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顏元教育思想(2015.5.18)_第1頁
第九章 顏元教育思想(2015.5.18)_第2頁
第九章 顏元教育思想(2015.5.18)_第3頁
第九章 顏元教育思想(2015.5.18)_第4頁
第九章 顏元教育思想(2015.5.18)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八章第八章 “開二千年不能開之口,下二千開二千年不能開之口,下二千年年不不 敢敢下之下之筆筆”顏元顏元“實學實學”教育思想教育思想 o 一、生平o 二、關于“實學”的教育目的o 三、“實學”的教育內容o 四、“習行”的教育方法一、生平一、生平 o 顏元(1635-1704年)字渾然,又字易直,河北博野人。因室名“習齋”,學者稱他為習齋先生。在批判理學,提倡實學方面,他的態度最為激進。一、生平一、生平o 1.1.發蒙教育與眾不同發蒙教育與眾不同: :雜雜o 習騎、射、劍、戟;o “究天象、地理及兵略”,精戰守機宜;o 通醫術;o 長術數。 一、生平一、生平o 2. 2. 學術思想變化學術思想變

2、化過程過程o 24歲時,陸王“心學”;o 26歲時,程朱“理學”;o 34歲堯舜周孔之道。 實實一、生平一、生平o 3. 3. 畢生從教畢生從教o 一生培養了眾多的學生,其中有記錄可查者達100多人。o 高足李貢(1650 1733年),繼承和發展了顏元的學說,形成了當時一個較為著名的學派,后人稱為“顏李學派顏李學派”。 o 顏元一生不以著述為事,其主要著述為四存編、習齋記余。二、教育目的二、教育目的: :培養培養“實才實德之士實才實德之士”o 1.對傳統教育的批判對傳統教育的批判o 批只專注批只專注“文墨世界文墨世界”o 在寄桐鄉錢生曉城一文中寫道:“迨于秦火之后,漢儒掇拾遺文,遂誤為訓詁之

3、學。晉人又誣為清談,漢、唐又流為佛、老,至宋人而加甚矣。仆嘗有言,訓詁、清談、禪宗、鄉愿,有一皆足以惑世誣民,而宋人兼之,烏得不晦圣道,誤蒼生至此也!”(顏元集,中華書局1987年版,439頁) 二、教育目的二、教育目的: :培養培養“實才實德之士實才實德之士”o 批義禮對立觀批義禮對立觀o 西漢董仲舒:“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o 兩宋理學家:“命天理,滅人欲。”o 顏元:“世有耕種,而不謀收獲者乎?世有荷網持鉤,而不計得魚者乎?”“宋儒之學不謀食,能無饑乎?” (顏元集,中華書局1987年版,163頁)在他看來,“利”是“義”的基礎,“全不謀利計功,是空寂,是腐儒”。當然,“利”

4、也不能離開“義”,而且“利”必須符合“義”。繼承和發展了南宋事功學派的思想,明確提出了“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不計其功”的命題。二、教育目的二、教育目的: :培養培養“實才實德之士實才實德之士”o 批八股取士批八股取士o “天下盡八股,中何用乎!故八股行而天下無學術,無學術則無政事,無政事則無治功,無治功則無升平矣。故八股之害,甚于故八股之害,甚于焚坑焚坑”。(顏元集,中華書局1987年版,691頁)二、教育目的二、教育目的: :培養培養“實才實德之士實才實德之士”o 顏元從宋弱、明亡的歷史教訓中深切感到宋明理學空談心性義理的危害。o “讀書愈多愈愚,審事愈無識,

