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南街聚鑫小區2樓巖土工程勘察報告詳勘_第1頁
青石南街聚鑫小區2樓巖土工程勘察報告詳勘_第2頁
青石南街聚鑫小區2樓巖土工程勘察報告詳勘_第3頁
青石南街聚鑫小區2樓巖土工程勘察報告詳勘_第4頁
青石南街聚鑫小區2樓巖土工程勘察報告詳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經 理: 總 工 程 師: 審 核: 項 目 負 責 人:技 術 負 責 人: 報 告 編 寫 人: 目 錄1 緒言11.1 工程概況11.2 擬建建筑物11.3 勘察目的與要求11.4 巖土工程勘察、設計等級22勘察工作22.1 工作依據22.2 工作量布置原則32.3 勘探方法32.4 室內試驗42.5 完成工作量53場地工程地質條件63.1地形地貌63.2地層時代及成因類型63.3地基土構成及巖性特征63.4不良地質作用83.5場地地下水84 地基土物理力學性質指標統計分析84.1地基土物理力學性質指標統計原則84.2地基土物理力學性質指標的分析與選用94.3指標統計結果及參數建議95場

2、地巖土綜合分析評價115.1 地震效應115.2地基濕陷性125.3地基均勻性評價135.4場地穩定性、適宜性評價135.5地基土的腐蝕性135.6天然地基土承載力評價146地基與基坑工程方案146.1天然地基可行性分析146.2地基處理156.3基坑支護及降水157 結論與建議157.1 結論157.2 建議16附圖、表:名 稱 編號1建筑物與勘探點平面位置圖 No.012工程地質剖面圖 No.02063鉆孔柱狀圖 No.0794濕陷性評價表 No.表13附件:檢測試驗報告(土工試驗)1 緒言1.1 工程概況工程名稱: 青石南街聚鑫小區(2#樓)建設單位: 青石南街擬建場地位于山西省定襄縣河

3、邊鎮青石南街,1#樓南側50米位置。擬建建筑物為1幢6層住宅樓。2012年10月,我公司受建設單位的委托,對該項目進行巖土工程詳細勘察工作(一次性詳細勘察)。本次勘察外業鉆探及原位測試工作始于2012年10月12日,至2012年10月16日結束;室內土工試驗由我公司委托山西春暉工程質量檢測有限責任公司化驗室于2012年10月18日開始,于10月26日完成并提交了成果報告;內業資料整理及報告書編寫工作于2012年10月31日結束。1.2 擬建建筑物本工程住宅樓平面呈矩形,長56m,寬13m,地上6層,設1層地下室,各建筑物的平面位置詳見建筑物與勘探點平面位置圖(No.01)。擬建建筑物規模、荷載

4、、結構特點、基礎形式及埋深等詳見表1.2。 表1.2 各擬建建筑物情況建筑物名稱平面尺寸(m×m)地上層數地下層數基礎形式結構形式預估基底壓力(kPa)預估整平標(m)基礎埋深(m)2#住宅樓13×5661筏板框架120732.02.01.3 勘察目的與要求根據國家現行規程、規范及業主提供的勘察要求,本次勘察的主要目的與要求如下:查明不良地質作用的成因、類型、分布范圍、發展趨勢及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議,評價場地的穩定性、建筑的適宜性;查明建筑范圍內巖土層的類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評價地基的穩定性、均勻性,提供地基土的承載力特征值;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條件,提供地

5、下水位及變化幅度,判定地基土對建筑材料的腐蝕性;對場地地基濕陷性土層及濕陷等級進行評價;對地基土的工程特性和地基的穩定性進行分析評價,提出各土層的天然地基承載力特征值;論證天然地基的可行性;提供基坑設計所需巖土技術參數,提供基坑開挖、支護及降水方案建議;提供場地土的標準凍結深度。1.4 巖土工程勘察、設計等級根據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確定本工程擬建構筑物的重要性等級為三級,場地及地基等級均為二級。綜合分析確定,本工程巖土工程勘察等級為乙級。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11)表,擬建建筑物地基基礎設計等級為丙級;根據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

