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學》第十二章-論證_第1頁
《邏輯學》第十二章-論證_第2頁
《邏輯學》第十二章-論證_第3頁
《邏輯學》第十二章-論證_第4頁
《邏輯學》第十二章-論證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邏輯學第十二章 論證12.1 概 述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需要與他人達成一致以便共同行動。達成一致的理性方式是說服。說服依賴論證。 定義與結構論證就是為某個主張提供理由。作為一種思維活動,它是為相信某命題提供根據的操作(Operation)行為。作為一種思維形式,它是由信以為真的命題集出發,為相信另一命題為真提供支持(support)的程序(procedure)。通過論證,為一命題提供正當理由支持,使之獲得一定的可信度。 定義論證的主要構件包括論證標志詞、論點、理由和論證方式。論證標志詞:因此;所以;可見 ;我們認為 ;可以推斷 ;這樣說來 ;結論是;簡而言之;顯然;其結果;我們相信;很可能;表

2、明;由于;這就是為什么; 因為 ; 理由是 ; 舉例說來 ; 支持我們的觀點的是 ;這就是為什么這么說的緣由論點(論題):我們打算讓別人相信或接受的主張。論證的最終目標。論點可以是一個描述的(事實的)主張,也可以是規范性(價值的)主張。前者表明,論證者認為世界是怎樣的;后者表明,論證者希望世界是怎樣的。從理論上說,什么樣的陳述作為論點是沒有限制的。一個論證的論點具有唯一性。理由(論據):一個或一簇支持論點的陳述。對論點有支持作用的理由多多益善。理由應具有“四性”:相異性(論據與論點不同)、論證的一致性(論據不與論點矛盾)、論據的一致性(論據之間的一致)和相關性(論據與論點有關聯)。本身不需要論

3、據加以支持的理由是“基本論據”或“基本前提”。 結構論證方式:論證方式是理由對論點的一種支持關系,這種關系通過某種推理形式來體現。因此,論證方式本質上是推理關系。由于論證的理由是多個,而每一理由對論點的支持關系可能不同,所以,在一個論證中有多種論證方式,而且,論證方式要比經典邏輯中的推理形式豐富。 p q1 q2 q3 q4 r1 r2 r3p論點q1 q2 q3 q4理由(論據)q2 q3 q4基本論據q1 非基本論據q1 子論題r1 r2 r3子論據也可寫成論點在后的形式 r1 r2 r3 q1 q2 q3 q4 p 教科書p346例的結構分析上帝不存在假設:上帝存在 p上帝存在就意味著上

4、帝全能q、全善r(和全智)那么,就有四種可能的組合:上帝善而不能;能而不善;不善不能;善而能。而且,世界上有邪惡存在s但每一種組合都不成立,所以,假設錯誤,即上帝不存在p 。 證 p 假設:p( p的矛盾論題) p rq q r r q r q s+p ( rq) (q r) (r q) ( r q)(rq) (rq ) (rq )( pr) (rq ) )( rq )(r q) (rq )( rq )(r q) s )s 擴展的結構 在大多數語境中,論證基于它所關涉的雙方具有共同的知識背景,而在陳述中省略了對某些信息的表達。當然,不能排除,某些論證者為了掩蓋他所使用的可疑的前提而有意不提本該

5、明確陳述的前提。當我們發現了理由與論點之間的差距,即從已表達出的前提向結論的有效過渡還缺乏某些環節時,就應分析論證的假設或隱含前提。不應該興建核電站,因為它污染環境小張是個趕時髦的人,所以小李不喜歡他例1的結論要成立,必需有一個價值假設“環境保護比效率優先”例2的結論要成立,也需補充隱含前提,如“小李不喜歡趕時髦的人” 假設的某些特點:第一,隱含性;第二,論證者先行承認或視為理所當然;第三,影響論證的結構與論點的確立;第四,摧毀論證往往要揭露假設并予以批判;第五,它有時會有潛在的欺騙性。 如何發現論證的假設弄清論點;考慮理由和結論之間的差距;尋找支持理由的信念 如何補充隱含前提 1.判斷論證者

