其所包括的類群也不一樣,如將生物分為植物和動物兩界時,植物界包括藻類、菌類、地衣、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在五界的系統中,植物界僅包括多細胞的光合自養的類群,而菌類、地衣和單細胞藻類以與原核的藍藻則不包括在。植物界和其他生物類群的主要區別是,除極少數外,絕大多數由細胞

12、構成,細胞具有細胞壁;含有葉綠素,能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此外,它們絕大多數固定生活在某一環境,不能自由運動(少部分低等藻類例外);細胞具全能性,即由1個植物細胞可培養成1個植物體等。植物在地球陸地表面分布廣泛,而且在海洋、湖泊、河流和池塘中到處可見。它們的大小、壽命差異很大,從微小的肉眼看不見的藻類到海洋中的巨藻和陸地上龐大的、壽命超過上千年的“世界爺”(北美紅杉)都是植物。植物在自然界生物圈中的各種大大小小的生態系統中幾乎都是生產者。植物和人類的關系極為密切,它是人類和其他生物賴以生存的基礎。植物的基本類群自然界的植物,種類繁多,形態各異,充分表現出植物的多樣性。到現在為止,已知的植物約

13、有30多萬種,它們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以與對環境的適應性各不一樣,千差萬別。根據植物在進化中所形成的特點,通常將地球上的植物分成兩大類: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低等植物的植物體是由單細胞或多細胞構成的,有的分枝,有的不分枝,它們沒有根、莖、葉的分化。根據營養方式,可分為藻類植物、菌類植物和地衣植物。它們只能用分裂和孢子來傳宗接代。高等植物的形態和結構就復雜多了,它們大多有根、莖、葉的分化和復雜的生殖器官。根據營養器官的分化程度和生殖器官的不同,分為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三大類群。它們的受精卵形成胚或能開花結果,用種子繁殖后代。世界上如此多的植物,我們是如何對它們進行分門別類的呢?植物分類就

14、是根據各種植物類群的特點,把具有某些共同點的植物歸為一類,又把同一類群中在一些方面有差異的植物互相分開,先粗分后細分,一級一級地分下去,就把如此豐富多彩的植物群區分開來。不過,分類的標準各有不同,如根據植物的用途、形態和習性等,可以分為糧食植物、纖維植物、油料植物、藥用植物等;而根據植物的親緣關系和演化規律來分類時,在植物界下又分門,門以下又設綱、目、科、屬和種。2植物博覽會教學設計思想:本課通過“植物博覽會”的參觀與籌辦,調動學生探究家鄉植物資源問題的興趣。同時激勵學生關注最新植物栽培技術,感受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的密切聯系,進一步完善對植物世界的整體認識。教學目標:一、科學探究目標1根據

15、植物的某種特點對已有的植物資料進行分類。2能按照不同植物的特點設計出展臺的各部分的主題。3能設計各種植物資料的展出形式,并按一定的步驟進行布展。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能總結在展覽實施過程中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2能為低年級的同學更好地辦好植物博覽會提出自己的建議,表現出協作精神。3能發現植物世界的豐富和美麗。三、科學知識目標能認識更多的植物種類。四、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目標能舉例說明最新植物栽培技術或植物新品種。教學重點和難點:指導學生通過植物博覽會的籌辦過程增強對家鄉植物資源的關注,進一步完善對植物世界的整體認識。教學方法:教師講授與學生活動相結合的互動教學法。教學媒體:多媒體設備,各

16、種各樣的植物圖片與實物。課時建議:2課時。第一課時教學過程:(一)導課談話:豐富多彩的植物世界千姿百態,讓我們一起來參觀植物博覽會吧!(二)新課教學活動1:參觀植物博覽會1談話:在平常的生活和學習活動中,大家一定收集和準備了一些有關植物的資料,認識到植物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感受一下吧!2觀察教材P7植物博覽會的立體觀景圖,了解展覽的容。3分析教材中提供的資料,說說它們適合安排到展臺的哪部分,進一步培養和鍛煉學生給植物分類的能力。4匯報:(1)從中你學到了一些什么?(2)你認為它的最大的亮點是什么?(3)如果讓你來做,你認為還可以從哪些方面來進一步的補充?5整理和歸納(1)觀賞植

17、物:郁金香、枸骨、馬尾松、含羞草、豬籠草。(2)經濟作物:大豆。(3)珍稀植物:銀杏、珙桐。(4)植物栽培技術:轉基因番茄、蔬菜溫室大棚。(5)寄生植物:金燈藤。板書設計:第二課植物博覽會(1)觀賞植物:郁金香、枸骨、馬尾松、含羞草、豬籠草。(2)經濟作物:大豆。(3)珍稀植物:銀杏、珙桐。(4)植物栽培技術:轉基因番茄、蔬菜溫室大棚。(5)寄生植物:金燈藤。第二課時教學設計:(一)導課談話:我們上節課已經了解了植物博覽會展覽的容,大家想不想開一個植物博覽會?下面,讓我們就辦一個植物博覽會,展覽一下我們搜集的植物吧!(二)新課教學活動2:籌辦植物博覽會1提問:如何籌辦我們自己的植物博覽會呢?2