6、GB50223-2008),本工程抗震設防類別為標準設防類( 丙類 );按濕陷性黃土地區建筑規范(GB50025-2004)本工程擬建建筑物為丙級。2勘察工作2.1 工作依據建設單位提供的勘察要求及總平面布置圖(1:1000電子版)。國家、行業、地方及協會現行有關規范、規程、標準: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 50007-2011);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1-2010);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GB 50223-2008);土工試驗方法標準(GB/T 50123-1999);濕陷性黃土地區建筑規范(GB50025-200

7、4)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JGJ 79-2002);原狀土取樣技術標準(JGJ 89-92);建筑工程地質鉆探技術標準(JGJ 87-92);建筑工程勘察文件編制標準(DBJ04-248-2006);建筑地基基礎勘察設計規范(DBJ04-258-2008)。2.2 工作量布置原則本工程按中等復雜場地要求布置工作量。勘探點間距及布置形式:勘探點主要沿建筑物角點、周邊布置,勘探點間距控制在30.0m以內。勘探點深度:主要依據建筑物基礎形式、基底壓力、估算壓縮層深度及滿足抗震評價所需深度確定。孔深為15.020.0m。勘探點類型:本次勘察采取鉆探取樣、取土試樣探井、標貫等多種手段進行綜合勘察與評價。

8、本次勘察勘探孔均為采取土試樣和進行原位測試的勘探點。2.3 勘探方法勘探點位測設及標高測量勘探點位測設由我公司專業測量人員采用RTK按業主提供的總平面位置圖坐標進行測設,并實測了各勘探點孔口高程。引測坐標點位于太鋼礦區,采用1954北京坐標系,高程采用黃海高程系統。具體引測點坐標及高程詳見下表:表 引測點坐標及高程一覽表引測點序號坐標高程X(m)Y(m)(m)124279685.06237684903.631801.940334278252.69237683351.378903.415鉆(掘)探與取樣鉆探:外業鉆探采用XY-150型回轉型工程鉆機,采用干法回轉鉆進,采用敞口薄壁取土器靜壓法采取

9、土樣。取土試樣探井采用機械洛陽鏟掘探成孔,人工側壁刻取土樣。取樣:鉆孔采取土樣采用薄壁取土器,粘性土和粉土采取了100×150mm不擾動土樣,土樣質量等級不低于級,取土間距1.52.0m。探井取樣間距為1.00m,取土規格120×200mm,土樣等級為級。原位測試標準貫入試驗:采用自動脫鉤的自由落錘法進行錘擊,按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3條要求進行了試驗。2.4 室內試驗本次室內土工試驗均按土工試驗方法標準(GB/T50123-1999)要求進行。物理性質試驗所有不擾動土樣均進行了土的分類指標及物理性質指標試驗。試驗項目主要為含水量、密

10、度(環刀法)、比重(比重瓶法)、界限含水量試驗(液、塑限聯合測定法)。顆粒分析試驗對所有砂土、碎石土均進行了篩分法顆粒分析試驗,并定名。壓縮固結試驗對所有不擾動土樣均進行了壓縮固結試驗,其中固結壓力0-10m為200kPa,10-20m為300 kPa。抗剪強度試驗選取TJ1(位于1#住宅樓上的探井)、TJ5#探井,8m以上的不擾動土樣增做了固結快剪試驗。濕陷性試驗所有探井不擾動土樣均進行了雙線法濕陷性試驗,測定了濕陷系數及濕陷起始壓力,并實測了自重濕陷系數。2.4.6土的易溶鹽含量試驗分別選取選擇TJ1#探井1.0m處、TJ5#探井1.0m處土樣增做了地基土對建筑材料的腐蝕性試驗。試驗項目包

