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二輪專題復習試題:古代中國和古代世界 專題2(含詳解)_第1頁
高考歷史二輪專題復習試題:古代中國和古代世界 專題2(含詳解)_第2頁
高考歷史二輪專題復習試題:古代中國和古代世界 專題2(含詳解)_第3頁
高考歷史二輪專題復習試題:古代中國和古代世界 專題2(含詳解)_第4頁
高考歷史二輪專題復習試題:古代中國和古代世界 專題2(含詳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AGE 第一部分專題二一、選擇題1(高考押題卷二)春秋時期,齊國宰相管仲主張在發展農業的基礎上,積極發展私人工商業。管仲強調農是“王者之本”,也是“民之所歸”,但同時他認為“無市則民乏”,認識到無商不富的道理。這說明當時(D)A商人社會地位很高B重農抑商政策被棄C農商并重得到認可D商業致富作用顯著【解析】材料中管仲認為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應積極發展工商業,可見商人社會地位應該在農民之后,排除A項;春秋時期尚未提出重農抑商政策,排除B項;材料信息強調農業是基礎,排除C項;據材料信息“無商不富”可知,這是肯定商業可以致富,故D項正確。2(惠州4月模擬)戰國時期,諸侯國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

2、分封給卿大夫貴族,而是直接分配給奴隸和農民耕種,或賞給有軍功的貴族。這一制度有利于(B)A推廣精耕細作B推動社會轉型C抑制土地兼并D改變地租形式【解析】戰國時期的農業生產方式還比較粗糙,材料中的奴隸生產依然屬于粗放式的集體生產,故A項錯誤;材料闡述了授田制下君主將土地直接分給農民和軍功貴族,改變了分封制和井田制下各諸侯國土地層層分封給各級貴族,由貴族組織奴隸在井田上勞作,先公田后私田的傳統,加強了君主權力,削弱了貴族的權力,有利于軍功地主和自耕農的形成,推動了社會的轉型,故B項正確;材料中把土地賞給有軍功的貴族,土地私有制逐漸形成,會導致土地兼并,故C項錯誤;地租是地主與佃農之間的經濟關系,材

3、料中未體現,故D項錯誤。3(武漢4月調研)漢武帝時期的鹽鐵專賣政策在東漢初期一度廢止,從南宋到明清,主持鹽鐵專賣政策的桑弘羊等人在道德上徹底名聲掃地,但其政策思想被悄然繼承。這一現象反映的實質問題是(C)A重農抑商政策與商業環境寬松的矛盾B商品經濟的發展對自然經濟的沖擊C儒家經濟理念與政府經濟集權的矛盾D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強化【解析】漢武帝時期鹽鐵專賣政策導致商業環境緊張,故A項錯誤;漢武帝時期鹽鐵專賣政策抑制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故B項錯誤;漢武帝時期鹽鐵專賣政策體現出政府經濟集權,與儒家的重義輕利思想是相沖突的,故C項正確;D項只體現出漢武帝時期鹽鐵專賣政策,沒有反映出“主持鹽鐵專賣政

4、策的桑弘羊”名聲掃地,故D項錯誤。4(汕頭二模)下為東漢畫像磚圖,學者命名為“納糧畫像磚”。圖中房屋應為糧倉,房屋之前有一人著大袖長衣坐席上,手握算籌,右下兩個著短衣者,一個在量糧,一人自馬車上卸糧。該圖所反映的生產關系(C)A自春秋戰國時期逐漸解體B阻礙了當時農業經濟發展C有利于維護地主階級統治D一定程度抵制了土地兼并【解析】由材料“納糧畫像磚”及圖片信息可以得出,所述為農民向地主繳納地租的場景,體現的是封建剝削,有利于增強地主階級的實力,進而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C項符合題意;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A項不正確;封建土地生產關系的出現,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B項不正確;土地私有制

5、是土地兼并的根源,D項不正確。5(高考押題卷一)水經注淯水記載了東漢大戶樊重興修水利的規模:“朝水又東南,分為二水,一水枝分東北,為樊氏陂,陂東西十里、南北五里,俗謂之凡序陂。”據此可知當時(B)A國家賦稅的保障十分可靠B田莊水利灌溉系統較成熟C封建政府重視農業基礎設施D中央集權的經濟基礎穩定【解析】像這樣大規模的水利工程建設不是一家一戶所能進行的,故非小農經濟,排除A、D兩項;“東漢大戶”說明非政府行為,排除C項;興修水利,有效地對農田實行“陂渠灌注”是漢代田莊農業生產的特色,遍及大江南北的田莊都建有自己的水利工程,故B項符合題意。6(吉林二模)1027年,宋仁宗詔江淮、兩浙、荊湖、福建、廣