18、小組討論。(1)如何規劃展覽的容。(2)如何制定方案,如何分工,布置展區。3小組制定方案(怎樣布展、怎樣分工、怎樣突出自己組的特色)。提示:(1)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規劃展覽的容。(2)根據展覽的容,進行小組分工,相互協作。(3)在室外搜集資料時,要注意安全。(4)布置各部分展區時,要有條理,盡可能做到設計新穎、美觀,主題突出。(5)結合展覽容,寫出解說詞。4分工合作布置展會。5歸納整理:在籌辦植物博覽會的活動中,你有哪些收獲和體會?6交流。拓展活動:資料存檔1實物類的展品制作成標本。2文字圖片類資料制成資料卡片。板書設計:第二課植物博覽會1如何籌辦植物博覽會(1)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規劃展覽

19、的容。(2)根據展覽的容,進行小組分工,相互協作。(3)在室外搜集資料時,要注意安全。(4)布置各部分展區時,要有條理,盡可能做到設計新穎、美觀,主題突出。(5)結合展覽容,寫出解說詞。2歸納整理:在籌辦植物博覽會的活動中,你有哪些收獲和體會?教學反思:輔助資料:中國珍稀植物中國有著豐富的植物資源,僅高等植物就有470科、3700余屬、約30000種。但由于人類對自然環境和植物資源的干擾和破壞,植物物種滅絕的速度急劇加快。我國于1984年公布了第一批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共包括388種植物。其中以下8種植物被列為一級保護植物,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經濟價值。1桫欏桫欏科樹型蕨類,中生代時在地球上

20、廣泛分布,現具有較多的地方特有種,是研究物種形成和植物地理分布關系的理想對象。2人參五加科草本植物,是第三紀孑遺植物,也是珍貴的中藥材。由于過度采挖,在東北已處于瀕臨滅絕的邊緣。3銀杉松科常綠喬木,分布在、等地的局部山區。其花粉曾在歐亞大陸第三紀沉積物中發現,被譽為植物界的大熊貓。4水杉杉科落葉大喬木,中國特有種和世界著名的孑遺植物,素有“活化石”之稱。自然分布于、交界。在植物園櫻桃溝有一處北方難得一見的成片水杉林,蔚為壯觀。5禿杉杉科常綠大喬木,是珍稀的孑遺植物,對研究植物系統發育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同時也是重要的速生造林樹種。6望天樹龍腦香科常綠大喬木,僅分布于、局部地區。樹干通直,有板根,

21、是熱帶優良的用材樹種,對研究我國熱帶植物區系也有重要意義。7珙桐藍果樹科落葉喬木,花型奇特,具有兩片狀如鴿翼的白色苞片,故有鴿子樹之稱。中國特有第三紀古熱帶植物區系孑遺種。8金花茶山茶科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分布于。花瓣金黃色,具蠟質光澤,是我國寶貴的種質資源,被譽為“茶花皇后”。經濟作物1什么是經濟作物?經濟作物通常具有經濟價值高、技術要求高、商品性強等特點。2經濟作物有哪些種類?(1)按種類分:我國經濟作物種類繁多,由纖維作物(棉花、麻類、蠶桑)、油料作物(花生、油菜、芝麻、大豆、向日葵)、糖料作物(甜菜、甘蔗)、飲料作物(茶葉、咖啡、可可)、藥用作物(人參、貝母)等。(2)按溫度帶分:分為熱

22、帶、亞熱帶、溫帶經濟作物。3我國主要的經濟作物分布:(1)是我國優質長絨棉產區。(2)我國棉花生產集中分布在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3)華南是我國熱帶經濟作物基地。觀賞植物觀賞植物種類繁多,其中西雙版納的觀賞花卉植物品種多、數量大,是我國很少的幾處生長熱帶花卉植物的地方。(1)喬木觀賞花卉植物可作為美化園林,綠化街道和大型盆栽的樹種有南洋杉、大葉南洋杉、智利南洋杉、竹柏、海紅豆等。這些常綠喬木樹形壯觀、挺拔、秀麗。具有熱帶風貌的棕櫚科樹種有:貝葉棕、蒲葵、棕竹、散尾葵、魚尾葵等,這些熱帶棕櫚樹種,樹形奇特,樹冠美麗婆娑,可作為庭院美化和行道樹種。可作為美化環境的樹種還有火燒花、火焰花、紅花羊蹄

23、甲、鳳凰木、粉花山扁豆等。(2)藤本灌木花卉植物可作為園林亭廊花架的攀援花卉或園林花壇、或盆栽觀賞花卉的,有一品紅、黃蟬、夜香木蘭、木芙蓉、吊燈花、炮仗花、葉子花、佛肚樹、珊瑚花等。其中有許多是芳香花卉,有些是熱帶特有的花卉。(3)草本花卉植物可作為園林庭院的花壇,或盆栽美化室的花卉,有銀邊龍舌蘭、君子蘭、風雨花、虎皮蘭、美人蕉、非洲菊、灑金榕、嘉蘭、蜘蛛花、號角花等。(4)水生花卉植物可作為池塘栽培花卉,特有的為王蓮、紅睡蓮等轉基因食品轉基因食品是通過遺傳工程改變植物種子中的脫氧核糖核酸,然后把這些修改過的再復合基因轉移到另一些植物種子,從而獲得在自然界中無法自動生長的植物物種。上世紀 80

