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精讀練習_第1頁
文言文精讀練習_第2頁
文言文精讀練習_第3頁
文言文精讀練習_第4頁
文言文精讀練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文言文精讀練習(一)(時間:40分鐘分值:38分)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19分)種 皓 傳范曄種皓字景伯,河南洛陽人。父為定陶令,有財三千萬。父卒,皓悉以賑恤宗族及邑里之貧者。恥貴貨利,人之進趣名利者,皆不與交通。順帝末,為侍御史。帝擢皓監太子于承光宮。中常侍高梵從中單駕出迎太子,時太傅杜喬等疑不欲從,惶惑不知所為。皓乃手劍當車,曰:“太子,國之儲副,人命所系。今常侍來無詔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辭屈,不敢對。喬退而嘆息,愧皓臨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稱善者良久。出為益州刺史。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在職三年,宣恩遠夷,開曉殊俗,岷山雜落皆懷服漢德。時永昌太守冶鑄黃金為文蛇

2、,以獻大將軍梁冀,皓糾發逮捕,馳傳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冀由是銜怒于皓。會巴郡人服直聚黨數百人,自稱“天王”,皓與太守應承討輔,不克,吏人多被傷害。冀因此陷之。傳逮皓、承。太尉李固上疏救曰:“臣伏聞討捕所傷,本非皓、承之意,實由縣吏懼法畏罪,迫逐深苦,致此不詳。比盜賊群起,處處未絕。皓、承以首舉大奸,而相隨受罪,臣恐沮傷州縣糾發之意,更共飾匿,莫復盡心。”上乃赦皓、承罪,免官而已。后涼州羌動,以皓為涼州刺史,甚得人心。被征當遷,吏人詣闕請留之,太后嘆曰:“未聞刺史得人心若是。”后遷漢陽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漢陽界。及到郡,化行羌胡,禁止侵掠。遷使匈奴中郎將。時遼東烏桓反叛,復轉遼東太守,烏桓

3、望風率服,迎拜于界上。坐事免歸。征拜議郎,遷南郡太守,入為尚書。會匈奴寇并、涼二州,桓帝擢皓為度遼將軍。皓到營所,先宣恩信,誘降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討。誠心懷撫,由是羌胡、烏孫等皆來順服。皓乃去烽燧,除候望,邊方晏然無警。延熹四年,遷司徒。在位三年,年六十一薨。并、涼邊人咸為發哀。匈奴舉國傷惜。(選自后漢書卷五十六,有刪節)(一)文言文精讀方案設計第1、2段1“皓悉以賑恤宗族及邑里之貧者”中的“以”,是介詞,意思為_,其后省略了代詞“之”,代指_。2“恥貴貨利”中的“恥”與師說中的“于其身也,則恥師焉”中的“恥”意思相同,都是意動用法,解釋為_。3“人之進趣名利者”與勸學中的“蚓無爪牙之利”

4、句式相同,都是_,現代漢語語序為_。4“皆不與交通”中的“交通”是古今異義詞,此處譯為:_。5“何以知非奸邪?”依據判斷文言句式的判斷方法(疑問句中代詞作介詞“以”的賓語)可以看出,該句為_。第3段6“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中的“慷慨”為古今異義詞,此處譯為_。7“皓、承以首舉大奸”中的“舉”與陳情表中“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中“舉”用法不相同,前者譯為_,后者譯為_。第4、5、6段8“吏人詣闕請留之”中的“闕”,根據語境推斷,應譯為_。9“遷使匈奴中郎將”中的“使”據文意推斷,應屬名詞用作動詞,譯為_。10“坐事免歸”中的“坐”,結合上下文推知,應譯為_。11“會匈奴寇并、涼二州”中的“寇”,

5、 據文意推斷,應屬名詞用作動詞,譯為_。12“并、涼邊人咸為發哀”中“咸”與成語“咸與維新”中的“咸”意思相同,均譯為_。(二)高考題型專練1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慷慨:大方、爽快B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 案:查辦 C吏人詣闕請留之 詣:到去D會匈奴寇并、涼二州 寇:侵略2下列各組中,全都能夠表現種皓“好立功立事”的一項是(3分)()人之進趣名利者,皆不與交通宣恩遠夷,開曉殊俗以皓為涼州刺史,甚得人心 化行羌胡,禁止侵掠先宣恩信,誘降諸胡去烽燧,除候望 A BC. D3下列對文中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種皓為人為官膽大心