6、會視為理所當然的那些陳述可依據三個來源:論證本身的語言表達方式;我們對論證語境的了解;我們在該論證之外對作者信念的了解。 2. 補充那些能夠增強推理的陳述作為隱含前提。 3. 不能補充僅僅使已陳述的推論具體化的前提。如,“小張是個趕時髦的人,所以小李不喜歡他”的隱含前提不能是“如果小張是個趕時髦的人 ,那么小李不喜歡他” 4. 假若有若干滿足13標準的前提,則應補充使論證成為最強的那個前提。如,“小李不喜歡某些趕時髦的人”就不如“小李不喜歡趕時髦的人”。而當多個滿足13標準的前提具有同等強度,并且都使得論證可以成為合理的時,應補以最弱的前提。 但無論如何,應該首先保證補充真的隱含前提。 重構論

7、證(將論證整理為標準結構) 一個論證的基本標準結構是 p ,因此,c包括一個基本前提的論證Pc多個基本前提組合支持結論P1 P2 P3 P4 cr1 r2 r3 p1 p2 p3 p4 c 有非基本前提、并列多個理由的論證包括隱含前提,標明推論關系,加上評估結果的論證結構 P1 P2 P3 P4 P5 AcP6 P8P7P9 P10 BdifiP1Pn前提A , B假設或隱含前提C結論i歸納推理d演繹推理f謬誤(錯誤推理) 論證的終點 在對話式論辯中,論證的終點有明確標志,即論點的維護者放棄論點,或論點的質疑者不再提問時,論辯就結束了。此外,如亞里士多德所說,在論點的主張者不得不得出與該論點矛

8、盾的命題時,或論辯者處于粗暴無禮的狀態時,論辯就該結束了。 在敘述式論證中,對論點及其理由的質疑不是即時的,論證的終點僅由論證者單方決定。但是,終點的決定也不是一廂情愿的。論證何時結束,取決于論證所針對的聽者或讀者的某些情況。 從理論上說,任何人對某個論點的質疑不可能是無窮的,除非他是一個絕對的懷疑論者。因為,絕對的懷疑論者將使得一個論證陷入“ 惡的無限性”。我們的任何論證 ,總是做給那些有一定知識、有理性的人的 。無論他的知識是多是少,是深是淺,我們總可以從他們已有的知識出發,引導他們合乎邏輯地達至某個合理的結論。了解了他們與我們的共同知識總匯之后,就可以將論證的最底層的論據放在他們不置疑的

9、知識中。因此,論證的終點就是論證達到了這樣一步:論證針對的對象可能不再對論證提出質疑。因此,論證所針對的對象不同,終點就不同。 論證與推理的區別論證與推理的根本區別在于:論證是為相信某論斷提供充足理由,目的是使人接受該論斷;推理只是顯示命題之間的邏輯關系。因此,論證是使人相信某個命題,而推理是使人相信命題間的關系。論證與形式推理的不同之處1、目的不同。論證要確立結論的可靠性、可接受性;推理要確立命題之間的邏輯關系真值關系;2、前提性質不同。論證的前提必須為真或認可為真,至少邏輯地可能為真,前提一旦被識別出為假,論證就不再有任何價值;推理的前提可以是假設性的,甚至可以為假,此時,仍可對推理進行有

10、效性評估,因為,真命題之間、假命題之間、真命題和假命題之間都可能有必然的真值關系。3、前提與結論的關系不同。論證的前提對結論是一種支持、保證關系,回答“結論何以為真”;推理的前提對結論是真值蘊涵關系,回答“前提對結論有何真值關聯”。12.2 論證的種類 直接論證和間接論證 直接論證為欲證的論斷直接提供理由。即直接說明某個論斷為何是可接受的。教科書p351例。論題:中國人民革命陣營必需擴大,必需容納一切愿意參加目前的革命事業的人們。理由:需要主力軍,也需要同盟軍;革命高潮需要朋友;朋友不少 間接論證“繞彎子”論證,即不是為欲證的論斷直接提供理由,而是通過確定其他相關論斷的虛假或不可靠性,來說明欲

