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S5U解析】安徽省滁州市明光中學2019-2020學年高一下學期開學考試語文試題 Word版含解析_第1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滁州市明光中學2019-2020學年高一下學期開學考試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一)論述類文本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唐人古體古體詩,亦名古詩、古風或往體詩,指的是產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現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體。它的特點是格律限制不太嚴格,篇幅可長可短,押韻比較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偶、聲律,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多種形式。不過唐人的古體以五言、七言為主,雜言也多以七言為主體。五、七言古詩自漢魏以來已經有了悠久的傳統,至唐代又發生新變。唐代社會生活領域的擴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復雜化,要求詩歌作品在表現范圍上有較大的開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嚴整的近體詩走向定型化,更促使這

2、種少受時空限制的古詩朝著發揮自己特長的道路邁進。一般說來,較之漢魏六朝詩歌大多局限于比較單純的抒情寫景,唐人的古詩則趨向筆力馳騁、氣象崢嶸、邊幅開闊、語言明暢,不僅抒寫波瀾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動,還直接敘述事件,刻畫人物 ,鋪排場景,生發議論,使詩歌表情達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發揮。唐代詩人中也有接近于漢魏古詩含蓄淳厚作風的,如王、孟、韋、柳,但較為少見,不構成唐人古詩的主流。另外 ,在音節上,唐代古詩受今體詩的影響,或則吸取聲律的和諧與對仗的工整,或則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徑,皆不同于晉、宋以前詩歌韻調的純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調論者以唐人古詩為漢魏以來古詩的“變體”,并不算錯。只是他們從伸正黜變、榮古虐今

3、的傳統觀念出發,貶抑唐人古詩的成就,甚至宣言“唐無五言古詩”(李攀龍唐詩選序),那就太過分了。清王士禛古詩選在五言古詩部分選了一百多位漢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陳子昂、張九齡、李白、韋應物、柳宗元五家,還說是“四唐古詩之變,可以略睹焉”(古詩選·五言詩凡例),顯示出同一偏見。明末許學夷在詩源辯體中強調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體”,它以敷陳充暢為特色,不能拿漢魏古詩委婉含蓄的作風來硬加繩尺,可謂通達之見。至于同屬唐人古體,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別,這個問題比較微妙,須細心體察。我們看五、七言的區分,雖只在每句相差兩個字上,但造成的節奏感和韻調感卻很不一樣。五言字少,念起來有一種安詳舒緩的氣

4、度,近乎平時說話的語調;七言音促,上口時會給人以發揚蹈厲的感覺,類似于朗誦或歌唱表演的聲腔。試讀“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杜甫石壕吏)這樣的句子,無論敘事還是抒情,口氣何等自然平實,不帶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杜甫哀江頭),以至于“中興諸將收山東,捷書夜報清晝同,河廣傳聞一葦過,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馬),則不管是悲慨還是喜頌,是仄腳還是平收,念起來都有一種異乎尋常說話的調門,抑揚抗墜,鏗鏘成韻 。我國古代傳統上有誦詩與

5、歌詩的區分,西洋歌劇音樂亦有宣敘調與詠嘆調的歧異,五言和七言在調式上的分別大抵類此。這就是為什么五七言古詩盡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詩在東漢中葉以后即日漸脫離音樂,取得獨立的發展,七言詩卻長時期停留在樂府歌行體的范圍內,直到唐代還常以七言短章合樂歌唱的緣故。(節選自陳伯海唐詩學引論,有刪改)1. 關于唐人古體,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 古體詩產生于唐代以前,格律限制不太嚴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長可短,押韻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偶與聲律的特點。b. 近體詩出現于唐并走向定型化,它篇幅短小、格律嚴整,是與古體詩相對的一種詩體。它的出現導致古體詩逐漸衰微。c. 唐人的

6、古詩不但抒寫波瀾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動,而且直接敘述事件,刻畫人物 ,鋪排場景,生發議論,使詩歌表情達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發揮。d. 唐代社會生活領域的擴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復雜化,使得五、七言古詩發展至唐發生了新變化,唐人古體雖為“古體”,其實已與以往古風不同。2.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第二段引用清朝王士禛古詩選中的“四唐古詩之望,可以略睹焉”句子,是為了說明他對唐代古詩有偏見,明末許學夷也有同樣的偏見。b. 第三段引用杜甫的詩歌是為了論證唐人古體,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別這一論點。c. 文章采用總分的結構模式,論述了五、七言古詩至唐代發生的新變以及唐人古體中五言和七言

7、在音韻和節奏上的差別。d.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讀來抑揚抗墜,鏗鏘成韻。3. 下列關于“漢魏古詩”和“唐人古詩”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漢魏古詩大多局限于比較單純的抒情寫景,在作品表現范圍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詩那樣開闊。b. 唐人古詩有的在今體詩的影響下表現為聲律和諧與對仗工整,有的繼承漢魏古詩有意“反律化”。c. 就含蓄淳厚的作風而言,漢魏古詩略勝一籌;就表情達意的功能而論,唐人古詩則更具優勢。d. 兩者各具特色,由漢魏古詩到唐人古詩,是變化,是拓展;一味地貶抑唐人古詩,失之偏頗。【答案】1. c 2. a 3. b【解析】【1題詳解】

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選擇題,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對法,就是把選項內容與原文有關內容認真、仔細地比較、對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錯誤項,反之則為正確項。a項,“古體詩產生于唐代以前,格律限制不太嚴格,因而”強加因果,文章第一段只是說“古體詩,亦名古詩、古風或往體詩,指的是產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現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體。它的特點是格律限制不太嚴格,篇幅可長可短,押韻比較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偶”,前后沒有因果關系;b項,“它的出現導致古體詩逐漸衰微”于文無據。d項,原因概括不全面,五七言古詩至唐而新變,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故選c。【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文中