6、細,在監護太子時,為國家命運把個人安危置之度外,大膽質疑中常侍不合常理的行為,深得太傅杜喬的欽佩。B種皓擔任刺史時,敢做敢為,發現太守的不法行為后及時奏報朝廷,后來太守伺機報復種皓,種皓被免官。C種皓由涼州刺史任上升遷時,官民不愿他離開,他因此得到太后的嘉許。調任漢陽太守時,涼州民眾一直送到漢陽地界。D種皓被提拔為度遼將軍,到任后先禮后兵。邊境地方的百姓因為種皓而感念朝廷,誠心順服漢朝,邊地平安無事。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1)今常侍來無詔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5分)譯文: (2)臣恐沮傷州縣糾發之意,更共飾匿,莫復盡心。(5分)譯文: 二、閱讀

7、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19分)余村居無事,喜釣游。釣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當初夏、中秋之時,蚤食后出門,而望見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釣絲,持籃而往。至乎塘岸,擇水草空處投食其中,餌釣而下之,蹲而視其浮子,思其動而掣之,則得大魚焉。無何,浮子寂然,則徐牽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視之,其寂然者如故。蓋逾時始得一動,動而掣之則無有。余曰:“是小魚之竊食者也,魚將至矣。”又逾時動者稍異,掣之得鯽,長可四五寸許。余曰:“魚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間乃一得,率如前之魚,無有大者。日方午,腹饑思食甚,余忍而不歸以釣。見村人之田者,皆畢食以出,乃收竿持魚以歸

8、。歸而妻子勞問有魚乎?余示以籃而一相笑也。乃飯后仍出,更詣別塘求釣處,逮暮乃歸,其得魚與午前比。或一日得魚稍大者某所,必數數往焉,卒未嘗多得,且或無一得者。余疑釣之不善,問之常釣家,率如是。嘻!此可以觀矣。吾嘗試求科第官祿于時矣,與吾之此釣有以異乎哉?其始之就試有司也,是望而往,蹲而視焉者也;其數試而不遇也,是久未得魚者也;其幸而獲于學官、鄉舉也,是得魚之小者也;若其進于禮部,吏于天官注,是得魚之大,吾方數數釣而又未能有之者也。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勞神僥幸之門,忍苦風塵之路,終身無滿意時,老死而不知休止,求如此之日暮歸來而博妻孥之一笑,豈可得耶?夫釣,適事也,隱者之所游也,其趣或類

9、于求得。終焉少系于人之心者,不足可欲故也。吾將唯魚之求,而無他釣焉,其可哉!(清吳敏樹說釣)注天官:吏部列六部之首,后世因以“天官”為吏部的通稱。吏部掌全國官吏之任免、考課、升降、調動等事。(一)文言文精讀方案設計第1段1“余村居無事”中的“村”,通過分析句子結構推斷,是名詞作狀語,譯為_。2“蚤食后出門”中的“蚤”與鴻門宴中的“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中的“蚤”同屬通假字,通_。3“持籃而往”中的“而”與勸學中“順風而呼”中的“而”用法相同,都是_。4“餌釣而下之”中的“鉺”與“下”,分析句子結構看出,都是名詞作動詞,前者譯為_,后者譯為_。5“是小魚之竊食者也”中的“是”,應為代詞,譯為_

10、;“小魚之竊食者也”與勸學中“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句式相同,皆為_。6根據上下文推斷“長可四五寸許”一句中的“可”意為_。7“率如前之魚”和“率如是”兩句中的“率”意思一樣,均為_。8“余示以籃而一相笑也”的句式屬于_,正常語序應為_。9“逮暮乃歸”中的“逮”與陳情表中“逮奉圣朝”中的“逮”用法相同,均譯為_。第2、3段10“與吾之此釣有以異乎哉?”中“與有以異乎哉”為固定結構,可譯為_11“其數試而不遇也”中的“而”,根據文意推斷為_。12“夫釣,適事也”中的“適”與赤壁賦中“而吾與子之所共適”中的“適”用法不同,前者應為_,后者應為_。13“其趣或類于求得”中的“或”與師說中的“或師焉

11、,或不焉”中的“或”用法一樣,前者應譯為_,后者應譯為_。14“吾將唯魚之求”在句式上屬于_,正常語序應為_。(二)高考題型專練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3分)()A蓋逾時始得一動逾:更加B注意以取之,間乃一得 間:間隙C或一日得魚稍大者某所,必數數往焉 數數:多次D若其進于禮部,吏于天官 吏:官吏2下列各句中,都用具體行為表現作者“喜釣”特點的一組是(3分)()疾理釣絲,持籃而往問之常釣家,率如是日方午,腹饑思食甚,余忍而不歸以釣 忍苦風塵之路更詣別塘求釣處,逮暮乃歸 吾將唯魚之求,而無他釣焉ABC D3下列對原文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第一段記敘了釣魚

