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一優秀教案(10短新聞兩篇)_第1頁
高中語文必修一優秀教案(10短新聞兩篇)_第2頁
高中語文必修一優秀教案(10短新聞兩篇)_第3頁
高中語文必修一優秀教案(10短新聞兩篇)_第4頁
高中語文必修一優秀教案(10短新聞兩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四單元單元設計本單元學習新聞和報告文學,閱讀新聞作品對我們來說有兩重意義:一方面,新聞之所以為新聞,在于它是新近發生的,這些可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們可以提供我們有用的信息,引導我們關注當下發生的事情,去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另一方面,當我們閱讀這些新聞作品的時候,我們面對的并非正在發生的事件,因為新聞所反映的都是已經發生了的事情,它永遠是過去的新聞,到了今天已經成了歷史,我們可以從容地回顧那段“歷史”,汲取經驗和教訓。新聞作品的樣式很多,本單元所選的文章主要有兩類:新聞特寫和通訊。新聞特寫是一種以描寫為主要手法,攝取新聞事實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現力的片段和場面,形象地再現新聞事件和新聞人物的

2、報道形式。它不像通訊那樣寫新聞事件發生發展的全過程,而是只選取全過程中最富有特征的一兩個片段和場景加以描繪。因此其報道面比通訊更為集中,更為細膩。別了,“不列顛尼亞”和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屬于此類。通訊是一種采用多種表現手法詳盡生動地報道新聞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聞體裁。它的特點是:詳細深入,過程完整;生動形象、具體感人;議論抒情并用,感情充沛。飛向太空的航程屬于這一類。別了,“不列顛尼亞”一文記敘了香港回歸的盛事,記者以眼睛為“攝影機”,以耳朵為“錄音機”簡筆勾勒出清晰可視的一個個場景、一幅幅畫面。報道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盛事,可有多個角度、多個側面的選材和表現,而本文作者以高超的擇材技巧,巧妙

3、地抓取了英方撤離這一角度,以見證者與目擊者的身份準確生動地再現了這一歷史時刻的真情實景,獲得極佳的藝術感染力。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描述了曾經是德國法西斯的殺人工廠如今卻沒有什么重要事情發生的情形,似乎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可出。然而在這似乎平淡的事實之中,作者卻以獨特環境中的見聞和感受,發現了不平靜的風暴,感受到罪惡與善良的對立,打破了客觀報道的傳統,寫出了沒有新聞卻極具新聞價值的新聞報道。包身工是中國報告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篇文章,作者經過實地考察,以確鑿的事實、精確的數據、精辟的評點,把勞動強度重、地位低、待遇差、苦難深重的奴隸一樣做工的女孩子們的不幸遭遇公布于眾,有力地控訴了帝國主義

4、和買辦勢力殘酷剝削和壓榨中國工人的罪行。飛向太空的航程選取了“神舟”五號飛船發射這一極具新聞價值的事件,并依此回顧了中國的飛天夢,透露出自豪與驕傲之情,突出了這一事件的重要意義。“神舟”五號載人飛行的圓滿成功,標志著經過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中國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邁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一步,人類航天史也由此翻開了嶄新的一頁。根據本單元特點,安排以下教學目標:1.讓學生了解新聞報道和報告文學的一般特征和結構方式,培養學生閱讀新聞作品獲取信息的能力。2.學會區分新聞事實、背景材料、作者主觀評價,據此掌握分析一篇新聞的內容結構及寫作特點的方法。3.新聞是世界上發表量最大、受眾最多的

5、文體,它通過各種傳媒對當前重大政治事件、社會生活進行報道。通過學習,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心時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健康的審美情趣。教學方法指導:1.本單元三篇課文雖屬于新聞文體,但所報道的事件或人物如果脫離背景材料,學生就很難體會把握,因此授課前的準備工作尤為重要,教師可安排學生多渠道搜集資料。如別了,“不列顛尼亞”,只有充分地了解了香港的歷史才能深刻體會香港回歸的重大意義,進而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之情。2.教師應讓學生了解新聞文體的知識,學生在理解消息、通訊、報告文學的文體特點后,依據文體特點把握文章的結構及寫作特點,也就水到渠成了。3.引導學生從品味新聞作品的語言入手,對細節揣摩體味,充分感

6、受作者的思想感情。4.引導學生整理文中采用的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等文字,理清新聞事實、背景材料、作者評價,把握文章的內容結構。課時安排:短新聞兩篇2課時包身工2課時飛向太空的航程1課時10 短新聞兩篇設計方案(一)總體設計教材概述別了,“不列顛尼亞”寫的是香港回歸祖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作者并沒有濃墨重彩加以渲染,僅僅是按照時間線索,寫象征著英國殖民統治的港督旗幟的降落,寫最后一位港督彭定康凄然從香港離開,從而來表明香港正式回歸大陸。字里行間洋溢著香港回歸祖國的自豪感。學習本文,讓學生在了解新聞體裁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本文的標題很有特色,對標題的分析有助于對文章內

