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感應測井_第1頁
第五章感應測井_第2頁
第五章感應測井_第3頁
第五章感應測井_第4頁
第五章感應測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在前面討論的在前面討論的直流電法測井直流電法測井(普通電阻率、側向測井普通電阻率、側向測井 、微電阻率微電阻率)中,都是在井下地層形成直流電場。只有當井中,都是在井下地層形成直流電場。只有當井內有導電泥漿時,才能使用這些方法。有時為了獲得原內有導電泥漿時,才能使用這些方法。有時為了獲得原始含油飽和度資料,需要油基泥漿鉆井;有時為了避免始含油飽和度資料,需要油基泥漿鉆井;有時為了避免破壞地層的原始滲透性,采用空氣鉆井。在這樣的條件破壞地層的原始滲透性,采用空氣鉆井。在這樣的條件下,井內沒有導電介質,不能使用直流電法測井。下,井內沒有導電介質,不能使用直流電法測井。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利用電磁感

2、應原理克服非導電介質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利用電磁感應原理克服非導電介質的影響,開發了感應測井。感應測井是一種通過測量地的影響,開發了感應測井。感應測井是一種通過測量地層的層的電導率電導率來研究地層性質的測井方法。也可以用于來研究地層性質的測井方法。也可以用于淡水泥漿中。淡水泥漿中。第五章第五章 感應測井感應測井9:10:50第五章第五章 感應測井感應測井2第五章 感應測井9:10:50第五章第五章 感應測井感應測井3第五章 感應測井第一節第一節 感應測井原理感應測井原理第二節第二節 感應線圈系的探測特性感應線圈系的探測特性第三節第三節 感應測井曲線感應測井曲線第四節第四節 感應測井資料應用感應測

3、井資料應用9:10:50第五章第五章 感應測井感應測井4第一節 感應測井原理一、基本原理一、基本原理 1、地層單元環模型、地層單元環模型 把地層看成是一把地層看成是一個個環繞井軸的個個環繞井軸的大線圈。大線圈。9:10:50第五章第五章 感應測井感應測井5第一節 感應測井原理一、基本原理一、基本原理2、測量裝置、測量裝置 把裝有發射線圈把裝有發射線圈(T)(T)和和接收線圈接收線圈(R)(R)的井下儀的井下儀器放入井中,對發射線器放入井中,對發射線圈通以圈通以交變電流交變電流I I。9:10:50第五章第五章 感應測井感應測井6第一節 感應測井原理一、基本原理一、基本原理 3、測量信號、測量信

4、號 在發射線圈周圍產生在發射線圈周圍產生交變磁場交變磁場1 1,這個交變磁場在地層單元環中感這個交變磁場在地層單元環中感應出電流應出電流I I1 1,此電流環繞井軸流,此電流環繞井軸流動,叫動,叫渦流渦流。 渦流在地層中流動又產生交變磁渦流在地層中流動又產生交變磁場,這個磁場是地層中的感應電場,這個磁場是地層中的感應電流產生的,叫流產生的,叫二次磁場二次磁場2 2,二次,二次磁場磁場2 2穿過接收線圈穿過接收線圈R R,并在,并在R R中中感應出電流,產生感應電動勢,感應出電流,產生感應電動勢,作為測量信號作為測量信號被儀被儀器器記錄。記錄。9:10:50第五章第五章 感應測井感應測井7第一節

5、 感應測井原理一、基本原理一、基本原理 3、測量信號、測量信號 接收線圈接收線圈R中感應產生的電動勢大小與地層中產生的渦中感應產生的電動勢大小與地層中產生的渦流大小有關,而渦流大小又與巖石的導電性有關,地層流大小有關,而渦流大小又與巖石的導電性有關,地層電導率大,則渦流大,電導率小,則渦流小,因而接收電導率大,則渦流大,電導率小,則渦流小,因而接收線圈中的電動勢也與電導率成正比。根據記錄儀記錄到線圈中的電動勢也與電導率成正比。根據記錄儀記錄到的感應電動勢的大小,就可知道的感應電動勢的大小,就可知道地層的電導率地層的電導率。9:10:50第五章第五章 感應測井感應測井8第一節 感應測井原理一、基