12、時可能發生的情況與釣者相應的心情,多用細節描寫,特別是對浮子的動靜以及釣不到魚時的那種急于求成的心情的刻畫,更是細致入微。B第二段是作者發出的慨嘆,而結尾的“吾將唯魚之求,而無他釣焉,其可哉”,也寫出了作者的無奈。表明作者喜于歸隱、樂于垂釣的情懷,是作者一生不求功名的總結。C作者用“魚”比喻官職,人人求官心切,都希望通過科舉后步步高升。用具體的垂釣來闡發抽象的求官心理,然后再通過議論點出文章的主旨所在,更能表明作者的觀點。D作者認為,有些人醉心于功名,就像一心想釣大魚一樣,大的欲望之上還有更大的欲望,得到之后還有更多的奢求,永不滿足,到死都不會停止。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

13、語。(10分)(1)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3分)譯文: (2)逮暮乃歸,其得魚與午前比。(3分)譯文: (3)夫釣,適事也,隱者之所游也,其趣或類于求得。(4分)譯文: 答 案一、(一)文言文精讀方案設計1用父親的財物2.“以為羞恥”3.定語后置句“進趣名利之人”4.交往5.賓語前置句6.意氣風發,激昂振作7.舉報舉薦8.朝廷9.出使10.因犯罪11.侵略12.全、都(二)高考題型專練1選AA項,“慷慨”,古今意思不同,文中的意思是“意氣風發,激昂振作”。2選C表現種皓不追求名利,不結交俗人;表現種皓受人喜愛;表現邊境安然無事。排除這三項即可。3選BB項,概括不當,“種皓被免官”不是因為“

14、太守伺機報復”,而是因為“大將軍梁冀的誣陷”。4(1)今天常侍無詔書來接人,有何憑據知道你不是奸邪之人呢?今天我只有一死而已。(2)我擔心這樣會阻礙和挫傷州縣官吏的揭發檢舉的行為,會使他們互相掩飾、隱瞞,不再對朝廷盡心盡力了。二、(一)文言文精讀方案設計1在村中2.“早”3.連詞,表修飾關系4.放鉺料放下,垂下(魚鉤)5.這定語后置句6.大約7.大體上8.狀語后置句“余以籃示而一相笑也”9.及,至10.與又有什么不同呢?11連詞,表示轉折關系12.形容詞,舒適的動詞,享有13.或許有的人14.賓語前置句“吾將唯求魚”(二)高考題型專練1選CA項,超過;B項,間或,偶爾;D項,授任官職。2選D是

15、他人他事;是志向愿望。3選BB項,“一生不求功名的總結”片面絕對,作者曾經追求功名,“吾嘗試求科第官祿于時矣”。4(1)(于是我)站起身來等候大魚上鉤,集中注意力,希望可以得到它。(“伺”“注意”“取”)(2)待到日落之后才回家,釣到的魚跟上午的差不多。(“逮”“乃”“比”)(3)釣魚,是一件舒適的事情,是歸隱的人喜歡做的事,它的情趣或許與追求功名很像。(判斷句式,“適”“類”“得”)文言文精讀練習(二)(時間:40分鐘分值:38分)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19分)劉溫叟,字永齡,河南洛陽人。性重厚方正,動遵禮法。父岳,后唐太常卿。溫叟七歲能屬文,善楷隸。清泰中,為左拾遺。以母老乞

16、歸就養,改監察御史。晉初,入為主客員外郎。少帝領開封尹,奏為巡官,命典文翰。少帝即位,拜刑部郎中,賜金紫。 初,岳仕后唐,嘗居內署,至是溫叟復居斯任,時人榮之。溫叟既受命,歸為母壽,候立堂下。須臾聞樂聲,兩青衣舉箱出庭,奉紫袍、縑衣,母命卷簾見溫叟,曰:“此即爾父在禁中日內庫所賜者。”溫叟拜受泣下,退開影堂列祭,以文告之。周初,遷禮部侍郎、知貢舉,得進士十六人。有譖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遷太子詹事。溫叟實無私,后數年,其被黜者相繼登第。建隆元年,拜御史中丞。丁內艱,退居西洛,旋復本官。一日晚歸,由闕前,太祖方與中黃門數人偶登明德門西闕,前騶者潛知之,以白溫叟。溫叟令傳呼如常過闕。翌日請對,

