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安徽省滁州市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總復習_第1頁
2022年安徽省滁州市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總復習_第2頁
2022年安徽省滁州市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總復習_第3頁
2022年安徽省滁州市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總復習_第4頁
2022年安徽省滁州市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總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22年安徽省滁州市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總復習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陳湯字子公,山陽瑕丘人也。少好書,博達善屬文。家貧丐貸無節,不為州里所 稱。西至長安求官,得太官獻食丞。數歲,富平侯張勃與湯交,高其能。初元二年,元 帝詔列侯舉茂才,勃舉湯。湯待遷,父死不奔喪,司隸奏湯無循行,勃選舉故不以實, 坐削戶二百。會藜,因賜學曰繆侯。湯下獄論。久之,遷西域副校尉,與甘延壽俱出西 域。湯為人沉勇有大慮,多策謀,喜奇功。每過城邑山川,常登望。既領外國,與延 壽謀曰:"費然畏服大種,其天性也。西域本屬匈奴,今郅支單于威名遠聞,侵陵烏孫、 大宛,常為康居畫計,欲降服之。數年之間,城郭諸國危

2、矣。且其人剽悍,好戰伐,數 取勝,久畜之,必為西域患。郅支單于雖所在絕遠,蠻夷無金城強弩之守,如發屯田吏 ±,驅從烏孫眾兵,直指其城下,彼亡則無所之,守則不足自保,千載之功可一朝而成 也延壽亦以為然,欲奏請之。湯曰:“國家與公卿議,大策非凡所見,事必不從。”延 壽猶與不聽。會其久病,湯獨矯制發城郭諸國兵、車師戊己校尉屯田吏士。延壽聞之, 驚起,欲止焉。湯怒,按劍叱延壽曰:“大眾已集會,豎子欲沮眾邪? ”延壽遂從之,部 勒行陳,益置揚威、白虎、合騎之校,漢兵、胡兵合四萬余人,延壽、湯上疏自劾奏矯 制,陳言兵狀。即日引軍分行,從北道入赤谷,過烏孫,入康居東界,令軍不得為寇。間呼其貴 人屠

3、墨見之,諭以威信,與飲盟遣去。由是具知郅支情。前至郅支城都賴水上,離城三里,止營傅陳。郅支百余騎馳赴營,營皆張弩持滿 指之,騎引卻。頗遣吏士射城門騎步兵,騎步兵皆入。延壽、湯令軍聞鼓音皆薄城下, 四周圍城,各有所守,穿塹,塞門戶,鹵楣為前,戟弩為后,昂射城中樓上人,樓上人 下走。土城外有木城,從木城中射,頗殺傷外人。外人發薪燒木城。夜,數百騎欲出外, 迎射殺之。平明四面火起吏士喜大呼乘之士鼓聲動地漢兵縱火吏士爭入郅支單于被創死。 呼韓邪單于見郅支已誅,且喜且懼,稽首來賓,愿守北藩,累世稱臣。初,中書令石顯嘗欲以姊妻延壽,延壽不取。及丞相、御史亦惡其矯制,皆不與 湯。湯素貪,所虜獲財物入塞多不法

4、。司隸校尉移書道上,系吏士按驗之。湯上疏言:“臣 與吏士共誅郅支單子,幸得禽滅,萬里振旅,宜有使者迎勞道路。今司隸反逆收系按驗, 是為郅支報仇也!”上立出吏士,令縣道具酒食以過軍。既至,論功,拜延壽為長水校尉,湯為射聲校尉。(節選自漢書陳湯傳,有改動)(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平明四面火起/吏士喜大呼/乘之錢/鼓聲動地/漢兵縱火/吏士爭入/郅支單于被創死。B.平明/四面火起/史士喜/大呼乘之/鋅鼓聲動地/漢兵縱火/吏士爭入/郅支單于被創死。C.平明四面火起/吏士喜/大呼乘之/鋅鼓聲動地/漢兵縱火/吏士爭入郅支/單于被創死。D.平明/四面火起/吏士喜大呼/乘之銃/鼓聲動

5、地/漢兵縱火/吏士爭入郅支/單于被創死。(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2A. “舉”在文中指被推舉,它和''察” 一樣,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是由地 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并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B. “薨”古代稱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級妃嬪和所生育的皇 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貴族。帝王死稱則稱“崩”,大夫死曰"卒”,士人死曰“不祿”。C. “謚”即“謚號”,是古代對皇帝、皇后以及諸侯大臣等社會地位相對較高的人物,按 其生平事跡進行評定并給予褒獎贊揚的稱號,始于西周。D. “夷狄”,占

6、稱東方部族為“夷”,北方部族為“狄”,常用以泛稱除華夏族以外的各少 數民族,本文中郅支單于領導的匈奴即在此列。類似的稱呼還有“蠻、胡、戎”等。(3)下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元帝下詔讓諸侯舉薦茂才,張勃舉薦了陳湯。在等待安排職位期間,陳湯的父親突然 去世。做官心切的他沒有按慣例奔喪回家,被人檢舉不守孝道,張勃也受牽連被削奪二 百戶的食邑。B.陳湯沉著勇敢,足智多謀,好立奇功。他冷靜分析匈奴局勢后,鼓動甘延壽抓住時機 當機立斷。甘延壽非常認同,與陳湯一起假傳圣旨征調城郭各國軍隊和車師戊己校尉屯 田的士卒。C.陳湯、甘延壽帶領軍隊分道進發,途經赤谷、烏孫,進入康居后秘密召見康

