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滬科版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7.1 科學探究:牛頓第一定律第 1 課時 牛頓第一定律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知道牛頓第一定律,常識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通過對小車實驗的分析、比較,得出牛頓第一定律。【教學難點】1 . 明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觀點是錯誤的;2 . 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課前準備斜面、小車、毛巾、棉布、木板、微機、實物投影、多媒體課件等。教學過程一、新課引入實驗批駁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演示 1:在桌面上推動木塊( 或板擦 ) ,使它從靜止開始慢慢向前運動,撤掉推力,木塊( 或板擦 ) 立即停止。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類似的現象( 如推桌子) 。
2、這些現象從表面上看, “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才能使物體繼續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要停下來。 ”即板擦的運動需要推力去維持。于是,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根據這些現象總結出 “物體的運動需要力去維持” 。這種觀點在歷史上曾被沿用兩千多年,但是沿用兩千年是否就一定正確呢?也可能有人曾表示過懷疑或有人認為就是錯誤的,但沒有能說服別人的理由。演示2:在桌面上推動木塊(或板擦),從靜止使之向前運動,用力推出,木塊或板擦向 前運動一段距離后停止。分析:推力撤掉,木塊(或板擦)還要向前運動,與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不符。討論:木塊:靜止運動一一靜止。這兩個過程中是否都有力存在?在這兩個過程中力的作用是維持
3、原來的運動狀態還是改變運動狀態?二、新課教學探究點牛頓第一定律3 .伽利略的貢獻:理想實驗。實驗探究:阻力對對物體運動的影響。讓學生閱讀教材 P126127實驗探究,完整地看一遍實驗內容。分組實驗:如圖所示,在水平桌面上鋪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體,讓小車自斜面頂端從靜止開始滑下。觀察小車從同一高度滑下后,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桌面上運動的距離,每次記下小球停下時的位置。E巾棉布木板實驗記錄:實驗次數表向材料阻力大小滑行距離1毛巾取大取短2棉布較大較長3木板較小取k推理想象光滑表面阻力為零無限長實驗分析: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1)三次實驗,小車最終都靜止,為什么?(2)三次實驗,小車運動的距離不同,這
4、說明什么問題?(3)小車運動距離的長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關系?(4)若使小車運動時受到的阻力進一步減小,小車運動的距離將變長還是變短?(5)根據上面的實驗及推理的思想,還可以推理出什么結論?(6)推理:小車在光滑的(阻力為零)表面,將會怎樣運動?實驗結論:平面越光滑,小車運動的距離越遠,說明小車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減小 得越慢。如果受到的阻力為零, 它的速度不會減慢,將以恒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即 做勻速運動。微機模擬實驗:簡介伽利略理想實驗。笛卡爾的補充:如果運動物體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僅速度大小不變, 而且運動方向也不變,將沿原來的方向勻速運動下去。師:除了運動的物體以外,還有靜止
5、的。那么,靜止的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保持什么狀態呢?牛頓補充:將保持靜止狀態。師(引導學生概括):我們現在已經有了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又有了笛卡爾和牛頓的補充,把這兩者進行一下概括: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將如何呢?(對概括出來大致意思的同學給予鼓勵。)介紹:牛頓抓住時機,概括總結得出著名的牛頓第一定律。4 .定律分析。(1)牛頓第一定律說明了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物體運動之所以會停下來,是由 于物體受到了力的作用。2 ) “一切”,表示這個定律具有普遍性,沒有例外。“不受外力”是本定律成立的條件,定律要成立的前提條件是不受外力。“總保持”是指物體不受外力時只有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
6、運動兩種可能,要改變這種狀態,物體必須受力的作用。強調:牛頓第一定律是通過分析事實,再進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不是直接的實驗結論,但其中符合邏輯的科學推理是非常重要的。師(回應課題引入實驗 廣回想我們最開始的實驗,有推力,木塊(或板擦)運動;撤去推- 3 -力, 木塊 ( 或板擦 ) 停下來。從表面現象上得到的結論運動需要力維持是錯誤的, 但這種現象是千真萬確擺在我們面前的,我們如何用牛頓第一定律的觀點正確地解釋這個現象呢?請同學們思考、討論、交流。請同學回答。三、板書設計第 1 課時 牛頓第一定律一、阻力對運動物體的影響平面越光滑,物體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減小得越慢,運動的距離越遠。二、牛頓