17、具言:“人主非時登樓,則近侍成望恩宥,輦下諸軍亦希賞給。臣所以呵導而過者,欲示眾以陛下非時不登樓也。”太祖善之。憲府舊例,月賞公用茶,中丞受錢一萬,公用不足則以贓罰物充。溫叟惡其名不取。開寶四年被疾,太祖知其貧,就賜器幣,數月卒,年六十三。溫叟事繼母以孝聞,雖盛暑非冠帶不敢見。五代以來,言執禮者惟溫叟焉。太宗在晉邸,聞其清介,遣吏遺錢五百千,溫叟受之,貯廳西舍中,令府吏封署而去。明年重午,又送角黍、執扇,所遣吏即送錢者,視西舍封識宛然,還以白太宗。太宗曰:“我錢尚不用,況他人乎?昔日納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歲不啟封,其苦節愈見。”命吏輦歸邸。是秋,太宗侍宴后苑,因論當世名節士,具道溫叟前事,太

18、祖再三賞嘆。(選自宋史,有刪減)(一)文言文精讀方案設計第1、2、3段1“動遵禮法”中的“動”根據語法結構分析,應為名詞,譯為_。2“善楷隸”中的“善”與鴻門宴中“素善留侯張良”中的“善”意思不同,前者譯為_,后者譯為_。3“入為主客員外郎”中的“入”特指_,譯為_。4根據上下文推斷“奏為巡官,命典文翰”一句中的“典”意為_。5結合上下文推斷“時人榮之”中的“榮”應該為意動用法,譯為_。第4、5、6段6“遷禮部侍郎、知貢舉”中的“知”,根據語境推斷,應譯為_。7“有譖于帝者”中的“譖”,結合上下文推斷,應譯為_。8“丁內艱”與“丁母憂”意思相同,應該譯為_。9“則近侍成望恩宥”中的“宥”根據詞

19、語“寬宥”中的“宥”推斷,譯為_。10“太祖善之”應為意動用法,譯為_。第7、8、9段11“遣吏遺錢五百千”中的“遺”,根據上下文推斷,應為_。在句式上屬于_。12“命吏輦歸邸”中的“輦”應為_,譯為_。(二)高考題型專練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奏為巡官,命典文翰典:掌管B有譖于帝者,帝怒 譖:誣陷C開寶四年被疾 被:遭受D太祖知其貧,就賜器幣 就:于是2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明劉溫叟“方正”的一組是(3分)()歸為母壽,候立堂下溫叟惡其名不取雖盛暑非冠帶不敢見聞其清介,遣吏遺錢五百千令府吏封署而去視西舍封識宛然ABC D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

20、,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劉溫叟年少即表現出多才多藝,七歲就能寫文章,擅長楷書、隸書。B溫叟很孝順,在他接任官職后,就“歸為母壽”,在堂下站著等候母親。C溫叟曾因進士一事而被貶官,后又因被廢除的進士相繼考中而官復原職。D溫叟任職于幾個朝代,因為官清明被當時的君王重用,且幾次受君王賞賜。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1)初,岳仕后唐,嘗居內署,至是溫叟復居斯任,時人榮之。(4分)譯文: (2)人主非時登樓,則近侍成望恩宥,輦下諸軍亦希賞給。(3分)譯文: (3)昔日納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歲不啟封,其苦節愈見。(3分)譯文: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

21、19分)游桂林諸山記清袁枚凡山離城輒遠,惟桂林諸山離城獨近。余寓太守署中,晡食后即于于焉而游。先登獨秀峰,歷三百六級詣其巔,一城煙火如繪。北下至風洞,望七星巖,如七穹龜團伏地上。次日過普陀,到棲霞寺。山萬仞壁立,旁有洞,道人秉火導入。初尚明,已而沉黑窅渺。以石為天,以沙為地,以深壑為池,以懸崖為幔,以石腳插地為柱,以橫石牽掛為棟梁。未入時,土人先以八十余色目列單見示,如獅、駝、龍、象、魚網、僧罄之屬,雖附會亦頗有因。至東方亮,則洞盡可出矣。計行二里余,俾晝作夜,倘持火者不繼,或堵洞口,如三良殉穆公之葬,永陷坎窞中,非再開辟不見白日。吁,其危哉!所云亮處者,望東首正白。開門趨往捫之,竟是絕壁。方

22、知日光從西罅穿入,反映壁上作亮,非門也。世有自謂明于理、行乎義,而終身面墻者,率類是矣。次日往南熏亭。堤柳陰翳,山溪遠縈繞,改險為平,別為一格。又次日游木龍洞。洞甚狹,無火不能入。垂石乳如蓮房半爛,又似郁肉漏脯,離離可摘。疑人有心腹腎腸,山亦如之。再至劉仙巖,登閣望斗雞山,兩翅展奮,但欠啼耳。腰有洞,空透如一輪明月。大抵桂林之山,多穴,多竅,多聳拔,多劍穿蟲齒。前無來龍,后無去蹤,突然而起,戛然而止,西南無朋,東北喪偶,較他處山尤奇。余從東粵來,過陽朔,所見山業已應接不暇,單者,復者,豐者,殺者,揖讓者,角斗者,綿延者,斬絕者,雖奇鸧九首、獾疏一角,下足喻其多且怪也。得毋西粵所產人物,亦皆孤峭