7、居的貴族 屠墨,和他獻血為盟,并通過他詳細地了解郅支單于的情況。D.在與匈奴作戰過程中,甘延壽、陳湯命令軍隊聽到鼓聲都逼近城下,從四面包圍城池 并各自把守自己的陣地,最終經過勇猛作戰,取得勝利,建立了不朽功業。(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少好書,博達善屬文。家貧丐貸無節,不為州里所稱。臣與吏士共誅郅支單于,幸得禽滅,萬里振旅,宜有使者迎勞道路。(5)依據文章,簡要概括陳湯說服甘延壽對匈奴發兵的理由。【分析】(1)此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能力。解答此類題,考生不僅需要具備一定的文 言閱讀的語感和斷句技巧,而且還應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文言斷句有很多的標志,比 如:四字短語、排偶句式、對稱

8、結構等等,還可以利用詞語在句中充當的成分來判斷。 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語,梳理出事件的來龍去脈。(2)本題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 官職的變遷、建筑的名稱、年號、謚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朝 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 課本的注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結合語境的含義作答。(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有關內容要點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類題答題時,注意對讀 選項和原文,尋找時間、地點、人物、時間、手法以及重點詞句的翻譯上的錯誤,在細 節上做文章。同時防止命題陷阱,如:張冠李戴、曲解文意

9、、因果倒置、無中生有等。(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拿到句子之后 應先回歸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語,再按照不同的句 式進行調、換、刪,再采取對譯法,逐字進行翻譯。(5)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有關內容要點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類題答題時,通讀全文 了解文章的內容及作者所耍表達的思想感情,根據原題所問找到答題區間并對答題區間 進行分析與歸納,最終概括出答案。【解答】(1)句意:天剛放亮,四面燃起大火,士卒們十分高興,大聲叫喊,銅銃戰鼓 聲驚天動地。漢兵趁機放起火來,士兵們爭著攻進城池,郅支單于負傷死去。“動地”的 主語是“鋅鼓聲”,主謂

10、之間不可斷開,意思是“銅錢戰鼓聲驚天動地”,排除A、D。“郅 支單于”是專有名詞,做“被創死”的主語,中間不可斷開,排除C。故選:Bo(2) C. “給予褒獎贊揚"錯誤,謚號可褒可貶。故選:Co(3) B. “甘延壽非常認同,與陳湯一起假傳圣旨”錯誤,文中說的是“湯獨矯制發城郭 諸國兵、車師戊己校尉屯田吏士”,假傳圣旨的是陳湯。故選:Bo(4)句首加主語“陳湯“屬”,寫。“丐貸”,借貸。“為所”,被。“稱”,稱道。 譯文:(陳湯)年少時好讀書,博學多識,善于寫文章。因家貧四處借貸,沒有節制,不 被同鄉人稱道(被同鄉人看不起)。“禽滅”,消滅。“振旅”,宣示軍威。“迎勞道路”,于道路歡

11、迎慰勞,省略句和狀語后 置句。譯文:我與官兵們共同討伐郅支單于,僥幸消滅了他,在萬里之外宣示了軍威, 應該有使者在道路匕歡迎慰勞。(5)由“夷狄畏服大種,其天性也”可知,夷狄之人的本性是畏懼臣服強大者;由“且 其人剽悍,好戰伐,數取勝,久畜之,必為西域患”可知,匈奴人剽悍善戰,長期縱容, 后患無窮;由“郅支單于雖所在絕遠,蠻夷無金城強弩之守,如發屯田吏士,驅從烏孫 眾兵,直指其城下,彼亡則無所之,守則不足自保,千載之功可一朝而成也”可知,匈 奴人沒有堅固的城池和守衛,如果對匈奴發兵可以建立千秋的功業。答案:(1) B(2) C(3) B(4)(陳湯)年少時好讀書,博學多識,善于寫文章。因家貧四

12、處借貸,沒有節制, 不被同鄉人稱道(被同鄉人看不起)。我與官兵們共同討伐郅支單于,僥幸消滅了他,在萬里之外宣示了軍威,應該有使者 在道路上歡迎慰勞。(5)夷狄之人有咫懼臣服強大者的本性。匈奴人剽悍善戰,如果長期縱容他,西域 諸國危險,他們一定會成為西域的禍患。匈奴人沒有堅固的城池和強勁的弓弩守衛, 如果征發屯田官吏戍卒,驅使烏孫士兵,直搗他們的城下,他逃跑卻沒有合適的去處, 死守也不能夠保全自己,可以建立千年功業。參考譯文:陳湯字子公,是山陽瑕丘人。年少時好讀書,博學多識,善于寫文章。因家貧四 處借貸,沒有節制,不被同鄉人稱道(同鄉人都看不起他)。西行到首都長安求官,任太 官獻食丞。幾年中,富

13、平侯張勃與他交往,十分賞識他的才能。元帝初元二年(公元前 47年),元帝下詔諸侯舉薦茂才,張勃舉薦了陳湯。在等待安排職位期間,陳湯的父親突 然去世。做官心切的他沒有按慣例奔喪回家,被人檢舉不守孝道,為司隸所究。張勃也 因為舉薦失察受到株連,削奪二百戶。恰巧張勃死去,于是被賜謚號繆侯。陳湯論罪下 獄。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他被任命為西域都護府副校尉,與西域都護甘延壽一起赴西域。陳湯為人沉著勇敢,足智多謀,好立奇功。每次經過城鎮山川,總要登高遠望勘 探地形。擔任西域都護府副校尉后和甘延壽商議說:“夷狄之人畏懼臣服強大者,這是他 們的本性。西域原本屬于匈奴人,現在郅支單于威名遠播,侵略欺凌烏孫、大宛國,