9、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明確題干的提問方式,然后瀏覽選項,到文中圈出相關的句子,再進行比對,設題的誤區如下:因果關系不當、于文無據、以偏概全、說法過于絕對化、變未然為已然等。a項,“明末許學夷也有同樣的偏見”錯,原文“明末許學夷在詩源辯體中強調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體,它以敷陳充暢為特色,不能拿漢魏古詩委婉含蓄的作風來硬加繩尺,可謂通達之見”,可見不是偏見。故選a。【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考生應先明確題干所問,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選項的內容,進行比對,一看內容是否吻合,二看選項所答與題干所問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實是學生的細心和耐心。b項,“繼承漢魏古詩”于文

10、無據。原文是說“在音節上,唐代古詩受今體詩的影響,或則吸取聲律的和諧與對仗的工整,或則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徑,皆不同于晉、宋以前詩歌韻調的純任自然”。故選b。【點睛】論述類文本閱讀常見設誤類型:(1)無中生有。把文章里沒有的內容加進答案中去。(特別提醒:關注未然與已然、原因與結果、先與后、夸大與縮小、部分與全體的區別)(2)主次顛倒。把次要的說成主要的。(3)以偏概全、張冠李戴。即偷換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卻說成是這件事。(4)因果顛倒。或者把因說成果,或者把果說成因,這一點最具有干擾性,望同學們認真甄別。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材料一:近年來,近百部古裝劇涌進熒

11、屏,中國燦爛的歷史成為創作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庫。然而與此成反比的,卻是精品劇難見,而華麗空洞的視聽垃圾居多。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歷史文化博大精深。傳承歷史文化,傳播歷史文化,古裝劇是一個很好的載體。但是,既然選擇了拍攝古裝劇,就應該好好研究歷史,認真推敲時代,讓古裝劇能真正把觀眾帶進真實的古代,讓觀眾了解歷史、認識歷史、豐富歷史文化知識。千萬不可讓現代人穿上古代的服裝說現代話、做現代事,這樣的“古裝劇”就沒有“古代模樣”,只有“滑稽模樣”罷了。拍攝古裝劇是為了傳承古代文化,啟迪今日征程,豐富公眾精神生活。拍攝古裝劇不能背離“古代模樣”,只有回歸古代“初心”,才能贏得今人“愛心”。(摘自尊

12、重歷史,傳承文化,作者:張瓊)材料二:不論是“戲說”還是“歷史正劇”,早年的清宮劇幾乎都有共同的價值指向從宮廷斗爭透視家國命運,更多體現的是對國家命運以及民族未來的一種思考和想象,借古鑒今的目的比較明顯。而近些年的清宮劇逐漸趨向內在、特別是演變為“后宮女人”的爭寵戲后,不僅失去了從前清宮戲宏大的歷史敘事和人文情懷,反而以架空歷史的方式來講一些小情小愛、勾心斗角,借此隱射當下職場的那點“小九九”和是是非非,而這也正是當下生活即刻化、碎片化的一種投射。文藝要講好中國故事,必然呼喚現實主義傳統、求真務實的制作態度的回歸。而這里所說的中國故事,既包括當下的社會現實,也包含了中國歷史故事。需要指出的是,

13、優秀古裝劇即便不是嚴謹的歷史再現,也需要通過虛構情節之下的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底蘊來昭彰歷史,抵達一種虛擬外殼下的真實內核,從而獲得觀眾的情感認同和價值肯定。這中間,見章法、見功力,也見人心。(摘自光明日報,作者:張凡)材料三:歷史劇在“大事不虛”的前提下,應允許必要的虛構和杜撰。司馬懿是否“妻管嚴”、紀曉嵐是否真的“鐵齒銅牙”、魏瓔珞是否跟富察·傅恒有感情,都不妨“戲說”。歷史劇的主要價值是為觀眾提供一種歷史想象,并經由這一歷史想象傳遞一種歷史觀和價值觀,告訴觀眾歷史運行的規律,或者啟迪觀眾對現實進行思考。比如大明王朝瑯琊榜之所以成為經典,就在于其傳遞的歷史觀之于現實強烈的借鑒意義。

14、但時下的歷史劇之所以鮮有佳作,歸根結底,它們大多摒棄了歷史思考,只不過是借助歷史劇的外殼拍言情劇,在虛構中凌空高蹈。表面上這是創作技法的問題,實際上是歷史觀的問題,它折射的是一種虛無主義的歷史觀。歷史不過是一塊幕布,宋朝唐朝清朝不過是背景,是主人公卿卿我我、為所欲為的空間,它們并沒有什么值得探究或者檢視的。這種輕薄的歷史觀會對年輕人產生深遠的影響,當歷史在他們的眼中變成了空洞、輕薄、虛無的存在,他們也將成為“輕飄飄”的一代人,少了歷史的負荷,很難邁出堅定有力的步伐。(摘自南方周末,作者:話劇人)材料四:但凡備受好評的古裝劇,對古代禮儀的考究都是精益求精。甄嬛傳中的第一個鏡頭太監執鞭三響、群臣上