23、自喜,獨成一家者乎?記丙辰余在金中丞署中,偶一出游,其時年少,不省山水之樂。今隔五十年而重來,一丘一壑,動生感慨,矧諸山之可喜可愕者哉?慮其忘,故詠以詩;慮未詳,故又足以記。注晡食:晚餐。于于:行動悠然自得的樣子。窅(yo)渺:深遠廣袤。郁肉漏脯:不新鮮或腐敗的肉。斬絕:陡峭壁立,猶如被刀斬過一樣。(一)文言文精讀方案設計第1、2段1“晡食后即于于焉而游”中的“焉”與勸學中的“積土成山,風雨興焉”中的“焉”用法不同,前者為_;后者為_。2“如七穹龜團伏地上”在句式上與蘭亭集序中的“悟言(于)一室之內”相同,都省略了_,且均為_。3“初尚明”中的“明”與師說中的“吾未見其明也”中的“明”用法不同

24、,前者屬于形容詞活用為動詞,譯為_;后者屬于形容詞活用為名詞,譯為_。4“以橫石牽掛為棟梁”中的“牽掛”為古今異義詞,此處譯為_。5“土人先以八十馀色目列單見示” 中的“見”與陳情表中的“慈父見背”中的“見”用法相同,都指_,可譯為_。6“其危哉”中的“危”與蜀道難中“危乎高哉”中的“危”用法不相同,前者據文意可推知意為_,后者譯為_。7依據上文可推斷“率類是矣”中的“率”應該為_。第3、4段8“改險為平”中的“險”與成語“化險為夷”中的“險”用法相同,都是形容詞用作名詞,譯為_。9“但欠啼耳”中的“但”與陳情表中“但以劉日薄西山”中的“但”用法相同,譯為_。第5、6段10“雖奇鸧九首、獾疏一

25、角”中的“雖”與赤壁賦中的“雖一毫而莫取”中的“雖”用法一樣,譯為_。11“下足喻其多且怪也”中的“喻”與蘭亭集序中“不能喻之于懷”中“喻”用法不同,前者譯為_;后者譯為_。12“慮其忘,故詠以詩”中的“慮”可根據文意推斷,譯為_。(二)高考題型專練1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歷三百六級詣其巔詣:達到 B計行二里余,俾晝作夜 俾:使C吁,其危哉 危:高D其時年少,不省山水之樂 省:明白2下列各組語句中,全都直接表現桂林“山之奇”的一組是(3分)()一城煙火如繪望七星巖,如七穹龜團伏地上次日過普陀,到棲霞寺登閣望斗雞山,兩翅展奮,但欠啼耳突然而起,戛然而止矧諸山之

26、可喜可愕者哉ABC D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桂林的山與其他地方不同,這里的山離城近,奇峰羅列,聳拔陡峭,詭異多姿,山多溶洞,迷幻綺麗。B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特點,以寫棲霞山洞為主,附帶描寫其他景點,隨手刻畫,下語不多而得山水之神髓。C作者在記敘與描寫中穿插著議論,與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詩傳達的理趣是相同的。D文章結尾補敘五十年前游覽過桂林的經歷,以年少時不識山水之樂,襯托今天對自然的深刻感悟。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1)方知日光從西罅穿入,反映壁上作亮,非門也。(3分)譯文: (2)世有自謂明于理、行乎

27、義,而終身面墻者,率類是矣。(4分)譯文: (3)得毋西粵所產人物,亦皆孤峭自喜,獨成一家者乎?(3分)譯文: 答 案一、(一)文言文精讀方案設計1舉動2.擅長交好3.地方官調入京城調入(京城)4.掌管5.認為榮耀6.掌管、主持7.誣陷8.遭遇母親的喪事9寬恕10.認為很好11.送給“為所”式的被動句12名詞活用作狀語用輦車(二)高考題型專練1選DD項,就:到。2選A是他的孝順;是他遵循禮法;是皇帝所為。3選CC項,“官復原職”于文無據。4(1)當初,劉岳在后唐任職,曾經官居內署,到這時溫叟又任此職,當時人們都認為劉家很榮耀。(2)人主在不該登樓時登樓,則近臣都希望得到恩賜和寬恕,京城眾軍也希