24、年代末,科學家們開始把10多年分子研究的成果運用到轉基因食品上,1995年成功地生產出抗雜草黃豆,并在市場上出售。又經過7年的努力,現在他們利用基因技術已批量生產出抗蟲害、抗病毒、抗雜草的轉基因玉米、黃豆、油菜、土豆、西葫蘆等。目前,轉基因食品的主要產地是美國、加拿大、歐盟、南非、阿根廷等。轉基因食品是新事物,大多數人對它了解甚少,加之宣傳不夠,使人們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存有懷疑。國際上,尤其是西歐出現了強烈抵制轉基因食品的潮流。歐盟對轉基因食品的生產和銷售制定了一系列法規,要求基因改變不得超過基因總量的1,市場上出售的轉基因食品必須貼標簽,還要求有關國際機構對轉基因食品的無害性與其對環境的影

25、響進行科學檢驗。對轉基因食品無害性的評估主要有以下幾方面:是否有毒性、引起過敏反應、營養或毒性蛋白質的特性、注入基因的穩定性、基因改變引起的營養效果與其他不必要的功能等。對人類健康而言,專家們認為,主要應審查轉基因食品有無毒性與對環境的影響。專家們認為,由于轉基因作物能更好地防治病蟲害,抵御干旱,提高產量,營養成分高,因此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到 2015年,全球人口將增至90億,只有提高農業生產率才能滿足人類對食品的需求,而現代生物技術無疑是提高農業生產率的重要手段之一。人們還可利用基因技術生產速生魚類和醫藥工業所需的疫苗等,以滿足人類的生活需要。但專家們也強調,發展轉基因食品必須有嚴格監督、科

26、學檢驗、國際立法,以避免它對人類健康和環境造成損害。植物資源我國幅員遼闊,自然條件復雜,孕育著豐富的植物資源,目前我國有高等植物30000多種,僅次于巴西和馬來西亞,名列世界第三,其中近200個屬的植物為我國所特有,如銀杉、水杉、銀杏、珙桐等,是我國特有的孑遺物種。裸子植物全世界現存12個科近800種,我國就有10個科230多種;被子植物是現代最為繁榮、分布廣泛的植物類群,我國有25000多種。目前我國以植物為保護對象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49個。按經濟用途,我國北方的資源性植物可分為10類:纖維植物、釀造(酒類、淀粉)植物、油脂植物、芳香植物、鞣料植物(從中提取栲膠)、藥用植物、木材類植物、果

27、樹植物、牧草飼料植物、食用植物。它們是人類生產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資源。植物資源的概念與分類自然界一切直接或間接對人類有利用價值的物資統稱為資源。植物資源是一切對人類有開發利用價值的植物。植物資源是能提供物質原料以滿足人們生產和生活需要的可利用植物。植物資源從廣義上說,也可包括農林栽培和利用的植物在,通常所指的是野生的原料植物。植物是否有開發利用價值是相對的,不同時間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地位,這取決于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一些目前還沒有價值的植物,有朝一日也有可能成為寶貴的資源。植物資源的分類方法有很多種,按用途分類,大致可劃分為食用、藥用、工業用、保護和改造環境用四大類。食用類植物資源包括直接

28、和間接食用的植物,間接食用植物是指飼料、餌料和蜜源植物。最重要的食用植物有八類,即淀粉植物、含糖與甜味劑植物、蛋白質植物、油脂植物、維生素植物、食用色素植物、飼料植物和蜜源植物。藥用植物包括中草藥和植物性農藥兩類。藥用植物自古以來在人類與疾病的斗爭和保健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至今為止,植物萃取物在治療腫瘤、艾滋病、心血管病與精神病等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另外,從植物中尋找和研制能高效殺蟲、殺菌的低濃度農藥的工作正在加緊進行之中。工業用植物資源包括木材、纖維、鞣料、芳香油、膠脂、工業油脂與植物性染料等資源。工業用植物資源可用于紡織、造紙、編織、印染、制藥、化工原料等方面。保護和改造環境類植物資

29、源包括五大類:一為防風固沙植物,如木麻黃、大米黃、多種桉樹、銀合歡、樹等。二為保持水土、改造荒山荒地植物,如銀合歡、金合歡、雨樹、牛油樹、洋槐與多種木本油料植物。三為固氮增肥、改良土壤植物,如堿蓬、紫、紫云英、紅萍等。四為監測和抗污染植物,如堿蓬、鳳眼藍、大多數綠色植物和許多水藻。五為綠化美化、保護環境植物,包括各類草皮、行道樹、觀賞花卉、盆景等。3鳥類動物的特征教學設計思想:本課在學生已有認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進一步的觀察,歸納出鳥類的共同特征,通過對鳥喙與取食關系的趣味性研究,幫助學生初步了解鳥類喙的形態與其生活方式是如何相互適應的,從而進一步感悟到鳥類動物的豐富多彩。教學目標:一、科

30、學探究目標1能從外在形態結構和行為等方面設計不同的觀察項目。2能根據各種資料(實物、標本、模型、圖片等)客觀地描述各種鳥類的特點。3能歸納出鳥類的共同特征。4能科學地辨別某種動物是否屬于鳥類。5能根據鳥喙的外形判定其與生活中的哪種工具的形狀和功能相近。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能把自己的推測與其他同學交流。三、科學知識目標1能說出常見鳥的名稱。2能說出各種不同形狀的喙對鳥類生活有什么好處。3能用自己的話說出科學家對鳥類起源的看法。四、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目標能舉例說出生活中哪些常見工具是模仿鳥類哪種特征制作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指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歸納概括出鳥類動物的共同特征。教學方法:教師講