11、證的論斷是可接受的或真實的。試回憶三段論第一格特殊規則的證法:欲證小前提肯定,但不直接說為什么是如此,而是想法證明小前提否定(欲證命題的矛盾命題)是不行的,進而證明小前提肯定之必需的。用的是間接論證的“反證法”。反證法 :通過確定與欲證論題相矛盾的論斷(反論題)的虛假或不可靠性,來確定欲證的論題是可接受的或真實的。教科書p352例1、欲證:p2、選擇反論題:非p(p的矛盾命題)3、證明:非p假(可用多種形式)4、根據排中律,確立p真或可接受選言證法 :通過排除與欲證論題相關的其他論斷的可能性,來確定欲證論題是可接受的或真實的。教科書p353例1、欲證:p2、選擇相關論題:q,r,s等(對p所涉

12、及的同一問題的可能回答)3、證明:q,r,s等均不可能或與p相比較不可能(可用多種形式)4、根據選言推理(否定肯定式),確立p真或可接受 演繹論證運用演繹推理形式的論證。前述“否定上帝存在”的論證。公理法是演繹論證的典型形式。 它由初始概念和初始命題(公理)出發,利用明確確立的演繹推理規則,推導出某個域的所有真命題(定理)。我們學過的自然演繹推理系統也是一種演繹系統,其中定理的證明均用演繹論證。 歸納論證 演繹論證和歸納論證運用歸納推理形式的論證。前述“二特稱前提不能得出結論”的論證。包括歸納推理一章論及的所有推理形式。教科書355例。需要注意的是其他廣義的歸納推理類型或“合情推理”類型,它們

13、在日常論辯中大量使用,如訴諸權威論證,“可能,更可能”的論證,依據跡象的論證等。12.3 論證的規律和規則 充足理由律在一個論證過程中,一個論斷被確定為真,必須有充足理由。充足理由:若B能滿足下述條件,則B是A的充足理由。A真,因為B真,并且B能推出A。應該明確,這里的“推出”即包括演繹的必然推出,也包括歸納的或然推出。充足理由律要求在論證中需滿足(1)理由真實或可靠;(2)理由與論題之間有適當的邏輯聯系違反(1)就是 “ 虛假理由” 的謬誤 (2)就是 “ 推不出” 的謬誤教科書p357 例(1)滿足充足理由律;(2)理由虛假,“宇宙有中心”不是真命題;(3)推不出,因為與生命更密切的要素,

14、如氧氣、水蒸汽、大氣壓力,磁場等,火星是缺乏的。 論證的規則論題是論證的目標。它的含義,不僅對論者,而且對讀者或聽眾都應是清楚明白的。要達到這一點,必須使論題的表述不能有歧義;如有必要,需對其中的關鍵詞加以定義。對論者和接受者來說,在論證充分展開之前,都有必要審查或澄清論題的真正含義。注意,不要混淆論題與標題。違反這一規則就犯“ 論題不清”的謬誤 論題應當清楚、確切 論題應當保持同一論證是由論題來確定的。一個論題對應一個論證。在同一論證過程中,論題只能是一個,而且,在此論證過程結束之前,論題不能變更。違反這一規則就犯“ 轉移論題”的謬誤。常見的情形有兩種:證明過多:欲證p,實際證的是pn(比p