6、南州軍,自今后客戶起移,更不取主人憑由,須每田收田畢日,商量去往,各取穩便。據此可知當時(B)A勞動力的商品化趨勢日益明顯B租佃制下人身依附關系有所松弛C統治者實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D租佃關系在北宋居主導地位【解析】從材料“自今后客戶起移,更不取主人憑由”,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客戶與主人的關系,沒有體現勞動力商品化趨勢明顯,故A項錯誤;從材料“自今后客戶起移,更不取主人憑由,須每田收田畢日,商量去往,各取穩便”,可知材料體現了客戶與主人在收田結束時進行協商,反映出租佃制下人身依附關系有所松弛,故B項正確;從材料“自今后客戶起移,更不取主人憑由”,不能體現出統治者抑制土地兼并,故C項錯誤;租佃關系在

7、北宋是僅次于自耕農形式的重要經營方式,但不是居于主導地位,故D項錯誤。7(肇慶三模)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發現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黃褐釉瓷等。在我國海南島東南部海灘和西沙群島海域,也發現了成捆疊堆的唐宋時期瓷器。這反映了唐宋時期(D)A中國是當時歐亞經濟文化中心B中國制瓷技術已傳往世界各地C中外文化交流頻繁D瓷器是對外出口的大宗產品【解析】唐朝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發達,對外銷售的主要產品是瓷器。材料中“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黃褐釉瓷”“成捆疊堆的唐宋進期瓷器”正是這一現象的體現,D項正確;文化中心不符合材料主旨,A項錯誤;B項中傳遍世界各地說法錯誤;C項中交流頻

8、繁不符合材料主旨。 8(煙臺二模)北宋仁宗天圣元年,政府創立“交子務”,改原有交子為官辦,以36萬貫鐵錢為準備金,定期發行。徽宗時,改交子為“錢引”,大量發行,但不備本金。這一變化(C)A推動了古代貨幣形態的根本變革B促進了宋代商品經濟的健康發展C導致了北宋經濟發展環境的惡化D突破了我國傳統經濟觀念的束縛【解析】從“以36萬貫鐵錢為準備金,定期發行”到“大量發行,但不備本金”的變化導致紙幣大量發行,通貨膨脹,從而破壞了北宋經濟發展的環境,故C項正確,B項錯誤;A項說法錯誤,錯在“根本變革”;中國古代一直奉行重農抑商政策,故D項錯誤。9(江西八所重點中學4月聯考)云麓漫鈔中記載,宋金議和后,南宋

9、朝廷認為“邊患”消弭,便著力發展內部經濟,“務與民休息,禁網疏闊,富家巨室,竟造房廊,賃金日增”。這深層次反映了(C)A民眾生活幸福指數高B南宋租賃經濟盛行C經濟再發展動力不足D經濟重心南移完成【解析】據材料“富家巨室”、“賃金日增”可知北宋貧富差距的存在不能說明民眾生活幸福指數高,故A項錯誤;據材料“賃金日增”說明南宋租賃經濟盛行但這是表象不是深層次的反映,故B項錯誤;材料表明南宋租賃經濟發展,其深層次說明富家巨室將財富投資到土地而不是投入再生產,表明經濟再發展動力不足,故C項正確;經濟重心南移指的南方經濟水平超過北方,材料沒有南北方經濟總量對比不能說明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故D項錯誤。10(昆

10、明)元代王禎農書中早有記載的一些大型高效農具,明清時期反而罕見,有的地方甚至退回到人耕階段。這反映了明清時期(B)A戰爭對農業經濟的破壞B人口增長制約農業發展C國家經濟結構逐步轉型D高產作物的種植與推廣【解析】材料“明清時期反而罕見,有的地方甚至退回到人耕階段”所述現象的出現在于明清時期人口的迅猛增加,導致勞動過剩,因此一些地區放棄鐵犁牛耕等,改用人力,由此可以得出明清時期的人口增長不利于農業技術的發展,B項符合題意;材料沒有體現戰爭的破壞作用,A項不正確;明清時期依然是自然經濟是主導,經濟結構沒有明顯的變化和轉型,C項不正確;高產農作物的引進,不會導致人們放棄生產工具而用人耕,D項不正確。

11、11(廣東二模)明初,朱元璋曾諭戶部:國家賦稅已有定制,撙節用度,自有余饒。輕徭抑末,使得盡力農桑,自然家給人足。嘉靖九年,又將賦役名目統一后折銀征收,減少征收環節,使各級官吏難以巧立名目漁利。這些舉措的目的是(C)A減輕貧困以緩和社會矛盾B增強中央政府財政實力C限制苛擾以促進農業發展D適應封建商品經濟發展【解析】材料“撙節用度 ,自有余饒。輕徭抑末,使得盡力農桑,自然家給人足”反映了統治者減輕百姓的賦稅徭役以促進農業生產,故C項正確;材料并未反映緩和社會矛盾的問題,故A錯誤;限制百姓的賦稅并不能增強中央政府財政實力,故B錯誤;“輕徭抑末,使得盡力農桑”不利于商品經濟發展,故D項錯誤。 12(