31、授與學生活動相結合的互動教學法。教學媒體:多媒體設備,有關鳥類的圖片、視頻。課時建議:1課時。教學過程:(一)導課談話:幾乎每個人對小鳥都有著與生俱來的喜愛之情,幾乎每個孩子都有過翹首,心兒隨著飛翔的小鳥展開無窮遐想的經歷。關于鳥,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許多有趣的故事。那大家都知不知道鳥類有哪些特征呢?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吧!(二)新課教學活動1:尋找鳥類的共同特征1提問:鳥是我們所喜歡的一種動物,在平常的生活中你認識那些鳥呢?2學生自由回答。3根據學生的回答,與時的歸納和引導。4出示鳥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和比較:(1)認識它們嗎?(2)它們具有哪些共同的特征?提問:尋找那些只有鳥具備,其他動物不具

32、備的特征?5出示教材P12動物的圖片。提問:判斷哪些動物是鳥,哪些動物不是鳥?6學生匯報。7歸納:鳥的共同特征是:體表有羽毛,取食靠喙,靠產卵繁殖后代。活動2:鳥喙與取食1提問:你見過鳥是怎樣取食的嗎?它們的嘴有什么特點?2討論、交流。3在教材P13用直線將不同的鳥喙與其形狀和功能相似的工具對應起來。北美紅雀(尖頭鉗子)、鵜鶘(湯勺)、沙錐鳥(鑷子)、禿鷲(起釘器)4按照書上P13的步驟進行小組活動模擬鳥喙的取食。5學生實驗并與時的記錄。6匯報:(1)從模擬實驗中,你發現了一些什么?(2)說說你的體會。7討論:(1)干旱時期,許多水塘和河流會干涸,一些開花結果的植物會死亡,這對于具有哪種類型喙

33、的鳥的生活產生影響?(2)一種鳥的喙比較的短,能夠磕開一些比較堅硬的種子的外殼,這種鳥的喙具有怎樣的特點?8閱讀科學在線,了解鳥類的起源。板書設計:第三課鳥類動物的特征1特征:體表有羽毛,取食靠喙,靠產卵繁殖后代。2鳥喙與工具。北美紅雀(尖頭鉗子)、鵜鶘(湯勺)、沙錐鳥(鑷子)、禿鷲(起釘器)教學反思:輔助資料:鳥類的覓食不同種類的鳥覓食方法不同。大多數野鴨有扁平具梳齒的嘴,常在水面浮游,用嘴從水中濾取食物。繡眼鳥、太陽鳥喜食花蜜,它們經常倒懸身體吸吮花朵里的花蜜。鸻科鳥類在沼澤泥灘上活動,來回奔跑,急停啄食,如環頸鸻、小環頸鸻。鷸科鳥類則在淺水淤泥中覓食。瓣蹼鷸在水中不停地旋轉身體讓水流形成

34、小旋渦,從中覓食。翠鳥靜靜地停在水邊樹干上,看見小魚浮出水面,急速俯沖用嘴把魚叼走。鹟類和卷尾科的鳥在停息點觀察過往昆蟲,發現食物,飛人空中捕捉后又回到停息點。燕子和雨燕在飛行中嘴兜捕飛蟲。很多鳥以谷物和種子為食。這是因為它們沒有牙齒,它們吞下去的沙石必須在消化道里分解掉。野生鸚鵡有一個堅硬并帶鉤狀的喙,以與一對強有力的爪子,所以它們可以撕開熱帶的果實,還能打開堅果殼。一些鳴禽的喙呈錐狀,比鸚鵡的喙要軟,但它的底部能產生強大的壓力,它們可以用自己的喙打開種子和谷物,只吞掉其中“好吃的”部分。松雞也有一個短小的喙,它可以把喙伸進泥土里,尋找蟲子、谷物和種子。禿鷹的喙適于將動物尸體的肉撕咬下來,它

35、們的喙和猛禽的一樣,都可以撕下動物的肉,再把肉撕成小塊咽下去。大藍鴛能用自己細長尖利的喙在池塘或沼澤地里啄到魚和青蛙。翠鳥用喙來捕食魚、蝦、螃蟹等小動物。鳥鷸的喙長而尖,主要用來覓食蚯蚓。常見的加拿大黑雁用喙過濾水,以找到一些小的食物,還用它來拔草。普通秋沙鴨的喙的邊緣是鋸齒狀的,就像牙齒一樣,這樣的喙可以讓秋沙鴨捉到光滑的魚。綠頭鴨的喙邊緣也有鋸齒,但是與秋沙鴨的不一樣,綠頭鴨的鋸齒狀喙是用來撕開水草的。4種類繁多的動物教學設計思想:本課通過幾個活動,引導學生利用找某類動物共同特征以與根據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的方法,觀察、分析更多的動物,將認識圍進一步擴展,幫助學生切實感受到動物世界的紛繁復雜