5、辦經濟愈無力。” o 空言虛文的教育其害有三 :o 一是“壞人才”。即理學教育所培養的人才柔弱如婦人女子,無經天緯地之才。o 二是“滅圣學”。他認為理學家只從章句訓詁、注解講讀上用功,從而陷入了一種文墨世界,國家取士、教師授課、父兄提示、朋友切磋,皆以文字為準,這就丟棄了堯舜周孔的實學精神。o 三是“厄世運”。漢儒宋儒之學敗壞了學術與社會風氣。 二、教育目的二、教育目的: :培養培養“實才實德之士實才實德之士” o 2.2.關于教育的作用關于教育的作用o “如天不廢予,則以七字富天下富天下:墾荒,均田,興水利;以六字強天下強天下:人皆兵、官皆將;以以九字安天下九字安天下:舉人才,正大經,興禮樂

6、。”(顏元集,中華書局1987年版,763頁)o “昔人言本原之地在朝廷,吾則以為本原之地本原之地在學校在學校。”“朝廷,政之本也;學校,人才之本也,無人才則無政事矣”,“人才為政事之人才為政事之本,而學校尤為人才之本也本,而學校尤為人才之本也” (顏元集,中華書局1987年版,763頁)二、教育目的二、教育目的: :培養培養“實才實德之士實才實德之士”o 3.關于培養目的關于培養目的o “令天下之學校皆實才實德之士實才實德之士,則他日列之朝廷者皆經濟臣”,若“令天下之學校皆無才無德之士,則他日列之朝廷者皆庸碌臣”。(顏元集,中華書局1987年版,768頁)o “庶幾學則真學”,“真學不明,則

7、生民將永被毒禍”。又說,“彼以其虛,我以其實”,“救弊之道在實學不在空言。”(顏元集,中華書局1987年版)三、教育內容三、教育內容: “: “真學真學” “實學實學”o 內容內容(“(“托古改制托古改制” ) )o “唐、虞之世,學治俱在六府、三事六府、三事,外六府、三事而別有學術,便是異端異端。周、孔之時,學治只有個三物、外三物而別有學術,便是外道外道。”(顏元集,中華書局1987年版,685頁)o “六府六府”指金、木、水、火、土、谷;指金、木、水、火、土、谷;o “三事三事”指正德、利用、厚生;指正德、利用、厚生;尚書.大禹謨o “三物三物”指六德、六藝、六行指六德、六藝、六行。( 周

8、禮.地官)o “六德”為智、仁、圣、義、中、和; “六藝”為禮、樂、射、御、書、數;o “六行”為孝、友、睦、姻、任、恤。三、教育內容三、教育內容: “: “真學真學” “實學實學”“三事”(“三物”) “六府”“六齋”三、教育內容三、教育內容: “: “真學真學” “實學實學”o 漳南書院的六齋漳南書院的六齋o 文事齋:課禮、樂、書、數、天文、地理等科; o 武備齋:課黃帝、太公及孫、吳五子兵法,并攻守、營陣、陸水諸戰法,射御、技擊等科; o 經史齋:課十三經、歷代史、誥制、章奏、詩文等科; o 藝能齋:課水學、火學、工學、象數等科; o 理學齋:課靜坐、編著、程、朱、陸、王之學; o 帖括

9、齋:課八股舉業。(顏元集,中華書局1987年版,413頁) 四、教學方四、教學方法法:“:“習行習行”o 35歲時,“覺思不如學,而學不如習習”,便將家塾之名由“思古齋”改為“習齋習齋”。o 62歲規劃漳南書院時,又把講堂命名為“習講堂習講堂”。o “讀書無他道,只需在行行字著力”。(顏元集,中華書局1987年版,623頁)四、教學方法四、教學方法:“:“習行習行”o 他說任憑讀樂譜幾百遍,講問、思辯幾十次,但“總不能知”,必須博拊擊吹,口歌身舞,親下手一番,“方知樂是如此”,才真正知樂。o 學習數學知識也同樣如此,要“學而必習,習又必行”,如果不練習,又不在實際中運用,則“入市便差”。所以,

