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城冠豸山森林山莊景觀規劃設計大綱_第1頁
連城冠豸山森林山莊景觀規劃設計大綱_第2頁
連城冠豸山森林山莊景觀規劃設計大綱_第3頁
連城冠豸山森林山莊景觀規劃設計大綱_第4頁
連城冠豸山森林山莊景觀規劃設計大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連城冠豸山森林山莊景觀規劃設計大綱一、 規劃背景1、 源起(現場照片)2、 規劃依據相關的規劃文件(1)連城冠豸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說明書(2)冠豸山風景區建設總體規劃 (3)關于冠豸山景區與城區結合部建設若干規定的通告,(4)冠豸山旅游服務區控制性詳細規劃(5)冠豸山風景區總體規劃調整(6)連城冠豸山森林山莊景觀規劃設計方案征集書法規依據(1)國家旅游局旅游發展規劃管理辦法旅計財發【1999】062號(2)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3)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4)國務院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5)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旅游規劃通則(GB/T18971-2003)(6)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2、(2007年)(7)城市規劃編制辦法(2006年) (8)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GBJ137-90) (9)旅游景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修訂)(GB/T17775-2003)(10)中國森林公園風景資源質量等級評定(GB/18005-1999)(11)風景名勝區規劃規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50298,1999)(12)公園設計規范(CJJ48-92)1992(13)森林公園總體設計規范(LY/5132-1995)3、 區域條件分析(1)區位分析(區位圖)連城冠豸山森林山莊座落在冠豸山景區山腳下,距連城縣城關僅1.5公里,距旅游購物街僅200米。(2)規劃范圍(航拍圖) 本次

3、規劃設計范圍根據業主提供的用地紅線圖,用地呈南北走向,東西長約540m,南北長約795m,邊界為不規劃狀,總用地總面積307畝,其中一期賓館與主體酒店面積為11810。(3)交通條件(現狀區域交通圖) 冠豸山森林山莊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方便、可達性強。(4)區域旅游功能定位(龍巖區域旅游規劃圖)連城境內山川秀麗,風景眾多,人文薈萃,擁有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冠豸山、世界級自然保護區梅花山、明清時期全國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四堡、明清建筑永隆橋、文昌閣、云龍橋等景點,姑田游大龍、羅坊走古事等客家民俗民風活動也別致奇特。冠豸山森林山莊作為龍巖冠豸山機場有限公司的下屬酒店,山莊還承擔著航班旅客配餐、住宿服

4、務,因此是集自然景觀、客家文化、美食娛樂于一體的多功能度假山莊。二、 基地現狀分析1、 自然條件(1)地貌特征森林山莊屬低山丘陵地貌。(2)氣候及溫度森林山莊地處的連城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8-20,最冷出現在1月份,常年平均氣溫為12左右;最熱出現在7月份,常年平均氣溫為27.5,全年無霜期達三百天以上。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適宜亞熱帶作物和林木的生長。受海洋季風以及臺風影響,降水充沛,多年平均的年降水量達1700毫米左右,6月雨量最多,11-12月雨量最少。年平均相對濕度78。(3)土壤、植被森林山莊土壤有紅壤、黃壤、黃棕壤、紫色土、草甸土等,以紅壤、紫色土為主。3007

5、00米的丘陵低山地帶多為紅壤,西部紅層丘陵地帶主要分布紫色土。森林山莊占地面積約360畝,其中,山地面積約260畝,果園約50畝,新植馬尼拉草坪8180平方米,舊草坪約5000平方米,綠地覆蓋率達百分之九十五,山莊種植的珍稀植物約150種。(4)水文水資源相對缺乏,現山莊內所用水均是抽取地下水,水脈位置在木屋區小山包和果園中間位置下,最大徑流量4m3/小時。另外廢水壩那雨水季節水位可達5米。根據擬建場地的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及巖土體特征,場地地下水類型為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潛水和基巖承壓水兩種類型。1、松散巖類孔隙潛水:地下水賦存于第四系沖洪積層中的含礫粉質粘土和圓礫層中,屬孔隙潛水,富水性中等,

