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治療學總論_第1頁
針灸治療學總論_第2頁
針灸治療學總論_第3頁
針灸治療學總論_第4頁
針灸治療學總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針針 灸灸 治治 療療 學學 總總 論論 總總 論論1.針灸治療作用針灸治療作用 疏通經絡疏通經絡 針灸針灸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 扶正祛邪扶正祛邪 針灸治病的根本法則和手段。針灸治病的根本法則和手段。 調和陰陽調和陰陽 針灸治病的最終目的。針灸治病的最終目的。一、疏通經絡一、疏通經絡(一)經絡氣血失調是疾病產生的重要病理變化:(一)經絡氣血失調是疾病產生的重要病理變化:經絡是五臟六腑和體表肌膚、四肢、五官相互聯系的通道經絡是五臟六腑和體表肌膚、四肢、五官相互聯系的通道,具有運行氣血、溝通機體表里上下,和調節臟腑組織,具有運行氣血、溝通機體表里上下,和調節臟腑組織功能活動的

2、作用。在正常情況下,經絡功能活動的作用。在正常情況下,經絡“內溉臟腑,外內溉臟腑,外濡腠理濡腠理”維持著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使人體成為一個維持著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使人體成為一個完整的有機體。所以一旦經絡氣血功能失調,破壞了人完整的有機體。所以一旦經絡氣血功能失調,破壞了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就會引起種種病變。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就會引起種種病變。(二)疏通經絡、調理氣血是臨床治療的重要大(二)疏通經絡、調理氣血是臨床治療的重要大法法由于某些原因導致經絡氣血失調,致使經絡氣血偏盛偏由于某些原因導致經絡氣血失調,致使經絡氣血偏盛偏衰、經絡氣血逆亂、經絡氣血阻滯,而引起種種病變,衰、經絡氣血逆亂、經絡

3、氣血阻滯,而引起種種病變,不通則痛,不榮則痛。治療即應疏通經絡、調理氣血。不通則痛,不榮則痛。治療即應疏通經絡、調理氣血。經絡氣血虛衰,臟腑功能減退者、屬虛證、治宜補法;經絡氣血虛衰,臟腑功能減退者、屬虛證、治宜補法;經絡氣血偏盛、臟腑功能亢進、屬實證,治宜瀉法,經經絡氣血偏盛、臟腑功能亢進、屬實證,治宜瀉法,經絡氣血逆亂者,或屬于氣血虛衰、或屬于臟腑功能失調絡氣血逆亂者,或屬于氣血虛衰、或屬于臟腑功能失調,均可據其虛實而調之。疏通經絡,就是調理經氣。經,均可據其虛實而調之。疏通經絡,就是調理經氣。經氣包括了人體的元氣、谷氣、宗氣等,對協調陰陽,抗氣包括了人體的元氣、谷氣、宗氣等,對協調陰陽,

4、抗御病邪、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御病邪、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三)針灸具有疏通經絡、調理氣血的作用:(三)針灸具有疏通經絡、調理氣血的作用:針灸治病是采用針法和灸法,作用于腧穴、經絡,通過針灸治病是采用針法和灸法,作用于腧穴、經絡,通過經氣的作用、調陰陽,補虛瀉實,扶正祛邪、通其瘀滯經氣的作用、調陰陽,補虛瀉實,扶正祛邪、通其瘀滯、理其氣血,從而排除致病因素、治愈疾病。如足陽明、理其氣血,從而排除致病因素、治愈疾病。如足陽明胃經濁氣上逆,引起嘔吐,足陽明胃經清氣不升引起的胃經濁氣上逆,引起嘔吐,足陽明胃經清氣不升引起的腹瀉、腹脹等癥,均可取足陽明經足三里治之。以上均腹

5、瀉、腹脹等癥,均可取足陽明經足三里治之。以上均可通過疏理陽明經氣,調理氣血,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可通過疏理陽明經氣,調理氣血,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的。經脈不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經脈不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黃帝內經黃帝內經中中靈樞靈樞官針官針針對不同原因推出了疏通經絡的方法,針對不同原因推出了疏通經絡的方法,“針所不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為,灸之所宜”。人體疾病可從經絡反映出來,內病反。人體疾病可從經絡反映出來,內病反映于外在的癥狀,外病人里都可以通過經絡通導;在疾映于外在的癥狀,外病人里都可以通過經絡通導;在疾病的情況下,經絡既有抗御病邪反映證候的功能又有傳病的情況下,經絡既有抗御病邪反映證候的

6、功能又有傳導感應,調理氣血的虛實作用。用針灸療法所以能治疾導感應,調理氣血的虛實作用。用針灸療法所以能治疾病,就是基于經絡具有傳導感應和調整氣血虛實的功能病,就是基于經絡具有傳導感應和調整氣血虛實的功能。在疾病情況下出現氣血不和及陰陽偏盛的虛實證候,。在疾病情況下出現氣血不和及陰陽偏盛的虛實證候,這時運用針灸治法在于扶正祛邪,使之恢復到正常的狀這時運用針灸治法在于扶正祛邪,使之恢復到正常的狀態。經絡調整虛實功能是以它正常情況下的協調陰陽作態。經絡調整虛實功能是以它正常情況下的協調陰陽作用為基礎,針灸療法是通過適當的穴位和運用適量的刺用為基礎,針灸療法是通過適當的穴位和運用適量的刺激方法激發經絡