10、他認為不和自己的躬行實踐相結合的知識是無用的。四、教學方法四、教學方法:“:“習行習行”o 身體力行,堅持“力行”不斷,直至59歲時,還感到“思一日不習六藝,何以不愧習齋二字乎!”重視“習行”教學法直接原因是為了反對理學家靜坐讀書、空談心性的教學方法。對此,顏元自己說的很明確:理學家“不學一事,而以誦讀為學,以能講其所讀者為明道,為大儒,是吾憂也。” (顏元集,中華書局1987年版,192頁) o 接觸實際,重視練習,從親身躬行實踐中獲得知識,這可說是中國古代教學法發展上一次手足解放的運這可說是中國古代教學法發展上一次手足解放的運動動,它一反脫離實際的、注入式的、背誦教條的教學方法。四、教學方

11、法四、教學方法:“:“習行習行”o 顏元長期生活在農村,親自參加農業生產勞動。后來雖從事教育和學術研究活動,但從未脫離勞動。o 像他這樣一生不脫離農業生產勞動的著名教育家,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是不多見的。 人物評價人物評價 o 梁啟超:“博野顏元,生于窮鄉,育于異姓,飽更憂患,堅苦卓絕。其學有類羅馬之“斯多噶派”。其對于舊思想之解放,最為徹底。”o “有清一代學術,初期為程朱陸王之爭,次期為漢宋之爭,末期為新舊之爭。其間有人焉舉朱陸漢宋諸派所憑借者一切摧陷廓清之,對于二千年來思想界,為極猛烈極誠摯的大革命運動。其所樹的旗號曰“復古”,而其精神純為“現代的”。o(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 ) 人物評價

12、人物評價o 錢穆:“以言夫近三百年學術思想之大師,習齋要為巨擘矣。豈僅于三百年!上之為宋、元、明,其言心性義理,習齋既一壁推倒;下之為有清一代,其言訓詁考據,習齋亦一壁推倒。開二千年不能開之口,下二千年不敢下之開二千年不能開之口,下二千年不敢下之筆筆(王昆繩語,見居業堂集卷八與壻梁仙來書遙遙斯世),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可以為習齋詠矣。”(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結語結語o 注重 “習行”與重“實學”相表里,構成顏元教育思想不同于傳統教育的一大特色,是實學教是實學教育思想發展到高峰的產物,育思想發展到高峰的產物,在當時確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顏元盡管提出了許

13、多極有價值的觀點,但仍然是局限于古代的思想武庫,不可能提出新的改革封建傳統教育的主張來。在顏元去世一百多年后,中國社會發生根本變化,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傳統教育才開始走向瓦解。結語結語o 實學實學源于中國,流傳于韓國、日本等東亞國家,是一門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國際性學問。中國實學傳入朝鮮、日本后,與朝鮮、日本本土文化相結合,形成獨具特色的朝鮮實學朝鮮實學和日本實學和日本實學。近代東亞還有過作為儒學(朱子學,陽明學)別名的實學概念。這個實學概念在當今日本社會基本上被遺忘了。這個實學概念重視實心的部分,是和近代“實學”概念完全不同的地方。 結語結語o 中國實學研究會中國實學研究會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

14、部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登記, 1992年年10月成立的全國性月成立的全國性學術團體學術團體。本會以“實事求是”的理論為指導,團結、組織海內外熱心實學,關注社會現實問題的專家學者和政策決策者,以 “實心”、“實理”辦“實事”,反對照搬書本,空談“玄理”,不務實際,“興利除弊”的改革精神為核心理念,以經世致用、知行合一為研究目標,對中國和亞太地區的實學思想及其相關的現實問題進行歷史的、全面的、系統的研究。 參考資料o 1.趙娟.論顏元的實學教育思想傳統儒家教育哲學視野下的解讀.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河北師范大學學報( (教育科學教育科學版版) ),2010年09期.o 2.吳洪成;王月平.開創教育歷史新風氣的一代教育家顏元實學教育思想的評價及其現實啟示.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年03期.o 3.張曉笠;趙占領;馬欣.全國顏元思想文化研討會紀要.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