7、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四、教學反思1學生學習牛頓第一定律的困難在于從生活經驗中得到的一種被現象掩蓋了本質的錯誤觀念, 認為物體的運動是力作用的結果。如推一個物體,它就動, 不再推它時,它便靜止。為使學生擺脫這種錯誤觀念,首先, 要把運動和運動的變化區別開,樹立從靜到動和從動到靜都是“運動狀態改變”的概念,這是為了揭示力和運動的關系作的重要鋪墊。其次,通過實驗確立“力是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的概念。再通過推理建立“不受力運動狀態不變”的概念。2通過探究實驗來比較、分析、綜合、推理是本節課的核心,可對學生進行簡單的科學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實驗中可
8、通過設計不同的問題滲透研究方法。3 本節課可按照人類對知識的認識順序組織教學,讓學生體會規律的認識過程。從 “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伽利略的研究笛卡爾的補充牛頓的總結” 這一條線來進行教學。第 2 課時 慣 性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知道什么是慣性,認識一切物體都有慣性。2會用慣性知識解釋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關現象。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 .認識任何物體在任何運動狀態下都具有慣性;2.解釋日常生活中簡單的慣性現象。【教學難點】1 .認識任何物體在任何運動狀態下都具有慣性;2.正確解釋慣性現象;3.慣性與慣性定律的區別。課前準備硬幣、硬紙板、水杯、多媒體課件、展示臺、生熟雞蛋各一枚、象棋子、鋼尺等。教
9、學過程一、新課引入多媒體課件展示,復習上節課學習的牛頓第一定律內容。教師設疑:力不是維持運動的原因,那么是什么維持了物體的運動呢?為解決這個問題, 從而引入慣性這個課題。二、新課教學探究點一慣性演示1:如圖所示,迅速擊打硬幣下的硬紙板,上面的硬幣會怎么樣?演示2:如圖所示,用尺子迅速打出下面的棋子,上面的棋子會怎么樣?教師提問:(1)彈飛紙片的時候,硬幣為什么沒有飛出,而是落進杯子?(2)為什么打出下面的棋子,其他的幾個棋子能夠保持原來的狀態?以四人為小組,針對老師提出的問題,結合自己所觀察到的演示現象,積極展開討論。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分析實驗現象:演示1:因為硬幣原來是靜止在硬紙片上的,當
10、紙片飛出去時,硬幣由于慣性依然保持 原來的靜止狀態,所以硬幣最后沒有隨硬紙片飛出去,而是掉進玻璃杯里。演示2:用尺迅速打出下面的棋子,上面的棋子由于慣性要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所以就會落在正下方。教師總結: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慣性。教師引導學生得出關于慣性的幾點理解。多媒體展示:對慣性的幾點理解:(1)慣性是物體固有的屬性,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2)慣性與運動狀態無關:不論物體處于怎樣的運動狀態,慣性總是存在的。(3)慣性與是否受力無關,與速度大小無關。多媒體展示:乘客坐在行駛的汽車上,汽車轉彎時,乘客傾斜;汽車急剎車,乘客向前 傾倒。學生分析:解釋看到的現象。(從“研究對象一原來的運動
11、狀態一受力情況一運動狀態變化情況”來分析)教師隨時訂正不準確之處。慣性和慣性定律的區別與聯系。1 .教師先引出上節課所學的牛頓第一定律的概念。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由于物體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所以牛頓第一定律也叫慣性定律。2 .教師利用表格對兩者進行對照比較,并跟學生一起總結填寫表格內容。多媒體展示:慣性(性質)w慣性定律(運動規律)。兩者的區別及聯系:慣性慣性定律區別固后性質運動規律物體處于任何運動狀態都存在物體不受外力的作用時才成立聯系慣性定律是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物體慣性的直接表現探究點二生活中的慣性
12、現象活動1:多媒體演示以下兩實驗(如圖)。- 5 -6 Q_鼎工廠(1)突然拉動小車 (2)小車突然停下來學生觀察實驗后,小組討論分析現象, 學生大膽舉手發言, 與班上同學分享自己對此現 象的分析結果。最后跟隨老師一起得出,分析慣性現象這類問題的一般解題思路。學生分析現象(1):木塊處于靜止狀態,突然拉動小車時,木塊下部隨車一起運動,上部由于慣性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所以向后倒。學生分析現象(2):木塊處于運動狀態,小車突然停下時,木塊下部隨車一起停止運動,上部由于慣性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所以向前倒。教師歸納總結:分析慣性現象的一般解題思路:(1)交代研究對象原狀態。(2)物理過程(突然發生的情
13、況)。(3)研究對象由于慣性要保持原狀態。活動2: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區分生雞蛋和熟雞蛋呢?教師拿兩枚雞蛋演示,學生觀察現象并總結結論。觀察實驗后,小組討論分析現象, 學生大膽舉手發言, 與班上同學分享自己對此現象的 分析結果。綜合學生分析得出結論: 因為生雞蛋里面的蛋黃和蛋白是液體,當我們轉動雞蛋后, 蛋殼開始旋轉,而雞蛋里面的液體由于慣性的作用,要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所以生雞蛋轉起來比較慢!活動3:請學生列舉慣性現象的實例,分析它的應用和危害。教師點撥:如:奔跑的人不易停下來;公共汽車在進站前幾米處就關閉油門;用力甩手 可將手上的水甩掉;翻滾過山車向最高點運動(如圖)靠什么;宇航員走出飛船后,