36、。教學目標:一、科學探究目標1能分別總結出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兩棲動物、魚類和昆蟲的最主要特征。2能根據動物的特征對所見到的動物進行辨別。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能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分類方式。三、科學知識目標1能分別舉出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兩棲動物、魚類和昆蟲的實例。2能舉例說明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的概念。四、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目標能體會到動物世界的紛繁復雜。教學重點和難點:指導學生通過觀察、分類、歸納、分析綜合等方法探究鳥類、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兩棲動物、魚類和昆蟲的最主要特征,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基本能力和方法。教學方法:教師講授與學生活動相結合的互動教學法。教學媒體:多媒

37、體設備,有關動物的圖片。課時建議:1課時。教學過程:(一)導課談話:地球上已知的動物大約有150萬種,除了鳥類以外,還有哪些種類的動物?每類動物有哪些共同特征?讓我們一起來研究吧!(二)新課教學活動1:給常見的動物分類1出一些常見的動物的圖片。提問:你能自己制定標準,給這些動物進行分類嗎?2學生根據自己的標準給動物進行分類,老師給予個別的指導和幫助。3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交流和討論。4匯報:你們分類的標準和結果是怎樣的呢?提問:哪種分類更合理?理由是什么?還能繼續分下去嗎?科學家是怎樣給動物分類的?5介紹:科學家依據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標準給動物進行了分類。6根據科學家的分類標準再次將P15

38、圖片中的動物進行分類。活動2:猜一猜1介紹游戲的規則:兩人一組,其中的一人任意的選擇一動物的卡片,不讓對方看到;并且只能夠用“YES”或“NO”來回答對方提出的各種問題。對方圍繞動物的主要特征,通過提問進行猜測,盡可能的利用較少的問題,在比較短的時間準確的猜出動物的名稱。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準備和猜測。3小組進行分工和準備。4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游戲,并請學生進行與時的記錄和比較。5學生對自己的表現進行評價和提出建議。6教師綜合學生的意見進行評價。活動3:區分更多的動物1翻開教材P18,完成分類圈的填寫。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盡可能多的在各種不同動物的種類的圈中補充更多的動物。2說說這些分類

39、圈中的動物有什么特點?3將教材第19頁各類動物的特征描述卡片的序號填在第18頁的分類圈的相應位置。4簡單的概括動物分類的一般標準。5閱讀科學在線理解和認識新的知識和了解新的動態。板書設計:第四課種類繁多的動物1脊椎動物:(1)鳥類特征:體表有羽毛,取食靠喙,靠產卵繁殖后代。舉例:雞、鴨、鵝、老鷹、大雁、蜂鳥(2)兩棲類特征:小時候在水里生活,用鰓呼吸;長大后在陸地生活,用肺呼吸。舉例:蟾蜍、蠑螈、娃娃魚。(3)魚類特征:終身生活在水里,用鰓呼吸,用鰭游泳。舉例:鯉魚、黃花魚。(4)爬行類特征:身體表面有鱗或甲,肚皮貼近地爬。舉例:壁虎、蛇、鱷魚、龜、蜥蜴、甲魚。(5)哺乳類特征:體表有貓,在“

40、媽媽”腹中長成“小胎兒”,幼時吃母乳。舉例:羊、兔、豬、鯨、海豹、海豚。2無脊椎動物(1)昆蟲:蝗蟲、蝴蝶、蜻蜓(2)節肢動物:蝦、蟹、蜘蛛教學反思:5細菌和病毒教學設計思想: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學生不但可以知道在自然界中除了顯而易見的動物、植物以外,還有一些極其微小的、像細菌、病毒這樣的微生物,從而進一步感受生命世界的豐富多彩,還可以通過一系列探究活動了解細菌的主要特點和對人類正反兩方面的作用,意識到科學技術的發展有助于消毒、殺菌工作。教學目標:一、科學探究目標1能用多種方式做好實驗記錄。2能設計實驗證明適于制作酸奶的環境。3能根據模擬法計算繁殖一定數目的細菌所需要的時間。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41、目標1能從正反兩個方面看待細菌和病毒與人類的關系。2樂于從小養成利于身體健康的習慣。三、科學知識目標:1能從不同的角度描述細菌的特點。2能說出細菌與動植物有什么不同點。3能用自己的話說出細菌和病毒的不同點。四、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目標1能正確判斷哪些行為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有害。2能舉例說明有利于我們身體健康的行為有哪些。3能舉例說明或體驗人類是如何利用一些技術、設備殺菌、消毒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指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等方法探究細菌的特點以與對人正反兩方面的作用。教學方法:教師講授與學生活動相結合的互動教學法。教學媒體:多媒體設備,各種細菌和病毒的圖片。課時建議:2課時。第一課時教學過程:(一)

42、導課談話:在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里,除了我們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的各種花草、樹木等植物和各種蟲、魚、鳥、獸等動物以外,還有一些極其微小、結構簡單的生物,需要用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才能看清楚,如細菌和病毒。你知道它們的特點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細菌和病毒。(二)新課教學活動1:尋找細菌的特點1出示細菌的圖片和相應的資料。問題:關于細菌你了解了哪些知識呢?2學生根據自己的認識和結合自己的理解回答。3觀察細菌,制作有關細菌的問題卡。說說通過觀察,你對細菌是怎樣認識的呢?4教師介紹:細菌的相關的知識。提問:與常見的動物和植物相比,細菌有哪些特點呢?5小結:細菌的特點:體積微小,形狀有球狀、桿狀、螺旋狀,一般成