15、朝的畫面,至今令人記憶深刻。這一鏡頭就是嚴格按照史實而拍,而非大多清裝劇中太監們那句拖長尾音的“上朝”。甄嬛傳中還有許多類似的糾偏,包括上朝的時候群臣是在乾清門御門聽政,而不是像眾多清宮戲里演的在太和殿或乾清宮,太監、侍衛路遇皇帝或妃嬪時須躬身面壁,宮女夜晚侍寢時,只能抱膝和衣而坐隨時聽候召喚類似的禮儀都需要事先由禮儀老師教會演員,拍攝時還需現場監控,避免演員因為緊張或者忘記而犯錯。在甄嬛傳里,后宮的嬪妃們身穿旗裝,踏著“花盆底”,身姿婀娜。為了更好地找到走路的感覺,孫儷在開拍前一個月就向劇組借了花盆底鞋,自己在家中暴走練習。盡管如此,由于橫店有不少路都是用鵝卵石鋪的,走路時摔倒、崴腳仍時有發

16、生。(摘自樂讀網)4.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古裝劇,是一個很好傳承、傳播歷史文化的載體,近些年,古裝劇大量涌進熒幕,但精品難見,垃圾劇居多。b. 好的古裝劇可以是嚴謹的歷史再現,也可以通過虛構情節之下的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底蘊來昭彰歷史。c. 歷史劇在“大事不虛”的前提下,可以有必要的虛構甚至杜撰,但好的歷史劇不可以缺少歷史思考。d. 甄嬛傳之所以受到好評,就在于其對古代禮儀的高度還原,這在當下浮躁的娛樂圈是難能可貴的。5.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a. 優秀的古裝劇

17、要能讓觀眾了解歷史、認識歷史、豐富歷史文化知識,沒有“古代模樣”的古裝劇,很難贏得現代觀眾喜愛。b. 當歷史在年輕人眼中變成了空洞、輕薄、虛無的存在,他們將無法邁出堅定有力的步伐。c. 拍攝古裝劇是為了傳承古代文化,啟迪今日征程,豐富公眾精神生活,只要回歸古代“初心”,就能贏得今人“愛心”。d. 時下歷史劇鮮有佳作,歸根結底是因為它們都摒棄了歷史思考,借助歷史劇的外殼拍言情劇,歷史不過是一塊幕布。6. 圍繞歷史劇的拍攝,后三則材料分別是側重從哪些角度加以闡述的?試簡要概括。【答案】4. d 5. a 6. 材料二:結合近年清宮劇的弊病強調回歸現實主義傳統和求真務實的制作態度。材料三:歷史劇可以

18、適當虛構但應傳遞正確的歷史觀(或要有歷史思考)。材料四:對古代禮儀的高度還原(尊重歷史)和演員的勤懇敬業(堅守匠心)。【解析】【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這類題目首先要速讀題干,明確對象及要求,解答時要整體理解文章的內容,尤其是對選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將題目材料信息帶入選文比對理解,還要辨明檢索區間,確定對應語句,聯系上下文體會。d項,“就在于其對古代禮儀的高度還原”錯,說法絕對。除此之外,還有演員的兢兢業業,認真負責的態度,精湛的演技。故選d。【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題時,首先閱讀題干,在文中找到題干對應的區位,然后仔細分析。命題的手段為

19、改變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內容。b項,“他們將無法邁出堅定有力的步伐”錯誤,說法絕對,原文說的是“很難邁出堅定有力的步伐”。c項,“只要回歸古代初心,就能贏得今人愛心,說法過于絕對。d項,“時下歷史劇鮮有佳作,歸根結底,是它們都摒棄了歷史思考”,“都”范圍擴大,文中是“大多”。故選a。6題詳解】本題考查對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對內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清題干要求,其次確定答題區間,第三要勾畫出相關語句,第四進行整合。解答本題,首先要根據題干意思在文中找到相關內容,關鍵句主要有:材料二“近些年的清宮劇逐漸趨向內在”“文藝要講好中國故事,必然呼喚現實主義傳統、求真務實的制作態度的回歸

20、”;材料三“歷史劇在“大事不虛”的前提下,應允許必要的虛構和杜撰”“表面上這是創作技法的問題,實際上是歷史觀的問題,它折射的是一種虛無主義的歷史觀”;材料四“凡備受好評的古裝劇,對古代禮儀的考究都是精益求精”“為了更好地找到走路的感覺,孫儷在開拍前一個月就向劇組借了花盆底鞋,自己在家中暴走練習”。據此概括即可。【點睛】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第一步:通讀全文,整體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實,確定不同文本陳述的角度,分析主體對象與基本事實之間的關系。第二步:通讀材料,關注細節。整體感知是略讀(或粗讀)就能完成的任務,而挖掘文本的細節需要精讀(細讀)。第三步:明確主旨,辨清關系。由于非連續性文本的內在邏輯

21、關系不是很緊密,在閱讀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確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與材料之間的邏輯關系。(三)文學類文本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菜園沈從文玉家菜園出白菜,因為種子特別,本地任何種菜人所種的都沒有那種大卷心。這原因從姓上可以明白,玉姓原本是旗人,菜是當年從北京帶來的菜。玉太太和她的兒子靠賣菜過日子,從此玉家菜園在本縣成為人人皆知的地方了。菜園二十畝地,除了白菜還種了不少其他蔬菜,使本城人一年任何時節都可得到極好的蔬菜。玉太太還把白菜制成各樣干菜,根、葉、心各用不同方法制作成各種不同味道。也便因此,收入數目不小。十年來,因禍得福,漸漸成為小康之家了。本地新興紳士階級,因切齒過去旗人的行為,