6、本原理一、基本原理 4、干擾信號、干擾信號 接收線圈接收線圈R R不僅被二次磁場不僅被二次磁場2 2穿穿過,還被一次磁場過,還被一次磁場1 1穿過。接穿過。接收線圈收線圈R R中的信號有兩種:一是中的信號有兩種:一是由地層產生的,與地層導電性有由地層產生的,與地層導電性有關的信號,為有用信號,用關的信號,為有用信號,用E ER R表表示示。 另一種是由儀器的發射線圈直接另一種是由儀器的發射線圈直接感應產生的,這是一種干擾因素,感應產生的,這是一種干擾因素,稱為無用信號稱為無用信號, ,用用E EX X表示表示。二者。二者在相位上相差在相位上相差9090。9:10:50第五章第五章 感應測井感應

7、測井9第一節 感應測井原理二、感應測井的幾何因子理論二、感應測井的幾何因子理論 假設在地層中切出一個半徑為假設在地層中切出一個半徑為r r,截面積為截面積為dA(drdzdA(drdz) )的元環,井軸的元環,井軸通過元環中心并且垂直于元環所通過元環中心并且垂直于元環所形成的平面,這樣的元環稱為形成的平面,這樣的元環稱為單單元環元環。首先計算單個。首先計算單個單元環在接單元環在接收線圈中的感應電動勢收線圈中的感應電動勢- -有用信號有用信號表達式表達式。然后在整個地層空間積。然后在整個地層空間積分得到整個地層在分得到整個地層在接收線圈中的接收線圈中的感應電動勢感應電動勢- -有用信號表達式。有

8、用信號表達式。9:10:50第五章第五章 感應測井感應測井10第一節 感應測井原理二、感應測井的幾何因子理論二、感應測井的幾何因子理論 把地層分成無數多個單元導電環。把地層分成無數多個單元導電環。 計算發射線圈計算發射線圈T T在單元環中所感應在單元環中所感應的渦流大小。的渦流大小。 計算計算單元環中渦流在接收線圈單元環中渦流在接收線圈R R中中產生的感應電動勢。產生的感應電動勢。 計算計算整個空間無數個單元環在接整個空間無數個單元環在接收線圈收線圈R R中產生的信號總和中產生的信號總和。9:10:51第五章第五章 感應測井感應測井11第一節 感應測井原理二、感應測井的幾何因子理論二、感應測井

9、的幾何因子理論 單元環渦流在接收線圈單元環渦流在接收線圈R中產生的二次感應電動勢中產生的二次感應電動勢deR: 9:10:51第五章第五章 感應測井感應測井12第一節 感應測井原理二、感應測井的幾何因子理論二、感應測井的幾何因子理論令令K儀儀稱為儀器常數,與線圈系和發射電流強度有關,測井稱為儀器常數,與線圈系和發射電流強度有關,測井過程中其值不變。過程中其值不變。g稱為單元環幾何因子稱為單元環幾何因子,只與單元環和線圈系的相對位置,只與單元環和線圈系的相對位置有關。有關。則單元環中產生的二次感應電動勢則單元環中產生的二次感應電動勢deR為:為:9:10:51第五章第五章 感應測井感應測井13第

10、一節 感應測井原理二、感應測井的幾何因子理論二、感應測井的幾何因子理論 假設整個空間是均勻無限介質,其電導率為假設整個空間是均勻無限介質,其電導率為,整個均,整個均勻介質的全部渦流在接收線圈勻介質的全部渦流在接收線圈R中產生的的感應電動勢中產生的的感應電動勢,是無數個以井軸為圓心位置不同,半徑不同的單元環所是無數個以井軸為圓心位置不同,半徑不同的單元環所產生的感應電動勢的總和產生的感應電動勢的總和 deR,由于,由于deR與介質電導與介質電導率率有關,稱此電動勢為感應測井的有用信號有關,稱此電動勢為感應測井的有用信號ER。 在均勻各向同性介質中在均勻各向同性介質中為常數為常數0E儀RKg dr

11、dz 0E儀RKgdrdz 9:10:51第五章第五章 感應測井感應測井14第一節 感應測井原理二二、感應測井的幾何因子理論、感應測井的幾何因子理論可以證明整個空間所有單元環幾何因子的總合為可以證明整個空間所有單元環幾何因子的總合為1,則:,則:在均勻無限厚地層中在均勻無限厚地層中01gdrdz RK E儀儀9:10:51第五章第五章 感應測井感應測井15第一節 感應測井原理三、地層視電導率三、地層視電導率 在測井時所遇到的地層大多是分層均勻的,在每個地層在測井時所遇到的地層大多是分層均勻的,在每個地層內可認為電導率保持不變。在儲集層井段可分為井眼、內可認為電導率保持不變。在儲集層井段可分為井

