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城市的產生與發展_第1頁
第三章城市的產生與發展_第2頁
第三章城市的產生與發展_第3頁
第三章城市的產生與發展_第4頁
第三章城市的產生與發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節第一節 城市產生與發展的區域基礎城市產生與發展的區域基礎 第二節第二節 城市地理位置與城市的產生和發展城市地理位置與城市的產生和發展第四節第四節 信息技術革命與城市發展信息技術革命與城市發展第三節第三節 不同類型城市的形成與發展不同類型城市的形成與發展100多萬年前多萬年前,地球上就有了人類。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第一次社會大分工農業和游牧部落分離,居民點固定。第二次社會大分工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手工業與農業分離,形成許多手工業和商業的集中地,導致城市雛形形成。第三次社會大分工第三次社會大分工商業從農業和手工業中分離,城市規模擴大、職能完備,城市成形。機器大工業機器大工業的出現導致人口向城市迅速集

2、聚,掀起城鎮化的世界浪潮。產生了大城市、大都市區帶。全球化、信息化全球化、信息化使城市發生了深刻變化,即功能復雜化、城市網絡化和數字化、國際經濟聯系密切,經濟輻射能力強。出現了世界城市world city或全球城市Global city。它們處在世界城市功能等級體系的頂端,主宰著世界經濟和政治。1、城市興起和成長的前提: 糧食剩余,農業勞動力剩余2、城市形成的根本動力:三次社會勞動大分工 農牧分離:產生了固定居民點,即聚落 手工業與農業分離:城市雛形形成 商業與手工業分離:城市規模擴大社會生產方式是制約城市形成發展的根本因素。社會生產方式是制約城市形成發展的根本因素。城市起源地城市起源地 幼發

3、拉底河與位于其東面的底格里斯河共同界定美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索不達米亞平原,是人類文明最古老的搖籃之一,又稱兩河文明,是古巴比倫所在,在伊拉克境內。尼羅河孕育了古埃及的燦爛文化尼羅河孕育了古埃及的燦爛文化印度河和恒河孕育印度河和恒河孕育了古印度文明了古印度文明 中美地區和安第斯山中美地區和安第斯山中部,是印第安人古文中部,是印第安人古文明的發祥地明的發祥地 區域地理條件是城市形成發展的基礎和背景,區域地理條件是城市形成發展的基礎和背景,不同的區域為城市發展提供了不同的舞臺,形成了城市分布的宏觀差異。一、區域自然地理條件一、區域自然地理條件 自然地理條件如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為人

4、類生存環境,通過影響人口分布影響人口分布而影響城市的形成發展。世界上不少城市分布現象明顯反映出深受自然條件的影響。 第一節第一節 城城區域自然地理條件區域自然地理條件區域經濟地理條件區域經濟地理條件區域基礎區域基礎 1 1、氣候條件與城市分布、氣候條件與城市分布 世界上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氣溫適宜的中低緯度地帶中低緯度地帶。且明顯集中于降水量降水量400mm400mm以上的半濕潤、濕潤地區以上的半濕潤、濕潤地區。在氣候條件惡劣的荒漠干旱地區、高緯度寒冷地區、濕熱的熱帶雨林區,則很少有城市分布。 世界特大城市的平均分布緯度從20年代初至70年代初如圖3-1。 到1981年全世界197個特大城市中有

5、近90%(175個)位于北半球,其中137 位于25-60N之間, 南北緯25之間的低緯度地區只有50個。城市分布表現為城市分布表現為城市主要集中在濕潤半濕潤地區城市主要集中在濕潤半濕潤地區44o30N36o20N34o50N低緯度大城市的區位類型:低緯度大城市的區位類型: 一種是坐落在海拔較高的氣候涼爽的高原或山間盆地氣候涼爽的高原或山間盆地。如南美厄瓜多爾首都基多(013S)被稱為地球的中心,海拔2818米。月均氣溫13,氣候涼爽。還有哥倫比亞的波哥大(436N、H2556米);玻利維亞的拉巴斯(1630S、H3632米);墨西哥城(1924N、H2259米)等。 另一種則分布在低緯度地帶