14、并 常常打康居的主意,想要降服他。幾年后,西域諸國就都危險了。況且匈奴人剽悍,好 勇善戰,多次獲得勝利,如果長期縱容他,一定會成為西域的禍患。郅支單于雖然遠在 絕域,但蠻夷之人沒有堅固的城池和強勁的弓弩守衛,如果我們征發屯山官吏戍卒,驅 使烏孫士兵,直搗他們的城下,他如果逃跑卻沒有合適的去處,死守也不能夠保全自己, 千年功業可以在今日建立了。”甘延壽也認為他說得對,想向朝廷奏報請示這件事。陳湯 說:“朝廷和公卿商議,這么大的決策不是普通人能夠見識到的,事情一定不被允許。” 甘延壽仍然不聽他的建議。正巧趕上甘延壽長時間生病,陳湯獨自假傳圣旨征調城郭各 國軍隊和車師戊己校尉屯田的士卒。甘延壽聽說了

15、這件事十分吃驚,想要阻止他。陳湯 大怒,拔劍叱責甘延壽說:“大家(士卒們)已經集合了,你小子想阻撓(擾亂)軍心嗎? ” 甘延壽于是聽從了他的建議,部署安排行軍布陣的事宜,更增添了揚威、白虎、合騎的 人馬,漢軍、胡兵共四萬多人。甘延壽、陳湯上奏章自我彈劾假傳圣旨之罪,并陳述發 兵的情形。兩人立即帶領軍隊分道進發,從北路進入赤谷,經過烏孫,進入康居的東部,下 令軍隊不許搶掠。并秘密召見康居的貴族屠墨,以威信曉諭他,和他獻血為盟后讓他離 去。因此完全了解了郅支單于的情況。進軍到郅支城都賴水上,離城三里安營布陣。郅支一百多名騎兵沖擊營寨。各營 寨都張弓搭箭指向他們,郅支騎兵退卻。繼而又派士兵射擊城門的

16、騎兵、步兵,騎兵、 步兵都退入城內。甘延壽、陳湯命令軍隊聽到鼓聲都逼近城下,從四面包圍城池。各自 把守自己的陣地,挖塹壕,堵塞門窗,盾牌在前、弓箭長戟在后,仰射城中及城樓上的 人。城樓上的人都向下逃跑。土城的外面有木城,在木城中射箭,殺傷不少城外的人。 城外面的人用木材燒毀木城。夜晚,幾百騎兵想要突圍,被正面射死。天剛放亮,四面 燃起大火,士卒們十分高興,大聲叫喊,銅錘戰鼓聲驚天動地。漢兵趁機放起火來,士 兵們爭著攻進城池,郅支單于負傷死去。呼韓邪單于看到郅支已經被殺,又喜又驚,磕 頭投降,愿意守衛北部邊疆,世代臣服。最初,中書令石顯曾想把姐姐嫁給甘延壽,甘延壽沒答應。連丞相、御史也都厭 惡他

17、們假傳圣旨的行為,都不贊同陳湯。陳湯一向貪婪,所俘虜繳獲的財物進入邊塞大 多被他據為己有。司隸校尉發文,沿途讓官吏查驗。陳湯上奏章說:“我與官兵們共同討 伐郅支單于。僥幸消滅了他,在萬里之外宣示了軍威,應該有使者在道路上歡迎慰勞。 現在司隸反而在路上查驗搜查,這是替郅支報仇啊! ”皇上立刻斥退查驗的官兵,命令沿 途各縣在道路上準備酒飯來招待班師的軍隊。回到長安后,論功行賞,任命甘延壽為長 水校尉,陳湯為射聲校尉。【點評】解答文言文題目,應遵循三個步驟:第一步:初讀全文,整體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穩住神,快速瀏覽一遍。初 步明確是“什么時間、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誰說什么話”等,對全

18、段的內容有 個粗略的了解,讀懂六七成即可。因為高考作為選拔性的考試,要一下子全讀懂,一般 的人是絕對做不到的。第二步:細讀題目,認真研讀字、詞、句。在這一步閱讀中,要根據題干要求,結合各 選項的具體內容,一一落實、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詞、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憶, 運用課內所學過的知識(實詞、虛詞、句式、活用、倒裝、特殊句式等),解決、完成較 容易做的題目。第三步:再讀全文,加深理解。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層次去認知全文,加深對文意的理 解,又糾正前兩步中出現的偏差,是一個深入和復核的過程。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

19、, 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營。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 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道保, 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管仲日:“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公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 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 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 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于齊,有封理者十余世,常為名大夫。天下 不

20、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故其 稱日:“含廛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故論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 因而去之。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桓公實怒少姬, 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頁于周室。桓公實北伐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 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管仲富擬于公室,有 三歸、反拈,齊人不以為侈。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強于諸侯。(節選自史記管晏

21、列傳)(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DA.鮑叔遂淮管仲進:保舉,推薦B.嘗與鮑叔舅賈:做買賣C.鮑叔不以我為貪以為:認為D.管仲因而值之信:相信(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CA.諸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國國君。在其統轄區域內,世代掌握軍政大權,但要服從 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貢述職。B.封邑:古時帝王賜給諸侯、功臣的領地或食邑,被封者享受該地的賦稅,可在封邑內 制定一些不違背當朝利益的政策。C.倉縻:谷藏日倉,米藏日縻。倉縻,在古代是指儲藏糧食的倉庫,它是專為災荒之年 賑濟百姓而設立的。D.入貢:有兩種含義,一是指向朝廷進獻財物土產:二是鄉試合格的

22、貢士入京參加會試。 本文是前一種釋義。(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A.管仲胸有謀略,才能卓著。鮑叔牙向齊桓公推薦管仲,桓公憑借著管仲而稱霸,并以 霸主的身份,多次會合諸侯,統一天下。B.管仲正視自我,心存感激。管仲誠懇地敘述與鮑叔牙交往的經歷,不回避自己貪財與 膽怯的一面,感念鮑叔牙的知遇之恩。C.管仲注重民生,以民為本。管仲理解百姓的好惡,執政能夠順應民心,百姓想要得到 的,就給他們:百姓反對的,就替他們廢除。D.管仲權衡利弊,因勢利導。桓公欲襲蔡,管仲以楚國不繳納周室貢品攻打楚國;桓公 想北征山戎,管仲借機讓燕國整頓召公之政。(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