7、本身的功能,使之激方法激發經絡本身的功能,使之“瀉其有余,補其不瀉其有余,補其不足,陰陽平復足,陰陽平復”。當針刺入穴位之時,無論是瀉其有余,還是補其不足,均是一種通過局部刺當針刺入穴位之時,無論是瀉其有余,還是補其不足,均是一種通過局部刺激產生感覺使之得氣,使局部穴位興奮活躍,經絡暢通則血行氣通,祛邪外激產生感覺使之得氣,使局部穴位興奮活躍,經絡暢通則血行氣通,祛邪外出,故有出,故有“痛則不通,通則不痛痛則不通,通則不痛”的說法,同樣是經絡閉阻不通實熱引起者的說法,同樣是經絡閉阻不通實熱引起者宜用針刺,虛寒引起者宜行灸療,疏通經絡就是調理經氣,由于種種原因引宜用針刺,虛寒引起者宜行灸療,疏通

8、經絡就是調理經氣,由于種種原因引起的經絡不通、氣血失調,致使經絡氣血偏盛偏衰,經絡阻滯,氣血逆亂,起的經絡不通、氣血失調,致使經絡氣血偏盛偏衰,經絡阻滯,氣血逆亂,進而導致病變。治療即應疏通經絡、調理氣血,針灸治病就是采用針法或灸進而導致病變。治療即應疏通經絡、調理氣血,針灸治病就是采用針法或灸術作用于經絡、腧穴,通過經氣的作用疏通經絡、調理氣血,從而排除致病術作用于經絡、腧穴,通過經氣的作用疏通經絡、調理氣血,從而排除致病因素,治愈疾病。經絡氣血虛弱,臟腑功能減退者,屬虛證,治宜補虛疏經因素,治愈疾病。經絡氣血虛弱,臟腑功能減退者,屬虛證,治宜補虛疏經;經絡氣血偏盛,臟腑功能亢進者屬實證,治

9、宜活血通經;經絡氣血逆亂者;經絡氣血偏盛,臟腑功能亢進者屬實證,治宜活血通經;經絡氣血逆亂者或由于氣血偏盛偏衰,或由于臟腑功能失調均可據其虛實而調之。針灸具有或由于氣血偏盛偏衰,或由于臟腑功能失調均可據其虛實而調之。針灸具有良好的鎮痛作用。祖國醫學認為,大凡疼痛,多由經絡閉阻不通,氣血瘀滯良好的鎮痛作用。祖國醫學認為,大凡疼痛,多由經絡閉阻不通,氣血瘀滯不行而引起,針灸治療就是通過刺激經絡、腧穴,使經絡通暢,氣血調和,不行而引起,針灸治療就是通過刺激經絡、腧穴,使經絡通暢,氣血調和,變變“不通則痛不通則痛”為為“通則不痛通則不痛”,二、扶正祛邪二、扶正祛邪(一)疾病的發生及轉歸與邪正斗爭(一)

10、疾病的發生及轉歸與邪正斗爭疾病的發生,關系到人體正氣和致病因素(邪氣)兩個方面。所謂疾病的發生,關系到人體正氣和致病因素(邪氣)兩個方面。所謂正氣,即是指人體的機能活動和其抗病能力。所謂邪氣,是與正氣正氣,即是指人體的機能活動和其抗病能力。所謂邪氣,是與正氣相對而言,即泛指對人體有害的各種致病因素,如外感六淫,痰飲相對而言,即泛指對人體有害的各種致病因素,如外感六淫,痰飲、淤血和食積等。中醫學認為,任何疾病的發生,都是在一定條件、淤血和食積等。中醫學認為,任何疾病的發生,都是在一定條件下正邪相爭的具體反應。也就是說,只有當人體的正氣不足的抵御下正邪相爭的具體反應。也就是說,只有當人體的正氣不足

11、的抵御外邪,或病邪侵襲人體的力量超過了人體正氣時,即可發生疾病。外邪,或病邪侵襲人體的力量超過了人體正氣時,即可發生疾病。 正邪雙方在斗爭中有消長的變化。一般地說,正氣增長則邪氣消退正邪雙方在斗爭中有消長的變化。一般地說,正氣增長則邪氣消退,而病向愈;若邪氣增長則正氣衰退,而病轉惡化。隨著邪正雙方,而病向愈;若邪氣增長則正氣衰退,而病轉惡化。隨著邪正雙方的變化,疾病表現出不同的病機和證候,即的變化,疾病表現出不同的病機和證候,即素問素問.通評虛實論通評虛實論所所說: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二)扶正祛邪是臨床治療的重要法則(二)扶正祛邪是臨床治療的重要法則疾病的

12、過程,就是邪正相爭的過程,所以治療疾病就是要扶助正氣疾病的過程,就是邪正相爭的過程,所以治療疾病就是要扶助正氣,祛除邪氣,改變正邪雙方的力量對比,使之有利于向痊愈方面轉,祛除邪氣,改變正邪雙方的力量對比,使之有利于向痊愈方面轉化。所以,扶正祛邪是臨床治療的重要法則?;?。所以,扶正祛邪是臨床治療的重要法則。補虛瀉實,是扶正祛邪這一法則的具體應用。在邪正雙方斗爭中,補虛瀉實,是扶正祛邪這一法則的具體應用。在邪正雙方斗爭中,二者盛衰的程度不同,其病證也不同。所以治療時,實證應予以瀉二者盛衰的程度不同,其病證也不同。所以治療時,實證應予以瀉法,虛證應予以補法。在臨床應用時,要根據正邪在病程中所占的法,