14、 仍然能與 飛船并肩前進,不會落在飛船的后面等。三、板書設計一、慣性1慣性物體具有保持原來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2任何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慣性。3慣性是物體固有的屬性,是一種性質;而慣性定律則是一種運動規律。二、生活中的慣性現象分析慣性現象的一般解題思路:(1) 交代研究對象原狀態。(2) 物理過程( 突然發生的情況) 。(3) 研究對象由于慣性要保持原狀態。四、教學反思對于慣性的知識,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所了解,但慣性這個概念比較抽象,同學們理解不深。 因此, 在上 慣性 這一節內容時,我在教學中緊扣物理學科的特點,突出實驗教學,讓學生充分動手、動口、動腦,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
15、養他們觀察、分析、歸納的能力,增強實踐能力。通過在課堂上演示這些實驗,化抽象為具體,由靜到動,由易到難,使學生更易理解所學知識,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整個課堂十分輕松活躍。- 9 -7.2 力的合成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認識合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什么是合力、分力,什么是二力的合成。3能計算同一直線上兩個力的合力,確定合力的方向。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讓學生通過對實驗探究的參與,認識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合成情況。【教學難點】1. 合力的概念;2. 同一直線上同方向的二力合成,同一直線上反方向的兩個力的合成。課前準備鐵架臺、兩個彈簧秤、大彈簧、刻度尺。教學過程一、新課引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
16、這樣的情況:當一個人用力推一個物體或提起一個物體時,如果力氣不夠,這時再過來一個人幫忙則往往會達到目的;但是如果換一個力氣比較大的人,他一個人也可以達到目的。這時我們就說一個人經過努力達到的效果與兩個人相同,今天我們就來專門研究這樣的問題。二、新課教學探究點一合力請同學們舉出生活中的實例說明一個人用力作用的效果與兩個人共同用力作用而產生的效果相同。1兩個小孩一同努力可以提起一桶水,一個大人就可以提起來。2一個人拉一輛車拉不動,再有一個人在后邊推就可以把車推動;如果換一個力氣大的人一個人就可以拉動。3一根木頭一人扛起來比較費勁,如果兩個人一人扛一頭則可以比較輕松地扛起來,但效果是相同的。4 .眾
17、多船帆對大船產生的作用效果和發動機對大船產生的作用效果相同,發動機所產 生的推力就是許多船帆的推力的合力。船帆的推力就是發動機的推力的分力。5 .數只螞蟻挪動一片樹葉的作用效果與一只甲殼蟲挪動一片樹葉的作用效果完全相同, 甲殼蟲的力是螞蟻的力的合力,螞蟻的力是甲殼蟲的力的分力。總結:一個力(F)產生的效果跟兩個力(Fi和F2)共同作用產生的效果相同,這個力(F)就叫那兩個力(Fi和F2)的合力,求兩個力的合力叫二力的合成, 組成合力的每一個力叫分力。以上同學們舉的實例都非常對,這里所說的效果相同, 在物理學中我們叫它等效, 也可以叫等效替代,在學習物理中建立等效的觀念十分重要。下面我們用實驗來
18、進一步研究這個問題。探究點二 同一條直線上二力的合成1 .同一直線上,方向相同的兩個力的合力。如圖所示,我們把大彈簧的下端固定在鐵架臺上,旁邊立一個刻度尺。 現在,我們用一個彈簧秤拉著彈簧使其伸長,同時用另一個彈簧秤通過一根細繩也拉著彈簧使其伸長。這時彈簧受到兩個向上的拉力 Fi和F2,它們的大小分別由兩個彈簧秤的示數表示出來。讀出 Fi 和F2的大小,并記錄大彈簧伸長到的位置。現在,我們用一個力拉大彈簧, 使它伸長到跟剛才相同的長度,讀出這個拉力F多大?實驗發現:F=Fi + F2。通過實驗可知,力 F產生的效果跟力 Fi和F2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所以F是Fi和F2的合力。結論:同一直線上,
19、方向相同的兩個力的合力,大小等于這兩個力大小之和,方向跟這 兩個力的方向相同。練習:(i)同一直線上兩個向上的力分別是20N和40N,它們的合力為 N,方向(2)同一直線上同方向的兩個力的合力是200N,方向向下,其中一個力的大小是80N, 另一個力的大小為 N,方向 。練習答案:(1)60 向上(2)120 向下2.同一直線上,方向相反的兩個力的合成。如圖所示,我們將彈簧的上端固定在鐵架臺上,用一個彈簧秤向下拉彈簧,拉力為F1。用一根細繩拴在彈簧下端的鉤上,用彈簧秤通過細繩向上拉,拉力為F2,此時彈簧伸長。這時我們讀出拉力 F1和F2的大小,并記錄彈簧伸長到的位置。然后我們用一個力拉彈簧,使
20、彈簧伸長到同樣的位置,請同學讀出這個拉力F的大小。實驗發現:F=Fi F2。通過實驗可知,拉力 F的作用效果跟拉力 F1和F2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所以力 F是力 F1和F2的合力。結論:同一直線上,方向相反的兩個力的合力大小等于這兩個力的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較大的那個力的方向相同。練習:(1)水桶所受重力是 300N,用豎直向上 400N的力拉水桶,此時水桶受到合力大 小為 N,方向。(2)耕地時,馬的水平拉力是2000N, 土地對犁的阻力是1700N,犁受到的合力為N,方向。練習答案:(1)100豎直向上(2)300與馬的水平拉力方向相同例:跳傘運動員背著打開的降落傘從空中豎直跳下,它所受