7、容的理解,所以要組織學生認真分析文章的標題。作者在報道重大歷史事件、描述現實場景的同時,兼顧歷史的回顧,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在學習本文時,讓學生在充分閱讀文章的基礎上,列出文中的現實場景和背景材料加以分析。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寫的是作者到奧斯維辛集中營參觀的見聞和感受。二戰雖然已過去多年了,但二戰的血腥和殘酷,仍然讓人不堪回首,作者通過寫奧斯維辛集中營中德軍犯下的滔天罪行,從而警醒人們,不要因為現在的陽光明媚,就忘記了過去的殘酷戰爭。文章先寫布熱金卡陽光明媚,然后集中筆墨寫了集中營的各個部分,從而把奧斯維辛集中營地獄般的生活再現給世人。教授此文,要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讓學生學會珍惜和平生活,不

8、要因為現在的和平幸福而忘記戰爭的殘酷。本文最突出的特點在于作者獨辟蹊徑,突破了“客觀報道”“零度寫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參觀者在奧斯維辛訪問時的感受當作文章的主要內容來寫,字里行間灌注著個人的情感,讓人讀來壓抑激憤,心中充滿對死難者的同情、對法西斯的憎恨。讓學生從文中找出這些描寫加以體會。本文的細節描寫也很突出,值得學生學習和借鑒。思路方法引導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了解新聞消息的一般特點,學習兩篇文章寫作方法,并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的思想。本節課可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觀看香港回歸圖片、香港回歸影像資料、奧斯維辛集中營資料等,幫助學生了解一些背景資料,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同

9、時要通過反復誦讀,體會文章中深含的思想感情。課時安排:兩課時三維目標1.了解新聞的特點。2.品味文章語言,學習寫作特點。3.了解史實,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教學設計第一課時導語設計情景導入1997年7月1日,是一個彪炳史冊的日子,這一天,全世界都在諦聽從東方響起的莊嚴的鐘聲,它響徹寰宇,向五湖四海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這是雪百年恥辱,長民族志氣,振國家聲威的喜慶時刻,歷史已經銘記這一刻,我們每一個華夏兒女也將銘記這一刻。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別了,“不列顛尼亞”再次感受一下這一歷史時刻。文本解讀知識積累了解新聞的相關知識:新聞也叫消息,是對新近發生的有社會意義并引起公眾興趣的事實

10、的簡短報道,真實性、時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是其基本特征。其種類分為動態消息、綜合消息、典型消息、述評消息。其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尾四個部分。消息的標題又分為主題、引題和副題三種。標題必須簡明、準確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內容,幫助讀者理解報道的事實。導語是新聞的綱領和中心所在,讀者可以從導語中得到整個新聞的總印象。導語是新聞的第一句話或第一自然段,它用簡潔生動的文字,寫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鮮的事實,鮮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題思想。主體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緊接導語之后,對導語作具體全面的闡述,具體展開事實或進一步突出中心,從而寫出導語所概括的內容,表現全篇消息的主題思想,一般按照時間順序或邏輯順

11、序寫作,但仍然要先寫主要的,再寫次要的。背景是指事件的歷史背景、周圍環境及與其他方面的聯系等,其作用在于幫助讀者深刻理解新聞的內容和價值,起到襯托、深化主題的作用。結尾是指新聞消息的結語,有小結式、啟發式、號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形式。信息篩選按時間順序列出英國殖民者在文中的活動。明確:4時30分:末代港督降旗儀式。6時15分:英國告別儀式。7時45分:英國舉行第二次降旗儀式。0時左右:香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0時40分:“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能力提升文中寫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義?明確:文章雖短,但文中卻寫了三次降旗。第一次寫降旗是港督旗幟在“日落余音”的號角聲中降下來,這標志今后香港再也

12、不會有港督來統治;第二次降旗是港島每一天的降旗,平時這次降旗是很平常的,但這一次降旗意義非常大,因為這面旗幟的降下,標志著被英國統治了156年的香港終于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第三次降旗是寫7月1日子夜時分的中英香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這是最激動人心的一刻,這次降旗,標志著英國對香港長達一個半世紀統治的結束,也標志著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將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合作探究1.文章在寫現實場景的同時,又相應地介紹了一些背景材料,請在文中找出來并分析其作用。明確:現實的場景是文章的主要內容,是文章的綱,每一則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對應于一個現實的場景,依靠一些關鍵詞銜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離開港督府,就引入了一些