13、虛證應予以補法。在臨床應用時,要根據正邪在病程中所占的地位,決定扶正祛邪的主次與先后。扶正適用與正虛而邪不盛的病地位,決定扶正祛邪的主次與先后。扶正適用與正虛而邪不盛的病癥;祛邪適用于邪實而正未傷的病癥;扶正與祛邪同時應用,適用癥;祛邪適用于邪實而正未傷的病癥;扶正與祛邪同時應用,適用于正虛邪實的病證;但應分清主次,正虛較重者,則扶正兼祛邪,于正虛邪實的病證;但應分清主次,正虛較重者,則扶正兼祛邪,邪實較重者,則祛邪兼扶正;當病邪較重,但正氣虛弱不耐攻伐時邪實較重者,則祛邪兼扶正;當病邪較重,但正氣虛弱不耐攻伐時,應先扶正后祛邪;當病邪甚盛,正氣雖虛,尚可攻伐時,宜先祛,應先扶正后祛邪;當病邪

14、甚盛,正氣雖虛,尚可攻伐時,宜先祛邪后扶正。邪后扶正。(三)針灸實現扶正祛邪作用的方法(三)針灸實現扶正祛邪作用的方法 在臨床上補虛瀉實是扶正祛邪法則的具體應用,而針灸在臨床上補虛瀉實是扶正祛邪法則的具體應用,而針灸的補虛與瀉實,主要是通過針灸手法和腧穴的配伍兩個的補虛與瀉實,主要是通過針灸手法和腧穴的配伍兩個方面實現的。在刺灸法方面,大凡針刺補法和艾灸屬補方面實現的。在刺灸法方面,大凡針刺補法和艾灸屬補法范疇,有扶正作用。如虛脫證、急取關元、神闕、大法范疇,有扶正作用。如虛脫證、急取關元、神闕、大艾炷灸之,并取足三里,針刺補法。再如外感溫熱邪氣艾炷灸之,并取足三里,針刺補法。再如外感溫熱邪氣

15、,適宜瀉熱開竅,取十二井穴用三棱針點刺放血,再取,適宜瀉熱開竅,取十二井穴用三棱針點刺放血,再取大椎、曲池針刺瀉法,二者相配可達瀉熱、啟閉、開竅大椎、曲池針刺瀉法,二者相配可達瀉熱、啟閉、開竅之功。在腧穴配伍方面,膏肓、氣海、關元、足三里、之功。在腧穴配伍方面,膏肓、氣海、關元、足三里、命門等穴,有補的作用,多在扶正時應用;而十宣、十命門等穴,有補的作用,多在扶正時應用;而十宣、十二井穴有瀉的作用,多在祛邪時應用。二井穴有瀉的作用,多在祛邪時應用。三、調和陰陽三、調和陰陽(一)陰陽失調是疾病產生的根本原因(一)陰陽失調是疾病產生的根本原因陰陽學說是中醫基本理論中的重要內容,貫穿于中醫理陰陽學說

16、是中醫基本理論中的重要內容,貫穿于中醫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中醫用以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論體系的各個方面。中醫用以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并指導臨床診斷和治療理功能、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并指導臨床診斷和治療疾病。在正常情況下,人體陰陽兩方面處于相對平衡狀疾病。在正常情況下,人體陰陽兩方面處于相對平衡狀態,保持人體中各組織、器官、臟腑的正常生理功能。態,保持人體中各組織、器官、臟腑的正常生理功能。若人若人 體的陰陽失去平衡,發生偏盛或偏衰,就會發生體的陰陽失去平衡,發生偏盛或偏衰,就會發生 疾病。疾病。(二)陰陽失調的治療原則(二)陰陽失調的治療原則既然陰陽失調是疾病發

17、生發展的根本原因,因此調理陰既然陰陽失調是疾病發生發展的根本原因,因此調理陰陽、使陰陽失調向著協調方面轉化,恢復陰陽的相對平陽、使陰陽失調向著協調方面轉化,恢復陰陽的相對平衡,則是針灸治療學的基本原則。衡,則是針灸治療學的基本原則。治療的基本原則是瀉其有余,補其不足,是陰陽偏盛偏治療的基本原則是瀉其有余,補其不足,是陰陽偏盛偏衰得以糾正,使之在新的基礎上達到陰陽平衡。衰得以糾正,使之在新的基礎上達到陰陽平衡。(三)針灸的治療作用在于調和陰陽(三)針灸的治療作用在于調和陰陽針灸的作用在于調和陰陽,針灸治病的關鍵在于調節陰針灸的作用在于調和陰陽,針灸治病的關鍵在于調節陰陽的偏盛偏衰,是機體陰陽和調

18、,保持精氣充沛、形氣陽的偏盛偏衰,是機體陰陽和調,保持精氣充沛、形氣相合、神氣內存。針灸調和陰陽的作用,基本上是通過相合、神氣內存。針灸調和陰陽的作用,基本上是通過經絡、腧穴配伍和針刺手法來實現的。經絡、腧穴配伍和針刺手法來實現的。此外,由于陰陽之間可相互化生,相互影響,故治陰應此外,由于陰陽之間可相互化生,相互影響,故治陰應顧及陽,治陽應顧及陰,所以又有顧及陽,治陽應顧及陰,所以又有“從陰引陽、從陽引從陰引陽、從陽引陰陰”等方法。這些方法的核心仍是調和陰陽。等方法。這些方法的核心仍是調和陰陽。四、針灸調和陰陽的方法四、針灸調和陰陽的方法1.恰當的配伍經絡、腧穴恰當的配伍經絡、腧穴經絡配伍經絡