12、眼、侵入帶、原狀地層、和上、下圍巖,分別用侵入帶、原狀地層、和上、下圍巖,分別用m,i,t和和s代表各區域的電導率。代表各區域的電導率。9:10:51第五章第五章 感應測井感應測井16第一節 感應測井原理三、地層視電導率三、地層視電導率在這種非均勻介質中,定義視電導率為:在這種非均勻介質中,定義視電導率為:感應測井儀記錄感應測井儀記錄E有用有用隨井深的變化曲線,經公式計算可得隨井深的變化曲線,經公式計算可得到視電導率隨井深變化曲線,即感應測井曲線。到視電導率隨井深變化曲線,即感應測井曲線。9:10:51第五章第五章 感應測井感應測井17第一節 感應測井原理三、地層視電導率三、地層視電導率 由于

13、由于 上式表明上式表明視電導率是空間各個單元環電導率的加權平均視電導率是空間各個單元環電導率的加權平均值,其權系數就是相應單元環的幾何因子值,其權系數就是相應單元環的幾何因子g,它代表空,它代表空間各單元環對視電導率相對貢獻的大小間各單元環對視電導率相對貢獻的大小。RKg drdz 0E儀儀9:10:51第五章第五章 感應測井感應測井18第一節 感應測井原理三、地層視電導率三、地層視電導率由于幾何因子滿足歸一化條件,上式可以寫為:由于幾何因子滿足歸一化條件,上式可以寫為:Gm,Gi,Gt及及Gs分別為井、侵入帶、原狀地層及圍巖部分別為井、侵入帶、原狀地層及圍巖部分的幾何因子。上式是視電導率的幾

14、何因子表達式,說分的幾何因子。上式是視電導率的幾何因子表達式,說明視電導率是各區域電導率的加權值,其權系數是各區明視電導率是各區域電導率的加權值,其權系數是各區域的幾何因子。域的幾何因子。mitsmitsmmiittssgdrdzgdrdzgdrdzgdrdzGGGG 9:10:51第五章第五章 感應測井感應測井19第二節 感應線圈系的探測特性根據井身周圍介質電導率根據井身周圍介質電導率橫向橫向(徑向徑向)及及縱向縱向(軸向軸向)變化特點,變化特點,分別研究幾何因子沿橫向及縱向的變化。分別研究幾何因子沿橫向及縱向的變化。一、雙線圈系的探測特性一、雙線圈系的探測特性 雙線圈系雙線圈系:一個發射線

15、圈,一個接收線圈一個發射線圈,一個接收線圈組成的線圈系,組成的線圈系,兩個線圈之間的距離兩個線圈之間的距離L L為線圈距為線圈距。 1. 橫向幾何因子橫向幾何因子 為了研究井,侵入帶及原狀地層對測量結果的影響,為了研究井,侵入帶及原狀地層對測量結果的影響,將半徑一定的單元環幾何因子將半徑一定的單元環幾何因子g對對z 積分,即得出積分,即得出橫向橫向微分幾何因子微分幾何因子Gr:rG =g(r,z)dz 9:10:51第五章第五章 感應測井感應測井20第二節 感應線圈系的探測特性一、雙線圈系的探測特性一、雙線圈系的探測特性 1.橫向幾何因子橫向幾何因子 橫向微分幾何因子橫向微分幾何因子Gr的物理

16、意義是:的物理意義是:單位單位厚度,半徑為厚度,半徑為r r的無限長圓筒狀的無限長圓筒狀介質對視電導率介質對視電導率a的相對貢獻。的相對貢獻。 Gr可可以說明線圈系的橫向探測特性,即井以說明線圈系的橫向探測特性,即井眼、侵入帶、原狀地層對視電導率眼、侵入帶、原狀地層對視電導率a的相對貢獻。的相對貢獻。9:10:51第五章第五章 感應測井感應測井21第二節 感應線圈系的探測特性一、雙線圈系的探測特性一、雙線圈系的探測特性1.橫向幾何因子橫向幾何因子 Gr隨隨r r的變化曲線的變化曲線,叫做橫向微,叫做橫向微分幾何因子特性曲線,分幾何因子特性曲線,如圖如圖。 r r較小時,較小時,Gr幾乎隨幾乎隨