22、極看不起旗人,如今又是賣菜,很少同這家來往,但這人家卻依然受人相當尊敬。夏日薄暮,玉太太拿把宮扇,在菜園外小溪邊站立納涼。兒子侍立在身邊。兩人常常沉默著半天不說話,聽柳上晚蟬拖長了聲音飛去,或者聽溪水聲音。做母親的想著古人的詩歌,可想不起誰曾寫下形容晚天如落霞孤鶩一類好詩句。又總覺得有人寫過這樣恰如其境的好詩。兒子二十二歲生日那天,做母親的備了酒席,到晚來兩人對坐飲酒。窗外就是菜園,時正十二月,大雪剛過,園中一片白。已經摘下還未落窖的白菜,全成堆的在園中,白雪蓋滿,正像一座座大墳。“你今天滿二十二歲,不單是天下變得不同,就是我們家中,也變得真可怕。我今年五十,人也老了。總算把你教養成人,玉家不

23、至于絕了香火。你爹若在世,就太好了。” 聽說“母親也老了”這類話的少琛,不知如何,忽想起一件心事來了。他蓄了許久的意思今天才有機會說出。他說他想去北京。北京方面他有一個舅父,聽說在旗章胡同開鋪子,生意不惡。聽說兒子要到北京去,做母親的似乎稍稍吃了一驚。這驚訝是兒子料得到的,正因為不愿意使母親驚訝,所以直到最近才說出來。然而她也掛念著那胞兄的。“你去看看你三舅,還是做別的事?”“我想讀點書。”“我們這人家還讀什么書?世界天天變,我真怕。”“我去三個月又回來,也說不定。”“要去,我不妨礙你。你希望走走就走走,只是書,不讀也不什么要緊。像我們這種人,知識多,也是災難!” 這婦人這

24、樣慨乎其言的說后,問他預備過年再去還是到北京過年。兒子說趕考試,還是年前走好,且趁路上清靜,也極難得。 時間過了三年。玉家菜園還是玉家菜園。地方一切新的變故甚多,隨同革命,北伐于是許多青壯年死到野外。于是北京改成了北平。 當母親接到了兒子的一封信,說本學期終了可以回家來住一月時,歡喜極了。 兒子如期回來了。更出于意外叫人驚喜的,是同時還有一個新媳婦回來。這事情直到進了家門母親才知道,做母親的似乎人年輕了十歲。 因為媳婦特別愛菊花,今年回家,擬定看過菊花,方回北平,所以做母親的特別令工人留出一塊地種菊花,母親見一對年輕人,在菊圃邊料理菊花,便做著一種無害于

25、事極其合理的祖母的幻夢。兒子同母親正說北平如何栽培菊花的,忽然縣里有人來說,有點事情,請兩個年青人去談一談。來人連洗手的暇裕也沒有留給主人,把一對年青人就“請”去了。從此一去,便不再回家了。做母親的當時縱稍稍吃驚,也仍然沒有想到此后事情。 第二天,做母親的已病倒在床,原來兒子同媳婦,已與三個因其他原故而得著同樣災難的青年人,陳尸到教場的一隅了。  做母親的為這種意外不幸暈去數次,卻并沒有死去。兒子雖如此死了,辦理善后,罰款,具結,她還有許多事得做。 三天后大街上貼了告示,才使她同本城人同時知道兒子原來是共產黨。仿佛還虧得衙門中人因為想到要白菜吃,才把老的

26、留下來,也沒有把菜園產業全部充公。這樣打量著苦笑的老年人,不應當就死去,還得經營菜園才行。她于是仍然賣菜,活下來了。 玉家菜園或者終有一天會改作玉家花園,因為園中菊花多而且好,有地方紳士和新貴強借作宴客的地方了。 玉家菜園從此簡直成了玉家花園。內戰不興,天下太平,到秋天來地方有勢力的紳士在園中宴客,吃的是園中所出產的蔬菜,喝著好酒,同賞菊花。因為賞菊,大家在興頭中必賦詩,有祝主人有功國家,多福多壽,比之于古人某某典雅切題的好詩,有吟誦玉太太寫的賣菜媼對于舊事加以感嘆的好詩,名士偉人,相聚一堂,人人盡歡而散,扶醉歸去。玉家菜園改稱玉家花園,是主人在兒子死去三年后的事。這婦人沉

27、默寂寞的活了三年。到兒子生日那一天,天落大雪,想這樣活下去日子已夠了,春天同秋天不用再來了,把一點家產全分派給幾個工人,忽然用一根絲絳套在頸子上,便縊死了。 一九二九年夏7. 下列選項中,對課文內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a. 文中劃線句表現了兒子既向往去北京讀書又對離開母親感到不舍,同時也擔心母親不允許他去。b. 文中劃線句采用語言描寫,玉太太表面上同意兒子去北京,實際上是想阻攔兒子,不讓他離開家,留在自己身邊。c. 沈從文先生擅長營造物我交融、情隨景生的抒情意境,文中菜園夏日晚景的描寫,洋溢著溫馨、恬靜的氣氛,搖曳著散文的風姿。d. 課文最后一段“天落大雪,想這樣活下去日子已夠了”,渲染了

28、一種悲涼的氣氛,暗示著人物悲慘的命運,預示著玉太太的悲劇結局。8. 簡要分析玉太太形象特點。9. 小說以“菜園”為標題有何意蘊?請結合文本分析【答案】7. b 8. 善于經營,心靈手巧:除了白菜還種了不少其他蔬菜。且能把白菜制成各樣干菜,根、葉、心各用不同方法制作成各種不同味道;尊重孩子:不阻攔兒子去北京;有文化:能寫詩;洞察人生:對外界變化和生活很了解。 9. 菜園表達了作者對美好人性、恬淡寧靜的理想鄉村生活(或田園牧歌生活)的追求。菜園改稱花園反襯了現實生活的無奈和玉家悲慘的命運。寄托了作者希望掌控命運,對美好人情人性的堅守。【解析】【7題詳解】本題考查對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的綜合