19、配伍 腧穴配伍腧穴配伍 如如 太沖太沖 陽陵泉陽陵泉 瀉肝膽之火瀉肝膽之火 豐隆豐隆 陰陵泉陰陵泉 化痰除濕化痰除濕 足三里足三里 三陰交三陰交 補氣益血補氣益血2.恰當的針刺補瀉手法恰當的針刺補瀉手法 補法、瀉法應用:補法、瀉法應用:例例 補照海補照海 瀉申脈治療失眠瀉申脈治療失眠 瀉照海瀉照海 補申脈治療嗜睡補申脈治療嗜睡陽氣盛陽氣盛 陰氣虛可導致失眠陰氣虛可導致失眠 陰氣盛陽氣虛可導致嗜睡陰氣盛陽氣虛可導致嗜睡失眠當補陰瀉陽失眠當補陰瀉陽 嗜睡當補陽瀉陰嗜睡當補陽瀉陰照海穴為足少陰腎經穴,陰蹺脈所生之處,申脈穴為足照海穴為足少陰腎經穴,陰蹺脈所生之處,申脈穴為足太陽膀胱經穴,陽蹺脈所生處

20、,陽蹺行于陽太陽膀胱經穴,陽蹺脈所生處,陽蹺行于陽 ,主活動和,主活動和清醒狀態,陰蹺行于陰,主安靜和睡眠狀態。補照海瀉清醒狀態,陰蹺行于陰,主安靜和睡眠狀態。補照海瀉申脈可以使陰蹺脈盛而陽蹺脈衰,而使其目閉而欲睡,申脈可以使陰蹺脈盛而陽蹺脈衰,而使其目閉而欲睡,達到安神寧心的作用。達到安神寧心的作用。 補合谷瀉復溜可發汗,補合谷瀉復溜可發汗, 瀉合谷補復瀉合谷補復 溜可止汗;溜可止汗;例例 補合谷瀉復溜可發汗,補合谷瀉復溜可發汗, 瀉合谷補復溜可止汗瀉合谷補復溜可止汗補合谷瀉復溜為發汗法,可用于外感風寒,衛陽被郁之補合谷瀉復溜為發汗法,可用于外感風寒,衛陽被郁之表實癥。補合谷可使衛陽生發,皮

21、下溫度升高,汗孔疏表實癥。補合谷可使衛陽生發,皮下溫度升高,汗孔疏泄,為排汗疏通道路。瀉復溜可以激發經氣,推動體內泄,為排汗疏通道路。瀉復溜可以激發經氣,推動體內津液,隨疏通之經絡汗出解表。津液,隨疏通之經絡汗出解表。瀉合谷補復溜為止汗法,可以用于人體陰陽臟腑偏盛偏瀉合谷補復溜為止汗法,可以用于人體陰陽臟腑偏盛偏衰所致各種汗癥。如邪入陽明,陽熱蒸騰,體內陰津外衰所致各種汗癥。如邪入陽明,陽熱蒸騰,體內陰津外泄的大汗,瀉合谷可激發諸經之氣,增強祛邪能力,調泄的大汗,瀉合谷可激發諸經之氣,增強祛邪能力,調節汗孔開合。補復溜能調補腎陰,益氣生津,護表固衛節汗孔開合。補復溜能調補腎陰,益氣生津,護表固

22、衛,邪祛則津回,衛氣外固,汗孔收閉,偏盛偏衰的機能,邪祛則津回,衛氣外固,汗孔收閉,偏盛偏衰的機能恢復正常,其汗自止。恢復正常,其汗自止。例例 補合谷補合谷 瀉三陰交可下胎瀉三陰交可下胎三陰交為肝、脾、腎三經之交會穴,瀉三陰交可泄三經之陰血;合谷為大腸三陰交為肝、脾、腎三經之交會穴,瀉三陰交可泄三經之陰血;合谷為大腸經之原穴,肺與大腸相表里,肺主氣,補合谷可補氣。經之原穴,肺與大腸相表里,肺主氣,補合谷可補氣。補合谷瀉三陰交可通過影響氣血、沖任、臟腑這三方面而導致下胎:補合谷瀉三陰交可通過影響氣血、沖任、臟腑這三方面而導致下胎:1影響氣血,即增加妊娠婦人體內有余之氣,減損不足之陰血,造成氣旺血

23、影響氣血,即增加妊娠婦人體內有余之氣,減損不足之陰血,造成氣旺血衰的狀態,不利于胎元的生長,導致下胎。衰的狀態,不利于胎元的生長,導致下胎。2影響沖任,即瀉足三陰經之陰血,使沖任受損,沖任失調,胎元失養,氣影響沖任,即瀉足三陰經之陰血,使沖任受損,沖任失調,胎元失養,氣循經而導胎下行,胎元本已失養,加之氣的推動,胎元不固,而致下胎。循經而導胎下行,胎元本已失養,加之氣的推動,胎元不固,而致下胎。2影響臟腑,使肝藏血、脾生血、腎藏精等臟腑功能失常,造成胎元不固,影響臟腑,使肝藏血、脾生血、腎藏精等臟腑功能失常,造成胎元不固,肺主氣降,肺降太過,而致下胎。肺主氣降,肺降太過,而致下胎。三種作用機制