17、r r直線上升;直線上升; 當當r=0.45Lr=0.45L時,時,Gr達到最大;達到最大; 當當r2Lr2L時,時,Gr變化很小變化很小; 當當rr,G Gr r00。 如果線圈系如果線圈系探測深度較淺,井附探測深度較淺,井附近介質影響較大。原狀地層對測近介質影響較大。原狀地層對測量貢獻不占主導地位。量貢獻不占主導地位。9:10:51第五章第五章 感應測井感應測井22第二節 感應線圈系的探測特性 一、雙線圈系的探測特性一、雙線圈系的探測特性 1. 橫向幾何因子橫向幾何因子 為研究半徑不同的圓柱狀介質對測量結果為研究半徑不同的圓柱狀介質對測量結果的相對貢獻,可用橫向微分幾何因子的相對貢獻,可用

18、橫向微分幾何因子Gr對對r(r=d/2,d為圓柱直徑為圓柱直徑)進行積分,即得到進行積分,即得到橫向積分幾何因子橫向積分幾何因子G橫積橫積: 橫向積分幾何因子橫向積分幾何因子G橫積橫積的物理意義是:的物理意義是:半半徑不同的無限長圓柱狀介質對測量結果的徑不同的無限長圓柱狀介質對測量結果的相對貢獻。相對貢獻。9:10:51第五章第五章 感應測井感應測井23第二節 感應線圈系的探測特性 一、雙線圈系的探測特性一、雙線圈系的探測特性1. 橫向幾何因子橫向幾何因子 G橫積橫積與與r的關系曲線叫做橫向積分幾何因子特性曲線。的關系曲線叫做橫向積分幾何因子特性曲線。 r=0時,時,G橫積橫積=0; r時,時

19、,G橫積橫積=1; r=0.5Lr=0.5L時,時,G橫積橫積=22.5=22.5; r=2.5Lr=2.5L時,時,G橫積橫積=77=77。 一般一般定義橫向積分幾何因子等于定義橫向積分幾何因子等于0.50.5時時所對應的所對應的半徑為半徑為橫向探測深度橫向探測深度。9:10:52第五章第五章 感應測井感應測井24第二節 感應線圈系的探測特性 一、雙線圈系的探測特性一、雙線圈系的探測特性 2. 縱向幾何因子縱向幾何因子 為研究層厚,圍巖對視電導率為研究層厚,圍巖對視電導率a的影響,將的影響,將z(單元環據測量點(單元環據測量點的垂直距離)值一定的單元環幾的垂直距離)值一定的單元環幾何因子何因

20、子g對對r積分,即得積分,即得縱向微分縱向微分幾何因子幾何因子Gz: rz0G =g(r,z )dr Gz 的物理意義是:的物理意義是:厚度為厚度為1個單位,個單位,z值一定的無限值一定的無限延伸的薄板狀介質對視電導率的相對貢獻。延伸的薄板狀介質對視電導率的相對貢獻。9:10:52第五章第五章 感應測井感應測井25第二節 感應線圈系的探測特性 一、雙線圈系的探測特性一、雙線圈系的探測特性2. 縱向幾何因子縱向幾何因子 當發射線圈和接收線圈之間的距當發射線圈和接收線圈之間的距離為離為L時,對上式積分得:時,對上式積分得: Gz與與z之間關系曲線叫做縱向微分之間關系曲線叫做縱向微分幾何因子特性曲線

21、,如圖。幾何因子特性曲線,如圖。9:10:52第五章第五章 感應測井感應測井26第二節 感應線圈系的探測特性一、雙線圈系的探測特性一、雙線圈系的探測特性 2. 縱向幾何因子縱向幾何因子 在發射線圈和接收線圈之間的地層貢獻最大,且對在發射線圈和接收線圈之間的地層貢獻最大,且對a的貢獻為常數;的貢獻為常數; 在發射線圈和接收線圈之外的地層的貢獻按在發射線圈和接收線圈之外的地層的貢獻按1/z2規律規律減小。當層厚減小。當層厚h較大時,圍巖影響小,層厚較大時,圍巖影響小,層厚h較小時,較小時,圍巖影響大,而且地層界面反映也不明顯。圍巖影響大,而且地層界面反映也不明顯。9:10:52第五章第五章 感應測