15、斷定更強)。思維不經濟。證明過少:欲證p,實際證p-n(比p斷定更弱),原論題沒有得到證明。因此,需要在論證的進程中,不時地停下來審核論證是否偏離論題,以確保論題保持同一。論據是用來打消人們對論題的疑慮的。不能想像,以更可疑的命題來打消對另一命題懷疑。因此,用作理由的命題一定要比論題更可信。這樣,有三種命題不能作為論據:概然性不高的命題(真實性不能確定):錯誤:預期理由比論題更不可信的命題: 錯誤:乞題與論題等同的命題: 錯誤:循環論證 論據應當是真命題 論據應當比論題更可信這是充足理由律要求的。從常理講,無論說明一個論斷真還是假,都只能以真命題為據。以假命題論證另一命題的可接受性是悖理的。違

16、反這一規則就犯“ 虛假理由”的謬誤這一規則的具體應用,要視語境來進行。在對話論證中,論據不一定事實上是真的,只要論辯雙方認可,論證就可進行下去;論據也可以是較大可能為真即概率較大的命題。 從論據應能推出論題這也是充足理由律要求的,即根據論據的真,以及論據和論題的邏輯關系,能夠說明論題的可接受性。這主要取決于論據與論題的邏輯聯系的強度。一般地,只要論據能對論題有較大的支持(不一定是必然性支持),就可視為論據能推出論題。論據推出論題,就是要求論證所用的推理形式是有效的或可靠的。違反該規則的錯誤:推不出包括“ 不相干”和“ 論據不足”教科書p361例:論據不足12.4 反駁 何謂反駁對一個論證的異議

17、或否定。這種異議可能是針對論題的、論據的或論證方式的。反駁也是一種論證,只不過目標是否定性的 ,即論證在先的某個論證有問題。反駁的結構包括:反駁的論題,即欲證其不能成立的那個命題 反駁的論據,即表明反駁論題不成立的理由 反駁的方式:反駁所用的主導的推理形式 反駁的種類和方法 針對原論證結構的反駁反駁論題: 論證原論題虛假或未得到有力支持反駁論據: 論證原論證的論據虛假或不可信反駁論證方式:論證原論證的推理不合邏輯,即指出其犯“推不出”謬誤教科書p365例 反駁的論題:一個國家向外擴張,是由于人口太多即,人口多(p)是擴張(q)的必要條件,或人口多是擴張的充要條件,因此: 要論證的就是這種必要(

18、pq)或充要條件(pq)不成立 反駁:人口少,但也向外擴張(pq),如英國;美國 人口多,但不向外擴張(p q ),如中國因此,人口的多少,并不是一國是否向外擴張的決定因素教科書p365366例的反駁有問題:魯迅的反駁論據本身也可質疑,因為失傳的作品也可通過間接的材料知道它寫的是什么。事實上,在法庭辯護中,律師通過否定控方的證據來推翻罪名便是反駁論據的最好實例。由于論據推出論題,即PC,因此,C假,不能推出P假,只能說,論據不可靠時,論題的可接受性不能得到保證。反駁論證方式,即指出原論證中所用的推理的瑕疵,推理有毛病,則原論題的可接受性也不能得到保證。但不能說明原論題假。如果我們的反駁能針對原

19、論證結構的各個部分展開,那就是最有力的反駁。 根據論據與論題關系的反駁直接反駁: 直接論證原論證有某種問題間接反駁: 通過論證對立命題之真,來否定原論證的論題或論據虛假或 不可信欲反駁p, 論證p的對立命題p (矛盾或反對命題)真,若p 的確為真或很可信,則根據矛盾律,p假或不可信,即p被駁倒。有時,人們把間接反駁中對p的論證,叫“獨立證明”。 歸謬法根據一個命題所蘊涵的荒謬命題來反駁該命題。 對該命題而言,荒謬的命題有三種:矛盾;自身的否定;顯然為假的命題。“歸于不可能的推理”:欲反駁p,假設p,從p推導出邏輯矛盾,因此,p假。實際的推導形式是: p (q q ) (q q ) p(p (q