43、對、成鏈、成簇生長,繁殖迅速。活動2:細菌、病毒的害與利1調查統計。(1)調查自己患過的疾病和主要原因。(2)說說自己害過的疾病,并將它記錄在書本中的P21的表格中。2自由的判斷:自己害過的疾病中哪些是由細菌或者是病毒引起的?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流行性感冒:由于感染了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百日咳:由百日咳桿菌引起的。肝炎:肝炎病毒。細菌性痢疾:痢疾桿菌引起的。3教師介紹:細菌和病毒的一些危害。4搜集資料,找出細菌和病毒對人類有益的方面。(1)利用細菌或病毒制成的疫苗可以預防疾病。(2)細菌可以分解動植物的尸體。板書設計:第五課細菌和病毒1細菌的特點。(1)體積微小。(2)形狀有球狀、桿狀、螺

44、旋狀。(3)一般成對、成鏈、成簇生長,繁殖迅速。2細菌引發的疾病。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流行性感冒:由于感染了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百日咳:由百日咳桿菌引起的。肝炎:肝炎病毒。細菌性痢疾:痢疾桿菌引起的。3細菌對人類有益的方面。(1)利用細菌或病毒制成的疫苗可以預防疾病。(2)細菌可以分解動植物的尸體。第二課時教學過程:(一)導課談話:上節課我們已經講述了細菌和病毒對人類有益的方面和有害的方面,那怎樣做才能讓我們更健康呢?(二)新課教學活動3:讓我們更健康1出示書中P23圖片。判斷這些圖中的做法是否有利于我們的健康,說說自己的理由?2學生觀察圖片并做出判斷。3匯報:你們認為怎樣做才能夠使我們更

45、加的健康呢?4交流:與同學談談自己的想法,并找出有利于自己的身體健康的生活方式。拓展活動1:做酸奶1教師介紹:做酸奶要用的材料和技術。2學習課文中提到的做酸奶的方法和技術。3選取材料,自己動手做酸奶。(1)按照書上P24的步驟制作酸奶。(2)討論。鮮牛奶是怎樣變成味道甜美的酸奶的?制作酸牛奶成功的關鍵是什么?什么樣的環境條件更適于酸奶的生成?怎樣設計實驗證明自己的觀點?4布置任務:在兩天后檢查各自做的酸奶。拓展活動2:細菌的繁殖1教師介紹:細菌的繁殖方面的一些知識。2理解:細菌的繁殖的特殊性。3模擬實驗:細菌繁殖的演示實驗。(1)用豆子代表細菌,計算細菌繁殖的數量。(2)用連續對折報紙的方法模

46、擬細菌的繁殖。4自己動手完成細菌的動手模擬實驗。5概括和總結。板書設計:第五課細菌和病毒1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習慣。(1)經常洗澡,勤換衣服。(2)睡前不吃糖果,按時刷牙。(3)不吃不潔凈、腐敗變質的食物。(4)不喝生水,生吃蔬菜瓜果要洗凈。(5)定期注射疫苗。(6)勤鍛煉,保持健康心態。2制作酸奶成功的關鍵因素。包括器具的消毒、牛奶的高溫滅菌、加入酸奶的新鮮程度、適宜的環境因素。教學隨筆:輔助資料:大腸桿菌的傳播途徑與預防傳播途徑:該種疾病可通過飲用受污染的水或進食未熟透的食物(特別是牛肉與烤牛肉)而感染。飲用或進食未經消毒的奶類、芝士、蔬菜、果汁與乳酪而染病的個案亦有發現。此外,若個人衛生欠佳

47、,亦可能會通過人傳人的途徑,或經進食受糞便污染的食物而感染該種病菌。預防方法:1保持地方與廚房器皿清潔,并把垃圾妥為棄置。2保持雙手清潔,經常修剪指甲。3進食或處理食物前,應用肥皂與清水洗凈雙手,如廁或更換尿片后亦應洗手。4食水應采用自來水,并最好煮沸后才飲用。5應從可靠的地方購買新鮮食物,不要光顧無牌小販。6避免進食高危食物,例如未經低溫消毒法處理的牛奶,以與未熟透的漢堡扒、碎牛肉和其它肉類食品。7烹調食物時,應穿清潔、可洗滌的圍裙,并戴上帽子。8食物應徹底清洗。9易腐壞食物應用蓋蓋好,存放于雪柜中。10生的食物與熟食,尤其是牛肉與牛的臟,應分開處理和存放(雪柜上層存放熟食,下層存放生的食物

48、),避免交叉污染。11雪柜應定期清潔和融雪,溫度應保持于攝氏4度或以下。12若食物的所有部分均加熱至攝氏75度,便可消滅大腸桿菌;因此,碎牛肉應徹底煮至攝氏75度達2至3分鐘,直至煮熟的肉完全轉為褐色,而肉汁亦變得清澈。13不要徒手處理熟食;如有需要,應戴上手套。14食物煮熟后應盡快食用。15如有需要保留吃剩的熟食,應該加以冷藏,并盡快食用。食用前應徹底翻熱。變質的食物應該棄掉。大腸桿菌大腸桿菌是人類和大多數溫血動物腸道中的正常菌群。革蘭氏陰性短桿菌,大小0.513微米。周身鞭毛,能運動,無芽孢。能發酵多種糖類產酸、產氣,是人和動物腸道中的正常棲居菌,嬰兒出生后即隨哺乳進入腸道,與人終身相伴,