22、井感應測井27第二節 感應線圈系的探測特性一、雙線圈系的探測特性一、雙線圈系的探測特性 2. 縱向幾何因子縱向幾何因子 為了研究厚度不同的地層對測量結果的相對貢獻,為了研究厚度不同的地層對測量結果的相對貢獻,將將縱向微分幾何因子縱向微分幾何因子G Gz z對對z z積分得積分得縱向積分幾何因子縱向積分幾何因子G縱積縱積。 物理意義:物理意義:當雙線圈系中點與地層中點重合時,表當雙線圈系中點與地層中點重合時,表示厚度為示厚度為h,無限延伸的水平層狀介質對測量結果的,無限延伸的水平層狀介質對測量結果的貢獻。貢獻。 9:10:52第五章第五章 感應測井感應測井28第二節 感應線圈系的探測特性一、雙線

23、圈系的探測特性一、雙線圈系的探測特性2. 縱向幾何因子縱向幾何因子 縱向積分幾何因子特性曲線如圖縱向積分幾何因子特性曲線如圖9:10:52第五章第五章 感應測井感應測井29第二節 感應線圈系的探測特性一、雙線圈系的探測特性一、雙線圈系的探測特性 2. 縱向幾何因子縱向幾何因子 當地層厚度當地層厚度h=Lh=L時,時,z=z=L L/2(z=h/2)/2(z=h/2)處,處,G G縱積縱積=0.5=0.5,說,說明地層和圍巖對視電導率的相對貢獻各占明地層和圍巖對視電導率的相對貢獻各占5050; 當地層較薄時當地層較薄時(h(hL L) ),圍巖影響很顯著,難以消除,圍巖影響很顯著,難以消除,測量

24、結果不能反映目的層的特點,只有當測量結果不能反映目的層的特點,只有當h h2 2L L時,時,G G縱向縱向7070,即地層足夠厚時,圍巖影響才可以忽,即地層足夠厚時,圍巖影響才可以忽略。略。 定義縱向積分幾何因子等于定義縱向積分幾何因子等于0.5時對應的厚層為時對應的厚層為縱向縱向分辨率分辨率。9:10:52第五章第五章 感應測井感應測井30第二節 感應線圈系的探測特性一、雙線圈系的探測特性一、雙線圈系的探測特性3. 雙線圈系存在的問題雙線圈系存在的問題 縱向:縱向:h=L時在均勻介質中有時在均勻介質中有50%的信號來自線圈以的信號來自線圈以外的介質外的介質, 在地層較薄時,上下圍巖影響較大

25、,同時在地層較薄時,上下圍巖影響較大,同時地層界面在曲線上反映不夠明顯。地層界面在曲線上反映不夠明顯。 徑向:徑向:靠近線圈系的介質靠近線圈系的介質(r0.5L)對測量結果影響較對測量結果影響較大,表明井眼對測量結果影響很大,探測深度較淺。大,表明井眼對測量結果影響很大,探測深度較淺。 無用信號遠大于有用信號無用信號遠大于有用信號。 綜上所述,雙線圈系的縱、徑向特性都不夠理想。綜上所述,雙線圈系的縱、徑向特性都不夠理想。為為了克服雙線圈系的缺點在實際應用中采用復合線圈系。了克服雙線圈系的缺點在實際應用中采用復合線圈系。9:10:52第五章第五章 感應測井感應測井31第二節 感應線圈系的探測特性

26、二、復合線圈系二、復合線圈系0.8m六線圈系探測特性六線圈系探測特性 1.1.復合線圈系復合線圈系 復合線圈系是由串聯在一起的多個發射線圈和串聯復合線圈系是由串聯在一起的多個發射線圈和串聯在一起的多個接收線圈組成。發射線圈用在一起的多個接收線圈組成。發射線圈用T T0 0,T T1 1,T TL L代表,接收線圈用代表,接收線圈用R R0 0,R R1 1,R Rm m代代表。其匝數分別是表。其匝數分別是n nT0T0,, n, nTLTL和和n nR0R0,n nRmRm。 其中其中T T0 0和和R R0 0稱為主發射和主接收線圈,它們的匝數稱為主發射和主接收線圈,它們的匝數 n nT0T