13、關于港督府歷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儀式,則令人想起156年前,英國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銜接,使得這些材料看上去并不雜亂無章,它們靠現實的場景串在一起,與之融為一體。另外,背景材料的引用也使得現實的場景有歷史的厚重感,讓人更加體會出儀式本身的現實內涵。2.香港回歸,沒有哪個記者認識不到這一歷史事件的重要意義,而這篇消息卻獨勝一籌,曾獲第8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它的新穎,僅從標題上就可見一斑,讀了本文,你覺得標題好在哪里?明確:標題有兩層含義。從字面看,參加完交接儀式的查爾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國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消失在茫茫的海面。而在另一方面,“不列顛尼亞”號的

14、離去,象征著英國對香港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治宣告結束,中國歷史上屈辱的一段終被洗雪。標題寓虛境于實境,獨具匠心又了無痕跡。3.香港的回歸對中華民族來說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對這一事件的報道,可以用多個側面、多個角度選材來表現,本文是如何處理的?明確:作者沒有寫交接儀式現場多么莊嚴,也沒有寫回歸的人群是多么激動,更沒有對這一事件進行政治分析,分析其意義和影響,而是選擇了英方撤離這一角度,顯得比較新穎。并且在簡介英國人降旗,參加交接儀式,登上“不列顛尼亞”號回國這一系列事件的過程中,穿插了英國人登上香港,開始殖民統治的歷史,這樣就增強了文章的歷史厚重感。分析鑒賞文中多處運用了恰當的對比,請找出

15、來并分析其作用。1.但這一次不同:永遠都不會有另一面港督旗幟從這里升起。明確:運用對比,強調了這次升旗是具有標志意義的最后一次,象征著英國殖民者在香港統治的終結。2.停泊在港灣中的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明確:“不列顛尼亞”號和巨幅紫荊花圖案形成鮮明對比,說明英國在香港的統治即將結束,而作為特別行政區象征的紫荊花圖案將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將回到祖國的懷抱。3.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明確:短短的十三個字,運用對比手法,包含著無窮的意蘊:當年從海上耀武揚威地來,今天黯然地從海上離去。勝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4.短新聞

16、力求簡短,但本新聞在有些地方卻用了“閑筆”,如第4段,作者竟在百忙之中用了較多的筆墨介紹港督府,這樣寫有何作用呢?明確:首先,在結構上給讀者一個緩沖空間,因為彭定康告別并離開港督府是4時40分,此時距告別儀式6時15分尚有1小時35分,這樣可以自然地由一個場景過渡到另一個場景。其次,在思想內容上,以總督府的滄桑變遷來暗示香港的百年變遷,是中國日益強大的另一體現。方法點撥學生讀課文,標注主要信息,然后分組交流、討論,制訂答案,每組一至二人發言,其他學生評價,最后師生共同探討明確。課堂小結本文重溫了香港回歸那一刻的激動與自豪。這不僅僅是因為事件本身的特殊性,也是與本文的藝術再現分不開的。在眾多關于

17、香港回歸的報道中,本文新穎別致,匠心獨運。作者沒有直接寫儀式現場的莊嚴,而是選擇了末代港督和“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這一角度,耐人尋味,獨辟蹊徑,也應成為我們寫作的典范。作業設計1.為什么說英國的告別儀式是“日落儀式”?2.根據新聞的特點,試著寫一篇短新聞。3.搜集整理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相關資料。板書設計導語:香港末任港督離開香港。主體:4時30分:末代港督降旗儀式。6時15分:英國告別儀式。7時45分:英國舉行第二次降旗儀式。0時左右:香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0時40分:“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背景:港督府變遷。結尾: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第二課時導語設計情景導入廣島原子彈爆炸的殘骸、奧斯維辛

18、集中營的舊跡、伊拉克上空彌漫的硝煙,無不在向世人訴說著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為了以史為鑒,維護和平,讓我們再一次走進奧斯維辛集中營。文本解讀知識積累用多媒體出示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相關資料:奧斯維辛集中營,壁壘森嚴,四周電網密布,內設哨所看臺、絞刑架、毒氣殺人浴室和焚尸爐,由第一集中營和奧斯維辛比克瑙集中營組成,用于消滅歐洲的猶太人,是希特勒種族滅絕政策的執行地,是第三帝國納粹德國最大的滅絕營。約有400萬人,其中絕大部分是猶太人在此經受嚴刑拷打,慘遭殺戮。奧斯維辛是納粹德國犯下滔天大罪的歷史見證。奧斯維辛是波蘭南部一個只有4萬多居民的小鎮。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法西斯在這里設立了它最大的集中營