28、望得到賞賜。(3)過去他接受了,是不想拒絕我;現在一年了都不打開,他的堅持節操更加明顯啊。二、(一)文言文精讀方案設計1形容詞詞尾,的樣子兼詞,“于之”,從那里2.介詞“于”狀語后置句3.照亮,明亮聰明之處4.牽拉、勾連5.動作偏指一方我6.危險高大7.大概8.險要的地方9.只是10.即使11.比喻明白12.擔心(二)高考題型專練1選CC項,危:危險。2選D描寫對象是“城市煙火”;交代作者的行程;是作者的感慨。3選CC項,作者在文中傳達的理趣是“貌似明白了事理,而事實上并沒有明白事理”,這與蘇軾傳達的理趣不同。4(1)才知道日光從西邊的石縫中穿入,映照在石壁上發亮,不是門。(2)世上有以為自己

29、明白道理、行為合乎禮儀的,但一輩子面對著墻壁的人,大概就是這種情況。(3)莫非西粵出生的人物,也都是孤高自賞,自成一家嗎?文言文精讀練習(三)(時間:40分鐘分值:38分)一、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4題。(19分)曾公,諱致堯,撫州南豐人也。少知名江南。太平興國八年,舉進士及第,為符離主簿,累遷光祿寺丞、監越州酒稅。數上書言事,太宗奇之,召拜著作佐郎。使行視汴河漕運,稱旨,遷秘書丞,為兩浙轉運使。諫議大夫魏庠知蘇州,恃舊恩,多不法,吏莫敢近。公劾其狀以聞,太宗驚曰:“是敢治魏庠,可畏也!”卒為公罷庠。洛苑使楊允恭以言事見幸,無不聽,事有下,公常厝不行。允恭以訴,太宗遣使問公,公具言其不可。公既

30、繩其大而人所難者,至其小易,則務為寬簡。歲終,其課為最,徙知壽州。壽近京師,諸豪大商交結權貴,號為難治。公居歲余,諸豪斂手,莫敢犯法,人亦莫見其以何術而然也。公于壽尤有惠愛,既去,壽人遮留數日,以一騎從二卒逃去,過他州,壽人猶有追之者。再遷主客員外、判三司鹽錢勾院。是時,李繼捧以銀、夏五州歸朝廷,其弟繼遷亡入磧中為寇。太宗遽遣繼捧往招之,至則誘其兄以陰合,卒復圖而囚之。自陜以西,既苦兵矣。真宗初即位,益欲來以恩德,許還其地,使聽約束。公獨以謂繼遷反覆,不可予。繼遷已得五州,后二年,果叛,圍靈武。議者又欲予之,公益爭以為不可。言雖不從,真宗知其材,將召以知制誥,而大臣有不可者,乃已,出為京西轉運

31、使。王均伏誅,奉使安撫西川,誤留詔書于家。其副潘惟岳教公上言“渡吉柏江舟破亡之”,以自解。公曰:“為臣而欺其君,吾不能為也。”乃上書自劾,釋不問。其后惟岳入見禁中,道蜀事,具言公所自劾者,真宗嗟嘆久之。繼遷兵既久不解,丞相張齊賢經略環、慶以西,署公判官以從。公曰:“西兵十萬,皆屬王超。超材既不可專任,而兵多勢重,非易可指麾。若不得節度諸將,事必不集。”真宗難其言,為詔陜西聽經略使得自發兵而已。公度言終不合,乃辭行。會召賜金紫,公謝曰:“臣嘗言丞相某,事未效,不敢受賜。”由是貶黃州團練副使。公已貶,而王超兵敗,繼遷破清遠軍,朝廷卒亦棄靈州。公貶逾年,復為戶部員外郎,知泰州。上疏論事,語斥大臣尤切

32、,當時皆不悅,又徙知鄂州。坐知揚州誤入添支俸多一月,雖嘗自言,猶貶監江寧府酒稅。用封禪恩,累遷戶部郎中。大中祥符五年五月某日,卒于官,享年六十有六。(選自歐陽修文集卷二十,有刪改)注知制誥:官名,北宋時朝廷的文字秘書。經略:籌劃治理大略、要略;官名,掌管一路或數路軍、政事務。金紫:唐宋的官服和佩飾,指“金印紫綬 ”,借指高官顯爵。(一)文言文精讀方案設計第1、2段1“數上書言事”中的“數”與鴻門宴中“范增數目項王”中的“數”意思相同,均譯為_。2“太宗奇之”中的“奇”從詞性、用法上分析,應該為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譯為_。3“稱旨,遷秘書丞”中的“稱旨”,根據上下文推斷,譯為_。4“洛苑使楊允恭以