11、括:pH值、Ca2+、Mg2+、Cl、SO42、HCO3、CO32的易溶鹽(土水比1:5)分析。按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表規定的試驗方法進行試驗。2.5 完成工作量本次勘察共布置并完成勘探鉆孔6個,深度為10.0020.00m;其中標貫孔2個,孔深15.0020.00m;取土標貫鉆孔1個,孔深15.00m;取土試樣探井3個,孔深10.0016.50m。累計鉆、掘探總進尺92.5m。共采取不擾動土樣40件、擾動土試樣33件,共進行標準貫入試驗33次。各勘探點類型、深度、位置及完成工作量詳見建筑物與勘探點平面位置圖(No.01)及勘探點一覽表(表2.5)。表

12、2.5 勘探點統計一覽表ZK1取土標貫鉆孔15732.14271032.078420723.63109ZK2標準貫入試驗孔15731.84271018.338420751.82911ZK3標準貫入試驗孔20731.34271018.768420695.80613TJ4取土試樣探井16.5731.64271032.078420751.829TJ5取土試樣探井16730.94271018.058420723.35TJ6取土試樣探井10731.94271032.078420695.8293場地工程地質條件3.1地形地貌場地地貌單元屬沖洪積平原區。 場地較平坦,勘察期間各孔孔口標高介于730.9m(T

13、J5#)732.1m(ZK1#)之間,相對高差為1.20m。3.2地層時代及成因類型根據本次勘察揭露地層資料,結合區域地質資料綜合分析,本次勘察深度范圍內地基土沉積時代成因類型自上而下依次為:第四系全新統人工堆積層(Q42ml),以第2層素填土層底為界;第四系全新統沖洪積層(Q4al+pl),以第層粉土層底為底界,本次勘察未揭穿該層。3.3地基土構成及巖性特征根據外業鉆探、原位測試及室內土工試驗結果,在勘探深度范圍內,場地地基土自上而下可劃分為4層:第層:人工填土(Q42ml),依其成分不同分為兩個亞層:第1層:雜填土(Q42ml)雜色,主要由碎石、磚塊、煤屑等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組成,充填物主

14、要以粉土為主,松散,力學性質不均。主要分布在ZK1#、TJ3#鉆孔地段。第2層:素填土(Q42ml)黃褐色,巖性主要為粉土為主,含云母、氧化物、煤屑等,稍濕,稍密,搖振反應中等,無光澤,干強度及韌性低。輕微濕陷性中等濕陷性。第層:濕陷性粉土(Q4al+pl)褐黃黃褐色,含云母、氧化物、煤屑、砂粒,有蟲孔,可見菌絲,夾有零星姜石,稍濕,稍密,搖振反應中等,韌性低,干強度低,壓縮系數a介于0.1060.811MPa-1之間,具中高壓縮性,輕微濕陷性強烈濕陷性。標貫試驗錘擊數N值(實測值)介于5.014.0擊之間,平均10.1擊。該層在TJ6約6m處遇見漂石,尺寸300mm400mm。第層:粉土(Q

15、4al+pl)褐黃黃褐色,含云母、氧化鐵、氧化鋁、鈣質結核,含有粉質粘土薄層,粉砂成分。稍濕濕,稍密中密,搖振反應中等,韌性低,干強度低,壓縮系數a介于0.1000.200MPa-1之間,具中壓縮性。標貫試驗錘擊數N值(實測值)介于8.020.0擊之間,平均14.50擊。第層:粉土(Q4al+pl)黃褐色,含云母、氧化物、有砂質成分及零星鈣質結核等,稍濕濕,中密,搖振反應中等,韌性低,干強度低,壓縮系數a介于0.1180.329MPa-1之間,具中壓縮性。標貫試驗錘擊數N值(實測值)介于6.012.0擊之間,平均9.6擊。以上各層空間展布情況詳見工程地質剖面圖(No.02No.06)及鉆孔柱狀