20、 q ) p教科書p368369例:被反駁的論斷 “物體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假設有物體 A 和 B ABA重,B輕現在將它們綁在一起降落假設“物體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為真,則有(1)A+B的速度A的速度 A+BAB2A的速度A+B的速度(2)矛盾這樣,從原論斷推出了矛盾,因此,原論斷為假。“自身駁斥”:欲反駁p,假設p,從p推導出p的矛盾命題,因此,p假。實際的推導形式是:p p,p p,因此,p (pp ) (pp ) p(p p ) p例:“所有的話都是謊話”擴展的歸謬法:欲反駁p,假設p,從p推導出顯然假的命題,因此,p假。實際的推導形式是:p q q p(p q )q )p充分條件假言

21、推理的否定后件式 反駁的規則同論證規則。12.4 謬誤 何謂謬誤謬誤是不合理的論證模式,即理由不能較強地支持結論的論證。松散的定義,使謬誤模式的外延擴大到與思想交流相關的種種錯誤上。在謬誤分析方面,中國人本來也是先行者。在公元前4世紀,墨經小取就分析了譬、侔、援、推這些論證方式的謬誤。我們今天對謬誤分析的興趣,主要是西方傳統引起的。西方對謬誤的系統分析從亞里士多德的辯謬篇就開始了。此后,除了在近代的一段不長的時間里處于低迷外,謬誤分析有幾乎不間斷的歷史。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荷蘭等國的謬誤分析比較活躍。在非形式邏輯(Informal logic)中它叫“批評理論”;在大學課程里是“批判性思維

22、”或“謬誤論”;在邏輯學科中,它就是“論證理論”或“論證邏輯”。謬誤分析已是多門學科(如語言學、心理學、邏輯學等)的交叉點。目前,對謬誤模式的分析至少已有形式化理論、非形式邏輯、論辯理論和新修辭學四種不同的理論框架。研究的深入程度已達到一種謬誤模式竟可寫出厚厚的一大本書。 謬誤研究的性質與意義謬誤分析是批判思維的典型表現。它不僅是古希臘以來的一種悠久而寶貴的學術傳統的繼承與發揚,而且是對當代現實生活給邏輯提出的迫切要求的一個回應。“信息爆炸”時代的人們,更需要批判思維。批判思維實質是對一個主張及其支持根據的理性審查。特別對我們這個缺乏批判的民族來說,批判思維習慣的養成更有特殊的意義。在這個需要

23、創新思維的時代,沒有批判思維的前提,創新就是一句空話。謬誤分析補充形式邏輯的遺漏。以兩個演算為代表的形式邏輯以演繹推理為對象。它所理解的命題形式都是真值形式,真值函項的表現。有效推理就是永真的真值形式之一真值蘊涵式。所以,形式邏輯的基礎是“真值形式”和“蘊涵”。然而,我們生活中的論證(Argument)恰恰不是真值形式,或者說,真值形式不能完全而準確地刻劃論證的基本性質。論證的基本模式:p,因為q,既不是真值形式,也不是蘊涵式所能包攬的。論證的核心概念是“支持(Support)”。支持的關系不必是蘊涵,而蘊涵、重言的蘊涵式也不一定就能提供對一個命題的有力支持。例如,pp,ppq等重言蘊涵式,恰

24、恰是論證中的謬誤。因此,謬誤分析及其論證理論不可能被歸約為真值理論。然而傳統邏輯也不是真正的論證邏輯。它并不是旗幟鮮明的:它先是主張形式有效性,后又不得不補充對“特殊”論證謬誤的說明,始終搖擺于形式邏輯和論證邏輯之間。這樣一來,關于論證的評估就成了謬誤分析的任務。因此,謬誤分析絕不是把邏輯規則所說的東西再從反面說一遍,也不僅僅是邏輯通俗化、趣味化的問題。 它實質上是解決形式邏輯不愿或無法解決的論證評估問題的學問。這就是為什么謬誤分析今天仍有生命力的基本原因。 謬誤分析是交流語言的解剖和論證理由的評判。西方的一些研究者認為,應把論證首先看成是一種語言的特殊使用,它是一種言語行為。波普爾曾在語言的