6、能接受海洋調節的濱海低地能接受海洋調節的濱海低地。如新加坡(111N);印尼的雅加達(610S);智利的利馬(1203S)等。少數是兩種條件兼而有之, 如委內瑞拉的加拉加斯(1030S、H1000米)的山谷。高緯度城市主要是分布在高緯度城市主要是分布在大西洋暖流影響到的地區。大西洋暖流影響到的地區。 如奧斯陸(5955N)、斯得哥爾摩(5920N)、赫爾辛基(6010N)、圣彼得堡(5958N)以及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6409N)和摩爾曼斯克(6858N)。世界緯度最高的大城市、終年不凍港摩爾曼斯克世界緯度最高的大城市、終年不凍港摩爾曼斯克 世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海拔不足200m的瀕海、瀕湖或沿

7、河的平原地帶平原地帶。在熱帶地區分布在高原上。山區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 1981年世界197個特大城市的80以上分布在海拔不足200m的瀕海、瀕湖或沿河的平原地帶,其中又以位于海拔100m以下的居多。 2、地形與城市區位、地形與城市區位 平原是城市分布理想環境,平原是城市分布理想環境,原因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農耕,農業發達利于提供各種產品。人口分布集中,有利于組織交通有利于向四周擴展,節省建筑投資。我國設市城市分布在地形的第一、第二、第三我國設市城市分布在地形的第一、第二、第三級階梯上的比例大致分別是級階梯上的比例大致分別是1 1、3232和和6767。我國城市區域地

8、形類型:我國城市區域地形類型:濱海城市。濱海城市。多依托優良港灣或便利的海運條件而形成發展。2. 2. 三角洲平原城市。三角洲平原城市。平原廣闊,水網稠密,土肥人眾, 農產資源豐富是城市形成發展的優勢。3. 3. 山前洪積沖積平原城市。山前洪積沖積平原城市。山前堆積平原地形平坦、土 壤肥沃而有坡度,水源豐富又排灌條件良好,為城市 發育提供了優良環境。4. 4. 平原與低山丘陵相鄰接的城市。平原與低山丘陵相鄰接的城市。這類城市處在窄狹平 原和低山丘陵的交接地帶。5. 5. 低山丘陵區的河谷城市。低山丘陵區的河谷城市。江南丘陵區最典型。濱海城市濱海城市 多依托優良港灣或便利的海運條件而形成發展。多

9、依托優良港灣或便利的海運條件而形成發展。2. 2. 三角洲平原城市。三角洲平原城市。平原廣闊,平原廣闊,水網稠密,土肥人眾,農產資源水網稠密,土肥人眾,農產資源豐富是城市形成發展的優勢。豐富是城市形成發展的優勢。3. 3. 山前洪積沖積平原城市。山前洪積沖積平原城市。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而有坡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而有坡度,水源豐富又排灌條件良好,為城市發育提供了優良環境。水源豐富又排灌條件良好,為城市發育提供了優良環境。我國城市區域地形類型:我國城市區域地形類型:濱海城市。濱海城市。多依托優良港灣或便利的海運條件而形成發展。2. 2. 三角洲平原城市。三角洲平原城市。平原廣闊,水網稠密,土肥人

10、眾, 農產資源豐富是城市形成發展的優勢。3. 3. 山前洪積沖積平原城市。山前洪積沖積平原城市。山前堆積平原地形平坦、土 壤肥沃而有坡度,水源豐富又排灌條件良好,為城市 發育提供了優良環境。4. 4. 平原與低山丘陵相鄰接的城市。平原與低山丘陵相鄰接的城市。這類城市處在窄狹平 原和低山丘陵的交接地帶。5. 5. 低山丘陵區的河谷城市。低山丘陵區的河谷城市。江南丘陵區最典型。5. 5. 低山丘陵區的河谷城市。低山丘陵區的河谷城市。江南丘陵區最典型。江南丘陵區最典型。6. 6. 平原中腹的城市。平原中腹的城市。位于廣闊的平原面上。位于廣闊的平原面上。我國城市區域地形類型:我國城市區域地形類型:6.