6、主要接受大氣降水和地表水補給。水量隨季節變化較大。2、基巖承壓水:主要賦存于白堊系上統赤石群沙縣組地層的裂隙中,主要接受地表水和層間裂隙水的補給,富水性一般。2、 現狀高程分析(高程分析圖)規劃范圍內地形總體地勢是東部較高,坡度較大,自然坡度一般20-40,西側較低,坡度較緩坡,自然坡度一般5-6,用地內地面高程介于470-360m,相對高差110m,北東側海拔最高為470m,南西側最低為360m。3、 現狀景觀資源分析(現狀景觀資源分析圖)(1)風景資源中,數量最多的是山巖景觀及植物景觀。(2)部分景點尚不完善,規劃改造后,景觀水平有所提高。三、 規劃目標及定位1、 基地SWOT分析(1)

7、優勢分析A、 地理位置優勢,且冠豸山景區內無大型配套酒店。B、 土地較完整,封閉性較好,外界干擾較小。C、 山體自然條件優越。(2) 劣勢分析A、 水資源缺乏。B、 原有功能上缺乏接待中高端客人的硬件及配套設施。C、 地形坡度的限制,對開發成本的提高。對于要求用地地形平坦的項目,難于在此安排,從而限制了一些項目的開發布置。D、 山體林相結構單一,綠化有余,美化不足。(3) 機遇分析A、連城現缺乏集住宿、休閑、度假、觀光于一體的酒店,市場需求大。B、現有優美的自然環境、景觀資源和綠色生態產品為吸引點,開發有別于城市景觀的生態旅游。 C、水系的整合和治理,增加山林動感活力。2、 規劃目標(1) 建

8、設成為一個集游覽觀光、酒店住宿、休閑娛樂于一體的特色森林山莊;(2) 建設成為一個吸引游客住宿,達到連城居民經營需要的特色森林山莊;(3) 突出內部自然條件優越的特點,使自然資源優勢最大化,實現用地的有效保護和現有存量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的特色森林山莊。3、 市場定位森林山莊市場定位為度假型休閑山莊,目標游客消費群以自駕車運動旅游者、家庭度假為主,部分高端會議和旅行社團隊為輔,主要客源地包括廈漳泉、粵、贛等地。根據現代人的價值觀、需求出發,一方面發展中高檔度假旅游及相關產業,另一方面迎合都市人群的心理和市場需求,開發探險、野營、田園體驗等新型旅游產品,讓游客不僅領略山水風光,更能體驗后現代生活。

9、4、 功能定位基于以上分析及招標文件的要求,森林山莊以“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為主格調,旅游功能定位為:集游覽觀光、酒店住宿、休閑度假、山地運動、科普文化、農趣觀光為一體的度假型休閑山莊。5、 旅游容量控制(1)森林山莊市場定位為度假型休閑山莊,總面積為204462。由開發強度介于城市公園及風景名勝公園之間,同時山莊內水面和陡坡面積占總面積的比例50%,因此近期游人人均占有面積指標為30-100人,取60人為宜,遠期游人人均占有面積指標為60-100人,取80人為宜。近期山莊游人容量總面積/近期游人人均占有面積 204462 m260 m2 /人3408人次遠期山莊游人容量總面積/遠期游人人均占

10、有面積 204462 m280 m2 /人2556人次(2)主體酒店定位為四星級酒店,客房總面積為13200(暫估),按四星級酒店建筑設計標準,人均占有床位面積取50人為宜。床位客房總面積人均占有床位面積 13200 m250 m2 /人264人按2床位房計,主體酒店客房數為132。另,木屋區客房數為34,一期賓館客房數為47,森林山莊總客房數為213。綜上所述,保持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將人類活動控制在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范圍之內,是實現系統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最基本和首要條件。旅游容量控制制度,是指從這一角度出發,根據旅游承載力,確定旅游區的游客容量,對進入旅游區(點)人數進行控制的一項管理制度。

11、這個制度在保護和開發森林山莊旅游資源,實現可持續旅游目標方面十分重要。四、 總體設計1、 概念導入(1)指導思想及原則在符合風景區總體規劃的要求下,結合森林山莊的開發需要,結合森林山莊的消費人群旅游、休閑、觀景、活動需要,結合山莊現狀地形,地貌與植被,旅游發展現狀,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景觀資源,融合地域文化,合理布局,科學規劃,以生態優先、因地制宜、效益結合、可持續發展為原則,以建設成為一個集游覽觀光、酒店住宿、休閑娛樂于一體的特色森林山莊為主目標,創造一個集“自然、幽閑、知識、趣味、私密”的休閑、度假環境。(2)總體景觀意境:長天云淡、人樂山林2、 總體構思(總平面圖、鳥瞰圖)(1)保護及利用