21、的重力和空氣阻力的合力為10NI,方向豎直向下。已知運動員和傘具的總重為800N,求運動員受到的空氣阻力大小及方向。三、板書設計* . .第二節力的合成、合力等效替代合力(一個力)分力幾個力力的合成二、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合成1 .同向時:錯誤!2 .反向時:錯誤!四、教學反思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物理課程標準 提出:物理課程應改變過分強調知識傳承的傾向, 究過程,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意識。本節課設計時 我就是以這一理念為依托,讓學生帶著生活中的疑問去經歷物理問題從提出到解決的整個過體驗到合作的重要和真正的自主學程,經歷探討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及眾多策略的最優化, 習,從
22、而體會到物理就在身邊,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作用,這又體現了 “讓生活走向物理, 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基本理念。- 17 -7.3 力的平衡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 .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及二力平衡的條件。2 .知道物體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3 .進一步理解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變化的原因。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二力平衡的物理意義。【教學難點】二力平衡的探究及其應用。課前準備卡片、棉線、鐵架臺、木塊、兩個定滑輪、兩個大吊盤、大祛碼、細繩、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一、新課引入播放視頻:勻速上升的潛水艇、緩緩降落的降落傘、放在課桌上的書本、吊在天花板下 的電燈等。思考:這些物體分別做什么
23、運動?它們分別受到哪些力的作用?二、新課教學探究點一二力平衡提出問題:慣性定律告訴我們, 物體不受力時,將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但不受力的物體是不存在的,那么為什么有些物體還會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呢?探究:(1)讓學生提著書包不動。書包受重力和手對它向上的拉力,為什么書包受兩個力作用會保持靜止?(2)在平直馬路上勻速行駛的汽車,受到牽引力和阻力,為什么水平方向汽車受兩個力作用會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小組討論、交流、分析:如果將手松開,書包將落到地上,顯然向上的拉力將書包下落 的效果抵消了,使書包不至于下落;同樣道理,也可以說阻力將牽引力產生的效果抵消了, 使汽車的速度不發生變化。結
24、論:一些物體雖然受力,但是這幾個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就相當于不受力。如果作用在物體上的各個力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效果相互抵消,我們就說這幾個力相互平衡。這時的物體我們就說它處于平衡狀態。探究點二二力平衡條件物體受兩個力作用保持平衡的情況最簡單,我們先來研究這種情況。問題:物體受兩個力作用一定就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嗎?舉例:放在光滑斜面上的書, 受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但要沿斜面向下滑;電梯受重力和向上的拉力,起動時,速度越來越快。問題:如果作用在物體上的力只有兩個,且物體處于平衡狀態, 這兩個力應該滿足什么樣的條件呢?學生討論說出自己的見解。實驗探究:1 .猜想與假設。讓學生猜想在什么條件
25、下二力平衡。(可能與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位置等有關)2 .制定實驗計劃與設計實驗。學生根據桌上所準備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還有若干質量相等或不等的祛碼 ),自己設計實驗探究二力平衡時,兩個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應該有什么關系。各實驗小組交流設計的實驗方案,并對自己設計的方案進行修改。3 .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實驗方法:在兩邊盤子中放質量相等的祛碼,使木塊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的力。木塊處于平衡 (靜止)狀態。改變木塊的受力情況:改變其中一邊盤子的祛碼的質量,使木塊受到的力大小不等。將其中一邊盤子的祛碼移到另一邊使木塊受到的力方向相同。轉動木塊,使木塊受到的力不在同一直線上
26、。垂直于木塊受力方向移動木塊, 使木塊受到的力不在同一直線上且方向相同或不相同。將實驗條件和現象記錄在下面的表格中。木塊所受二力情況木塊運動情況(靜止與否)大小力向是否在一條直線上4 .分析與論證。引導學生分析,哪些情況下木塊不能保持靜止,哪些情況下木塊能保持靜止,從而得出結論。學生歸納總結,得出結論: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線上,這兩個力就彼此平衡。5 .評估。可以向學生指出,木塊在水平方向還會受到摩擦阻力,但實驗中控制這個阻力很小,與拉力相比可以忽略。教師總結:二力平衡的條件: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八字口訣:同