24、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聯系、互相影響的,如氣血失調可使臟腑三種作用機制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聯系、互相影響的,如氣血失調可使臟腑功能失常,臟腑功能失??墒箽庋д{;同樣沖任損也可導致臟腑功能失常功能失常,臟腑功能失??墒箽庋д{;同樣沖任損也可導致臟腑功能失常、氣血失調,臟腑功能失常、氣血失調也可損傷沖任??傊?,補合谷瀉三陰、氣血失調,臟腑功能失常、氣血失調也可損傷沖任??傊?,補合谷瀉三陰交不論是作用于機體的氣血,沖任,還是臟腑,最終都能導致下胎。交不論是作用于機體的氣血,沖任,還是臟腑,最終都能導致下胎。2.針灸治療原則針灸治療原則(1).“八綱八綱”辯證辯證-陰陽,表里,寒熱,虛實陰陽,表里,寒熱

25、,虛實陰陽陰陽-是中醫的基本理論核心,也是八綱中的總綱。是中醫的基本理論核心,也是八綱中的總綱。病在表,屬實,屬熱者,為陽病在表,屬實,屬熱者,為陽瀉法,疾刺,刺出血。瀉法,疾刺,刺出血。病在里,屬虛,屬寒者,為陰病在里,屬虛,屬寒者,為陰補法,留針,用灸法補法,留針,用灸法。表里表里-是指疾病所在部位的深淺而言是指疾病所在部位的深淺而言。病有在臟腑,在經絡,有在筋骨,在病有在臟腑,在經絡,有在筋骨,在皮肉。皮肉。在經絡,在皮肉屬表在經絡,在皮肉屬表淺刺疾出。淺刺疾出。在臟腑,在筋骨屬里在臟腑,在筋骨屬里深刺久留。深刺久留。寒熱寒熱-是指疾病的性質而言。是指疾病的性質而言。寒證指人體陰氣盛陽氣

26、虛而不能抵御寒邪寒證指人體陰氣盛陽氣虛而不能抵御寒邪而致病。(根據虛實,表里的不同,可用而致病。(根據虛實,表里的不同,可用留針,用補法,或用灸法,或針灸并用。留針,用補法,或用灸法,或針灸并用。熱證指人體陽氣盛陰不足而不能抵御熱邪熱證指人體陽氣盛陰不足而不能抵御熱邪而致病。(根據表里,全身或局部癥狀,而致病。(根據表里,全身或局部癥狀,可用疾刺,用瀉法或刺出血,不用灸法??捎眉泊蹋脼a法或刺出血,不用灸法。 虛實虛實-是指人體正氣的盛衰和病邪的是指人體正氣的盛衰和病邪的消長。消長。虛指正氣不足虛指正氣不足補法,或針灸并用。補法,或針灸并用。實指邪氣旺盛或人體功能過度亢盛實指邪氣旺盛或人體功能

27、過度亢盛瀉瀉法,或刺出血。法,或刺出血。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夾雜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夾雜根據根據虛實輕重,用先補后瀉或先瀉后補,或虛實輕重,用先補后瀉或先瀉后補,或補瀉兼施的方法。補瀉兼施的方法。 里里深深刺刺 寒寒留留針、宜灸針、宜灸 虛虛補補法、少針多法、少針多灸灸八八綱綱陰陰表表淺淺刺刺熱熱淺淺刺刺疾疾出,出,瀉瀉法法實實瀉瀉法,法,多針多針少灸少灸陽陽 “八綱八綱”辯證辯證經絡辯證經絡辯證經絡辨證是以經絡學說為指導,根據經絡的分布規律、經絡辨證是以經絡學說為指導,根據經絡的分布規律、與臟腑器官的聯系特點、功能特性和經絡異常反映,辨與臟腑器官的聯系特點、功能特性和經絡異常反映,辨

28、別經絡病變的部位和性質,為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法提供別經絡病變的部位和性質,為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法提供臨床依據臨床依據 。(一)辨證歸經(一)辨證歸經辨證歸經是以臨床證候為主要依據的歸經形式。辨證歸經是以臨床證候為主要依據的歸經形式。是動?。河捎谕庑扒秩虢浗j引起經氣的變化而產是動?。河捎谕庑扒秩虢浗j引起經氣的變化而產生的疾病。生的疾病。所生?。河捎谂K腑經絡的功能失調所引起經氣變所生病:由于臟腑經絡的功能失調所引起經氣變化而表現出來的癥候?;憩F出來的癥候。每條經脈都有自己特定的證候表現形式,臨床可每條經脈都有自己特定的證候表現形式,臨床可按照疾病證候進行辨證歸經。按照疾病證候進行辨證歸經。(二)辨

29、位歸經(二)辨位歸經辨位歸經是按疾病證候所產生的具體部位與經絡辨位歸經是按疾病證候所產生的具體部位與經絡循行的關系作為依據來進行歸經的形式。循行的關系作為依據來進行歸經的形式。頭痛頭痛前額前額后頭后頭巔頂巔頂兩側兩側陽明陽明少陽少陽太陽太陽厥陰、督脈厥陰、督脈(三)經絡穴位診察法(三)經絡穴位診察法經絡穴位診察法是利用經絡穴位的物理和生物特定經絡穴位診察法是利用經絡穴位的物理和生物特定來診斷疾病的方法,是以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以來診斷疾病的方法,是以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以穴位病理反應的各種表現形式為指標,利用視察、穴位病理反應的各種表現形式為指標,利用視察、觸摸、按壓、通電、加熱等,檢查有關經