49、其代活動能抑制腸道分解蛋白質的微生物生長,減少蛋白質分解產物對人體的危害,還能合成維生素B和K,以與有殺菌作用的大腸桿菌素。正常棲居條件下不致病。但若進入膽囊、膀胱等處可引起炎癥。在腸道量繁殖,幾占糞便干重的1/3。兼性厭氧菌。在環境衛生不良的情況下,常隨糞便散布在周圍環境中。若在水和食品中檢出此菌,可認為是被糞便污染的指標,從而可能有腸道病原菌的存在。因此,大腸菌群數(或大腸菌值)常作為飲水和食物(或藥物)的衛生學標準。大腸桿菌的抗原成分復雜,可分為菌體抗原(O)、鞭毛抗原(H)和表面抗原(K),后者有抗機體吞噬和抗補體的能力。根據菌體抗原的不同,可將大腸桿菌分為150多型,其中有16個血清

50、型為致病性大腸桿菌,常引起流行性嬰兒腹泄和成人肋膜炎。大腸桿菌是研究微生物遺傳的重要材料,如局限性轉導就是1954年在大腸桿菌K12菌株中發現的。萊德伯格采用兩株大腸桿菌的營養缺陷型進行實驗,奠定了研究細菌接合方法學上的基礎,以與基因工程的研究。大腸桿菌是人和許多動物腸道中最主要且數量最多的一種細菌,主要寄生在大腸。它侵入人體一些部位時,可引起感染,如腹膜炎、膽囊炎、膀胱炎與腹瀉等。人在感染大腸桿菌后的癥狀為胃痛、嘔吐、腹瀉和發熱。感染可能是致命性的,尤其是對孩子與老人。細菌無處不在據調查報告:一根沒有經過消毒的筷子上可能有700種細菌!每只臟手可攜帶40萬個細菌;而剛洗過的手,每平方厘米亦可

51、檢驗出3200個細菌(注:并不是所有的細菌都能導致人生病);在抽查的700人民幣上,竟有440檢出大腸桿菌;人的雙手和身體其他部位的皮膚表面,也攜帶著大量細菌,每1平方厘米面積的皮膚表面大約含有110萬個細菌。各種細菌、寄生蟲幾乎無處不在,無孔不入,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的許許多多的物品,如抹布、垃圾筐(袋)、門簾、門把手、案板、錢幣、公用、書報、桌椅、電器開關、水龍頭開關、臥具等甚至某些食物常被一些細菌、寄生蟲卵所污染。細菌與人類的關系細菌與人類的關系十分密切。大多數種類的細菌對人類是有益的:豆科植物的根系上生有許多顆粒狀的根瘤,在根瘤生活著根瘤菌,它能將空氣中的氮轉化成“化肥”供豆科植物利用,

52、所以豆科植物在不用人工施肥的情況下也能生長得很好;制醋需要醋酸桿菌;制味精需要棒狀桿菌;制沼氣需要甲烷細菌;另外,造紙、制革、煉糖以與浸剝纖維也都需要細菌的作用。總之,細菌在食品加工和工業生產上的應用十分廣泛。隨著醫藥衛生事業的不斷發展,細菌、病毒制品越來越多地用來防病治病,例如,利用病原菌或處理后喪失毒性的病原菌制成各種預防疾病的疫苗;大腸桿菌產生的冬酰胺酶,可用于治療白血病。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細菌對人類確實有許多益處,甚至可以說,離開細菌,人類就難以生存。但同時也應該看到,有少數種類的細菌對人類的危害也比較大,例如,腐生細菌能使食物腐敗變質,不僅造成大量的損失浪費,而且往往由此引起人的食物

53、中毒;為殺滅農作物的病原菌,需要花費大量的錢財,并且還會嚴重污染環境;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痢疾、傷寒、霍亂、白喉、破傷風等疾病,也都是由相應的細菌引起的;由某些病原菌引起的家畜、家禽的許多傳染病一直是困擾養殖業的大敵。為此,我們要講究衛生,盡量防止病原菌侵染人體、家畜、家禽和農作物。病毒雖小,但它們和人類的關系非常密切,有些對人類有益,是人類生活不可缺少的伙伴;有些對人類有害,對人類生存構成了威脅;有的雖然和人類沒有直接的利害關系,但在生物圈的物質循環和能量交流中具有關鍵作用如果沒有病毒病毒,一個讓人不寒而栗的名字,總是與疾病和死亡緊密聯系在一起;天花、埃博拉、艾滋病、瘋牛病等等這些駭人聽聞的病

54、癥都是因為某種病毒入侵的結果。在許多人的心目中,病毒是個十惡不赦的大惡魔。然而病毒除了有禍害生靈的罪行,也有其獨特的價值。病毒在人類的進化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極幫助了哺乳動物和人類的生殖。植物病毒對植物生長產生的危害作用是使植物的葉或花改變顏色。正是因為病毒的侵染,使花瓣上的原有顏色產生了花斑或條紋,使花色更加奇異、絢麗,起到對花卉的美化作用。病毒所依賴的活細胞叫宿主,一般每種病毒都有特定的宿主。宿主養育了病毒,而病毒卻“恩將仇報”,反過來危害宿主。昆蟲病毒是以昆蟲作為宿主,并在宿主種群中流行傳播的一類病毒。利用昆蟲病毒制成的昆蟲病毒殺蟲劑,是一種高效無毒的新型生物農藥,具有殺蟲效率高、作

