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課荊軻刺秦王(第一課時)_第1頁
第5課荊軻刺秦王(第一課時)_第2頁
第5課荊軻刺秦王(第一課時)_第3頁
第5課荊軻刺秦王(第一課時)_第4頁
第5課荊軻刺秦王(第一課時)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荊軻刺秦王第5課 教學目標 1.掌握重點實詞(深、室、窮、發、顧、兵、假、陳等)和虛詞(而、以等)及其他文言知識。2.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分析人物性格,學習在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中表現人物性格的手法。3.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評價荊軻刺秦王的行為,用辯證的觀點評價人物。 重點難點1.掌握重點實詞(深、室、窮、發、顧、兵、假、陳等)和虛詞(而、以等)。2.重點賞析“易水訣別”和“廷刺秦王”兩個場面。學習在尖銳的矛盾沖突中表現人物性格。3.正確評價荊軻刺秦王的行為。第一課時教學要點 1.積累重點實詞、虛詞和其他文言知識。2.整體感知課文,研讀課文第一部分。導入 大江東去,浪淘盡

2、,千古風流人物。在諸多風流人物之中,有一位英雄高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位英雄就是荊軻。他的歌聲透露出只身赴強秦的無限的蒼涼和悲壯,也透露出一去不返的生之留戀。許多英雄就這樣永遠地走入歷史的深處。今天,讓我們在前人的記述中再來探尋英雄的足跡,傾聽歷史的回音。荊軻刺秦王課堂學習相關知識介紹戰國策及相關資料戰國策是由西漢末年的劉向編輯整理而成的國別體史書,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記載了自春秋以后至秦統一天下約240年間的部分歷史。全書共33篇,分為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和社會面貌,著重記載了謀臣

3、的策略和言論。這部書記事寫人十分生動,既有重要的史學價值,又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課堂學習相關知識介紹背景介紹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統一中國之前的6年。當時,秦已于公元前230年滅韓,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趙(秦滅趙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統一六國的大勢已定。地處趙國東北方的燕國是一個弱小的國家。當初,燕王喜為了結好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作為人質。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國。為了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為了除“見陵之恥”,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諸侯之地”;或者刺殺秦王嬴政,使秦“內有大亂”“君臣相疑”,然后聯合諸侯共同破秦。荊軻刺秦

4、王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給下列加粗字注音。樊於( )期 戮( )沒 揕( )其胸拊( )心 淬( )火 忤( )視 濡( )縷 變徵( ) 陛( )下 瞋( )目 遺( )贈 卒( )起 夏無且( )被八創( ) 提( )軻 目眩( )課堂學習初步感知課文wzhnzhlw r cu fcwichnb xun d chun j請按照故事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順序劃分文章的層次,并概括各部分的內容。整體感知課文明確:第一部分(1、2):開端,交代刺秦原因。(大軍壓境、計劃行刺)第二部分(39):發展,交代刺秦準備。(求取信物、準備匕首、配備副手、怒叱太子、易水訣別) 第三部分(101

5、7):高潮,交代刺秦經過。(計見秦王、顧笑武陽、秦廷搏擊、倚柱笑罵) 第四部分(18):結局,交代刺秦結果。 (遇難身亡)課堂學習課堂學習1.解決重點詞語:破:攻破 北:向北,名詞作狀語。 略:掠奪,奪取。 卿:古代對人的敬稱。 旦暮:早晚,極言時間短暫。 微:沒有。 謁:拜會,前往。 信:信物,憑據。 親:接近。 購:重金征求。 邑:封地。更:改變。研讀課文第一部分1、通假字:秦王必說見臣 “說”通“悅”,喜歡 高興。2、古今異義:無信:(古義)沒有信物;(今義)不講信用窮困:(古義)走投無路,處于困境;(今義)生活貧窮,經濟困難。長者:(古義)德高望重的人;(今義)年長之人。3、虛詞:而

6、今行而無信(連詞,表轉折)以 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介詞,因為)乃 乃請荊卿曰(副詞,于是、就)之 臣愿得謁之(代詞,這次行動) 秦王購之金千金(代詞,樊於期的首級)4、固定句式:臣乃得有以報太子 有以,譯為“有用來的辦法”5、詞類活用:進兵北略地 北:名詞作狀語,向北課堂學習 2.荊軻刺秦王是在怎樣的形勢下發生的? 課文寫當時形勢的語言有何特點?提示:開端寫行刺的緣起,秦軍破趙,勢如破竹,大軍壓境,燕國危在旦夕。文章一開始就連用“破”“虜”“收”“進”“略”“至”六個動詞,寫出秦軍所向披靡、燕國危如累卵的形勢,使故事一開始就籠罩著緊張的氣氛,為后面故事的展開定下了悲壯的基調。研讀課文第一部分課堂學習 3.荊軻在太子心急如焚時提出刺秦王的計劃,表現了他怎樣的性格特點?寫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提示:荊軻在燕國危難之際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謁之”,體現了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俠義精神。然而,“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荊軻的謀劃抓住了如何見秦王這個關鍵問題。他提出要取信秦王,則非獻“樊將軍首”和“燕督亢之地圖”不可。主人公一亮相,就表現出他的勇而多謀及超人的膽識和氣魄。而他是在太子丹心急如焚時才提出這個計劃,可見城府很深。寫太子丹“不忍”,反襯了荊軻的非凡智謀和處事決斷。研讀課文第一部分 本節課我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