16、圖(No.07No.12)。各樓各層地基土層厚、層底埋深、層底標高及揭穿鉆孔數統計結果詳見表。2.401.201.802.401.201.80730.40 729.70 730.05 23.400.602.345.400.603.06730.70 726.70 728.48 56.401.603.777.004.306.34727.60724.30725.3067.006.606.9014.0013.5013.65718.50 717.30 717.83 4所有鉆孔均未揭穿,揭露最大厚度6.00m, 最大層底埋深20.00m3.4不良地質作用場地內及周邊無影響場地穩定性及工程安全的巖溶、崩塌、

17、滑坡、地面塌陷、地面沉降、泥石流等不良地質作用。3.5場地地下水本次勘探深度范圍內揭露地下水類型為潛水,潛水以大氣降水入滲補給為主;勘察期間實測穩定水位埋深為16.5m,水位標高714.8m。勘察期間為平水期,地下水位隨季節性變化幅度為1.00m左右。4 地基土物理力學性質指標統計分析4.1地基土物理力學性質指標統計原則 對沉積時代相同的層位具有相同工程特性的指標作為同一工程地質統計單元體。 單元體中透鏡體指標不參與統計。 對過于離散及有明顯異常的指標統計時舍去。 標貫指標以試驗點擊數為子樣進行統計,標貫擊數為實測值及經桿長修正后的擊數,桿長修正按照建筑地基基礎勘察設計規范(DBJ04-258

18、-2008)進行。 各項指標統計值一般提供范圍值、算術平均值、標準差、變異系數及統計頻數,若子樣少于6個,只提供范圍值、算術平均值及統計頻數。4.2地基土物理力學性質指標的分析與選用由于地基土本身的差異性以及土樣在采取、運送及試驗過程中一些不可避免的人為擾動等原因,從而造成個別指標不同程度失真和離散性偏大,為此在選用各項指標時,應根據指標的性質、用途及重要性按不利組合分別選用平均值、最大、最小平均值,或按下式對平均值修正后作為各指標的標準值。修正公式如下:式中:k 巖土指標標準值;m巖土指標平均值;s統計修正系數;n統計頻數;變異系數;±按不利組合取“+”號或“-”號。當探井指標與鉆

19、孔指標并存時,應優先選用探井指標。4.3指標統計結果及參數建議檢測試驗報告(土工試驗)標貫試驗指標詳見工程地質剖面圖(No:0206),其分層統計結果見表4.3.2;表-1 地基土物理力學性質指標統計表(探井指標) 層序名稱項目含水量(%)濕密度0(g/cm3)干密度d(g/cm3)飽和度Sr(%)孔隙比e液限WL(%)塑限WP(%)塑性指數Ip液性指數IL濕陷性粉土最大值18.6 1.771.5354.91.13525.516.59.0 最小值7.0 1.391.2620.20.76221.115.16.0 平均值11.1 1.52 1.37 31.3 0.971 23.4 15.9 7.6

20、 <0 標準差3.848 0.114 0.085 12.068 0.121 1.239 0.411 0.834 變異系數0.347 0.075 0.062 0.385 0.125 0.053 0.026 0.110 頻 數1111111111111111粉土最大值20.5 1.96 1.75 76.6 0.82 27.5 17.5 10.0 最小值12.1 1.72 1.48 45.8 0.54 23.7 16.0 7.7 平均值16.9 1.81 1.55 61.5 0.74 25.0 16.5 8.5 <0 標準差2.475 0.058 0.065 6.940 0.069 1.