19、,這個小鎮因此聞名于世。當年納粹奧斯維辛集中營管理局控制的地區面積達40平方千米,包括3個集中營:奧斯維辛主營、布熱金卡營、莫諾維策營。莫諾維策營又包括40個小集中營,分布在波蘭南部整個西里西亞地區。1940年到1944年,奧斯維辛集中營成為希特勒的殺人中心,大約有400萬人在這里慘遭殺害。許多人是在苦役中死去的,其余的則被有計劃地殘殺了。信息篩選1.讀了資料和課文后,你們對奧斯維辛集中營有什么印象?明確:可怕,慘絕人寰,恐怖。2.作者有沒有直接寫集中營是如何殘害“犯人”的?你是怎么體會到它的可怕的呢?明確:作者沒有直接描寫納粹刑罰的殘酷。它的可怕是通過作者和參觀者的感受表現出來的。3.在文中

20、找出參觀者表情變化的句子,討論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明確:“開頭,他們表情茫然,因為他們不曉得這是干什么使的?!薄八麄兙筒挥勺灾鞯赝O履_步,渾身發抖?!薄耙粋€參觀者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薄八麄兏械阶约阂苍诒恢舷ⅰ!薄傲硪晃粎⒂^者進來了,她跪了下來,在自己胸前畫十字?!薄皡⒂^者們用懇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對解說員說:夠了?!比藗兏星榈淖兓?,從側面證明了集中營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無法想象的,納粹法西斯的暴行慘絕人寰,滅絕人性,令人發指。合作探究1.二戰后關于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新聞報道很多,羅森塔爾的報道說“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卻成了新聞史上的名作,這是為什么?明確

21、: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突破新聞“零度寫作”原則,著眼細節,以冷峻的視角,把自己和其他參觀者的感受當作文章的主要內容來寫,字里行間灌注著個人的情感。作者無一句正面控訴,卻強烈表達出自己的憤懣,字字句句敲打著讀者的心,讓讀者感到一種莫名的壓抑。2.文章開頭寫奧斯維辛集中營所在地“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在大門附近的草地上,還有兒童在追逐游戲”。結尾又寫道:“這里陽光明媚,綠樹成陰,在集中營大門附近,孩子們在追逐游戲。”這樣寫有什么作用?明確:在內容上,以集中營周圍明快的景物、歡樂的小孩反襯集中營當年的暗無天日、慘絕人寰。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遇難者的懷念:假如他們能活到今天,就能享受這一切

22、。物是人亡,悲上生悲;在結構上,使文章更加完整,同時也照應了題目“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沒有新聞,乃憤激之言。首尾寫平靜的景物,暗示著作者內心洶涌澎湃。分析鑒賞本文的一個成功之處是進行細節描寫,分析下列細節描寫的作用。1.對另外一些人來說,這樣一個事實使他們終生難忘: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明確:作者將這兩種反差極大的事物放在一起,組合成一幅令人難忘的畫面,既揭露了法西斯摧殘美好生命的罪行,又暗示生命是不會被徹底摧毀的,正義必戰勝邪惡,連這種地方都能開出勝利之花、正義之花,地球上還有什么邪惡不能被打倒呢?2.一個參觀者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

23、叫不出來原來,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明確:這些細節描寫,從側面寫出了法西斯對集中營中的女囚摧殘已到了令人無法想象的地步。3.這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姑娘,長得豐滿,可愛,皮膚細白,金發碧眼。她在溫和地微笑著,似乎是為著一個美好而又隱秘的夢想而微笑。明確:這是一個令人震撼的細節描寫,在集中營長廊里那數以千計的已遇難的囚徒們的照片中,竟有這樣一張充滿青春與夢想的照片,而這美好的生命已化為灰燼,這不正是對法西斯的控訴嗎?拓展探究二戰已越來越遙遠,時間沖淡了人們的記憶,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奧斯維辛的冤魂還在徘徊,新的戰爭繼續發生,作為我們中學生,應該怎么做呢?提示:學好本領,建設祖國,明白落后就要挨

24、打的道理。培養愛國主義思想,維護世界和平。課堂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知道,在奧斯維辛,納粹的暴行使400萬人的生命被殘酷地奪去。這樣的悲劇屬于整個人類,我們應共同面對這樣的恥辱,這樣的罪惡。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今天我們要做的不僅是記住這樣的歷史,還要以史為鑒,共同維護世界的和平。作業設計1.比較所學兩篇新聞的異同。2.在學習本課的同時,我們不會忘記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請同學們搜集有關日軍罪行的資料,談談和平的意義。板書設計重現新聞的事實真相:參觀奧斯維辛的經過與感受細節描寫 對法西斯的憤懣、控訴傳達作者的情感對生命人性的思考,對和平的向往習題解答一、報道重大歷史事件,描述現實場