12、現有場地資源依據場地條件,實現用地的有效保護和現有存量自然資源的合理經濟利用。(2)合理組織功能布局依據場地條件,充分挖掘資源,合理布局功能區域,滿足游客游賞、住宿、餐飲、登山、運動、娛樂等需求。(3)安排道路體系分析場地地形地貌條件,結合入口設置、功能布局及原有路網,合理安排山地公園的各級別道路網格絡。3、 功能分區(功能分區圖)根據用地現狀地形地貌及森林山莊景觀功能需求,將設計范圍內景觀規劃為六大功能景觀區。分別為 :1、主入口區2、運動休閑區3、酒店度假核心區4、木屋度假分布區5、峽森生態濕地區6、山地運動拓展區7、天然森林氧吧區。4、 道路交通組織(道路規劃圖)(1)車行交通流線整治及

13、拓寬原有車行道,從而貫穿主入口及主體酒店。規劃道路寬度7米,雙向2車道,長度約為米。(2)觀光車交通流線滿足游客乘坐電瓶車游覽的需求,貫穿運動休閑區及酒店度假核心區。規劃道路寬度2.5米,長度約為米。(3)人行交通流線 A、交通步游道,規劃道路寬度0.81.2米,長度約米。路面材料以自然材料為主。B、木屋度假分布區、峽森生態濕地的木棧道,規劃道路寬度1.5米,長度約米。(4)生態停車場按照現場條件,在一期賓館西北側、木屋度假區東側和主體酒店南側設置生態停車場。五、 總體設計(一)主入口景觀區(平面圖、透視圖)1、場地設計分析山莊現有主入口,現已修建一水泥路面車行道。入口門面效果較差,與山莊整體

14、品味不相匹配,需加以改造。2、詳細設計內容主入口以現有入口為主,加以改造提高。入口設置圓形12M的草坪,上臥一橫向景石,篆刻酒店名字,形成開闊、大氣的森林度假山莊入口布局。同時在道路兩側加強綠化景觀效果,以闊葉喬木為主,形成主入口林蔭道形式。(二)運動休閑區(平面圖、透視圖)1、場地設計分析A、本地塊現有兩處室外網球場,室外運動設施偏少,同時缺少為山莊日后接待中高端旅客的服務配套運動設施。B、本地塊原有一處擬建后廢棄的游池的凹地,空間感較強,可加以改造運用。C、一期賓館正對面山包,視野開闊,可觀冠豸山主山體。但現有景觀較單調,可結合現有地形,加以改造利用,作為本地塊配套運動休閑場地及觀景勝地。

15、2、詳細設計內容A、為滿足游人的運動休閑健身的需要,結合現有網球場,同時利用一期賓館正對面現有山丘地形,設置迷你高爾夫練習場,提高了森林山莊的品質,并形成一處健身休閑、空間景觀良好的運動、休閑的佳地。B、利用現在凹地的地形地貌,自然空間圍感,以大地藝術結合置石的手法,將此處規劃設計成一曲線形露天藝術舞臺。舞臺位于正中間,采用防腐木鋪地,看臺結合場地高差錯落布置,采用自然石塊嵌草的草地臺階的形式。整個舞臺形式自然古樸,與周邊大環境相融合。(三)酒店度假核心區(平面圖、立面圖、透視圖)1、場地設計分析A、本地塊位于山莊中部,現已規劃三幢土樓形四星級酒店建筑作為山莊主體建筑。B、本地塊東北側為一處沖

16、溝,空間圍合感強。現狀有三面池塘,且高差沿東北側逐級遞上。溯流而上凹谷內有一處落羽杉林,其中落羽杉與池杉長勢良好,但種植手法單一。C、本地塊內東側坡地,地形相對比較平緩,光照土壤條件較好,然而自然植物景觀層次單一,可結合水系景觀加以考慮。2、詳細設計內容A、酒店與山坡圍合場地規劃為一處室外泳池。曲線多變的岸線,與建筑布局互相呼應協調。同時充分利用場地高差,營造多種空間滿足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豐富的亞熱帶植物群栽,極具親和力的木平臺、潺潺水聲、全木花架、景觀小品等共同營造了舒適優雅的度假戶外泳池空間。其中親子戲水區內設置水上滑道、水上游戲設施、七彩水濂門等,制造出活沷的水體活動空間。成人泳池內設

