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傳統治療技術_第1頁
中醫傳統治療技術_第2頁
中醫傳統治療技術_第3頁
中醫傳統治療技術_第4頁
中醫傳統治療技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授課教師:劉楊授課班級:G09保健中醫傳統治療技術緒論相關主要內容一、中醫特色療法的概念一、中醫特色療法的概念二、中醫特色療法的形成和發展二、中醫特色療法的形成和發展三、中醫特色療法的特點三、中醫特色療法的特點四、中醫特色療法的學習方法四、中醫特色療法的學習方法一、中醫特色療法的概念一、中醫特色療法的概念 中醫特色療法是以中醫理論中醫特色療法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對中醫獨具特色的治療為指導,對中醫獨具特色的治療方法進行總結、闡明其機制,并方法進行總結、闡明其機制,并將其運用于疾病治療過程中的一將其運用于疾病治療過程中的一門學科。門學科。分類:藥物療法、針灸療法、推分類:藥物療法、針灸療法、推拿療

2、法、局部療法、其他療法。拿療法、局部療法、其他療法。二、中醫特色療法的形成和發展二、中醫特色療法的形成和發展(一)藥物療法的形成和發展(一)藥物療法的形成和發展1.1.先秦、秦、漢時期先秦、秦、漢時期(1 1)五十二病方五十二病方,記錄了內服方、熏洗法、藥摩法等多,記錄了內服方、熏洗法、藥摩法等多種藥物療法種藥物療法(2 2)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漢,第一部藥物學專著,記錄藥物,漢,第一部藥物學專著,記錄藥物365365種種(3 3)黃帝內經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4 4)傷寒雜病論傷寒雜病論,東漢,張仲景,標志著中醫,東漢,張仲景,標志著中醫辨證論治的確立,

3、六經辨證辨證論治的確立,六經辨證(5 5)華佗,麻沸散)華佗,麻沸散 2.2.晉、隋、唐時期晉、隋、唐時期(1 1)千金方千金方、肘后備急方肘后備急方,唐,孫思邈,唐,孫思邈,臟腑辨證臟腑辨證(2 2)經效產寶經效產寶,唐,昝(,唐,昝(zanzan)殷,最早的)殷,最早的婦科學專著婦科學專著(3 3)外臺秘要外臺秘要,唐,王燾,唐,王燾3.3.宋、金、元時期:中醫理論體系產生了突破性進展宋、金、元時期:中醫理論體系產生了突破性進展(1 1)三因極一病癥方論三因極一病癥方論,宋,陳無擇,宋,陳無擇,“三因學說三因學說”(2 2)小兒藥證直訣小兒藥證直訣,宋,錢乙,宋,錢乙,“易虛易實,易寒易熱

4、易虛易實,易寒易熱”(3 3)金元四大家:)金元四大家: 劉完素劉完素:“主火派主火派”、“寒涼派寒涼派” 李杲李杲:“脾胃學派脾胃學派” 張從正張從正:“攻邪派攻邪派” 朱丹溪朱丹溪:集大成者,:集大成者, “ “郁證郁證”,“百病多因痰作祟百病多因痰作祟” ” , “陽常有余,陰常不足陽常有余,陰常不足”,“養陰學派養陰學派”4.4.明清時期:中醫理論體系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明清時期:中醫理論體系得到進一步的發展(1 1)本草綱目本草綱目,明,李時珍,明,李時珍(2 2)串雅串雅,清,趙學敏,清,趙學敏(二)針灸療法的形成和發展(二)針灸療法的形成和發展1.1.靈樞靈樞,九針,九針2.2.難經

5、難經,提出榮衛補瀉和四時針法,提出榮衛補瀉和四時針法3.3.針灸甲乙經針灸甲乙經,晉,皇甫謐,晉,皇甫謐4.4.孫思邈,阿是穴孫思邈,阿是穴5.5.王惟一,宋,王惟一,宋,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三)推拿療法的形成和發展(三)推拿療法的形成和發展1.1.內經內經,員針、鍉針,員針、鍉針2.2.傷寒雜病論傷寒雜病論,按摩與導引、吐納、針灸諸法相提并,按摩與導引、吐納、針灸諸法相提并論,強調其保健功能論,強調其保健功能3.3.肘后備急方肘后備急方、小品方小品方、劉涓子鬼遺方劉涓子鬼遺方4.4.南朝,搓,捻,揉,纏等手法;又發展了拿法、捏脊法、南朝,搓,捻,揉,纏等手法;又發展了拿法、捏脊