27、體、等值、反向、共線。探究點三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1 .根據物體的運動狀態判斷受力情況。思考:如圖所示,吊在空中靜止不動的電燈,若電線的拉力為2N,則燈受到的重力是多少?學生分析:電燈受重力和電線的拉力, 處于靜止狀態,所以重力和電線的拉力是平衡力。那么這兩個力一定滿足二力平衡的條件,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且在一條直線上,所以燈受到的重力為2N。教師總結:根據物體處于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可以判斷出作用在物體上的兩個力是平衡力,進而判斷所求力的大小和方向。2 .根據受力情況判斷物體的運動狀態。思考:如圖所示,火車在平直的軌道上行駛, 在水平方向上受牽引力和阻力。如果牽引 力大于阻力,火車
28、將怎樣運動?如果牽引力小于阻力, 火車又將怎樣運動?牽引力和阻力相 等時,火車又將怎樣運動?學生交流、討論后,回答:牽引力大于阻力,火車將加速;牽引力小于阻力,火車將減 速;牽引力和阻力相等時,水平方向二力平衡,火車勻速直線前進。教師總結:物體不受力時,應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物體受一個力,運動狀態發生改變,這是力產生的效果。 物體受平衡力時,應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靜止的 物體受平衡力時,仍然保持靜止;運動的物體受平衡力時,仍然做勻速直線運動。3 . 一對平衡力和一對相互作用力的區別。思考:一對平衡力和一對相互作用力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但也有不同的地方, 試著把它們加以區別。學生交
29、流后,回答:相同點是都滿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不同點 是一對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力,而一對相互作用力是分別作用在“不同”物體 上的力。兩個力,只要不是作用在同一物體上,就不可能是平衡力;兩個力中,發生作用的 物體只要出現第三個,就不可能是相互作用力。三、板書設計第三節力的平衡一、二力平衡平衡狀態> 錯誤!一>受平衡力二、二力平衡條件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三、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四、教學反思本節內容由二力平衡的條件和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兩部分內容組成。教學的重點是二力平衡的條件,關鍵是讓學生經歷探究二力平衡條件的實驗
30、過程。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是本節教學的難點,突破它的關鍵是通過對生活中實例的觀察與分析,引導學生歸納、總結、應用二力平衡的條件。8.1 壓力的作用效果第 1 課時 認識壓強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知道壓力的概念,知道壓力與重力的區別,會作壓力示意圖。2理解壓強的概念、公式和單位,能應用壓強知識進行有關的計算。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 壓力的概念;2. 壓強的概念、公式和單位。【教學難點】3. 壓力與重力的區別;4. 壓強的概念及有關計算。課前準備海綿狀泡沫塑料、磚頭、三角板。教學過程一、新課引入1實驗:如課本P142 圖 8 2 所示,讓學生用食指和大拇指輕輕夾著三角尺,兩個手指的感受有何不同
31、?生:食指感覺有點疼,且肌肉凹得深;拇指不覺得疼,肌肉凹得淺。師:實驗做得很好,講得也很好。2請同學們再看圖8 1 滑雪, 說說為什么雪地行走,腳容易陷入積雪中,有了寬寬的滑雪板,運動員不僅不會陷入雪里,而且還能在雪地上滑行?生: 在雪地上行走,對雪地壓力比較大,所以腳容易陷入積雪中,用寬寬的滑雪板滑雪,對雪地的壓力比較小,所以運動員不會陷入雪里。生:在雪地行走,腳與雪地接觸面積比較小,所以會陷下去,而用寬寬的滑雪板滑雪時與雪地的接觸面積比較大,所以不會陷下去。師:很好,通過本節的學習,我們將得到一個滿意的答案。上述現象均由壓力的作用產生,這一節課我們先來認識壓力,研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
32、有關及什么叫壓強等。二、新課教學探究點一 壓力的概念多媒體展示:如圖所示,茶杯放在桌面上;木塊放在斜面上;往墻上按圖釘。請同學們 畫出三種情況下壓力的示意圖。學生畫壓力示意圖,教師巡視,了解情況。師:請幾位同學將壓力示意圖拿上來投影,交流。師生共同討論,得出三種壓力的示意圖。(多媒體展示)通過畫出以上三種壓力的示意圖,同學們能交流概括出什么是壓力嗎?生: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作壓力。師:同學們歸納得很好。下面請同學們畫出以上三種情況下物體所受重力的示意圖,壓力和重力一樣嗎?學生畫重力的示意圖,教師巡視,了解情況。師:請幾位同學發表一下自己的觀點。生:甲圖中茶杯對桌面的壓力是由它的重力產生,
33、壓力與重力方向相同。 乙圖中木塊對支持它的斜面的壓力也是由重力產生的,但壓力與重力方向不同。 丙圖中圖釘對墻的壓力與重力無關,壓力方向也與重力方向不同。所以,有些壓力是由重力作用產生,但大小不一定都等于重力,方向也不一定相同;有些壓力與重力無關。我們可以得出壓力的產生及壓力大小與重力的關系。(多媒體展示)探究點二壓力的作用效果師:我們來觀看一幅有趣的插圖。(多媒體展示)壓力相同時,壓力的作用效果可以不一 樣,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關?怎樣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生:(1)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壓力大小有關,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2)壓力的作用效果跟物體間受力面積有關。(3)壓力的作用效果