55、用專一、不傷農作物、藥效持久、對人畜無毒、不產生抗性等優點,是化學農藥理想的代用品。病毒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曾經“試探”了各種各樣的宿主。如果對方的“抗性”太強,它們便無法依附;如果對方的“抗性”太弱,便會被“斬盡殺絕”,導致宿主物種的消逝。就在這漫長而不斷的“磨合”過程中,物種之間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協同進化關系,生態系統也平衡下來。然而,一旦一個新的、原本沒有任何抵抗力的物種接觸到陌生的病毒,因為沒有抵抗力而無法控制病毒的大量繁衍,病毒種群便會大爆發,災難也就出現了。土壤中的細菌土壤是細菌生存的天然場所:含有大量的微生物。自然界中,以土壤的含菌量(種類)最多,土壤素有“天然培養基”之稱。土壤也

56、是一切自然環境中細菌的總發源地,也是人類利用細菌的主要來源。在肥沃的土壤中,每克土壤含菌量達幾十億幾仟億。土壤中的細菌來源:一是動物體,二是天然生活在土壤中的自養菌和腐物寄生菌。細菌在土壤各層分布不均:表面含菌量少;距表面10-20cm土壤含菌量最多。土層越深,菌數越少。土壤中的微生物以細菌為主,放線菌次之,另外還有真菌、螺旋體等絕在多數為非病原菌,對人和動植物是有益的,它們在自然界的物質循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們參與大自然的物質循環,分解動物的尸體和排泄物;固定大氣中的氮,供給植物利用;土壤中可分離出許多能產生抗生素的微生物。土壤中的微生物僅有少數病原菌,它們來自人和動物體(糞、尿、痰、尸體

57、等)。進入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容易死亡,但是一些抵抗力較強的能形成芽胞的細菌如破傷風桿菌、氣性壞疽病原菌、肉毒桿菌、炭疽桿菌等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因此土壤與創傷與戰傷的厭氧性感染有很大關系,應嚴防破傷風和氣性壞疽感染。6生活中的真菌教學設計思想:本課力圖引導學生通過探究真菌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認識和了解真菌。通過活動1培養學生觀察與收集資料、分析資料的能力。活動2是一個相對完整的探究活動,包括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實驗方案、實驗現象、實驗結論、表達交流等過程,讓學生們再次體驗探究中的樂趣。教學目標:一、科學探究目標1能通過觀察描述各種蘑菇的外部形態特征。2能通過多種渠道調查發現可食用真菌對人類

58、健康的好處。3能利用簡單工具進行正確觀察并記錄使食物發霉的真菌的形態特點。4能夠設計實驗證實食物容易在什么環境條件下發霉的假設。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能與其他同學交流實驗設計和結果。三、科學知識目標1能夠知道真菌是既不屬于植物也不屬于動物的一類生物。2能夠有根據地說明食用真菌是寶貴的生物資源。四、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目標1能提出防止食物或衣物發霉的措施,并說明理由。2能描述技術和設備的發展和應用有助于食品保鮮和生活質量的提高。3能大膽設計一種新穎的食品保鮮方法。教學重點和難點:指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調查等探究活動,感悟真菌特別是食用真菌的種類多樣以與與人們生活的密切聯系。教學方法:教師講

59、授與學生活動相結合的互動教學法。教學媒體:多媒體設備,有關真菌的圖片。課時建議:1課時。教學過程:(一)導課談話:漫步在雨后茂密的森林中,我們在樹干的底部或朽木上會發現一些形似小傘的蘑菇;在陰濕的環境中,我們還會發現一些食物上長有“長毛”,這些都是真菌。今天就讓我們來認識這些真菌吧!(二)新課教學活動1:可以食用的真菌1出示一些關于真菌的圖片。提問:你們認識它們嗎?它們分別是什么形狀和顏色的呢?2學生觀察圖片并結合自己的認識理解。3教師介紹所出示的真菌的相關知識。4調查:我們在生活中食用過那些真菌?它們又分別具有那些營養呢?5學生討論,并記錄在書本P28中間的記錄卡上。6匯報:你們認為真菌有那

60、些不同的特點呢?7討論:為什么說食用的真菌是寶貴的生物資源呢?活動2:食物發霉1談話:除了蘑菇、木耳等大型真菌以外,一些食物、衣物上長出的霉菌也屬于真菌,讓我們來觀察它們有哪些特點?2觀察發霉的饅頭,將觀察現象記錄下來。思考:在什么樣的條件下食物容易發霉?3設計實驗。(1)假設:食物在_條件下容易發霉。(2)設計實驗,證明自己的假設。(3)實驗并記錄。(4)結論:食物發霉的條件是在潮濕陰暗、不通風、溫暖的條件下易發霉。4討論:怎樣才能防止食物的發霉?為什么?拓展活動:食品保鮮1以生活中的某一種食物的保鮮的方法,觀察它從過去到現在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這些方法有那些優點和缺點?2學生匯報并介紹對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