30、絡穴位,觸摸、按壓、通電、加熱等,檢查有關經絡穴位,來獲得診斷疾病的依據。來獲得診斷疾病的依據。經絡穴位經絡穴位診察法診察法經絡望診經絡望診經絡觸診經絡觸診經穴電經穴電測定法測定法知熱感度知熱感度測定法測定法1、經絡望診法、經絡望診法經絡望診主要是觀察經脈循行部位的皮膚所產生的各種經絡望診主要是觀察經脈循行部位的皮膚所產生的各種異常改變來診斷疾病的方法。異常改變來診斷疾病的方法。如:皮膚顏色深淺、有無色素沉著、光澤鮮明光亮還是如:皮膚顏色深淺、有無色素沉著、光澤鮮明光亮還是枯燥晦暗;形態上或皺縮、腫脹,或下陷、隆起,及斑枯燥晦暗;形態上或皺縮、腫脹,或下陷、隆起,及斑疹有無等疹有無等2、經絡觸

31、診、經絡觸診經絡觸診又稱經絡觸診又稱“經穴按壓經穴按壓”,是在經絡循行部位或有關,是在經絡循行部位或有關腧穴進行按壓、觸摸,尋找陽性反應或異常變化,以判腧穴進行按壓、觸摸,尋找陽性反應或異常變化,以判斷疾病之所在的方法。斷疾病之所在的方法。用切按,循攝等方法在經穴部位尋找異常變化,如壓痛用切按,循攝等方法在經穴部位尋找異常變化,如壓痛。寒溫,結節,凹陷和皮疹,作為辨證施治的依據。寒溫,結節,凹陷和皮疹,作為辨證施治的依據。(1)循經按壓)循經按壓按經絡循行路線來尋找陽性反應物。根據陽性反按經絡循行路線來尋找陽性反應物。根據陽性反應物所在部位屬何經,即可診斷何經病變。應物所在部位屬何經,即可診斷

32、何經病變。(2)穴位按壓)穴位按壓有目的地對身體一些穴位進行按壓尋找陽性反應有目的地對身體一些穴位進行按壓尋找陽性反應物。尤其是特定穴。物。尤其是特定穴。按壓順序:腰背部按壓順序:腰背部胸腹部胸腹部四肢部四肢部(2).針灸治療原則針灸治療原則 清熱和溫寒清熱和溫寒 補虛和瀉實補虛和瀉實 局部和整體局部和整體 治標和治本治標和治本 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 一清熱與溫寒一清熱與溫寒 清熱與溫寒的基本概念清熱與溫寒的基本概念寒與熱是表示疾病性質的綱領。寒與熱是表示疾病性質的綱領。寒證是機體陽氣不足或感受寒邪,機體機能衰減,寒證是機體陽氣不足或感受寒邪,機體機能衰減, 所表現的證候;所表

33、現的證候;熱證是機體陽氣偏盛或感受熱邪,機體機能亢盛,熱證是機體陽氣偏盛或感受熱邪,機體機能亢盛, 所表現的證候。所表現的證候。溫法,是用針灸溫通經絡、溫養陽氣,溫中散寒,溫法,是用針灸溫通經絡、溫養陽氣,溫中散寒, 回陽救逆的一種方法,用于寒證的治療?;仃柧饶娴囊环N方法,用于寒證的治療。清法,是通過針法疏風散熱,清熱解毒,泄熱開竅清法,是通過針法疏風散熱,清熱解毒,泄熱開竅 的一種治法,用于熱證的治療。的一種治法,用于熱證的治療。1.熱則疾之:熱則疾之: “熱則疾之熱則疾之”,“熱熱”是指邪熱亢盛,或為外感風寒,風熱引起的是指邪熱亢盛,或為外感風寒,風熱引起的表熱證;或為五臟六腑有熱的里熱證

34、;或為氣血壅盛于經絡局部的局部熱表熱證;或為五臟六腑有熱的里熱證;或為氣血壅盛于經絡局部的局部熱證。證。 “疾疾”是快速的意思。這里是指治療方法,即疾刺快出針。與此同是快速的意思。這里是指治療方法,即疾刺快出針。與此同義如點刺出血,以瀉其邪熱。如風熱表證,用毫針淺刺曲池、合谷、大椎義如點刺出血,以瀉其邪熱。如風熱表證,用毫針淺刺曲池、合谷、大椎等穴,并疾出其針,以宣散熱邪。熱在經絡局部者,用毫針散刺,或用三等穴,并疾出其針,以宣散熱邪。熱在經絡局部者,用毫針散刺,或用三棱針點刺,或皮膚針扣刺局部出血,以疏散邪熱。棱針點刺,或皮膚針扣刺局部出血,以疏散邪熱。“疾疾”也有快速運針的也有快速運針的意

35、思,即快速提插、快速捻轉、相當于瀉法,多用于實熱證。意思,即快速提插、快速捻轉、相當于瀉法,多用于實熱證。 “溫者清之溫者清之”, “溫溫”是熱的意思,即病性屬熱者,用清法,即熱是熱的意思,即病性屬熱者,用清法,即熱證應用清熱的方法證應用清熱的方法2.寒則(溫之)留之寒則(溫之)留之“寒寒”指疾病的性質屬寒,或為外感寒邪引起的表寒證指疾病的性質屬寒,或為外感寒邪引起的表寒證;或為寒濕痹阻經脈的寒痹證;或為陽氣不足引起的臟;或為寒濕痹阻經脈的寒痹證;或為陽氣不足引起的臟寒證。寒證?!盁釤帷笔侵钢委煼椒ǎ绨瑮l法,或用針刺熱補法(如是指治療方法,如艾條法,或用針刺熱補法(如燒山火法),如表寒證可溫