17、計水上吧臺、水療雕塑、按摩池等。B、結合現有地形及植被,溪流以“熱帶雨林”作為藍本。溪水自上部山澗潺潺而出,經迀回曲折,再經條石滾水壩層級飄落而下,匯入主水面。溪水層疊而下,疊落水聲如琴鍵之音,故名“琴音溪”。滾水壩處高差形成疊水瀑布,取名“清音瀑”。周邊設置自然步道與曲折木棧道增添不同景觀體驗。同時沿水邊設置“聽音亭”,坐于亭中,品茗、聽天籟之音。C、結合落羽杉、池杉、水杉群落,增種蘆葦甸及旱傘草、菖蒲、鳶尾等水生植物形成“水上森林”。D、地塊內東側坡地,規劃可間伐部分馬尾松,保留上部景觀,改造下部林下景觀。在林蔭下大面積種植各品種耐蔭彩色地被及花灌木如毛杜鵑、滿山紅、馬銀花等,故景點取名“

18、云鬢花影”。同時在山坡上增設環形登山步道。試想,絕美的早上,滿山遍野的野花在微笑,與天空、林海、溪流一起構成一副神秘浪漫的畫卷。時而慢慢踱步、時而緊走幾步,在花影中淡忘了時間。 (四)木屋度假分布區(平面圖、立面圖、透視圖)1、場地設計分析A、本地塊位于山莊中部偏北,為一東南向的緩坡地及小山包,適宜開展游人游覽休閑活動。B、本地塊內山包植被良好,多為馬尾松林,林下空間豐富,空氣含氧量高,負含氧離子密度大。2、詳細設計內容A、結合場地現狀地形、植被條件、氣候因子,也結合山莊總體功能及景觀要求,在此設計森林木屋度假區,并采用集中分散式的布局形式。B、本地塊建筑形式采用森林木屋的形式,建筑風格采用具

19、有鄉土森林木建筑的風格。建筑材料可選用實木材料,天然環保,又與山莊環境相協調。在環緩坡地及山丘上共布置11幢用于接待家庭或團隊的C型木屋(二房一廳兩衛,占地面積70平方米),5幢用于接待情侶或散客的D型木屋(一房一廳一衛,占地面積40平方米)。同時在場地東側設置一座占地面積70平方米的服務中心。在場地西面山包,布置1幢用于接待貴賓要客的A型木屋(兩層別墅,占地面積100平方米),1幢用于接待大家庭或小團組B型木屋(三房一廳三衛,占地面積85平方米),保證了兩幢較高檔別墅的品質。C、場地內交通通過1.5寬曲折木棧道作為連接各幢獨立式木屋的通道,并通過其彎曲、上坡、下坡、形成曲徑通幽效果。同時沿木

20、棧道可設置吊床區,采用林下吊床的形式供人小憩,呼吸新鮮空氣及森林氧離子,健身休閑。D、本地塊植被改造,增植松科植物,如黑松、濕地松、華南五針松等,林下可增種耐蔭地被,如蕨類、適宜山地生長的杜鵑類植物等,空間較為開闊處種植梅花、野生梔子花等,形成松濤陣陣、林下幽幽、山花爛漫的山地景觀。(五)峽森生態濕地區(平面圖、立面圖、透視圖)、1、場地設計分析A、本地塊包括山莊南部沖溝及現有果林用地。沖溝沿途是魚池、沼澤、大片稻田。沖溝處溪流豐水期水位可達5米。兩側為山勢較陡峭的山坡地所夾,空間感較強,可結合現狀加以利用。果林用地為山莊內不多見的平坦用地。果樹繁多,但是植株生長散亂,景觀效果較差。B、沖溝南

21、端有一處廢棄水壩,可稍加整理作為一處絕佳觀景點。2、詳細設計內容A、水壩作為本地塊的一個觀景點,同時自身也成為一處景觀構架物。同時為游人安全考慮,應加設欄桿圍護。在這里,可看到全景的峽森生態濕地區,那是一幅典型的原始自然的生態風光,不經意間,你真的會以為,這就是另一個世外桃源了,故景點取名為“大壩攬翠”。B、結合現狀沖溝及原有匯水,規劃調整水系岸線,設計成連續性帶狀自然溪流,增加山林動感活力,岸邊或是伸入水的草地,或是茂密的叢林,故景點取名為“幽谷煙雨”。溪流自上而下,一直匯入場地內北側大水面。C、沿途以臨水曲折形架空木棧道的形式,使游人穿梭于水、島、植特、景觀建筑之間,體驗人與自然的和諧。D