12、太原二模)據測算,清順治十八年,全國耕地總面積為733萬頃,乾隆十八年已增至993萬頃,嘉慶十六年又增至1051萬項;從乾隆至道光年間,種植玉米的地區已擴展至20省354府州縣。這些現象反映了(C)A清朝政府大力扶持墾荒B中西經濟交流日趨頻繁C傳統農業轉型動力不足D種植結構發生根本變化【解析】題干只是反映耕地面積的增加與玉米種植的擴展,沒有提到政府的作用,故A項錯誤;玉米是新航路開辟后從美洲傳入我國的,但題干只是提及玉米種植面積的擴展,非中西經濟交流頻繁,故B項錯誤;中國古代主要經濟結構是農耕經濟,題干反映耕地總面積的增加,玉米種植面積擴大,究其實質是中國古代傳統農業未轉化為現代農業,故C項正

13、確;題干只是反映了玉米種植擴展了,但并未提及超過了水稻、小麥等種植,故D項錯誤。二、非選擇題13(新鄉三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415世紀,英國的莊園經濟隨著農奴制的瓦解而衰落,農業經濟收入銳減,農村的貧富分化加大,呢絨紡織業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16世紀起,鄉村對手工業品的需求量不斷增長,農業生產向專業化方向發展,毛紡織業成為鄉村工業的主體。價格革命沖擊了傳統的生產關系,貨幣地租盛行,促進了鄉村商品貨幣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土地的集中促進了農民的分化,集中經營的土地上使用大量雇工。摘編自錢乘旦英國通史等材料二棉花種植在明代普及全國,棉布成為大眾消費品。棉紡織業在農村經濟中的地位上升

14、,江南地區成為全國的棉紡織業中心。據統計,江南地區在明代后期年產棉布量在2000萬匹以上,有170萬婦女從事棉紡織業,占勞動力的50%以上。絲織業發展迅進,明代后期,江南地區官營織機約有3500臺,民營織機在15000臺以上,織工達4萬人之多,出現了許多以絲織業為主業的市鎮。生產的專業化和分工十分普遍,服務于紡織業的輔助行業從業人數同步增長。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地權分散化趨勢明顯,田面權、田底權分離,租佃經營成為農業經營的主要形式。摘編自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業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工業革命前英國鄉村經濟發展的表現,并分析其原因。(2)根據材料一、二,指出與工業革命前的英國鄉村經濟相

15、比,明代后期江南地區鄉村經濟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其影響。【答案】(1)表現:封建經濟逐漸瓦解;鄉村手工業品市場擴大;生產專業化和商品化加強;商品貨幣關系的拓展;社會兩極分化和流動性增強。原因:農業生產力的提高;新航路開辟的影響;農奴制的消亡;圈地運動的影響。(2)特點:棉紡織業在農村經濟中地位上升;專業性的工商業市鎮興起;租佃經營成為農業經營的主體;地權分散化趨勢明顯;女性是紡織業的主要勞動力。影響:推動了農村生產關系的變革;有利于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有利于社會結構的變動。【解析】(1)第一小問,由材料“英國的莊園經濟隨著農奴制的瓦解而衰落”反映了封建經濟逐漸瓦解。由“農村的貧富分化加大

16、”反映了社會兩極分化和流動性增強。由材料“鄉村商品貨幣關系的進一步發展”“農業生產向專業化方向發展”,可見鄉村手工業品市場擴大,生產專業化和商品化加強;商品貨幣關系的拓展。第二小問,結合所學,可以答成:農業生產力的提高;新航路開辟的影響;農奴制的消亡;圈地運動的影響。(2)第一小問,由“棉花種植在明代普及全國江南地區成為全國的棉紡織業中心”“出現了許多以絲織業為主業的市鎮”“婦女從事棉紡織業,占勞動力的50%以上”“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地權分散化趨勢明顯”“租佃經營成為農業經營的主要形式”,可以歸納得出。第二小問,可以從農村生產關系、社會結構和資本主義萌芽等方面作答。14(高考押題卷二)閱讀下列

17、材料,回答問題。秦昭王曾深感憂慮地說:“吾聞楚之鐵劍利而倡優拙。夫鐵劍利則士勇,倡優拙則思慮遠,夫以遠思慮而御勇士,恐楚之圖秦也。”2003年出版的中國軍事工程技術史對整個秦代鐵兵器做了統計:陜西臨潼下劉村:鐵戟2件;秦始皇陵西刑徒墓:鐵劍1把;秦始皇陵園:鐵匕首1件;(注意:秦始皇陵園不是指兵馬俑坑)秦始皇陵兵馬俑坑:鐵矛1件、鐵鏃1件,鐵鋌銅鏃2件;江西遂川:鐵鋌銅鏃80件。考古學者在西漢都城長安遺址,曾發掘一座建于漢高祖時期而在王莽末年毀于兵火的武庫,出土了大量鐵制的刀、劍、矛和斧等,僅鐵鏃一種就達一萬余件,還有銹結成塊的鐵盔甲;而青銅兵器極少,主要是鏃,其數量只有出土鏃的十分之一左右。摘自中國古代武器演變考證等根據材料和中國古代歷史的相關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