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中的寫景手法_第1頁
古典詩詞中的寫景手法_第2頁
古典詩詞中的寫景手法_第3頁
古典詩詞中的寫景手法_第4頁
古典詩詞中的寫景手法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2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古典詩詞中的寫景手法一、詩詞中常見的寫景手法二、1.四個結合:動靜結合(以動襯靜、以動寫靜、以靜寫動)、虛實結合、正側結合、點面結合、三、2.三個角度:觀察的角度,遠近高低俯仰;感知的角度,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或通感;描繪的角度,繪形繪聲繪色繪勢。四、3.四種技法:白描、工筆、渲染、列錦(名詞意象疊加)。五、4.六種修辭:比喻、擬人、夸張、對比、襯托(正襯或烘托、反襯)、雙關等修辭手法。1、比喻、擬人、夸張、借代等修辭手法。2、襯托(正襯、反襯)、對比、烘托(即正襯)、色彩渲染、繪形繪色、名詞列錦(意象疊加)、白描等的表現手法。3、動靜結合(以動襯靜、以動寫靜、以靜寫動)、正側結合、虛

2、實結合、點面結合、遠近結合。【注意】“寫景手法”和抒情方式(直接和間接兩大類,又分很多的手法)不能混淆。“寫景手法”是寫景的方法。抒情方式是指抒情的方法。二、示例1、正與側的結合景物描寫可以從正面入手,直接描寫景物的特點,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從正面景物入手,而是從與其有關的側面景物寫起,來揭示該事物的特點,同時還能提供給讀者豐富的想象空間。兩種方法結合運用,可以使景物的特點,更加鮮明更加突出。如白居易楊柳枝詞:“一樹春風千萬枝,嫩于黃金軟于絲。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第一、二旬運用正面描寫的手法,描寫了春天柳樹的嬌美形態。這樣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應當受到人們的贊賞,為人珍愛;但詩人

3、的第三第四句卻筆鋒一轉側寫,寫的是它荒涼冷落的處境。詩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長之地,有意給人以突兀之感,在詩意轉折處加重特寫,強調垂柳之不得其地。“西角”為背陽陰寒之地,“荒園”為無人所到之處,生長在這樣的場所,垂柳再好,又有誰來一顧呢?只好終日寂寞了。反過來說,那些不如此柳的,因為生得其地,卻備受稱贊,為人愛惜。詩人對垂柳表達了深深的惋惜。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兩句所寫的動人風姿,正好形成鮮明的對比;而對比越是鮮明,越是突出了感嘆的強烈。王昌齡的從軍行“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跳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第二句側面描寫戰況,通過寫風勢很大,卷起紅旗便于急行軍來寫戰爭的慘烈。再如劉禹

4、錫的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題為“石頭城”,明顯是寫“石頭城”,但詩歌不從石頭城入手,卻從石頭城周圍景物一一山、潮水、月一一入手,寫出了石頭城這一“故國”的沒落與荒涼。2、動與靜的結合在中國古代詩歌里,詩人們為了創設意境,特別注意動態描寫,動靜結合是常用的一種寫景手法。在這種手法的運用中,詩人往往獨出心裁,“每著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賈島題李凝幽居的“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的“推”“敲”選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的形容詞用作使動動詞,都是動態描寫的一些典范,在動詞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為動靜結合

5、的寫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種意境里描寫動態與靜態,并且往往是以靜為主,以動襯靜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諧統一。因此,動靜結合的寫景手法,往往與襯托又不可截然分開。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詩人王維不愧描寫山水的高手,動靜結合是其主要寫景手法之一。詩人在描繪的景物中,靜中有動,以動襯靜,動靜結合,構成動人的意境。第二聯寫物,“明月松間照,”是靜景,是所見,寫的是月光透過松枝灑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動景,是所聞,動靜融為一體,構成一副清幽可愛的風景畫。第三聯是詩人用“竹喧”烘托山靜,是所聞,用“蓮動”襯托