22、、場地內結合北側水面,充分得用地形,沿岸規劃為“農家樂園”,中心水面依然保持生態野趣的的湖濱景觀。本區以生態農業為基礎,以發展生態景觀農業旅游業為主導,為人們提供觀光、休閑、度假的生活功能。同時根據市場需要可利用花、菜、果、茶等生態農業生產系統,并采用邊建設邊經營滾動發展的方針作為此處生態農業基地的發展模式。本地塊濱水步道局部設置圓形觀光竹塔樓及垂釣木平臺。E、移植果園內原有果樹并規劃一處“采摘園”。開展水果自摘的觀光果園活動,增加游客的參與性與娛樂性。菜地、花地、果園成片種植,合理設計,組成色彩斑斕、絢爛奪目的大地景觀。F、野營燒烤區位于水面西側綠地內,與果林、水面融為一體,突出野趣。(六)

23、山地運動拓展區(平面圖、透視圖)1、場地設計分析A、本地塊位于山莊西南部山坡,坡度有陡有急,可充分利用場地的自然環境,適宜設置山地活動設施。山地運動可以給游人帶來城市里體驗不到的快樂,特別是可作為企業短期培訓戶外訓練的活動,加強溝通,增強團隊合作力。B、本地塊內北側局部地形為斷崖、峭壁,可整理改造后,開展攀爬類山地活動項目。C、可結合山谷地形及水體,臨水可開展不激烈的山地活動項目。2、詳細設計內容A、在山頭海拔標高402緩坡處設置觀景平臺及景觀服務設施,結合現場斷崖、峭壁地形,設置攀巖項目。從山頭向西北側結合較陡的地形,設置定向越野項目。向東北向結合地形,在海拔402至380處,利用現場山地豐

24、富地形及較好的植被情況,設置山地極速滑道,項目的形式與現狀地形得到完美的結合。B、在山頭海拔標高440處,設置觀景平臺,布置空中單杠。同時在登山步道旁結合地形開展梅花樁跨越、車輪跨越等山地項目。C、山頭西側,結合山谷地形及水體,臨水設置獨木橋、水上跨野等水上運動項目,把本區建設成一處獨具特色的現代山地運動區。(七)天然森林氧吧區(平面圖、透視圖)1、場地設計分析A、本地塊位于山莊東北部山坡,植被基本為馬尾松,林木生長旺盛,空氣清新,負氧離子含量高,可結合開展游客的登山、健身、登高攬勝的游賞活動,并沿途可設置知識性方面(園林、動物、昆蟲等)內容展示,提供豐富的天然生態體驗。B、山勢較陡峭,現有登

25、山道通往現有已規劃景點三松望月、杜鵑坡、滴水巖、森林氧吧。2、詳細設計內容A、東側山頭上海拔標高467處,作山莊用地范圍內的制高點,視野寬闊,向西可觀連城縣城,同時是觀賞山莊周邊美景,抒心中情情懷的好地方,故在在山頭設置八邊形的木亭及兩處觀景平臺和休憩設施,八邊形的木亭取名為“松風亭”,觀景平臺取名“心遠臺”。微風拂面、松濤陣陣,無疑為一處游人登高攬勝、健身休閑的良好去處。B、原有森林氧吧為一平緩內向形谷地,氛圍寧靜,適合修身養性。但是植被較單一,基本為馬尾松,景觀層次非常單一。規劃以東晉“竹林七賢”為文化內涵,并取名為“翠竹探幽”。結合種植的各品種竹子,在改變植物景觀的同時結合谷中平緩的地形

26、,修建竹亭、竹亭、架空木棧道吸引游人進入竹林,呼吸新鮮空氣及森林氧離子的同時,體驗純粹的“綠”和中國傳統竹文化,并使游人在賞竹、品竹、論竹中得到很好的休憩。沿路可置七賢(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生平事跡解說牌,取“竹林七賢、枕星伴月,呤詩作對,放歌山野”之意。C、一期賓館后側坡地規劃結合原有條件,沿登山道設置鳥語林、仿生雕塑園。鳥語林通過在樹下掛鳥屋的形式,吸引鳥兒取食、駐足。仿生雕塑園通過“景觀情境化”的手法,在林下放置各種造型新穎的情景雕塑,同時再配以適當圖文解說如看動物識天氣、動物習性等內容,為游人創造充滿童趣的藝術林下知識空間。D、本地塊沿登山道均采用掛牌的形式識別各