25、景的同時,兼顧歷史的回顧,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別了,“不列顛尼亞”一文在這方面堪稱典范,說說課文中兩方面是如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設題意圖:現實場景和歷史事實的交叉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本題旨在讓學生體會文章的寫作特點,為學生的寫作提供借鑒。參考答案:見“合作探究”問題1。二、二戰后關于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新聞報道很多,羅森塔爾的報道說“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卻成了新聞史上的名作,這是為什么?它和你平時看到的新聞報道有什么不一樣?請談談你的看法。設題意圖:旨在引導學生聯系平時讀到的新聞報道,體會文章獨特的寫法。參考答案:這主要得益于他獨辟蹊徑,突破了“客觀報道”“零度寫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參觀

26、者在奧斯維辛訪問時的感受當作文章的主要內容來寫,字里行間灌注著個人的情感。作者無一句正面控訴,卻強烈表達出自己的憤懣,字字句句敲打著讀者的心,讓讀者感到一種莫名的壓抑。(后一問題最好讓學生找幾篇新聞,對比著看看。我們平時所見的大部分是相對客觀的報道,本文則是主觀性很強的報道。)三、聯系上下文,揣摩下面語句的內涵。1.停泊在港灣中的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2.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3.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布熱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這里居然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在大門附近的草地上,還有兒童在追逐游戲。4.對另外一些

27、人來說,這樣一個事實使他們終生難忘: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設題意圖:品味具有深刻含義的語句。參考答案:對于1、3、4句的理解可見前“合作探究”和“分析鑒賞”。第2句:大英帝國從海上乘船登陸香港,開始了長達156年的殖民統治;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順利回歸祖國,參加儀式的英國官員乘坐“不列顛尼亞”號離開了香港,消失在南海的茫茫夜幕中。這是現實的場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強的話,把香港百年歷史的滄桑巨變凝聚其中,暗含著歷史和現實的對比。四、從下面兩題中選做一題。1.“香港回歸,這是一個讓億萬中華兒女噙淚的時刻;香港回歸,這是一個令所有華夏子孫開顏的瞬間。

28、”搜集有關香港歷史的資料,寫一段文字,談談香港回歸對我們中華民族的重大意義。2.“這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姑娘,長得豐滿,可愛,皮膚細白,金發碧眼。她在溫和地微笑著,似乎是為著一個美好而又隱秘的夢想而微笑。當時,她在想什么呢?現在她在這堵奧斯維辛集中營遇難者紀念墻上,又在想什么呢?”這不僅是作者的疑問,也是給讀者提出的問題。請你寫一段文字,描述一下她的內心活動。設題意圖:引導學生從課文拓展開去,進行寫作練習。參考答案:略。資料選編關于香港的歷史香港的由來香港,顧名思義,就是芳香的海港。關于這一美麗名稱的由來,歷來有不同的說法。但一般認為最可靠的說法,則是這里過去曾是運香、販香的港口,故而得名香港。在

29、明朝時,香港及廣東東莞、寶安、深圳一帶盛產莞香,此香香味奇特,頗受人們的喜愛,故而遠銷江浙,飲譽全國。由于當時販香商人們一般都是在港島北岸石排灣港將莞香運往廣州或江浙等省,所以人們將這個港口稱為香港,意為販香運香之港,將港口旁邊的村莊,稱為香港村。1841年英國侵略軍在港島南部赤柱登陸后,由一名叫陳群的當地居民帶路向北走,經過香港村時,英軍詢問該處地名,陳群用當地土話答稱“香港”,英軍即以陳群的地方口音HongKong記之,并用以稱呼全島。在1842年簽訂的南京條約中,香港作為全島的名稱被正式確定下來。1856年簽訂中英北京條約和1898年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之后,香港又進而成為整個地區的稱謂

30、。香港的歷史沿革早在遠古時代,香港地區就已經有人居住,秦始皇掃滅六國,統一中原后,又派兵平定了越族聚居的嶺南地區,將之納入秦朝的版圖,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個郡,并從中原遷移了50萬商人和罪犯到這一地區進行守衛和開發。自秦始皇開始,香港地區就一直在中國中央政府的管轄之內,直到英國侵占香港以前,從未間斷過。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后,因為嶺南太遠,鞭長莫及,對趙佗采取了安撫政策,封為南越王。劉邦死后,趙佗又鬧獨立,朝廷多次征伐無功,只好再派人去賞賜慰勉,趙佗才除去帝號,臣服于漢室。漢朝在這里設置了南海、合浦、交趾等九個郡。香港地區劃歸南??げ┝_縣管轄。此后,一直沿續到西晉時期。東晉成帝咸和六年,將南