25、傳統功能上又加上了論證的功能。在外國大學哲學系的邏輯課程中列有“思考與推理(Thinking and reasoning),它的介紹中就保證,學習該課程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和寫作水平,其中當然少不了謬誤分析。從這一廣泛的謬誤分析來看,謬誤分析的價值在于體現了論證評估的辯證性、語用性和交際性(社會性)。謬誤分析在邏輯原則的應用中對邏輯原則作出修正。謬誤分析總是在具體的語境中進行。這種從一般到具體的轉移,總會使邏輯原則精確化。在論證過程中,我們不僅注意命題間的推出關系,還關心作為知識表達方式的命題在認識獲取過程中的先后次序。這一點與形式邏輯要求的推出關系有所不同。例如,謬誤分析里的“預期理由”的識別

26、,就與當代論證理論中對傳統邏輯的論證規則作出的修正有關:“理由不能比結論更可疑”。這樣一來,形式邏輯中的一些有效的推理形式就失效了。聯言推理的分解式作為論證,就是“預期理由”的謬誤。謬誤分析的基本模式為:名稱、模式(論證形式)和謬誤性證明。現在,有專名的謬誤已有百余種。但也未窮盡謬誤。謬誤的模式揭示了一種謬誤的大致的“型式”,這種型式并不完全是邏輯的形式,它描述了一些不能形式化的因素。謬誤分析中最重要的是對謬誤本身的證明或論證。一方面是由于它才是判定謬誤的根據;另一方面,這種表明一個論證或表達是謬誤的分析過程本身,就是論證分析的一個極好示范。這一雙重作用,使得有些邏輯學家認為謬誤分析具有一般論

27、證分析所沒有的優越性,謬誤分析在方法論上更重要。它也正是謬誤分析的批判性的集中體現。 迄今,已發現和命名的謬誤超過百種。按照不同的標準,它們被分為若干類。著名的二分法有:亞里士多德“與語言有關的”和“與語言無關的”劃分;懷特萊的“邏輯的(“純邏輯的”和“半邏輯的”)”和“非邏輯(“前提被不當假定”與“前提不相干”)” 的二分法;彌爾的“起自簡單考察的謬誤(“ 先入之見”)”和 “推論謬誤(“觀察謬誤”、“概括謬誤”、“推理謬誤”、“ 混淆的謬誤”)”分類;柯比等人的標準導論邏輯教科書中“形式謬誤”和“非形式謬誤(“關聯謬誤”、“歧義謬誤”和“假設的謬誤”)” 的二分法;三分法有巴克爾的“不一致

28、” 謬誤、“預期理由”和“推不出”謬誤的劃分法;我國學者“語形謬誤”、“語義謬誤” 和 “語用謬誤”的三分法。美國學者Finocchiaro 將謬誤(fallaciousness) 分為形式的、 解釋性的(explanatory)、 預設的presuppositional)、絕對的(positive)、語義的和說服的(persuasive)六種。論辯的“語用辯證” 理論中,對應十個論辯階段,謬誤被劃分為十組。還有一些為分析謬誤模式方便而作出的權宜的劃分。如因特網上最流行的謬誤模式分析網頁Stephen Dawns 的謬誤網頁,把53個謬誤模式分為13組。但是,由于謬誤性質的多樣性,各種分類均有

29、一些困難。 謬誤的種類 謬誤分析 對論證模式的分析必須從語用的觀點出發,至少獲得以下一些信息: 論證的目的 如,在“人身攻擊”中 ,論者的目的是通過攻擊某人的缺陷(與主張不相干)來否定其主張,還是僅僅批評某人的缺點?在法庭上,辯護人“訴諸憐憫” 的目的是想論證被告無被控行為或不違法,還是作為從輕處罰的理由而申述? 表達出來的理由 明白提出的前提,但可能有歧義,需要加以澄清。 隱含的前提或假設 假定的東西是一個斷定較強的命題 ,還是一個較弱的命題(如,全稱命題還是概率命題或特稱命題);在不同的語境中,特定的假設是否仍然有效(如,“訴諸無知”與司法活動中的“無罪推定” 假設;一個數學猜想經過多個杰

