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術史》期末測驗題_第1頁
《西方美術史》期末測驗題_第2頁
《西方美術史》期末測驗題_第3頁
《西方美術史》期末測驗題_第4頁
《西方美術史》期末測驗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20132014學年第二學期西方美術史期末測驗題一、名詞解釋(14題。每小題4分,共16分)1、古希臘三柱式 答:古希臘的廟宇除屋架外全部用石材建造。柱子、額枋、檐部的藝術處理基本上確定了廟宇的外貌。希臘建筑在長期的推敲改進中穩定了一整套做法后即形成了不同的柱式,各有自己強烈的特色。共有5種:多立克式、愛奧尼克式、科林斯式、羅馬式(塔司干式、復合式)。 2、拜占庭藝術 答:所謂拜占庭藝術,就是指東羅馬帝國的藝術。大體來說,所有拜占庭的藝術都充滿了精神的象征主義。重視心象,不容有寫實主義的存在。3、浪漫主義 答:浪漫主義是開始于18世紀西歐的藝術、文學及文化運動,發生于

2、1790年工業革命開始的前后。浪漫主義注重以強烈的情感作為美學經驗的來源,并且開始強調如不安及驚恐等情緒,以及人在遭遇到大自然的壯麗時所表現出的敬畏。浪漫主義是對于啟蒙時代以來的貴族和專制政治文化的顛覆,以藝術和文學反抗對于自然的人為理性化。浪漫主義重視民間藝術、自然以及傳統,主張一個根基于自然的知識論,以自然的環境來解釋人類的活動,包括了語言、傳統、習俗。浪漫主義受到了啟蒙運動的理念影響,也吸收了中世紀文化復古的藝術成分。“浪漫”一詞來自于“romance”,代表了源于中世紀文學和浪漫文學里頌揚英雄的詩賦風格。4、后印象主義 答:后印象主義也稱“印象派之后”或“后期印象派”,是法國美術史上繼

3、印象主義之后的美術現象。后印象主義一詞是英國人和美國人用來描述梵高、高更和保羅·塞尚等為代表的一群畫家以及畫風的。該詞由英國藝術評論家并曾任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館長福萊提出的。 “后印象主義”是一個方便的術語用來突出這三位后來的畫家,而且他們也確實與該群體十分不同。 這三位畫家都是在去世后很久才得到社會的承認,他們三人共同開啟了現代藝術的大門,在他們的創作思想、藝術觀念影響下產生了野獸主義、主體主義、變現主義、抽象主義等,是他們徹底地改變了西方繪畫面貌,由客觀再現走向主觀表現,并使之走向現代,他們被譽為現代藝術之父。 嚴格意義講后印象主義不是一個畫派,他們之間不是團體,也沒有聯合開過畫展

4、,更沒有什么宣言,只是三人都脫胎于印象主義又有著共同創作傾向而已。后來的美術史家們發現他們既有與印象主義聯系又不同于印象主義,便稱他們是“后印象主義者”。二、簡答題(57題。每小題8分,共24分)5、古埃及的浮雕與繪畫的共同的程式是什么?答:在古埃及浮雕和壁畫有著共同的程式: (1)正面律:表現人物頭部為正側面,眼為正面,肩為正面,腰部以下為正側面; (2)橫帶狀排列結構,用水平線劃分; (3)根據人物的尊卑安排比例大小和構圖位置; (4)填塞法,畫面充實,不留空白; (5)固定的色彩程式:男子皮膚為褐色,女子為淺褐或淡黃,頭發為藍黑,眼圈為黑色。 (6)雕塑的程式在古王國就已形成,以后被當作