31、??|部劃出,另設了一個東莞郡,下轄寶安、興寧、海豐等六個縣。寶安縣的轄地,包括今天的香港地區和深圳市、東莞市,縣城就是今天的深圳南頭城。隋朝又廢東莞郡,將轄地并入廣州府南??ぃ瑢毎部h也改為隸屬南???,香港則仍歸寶安縣管理。唐肅宗至德二年,改寶安縣為東莞縣,香港又歸東莞縣管轄。明神宗萬歷元年,廣東巡海道副使劉穩,奏準朝廷,將東莞縣濱海地區劃出另設一縣,名為新安縣。自此,香港地區改屬新安縣管轄。清道光二十二年即1842年,中英鴉片戰爭,清廷戰敗,割讓香港島給英國。咸豐十年即1860年,又割讓九龍半島給英國。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新界亦被英國強行租借,香港地區遂全部歸英國人管理。屈辱的歷史一、鴉

32、片戰爭英國對中國這塊肥肉,早已垂涎三尺。1773年,英國開始對華進行鴉片貿易,是最大的鴉片販子。英國鴉片販子源源不斷地把鴉片輸入中國,頓使中國陷入災難深重的泥潭之中,白銀從中國滾滾流出,使清政府的財政發生嚴重危機,白銀外流的結果更引起民不聊生。工商業普遍蕭條和衰落,鴉片煙毒已在中國泛濫,對此,當時愛國者魏源在海國圖志一書中就憤怒地說:“鴉煙流毒,為中國三千年未有之禍?!?839年虎門銷煙由英國對華掠奪而釀成的鴉片濃煙滾滾,直接威脅著中華民族的生存。這時,以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愛國主義者、民族英雄林則徐為代表的“嚴禁派”(禁煙派)揮起中華之劍,對英國侵略者進行堅決的斗爭,領導了震撼世界的禁煙運動。

33、1839年3月,林則徐作為欽差大臣到達廣州查辦鴉片。1839年6月3日,林則徐來到廣州附近的虎門海灘,下令把已繳獲的鴉片全部當眾銷毀。虎門銷煙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國人民決心禁煙和反抗外國侵略者的堅強意志。林則徐領導的虎門銷煙的壯舉受到世界上一切主持正義人士的支持。如一位英國人在他所撰寫的在中國做鴉片貿易罪過論書中,就指責英國商人的“鴉片貿易給英國國旗帶來了莫大的侮辱”,而英國的鴉片販子和工業資本家不甘失敗,加緊活動,催促英國政府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6月,由540門大炮裝備起來的48艘艦船,乘載著4000名士兵組成的“遠征軍”,到達廣東海面封鎖了珠江口。于是,這場由英國資產階級蓄謀已久的、目的在于打

34、開中國門戶、牟取英國在中國的最大利益的鴉片戰爭,終于爆發了。7月6日攻克舟山群島的主要城市定海。再北犯大沽,道光皇帝派出怯弱無能的官僚琦善到廣州與英軍議和,并同時把林則徐停職查辦。清政府的驚恐與無能,助長了侵略者的氣焰。1841年1月,英軍以武力強占香港島,2月攻占虎門,5月進犯廣州。1842年,英國進一步擴大侵華戰爭,先后攻占廈門、定海、寧波、吳淞、鎮江。同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在南京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二、香港的割讓英國根據南京條約占領了我國領土香港島。英國強占香港島,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英國的目的是企圖在軍事和經濟上控制中國。1860年10月,英法聯軍進犯北

35、京,火燒圓明園。清政府又被迫接受侵略者的全部要求,于10月24日簽訂北京條約。就這樣,英國占領了九龍半島今界限街以南的土地,以及位于九龍半島西部的一個大島嶼昂船洲。這使英國所取得的香港這一侵華基地得以進一步鞏固與加強。英國侵占九龍半島南部后,不久又圖謀占領整個九龍半島及其附近島嶼和水域。1898年6月9日,清政府總理與英國在北京簽訂了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根據該約,清政府把位于深圳河以南、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的土地,以及附近島嶼租給英國,租期99年。這塊租給英國的土地后來被稱為香港新界。至此,英國通過刺刀、洋槍與大炮的野蠻征服,實現了對中國香港地區領土的占領。三、英國在香港的殖民統治建立港英政府,是

36、英國在香港殖民統治的重要一環。1843年6月26日,英國利用南京條約換文生效的時機宣布香港為英國“直轄殖民地”,派璞鼎查為首屆香港總督。港英政府遂告成立。香港總督,又稱港督,是港英政府中擔負最高首長職責的人。按英國對香港實行殖民統治的根本法英皇制誥的規定,英皇是香港的最高統治者,香港總督是英皇的全權代表。港督之下設立四個系統,構成港英統治政權:(1)咨詢性質的行政局和立法局。(2)以布政司為首的行政機構。(3)以首席按察司為首的司法機構。(4)受命于英國國防部的駐港英軍。此外,還設立一個“總督特派廉政專員公署”。行政局和立法局是輔助港督行使職權的兩個重要機構。港英政府中的主要官員還包括布政司、