23、語。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5)文中哪些地方表現了鮑叔牙“能知人” ?【分析】(1)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使用,除了在平時學習中多積累之外,我們還要注意 結合句子的上下語境,對實詞的意義進行揣測。(2)本題考查識記古代文化常識,答題的關鍵在于平時的積累與識記。(3)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能力。要找到與之相關的段落,聯系上下文進行判斷。(4)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 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看有無特殊 句式,詞類的活用,運用“留”“刪”

24、“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出來的句子做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5)本題考查的是對文段內容的篩選和理解。找到相關內容,在仔細理解的基礎上,抓 住關鍵信息,仔細概括。【解答】(1)D.譯文:管仲就順應形勢讓他信守盟約。“信”,動詞的使動用法,使 信守。故選D。(2) C. “專為災荒之年賑濟百姓而設立的”說法錯誤,倉康是公家儲糧備荒的糧倉,不 是專為救濟百姓建的。(3) A. “統一天下”說法錯誤。“一匡天下”,意思是“一舉匡正天下”。“匡”,糾正;“天下”原指周天子統治所及的地方,即整個中國。(4)“欺”,欺騙;“善”,友好地;“遇”,對待。譯文

25、:管仲貧苦困難,常常欺騙鮑 叔,但鮑叔始終很友好地對待他,不因為這些事而說什么。“三仕”,多次做官;“三”,約數,指多次;“不肖”,不才,沒有才能;“遭時”,遇上 好時機。譯文:我曾經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國君驅逐,鮑叔不認為我沒有才能,知道我沒 遇上好時機。(5)管仲自己說“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鮑 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他深知并始終相 信管仲的才能,無論管仲處于什么處境,都堅信他只是時機不利。管仲因此感嘆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認為只有鮑叔牙理解他。從鮑叔的行動來看,“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鮑叔不但舉薦

26、管仲,而且甘于處于他 之下,可見他對管仲的才能十分了解并信服。答案:(1) D(2) C(3) A(4)管仲貧苦困難,常常欺騙鮑叔,但鮑叔始終很友好地對待他,不因為這些事而說 什么。我曾經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國君驅逐,鮑叔不認為我沒有才能,知道我沒遇上好時機。(5)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鮑叔既進 管仲,以身下之。參考譯文:管仲,名夷吾,是潁上人。他年輕的時候,常和鮑叔牙交往,鮑叔牙知道他賢明、 有才干。管仲家貧,經常占鮑叔的便宜,但鮑叔始終很好地對待他,不因為這些事而有 什么怨言。不久,鮑叔侍奉齊國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糾。等到小白即位,立為齊桓 公以后,公子糾

27、死了,管仲被囚禁。于是鮑叔向齊桓公推薦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 齊國執政,桓公憑借著管仲而稱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會合諸侯,使天下歸正于一, 這都是管仲的智謀。管仲說:"我當初貧困的時候,曾經和鮑叔經商,分財利時自己常常多拿一些, 但鮑叔不認為我貪財,知道我生活貧困。我曾經為鮑叔辦事,結果使他更加窮困,但鮑 叔不認為我愚笨,知道時機有利和不利。我曾經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職,但鮑叔 不認為我沒有才干,知道我沒有遇到好時機。我曾多次作戰,多次戰敗逃跑,但鮑叔不 認為我膽小,知道我還有老母的緣故。公子糾失敗,召忽為我而死,我被關在深牢中受 屈辱,但鮑叔不認為我無恥,知道我不會為小節而

28、羞,卻會因為功名不曾顯耀于天下而 恥。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啊!”鮑叔推薦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享有 俸祿,得到封地的有十幾代,多數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稱贊管仲的才干,反而贊美鮑叔能夠識別人才。管仲出任齊相執政以后,憑借著小小的齊國在海濱的條件,流通貨物,積聚財富, 使得國富兵強,與百姓同好惡。所以,他在管子一書中稱述說:“倉庫儲備充實了, 百姓才懂得禮節;衣食豐足了,百姓才能分辨榮辱;國君的作為合乎法度,六親才會 得以穩固”“不提倡禮義廉恥,國家就會滅亡。”國家下達政令就像流水的源頭,順著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 推行。百姓想

29、要得到的,就給他們;百姓所反對的,就替他們廢除。管仲執政的時候, 善于把禍患化為吉祥,使失敗轉化為成功。他電視分別事物的輕重緩急,慎建地權衡事 情的利弊得失。齊桓公實際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襲擊蔡國,管仲就尋找借口攻打楚 國,責備它沒有向周王室進貢菁茅。桓公實際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機讓燕國整頓召公時期的政教。在 柯地會盟,桓公想背棄曹沫逼迫他訂立的盟約,管仲就順應形勢勸他信守盟約,諸侯們 因此歸順齊國。所以說:“懂得給予正是為了取得的道理,這是治理國家的法寶。”管仲 富貴得可以跟國君相比擬,擁有設置華麗的三歸臺和國君的宴飲設備,齊國人卻不認為 他奢侈僭越。管仲逝世后,齊國仍遵循他的

30、政策,常常比其它諸侯國強大。【點評】在考試過程中,不少的同學在讀完一遍文言文后就開始作答,這種做法是很不 正確的。解答文言文題目,應遵循三個步驟:第一步:初讀全文,整體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穩住神,快速地瀏覽一遍。 初步明確“什么時間、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誰說了什么話”等等,讀懂個大概 即可,因為高考作為選拔性的考試,要一遍把它全部讀懂,很少人能夠辦到。第二步:細讀題目,認真研讀字、詞、句,在這一步閱讀中,要根據題干的要求,結合 各選項的具體內容,一一落實,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詞、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運用 課內所學的知識(實詞、虛詞、活用、句式等),解決完成較為容易的題目。第三步