11、 6. 平原中腹的城市。平原中腹的城市。位于廣闊的平原面上。7. 7. 高平原上的城市。高平原上的城市。如蒙古高原。8. 8. 高原山間盆地和谷地的城市。高原山間盆地和谷地的城市。如位于云貴高原壩子和 谷地中的城市。9. 9. 中山谷地城市。中山谷地城市。位于H500-3000m的中山地區的狹窄的 河谷平原,如南平、十堰、攀枝花。10.10.高山谷地城市。高山谷地城市。在3000m以上的高山地區,城市極少。 必定在河谷之中,如拉薩。我國城市區域地形類型的分布(我國城市區域地形類型的分布(19831983)城市選址對地形及環境的要求因時代而異城市選址對地形及環境的要求因時代而異 古代出于防衛防衛

12、,多選在丘陵或河川圍繞的位置。 近代為產業發展便利產業發展便利,多在三角州、扇狀地帶等平坦地帶發展,多沿海沿江分布,必要時選擇山麓地帶。從貿易、水利角度選擇谷口鎮城址。礦山城市接近原料產地,后又接近市場,多向冶煉和運輸方便的海岸發展。 近來因交通運輸和通訊條件的改善,良好的環境和生環境和生活居住條件活居住條件成了科學城區位的首選因素。3、河流與城市、河流與城市分布分布 河流對城市區河流對城市區位的影響:位的影響: 直接影響直接影響提供城市用水、運輸條件、利于安全防衛。 間接影響間接影響河流、河谷區農業發達。 在歷史上沿河設城是普遍規律。今天河流仍是城市重要的區位因素。西江西江北江北江東江東江嘉

13、嘉 陵陵 江江漢漢 水水贛贛 江江湘湘 江江岷江岷江二、區域經濟地理條件二、區域經濟地理條件 城市的形成和發展,不僅受自然地理條件的影響,還受資源、交通、政治、軍事、宗教等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 1. 資源狀況資源狀況 在資源密集地區,因資源開發而形成城市,如礦業城市、旅游城市。 以煤炭煤炭為基礎英國的伯明翰、曼徹斯特,美國的匹茲堡,我國大同、鶴崗、撫順、開灤等。 以石油石油為基礎英國的阿伯丁,我國的大慶、玉門、東營、克拉瑪依等。 以鐵礦鐵礦為基礎鞍山、包頭、攀枝花等。 以金礦金礦開采為基礎約翰內斯堡、招遠等。 以木材木材加工為基礎伊春等。 以旅游旅游資源為基礎黃山、張家界等。2. 2. 基礎設

14、施基礎設施 直接參與生產、服務生產:電、水、熱、煤氣; 間接支持生產、保障生產:交通通訊、污水處理。3. 3. 區域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區域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 我國人口東多西少,因此城市東密西疏。4. 4. 經濟發展的歷史傳統經濟發展的歷史傳統 農業:農業:無錫為歷史上重要的稻米集散地,發展成當時我國四大米市之一。工業:工業:如大同、陽泉等煤炭城市;大慶、玉門等石油城市等。5. 5. 交通交通 城市的分布趨勢是向交通方便的位置集中,尤其是大城市,沿海、沿江、沿鐵路干線、沿高速公路可形成城市軸線。 6. 6. 現狀經濟的發展水平和結構特征現狀經濟的發展水平和結構特征7.7. 未來的開發潛力未來的開

15、發潛力 城市城市 區域區域1. 城市要從區域獲取所發展的物質 2. 城市為區域提供產品和各種服務3. 城市與區域之間是密切的互動關聯4. 城市是區域的縮影,區域的中心和焦點。區域整個歷史的特殊狀態,規定了每個城市的特點。 人認識不到自然的規律性或者忽視區域條件的工業布局和城市發展,就會造成很大的損失。如6070年代的三線建設。 城市與區域經濟地理條件之間具有密切關系,好比是植物和土壤。w 位置位置是指某一地方對于這個地方以外的某些客觀存在客觀存在的東西的總和。地理位置有數理位置數理位置、自然地理自然地理位置位置、經濟地理位置經濟地理位置。 南京南京是,位于北緯位于北緯3114至至3237,東,