37、財政司和律政司等。駐港英軍,是英國維護對香港殖民統治的重要力量。英國自強占香港以來,在香港一直保持著一支數量相對穩定的軍隊,約有一萬人,包括陸、海、空三個軍種。源于英國的法律與司法體制,是英國對香港實施管治的重要手段。英國除了從政治上實行對香港的殖民統治外,還從經濟上確保英資財團在香港的特權地位。英資財團是指以香港為基地的英國資本財團,主要有匯豐財團、太古財團、怡和財團等。英資財團大都創業早,長期插足香港經濟,與港英政府關系密切,對港英政府的政策有很大的影響力。它們依仗港府的支持,控制著香港的經濟命脈。如英資匯豐銀行和渣打銀行擁有發行港幣的特權;英國大東電報局通過它附屬的香港大東電報和香港電話

38、公司,獨占了香港對外通訊和全市電話、電訊服務;英資的地產公司擁有香港大批地產物業等。這正如香港民間所說的:“實際統治香港的是馬會、怡和、匯豐和港督府。”英國的殖民統治,使整個香港社會充滿著殖民主義的色彩。奧斯維辛委員會柏林集會 施羅德強調德國應負責據新華社電 國際奧斯維辛委員會25日在柏林舉行集會,紀念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60周年。德國總理施羅德在紀念集會上發表講話,強調德國將牢記奧斯維辛集中營之后的特殊歷史責任,呼吁與反猶主義和極右主義作堅決斗爭。他說,納粹的意識形態及其暴行完全是一場人禍。盡管今天活著的絕大多數德國人都與納粹大屠殺無關,但德國人負有特殊的責任。他指出,納粹在奧斯維辛等集中營實

39、施的暴行,無論是規模、根源還是造成的傷害,都是空前的。這已經與德國及歐洲歷史緊密聯系在一起,成為德國及歐洲文化和文明史上最慘痛的一頁。這個歷史負擔雖然沉重,卻是必須嚴肅承擔的責任。他強調說,德國必須直面過去,盡管遺忘和排斥的誘惑是巨大的,但我們絕不能屈服。施羅德呼吁對反猶主義和極右主義行徑作堅決的斗爭。他指出,反猶主義依舊存在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堅決與其斗爭是整個社會的責任。絕不能允許反猶分子的丑惡行徑得逞。從1996年起,德國將奧斯維辛集中營的解放日1月27日定為“納粹受害者紀念日”。日本政界媒體避諱奧斯維辛 集體遺忘丑惡歷史1月27日是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60周年紀念日。不忘歷史,珍惜和平

40、,警惕悲劇重演的呼聲在世界上空回蕩。對于這一事件,同樣作為二戰策源地的德國和日本的表現卻大相徑庭。德國社會各界對這一歷史悲劇毫不回避,勇于反??;而日本的政界和媒體對此卻無動于衷,似乎在日本聽不到“奧斯維辛”這個詞。日本國內對國際社會紀念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60周年活動的反應相當冷淡,沒有舉行任何紀念活動,日本領導人沒有任何表態,官方也沒有發表任何評論,聯大召開特別會議,日本媒體也只字未提。是奧斯維辛集中營獲得解放這一事件不值得紀念嗎?當然不是。安南在聯大特別會議上強調,今天的世界仍在發生許多喪失人性的可怕事件,因此,國際社會紀念奧斯維辛,正是為了防止類似悲劇重演?;蛟S,日本人把奧斯維辛遺忘了。但

41、奧斯維辛遺忘得了嗎?歷史遺忘得了嗎?幾十年來德國始終堅持正視歷史的態度,并進行真誠的反省,德國才贏得了國際社會的理解和尊重。與德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對于歷史的“遺忘”程度實在令人瞠目結舌。南京大屠殺被遺忘了,“慰安婦”被遺忘了,“731部隊”對人性空前的摧殘更是被拋到腦后。其實,日本長期以來一直對與二戰有關的所有事情都采取回避的態度。最根本的原因,是日本沒有徹底清算戰爭歷史,不愿正視歷史,不愿從歷史中吸取教訓。所以,日本對奧斯維辛紀念活動視而不見,并不是真的“遺忘”歷史,而是一種掩耳盜鈴之舉。牢記歷史教訓,避免悲劇重演,這正是國際社會紀念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的意義所在。日本不愿提及這一段歷史