31、:再讀全文,加深理解。這一步是要解決較難的題目,加深對文意的理解,又糾 正前兩步中出現的偏差,是一個深入和復核的過程。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秦左庶長王屹攻上黨,球之。上黨民走趙。趙廉頗軍于長平以按據上黨民王跋因伐趙趙軍數戰不勝廉頗堅壁不出趙王以頗失亡多而更怯不戰怒數讓之秦相應侯又使人行 千金于趙為反間,曰:“秦之所畏,獨畏q服君之子趙括為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 趙王遂以趙括代頗將。藺相如日:“王以名使括,若膠柱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 知合變也。”王不聽。初,趙括自少時學兵法,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 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其故,奢日:”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32、。使趙不將括則已,若 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括不可使。王日:“何以?”對日:“始妾事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王所賞蜴者,盡以 與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鄉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 王所賜金帛,歸藏于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王以為如其父,父子異心,愿王 勿遣!”王日:“母置之,吾己決矣!”母因日:“即如有不稱,妾請無隨坐!”趙王許之。秦王聞括已為趙將,乃陰使武安君為上將軍,而王屹為裨將,令軍中:“有敢泄 武安君將者斬! ”趙括至軍,悉更約束,易置軍吏,出兵擊秦師。武安君佯敗而走,張二 奇兵以劫之。趙括乘勝追逍秦壁

33、,壁堅拒不得入: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之后,又五千 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趙軍食絕四十六日。趙括自出銳卒搏戰,秦人射 殺之。趙師大敗,卒四十萬人皆降。武安君日:“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 詐而盡坑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后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資治通鑒周紀五)(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DA.秦左庶長王既攻上黨,球之拔:攻克B.母置之,吾己決矣置:放下不管C.悉里約束更:改變D.趙括乘勝追淮秦壁造:攻破(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趙廉頗軍于長平/以按據上黨民/王敞因伐趙/趙軍數戰不勝廉頗/堅壁不出趙王/以頗失 亡

34、多而更怯/不戰怒/數讓之B.趙廉頗軍于長平/以按據上黨民/王敝因伐趙/趙軍數戰不勝/廉頗堅壁不出/趙王以頗失 亡多而更怯不戰/怒/數讓之C.趙廉頗軍/于長平以按據上黨民/王屹因伐趙/趙軍數戰不勝/廉頗堅壁不出/趙王以頗失 亡多而更怯/不戰怒/數讓之。D.趙廉頗軍/于長平以按據上黨民/王屹因伐趙/趙軍數戰不勝廉頗/堅壁不出趙王/以頗失 亡多而更怯不戰/怒/數讓之(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A.趙國的藺相如、趙奢以及趙括的母親都向趙王提出過趙括不適合擔任趙國的將軍的意 見,但趙王固執己見,堅持任用趙括為將軍。B.趙括被任命為將軍后,把趙王賞賜給他的金帛運回家中收藏,并忙于購置

35、田宅,與他 父親當年接受任命后一心奉公、不問家事的表現截然不同。C.秦王聽說趙括已經當了將軍,便對秦軍的主帥作了調整,以應對變化了的形勢,并將 這一調整作為國家的重要機密,命令軍中任何人不得泄露。D.武安君認為趙國的士卒反復無常,如果不全部殺掉他們,這些人會成為后患,所以, 秦軍只將趙國降兵中少數年紀小的人放回趙國,其余的全部活埋。(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秦之所畏,獨畏馬服君之子趙括為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王以名使括,若膠柱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5)本文所反映趙國大敗損失數十萬大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

36、力。要求考生掌握常 見的實詞的意思,結合語境,判斷選項是否準確。(2)本題考查學生斷句的能力。斷句題的總體原則是將初步斷句的結果帶進原文翻譯, 通則對,不通則錯。具體方法如下:虛詞標志法:句首常有“蓋、夫、惟、凡、故” 等虛詞;句尾標志詞有“也、乎、焉、矣、耳”等虛詞。實詞標志法:對話、引文常 常用“日” “云” “言”為標志。修辭標志法:常見的有對偶、排偶、頂真、層遞、反 復等修辭技巧。名物標志法:名詞和代詞常作主語(句首)和賓語(句尾)來斷句。 結構標志法:有些關聯詞常常能承前啟后,它們前面一般可斷句,如“是故、于是、 是以、向使”等。(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找出文段中與

37、選項解釋相對應的語句,一 一對應,敘述或分析的錯誤只在某一小點,主要是順序的顛倒、無中生有等。(4)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的翻譯能力。首先要熟讀全文,領會文意,扣住詞語,進行翻 譯。也可結合前后文,推斷詞義。翻譯完成后,仔細檢查。(5)本題考查學生的概括分析能力。解題時應抓住與題干相關的關鍵語句,文中如只出 現關鍵詞,那還需要改寫;如題目要求自己概括,文中重要的句子就必須翻譯。答題時 一定耍按關鍵點作答。【解答】(1) D.趙括乘勝追造秦壁:造,到去。句意:趙括乘勝追擊,直搗秦軍營 壘。故選D。(2) “趙廉頗軍于長平”中,“長平”是“軍”的地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CD; “趙軍 數戰不勝”中,“

38、不勝”是“數戰”的結果,中間不能斷開;“廉頗堅壁不出”中,“廉頗” 是主語,“不出”是謂語,要與前面斷開,排除A.句意思:趙國派廉頗率軍駐守長平, 接應上黨逃來的百姓。王于是揮兵攻打趙國。趙兵屢次被秦軍打敗,廉頗便下令堅守營 壘,拒不出戰。趙王以為廉頗損兵折將后更加膽怯,不敢迎敵,氣憤得多次斥責他。故 選Bo(3) A. “趙國的藺相如、趙奢以及趙括的母親都向趙王提出過趙括不適合擔任趙國的將 軍的意見”錯誤。原文“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奢日:兵,死地 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則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只提到趙奢認為趙 括不適合當將軍,但并沒有向趙王覲見。故