29、賞析能力。文學類文本閱讀選擇題,主要對文意、文章的主旨結構、人物形象的塑造、藝術手法等內容的考核,設錯點概括類一般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當,賞析類一般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當。選擇題錯誤的選項命制一般都有明顯的不會引起爭議的錯誤,即所謂的“硬傷”,在答題時注意尋找這些硬傷。b項,“玉太太表面上同意兒子去北京,實際上是想阻攔兒子,不讓他離開家,留在自己身邊”理解錯誤。劃線主要表現了玉太太身為旗人因戰亂而命運變遷的感傷,對安穩平定生活的期盼。故選b。【8題詳解】本題考查對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分析人物形象時,主要通過人物的直接描寫(語言、行動、心理、肖像、細節、神態),以及間接烘托(環境、

30、情節、人物的襯托)來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形象特點。解答此題,先概括人物的性格品質特點,再結合文本具體分析。第一節中“除了白菜還種了不少其他蔬菜。且能把白菜制成各樣干菜,根、葉、心各用不同方法制作成各種不同味道”,表明她善于經營,心靈手巧。第十二節“要去,我不妨礙你。你希望走走就走走”,她不阻攔兒子去北京,表明她對兒子的尊重。第二節“做母親的想著古人的詩歌,可想不起誰曾寫下形容晚天如落霞孤鶩一類好詩句。又總覺得有人寫過這樣恰如其境的好詩。”她看見美好的景象,心中想著古人的詩歌,表明她讀過書,有文化。第十節“我們這人家還讀什么書?世界天天變,我真怕。”第十二節“像我們這種人,知識多,也是災難!”

31、表明她對外界變化和生活很了解,洞察人生。9題詳解】本題考查探究小說標題意蘊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應抓關鍵詞,關注文中照應標題、點明標題的文字,理解題目的本意,然后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義或比喻象征意義,還要注意它在表面含義之外是否有語意雙關或文章主旨(情感)意義。玉家菜園已改稱玉家花園,花園是菜園被鄉紳強行占去的后改的名,反襯了現實生活的無奈和玉家悲慘的命運。那群人在園子里吃喝、舉辦慶功宴,花園整日是熱鬧的。而當初的菜園,玉太太和兒子過的是田園牧歌生活式的生活。以菜園為題,表達了作者對美好人性、恬淡寧靜的理想鄉村生活的向往。盡管被鄉紳強占了去,但作者仍以“菜園”為題,這其中寄托了作者希望

32、掌控命運,對美好人情人性的堅守。【點睛】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點)的方法。步驟一:仔細審題,明確方向。(1)是概括還是分析。“概括”題只要求寫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點即可,“分析”題要在此基礎上結合文本內容做解釋。(2)是性格特點還是形象特點。“形象”一詞應大于“性格”,它以性格為中心,兼及人物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等。答形象題時不要忘記人物的身份、地位、職業等因素。若問的只是“特點”,則略等同于形象特點。步驟二:總體把握,劃句分析。確定作者感情傾向是褒是貶是頌揚還是諷刺。二、古代詩文閱讀(一)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白居易傳(元)辛文房居易字樂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觀光上國

33、,謁顧況。況,吳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謔之曰:“長安百物皆貴,居大不易。”及覽詩卷,至“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乃嘆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難。老夫前言戲之耳。”貞元十六年,中書舍人高郢下進士、拔萃,皆中,補校書郎。元和元年,作樂府及詩百余篇,規諷時事,流聞禁中。上悅之,召拜翰林學士,歷左拾遺。時盜殺宰相,京師洶洶。居易首上疏,請亟捕賊。權貴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墮井死,而賦新井篇,言既浮華,行不可用。”貶江州司馬。初以勛庸暴露不宜實無他腸怫怒奸黨遂失志亦能順適所遇托浮屠死生說忘形骸者。久之,轉中書舍人,知制誥。河朔亂,兵出無功,又言事,不見聽,乞外,除為杭

34、州刺史。文宗立,召遷刑部侍郎。會昌初致仕,卒。居易累以忠鯁遭擯,乃放縱詩酒。既復用,又皆幼君,仕情頓爾索寞。卜居履道里,與香山僧如滿等結凈社。疏沼種樹,構石樓,鑿八節灘,為游賞之樂,茶鐺酒杓不相離。嘗科頭箕踞,談禪詠古,晏如也。自號醉吟先生,作傳。酷好佛,亦經月不葷,稱香山居士。與胡杲、吉皎、鄭據、劉真、盧貞、張渾、如滿、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時人慕之,繪九老圖。公詩以六義為主,不尚艱難。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嫗讀之,問解則錄。后人評白詩如山東父老課農桑,言言皆實者也。雞林國行賈售于其國相,率篇百金,偽者即能辨之。與元稹極善膠漆,音韻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與劉賓客齊名,曰“劉白”

35、云。公好神仙,自制飛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煙霧,冉冉生云。初來九江,居廬阜峰下,作草堂,燒丹。今尚存。(本文有刪節)【注】勛庸:這里指被刺殺的宰相武元衡。科頭:不戴帽子,裸露發髻。雞林國:朝鮮半島古國名。10.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 )a. 初以勛庸暴露不宜/實無他腸/怫怒奸黨/遂失志/亦能順適所遇/托浮屠死生說忘形骸者。b. 初以勛庸暴露/不宜/實無他腸/怫怒奸黨/遂失志/亦能順適/所遇托浮屠死生說/忘形骸者。c. 初以勛庸暴露不宜/實無他腸/怫怒奸黨/遂失志/亦能順適/所遇托浮屠死生說忘形骸者。d. 初以勛庸暴露/不宜/實無他腸/怫怒奸黨/遂失志/亦能順適所遇/托浮屠死