36、灸肺俞、大椎等穴,以溫散燒山火法),如表寒證可溫灸肺俞、大椎等穴,以溫散表邪;寒痹證可用隔附子灸、或溫針灸,以溫經散寒;表邪;寒痹證可用隔附子灸、或溫針灸,以溫經散寒;臟寒證可取相應的腧穴,以溫灸之。臟寒證可取相應的腧穴,以溫灸之。“寒者留之寒者留之” 是說寒證應當久留針的方法進行治療,以是說寒證應當久留針的方法進行治療,以激發其經氣,使陽氣來復、散其寒邪。激發其經氣,使陽氣來復、散其寒邪。二補虛與瀉實二補虛與瀉實虛是指正氣虛弱;虛是指正氣虛弱;實是指邪氣偏盛。實是指邪氣偏盛。補虛就是扶助人體的正氣,增強臟腑器官的功能,補益人補虛就是扶助人體的正氣,增強臟腑器官的功能,補益人體的陰陽氣血以抗御

37、疾病。瀉實就是驅除邪氣,以利于正體的陰陽氣血以抗御疾病。瀉實就是驅除邪氣,以利于正氣的恢復。針灸的氣的恢復。針灸的“補虛補虛”與與“瀉實瀉實”,是通過針和灸的,是通過針和灸的方法激發機體本身的調節機能,從而產生補瀉的作用,達方法激發機體本身的調節機能,從而產生補瀉的作用,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到扶正祛邪的目的。靈樞靈樞九針十二原九針十二原:“凡用針者,虛則實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瀉之,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之,滿則瀉之,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靈樞靈樞經脈經脈“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

38、之。以經取之?!毖a法:補法:“虛則補之虛則補之”。在邪正斗爭中,如果正氣不足,。在邪正斗爭中,如果正氣不足,并為矛盾的主要方面時,其癥狀多表現為虛癥。其中陽并為矛盾的主要方面時,其癥狀多表現為虛癥。其中陽虛、氣虛者,毫針刺用補法,并灸,以振奮陽氣;陰虛虛、氣虛者,毫針刺用補法,并灸,以振奮陽氣;陰虛者,毫針刺用補法,以養其陰。者,毫針刺用補法,以養其陰。“陷下則灸之。陷下則灸之?!?一是指中氣下陷,失于固攝;二是血一是指中氣下陷,失于固攝;二是血絡空虛;三是指脈象沉下,四是陽氣暴脫、脈危欲絕之絡空虛;三是指脈象沉下,四是陽氣暴脫、脈危欲絕之危象。都可以用艾灸的方法危象。都可以用艾灸的方法正確運

39、用這一原則,除正確地掌握針灸補瀉的操作方法正確運用這一原則,除正確地掌握針灸補瀉的操作方法外,還要講究腧穴的配伍,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外,還要講究腧穴的配伍,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瀉法:瀉法:“實則瀉之實則瀉之”“”“盛盛”指邪氣亢盛,指邪氣亢盛,“瀉瀉”指治療方法。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過程,就指治療方法。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過程,就是邪正斗爭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如邪氣亢盛,是邪正斗爭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如邪氣亢盛,并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時,其癥候表現為實證。并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時,其癥候表現為實證。治療用瀉法,或用毫針瀉之,或用三棱針放血,治療用瀉法,或用毫針瀉之,或用三棱針放血,或用梅花針

40、重扣出血,以祛除病邪、邪去正安、或用梅花針重扣出血,以祛除病邪、邪去正安、疾病才能痊愈。疾病才能痊愈。“宛陳則除之宛陳則除之”是是“實則瀉之實則瀉之”的一種。的一種?!巴鹜稹蓖拜逸摇保簦罘e、瘀滯、瘀結之義;,同郁,蓄積、瘀滯、瘀結之義;“陳陳”,久也,引,久也,引申為時間長久。申為時間長久?!巴痍愅痍悺狈褐附j脈瘀阻之類的病證。泛指絡脈瘀阻之類的病證?!俺?,去也,破除的意思,即,去也,破除的意思,即“清除清除”,指清除瘀血的,指清除瘀血的刺血療法。刺血療法。故凡由絡脈瘀阻而引起的病證,均應以三棱針點刺出血故凡由絡脈瘀阻而引起的病證,均應以三棱針點刺出血治之。如閃挫扭傷、毒蟲咬傷、丹

41、毒等引起的肌膚紅腫治之。如閃挫扭傷、毒蟲咬傷、丹毒等引起的肌膚紅腫熱痛、青紫腫脹,可選用局部絡脈或瘀血部位以三棱針熱痛、青紫腫脹,可選用局部絡脈或瘀血部位以三棱針點刺出血治之,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對于點刺出血治之,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對于“郁陳郁陳”較重者,可在點刺出血后再加拔火罐,便可排出更多的較重者,可在點刺出血后再加拔火罐,便可排出更多的惡血,促進病愈。另外如腱鞘囊腫、小兒疳疾的點刺放惡血,促進病愈。另外如腱鞘囊腫、小兒疳疾的點刺放液治療也屬此類。液治療也屬此類。補瀉兼施補瀉兼施 疾病的臨床證候常表現為虛實夾雜,治療上應當補疾病的臨床證候常表現為虛實夾雜,治療上應當補瀉兼施。若病屬本