27、0和和n nR0R0。規定發射線圈的纏繞方向與主發射線圈一規定發射線圈的纏繞方向與主發射線圈一致的,匝數為正,否則為負致的,匝數為正,否則為負;接收線圈的纏繞方向接收線圈的纏繞方向與主接收線圈一致的,匝數為正,否則為負。與主接收線圈一致的,匝數為正,否則為負。9:10:52第五章第五章 感應測井感應測井32第二節 感應線圈系的探測特性二、復合線圈系二、復合線圈系0.8m六線圈系探測特性六線圈系探測特性 2. 0.8m2. 0.8m六六線圈系線圈系9:10:52第五章第五章 感應測井感應測井33第二節 感應線圈系的探測特性二、復合線圈系二、復合線圈系0.8m六線圈系探測特性六線圈系探測特性 2.

28、 0.8m2. 0.8m六六線圈系線圈系 T0、R0主發射和主接收線圈組成主線圈對。主發射和主接收線圈組成主線圈對。 T1,R1是補償發射和補償接收線圈,位于主線圈對內部,是補償發射和補償接收線圈,位于主線圈對內部,改善線圈系的徑向特性,減小井眼、侵入帶的影響。改善線圈系的徑向特性,減小井眼、侵入帶的影響。 T2、R2是聚焦發射和聚焦接收線圈,在主線圈對外側,是聚焦發射和聚焦接收線圈,在主線圈對外側,改善線圈系的縱向特性,減少圍巖的影響,提高線圈系改善線圈系的縱向特性,減少圍巖的影響,提高線圈系的分層能力。的分層能力。 線圈符號間的數字是以線圈符號間的數字是以m為單位的距離,線圈系下邊的為單位

29、的距離,線圈系下邊的數字為匝數。主線圈距為數字為匝數。主線圈距為0.8m。與主線圈對相對比,此。與主線圈對相對比,此復合線圈系的有用信號和無用信號比值提高了復合線圈系的有用信號和無用信號比值提高了16.9倍。倍。9:10:52第五章第五章 感應測井感應測井34第二節 感應線圈系的探測特性二、復合線圈系二、復合線圈系0.8m六線圈系探測特性六線圈系探測特性 2. 0.8m2. 0.8m六六線圈系線圈系1六線圈系橫向微分幾何因子六線圈系橫向微分幾何因子3主線圈對橫向微分幾何因子主線圈對橫向微分幾何因子2六線圈系橫向積分幾何因子六線圈系橫向積分幾何因子4主線圈對橫向積分幾何因子主線圈對橫向積分幾何因

30、子9:10:52第五章第五章 感應測井感應測井35第二節 感應線圈系的探測特性二、復合線圈系二、復合線圈系0.8m六線圈系探測特性六線圈系探測特性 2. 0.8m2. 0.8m六六線圈系線圈系 r0.2m時,時,1遠比遠比3低,且出現負值;低,且出現負值; 3的最大值出現的最大值出現在在r=0.58m處,而處,而1的最大值出現在的最大值出現在r=0.36m處。說明處。說明采采用六線圈系把微分幾何因子最大用六線圈系把微分幾何因子最大值向徑向深部推移。值向徑向深部推移。 r=0.2m時,時,G橫積六橫積六=-0.0027, G橫積主橫積主=0.067,井眼的影,井眼的影響由響由6.7降至幾乎為降至

31、幾乎為0,達到了降低井眼的影響的目,達到了降低井眼的影響的目的。說明的。說明復合線圈系的探測深度比雙線圈系深復合線圈系的探測深度比雙線圈系深。9:10:52第五章第五章 感應測井感應測井36第二節 感應線圈系的探測特性二、復合線圈系二、復合線圈系0.8m六線圈系探測特性六線圈系探測特性 2. 0.8m2. 0.8m六六線圈系線圈系1六線圈系縱向微分幾何因子六線圈系縱向微分幾何因子3主線圈對縱向微分幾何因子主線圈對縱向微分幾何因子2六線圈系縱向積分幾何因子六線圈系縱向積分幾何因子4主線圈對縱向積分幾何因子主線圈對縱向積分幾何因子9:10:52第五章第五章 感應測井感應測井37第二節 感應線圈系的