39、選A。(4)“為",擔任;“與”,對付;“且”,將耍。譯文:秦國所怕的,只是害怕馬服君 趙奢的兒子趙括擔任將軍而已!廉頗容易對付,而且他將要投降啦!“以”,憑借、根據;“徒”,只;“合變”,靈活應變。譯文:大王您根據趙奢的名聲任 用趙括,就好像用膠把弦柱粘住后再去彈瑟般不知變通。趙括只能死讀他父親的兵書, 不知道靈活應變。(5)由原文“秦相應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趙為反間,日:秦之所畏,獨畏馬服君之子趙 括為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可概括:趙王中了秦國反間計。由原文“藺相如日:'王 以名使括,若膠柱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王不聽”“及括將行,其 母上書,言括不可使。

40、王日:母置之,吾己決矣!”可概括:不聽藺相如和趙母的 意見,任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了廉頗做趙軍將領。由原文“秦王聞括已為趙將, 乃陰使武安君為上將軍,而王屹為裨將,令軍中:'有敢泄武安君將者斬!'”可概括:對 秦國將領的變化情況一無所知。答案:(1) D(2) B(3) A(4)秦國所怕的,只是害怕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擔任將軍而己!廉頗容易對付,而且他將要投降啦!大王您根據趙奢的名聲任用趙括,就好像用膠把弦柱粘住后再去彈瑟般不知變通。趙 括只能死讀他父親的兵書,不知道靈活應變。(5)趙王中了秦國反問計,不聽藺相如和趙母的意見,任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了 廉頗做趙軍將領,還

41、對秦國將領的變化情況一無所知。參考譯文:秦國派左庶長王進攻上黨,予以攻克。上黨百姓逃往趙國。趙國派廉頗率軍駐守 長平,接應上黨逃來的百姓。王于是揮兵攻打趙國。趙兵屢次被秦軍打敗,廉頗便下令 堅守營壘,拒不出戰。趙王以為廉頗損兵折將后更加膽怯,不敢迎敵,氣憤得多次斥責 他。應侯范雎又派人用千金去趙國施行反間計,散布說:“秦國所怕的,只是馬服君趙奢 的兒子趙括做大將。廉頗好對付,而且他也快投降了! ”趙王中計,便用趙括代替廉頗為 大將。藺相如勸阻說:“大王因為趙括有些名氣就重用他,這是粘住調弦的琴柱再彈琴呀! 趙括只知道死讀他父親的兵書,不知道隨機應變。”趙王仍是不聽。起初,趙括從小學習 兵法時,

42、就自以為天下無人可比。他曾與父親趙奢討論兵法,趙奢也難不倒他,但終究 不說他有才干。趙括的母親詢問原因,趙奢說:“帶兵打仗,就是出生入死,而趙括談起 來卻很隨便。趙國不用他為大將也還罷了,如果一定要用他,滅亡趙軍的必定是趙括。” 待到趙括將要出發,他的母親急忙上書,指出趙括不能重用。趙王問:“為什么? ”回答 說:“當年我侍奉趙括的父親,他做大將時,親自去捧著飯碗招待的有幾十位,他的朋友 有幾百人。大王及宗室王族給他的賞賜,他全部分發給將士。他自接受命令之日起,就 不再理睬家事。而趙括剛剛做廣大將,就向東高坐,接受拜見,大小軍官沒人敢抬頭正 臉看他。大王賞給他的金銀綢緞,全部拿回家藏起來,每天

43、忙于察看有什么良田美宅可 買的就買下。大王您以為他像父親,其實他們父子用心完全不同。請大王千萬不要派他 去。”趙王卻說:“老太太你不用管,我已經決定了。”趙括母親便說:“萬一趙括出了什 么差錯,我請求不要連累我治罪。”趙王同意了趙母的請求。秦王聽說趙括已經升任為大將,便暗地里派武安君為上將軍,而改王蛇為副將, 并在軍中下令:,有誰膽敢泄露白起為上將軍的消息,一律處死!”趙括來到軍中,全部 廢除原來的規定,更換軍官,下令出兵攻打秦軍。武安君佯裝戰敗逃走,卻預先布置下 兩支奇兵準備截擊。趙括乘勝追擊,直搗秦軍營壘,秦軍堅守不出,趙軍無法攻克。這 時,秦軍的一支二萬五千人的奇兵已經切斷了趙軍的后路,

44、另外一支五千人的騎兵也堵 截住趙軍返回營壘的通道。趙軍被一分為二,糧道也被斷絕。趙軍已經斷糧四十六天。 趙括親自率領精兵上前肉搏,被秦兵射死箭下。趙軍于是大敗,四十萬士兵全部投降秦 國。武安君說:“趙國士兵多反復無常,如果現在不全部殺掉,恐怕會有后患于是連 哄帶騙地把趙國降兵全部活埋,只放出二百四十個年歲較小的回到趙國。前后共殺死趙 兵四十五萬人,趙國因此大為震驚。【點評】文言文閱讀能力的培養,主要來自多讀多練,有了一定量的積累,就會產生質 的飛躍。文言文學習中歸納和積累是十分必要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增加文言實詞 和虛詞的積累,掌握文言詞法和特殊句式的特點,增強文言文的語感,學習文言文的構