16、東經經11822至至11914,地處中國東部沿海中部,長江下中國東部沿海中部,長江下游,游,是中國“T”字形兩大發展帶(東部沿海開放帶和長江流域經濟帶)的交匯部,是中國東部地區重要的交通和通信樞紐。第二節第二節 城城 城市地理位置城市地理位置是城市與其外部的自然、經濟、政治等客觀事物在空間上相結合的特點,有利的結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進城市的發展,反之亦反。城市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往往決定了城市職能的特殊性和規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往往決定了城市職能的特殊性和規模的特殊性。模的特殊性。 礦業城市必定鄰近大的礦體,如大同、金川等; 大的工商貿易港口城市如武漢、廣州、上海、天津等必定瀕臨江河

17、湖海;城市腹地的大小、條件和城市腹地間的通達性決定了上海比天津、廣州、武漢要發展得大。城市地理位置的類型:城市地理位置的類型: 1. 大、中、小位置大、中、小位置 從不同空間尺度來考察城市地理位置 比例尺=圖上距離 實地距離 大位置大位置是城市對較大范圍的事物的相對關系,是從小比例尺地圖上進行分析的。 小位置小位置是城市對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對關系,是從大比例尺地圖上進行分析的。 有時可以從大小位置之間分出一種中位置中位置。v以上海為例,以上海為例, 大位置大位置的特點是其位于我國南北海岸線的中點以及長江的出口處。對內它是廣闊富饒的長江流域以至更大地域的門戶,對外它是我國大陸向東最接近太平

18、洋世界貿易要道的城市。 中位置中位置的特點是其位于長江三角洲的東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整個長 江三角洲平原, 特別是太湖流 域作為上海的 直接腹地,為 上海城市的形 成和繁榮奠定 了區域基礎。黃浦江和吳淞江相匯的特點則是上海形成與發展的小位置因素。黃浦江和吳淞江相匯的特點則是上海形成與發展的小位置因素。v天津天津 大位置:大位置:位于中國北部海域渤海灣的頂端。 中位置:中位置:位于海河流域的九河下梢。 小位置:小位置:位于河運發達的衛運河入海何處。2. 中心、重心位置和鄰接、門戶位中心、重心位置和鄰接、門戶位v中心位置中心位置城市處在地域的幾何中心 中心位置的優勢:到各邊遠地區都是“等距離”,

19、即是說,各邊遠地區到中心城市的距離都不太遠,有利于促進城市和邊遠地區的發展。 v 馬德里西班牙v 布拉格捷克v重心位置重心位置城市偏于區域一方 當一個地域內人口分布和開發條件差異較大時,地域幾何中心難說是最佳中心城市位置,猶如肩挑一頭重一頭輕的擔子,這時重心位置才是最佳位置。v鄰接位置鄰接位置即城市區位追求鄰接于決定其發展的區域,偏在吸引范圍的某一側。 漁港要求鄰近漁場,如舟山的沈家門,廣西的北海;礦業城市要求鄰接礦區,如煤城淮北、雞西;耗能工業要求接近廉價電源地等。v門戶位置門戶位置 城市位于對外聯系方向一端 是一種特殊的鄰接位置,當一個地理區的對外聯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時,這個區域的中心城市

20、常常不在本區中央,而明顯偏于主要聯系方向一端。中心位置好還是門戶位置好?中心位置好還是門戶位置好?v 中心位置利于區域內部的聯系和管理,門戶位置則利于區域與外部的聯系,各有優勢。v 當一個城市能同時體現這兩種位置的作用時,它無疑會成為區域的首位城市。兩者的優勢不能兼得時,則可能出現并立的或一正一副的雙中心局面。 3. 城市沿交通線成長的區位類型城市沿交通線成長的區位類型 城市與河流城市與河流的關系的關系 沿河城市可分為六種區位類型: 1 1)航運端點)航運端點河運的起止點,貨物須在此上岸。2 2)梯級中轉點)梯級中轉點航道發生變化,因有中轉活動發生而促 使城市形成。3 3)河流交匯點)河流交匯