21、194 0.495 0.707 變異系數0.146 0.032 0.042 0.113 0.092 0.048 0.030 0.083 頻 數25 25 25 25 25 25 25 25 粉土最大值25.4 2.04 1.67 97.7 0.817 28.5 18.4 10.3 0.73 最小值22.2 1.87 1.49 84.2 0.611 25.0 17.2 7.6 0.63 平均值22.9 1.93 1.57 86.1 0.724 26.0 17.4 8.6 0.63 標準差1.418 0.068 0.068 6.338 0.079 1.486 0.540 1.126 0.041 變

22、異系數0.062 0.035 0.044 0.074 0.109 0.057 0.031 0.131 0.065 頻 數666666666表 各土層原位測試指標統計結果表層序及巖 性項 目標貫擊數(擊)實測值修正值濕陷性粉土最大值14.012.5最小值5.04.8平均值10.19.4標準差2.8502.546變異系數0.2820.272統計個數88粉土最大值2015.4最小值86.3平均值14.511.8標準差3.5902.700變異系數0.2480.229統計個數1414粉土最大值128.4最小值64.6平均值9.67.0標準差變異系數統計個數5表4.3.3.1 地基土壓縮指標統計表層序值別

23、壓縮系數(Mpa-1)層序值別壓縮模量(MPa)aaEsEs0.2-0.3濕陷性粉土(探井指標)最大值0.811濕陷性粉土(探井指標)最大值18.366最小值0.106最小值2.632平均值0.251 平均值11.321 標準差0.215 標準差5.094 變異系數0.857 變異系數0.450 頻 數11頻 數11粉土(探井指標)最大值0.200 0.180 粉土(探井指標)最大值17.107 15.407 最小值0.100 0.100 最小值8.897 9.746 平均值0.147 0.147 平均值12.339 12.173 標準差0.032 0.029 標準差2.523 2.122 變

24、異系數0.217 0.199 變異系數0.204 0.174 頻 數177頻 數177粉土(探井指標)最大值0.329 0.248 粉土(探井指標)最大值14.274 20.811 最小值0.118 0.081 最小值5.333 7.073 平均值0.198 0.160 平均值9.937 12.723 標準差0.088 0.078 標準差4.036 6.124 變異系數0.443 0.485 變異系數0.406 0.481 頻 數66頻 數665場地巖土綜合分析評價5.1 地震效應抗震設防烈度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附錄A,定襄縣抗震設防烈度為8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

25、0.20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建筑場地類別根據本次勘察揭露地層情況,根據巖土名稱和性狀,場地內(1#樓)ZK1、ZK3鉆孔20.0m深度范圍內土層的等效剪切波速估算值分別為240m/s、230.50m/s,據區域地質資料本場地覆蓋層厚度dov50m,由此按照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表劃分該建筑場地類別為類。地基土液化判別勘察期間實測混合穩定水位埋深為16.5m,水位標高714.8m。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液化判別初判條件第3條,擬建場地可不考慮液化影響。建筑抗震地段劃分根據本次勘探揭露地層及室內土工試驗結果,結合地形、地貌綜合考慮,按建筑抗震設

26、計規范(GB50011-2010)第條劃分,擬建場地對建筑抗震屬于可進行建設的一般地段。5.1.5地基土震陷性本工程場地內第層濕陷性粉土孔隙比平均值為0.971,大于0.8,含水量平均值為11.1%,大于縮限,小于25%。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第及條及條文說明判定,本場地應考慮濕陷性粉土的震陷問題。5.2地基濕陷性根據本次勘察探井土樣試驗結果,擬建場地內濕陷性土層主要為第層濕陷性粉土,濕陷性試驗結果見表5.3.1。除個別土樣外濕陷起始壓力隨深度的增加呈逐漸增大趨勢,濕陷系數和自重濕陷系數隨深度增加呈減小趨勢。根據濕陷性黃土地區建筑規范(GB50025-2004)附錄C