5、典范沿襲下來: (7)姿勢必須保持直立,雙臂緊靠軀干,正面直對觀眾; (8)根據人物尊卑決定比例大小; (9)人物著重刻劃頭部,其他部位非常簡略; (10)面部輪廓寫實,有理想化修飾,表情莊嚴,幾乎沒有表情; (11)雕塑著色,眼圈描黑,有的眼球用水晶、石英材料鑲嵌,以達到逼真的效果。6、什么是巴洛克風格?它同文藝復興盛期的風格有什么區別?答:巴洛克建筑的特征:(1)追求形體的不穩定性,節奏的跳躍 (2)利用透視產生錯覺,用透視法夸大建筑的比例、尺度 (3)大量運用曲線、曲面、斷山花,產生斷裂感和流動感 (4)有系統的多中心,空間的動態。(5)大量采用雙柱、壁柱、倚柱 (6)強調光影效果,體積

6、感 (7)重視色彩,愛用對比色。 8打破建筑、雕塑、繪畫的界限文藝復興藝術特征:(1)藝術以理性知識為基礎,區別于哥特藝術以感性經驗為基礎。(2)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3)對自然和人的理性探索,風景和人體繪畫的大發展。(4)以三維方式表達世界,透視學的產生。(5)藝術家從工匠中分化出來,有個人特征,追求藝術,成為知識分子。7、7、什么是羅可可藝術風格?答:“羅可可”又名“洛可可”,所謂“羅可可”原是一個派生詞,本意是指描寫那種貝殼似的裝飾圖案。這種偏好艷麗色彩與優雅裝飾的風氣取代了巴羅克時代雄健奔放的趣味,表現出一種輕松活潑的特點。它由法國路易十五宮廷形成后流行開來,波及到德、奧和其他國家,

7、以至形成了18世紀在歐洲占統治地位的“羅可可”風格的藝術形式。羅可可風格的總體特征是輕盈、華麗、精致、細膩。色彩是用銀色、不鮮明的金黃色、白色等,總之是輕淡的穩靜的色彩;線條使用柔和的曲線。羅可可繪畫從它的主題來說,都是貴族的,都是國王和貴族的肖像畫,也有關于宮廷生活的作品;但這些肖像都是豪華纖細的,即使是男人的肖像,也似乎有些女性化,看著有些纖弱。三、作品分析(時代背景、表現內容、藝術特色、整體評價。810題,每小題10分,共30分)8、陶棺上的夫婦像。答:赤陶棺上的夫婦像 是公元前6世紀伊特魯里亞人的雕刻作品。 公元前1世紀著名羅馬建筑家維特魯威曾說:伊特魯里亞的建筑對于發展羅馬的建筑起著

8、重大的作用。這個民族在公元前3世紀時被羅馬征服了,但它的宗教與文化對于羅馬的影響卻非同小可。 在伊特魯里亞的雕塑中,肖像具有重要的地位,許多世紀以來,凡與殯葬有關的活動,都離不開安放肖像。最初發現有帶肖像的骨灰甕,后來發展為用陶土燒制的肖像棺槨。這一件赤陶棺上的夫婦像,就是在意大利中部切爾韋泰利出土的典型作品之一。 這一件陶棺上面刻著一對恩愛的夫妻,他們枕著靠墊,躺臥在棺木上面,就象在床上一樣,互相偎依。兩人手勢活潑,姿態舒適,只是臉容顯得呆板,有希臘古風式的微笑。陶棺全長近2米,上面已有無數拼接的碎紋,因考古學家是從發掘地找到的四百多塊碎片中復原而成的,碎片上還殘留著色彩,從棺基到肖像頂,約

9、有142厘米高,現藏羅馬朱理教皇的別墅。從前埃及人把死看成是靈魂出走,造了金字塔;希臘人則認為死亡是惡鬼附身以致肉體毀滅,要塑造全身像,伊特魯利亞人則把棺與墓作為死者靈肉的共同歸處,因而創造了這種把死者肖像刻在棺槨上的殉葬品。 9、喬治·修拉的大碗島的星期日下午。答:畫面上人物眾多,卻多爾不亂。他們遵從著近大遠小的透視規律,給觀者一種舒適之感。人物姿勢各有所屬,立、坐、臥、蹲、行、跑各不相同,給人足夠的目光追尋的理由。不僅如此,人物服飾各具特色,體現了當時的社會風尚。 作者處理人物、動作、服飾的時候,考慮了畫面所要表達的一種境界。綜觀畫面的主體人物,就能悟得這是我們所追求的一種美好境