21、點通航干流與支流匯合的地方,因有大量 人流、物流集散中轉,腹地廣闊。4 4)河曲位置)河曲位置河流大拐彎的地方,吸引范圍大,便于和 鄰接地域進行物資交流。5 5)過河點位置(渡口)過河點位置(渡口)河岸堅固或河道較窄的地方。6 6)河口)河口全流域物資吐納之口,腹地廣大。 海港城市海港城市的區位類型:的區位類型: 1)河口港,如上海、廣州; 2)海灣,如青島、大連; 3)島嶼,如香港、廈門; 4)陸連島,如澳門; 5)陸岬,如開普敦、直布羅陀。 隨著航運技術的發展,船型不斷加大,吃水不斷加深,河口港城市向下游出海口方向推移是帶有普遍性的規律。開普敦開普敦 鐵路促進現代城市發展,如石家莊。石家莊

22、。城市與鐵路的關系城市與鐵路的關系城市與鐵路城市與鐵路的關系類型的關系類型: : 1 1)樞紐位置)樞紐位置若有幾條鐵路線在城市銜接或交匯,則城市處于樞紐位置。通達性好,城市腹地范圍比較廣大,地理位置比較重要,有利于城市發展。 2 2)通過位置)通過位置若城市有兩個方向的鐵路對外聯系。在我國這種類型的城市約占總城市數的38。 3 3)端點位置)端點位置城市只有一個方向的鐵路對外聯系。不少港口城市(如煙臺、廈門)和礦業城市(如東營、棗莊、茂名)屬于這種類型。分析城市地理位置應注意的方面:分析城市地理位置應注意的方面:v 不要忽視對城市自然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位置的關注,并要賦予它經濟意義。v 對外交

23、通運輸是城市與外部聯系的主要手段,因此城市地理位置的核心是交通位置核心是交通位置。v 交通位置盡管重要,卻并非全部,還要重視城市所在地域或城市直接腹地的經濟發展過程和經濟特征經濟發展過程和經濟特征的分析。v 城市地理位置不是一成不變的,要用歷史的、發展的觀歷史的、發展的觀點點來加以分析;v 對若干城市進行比較分析比較分析,可以加深對某城市地理位置特點的理解。第三節第三節 不同類型城不同類型城城市的產生和發展的三大類型: 1)為滿足廣大農村物資集散和綜合服務的需要而形成的中心地城市,如大多數集鎮、城鎮、縣城等; 中心地型城鎮中心地型城鎮 2)為滿足區際貿易和交通轉運的需要而形成的,以交通運輸為主

24、要職能的城市,如港口城市、鐵路樞紐、公路中心等; 交通型城鎮交通型城鎮 3)為滿足某種專門需要,在聚集經濟、規模經濟的作用下而形成的以某種專門職能為主的城市,如工業城市、風景旅游城市、大學城。 專門化城鎮專門化城鎮一、商品農業與中心地型城鎮一、商品農業與中心地型城鎮v 中心地:中心地:指廣大農村物資集散和綜合服務的地方。 城市通過吸引和輻射功能,對周圍腹地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諸方面發揮組織、管理、協調、和帶動作用,我們將城市的這種作用,稱為城市的中心地職能,它主要體現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宗教、軍事等方面。v 定義:定義:中心地城鎮是為滿足廣大農村物資集散和綜合服務需要而形

25、成的,如大多數集鎮、城鎮、縣城; v 產生發展:產生發展:隨著商品農業的出現和發展,物資集散和交換功能的擴大而不斷產生和發展。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行政管理體制的建立,穩定和加強了其在整個城市體系中的地位。v 共同特點:共同特點:職能的綜合性,發展的穩定性和鮮明的等級性。等級上存在鄉、區、縣、市鎮四級。v 發展前景:發展前景:與農業發展密切相關,其是否能發展成為大城市,取決于城鎮的行政等級、服務范圍大小以及服務范圍內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城鎮本身的發展條件。二、轉運功能、區際貿易與以交通運輸職能為主的二、轉運功能、區際貿易與以交通運輸職能為主的城市城市v 轉運功能,可分成三類:轉運功能,可分成三類: 1