34、跟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都有關。(4)可以通過比較壓力作用下物體凹陷的深度來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師:你們準備如何設計實驗、驗證你們的猜想呢?生:可以像課本 P143圖83,圖(a)、(b)、(c)那樣,將磚放在海綿狀泡沫塑料上,第一次一塊磚平放,第二次兩塊磚平放,第三次一塊磚豎放,通過觀察圖(a)、(b)中海綿狀泡沫塑料的凹陷深度,來比較當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的關系;通過觀察圖(a)、(c)中海綿泡沫塑料的凹陷深度,來比較當壓力相同時, 壓力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的關系。師:實驗設計很好,我們把這種方法叫什么?生:控制變量法。師:很好,同學們如果沒有不同意見,可以分組進行實驗,并討
35、論得出實驗結論。學生分組實驗、討論,教師巡視。師:請各組交流實驗結論。生:我們通過實驗得到的實驗結論是當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當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生:我們的實驗結論與他們組相同,通過實驗驗證了我們的猜想是正確的。師:祝賀同學們通過實驗得出正確結論。現在我們知道壓力作用效果的決定因素:壓力的大小、受力面積的大小。探究點三壓強的概念師: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壓力大小和受力面積大小都有關,要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 最簡單的是比較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請同學們比較如圖壓力作用效果的大小。(多媒體展示)生:左圖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是100N,右圖單位面積上
36、受到的壓力是80N。在物理學中,把物體所受的壓力與受力壓力 一一一一 一 江卡面和。通常用 p來表不壓強,F表 發刀闿枳師:物理學中引入壓強來表示壓力的作用效果。面積的比叫作壓強。由壓強的定義可以得到壓強的計算公式:壓強=示壓力,S表示受力面積,則壓強公式為 p = F。S師: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面積的單位是平方米,由公式確定壓強的單位21Pa= 1N/m 。是牛每平方米。人們給壓強規定了一個專門的單位叫帕斯卡,簡稱帕,符號Pa。這是為了 紀念法國科學家帕斯卡在物理研究方面做出的杰出貢獻。師:1Pa的壓強很小,相當于把 3粒芝麻壓成粉,土勻地分布在1cm2的面積上所產生的壓強。下面
37、有一些小數據可以讓同學們對1Pa形成具體的概念。(多媒體展示)、板書設計- 25 -第一節壓力的作用效果第1課時認識壓強、壓力定義: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二、壓強壓強的物理意義:表示壓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2.定義:物體所受的壓力與受力面積的比。3.公式:壓強=壓力受力面積4.單位:帕斯卡_21Pa= 1N/m。四、教學反思針對本節教學的基本要求,壓力產生的效果跟受力面積有關系。壓強的概念是本節的教學重點。理解壓強概念關鍵在于認識在教學中,首先讓學生感受壓力的效果, 對壓力有個感性的認識,再通過作壓力的示意圖來概括出壓力的概念。為了突破本節的難點一一壓力與重力的區別,再讓學生在原圖上作出重力
38、的示意圖,以此來得出壓力的產生及壓力大小與重力 的關系。學生知道壓力的概念后,用一幅幽默插圖引出壓力的作用效果還可能與受力面積有關,由此提出問題并進行猜想,實驗探究如圖8-3所示,此現象學生易于理解并可由實驗觀察得出結論:壓力的作用效果不僅與壓力的大小有關,還與受力面積有關。為了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就應比較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 由此引入壓強的概念。再 由簡單的實例及壓強概念得到壓強的計算公式。 在此基礎上介紹壓強的單位帕斯卡, 并列舉 一些小數據使學生對 1Pa的壓強形成具體的概念。第2課時壓強的增大與減小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 .鞏固壓強的概念、公式和單位,能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計算。2
39、.通過對日常生活、生產中壓強現象的解釋, 使學生養成將物理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 生產的意識。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知道減小和增大壓強的方法,并能對一些簡單的現象進行解釋。【教學難點】學會應用增大或減小壓強的方法。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一、新課引入多媒體展示:復習第一課時所學知識。(1)什么叫作壓力?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關?(2)什么叫作壓強?寫下計算壓強的公式和壓強的單位。(3)說出你測量物理課本一張紙對桌面的壓強的辦法。二、新課教學探究點一增大壓強的方法思考:增大壓強的方法有哪些?教師引導:根據公式 p ="思考。同學交流討論后回答。教師歸納總結:1.壓力一定時,減小受
40、力面積 (通常采用的辦法);2.受力面積一定時, 增大壓力;3.同時增大壓力和減小受力面積。活動:讓學生舉出實際生活中增大壓強的例子。舉例:1.如圖所示,菜刀磨得很鋒利,是為了減小與菜的接觸面積(即受力面積),以便用較小的力就能產生很大的壓強,容易把菜切開。2.如圖所示,針、箭和斧頭等工具都是采用減小受力面積的方法來增大壓強,這樣容易刺穿物體或砍碎物體。3.如圖所示,壓路機的碾子質量很大,增大了壓力,增大了壓強。探究點二減小壓強的方法思考:當我們需要壓強小一些時,可采用什么辦法?教師引導:根據公式p=s思考。學生分組交流討論,然后回答。教師歸納總結:1.壓力一定時,增大受力面積 (通常采用的辦