6、水幽,是所見,見聞交錯,“喧”“幽”互襯,頗具藝術感染力。3、聲與色的結合(繪形繪色)古詩寫景常涉及到聲音與顏色,這是詩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寫景,讓讀者如臨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藝術效果。如杜甫絕句”兩個黃鵬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上聯是一組對仗句。草堂周圍多柳,新綠的柳枝上有成對黃鵬在歡唱,一派愉悅景象,有聲有色,構成了新鮮而優美的意境。“翠”是新綠,“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剛抽嫩芽。“兩個黃鵬鳴翠柳”,鳥兒成雙成對,呈現一片生機,具有喜慶的意味。次句寫藍天上的白鷺在自由飛翔。這種長腿鳥飛起來姿態優美,自然成行。晴空萬里,一碧如洗,白鷺在“青天”映襯下,色彩極其鮮明

7、。兩句中一連用了“黃”、“翠”、“白”、“青”四種鮮明的顏色,織成一幅絢麗的圖景;首句還有聲音的描寫,傳達出無比歡快的感情4、虛與實的結合“虛”與“實”是兩個極大的概念,具體點說就是無形與有形、抽象與具體,想象回憶與現實。如“愁”是虛的,因為它是無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昨睛舟”、“春草萋萋”“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實的,古詩詞常借助具體、可感的事物來抒發某種感情寄托某種情懷,或借助想象或回憶來寫現實的境遇和況味。同學們在鑒賞時要注意詩中哪是實、哪是虛。以及詩人著意要表現的是實還是虛。弄清了這幾點才能準確把握它們的關系。實景是詩人描寫的現實客觀景物,虛景是詩人通過聯想或想像而虛擬的景物,虛

8、實結合更能表達出一種濃溢的情思。如高適塞上聽吹笛“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問。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天山”,詩中一二句實寫景,描寫的內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馬的季節到了。傍晚,戰士趕著馬群歸來,天空灑下明月的清輝。在如此蒼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樓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調啊!三四句虛寫景,將“梅花落”拆用,仿佛風吹的不是笛聲而是落梅的花片,它們四處飄散,一夜之間和色和香灑滿天山。此詩抒寫戰士們由聽曲而想到故鄉的梅花(胡地沒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寫出了他們的濃濃的思鄉情。5、點與面的結合萬事萬物都是彼此相互聯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寫的景物也一樣,它們總是和周圍的景

9、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詩人在寫景狀物時,不是孤立地靜止地寫主體物,還寫主體物周圍的聯系物,點面結合,烘云托月,使主體形象更豐滿,更有特色。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中就運用了點面結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畫面上顯得比較小,但處在非常顯眼的位置,是詩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屬于點的描繪;前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屬于面的鋪陳,詩句從“鳥飛絕”、到“人蹤滅”寫盡了人物處境的苦寒與孤寂,并在“山”“徑”前冠之以數量詞“千”“萬”,對突出人物堅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可以稱之為點面結合。指出一點,隱括全面6、遠與近的結合看同一景物,觀察者所處的方位不同,

10、角度不同,俯視,仰視,遠眺,近看,視覺形象會呈現千姿百態,變化萬千。從不同角度描寫,會使讀者對所描寫的景物產生更加全面的認識,獲得更完美的感受。如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頭兩句描繪了秋山遠景。第一句描寫了秋山高遠的景象,表現了詩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寫了秋山中的一個特定場景,在白云浮動的天空下有幾戶人家隱約可見。后兩句描繪了秋山近景。“霜葉紅于二月花”一句,生機勃勃,鮮艷奪目,清新剛勁,形象鮮明,給人一種秋光勝似春光的美感。7、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畫法中的速寫或素描,其特點是用簡練的墨色線條來勾勒畫面,

11、賦形寫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這種畫法引入到詩歌的創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詞和修飾語,也不用精雕細刻和層層渲染,更不用曲筆或陪襯,而是抓住描寫對象,用準確有力的筆觸,明快簡潔的語言,樸素平易的文字,干凈利素地勾畫出事物的形狀、光暗(聲響)等,以表現作者對事物的感受。如溫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榔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第二聯兩句詩,就是六個名詞(即六種景物)的組合,沒有任何修飾語。它集中地表現了早行的辛苦。在雞鳴聲起,殘目未落之時,冒著寒霜上路,可見早行辛苦。8、”列錦(意象疊加)所謂“列錦”,就是全部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經過選擇組合