10、界,也是一種最高境界。正是因為這種極致的表達,使得這幅畫經久不衰,稱為經得起品評的一幅名作。畫面光感描寫強烈,給人一種溫暖與愜意的感覺。從站畫面三分之一的黃色地面以及上面人物的深色投影足以看出。作者巧妙地處理了冷暖對比,從上到下本著冷暖冷的遞階,總體色調布置停當后,又在冷中有暖、暖中有冷。比如在最下面深色調中的斜臥在草地上的男人的紅馬甲;站在最下面的綠草地上的黑衣女人又給畫面中間的黃色調壓了一點深色;最上面的樹冠的深色又安排了黃色背景上的紅衣女人打得紅傘面。這樣一環扣一環,環環相扣,讓畫面有無窮的致密感。正是由于色彩的對比鮮明才使得這幅畫很有沖擊力,色調在統一中又有變化,足以見得畫家的深謀遠慮

11、。細觀人物服飾很有時代特點,反映了一定的社會階層。人物的舉止能透出氣質,人物的動作能反映出性格。10、布朗庫西的空中之鳥答:空中之鳥是件青銅雕塑,看起來象飛向空中的鳥的翅膀,上端尖、下端有一柔和曲度,比例和諧,線條優美。雖然把飛鳥簡化到幾乎難辨的程度,但卻能引發人們對空中飛鳥的聯想,這件作品同時也反映了布朗庫西對金屬材料表現力的把握。布朗庫西開辟了現代雕塑的道路,后繼者或多或少都受到他的影響。同時空中之鳥以純粹的形式體現了雕塑的三種語言:體感、量感、質感。四、論述題(1112題。每小題15分,共30分)11、結合達·芬奇的宗教畫最后的晚餐、和蒙娜麗莎談談文藝復興包含的藝術創新。答:達

12、芬奇對幾何比例與構圖十分著迷。蒙娜麗莎除了那永恒的神秘微笑外,還創造性地解決了半身肖像的構圖問題。三個多世紀以來,西方那些卓越的半身像無一不受這幅畫的影響。與其他作品一樣,最后的晚餐以幾何圖形為基礎設計畫面,體現出數學的對稱美。有人評價這幅畫是科學與藝術成了婚,而哲學又在這種完美的結合上留下了親吻。 達芬奇最大的藝術貢獻是運用明暗法使平的畫面呈現出空間感和立體感。在文藝復興初期,畫家一般都用線條來表現透視,單線涂平,色彩較單調。而達芬奇研究光影學,首創明暗漸進法,用光線和陰影的技巧來描繪人物、景致,使之呈現逼真的立體感。一直到印象派出現的幾百年內,無人能夠逾越達芬奇建立的三度空間繪畫體系。由他

13、首創的明暗法使這一時期的繪畫為之一變,藝術史家普遍認為它是繪畫藝術的一個轉折點。他的藝術成就直接影響了后來的米開朗琪羅、拉斐爾等藝術大師。從最后的晚餐起,西方繪畫才真正進入了文藝復興的鼎盛時期。12、試論述從西方傳統美術到現代美術的發展過程。答:最簡單的說法就是,古典美術比較嚴格遵循規律,講究傳統技法,表現題材大部分是神話傳說,形象比較逼真.而現代美術強調人的主觀個性,反叛傳統,題材范圍模糊,涉獵很廣,技法材料豐富多變,畫面形象抽象。 縱觀西方美術史的發展和演變,從宏觀上可以分為兩個大的階段:從古希臘到19世紀中葉法國印象派為第一階段,這一階段西方美術以模仿寫實為主流,可以稱為西方傳統藝術;第二階段從l9世紀下半葉的后印象派開始直到現當代,這個階段的總趨勢是突破模仿自然的傳統藝術觀,走向主觀精神和內心世界的表現,建立了全新的藝術觀念。 現代美術的產生和發展是沿著必然規律運行的,西方藝術自遠古產生始就注重實用、物質性的再現,經歷不同時代的發展和完善,到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已達高峰。當照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