33、言事見幸”在句式上為被動句,“見”表_。5根據上下文推斷“公常厝不行”一句中的“厝”意為_。6“以一騎從二卒逃去”中的“從”與鴻門宴中“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中的“從”用法相同,都是使動用法,可譯為_。第3、4段7“至則誘其兄以陰合”在句式上屬于_,正常語序應為“_”。8“公益爭以為不可”中的“益”與師說中“圣益圣,愚益愚”中的“益”用法相同,譯為_。9“為臣而欺其君”中的“而”應為:連詞,表_關系,譯為_。第5、6段10“若不得節度諸將,事必不集”中的“集”,依據上下文推斷,譯為_。11“公度言終不合”中的“度” 與鴻門宴中的“度我至軍中”中的“度”用法相同,譯為_。12“會召賜金紫”中

34、的“會”與蘭亭集序中的“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中的“會”用法不相同,前者是_,后者是_。(二)高考題型專練1下列對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事有下,公常厝不行厝:放置B公既繩其大而人所難者 繩:糾正C若不得節度諸將,事必不集 集:集合D上疏論事,語斥大臣尤切 切:激烈2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曾致堯“性格剛直”的一組是(3分)()公劾其狀以聞既去,壽人遮留數日后二年,果叛 為臣而欺其君,吾不能為也事未效,不敢受賜語斥大臣尤切,當時皆不悅A BC D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諫議大夫魏庠在蘇州任上,多有不法行為,別人不敢言,曾致堯則

35、進行彈劾,受到宋太宗的肯定,魏庠最終被罷了官。B曾致堯在壽州擔任知州期間,頗有政聲,離任時,百姓再三挽留,幾天不能成行,最后只能單騎帶二卒,逃離了壽州。C曾致堯在奉命安撫西川時,誤把詔書忘在家里,他不肯編謊話為自己解脫,而是上書彈劾自己的過錯,宋真宗知情后感嘆不已。D在對待李繼遷的問題上,曾致堯始終堅持自己的主張,卻因言辭過于激烈而觸怒了皇上,因此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1)數上書言事,太宗奇之,召拜著作佐郎。(3分)譯文: (2)諸豪斂手,莫敢犯法,人亦莫見其以何術而然也。(4分)譯文: (3)益欲來以恩德,許還其地,使聽約束。(3分)

36、譯文: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19分)游石房洞山二十七日晨起,飯而行。由岡東南下峽,一里余,復有煙氣郁勃,則熱水復溢塢中,與冷水交流而西出峽。其塢皆東大山之環壑也。由其南復上坡里余,有坑自東山橫截而西,若塹界之者,其下亦水流淙淙。隨坑東向上一里,從坑墜處南渡其上。蓋其東未渡處,亦盤壑成坪,有村倚東峰下,路當其西南。半里,有岐,一南行坡上,一東向村間。遂循東峰南行,前望尖山甚近。三里稍下,見一塢橫前,其西下即烏索之旁村,其南逾即雅烏之西坳矣,乃悟此為固棟道,亟轉而東,莽行坡坂間。一里,得南來大路,乃知此為固棟向南香甸道,從之。漸東北上一里,稍平,東向半里,復上坡,平上者一里,行峰頭

37、稍轉而南,半里,即南雅烏之脊也。東隨塢脊平行半里,乃東北下。抵坳東,則有路西自坳中來者,乃熱水塘正道,當從墜坑東村之岐上,今誤迂而南也。于是又東下一里余,其下盤而為坪,當北山之東,山界頗開,中無阡塍,但豐草芃芃。東北一峰東突,嶻嶪前標,即石房洞山也。于是循西山又北下半里,見有兩三家倚南坡而廬,下頗有小流東向而墜,而路出其西北,莫可問為何所。已而遇一人,執而詢之。其人曰:“雅烏山村也。”亟馳去。后乃知此為畏途,行者俱不敢停趾,而余貿貿焉自適也。又北一里,再逾一東突之坡,一里,登其坳中,始覺東江之形,自其南破雅烏東峽而去,而猶不見江也。北向東轉而下,一里,有峽自西北來,即嶻嵲后西北之山,與西界夾而

38、成者,中有小水隨峽東出,有小木橋度其上。過而東,遂循北山之麓,始見南壑中,東江盤曲,向西南而破峽。蓋此地北山東突而嶻嵲,南山自石洞山南,盤旋西轉,高聳為江東山北嶺,與北對夾,截江西下,中拓為塢,曲折其間,路從其北東行,一里,有岐東南下塢中,截流渡舟,乃東趨石洞之道。(徐霞客游記節選)(一)文言文精讀方案設計第1段1“飯而行”中的“飯”,根據文意分析,應為名詞用作動詞,可譯為_。2“復有煙氣郁勃”從句式上看,應為_,正常語序為“_”。3“與冷水交流而西出峽”中的“西”與鴻門宴中的“張良西向坐”中的“西”用法相同,均為_,譯為_。4“遂循東峰南行”中的“循”,依據上下文推斷,應為_;“南”與逍遙游