30、出的數學家的多次努力仍未被證明時,是否就可以認為它很可能是不成立的?)在評估運用到假設的論證時,所謂的“ 重構論證”的問題,直接影響對論證是否為謬誤的判斷。 支持主張的方式 不一定是經典的推理形式,特別是形式推理。自 修辭學以來,人們發現了不少常用于論證實踐的被認可的論證方式。 結論 對結論的置信水平不同,影響對論證的評估結果。 導致論證失敗的因素 具體地確定一個論證成為謬誤的原因,以及說明為什么這些因素使論證變為謬誤。 常見謬誤有(其中一些包括數種具體模式): 1、言語行為謬誤:語詞歧義、語形歧義、無量詞論題、語源謬誤、曲解詞義、以情害意、以空為實、自身駁斥、連貫謬誤、引號謬誤、“是應當”謬

31、誤、非黑即白(極化思考)、斷章取義(片面真理)、復合問題、簡單化謬誤、預設謬誤、組合謬誤、分解謬誤、強調的謬誤、等詞替換謬誤、時態謬誤、語用謬誤、語義遺漏、語言功能混淆、附加謬誤、否認含蓄命題、刨根究底的謬誤、語形謬比、定義過寬、定義過窄、失敗的解釋、循環定義、矛盾的定義;2、合情推理和論辯謬誤:循環論證、文不對題、推卸舉證責任、“稻草人”謬誤、瑣碎的謬誤、不一致、訴諸強力、訴諸權威、訴諸傳統、訴諸無知、訴諸憐憫、人身攻擊、你也一樣、起源謬誤、濫比謬誤、忽略變量、偏頗樣本、樣本太小、賭徒謬誤、數據的陷阱、濫釋意義、誤人的圖表、以伴隨定因果、以先后為因果、錯認原因、精確度謬誤、單因謬誤、輕率概括

32、、逃避反例、舉輕避重、誤用契合法、誤用差異法、逆推謬誤、弱類比、相似謬誤、局部例證、誤解可能性、掩飾的謬誤、不可驗證性、有限的范圍、有限的深度、觀察謬誤、忽視“俄狄浦斯效應”、油滑斜坡論證、論證運用的謬誤、中庸謬誤、物極必反謬誤;3、演繹謬誤:肯定后件、否定前件、轉換條件的謬誤、錯誤易位、選言肯定式、虛假二難、誤用德摩根律、A命題簡單換位、O命題換位、中詞不周延、小項擴大、大項擴大、雙否定前提、限制謬誤(偶性謬誤)、概括謬誤(逆偶性謬誤)、量詞換序謬誤、轄域變換謬誤、量詞分配謬誤、量詞提取謬誤、量詞易位謬誤、模態詞分配謬誤、算子換序謬誤;4、哲學謬誤:自然主義謬誤、實體化謬誤、范疇錯誤、還原謬

33、誤、偽簡單性謬誤、發生謬誤。 歧義謬誤 設p為一陳述(一句話、一段文字、一篇文章甚至一本書),A,B,C代表標準語義,a,b,c代表參與言語交際的個體,則有: 1、若一個語句p沒有雙方認可的語義或標準語義,則p可以為“含混”或“籠統”,但雙方都不可能有歧義謬誤。 2、若p只有一個標準語義A,當任一交際個體b將它理解為意義B時,b就犯了“曲解詞義”的謬誤。 3、若p有兩個(或以上)標準意義A和B,說者a未加取舍,則a犯歧義謬誤。 4、若p有兩個(或以上)標準意義A和B,說者a未加取舍,聽者b加以采信,則a、b均犯歧義謬誤。 5、若p有一個標準意義“A或B”,而說者a已選定A,但加以隱瞞仍以p表達