12、,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構成生動可感的圖像,用以烘托氣氛,創造意境,表達情感的一種修辭手法,也可以通俗地叫意象疊加。“列錦”又稱“列詞”,最早大約見于我國著名教育家、修辭學家、語言學家陳望道先生的修辭學發凡一書。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見贈),給人的情趣和詩味是濃醇、深長的。上句是視覺畫面一一秋夜星空一只孤飛的雁,下旬是聽覺意象一一千家萬戶的砧杵之聲。上下旬的串聯疊合,不但鮮明準確地描繪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構造了一個幽遠凄滿的意境。例如溫庭筠商山早行中的佳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全句由十個純名詞構成六個意象,疊映出商山黎明之前的一幅完整的畫面:殘月高懸,雄雞消聲

13、;茅房客舍,思歸心切的客人早早地起來趕路,誰料,板橋橫渡,冷霜冽冽,一行足印,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了。整句詩僅由疊加的六個意象來突出“早行”二字,不著一閑詞,盡得“早”之風流韻味。區區十個字,不僅有景有情,而且還有動態的敘述,妙就妙在沒有一個動詞。如果寫作“雞鳴茅店月,人行板橋霜”,意思也許是完整的,但也就不會傳誦至今了。再如柳永雨霖鈴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詩人完全撇開了愁、怨、相思之類直抒胸臆的字眼,也沒有借助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段,而是選擇了“楊柳岸”這個頗能惹人繾綣情思的場景,再把“曉風”“殘月”這兩個色調上一清新、一凄惋形象剪接進去,造成鮮明強烈的對比和

14、呼應,使人獲得空間寬廣、時間連綿的審美感受,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個朦朧、深遠又帶點神秘意味的藝術境界。“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一一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三句由九個名詞(定名結構)分別排列為三組,每組都是一個特寫鏡頭,所述景物原是大自然中極平常的,但平凡的事物一經詩人的藝術組合,便濃重地渲染出一幅凄涼蕭瑟的氣象,并將讀者帶入荒僻冷寂的藝術境界,幾乎成了寫景的絕唱。三、高考原題速遞10.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后回答問題。(7分)(2012年廣東卷)余杭四月元白挺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櫻青豆酒,綠草白鵝村。水滿船頭滑,風輕袖影翻。幾家蠶事動,寂寂晝門關。注朱櫻:櫻桃的一種.晝門關:從蠶孵

15、出到結繭期間,養蠶人家為防外人沖犯而終日緊閉門戶。(1)詩的頷聯在寫景上用了多種表現手法,請指出其中一種并結合詩句簡要分析.(3分)【答案】頷聯運用了映襯(襯托,對比,烘托,色彩渲染,名詞列錦,白描等的表現手法);映襯類:朱、青,綠,白,顏色明麗喜人,相為映襯,烘托出一種清新的四月鄉間獨特的風貌,傳達出詩人愉悅而閑適之情;或列錦類:頷聯采用意象疊加的方式巧妙了將鄉間獨特物象櫻桃,豆,草,鵝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動的鄉村春意盎然的圖景,烘托靜謐的氣氛,表達了詩人的閑適而悠游的情懷。(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體現在詩中哪些地方?請簡要分析.(4分)【答案】四月乍晴,萬物復蘇,爭奇斗艷,一派

16、生機,鄉下進入農忙時節。有櫻桃綠草白鵝悅目,有青豆配灑爽口,船行水上,輕快疾馳,有春風拂袖,詩人所見農戶白天閉門,原是為了保養小蠶,由自然景物到社會場景,都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生意”(生機)。【附賞析】寫余杭道上所見所聞,充滿初夏氣息。三四兩句寫村店,五六旬在渡船。末聯是寫養蠶人家保護蠶兒采取的措施。前鬧后靜,安排得當。三、手法釋疑:何為“列錦(意象疊加)”?列錦(名詞疊加)所謂“列錦”,就是全部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經過選擇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構成生動可感的圖像,用以烘托氣氛,創造意境,表達情感的一種修辭手法,也可以通俗地叫意象疊加。“列錦”又稱“列詞”,最早大約見于我國著名教育家、修辭學家

17、、語言學家陳望道先生的修辭學發凡一書。從詩詞鑒賞的角度,有人也把“列錦”叫“意象疊加”或“名詞疊加”。在流傳深遠的名篇“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煙村”“人家”、“亭臺”、“鮮花”既各自獨立成景,又共同構成一幅田園風光圖,創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表達出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贊美之情。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見贈),給人的情趣和詩味是濃醇、深長的。上句是視覺畫面一一秋夜星空一只孤飛的雁,下旬是聽覺意象一一千家萬戶的砧杵之聲。上下旬的串聯疊合,不但鮮明準確地描繪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構造了一個幽遠凄滿的意境。例如溫庭筠商山早行中的佳句:“雞聲茅店月,