39、中的“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中的“南”意思不一樣,前者為_,譯為_,后者為_,譯為_。5“則有路西自坳中來者”在句式上與赤壁賦中“客有吹洞簫者”相同,均為_。第2段6“見有兩三家倚南坡而廬”中的“而”,根據文意分析,其用法應為_。7“亟馳去”中的“馳” 與鴻門宴中“夜馳之沛公軍”中的“馳”用法相同,譯為_。8“后乃知此為畏途”中的“畏途”屬于古今異義詞,譯為_。9依據上下文推斷“而余貿貿焉自適也”中“自適”的意思為_。10“北向東轉而下”中的“下”與赤壁賦中“下江陵”中的“下”用法相同,意思不一樣,分別譯為_。11“向西南而破峽” 中的“破”與赤壁賦中的“方其破荊州”中的“破”同屬_,意思不一樣

40、,分別譯為_。12“乃東趨石洞之道”在句式上屬于_,“乃”表_。(二)高考題型專練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則熱水復溢塢中溢:充滿而流出B亟轉而東,莽行坡坂間 亟:急忙C已而遇一人,執而詢之 執:拉住D乃東趨石洞之道 東:東面2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部表現石房洞山“道路曲折復雜”的一組是(3分)()有村倚東峰下,路當其西南乃悟此為固棟道,亟轉而東當從墜坑東村之岐上,今誤迂而南也東北一峰東突,嶻嶪前標,即石房洞山也中拓為塢,曲折其間,路從其北東行其人曰:“雅烏山村也。”ABC D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石房洞山既有崇山峻嶺

41、峽谷山塢,又有小橋流水芃芃豐草,使作者既感受到了旅途的艱辛,又欣賞到了美麗的風景。B石房洞山山峰林立,道路難行,作者雖然有向導隨行可供詢問,仍然有幾次誤入歧途,險些迷失了道路。C本處節選詳細記敘了游覽的路線及沿途風景,充分體現了古代游記以記敘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的特點。D石房洞山的道路雖然曲折難行,但是并沒有擋住作者前行的腳步,此文可以使我們再次領略到徐霞客的執著精神。 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1)遂循東峰南行,前望尖山甚近。(3分)譯文: (2)后乃知此為畏途,行者俱不敢停趾,而余貿貿焉自適也。(4分)譯文: (3)登其坳中,始覺東江之形。(3分)譯文: 答

42、 案一、(一)文言文精讀方案設計1多次、屢次2.以為奇3.符合皇帝的心意4.被動5放置6.帶領7.狀語后置句至則以陰合誘其兄8.更加9轉折卻10.成功11.估計12.副詞,恰逢動詞,集會(二)高考題型專練1選CC項,集:成功。2選C表現曾致堯有惠政,深得民心;表現曾致堯有遠見卓識。3選DD項,不是“因言辭過于激烈而觸怒了皇上”,而是曾致堯不接受皇帝的賞賜,駁了皇帝的面子。4(1)(曾致堯)多次向朝廷上書提出自己對國家大事的看法,宋太宗看了感到很驚奇,征召授予他著作佐郎的官職。(2)那些富豪收手,沒有誰敢觸犯法律,人們也沒看見他用什么辦法做到這樣的。(3)(宋真宗)更加想用恩惠使李繼遷歸順,答應

43、歸還他的地盤,讓他聽從朝廷的管理。二、(一)文言文精讀方案設計1吃飯2.定語后置句復有郁勃煙氣3.名詞作狀語向西4順著、沿著名詞用作狀語向南名詞用作動詞南行5定語后置句6.連詞,表修飾關系7.騎馬8.險要的路段9.坦然自如10.向下走和攻下11.形容詞活用作動詞沖破和攻取12.判斷句判斷(二)高考題型專練1選DD項,東:名詞作狀語,向東,往東。2選B注意題干中“曲折復雜”,均不能體現“曲折復雜”。3選BB項,“有向導隨行可供詢問”錯誤,本處節選雖然提到徐霞客在路上曾經問路于路人,但卻看不出他有隨身的向導帶路。4(1)(我)就沿著東峰往南走,往前看尖山距離非常近。(2)后來才知道這里是險途,行人都不敢停腳,而我糊里糊涂坦然自如。(3)(我)攀登至山坳中,這才發現東江的地形。文言文精讀練習(四)(時間:40分鐘分值:38分)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19分,選擇題每小題3分)李憙字季和,上黨銅鞮人也。父佺,漢大鴻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