26、. 實體轉運實體轉運指貨物從一種交通方式轉換為另一種交 通方式,如水運轉為鐵路運輸; 2. 商業性轉運商業性轉運主要指商品所有權的改變; 3. 政治性轉運政治性轉運主要指商品從一個國家或地區進入另 外一個國家或地區,這時需要付關稅。v 定義:定義:以交通運輸職能為主的小城市是為滿足區際貿易和交通轉運的需要而形成的,如港口城市、鐵路樞紐、公路中心等; v 產生發展:產生發展:取決于天賦的和人為的交通地理位置。古代的驛站是這類小城市的雛形。近代隨著經濟發展,以轉運功能和區際貿易為基礎,促進了這類城市的大量產生和不斷發展。初期,轉運導致城市產生;中后期,成為多種職能的城市。v 分類:分類:按其交通運

27、輸方式的構成分為鐵路沿線小城市、鐵路樞紐城市、渡口小城鎮、河海港城市、邊境和特區城市、綜合性運輸樞紐城市等。v 發展前景:發展前景:主要取決于經濟腹地、后方疏運系統及城市本身的建設條件。 經濟腹地是基礎經濟腹地是基礎,后方輸運系統是生命線后方輸運系統是生命線。 隨著運輸方式的增加、交通網絡的廣度擴大和密度提高、運輸能力增加、城市與港口的聯系加強,城市規模就擴大。 城市建設條件是保證城市建設條件是保證。 三者配合良好城市發展潛力才有可能充分發揮。三、規模經濟、集聚經濟與以專門化職能為主的三、規模經濟、集聚經濟與以專門化職能為主的城市城市v 定義:以專門職能為主的城市是為滿足某種專門需要,在集聚經

28、濟、規模經濟的作用下而形成的,如工業城市、風景旅游城市、大學城等。 規模經濟:規模經濟:指某一企業在某一規模時,達到最大經濟效益,規模過大或過小都不行(如采礦)。 集聚經濟:集聚經濟:指各種產業和經濟活動在空間上集中后產生的經濟效果和向心力,促進經濟發展。v 產生發展:產生發展:以專門化職能為主的城市的產生和發展強烈地依賴于某種天賦的資源和人類某種特殊的需要。v 分類:分類:按職能類型可分為礦業城、工礦城、工業城、風景旅游城、科學文化城等。v 主要特點:主要特點:職能較單一;對外聯系范圍廣,但聯系內容較單一;發展歷史一般較短,發展速度較快,并可能有較大的起伏性。v 發展前景:發展前景:一方面取

29、決于資源類型、數量、質量、開采條件等,另一方面取決于國家或市場對這種產品的需要。其發展受規模經濟和集聚經濟的規律所制約。 1 1、中心地型城市、中心地型城市 形成動因:商品農業形成動因:商品農業功能:滿足農村的物資集散和綜合服務的需要功能:滿足農村的物資集散和綜合服務的需要特點:職能綜合,發展穩定,等級鮮明特點:職能綜合,發展穩定,等級鮮明類別:集鎮、城鎮、縣城類別:集鎮、城鎮、縣城2 2、以交通運輸職能為主的城市、以交通運輸職能為主的城市 形成動因:交通地理位置形成動因:交通地理位置功能:滿足區際貿易和交通轉運的需要功能:滿足區際貿易和交通轉運的需要類別:鐵路沿線、鐵路樞紐、渡口、河海港、邊

30、境和特區、類別:鐵路沿線、鐵路樞紐、渡口、河海港、邊境和特區、綜合運輸樞紐城市綜合運輸樞紐城市特點:職能較單一,發展起伏較大特點:職能較單一,發展起伏較大3 3、以某種專門職能為主的城市、以某種專門職能為主的城市形成動因:天賦的資源和人類特殊需要形成動因:天賦的資源和人類特殊需要功能:滿足某種專門需要,集聚經濟,規模經濟功能:滿足某種專門需要,集聚經濟,規模經濟特點:職能較單一,對外聯系廣,聯系內容單一,發展歷史特點:職能較單一,對外聯系廣,聯系內容單一,發展歷史短但速度快,發展起伏大。短但速度快,發展起伏大。類別:礦業、工礦、工業、風景旅游、科學文化城等類別:礦業、工礦、工業、風景旅游、科學