27、結合地形地貌單元綜合判定第層濕陷性粉土不屬于新近堆積黃土。表5.3.1 濕陷性試驗結果表 層號濕陷系數自重濕陷系數濕陷起始壓力(kPa )濕陷土層厚(m)濕陷程度0.0150.1600.0060.077351971.606.40輕微強烈按濕陷性黃土地區建筑規范(GB50025-2004)第4.4節,自重濕陷量計算值自整平標高(732.00m)算起,濕陷量計算值自基底標高(730.00m)算起。根據計算結果當擬建場地整平標高為732.00m時,根據擬建場地的地質條件綜合判定為非自重濕陷場地,地基濕陷等級可按級考慮,各探井濕陷性評價計算結果詳見附表。5.3地基均勻性評價當1#住宅樓整平標高為732

28、.0m,基底埋深為2.00m,基底標高為730.0m,將主要以第層濕陷性為天然地基持力層,局部地段將以第2層素填土為地基持力層,持力層與下臥層物理力學性質差異較大,且屬于不同的工程地質單元。因此,擬建建筑物天然地基應為不均勻地基。據本次勘察結果及區域地質資料,場地及場地周圍無全新活動斷裂,亦未發現危及本工程安全及場地穩定性的其它不良地質作用,場地內亦不存在埋藏的河道、溝浜、孤石等對工程不利的其它埋藏物,因此擬建場地可視為相對穩定場地,可進行本工程建設。5.5地基土的腐蝕性根據本次勘察在TJ1#探井(1#樓)1.0m處、TJ5#探井1.0m處土樣地基土的腐蝕性分析試驗結果,按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

29、B50021-2001)(2009年版)表、表、表及附錄G評價,在場地環境類別為III類時,地基土對建筑材料的腐蝕性判定結果見表5.6.1-5.6.3。表5.5.1 按環境類型地基土對混凝土結構腐蝕性評價結果表 孔號SO42含量(mg/ kg)Mg2+(mg/kg)HCO3-(mg/ kg)SO42-評價結果Mg2+評價結果干濕交替無干濕交替TJ1732.3840.57241.45微微微TJ548.3715.89265.56微微微表5.5.2 按地層滲透性地基土對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腐蝕性評價結果表 孔號PH值PH值評價結果TJ17.60微TJ57.93微表5.5.3 地基土對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

30、腐蝕性評價結果表 孔號Cl-含量(mg/ kg)評價結果TJ1203.95微TJ57.95微綜合上表結果在場地環境類別為III類時,地基土對混凝土結構及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具微腐蝕性。試驗結果詳見附件檢測試驗報告(土工試驗)。層序巖性物性指標法標貫法建議值(kPa)(kPa)(kPa)雜填土70素填土8080濕陷性粉土110120110粉土170160160粉土1501401406地基與基坑工程方案6.1天然地基可行性分析當擬建場地預估整平標高為732.00m時,當2#住宅樓基礎埋深為2.00m時,其基底標高為730.0m,將主要以第層濕陷性為天然地基持力層,局部地段將以第2層素填土為地基

31、持力層,天然地基為不均勻地基,且擬建場地屬于非自重濕陷場地,地基濕陷等級為級(中等);因此2#住宅樓不應采用天然地基。6.2地基處理當擬建場地預估整平標高為732.00m時,當2#住宅樓基礎埋深為2.00m時,其基底標高為730.0m,將主要以第層濕陷性為天然地基持力層,局部地段將以第2層素填土為地基持力層。根據本工程地質條件,建(構)筑物特點及環境條件,從安全、技術、經濟、處理效果及施工周期等方面綜合考慮,為消除地基土濕陷性、提高地基土承載力,根據濕陷性黃土地區建筑規范(GB50025-2004)第條規定,可采用換填法進行地基處理,換填材料選用3:7灰土,換填厚度不小于2.5m,壓實系數不小于0.95。地基處理后應采取結構措施和檢漏防水措施。本工程擬建建筑物基礎埋深為2.00m時,據高層建筑巖土工程勘察規程(JGJ72-2004)第8.7節,基坑安全等級為三級。基坑開挖深度范圍內主要土層為第層人工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