45、 思技巧,提高文言文的理解分析能力,借鑒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牢記一些古 代文化常識。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侯益,汾州平遙人,唐光化中,李克用據大原。益以拳勇隸麾下。后唐明宗立, 益西縛請罪,明宗日:“爾盡忠節,又何罪也? ”晉初,范延光反大名,張從賓據河陽為 聲援,晉祖召益謂日:“宗社危若綴腌,卿能為朕死耶? ”益日:“愿假銳卒五千人。破 賊必矣。”益率禁兵數千人,次虎牢,從賓軍萬余人。夾汜水而陣。益親鼓,士乘之,大 敗其眾,擊殺殆盡,汜水為之不流。晉祖大喜,拜河陽三城節虐。契丹入汴,益率僚屬 歸京師,詣契丹主,自陳不預北伐之謀。契丹授以鳳翔節度。漢祖即位,加兼侍中,益 自以

46、嘗受契丹命,聞漢兵入洛,憂之,浚城隍為備。孟昶遣益所親王處回赍書招益,復 譴綿州利史吳崇輝厚遺之,益遂與其子歸蜀。漢祖知其事,遣王景崇率禁軍數千,倍道 趨岐下,召益入朝。時漢祖已不豫。召至臥內,謂之日:“侯益貌順朝廷心懷攜貳爾住至 彼如益來即置勿問茍遲疑不決即以便宜從事益懼,即謀入朝,會聞漢祖闞,景崇欲誅 益。從事程渥,景崇里人也,益固遣之說景崇日:“君致位通顯,亦可少知止足,何必懷 禍人之心,為已甚之事乎?況侯君親戚爪牙甚眾,事若妄發,禍亦旋踵至矣。”景崇怒日:“子去,勿為游說,吾將族爾。”益知不用渥言,即率數十騎奔入朝。隱帝遣侍臣問益結 連蜀軍之由,益對日:“臣欲誘之出關,掩殺之耳。”益厚

47、賂史弘肇輩,言景崇之橫恣, 諸權貴深庇護之,乃授以開封尹兼中書令。景崇聞之,遂據城叛。顯德元年冬,告老, 以本官致仕歸洛。太祖即位,以耆舊厚待之。乾德初,郊田,禮與丞相等。三年,卒, 年八十,贈中書令。(節選自宋史列傳第十三,有刪改)【注釋】侯益一生經歷了整個五代十國時代。綴旅:比喻君主被臣下挾持,大權旁 落。(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侯益貌順/朝廷心懷攜貳/爾往至彼/如益來/即置勿問/茍遲疑不決/即以便宜從事B.侯益貌順朝廷/心懷攜貳/爾往至彼/如益來/即置勿問/茍遲疑不決/即以便宜從事C.侯益貌順/朝廷心懷攜貳/爾往至/彼如益來/即置勿問府遲疑不決/即以便宜從事D

48、.侯益貌順朝廷/心懷攜貳你往至/彼如益來/即置勿問/茍遲疑不決/即以便宜從事(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DA.崩,古時用來指帝王之死。古人對死有很多“諱稱”,禮記曲禮:“天子死曰崩,諸 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B.節度,即節度使,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因授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授此 節者可全權調度一地的軍、民、財三政,因此得名。C.贈,古代引申指對死者追封。追贈:在人死后授予某種稱號;贈謚;在帝王和大臣死 后,依其生前功績賜贈稱號。D.郊祀,古時君王帶領諸大臣,依據禮法于國都郊外祭祀天地,北郊祭天,南郊祭地, 為百姓和國家祈福。(3)下列對原文有關

49、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侯益勇猛善戰。晉初范延光、張從賓反叛,形勢危急,他率數千士兵在汜水打敗了張 從賓一萬多人的軍隊。B.侯益善變保身。他投奔李克用后又歸降唐明宗;在漢擔任侍中,孟昶先派人送禮后又 派人招降,他又歸附蜀。C.侯益富有心機。王景崇要殺他,他派景崇的同鄉去游說;游說不成就賄賂權貴,逼反 景崇,解除了危機。D.侯益善于掩飾。隱帝派遣侍臣問他暗中聯結蜀軍之事,他以引誘蜀軍出關以消滅之作 為借口,為自己開脫。(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益親鼓,士乘之,大敗其眾,擊殺殆盡,汜水為之不流。況侯君親戚爪牙甚眾,事若妄發,禍亦旋踵至矣。【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斷句的能

50、力。斷句題的總體原則是將初步斷句的結果帶進原 文翻譯,通則對,不通則錯。具體方法如下:虛詞標志法:句首常有“蓋、夫、惟、 凡、故”等虛詞;句尾標志詞有“也、乎、焉、矣、耳”等虛詞。實詞標志法:對話、 引文常常用"曰” “云” “言”為標志。修辭標志法:常見的有對偶、排偶、頂真、層 遞、反復等修辭技巧。名物標志法:名詞和代詞常作主語(句首)和賓語(句尾)來 斷句。結構標志法:有些關聯詞常常能承前啟后,它們前面一般可斷句,如“是故、 于是、是以、向使”等。(2)本題考查學生掌握文化常識的能力。主要是基本文化常識的識記考查,也會把文化 常識與文意理解結合起來考查。即:文學常識的概念敘述準確

51、,但是結合文中解釋的部 分與文意不符。因此,考生除了考前瀏覽復習古代職官表、古代科舉制度常識等,還應 該在臨場注意辨析選項的表述,看是否要結合文意理解。(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找出文段中與選項解釋相對應的語句,一 一對應,敘述或分析的錯誤只在某一小點,主要是順序的顛倒、無中生有等。(4)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的翻譯能力。首先要熟讀全文,領會文意,扣住詞語,進行翻 譯。也可結合前后文,推斷詞義。翻譯完成后,仔細檢查。【解答】(1)“順”是動詞,賓語是“朝廷”,故應在“朝廷”后斷開,排除AC兩項;“至” 是動詞,賓語是“彼”,即“侯益處”,故應在“彼”后斯開,排除D項。句意:侯益表