27、種山地植物,沿途進行植物知識科普教育。六、相關規劃1. 基地豎向設計分析(豎向設計分析圖,內容:主要道路設計標高、重要節點設計標高,場地設計標高,水面設計標高)原則上盡可能利用現有地形條件,適當進行開發改造。2. 景觀安全格局分析(景觀安全格局分析圖)3. 景觀視線分析(景觀視線分析圖)規劃場地內為山地丘陵地形,沿山谷形成內向的空間形態,山頂高點位置可登高望遠。西可觀連城縣城,東可觀冠豸山主山體。4. 景觀建筑布局規劃(一)景觀建筑規劃原則1、作為山地休閑度假山莊景觀建筑,在區內應總體規劃、合理布局,做到功能與形式的協調統一。2、景觀建筑布局宜散不宜聚,體量宜小不宜大,色彩宜雅不宜雜,形式宜簡

28、不宜繁。(二)景觀建筑規劃設計1、區內景觀建筑采用坡屋頂山地景觀建筑的形式,與自然山地相協調。2、區內建筑外觀材料采用竹木形式,統一為清新、典雅、古樸的建筑風格。3、公園內主要景觀建筑布局及名稱詳見總平面圖及單體效果圖。5. 植被保護及林相種植規劃(植物種植分區圖)(一)設計原則A、以維護森林山莊生態平衡為宗旨,保護自然環境和現有綠化為前提,合理發展山地游覽觀光,體現具有連城地方特色的,高經濟效益模式的山地景觀規劃。B、切實保護好現有綠化資源,加強管理,使森林山莊的基礎資源穩定而持續地發展。C、植物種類以鄉土樹種為主,結合引進適宜的新品種,以改善園內單一的植物結構。D、植物配植應注意各種樹形樹

29、姿的合理組合搭配,花色,花期的季相變化,創造春花燦爛、夏蔭濃郁、秋色斑斕、冬草蒼翠的四季美景。(二)植被保護及林相基地內現有綠化植被較好,覆蓋率高,但林相單一,除山莊種植的珍稀植物約150種外,多為馬尾松、馬占相思等,還有部分果林。按規劃原則進行保護開發,對其林相分期進行改造,從而可形成一帶、五區的林相改造景觀區:(1) 一帶環路綠色景觀帶,指山莊沿主入口至主體酒店之間形成的主車行道兩側種植景觀帶。沿線已有植被生長情況良好,但景觀效果單一。規劃保留及改造部分現狀沿路景觀,形成林蔭道效果。在沿線開闊處重點布置,植被布置形式以自然式配置為主,形成有節奏韻律的景觀帶,起到景觀交通紐帶作用。(2) 四

30、區林海擷芳、春華秋實、幽谷涵香、流香滿園、丹霞映波A、林海擷芳位于山莊西側山體,規劃間伐部分馬尾松,種植鄉土樹種中能招攬鳥類的漿果類闊葉大喬木和耐蔭、春夏開花的地被植物,在春夏季形成百鳥成群、山花爛漫的景觀。B、春華秋實位于山莊的西側,原為果園。規劃移植果園內現有果樹,結合生態農業種植,形成春季綠樹成茵、秋季碩果累累、層次豐富的美麗景象。C、幽谷涵香位于山莊的中部,在現有綠化基礎上,結合自然地形、自然溪流,泳池,以熱帶雨林為藍本,配置大花喬木,林下幽靜空間大量配置藥用、香花和彩色地被植物,同時發揮藥用植物和香花植物的醫療保健作用,形成春夏秋的植物景觀。結合此處將有主體酒店的大量游客休閑、健身的需要,給游人提供一處既有優美自然景觀,又有鍛煉保健、休閑的場所。D、流香滿園位于山莊西北角,植被現主要為馬尾松及部分珍稀樹種如:濕地松、水杉、黑松、合歡、紅葉李等。結合設計主題,規劃種植香味植被為主。四季花香不絕,讓人流連忘返。 E、丹霞映波位于山莊東側側山坡,植被主要為馬尾松純林。林相改造以種植大花喬木與秋色葉植物為主,同時輔以耐蔭花灌木,營造成片的秋色葉景觀與大花喬木植物景觀。(三)、植物設計一覽表1環路綠色景觀帶羊蹄甲、刺桐、大花紫薇、火焰木、臘腸樹、黃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