36、生說/忘形骸者。11. 下列對相關文化常識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 )a.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人,但體猶未壯,所以稱做弱冠。b. “元和元年”,“元和”唐憲宗年號。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c. “文宗”,是皇帝的謚號,謚號是古人在逝世之后,按其生平事跡進行評價的稱號。d. “七廟”,指天子的宗廟,過秦論中“七廟隳”,指的是宗廟毀滅,國家滅亡。12. 下列對原文內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確的一項( )a. 本文開篇以顧況對白居易的前“謔”后“嘆”,側面表現了白居易在詩歌創作上的非凡才華。b. 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書直言論事,觸怒了權貴奸黨,這給他的仕途蒙上了陰影,也是

37、他“放縱詩酒”的重要原因之一。c. 白居易的詩歌內容真實,辭句曉暢,風格平易,在當時流傳甚廣。內至宮廷,外達異邦,詩名遠播。d. 白居易居廟堂之上,則“兼濟天下”;處江湖之遠,則“獨善其身”。儒、釋兩家思想的影響,并存于他人生的各個階段。13. 翻譯文中劃線句子。 (1)時盜殺宰相,京師洶洶。居易首上疏,請亟捕賊。(2)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答案】10. a 11. c 12. d 13. (1)當時有盜賊刺殺了宰相,京城議論紛紛。白居易第一個上奏章給皇帝,請求緊急抓捕盜賊。(2)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繼先前的基業,沿襲前代的策略,向

38、南奪取漢中,向西攻取巴、蜀,向東割取肥沃的地區,向北占領非常重要的地區。【解析】【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解答此題,應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結合語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在斷句時特別要注意:一些常見的句尾、句首標志性的詞語。句子結構的對稱性。文中詞語充當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敘事內容的變化等。句子的翻譯是:起初白居易只是認為不應當讓被刺殺的宰相武元衡暴尸街頭,其實并沒有別的想法,(想不到卻)觸怒了奸黨,于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順其自然,隨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說超脫形體的痛苦。“不宜”是對“暴露”的陳述,是前一句的謂語部分,應斷在前句,排除bd;“所遇”是所字詞組,作名詞,作“順適”的

39、賓語,與前文聯系緊密,故在“所遇”后斷開,排除c。故選a。【11題詳解】本題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文化常識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歷法、樂律、地理、官職、科舉、姓名、宗法等。這類試題一般不考過于冷僻的內容,涉及的大多是科舉、姓名、禮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時知識的積累。c項,“皇帝的謚號”錯誤,“文宗”應該是廟號。故選c。【12題詳解】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題時注意對讀選項和原文,尋找時間、地點、人物、時間、手法以及重點詞句的翻譯上的錯誤。d項,“并存于他人生的各個階段”錯,他“獨善其身”,信奉佛教,是在他仕途失意之后。故選d。【13題詳解】本題考

40、查學生文言文語句翻譯能力。翻譯時,首先要找出關鍵字或句式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除一些帶有比喻性的詞語然后再整體翻譯,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達到詞達句順,做到字字落實的同時,要重點關注得分點:(1)洶洶,議論紛紛;亟,趕快。(2)蒙,承繼;因,沿襲;舉,攻取;膏腴,肥沃。【點睛】常用的斷句方法有:根據文意斷句。利用對話標志斷句,對話常以“曰”、“云”、“言”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寫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借助文言虛詞斷句,夫、蓋、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話的開頭,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也、矣、焉、耳等經常用于陳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斷開;疑問語氣詞:何、胡、

41、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詞或固定結構之后,一般可構成疑問句,只要貫通上下文意,就可斷句。借助對比、對偶、排比、頂真等修辭斷句。參考譯文:白居易字樂天,太原下邽人。他在年近二十名聲未起的時候,(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見(當時名流)顧況。顧況是南方吳地人氏,自恃才華,很少有他推薦認可的詩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說:“長安城什么東西都貴,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閱白居易詩卷,讀到其中“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詩時,他就又感慨道:“能寫出這樣的詩句,想居天下都不難。老夫我之前的話是開玩笑的了。”貞元十六年,中書舍人高郢主持進士考試,選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

42、為校書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寫作樂府及詩歌一百多篇,諷諫時事,流傳到了宮中。皇帝讀了他的詩后非常喜歡他,召見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學士一職,接著又歷任了左拾遺。當時有盜賊刺殺了宰相,京城議論紛紛。白居易第一個上奏章給皇帝,請求緊急抓捕盜賊。有權貴厭嫌他越職行事,對他十分惱怒。不久就有傳言說:“白居易的母親落井而死,他卻寫了篇新井篇,詞句十分浮夸華麗,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后來白居易就被貶為江州司馬。起初白居易只是認為不應當讓被刺殺的宰相武元衡暴尸街頭,其實并沒有別的想法,(想不到卻)觸怒了奸黨,于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順其自然,隨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說超脫形體的痛苦。很長一段時間后,又調任中書舍人,主管制

43、定朝廷的政令。有一年,河北發生暴亂,朝廷出兵無功,白居易又向朝廷進諫,沒有被采納,于是請求外調,擔任了杭州太守。唐文宗即位后,下詔升任白居易為刑部侍郎。會昌初年辭職回家,最后死在家中。白居易多次因為忠誠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縱情喝酒作詩。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頓時消沉。在履道里購宅定居,與香山僧人如滿等成立凈社。每天開挖溝池,栽種樹木,建造石樓,開鑿八節灘,作為游玩之樂,茶壺鍋子酒杯不離身。曾經有一次光著頭,像箕一樣張開腿盤坐著,談論佛理,吟詠古詩,十分清靜安閑。自己號稱醉吟先生,并且還為此作了篇傳記。白居易十分喜歡佛教,也常常幾個月不吃葷,自稱香山居士。