42、,實在不是什么明智之舉。設計點評本教學設計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教師點撥為輔。在課堂教學設計中,讓學生充分閱讀課文后,著力解決以下兩個問題:一體會匠心獨運的寫作視角,二體會耐人尋味的細節描寫,從而領悟文章的主題思想。設計方案(二)第一課時導語設計情景導入有這么一副對聯:何以慰相思一百年天高地迥夜夜芳魂縈故里,不堪嗟往事整世紀子遠親疏年年酣夢盼回歸。這副對聯深刻地表達了人們對香港回歸的喜悅之情,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別了,“不列顛尼亞”,再一次體會香港回歸的盛況。文本解讀知識積累新聞的特點:新聞也叫消息,是對新近發生的有社會意義并引起公眾興趣的事實的簡短報道,真實性、時效性、文字少、篇幅小是其基本特征。

43、其種類分為動態消息、綜合消息、典型消息、述評消息。其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尾四個部分。消息的標題又分為主題、引題和副題三種。標題必須簡明、準確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內容,幫助讀者理解報道的事實。導語是新聞的綱領和中心所在,讀者可以從導語中得到整個新聞的總印象。導語是新聞的第一句話或第一自然段,它用簡潔生動的文字,寫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鮮的事實,鮮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題思想。主體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緊接導語之后,對導語作具體全面的闡述,具體展開事實或進一步突出中心,從而寫出導語所概括的內容,表現全篇消息的主題思想,一般按照時間順序或邏輯順序寫作,但仍然要先寫主要的,再寫次要的。背景是指事件的歷史

44、背景、周圍環境及與其他方面的聯系等,其作用在于幫助讀者深刻理解新聞的內容和價值,起到襯托、深化主題的作用。結尾是指新聞消息的結語,有小結式、啟發式、號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形式。信息篩選1.解題:如何理解標題的含義?明確:標題有兩層含義。從字面看,參加完交接儀式的查爾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國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消失在茫茫的海面。而在另一方面,“不列顛尼亞”號的離去,象征著英國對香港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治宣告結束,中國歷史上屈辱的一段終被洗雪。標題寓虛境于實境,獨具匠心又了無痕跡。2.讀課文,從中篩選出有關描繪現實場景的語句,然后用自己的語言概述“不列顛尼亞”號離港的過程。

45、明確:4時30分:末代港督降旗儀式。6時15分:英國告別儀式。7時45分:英國舉行第二次降旗儀式。0時左右:香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0時40分:“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3.本文除了寫離港過程以外,還交代了一些背景材料,如果把這些材料刪去,讀一讀,有什么區別?明確:如果刪去歷史背景材料,雖然文章描寫的場景依然清晰,但和原文相比,缺少一種滄桑感和厚重感,削弱了場景表現主題的力度。而把現實場景和背景材料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是本文在寫作上的一大特點。分析鑒賞一、準確得體的語言1.4時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在“日落余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桿。明確:加點的詞語準確生動地描寫出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

46、別港督府時黯然神傷的神情,以及他對大英帝國失去香港產生的失落感。側面寫出了中國人民收回香港的自豪。2.將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明確:“消失”是“逐漸減少以至沒有”的意思,它很形象地描寫出了查爾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的“不列顛尼亞”號駛離香港駛入大海的情形,并暗示著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徹底離開香港,永遠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態出現在這片土地上。二、畫龍點睛的議論1.根據傳統,每一位港督離任時,都舉行降旗儀式。但這一次不同:永遠都不會有另一面港督旗幟從這里升起。明確:這是作者在記敘末任港督離開港督府時,舉行降旗儀式之后發表的評論,它既回答了彭定康“面色凝重”的原因,

47、又寫出了中國人民收回香港時的無比興奮。2.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明確:短短的十三個字,運用對比手法,包含著無窮的意蘊,當年從海上耀武揚威地來,今天黯然地從海上離去。勝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三、誦讀課文,體悟感情本消息記錄了香港回歸過程的幾個重要時刻及場面,朗讀時要注意以下幾點:1.莊重、嚴肅。因為香港回歸對于中華民族來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而且代表的是國與國關系的大事,出席活動的是雙方的元首,所以語氣要莊重、嚴肅。2.驕傲、自豪因為香港回歸是中華民族復興的標志,它在一定程度上洗刷了我們的百年恥辱,所以應讀出驕傲、自豪的口氣。3.留有余韻對于英國來說,香港回歸中國是一種失落,所以文中有關英國人行動的場面及介紹一些建筑變遷的部分,要讀出一些滄桑和凄涼,但不要諷刺。課堂小結別了,“不列顛尼亞”帶著我們再一次重溫了香港回歸那神圣而莊嚴的時刻,同時作者運用獨特的寫作手法,使我們產生了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寫作中也能借鑒作者這種用歷史資料增強文章厚重感的寫作手法。作業設計1.為什么說英國的告別儀式是“日落儀式”?2.根據新聞的特點,試著寫一篇短新聞。板書設計別了,“不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