41、法);2.受力面積一定時, 減小壓力。3.同時減小壓力和增大受力面積。活動:讓學生舉出實際生活中減小壓強的例子。舉例:1.如圖所示,坦克很重,不用輪子而裝上履帶,是為了增大受力面積從而減小壓強。2.如圖所示,滑雪者站在雪橇上或腳蹬滑雪板,可以在松軟的雪地上滑行,而不會陷入雪中,因為用了雪橇或滑雪板, 增大了雪地的受力面積, 從而減小雪地所受的壓強。3.如圖所示,鋼軌鋪設在枕木上,是為了增大地面的受力面積,減小壓強,防止破壞路面。4.如圖所示,嚴禁汽車超載,減小質量,減小了壓強。教師歸納總結:方法應用舉例增(1)壓力一定,減小受力面積鐵釘一端做得尖銳大(2)受力面積一定,增大壓力壓路機壓(3)增
42、大壓力同時減小受力面積將菜力磨一磨,且用力切菜強減(1)壓力一定,增大受力面積坦克裝履帶小(2)受力面積一定,減小壓力嚴禁汽車超載壓 減小壓力同時增大受力面積增大地基面枳的同時控制樓層高度強思考與練習:1.書包的背帶是寬一些好,還是窄一些好?為什么?2駱駝的體重比馬大不了一倍,而它的腳掌面積是馬蹄的三倍。這為“沙漠之舟”提供了什么有利條件?3下列事例中,為了增大壓強的是()A.菜刀鈍了磨一磨,使刀刃鋒利些B.在鐵路的鋼軌下鋪設枕木C.把書包帶做得寬些D.在坦克的輪子下安裝履帶思考與練習答案:1寬一些好。因為在書包重一定的情況,寬的書包帶比細的對肩的壓強小,人感到舒服些。2駱駝的體重雖然比馬大,
43、但是它的腳掌面積比馬更大,所以它對地的壓強比馬小,在沙漠中行走時不會陷下去。3 A三、板書設計第 2 課時 壓強的增大與減小一、增大壓強的方法1壓力一定時,減小受力面積。2受力面積一定時,增大壓力。3同時增大壓力和減小受力面積。二、減小壓強的方法1壓力一定時,增大受力面積。2受力面積一定時,減小壓力。3同時減小壓力和增大受力面積。四、教學反思本節課首先回顧了上節課的知識,然后提出如何增大或減小壓強,最后把所學的知識應用于社會生活。這些內容與生活緊密聯系,學生很容易理解,也把握的不錯。教學中重視理論聯系實際,突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壓強和生活、生產實際及自然現象的聯系極為密切, 教學中著重培養
44、學生運用規律解決身邊常見的現象,進而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普遍較差,所以加強了學生自主發言的過程。- 25 -.2科學探究:液體的壓強- 31 -第1課時液體壓強的特點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知道液體有壓強,知道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讓學生感受到液體壓強的存在,并探究液體壓強的規律。【教學難點】實驗探究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課前準備水、鹽水、橡皮膜、U形管壓強計、底部和側壁帶橡皮膜的容器、大可樂瓶、水槽、形 狀不同的容器、礦泉水瓶、塑料袋、皮筋、錐子等。教學過程一、新課引入師:同學們看大屏幕圖片(如圖所示):1 .水壩為什么要上窄下寬?2 .潛水員為什么到不
45、同深度時要使用不同的潛水服?(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問:這些現象跟什么有關?生:跟液體壓強有關。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液體的壓強。二、新課教學探究點一感受液體壓強的存在師:在同學們桌上給大家提供了一些器材:礦泉水瓶、塑料袋、皮筋、錐子、水槽,同學們可以嘗試著通過不同的實驗器材具體感受一下液體壓強的存在,并注意觀察液體壓強有哪些特點,看哪個組想到的辦法更多、更好,注意先討論后實驗。學生討論后進行實驗,教師巡回指導并發現學生好的做法。(1) 往礦泉水瓶中注入水,然后在側壁不同高度用錐子扎上小孔,會發現水從小孔中噴出來, 證明水對側壁有壓強,而且我們還發現,下面的
46、小孔比上面的噴得遠,說明越深的地方壓強越大。(2) 向塑料袋中注入水,發現塑料袋鼓起來了,同樣說明水對容器底和側壁都有壓強,而且方向是向四面八方的。(3) 同樣也是用塑料袋,把它套在手上,用皮筋固定住上面,然后放入水中,這時就會感覺到塑料袋緊貼在手上,這說明水的內部有壓強,這個壓強的方向是向四面八方的。( 這個實驗不但利用了視覺,而且同時還調動了感覺,這一點很好,值得大家學習,他們又得出了水的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4) 利用礦泉水瓶,在礦泉水瓶周圍扎上小孔,然后把它按入水中,發現水從小孔流了進去,同樣也證明水的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師生一起總結出結論:液體壓強的特點:( 多媒體展示)1
47、液體對容器底和側壁都有壓強;2液體的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師:那么液體壓強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呢?請同學們稍作討論,然后回答。多媒體展示:液體壓強產生的原因:1由于有重力,所以對容器底部有壓強;2由于有流動性,所以對容器側壁和內部都有壓強。探究點二液體壓強的影響因素師: 通過剛才的圖片和同學們的實驗我們知道了液體壓強產生的原因和特點,那么, 影響液體壓強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呢?能否結合生活中的經驗和今天的實驗,提出你們的猜想?學生分組討論,然后發言。( 由于有了前面的學生實驗作為鋪墊,學生有了感性認識,對液體的壓強不再陌生,自然會結合剛才的實驗和生活中的經驗提出自己的猜想。學生猜想的同時,應讓學生說
48、明猜想的依據,并指出這樣才是科學的猜想。如果猜想得不夠全面,老師要從旁引導。)1提出猜想。(1) 與深度有關:可以從剛才學生的實驗中總結出。(2)與重力、體積、質量有關:如果學生猜想不到,可以引導學生,想剛才的實驗中, 如果塑料袋里多裝一點水,塑料袋會鼓得更大。(3)與容器形狀有關:如果學生想不到,可以出示可樂瓶和礦泉水瓶,觀察它們什么不 同,猜想液體壓強是否與容器的形狀有關。(4)與液體密度有關:由于實驗桌上擺有三種標有不同標簽的液體,學生容易想到。(如果可以讓他們觀察桌面)(5)與壓強方向有關。可以從剛才學生的實驗中總結出來。師:剛才同學們都提出了自己的猜想,這些猜想是否正確呢?我們可以用