32、探測特性二、復合線圈系二、復合線圈系0.8m六線圈系探測特性六線圈系探測特性2. 0.8m2. 0.8m六六線圈系線圈系 與與3相比相比1的的尖峰更高而且尖峰更高而且變化較陡,縱向分層能力比變化較陡,縱向分層能力比雙線圈系提高。在雙線圈系提高。在z=1m附近,附近,1出現負值出現負值,這是,這是由于聚由于聚焦產生的,稱為焦產生的,稱為“過聚焦過聚焦”。由于在。由于在1出現負值的間隔出現負值的間隔內,內, 3曲線略有降低。曲線略有降低。 由此可見,由此可見,0.8m六線圈系的徑、縱向探測特性均優于六線圈系的徑、縱向探測特性均優于雙線圈系。其測量結果受井眼影響小,在有的井雙線圈系。其測量結果受井眼

33、影響小,在有的井中井中井眼影響可忽略,探測深度眼影響可忽略,探測深度有所提高,縱向分辨能力較有所提高,縱向分辨能力較強。強。9:10:53第五章第五章 感應測井感應測井38第二節 感應線圈系的探測特性 二、復合線圈系二、復合線圈系0.8m六線圈系探測特性六線圈系探測特性 3.3.深、淺探測六線圈系深、淺探測六線圈系 深探測六線圈系深探測六線圈系 T T2 2 0.75 R0.75 R0 0 0.25 R0.25 R1 1 0.5 T0.5 T1 1 0.25 T0.25 T0 0 0.75 R0.75 R2 2 -7 100 -25 -25 100 -7-7 100 -25 -25 100 -

34、7 主線圈距為主線圈距為L L0000=1m=1m,探測深度較深。,探測深度較深。 淺探測六線圈系淺探測六線圈系 T T2 2 0.96 T0.96 T0 0 0.40 R0.40 R1 1 0.20 T0.20 T1 1 0.40 R0.40 R0 0 0.96 R0.96 R2 2 -53 100 -3 -3 100 -53-53 100 -3 -3 100 -53 探測深度較淺。探測深度較淺。9:10:53第五章第五章 感應測井感應測井39第三節 感應測井曲線下面介紹用下面介紹用0.8m六線圈系,在無井條件下,利用幾何因六線圈系,在無井條件下,利用幾何因子理論來研究視電導率曲線的子理論來

35、研究視電導率曲線的些特點。些特點。一、上下圍巖相同,低電導率地層一、上下圍巖相同,低電導率地層 當地層厚度大于當地層厚度大于1.7m時,在曲線上出現時,在曲線上出現“過聚焦過聚焦”產產生的局部極值,不做地質解釋;生的局部極值,不做地質解釋; 地層厚度大于地層厚度大于3m時曲線中部呈外凸弧狀,中部平直;時曲線中部呈外凸弧狀,中部平直; 地層厚度小于地層厚度小于1.7m時曲線呈尖峰狀,隨著地層厚度變時曲線呈尖峰狀,隨著地層厚度變薄,曲線幅度降低。通常取地層中部的視電導率作為薄,曲線幅度降低。通常取地層中部的視電導率作為地層視電導率的讀值。地層視電導率的讀值。9:10:53第五章第五章 感應測井感應

36、測井40第三節 感應測井曲線9:10:53第五章第五章 感應測井感應測井41第三節 感應測井曲線二、上下圍巖相同,高電導率地層二、上下圍巖相同,高電導率地層 曲線特點與低視電導率地層曲線特點完全相同,只是曲線特點與低視電導率地層曲線特點完全相同,只是曲線偏移方向相反。曲線偏移方向相反。9:10:53第五章第五章 感應測井感應測井42第三節 感應測井曲線9:10:53第五章第五章 感應測井感應測井43第三節 感應測井曲線三、上下圍巖電導率不同,低電導率地層三、上下圍巖電導率不同,低電導率地層sst下下上上9:10:53第五章第五章 感應測井感應測井44第三節 感應測井曲線三、上下圍巖不同,單一低