31、文化城等4 4、三類城市形成和發展的相互關系:相互兼容,共同發展、三類城市形成和發展的相互關系:相互兼容,共同發展城市類型城市類型中心地型城市中心地型城市交通型城市交通型城市專門化城市專門化城市形成動因形成動因商品農業 交通地理位置天賦的資源和人類特殊需要功能功能滿足農村的物資集散和綜合服務的需要滿足區際貿易和交通轉運的需要滿足某種專門需要,集聚經濟,規模經濟特點特點職能綜合,發展穩定,等級鮮明職能較單一,發展起伏較大職能較單一,對外聯系廣,聯系內容單一,發展歷史短但速度快,發展起伏大類別類別集鎮、城鎮、縣城鐵路沿線、鐵路樞紐、渡口、河海港、邊境和特區、綜合運輸樞紐城市礦業、工礦、工業、風景旅

32、游、科學文化城等v 技術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技術進步使生產組織形式發生變化,技術和組織方式的結合使創新擴散發生,使經濟結構變化,從而產生了新的發展方式。v 在新的發展方式下,產業發生更替,產業區位發生變化,經濟發展進入新的階段, 因而形成了新的產業空間和新的勞動分工,區域和城市空間也因此發生重大轉換。第四節第四節 信息技術革命信息技術革命一、技術進步與城市發展相互關系的歷史演變一、技術進步與城市發展相互關系的歷史演變v 新石器革命新石器革命使固定農業取代狩獵和采集活動,產生了農業發展方式。城市職能主要是作為商品交換的場所城市職能主要是作為商品交換的場所,發展慢,規模小,影響范圍亦小。v 1

33、8世紀中葉發生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以機械代替人力,使人類社會開始進入工業發展方式主導工業發展方式主導的時代。v 19世紀初期發生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工業組織形式逐漸演變為大企業公司,生產和銷售在空間上發生分離,人口和經濟活動向城市集中。城市逐漸成為區域的中心,規模擴城市逐漸成為區域的中心,規模擴大大。v 20世紀以來,高科技迅猛發展,第三次工業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到來。人類社會開始進入科技競爭時代,經濟戰爭取代了過去以武力來爭取殖民地的方式。城市之間的交流頻繁,城市化區城市之間的交流頻繁,城市化區域擴大,區域城市體系形成域擴大,區域城市體系形成。 v 1960年代以來, 西方

34、工業社會又爆發了信息革命信息革命。信息技術正在轉換生產、消費、管理等方式,而生產、消費、管理等過程對信息依附性更強,而且信息加工活動使這些過程發生了結構性變化,從而使工業發展方式向信息發展向信息發展方式轉換方式轉換。 技術進步使人類經歷了農業和工業社會,現正技術進步使人類經歷了農業和工業社會,現正進入信息社會。進入信息社會。二、信息技術革命的基本特征和影響二、信息技術革命的基本特征和影響 信息革命的核心核心是信息技術的發明與創新。 生產組織形式:國家和大公司。 信息技術革命的特征與影響表現在各個領域:生產領域、消費領域、通訊和交通領域、國家干預領域、勞動力就業結構領域。v 在生產領域,在生產領

35、域,大公司進行的是大規模生產和中心化管理,產生了大量的信息流;知識逐漸取代資本和勞動力成為提高生產率的主要因素,需要大量的信息。v 在消費領域,在消費領域,買賣雙方距離增大,需要公司進行特殊銷售和有效分配,從而使信息采集和信息分配的速度加快,效率提高,產生了龐大的信息流系統和服務傳遞機構。v 在通訊和交通領域,在通訊和交通領域,大量、高速、遠距離接收、儲存、分析和傳播信息能力的提高亦使貿易市場全球化。交通運輸系統朝著有效、最適方向發展。v 在國家干預方面,在國家干預方面,政府對社會經濟活動的干預程度加大,形成了完全由信息為基礎的決策過程,構成全新的行政管理。國家干預將通過控制和操縱所有社會經濟活動的信息流網絡來進行。v 在勞動力就業結構方面,在勞動力就業結構方面,服務業、知識和信息為基礎的產業就業將迅速增加。從而對勞動力質量和對職業培訓、繼續教育等知識部門的需求增大。 198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社會經濟制度進一步調整,所有經濟過程加速國際化加速國際化,信息技術在調整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調整過程又將促使信息技術不斷創新,對經濟發展和區域與城市發展將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