44、與胡杲、吉皎、鄭據、劉真、盧貞、張渾、如滿、李文爽等人宴飲集會。這些人都是年紀大卻不肯做官的人,每天互相招待邀請,當時人們很羨慕他們,有人給他們畫了一幅九老圖。白居易的詩以風雅頌賦比興六義為主,不推崇艱澀難懂,每寫成一篇,必定讓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讀一讀,詢問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錄下來。后人評價白居易的詩作就像崤山以東的百姓談論農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樸實的話。雞林國的商人把他的詩作賣給他們的國相,每篇都是一百兩銀子,如果是偽造的,雞林國相馬上就能分辨出來。白居易與元稹關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謂如膠似漆,寫詩追求的音韻也相同,天下人把他們并稱為“元白”。元稹死后,白居易與劉禹錫齊名,并稱為“劉白”

45、。白居易喜歡神仙,曾經自己造了一雙飛云鞋,點起香舉起腳,好像在騰云駕霧,云霧冉冉降臨。剛來九江時,居住在廬阜峰下,建了一座草堂,煉制丹藥。這座草堂如今還保存著。(二)古代詩歌閱讀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列小題。酬張少府王維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14. 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 )a. 這是一首贈友詩,從題目冠以“酬”字看,當是張少府先有詩相贈,王維再寫此詩為酬。b. 首聯描寫詩人晚年唯好清靜、萬事皆不關心,表現了詩人想遠離朝堂,歸隱田園、不問世事的達觀心態。c. “自顧無長策”,是他思想上矛盾、苦悶的反映。他表

46、面上說自己無能,骨子里隱含著牢騷。d.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用一問一答的形式,照應了“酬”字;以不答作答,含蓄蘊藉,耐人咀嚼。15. 從手法和情感的角度賞析詩歌的頸聯。 【答案】14. b 15. 借景抒情,情景相生。詩人迎著松林清風解帶敞懷,在山間明月的伴照下獨坐彈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表現了詩人的閑情逸趣,對隱逸生活的追求與喜愛。“松風”、“山月”均含有高潔之意,詩人在苦悶之中追求精神的解脫。隱含著對官場生活的厭惡與否定。【解析】【14題詳解】本題主要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與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首先要認真研讀詩歌內容,然后仔細辨識選

47、項中是否有對詩歌的解讀的錯誤。詩歌鑒賞的選擇題對整個詩歌的綜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詩句的含義、詩句的手法還考核詩歌的情感,注意結合詩歌的內容進行分析。b項,“達觀心態”錯誤,看似達觀,實則表露出詩人遠大抱負無法實現的無奈情緒。故選b。【15題詳解】本題綜合考查賞析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的能力,綜合賞析詩句注意從內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內容上從意象的選取、意境的創設、構思的精巧、情感的表達的角度進行分析,形式上從遣詞造句以及藝術手法的運用上分析。本題要求從手法和情感的角度賞析。“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這是一聯景物描寫,詩人選取了“松風”“山月”這樣的含有“高潔”之意的意象,“解帶”“彈琴”這樣

48、的隱逸生活細節,在松風中解襟敞懷,在山月下獨坐彈琴 ,有清風、明月相伴,描繪了一幅恬靜愜意的畫面。頸聯借景抒情,表現了擺脫仕宦的種種壓力,詩人可以迎著松林清風解帶敞懷,在山間明月的伴照下獨坐彈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心境。然而在這恬淡閑適的生活中,依然可以感受到詩人內心深處的隱痛和感慨。詩人追求這種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趣,是逃避現實,也是自我麻醉。【點睛】詩歌句子賞析需要我們在了解詩歌的結構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礎上作答,常見的答題格式:本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或寫作方法,寫出來什么內容,表達了什么感情。可從手法、情感、語言等方面任選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詩歌常見的思想感情有:憂國憂民,建功報國,懷古傷今

49、,懷才不遇,思鄉懷人等。(三)名句名篇默寫 1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由靜而動,描寫水石相激、山谷空鳴的場景的詩句是 “_。”(2)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詩中描寫琵琶女不愿出場但又盛情難卻、猶豫不決的矛盾心情的詩句是:“_。”(3)韓愈的師說是寫給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說的“_,”點出李蟠的文章愛好,而“_”,則說明了李蟠的儒學素養。【答案】(1)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2)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3)好古文,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解析】【詳解】本題考查考生對詩文的背誦、理解、默寫能力。考查理解性默寫這種類型,要求考生平時既要注意記憶、積累,同時在

50、此基礎上加以理解、應用和賞析。注意字形復雜字,要在平時默寫時反復寫。注意重點字詞的寫法:喧豗、砯崖、萬壑、始、琵琶。三、語言文字運用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丁酉新春,旨在“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國詩詞大會風靡全國,“圈粉”無數。該節目通過選手對詩詞知識的比拼及嘉賓的精彩點評,用_、打動人心的詩詞喚起深埋在國人心中對詩詞的記憶和情懷,帶領觀眾暢享中國詩詞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古典之美。人們關注中國詩詞大會,是因為內心對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傳統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頭活水。詩詞大都比較凝練,_。閱讀詩詞,人們享受著語言美感帶來的歡愉和詩詞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這大大增加了人們的生活視