37、電導率地層三、上下圍巖不同,單一低電導率地層 上下圍巖不同,單一低電導率地層上下圍巖不同,單一低電導率地層 視電導視電導率曲線因受圍巖影響,視電導率曲線呈不對稱形狀,地率曲線因受圍巖影響,視電導率曲線呈不對稱形狀,地層厚度大于層厚度大于2m時,地層中部曲線呈傾斜狀,地層中點對時,地層中部曲線呈傾斜狀,地層中點對應于傾斜線的中點。應于傾斜線的中點。 上下圍巖不同,單一高電導率地層上下圍巖不同,單一高電導率地層 視電導視電導率曲線與低電導率地層曲線一致,變化方向相反。率曲線與低電導率地層曲線一致,變化方向相反。 當地層電導率介于上限圍巖電導率之間時,視電導率曲當地層電導率介于上限圍巖電導率之間時,

38、視電導率曲線呈階梯形狀。線呈階梯形狀。tss上上下下sst下下上上9:10:53第五章第五章 感應測井感應測井45第四節 感應測井資料應用一、劃分地層界面一、劃分地層界面對對0.8m0.8m六線圈系來說,層厚六線圈系來說,層厚h h2 2m m,可由曲線半幅點劃,可由曲線半幅點劃分地層界面;分地層界面;h h2 2m m,地層界面不在半幅點處,而是向峰值方向移動。,地層界面不在半幅點處,而是向峰值方向移動。如果上下圍巖不對稱,上下界面分別用各自的半幅點深如果上下圍巖不對稱,上下界面分別用各自的半幅點深度確定其界面位置。度確定其界面位置。一般情況下不單獨用感應測井曲線來分層,應同時考慮一般情況下

39、不單獨用感應測井曲線來分層,應同時考慮微電極,微側向和短梯度曲線。微電極,微側向和短梯度曲線。9:10:53第五章第五章 感應測井感應測井46第四節 感應測井資料應用二、合理的讀取感應測井讀數二、合理的讀取感應測井讀數1.1.目的層視電導率目的層視電導率a a值的選取值的選取一般情況下,讀地層中點處的極值。一般情況下,讀地層中點處的極值。對感應測井曲線對感應測井曲線來說,不論高或低電導率地層,其地層中點均對應于來說,不論高或低電導率地層,其地層中點均對應于曲線極值曲線極值( (極大值或極小值極大值或極小值) ) 。所選取的視電導率讀。所選取的視電導率讀值就是這個極值。對高電導率地層取極大值,對

40、低電值就是這個極值。對高電導率地層取極大值,對低電導率地層取極小值。導率地層取極小值。 在實測曲線上由于井內環境的影響,曲線不像理論曲在實測曲線上由于井內環境的影響,曲線不像理論曲線那樣規則,在讀數時應考慮其合理性。如果地層很線那樣規則,在讀數時應考慮其合理性。如果地層很厚,在地層中部取幾何平均值作為該巖層的視電導率厚,在地層中部取幾何平均值作為該巖層的視電導率讀數,厚層可應用微阻率測井曲線扣除薄層夾層厚度。讀數,厚層可應用微阻率測井曲線扣除薄層夾層厚度。9:10:53第五章第五章 感應測井感應測井47第四節 感應測井資料應用二、合理的讀取感應測井讀數二、合理的讀取感應測井讀數2.2.圍巖視電

41、導率讀數圍巖視電導率讀數sasa的選取的選取 如果上、下圍巖電導率相同,且均勻,地層較厚,可如果上、下圍巖電導率相同,且均勻,地層較厚,可直接讀出視電導率值;直接讀出視電導率值; 如果圍巖是不均勻的,應在靠近界面處讀視電導率值,如果圍巖是不均勻的,應在靠近界面處讀視電導率值,根據根據0.8m六線圈系的縱向探測特性,在距目的層中心六線圈系的縱向探測特性,在距目的層中心5m以內井段上圍巖部分選取以內井段上圍巖部分選取sasa 讀值為宜。讀值為宜。 當地層上、下圍巖視電導率不同時,可分別讀取上、當地層上、下圍巖視電導率不同時,可分別讀取上、下圍巖的視電導率,取二者的平均值作為圍巖的視電下圍巖的視電導率,取二者的平均值作為圍巖的視電導率。導率。9:10:53第五章第五章 感應測井感應測井48第四節 感應測井資料應用三、確定圍巖真電阻率三、確定圍巖真電阻率R Rt t1.均質校正均質校正即即傳播效應校正傳播效應校正,指對電磁波在均勻無限介質中傳播,指對電磁波在均勻無限介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