52、面上順從朝廷,實則還貳心。你去他那里召他入朝,如果侯益來朝,就放過他,不用過 問;如果他遲疑不決,你就自行處置(可把他殺掉)。故選B。(2) D. “北郊祭天,南郊祭地”錯誤,應為“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故選D。(3) B. "孟昶先派人送禮后又派人招降”錯誤,從文中來看,文中說的是“孟昶遣益所 親王處回赍書招益,復遣綿州刺史昊崇悻厚遺之",可見應該是蜀主孟昶先派王處回招降 他,再派遣吳崇悻給他送厚禮。故選B。(4)“鼓”,名詞作動詞,擊鼓;“乘”,趁著;“殆”,幾乎。譯文:侯益親自擊鼓進 攻,士兵趁著這股氣勢,大敗張從賓的人馬,幾乎殺光他的士兵,汜水為此而斷流。“親戚”,

53、族內外親屬:“爪牙”,黨羽:“妄”,輕率,隨便;“發”,發動;“旋踵”,掉 轉腳跟,比喻時間極短。譯文:何況侯益的內外親戚和親信黨羽非常多,如果事情胡亂 發動,你的災禍也迅速地到了。答案:(1) B(2) D(3) B(4)侯益親自擊鼓進攻,士兵趁著這股氣勢,大敗張從賓的人馬,幾乎殺光他的士兵, 汜水為此而斷流。何況侯益的內外親戚和親信黨羽非常多,如果事情胡亂發動,你的災禍也迅速地到了。參考譯文:侯益,汾州平遙人。唐昭宗光化間,李克用占據太原,侯益憑借拳術勇武投入其 帳下。后來唐明宗李嗣源即位,侯益兩手反綁請罪,明宗說:“你盡忠節,又有什么罪呢? ” 后晉初年,范延光在大名反叛,張從賓占據河陽

54、給他聲援。晉祖石敬塘召見侯益,對他 說:“國家危急,您能為朕犧牲嗎? ”侯益說:“希望(您)借我五千精銳士兵,打敗敵 人是一定的。”侯益率禁兵數千人,駐扎虎牢。張從賓率軍隊一萬多人,在汜水兩邊列陣。 侯益親自擊鼓進攻,士兵趁著這股氣勢,大敗張從賓的軍隊,幾乎殺光他的士兵,汜水 因此而斷流。晉祖大喜,任命侯益為河陽三城節度使。契丹攻入汴京,侯益率領手下回 到京師開封,拜見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主動陳說自己沒有參與后晉北伐契丹的謀劃。契 丹授侯益為鳳翔節度使。后漢劉知遠稱帝,下詔加封侯益為侍中。侯益認為自己曾經接 受契丹的任命,聽說漢軍進入洛陽,很擔憂,疏浚護城河作為防備。蜀主孟昶派遣侯益 親近的王處

55、回送來書信招降侯益,又派遣綿州刺史吳崇悻厚贈禮物給他。侯益于是和他 的兒子一起歸降后蜀。漢祖劉知遠知道這件事后,派遣王景崇率領數千禁軍,每天加倍 行程趕去岐下,召侯益入朝。此時漢祖劉知遠已經病危,召王景崇到自己的臥室,對他 說:“侯益表面上順從朝廷,實則懷有貳心。你去他那里召他入朝,如果侯益來朝,就放 過他,不用過問;如果他遲疑不決,你就自行處置(可把他殺掉)。”侯益害怕了,就打 算奉詔入朝。恰好聽說漢祖劉知遠駕崩了,而王景崇打算誅殺侯益。從事程渥是王景崇 的同鄉。侯益于是派他去游說王景崇:“您官至高位,應該稍微明白不做什么了,何必懷 有危害別人的心,做過分的事呢?何況侯益的內外親戚和親信黨羽

56、非常多,如果事情胡 亂發動,你的災禍也迅速地到了。”景崇大怒道:“你趕快走,別為侯益游說。你再多說, 我就滅你全族。”侯益知道了王景崇根本不聽從程渥的話,當即率數十騎奔入朝中。后漢 隱帝劉承佑派侍臣問侯益暗中聯結蜀軍的原因,侯益回答說:“我是想誘蜀軍出關,趁其 不備突襲他們。”侯益厚賂史弘肇等人,訴說王景崇橫行霸道的行徑。諸多權貴大力包庇 保護侯益,于是朝廷授予他開封尹兼中書令。王景崇聽說這些事情,于是據城反叛。顯 德元年冬,侯益告老還鄉,以本官退休回洛陽養老。宋太祖趙匡胤稱帝,以耆舊老臣的 地位厚待他。乾德初年,侯益入京參加郊祀,待遇與宰相等同。乾德三年,侯益病亡,終年80歲,追賜中書令。【

57、點評】文言文閱讀能力的培養,主要來自多讀多練,有了一定量的積累,就會產生質 的飛躍。文言文學習中歸納和積累是十分必要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增加文言實詞 和虛詞的積累,掌握文言詞法和特殊句式的特點,增強文言文的語感,學習文言文的構 思技巧,提高文言文的理解分析能力,借鑒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牢記一些古 代文化常識。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高下相像,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電。(老子第二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堆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

58、利,無之以為用。(老子第十一章) 告:者不立,跨省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冷者不長。其在道也,日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老子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不 所者久,死兩不亡者壽。(老子第三十三章)(1)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DA.長短相形,高下相彳圾傾:依靠B尊埴以為器蜒:揉和C.拿者不立企:踮起腳跟D.自發者不長矜:矜持(2)對下列句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CA.前后相隨,恒電 也:語氣詞,表判斷B,跨省不行者:代詞,的人C.不失耳所者久其:指示代詞,那些D.死加不亡者壽而:連詞,表轉折(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DA.老子把很多現象提煉為一系列的對立項,如美與丑、善與惡、有與無、難與易、 長與短等,認為所有這些對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B.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