18、人跡板橋霜。”全句由十個純名詞構成六個意象,疊映出商山黎明之前的一幅完整的畫面:殘月高懸,雄雞消聲;茅房客舍,思歸心切的客人早早地起來趕路,誰料,板橋橫渡,冷霜冽冽,一行足印,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了。整句詩僅由疊加的六個意象來突出“早行”二字,不著一閑詞,盡得“早”之風流韻味。區區十個字,不僅有景有情,而且還有動態的敘述,妙就妙在沒有一個動詞。如果寫作“雞鳴茅店月,人行板橋霜”,意思也許是完整的,但也就不會傳誦至今了。再如柳永雨霖鈴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詩人完全撇開了愁、怨、相思之類直抒胸臆的字眼,也沒有借助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段,而是選擇了“楊柳岸”這個頗能惹

19、人繾綣情思的場景,再把“曉風”“殘月”這兩個色調上一清新、一凄惋形象剪接進去,造成鮮明強烈的對比和呼應,使人獲得空間寬廣、時間連綿的審美感受,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個朦朧、深遠又帶點神秘意味的藝術境界。“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一一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三句由九個名詞(定名結構)分別排列為三組,每組都是一個特寫鏡頭,所述景物原是大自然中極平常的,但平凡的事物一經詩人的藝術組合,便濃重地渲染出一幅凄涼蕭瑟的氣象,并將讀者帶入荒僻冷寂的藝術境界,幾乎成了寫景的絕唱。“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一一柳永雨霖鈴。這也是千古名句。作者運用列錦手法,把楊柳岸、曉風、殘月藝術地排列在一起,表面

20、上完全是寫景,而深情寓于其中,用美好的自然景物,反襯詩人的空虛寂寞之感。“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一一韓姍酬程延秋夜即事見贈:上句是視覺畫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飛的雁;下旬是聽覺意象,千家萬戶的砧杵之聲。上下旬的串聯疊合,不但鮮明準確地描繪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構造了一個幽遠凄清的意境。“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上一1161年冬秋,南宋軍隊分別在瓜洲和大散關打敗了北方的入侵金兵。兩句詩寫的就是這兩件事。瓜洲是古渡口,軍隊渡江必經之地。大散關是關隘屯兵之處。見“渡”見“關”,立刻會產生戰爭的聯想。詩的特點還在于,并沒具體描寫戰爭,只是寫出了兩地的場景:雄關秋風立戰馬,雪夜渡口列戰船。營

21、造了一種濃重的戰爭氛圍,沒寫戰爭場面而戰爭確實存在。樓船、鐵馬、雪夜、秋風給人以戰爭的悲壯蒼涼感。運用“列錦”,可以收到很好的表達效果經典的列錦還有“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駿馬秋風塞北,杏花春雨江南”等等。“借景抒情”、“觸景生情”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是指詩人用某種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場景,在其筆下,這一景物或場景,也染上了某種感情的色彩。“觸景生情”是指詩人見到某一景物,某一場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種情感的抒發。“寓情于景”是指詩人帶著由自己的遭遇或處境而產生的強烈感情(如歡樂、悲哀、苦悶、彷徨等),去觀察和描寫客觀的自然景物,并

22、自覺或不自覺地把這種主觀感情熔鑄到客觀景物的描寫之中,以客觀之景來寄托感情。(1)“借景抒情”與“觸景生情”的區別:“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選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顏色。“觸景生情”是先見景,自然景物的變化觸發了作者的聯想,引起和觸動了作者內在的思想感情。(2)“借景抒情”與“寓情于景”的區別:“借景抒情”表達感情比較直接,讀完詩歌后的感受是見“情”不見“景”:“寓情于景”表達感情時正面不著一字,讀完詩歌后的感受是見“景”不見“情”,但是仔細分析后卻發現詩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例如:1、2006年高考閱讀下面一首唐詩,按要求答題。(福建卷)端居李商隱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注端居:閑居。素秋:秋天的代稱。問:這首詩的三、四兩句在藝術手法上有什么特點?請簡要分析。答:在藝術手法上,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