49、U形管壓強計來進一步驗證。師:介紹壓強計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先用攝像頭對U形管壓強計實物進行放大展示,然后演示:把壓強計的金屬盒放入水中,觀察U形管中液面情況,得出結論:液體內部有壓強。從科學的儀器中進一步驗證剛才的結論。2 .設計實驗。師:考慮到液體壓強可能與多個因素有關,因此在探究中應采用控制變量法。討論(同組間進行):應怎樣控制變量(保證哪些量相同,哪些量不同)?討論后請學生回 答,老師補充。3 .進行實驗。老師先通過演示否定猜想(2)、(3),這樣可以掃清探究中的障礙,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然后依次探究猜想(5)、(1)、(4),先探究方向,再探究深度和密度, 這樣做更方便,快捷。 探究后
50、由學生派代表發言,說出實驗現象和結論:液體壓強與所在液體的深度和液體的密度 有關。4 .分析論證。師:介紹方法(課件演示圖片)重點介紹液柱模型的建立。設想水中有一高度為 h,底面積為S的水柱,水的密度為p。學生推導:(由于學生獨立推導有難度,所以有如下設計)V=m=F= G= mg=F p=S=師:從推導出來的公式 p= p gh可以進一步說明液體壓強只跟液體的密度和深度有關,跟液體的重力和體積無關。為了便于學生記憶,給出一個順口溜:不管容器粗和細,哪怕管子斜又曲,液體壓強真稀奇,只看 g與p h值。師:強調公式p= p gh:1 h 指深度,即研究的點到最高液面的距離;2 .公式p= p g
51、h原則上只適用于液體壓強。3公式中單位統一用國際制單位。三、板書設計第二節科學探究:液體的壓強第 1 課時 液體壓強的特點一、液體壓強的存在液體壓強產生的原因。二、液體壓強的影響因素1 U 形管壓強計。2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3 .公式 p= p gh。四、教學反思液體壓強的內容比較抽象,學生感受很少,在教學時如果用簡單的幾個實驗演示就說明液體內部的壓強的特點,學生可能難以理解,變成學生強記老師說什么是什么了。因此,本人在上這節課時,大膽地用一些簡單方便的實驗器材讓學生自己親身感受液體壓強的存在,并通過觀察和感受來歸納液體壓強的特點,從中也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熱情,使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得到鍛煉。然
52、后再來探究液體壓強的影響因素,顯得容易得多了。整節課收到了良好效果: 1. 將 U 形管壓強計用攝像頭來展示放大,增強了可視性,促使學生更大程度地參與;2. 學生用塑料袋套在手上來感受液體的內部壓強,不僅利用了視覺,同時還調動了感覺,這點效果非常好,學生的回答超出了我的預想。第2課時液體壓強的應用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 .常識性了解連通器的原理。2 .知道連通器的應用,能舉出日常生活中應用連通器的例子。3 .知道船閘是連通器的應用之一,知道船只通過船閘的簡單過程。4 .知道并會使用帕斯卡原理。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連通器的特點和應用。【教學難點】帕斯卡原理的理解與應用。課前準備連通器裝置、用
53、橡皮管連接的U形管、漏斗、茶壺、多媒體課件等。教學過程一、新課引入問題:1.如圖所示,家里燒水的壺,澆花的噴壺為什么壺嘴要比壺身高?5 .如圖所示,汽車修理工為什么在千斤頂手柄上施很小的力就能把幾噸的車身頂起?要解答上述問題,學習了液體壓強應用的有關知識就可找到答案。二、新課教學探究點一連通器實驗:兩個一次性注射器,一段輸液管,滴有紅墨水的水,把上述器材按如圖所示方式連接起來,在裝置中倒入適量的水 (輸液管中不能有氣泡),請同學觀察。注射囂。注射器(1)兩注射器一樣高時,兩管中水面的高低。(2)兩注射器一高一低時,兩管中水面的高低。分析討論得出結果: 在上述兩種條件下,兩個注射器中的水面都相等,即保持在同一高度。連通器:像實驗中的兩個或多個底部互相連通、上端開口的容器,就叫連通器。連通器的特點:靜止在連通器中的同一種液體,各部分直接與大氣接觸的液面總是保持 在同一高度,處于同一平面。思考:假如人為地讓其中的一個容器中的液面升高,將會發生什么現象,結果怎樣?實驗:把右邊注射器提高,讓同學們觀察并解答上述問題。分析觀察結論可得: 當容器中的液面高度不相同時,液體從高的一邊流向低的一邊,直到各容器中的液面相平時,液體不再流動。實例應用:船閘、洗手池的排水管,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教師個人師德師風學習培訓心得合集
- 高管領導力培訓
- 2025簡易家居用品購銷合同
- 2025年杭州西湖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工程承包合同爭議案
- 2025標準物品采購合同范本
- 工業園網站建設方案
-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
- 護士搶救病人流程
- 《數據分析與可視化》課件
- 2025委托合同的格式和說明
- 系統本地部署協議合同
- 2024年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垂直管理系統事業單位招聘筆試真題
- 2025年中國色度儀行業發展運行現狀及投資策略研究報告
- 路基排水工程首件施工方案
- 上海市黃浦區2025屆高三高考二模地理試卷(含答案)
- 2025年淄博市光明電力服務有限責任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游樂場區塊鏈數據共享-全面剖析
- 2024年陜西省縣以下醫療衛生機構定向招聘考試真題
- 槽輪機構槽輪機構包頭課件
- 鄰里間的溫暖
- DB34T 5102-2025巢湖流域農田面源污染防控技術指南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