51、野。閱讀詩詞,體悟詩詞作者的心境,( )。人們關注中國詩詞大會,還因為如今人們的生活節奏較快,每天八小時上班,滿負荷運轉,單調乏味的生活讓人感覺壓抑,而讀詩可以暫時疏解內心的陰郁。中國詩詞大會以_的形式吸引人們親近詩詞,從詩詞之美中獲取生活的詩意。生活需要詩意,但詩意并不_地存在。一個人只有徜徉于詩詞、發現詩意,才能在與詩詞相會的過程中提升文化素養,讓心靈空間更飽滿。生活不只是柴米油鹽,還有詩和遠方。17. 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成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 )a. 耳濡目染 膾炙人口 引人入勝 自然而然b. 耳濡目染 朗朗上口 身臨其境 順其自然c. 耳熟能詳 膾炙人口 身臨其境 順其自然d. 耳

52、熟能詳 朗朗上口 引人入勝 自然而然18. 文中畫橫線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a. 人們享受著語言美感帶來的歡愉,同時也能感知詩詞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這大大拓展了人們的生活視野。b. 人們感知著語言美感帶來的歡愉,同時也能享受詩詞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這大大拓展了人們的生活視野。c. 人們享受著語言美感帶來的歡愉和詩詞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這大大拓展了人們的生活視野。d. 人們能感知語言美感帶來的歡愉和詩詞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這大大增加了人們的生活視野。19. 下列在文中括號內補寫的語句,最恰當的一項是( )a. 有助于學習像詩詞作者一樣去感受和思考生活,提升人們對生活的感知能力,

53、跟他們進行心靈對話b. 有助于提升人們對生活的感知能力,學習像詩詞作者一樣去感受和思考生活,跟他們進行心靈對話c. 跟他們進行心靈對話,有助于提升人們對生活的感知能力,學習像詩詞作者一樣去感受和思考生活d. 跟他們進行心靈對話,有助于學習像詩詞作者一樣去感受和思考生活,提升人們對生活的感知能力【答案】17. d 18. a 19. c【解析】【17題詳解】試題分析:此題考查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的能力。第1空:“耳熟能詳”指聽的次數多了,熟悉得能詳盡地說出來;“耳濡目染”形容聽得多見得多了之后,無形之中受到影響。 文中是說節目中用的“詩詞”都是人們熟悉的, 用“耳熟能詳”恰當。 第2空:“朗

54、朗上口”指誦讀熟練,順口而出;也指文辭流暢,便于誦讀。“膾炙人口”指美味人人都愛吃,比喻好的詩文或事物,人們都稱贊。 前文說“詩詞大都比較凝練”,用“朗朗上口”銜接更緊密,強調詩詞凝練而便于誦讀。 第3空:“引人入勝”意為引人進入佳境(指風景或作品等);“身臨其境”指親身到了那個境地。 文中修飾形式,用“引人入勝”恰當。第4空:“自然而然”指不經外力作用而如此;“順其自然”指順應事物自身的發展,不加干預。根據語境,用“自然而然”恰當。故選d。【18題詳解】試題分析:此題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類型一般有搭配不當、成分殘缺或贅余、結構混亂、語序不當、表意不明、不合邏輯等。解答此類題目最常用

55、的方法是劃分句子成分,找出句子的主謂賓、定狀補,判斷句子成分是否存在問題。如果句子結構沒有問題,可從語意及邏輯方面入手,判斷句意關系。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兩處搭配不當的語病:一是“享受”不能與“思想”搭配,故應在“詩詞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前加上合適的動詞;二是“增加”與“視野”不搭配,可將“增加”改為“拓展”。故選a。【19題詳解】試題分析:此題考查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的能力。解答此題時,注意使用排除法解題。括號前的內容是“體悟詩詞作者的心境”,與“心境”一詞聯系最緊密的應是“跟他們進行心靈對話”,據此可排除a、b兩項。只有對生活有了更高的感知能力,才能進一步去感受和思考生活,應是“有助于提升人

56、們對生活的感知能力,學習像詩詞作者一樣去感受和思考生活”,故選c。【點睛】病句類型一般有搭配不當、成分殘缺或贅余、結構混亂、語序不當、表意不明、不合邏輯等。解答此類題目最常用的方法是劃分句子成分,找出句子的主謂賓、定狀補,判斷句子成分是否存在問題。如果句子結構沒有問題,可從語意及邏輯方面入手,判斷句意關系。20.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無論人類還是動物,_。如果長時間得不到良好的睡眠,人和動物都會身 心俱疲,甚至導致死亡。人一般會躺著睡覺,_。鳥類可以單腳獨立睡著,狗睡覺時需要耳貼地面,蝙蝠能夠倒掛著睡。很多人認為魚類

57、不需要睡覺,事實上,魚類也可以在水中睡覺,只是為了保持平衡,睡覺時經常劃動鰭和尾,所以。_。【答案】 (1). 都需要睡覺 (2). 而動物們的睡姿卻千奇百怪 (3). 很難發現它其實是在睡覺【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語言表達簡明、連貫的能力。又考查學生對文段的總結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斷能力。首先要把握語段,注意前后語境的關聯。這段文字主要是圍繞人與動物“睡覺”話題來談的,可以直接根據前后語境推斷,注意關聯詞“無論都”;由其后面內容推斷,“鳥類可以單腳獨立睡著,狗睡覺時需要耳貼地面,蝙蝠能夠倒掛著睡”,這是談動物的睡姿,同時根據前面的內容“人一般會躺著睡覺”,那么由此推斷出“動物的睡姿千奇百怪”;由“所以”可知是對前面“魚類”睡覺論說得出的結論,即“很難發現它其實是在睡覺”。21.請概括慕課的四個特點。(每條不超過6個字)慕課(mooc),即大規模網絡在線公開課程,完全不同于近十年興起的教絡公開課,是一種將分布于世界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