34、,則a犯“避重就輕”或“片面真理”的謬誤。 6、若p有兩個(或以上)標準意義A和B,而具體語境可排除其一,若說者 a或聽者b仍采信A和B,則a或b犯“概念混淆”或“錯用語詞”謬誤。 7、若p因句法結構而具有兩個競爭性語義A和B,則說者a犯了歧義謬誤。 謬誤例析 以批判性問題為工具對訴諸權威謬誤的分析訴諸權威的論證模式(假設的形式presumptive form)。E是S方面的真正的專家E斷定AA屬于SA 與其他專家所說的一致A與有效的客觀證據一致所以,可把A當做一個似真假設來接受。這一模式包括了其他模式假定的條件或相關因素。論證評估訴諸權威論證評估的主要工具是批判性問題。瓦爾頓認為,具有下述一

35、般形式的訴諸權威論證是合理的或有正當理由:E是D領域的專家E斷定A已知為真A在D之內所以,A可能被接受為真。但是,接受者有權對此模式提出6個一般批判性問題中的一個或多個:1.專長問題(expertise question)E作為一個專家資源如何可靠?2.領域問題(field question)E是A所屬領域的一個專家嗎?3.觀點問題(opinion question)E所斷定的東西蘊涵A嗎?4.可信賴性問題(trustworthiness question)就個人而言,作為一個資源的E是可信賴的嗎?5.一致性問題(consistency question)A與其他專家的斷定一致嗎?6.支持證據

36、問題(backup evidence question)A是有證據的斷定嗎?如果主張者對提出的這些批判性問題不回答,或不是引用必要的證據予以適當的回答,那么訴諸權威論證就被評估為弱的或可疑的。反之,若給出適當的回答,該論證就被評估為合理的(plausible),或者說,在對話中占有一定的分量。究竟有多大的分量取決于對話的類型、出發前提有多強以及批判性問題回答得有多好。謬誤 訴諸權威的謬誤正是不符上述形式或未能較好解決那些批判性問題的論證。它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不符合一般模式的訴諸權威;未恰當回答批判性問題的訴諸權威;未恰當回答批判性問題的子問題的訴諸權威。 當主張者以獨斷的方式提出訴諸權威論證,

37、即以阻止提出批判性問題的方式來提出論證,特別在結論中使用了“肯定地”、“必然地”、“無可懷疑地”等算子,便犯了謬誤。在對話的過程中,如果證據及其擁護者(使用證據并支持自己的論證)拒絕同意提出適當的批判性問題,那么這就是訴諸權威謬誤的“語境的證據”。特別要注意,對話的參與者通過說“如此的問題并不合適”,企圖阻止提出批判性問題。當人們混淆兩類權威,即認識的權威和機構的權威時,往往極易將訴諸權威論證當做擁有一個演繹或歸納形式外觀的更強的論證。這一混淆也是謬誤。這在我國目前學術規范的討論中被頻繁地論及。 與未恰當地回答基本批判性問題對應的訴諸權威謬誤自然有6種,每一種可能有數目不等的子謬誤: 那些批判

38、性問題可能分解為若干子問題,如4的子問題包括:1、E有偏見嗎? 2、E誠實嗎?3、E是盡責的嗎? 涉及批判性問題1的謬誤: 非權威的謬誤(fallacy of nonauthority ),包括訴諸名聲的謬誤 (fallacy of appeal to celebrity) 和未經確認的權威的謬 誤 (fallacy of unidentified authority); 涉及批判性問題 2 的謬誤:錯置權威的謬誤 ( fallacy of misplaced authority); 涉及批判性問題3的謬誤:曲解權威的謬誤(fallacy of misrepresented authority),子謬誤有:錯引權威的謬誤(fallacy of misquoting an authority)和脫離語境的歪曲引用權威的謬誤(fallacy of wrenching w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