6、法、抄舉法、擲背法。抄舉法、擲背法。5.5.清,正骨八法,清,正骨八法,“摸、按、端、提、推、拿、摩、接摸、按、端、提、推、拿、摩、接”(四)局部療法的形成和發展(四)局部療法的形成和發展(五)其他特色療法的形成和發展(五)其他特色療法的形成和發展二、中醫特色療法的特點二、中醫特色療法的特點(一)中醫特色療法最顯著的特點:自然性(一)中醫特色療法最顯著的特點:自然性1 1、利用自然物質、利用自然物質2 2、樸素的治療手段、樸素的治療手段(二)中醫特色療法的第二個特點:多樣性和實(二)中醫特色療法的第二個特點:多樣性和實用性用性三、中醫特色療法的學習方法三、中醫特色療法的學習方法(一)首先,須掌

7、握中醫基礎理論,針灸學,推(一)首先,須掌握中醫基礎理論,針灸學,推拿學及相關臨床知識拿學及相關臨床知識(二)其次,熟記基礎知識,勤于實踐(二)其次,熟記基礎知識,勤于實踐第二章:藥物貼敷療法相關主要內容一、貼敷療法的基本原理一、貼敷療法的基本原理二、藥物貼敷療法的器具、基質與滲透劑二、藥物貼敷療法的器具、基質與滲透劑三、藥物貼敷療法的常用劑型與制備三、藥物貼敷療法的常用劑型與制備四、藥物貼敷療法的適應癥與禁忌癥四、藥物貼敷療法的適應癥與禁忌癥五、藥物貼敷療法的優缺點和注意事項五、藥物貼敷療法的優缺點和注意事項六、藥物貼敷療法的臨床應用六、藥物貼敷療法的臨床應用一、貼敷療法的基本原理一、貼敷療

8、法的基本原理(一)中醫理論原理(一)中醫理論原理1.1.調和陰陽,改善臟腑功能調和陰陽,改善臟腑功能 素問五臟別論:“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2.2.祛除邪氣,疏通經絡祛除邪氣,疏通經絡 “邪氣”特指外感之邪氣,包括風、寒、暑、濕、燥、火。 經絡:人體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的通道。 靈樞 經脈:“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二)現代醫學理論(二)現代醫學理論1.1.整體作用整體作用(1)透皮吸收作用(2)水合作用 溶質的分子或離子與溶劑的分子相結合的作用稱為溶劑化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水合離子

9、),這一過程放出熱量。對于水溶液來說,這種作用稱為水合作用,屬于化學變化。(3)表面活性劑作用(4)促進吸收的作用2.2.局部作用局部作用(1)抗菌抗病毒作用(2)祛腐生肌作用二、藥物貼敷療法的器具、基質和滲透劑二、藥物貼敷療法的器具、基質和滲透劑1.1.器具器具(1)粉碎器:用以粉碎,研磨、碾壓飲片(2)粘貼劑:固定物2.2.基質:酒、醋、凡士林、蒜、生姜等基質:酒、醋、凡士林、蒜、生姜等3.3.滲透劑:是促進藥物向皮下滲透的促進物滲透劑:是促進藥物向皮下滲透的促進物三、藥物貼敷療法的常用劑型和制備三、藥物貼敷療法的常用劑型和制備(一)鮮藥泥劑(一)鮮藥泥劑(二)鮮藥汁劑(二)鮮藥汁劑(三)

10、藥液劑(三)藥液劑(四)藥糊劑(四)藥糊劑(五)藥膏劑(五)藥膏劑(六)膏藥(六)膏藥四、藥物貼敷療法的適應癥和禁忌癥四、藥物貼敷療法的適應癥和禁忌癥(一)適應癥:內、外、婦、兒、五官科(一)適應癥:內、外、婦、兒、五官科(二)禁忌癥:(二)禁忌癥:1.1.沒有絕對的禁忌癥沒有絕對的禁忌癥2.2.對藥物過敏者應慎用對藥物過敏者應慎用3.3.孕婦慎用孕婦慎用4.4.危、急、重癥患者應慎用危、急、重癥患者應慎用五、藥物貼敷療法的優點和注意事項五、藥物貼敷療法的優點和注意事項(一)優點:(一)優點:穩定、快速、安全、廉價、廣泛穩定、快速、安全、廉價、廣泛(二)注意事項:(二)注意事項:1.1.治病遵內治之理,重視治病遵內治之理,重視辨證論治辨證論治2.2.貼敷部位(穴位)要按常規消毒貼敷部位(穴位)要按常規消毒3.3.合理選擇調和劑合理選擇調和劑4.4.穴位貼敷后要外加固定,以防止藥物脫落或移位穴位貼敷后要外加固定,以防止藥物脫落或移位5.5.貼敷部位不宜連續貼敷過久,應交替使用,以免藥物刺激太久,造貼敷部位不宜連續貼敷過久,應交替使用,以免藥物刺激太久,造成皮膚潰瘍,影響治療成皮膚潰瘍,影響治療6.6.頭面部、關節、心臟、及大血管附近不宜用刺激性太強的藥物發皰頭面部、關節、心臟、及大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