42、虛標實之證,正氣既衰又見邪實之象瀉兼施。若病屬本虛標實之證,正氣既衰又見邪實之象,則應瀉實與補虛兼顧,或者先行補虛,而后瀉實。同,則應瀉實與補虛兼顧,或者先行補虛,而后瀉實。同時還根據虛實程度的輕重緩急,來決定補瀉的多少與先時還根據虛實程度的輕重緩急,來決定補瀉的多少與先后。后。對邪實正虛的疾病,一味瀉實或單純補虛都是片面的,對邪實正虛的疾病,一味瀉實或單純補虛都是片面的,唯有虛實同治、攻補兼施才是理想之策。如陰虛不能制唯有虛實同治、攻補兼施才是理想之策。如陰虛不能制陽引起的肝陽上亢之證,應育陰潛陽,宜補太溪、復溜陽引起的肝陽上亢之證,應育陰潛陽,宜補太溪、復溜以滋養腎陰,又瀉太沖、行間以平降

43、肝陽。以滋養腎陰,又瀉太沖、行間以平降肝陽。不盛不虛以經取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在一般情況下,凡某一經絡、臟腑的病變,而未涉及其在一般情況下,凡某一經絡、臟腑的病變,而未涉及其他經絡、臟腑者,則可在該經絡上取穴補瀉之,此即他經絡、臟腑者,則可在該經絡上取穴補瀉之,此即“不盛不虛以經取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主要是由于病變臟腑、經脈本身。主要是由于病變臟腑、經脈本身一時性的氣血紊亂,而不涉及其他臟腑、經脈,屬本經一時性的氣血紊亂,而不涉及其他臟腑、經脈,屬本經自病,并非病證本身無虛實可言,而是臟腑、經絡的虛自病,并非病證本身無虛實可言,而是臟腑、經絡的虛實表現不甚明顯或虛實兼而有之。實表現不甚明顯或虛

44、實兼而有之。難經難經六十九難六十九難說說“不虛不實,以經取之者,是正經自生病,不中他邪也不虛不實,以經取之者,是正經自生病,不中他邪也。當自取其經,故言以經取之。當自取其經,故言以經取之?!倍嘣诒窘浹浫⊙ㄖ味嘣诒窘浹浫⊙ㄖ委?,常以原穴和五輸穴為主。當針下得氣后,再行平補療,常以原穴和五輸穴為主。當針下得氣后,再行平補平瀉手法,使本經氣血調和,臟腑功能恢復正常。平瀉手法,使本經氣血調和,臟腑功能恢復正常。 在臨床上,虛證和實證的表現是錯綜復雜、變化多端的,諸如有表在臨床上,虛證和實證的表現是錯綜復雜、變化多端的,諸如有表虛里實或表實里虛、上虛下實或上實下虛,還有真虛假實、真實假虛里實或表實里

45、虛、上虛下實或上實下虛,還有真虛假實、真實假虛等等。所以,補虛瀉實治則的運用,也必須靈活應變。單純的虛虛等等。所以,補虛瀉實治則的運用,也必須靈活應變。單純的虛證或實證,就單用補法或瀉法。如實熱證多采用淺刺出血的方法,證或實證,就單用補法或瀉法。如實熱證多采用淺刺出血的方法,虛寒證多采用留針補法或施用灸法等。若是虛實夾雜,則必須補瀉虛寒證多采用留針補法或施用灸法等。若是虛實夾雜,則必須補瀉兼施。兼施。補虛瀉實既是針灸原則,又是針灸治病的重要方法。補虛瀉實既是針灸原則,又是針灸治病的重要方法。靈樞靈樞九針十九針十二原二原篇說:篇說:“無實(實),無虛(虛),損不足而益有余,是謂無實(實),無虛(

46、虛),損不足而益有余,是謂甚病,病益甚。甚病,病益甚。”類經類經也說:也說:“凡用針者,但可瀉其多,不可凡用針者,但可瀉其多,不可瀉其少,當詳察血氣,而為之補瀉也。瀉其少,當詳察血氣,而為之補瀉也?!倍济鞔_指出補瀉不可誤用都明確指出補瀉不可誤用,不可犯,不可犯“虛虛實實虛虛實實”之戒。否則,就會造成之戒。否則,就會造成“補瀉反則病益篤補瀉反則病益篤”的不良后果。的不良后果。三、局部與整體三、局部與整體人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在經絡的作用下,內聯臟腑,外人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在經絡的作用下,內聯臟腑,外絡四肢百骸,聯系內外,貫通上下,將人體各部有機地絡四肢百骸,聯系內外,貫通上下,將人體各部有機地聯系起來。所以一旦人體陰陽失調,引起疾病,就表現聯系起來。所以一旦人體陰陽失調,引起疾病,就表現出一系列癥狀。而某一癥狀往往是某些內在疾病的一種出一系列癥狀。而某一癥狀往往是某些內在疾病的一種表現。表現。 如眩暈,氣血虧虛、痰濕中阻、肝陽上亢均可引如眩暈,氣血虧虛、痰濕中阻、肝陽上亢均可引起,所以在治療時,必須處理局部和整體的關系起,所以在治療時,必須處理局部和整體的關系1.局部治療:一般是針對局部病證的治療。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