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文言特殊句式_第1頁
高中語文文言特殊句式_第2頁
高中語文文言特殊句式_第3頁
高中語文文言特殊句式_第4頁
高中語文文言特殊句式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文檔供參考,可復制、編制,期待您的好評與關注! 高中文言文語法講解郝啟旺汾陽中學8 / 8一、判斷句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表示判斷的句子,叫判斷句。現代漢語一般是在主語和謂語之間用判斷動詞“是”來表判斷。但在古漢語里,“是”多作代詞用,很少把它當作判斷詞用。因此,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借助語氣詞來表示判斷。常見的判斷句式有以下幾種:1.主語后面用“者”表示停頓,在謂語后面用“也”表示判斷,即“者也”式。這種判斷句式,是古漢語中表示判斷的典型格式。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2.主語后面用“者”表示停頓,而謂語后面不用“也”,即“者”式。這種判斷句式中的“者”不譯,翻譯時只在主語和謂語

2、之間加判斷詞“是”。如:柳敬亭者,揚州之泰州人,本性曹。3.主語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頓,在謂語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斷,即“,者也”式。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4.主語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頓,只在謂語后面用“也”表示判斷,即“,也”式。這種判斷句式中“也”同樣不譯,翻譯時只在主謂之間加“是”。如:和氏壁,天下所共傳寶也。5.“者”“也”都不用,即“,”式。譯成現代漢語時,只需在主謂語之間加“是”。如:劉備,天下梟雄。6.用動詞“為”表示判斷,即“為”式。如: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司馬遷鴻門宴)7.用“乃、即、則、皆、必”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用副詞“非”表示否定判斷。 今

3、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8.用“是”作判斷動詞,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現較晚并且少見。如:巨是凡人,偏在遠郡。(司馬光赤壁之戰)二、被動句在古漢語中,主語是謂語所表示行為的被動者的句式叫被動句。常見的被動句有以下幾種形式: 1.用介詞“于”引進行為的主動者,表被動。即“謂語+于”如: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于君。(觸龍說趙太后) 2.在動詞前邊用“見”表示被動,構成“見+謂語”的形式。如: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司馬遷屈原列傳) 如果需要把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介紹出來,可在動詞后加介詞“于”,構成“見+謂語+于”的形式。

4、如: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3.在動詞前用“受”字來表示被動,構成“受+謂語”的形式。如: (1)有罪受貳。 這種句式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詞“于”,主動者也能引出。如果需引進主動者,就構成了“受+謂語+于”的形式。如: (2)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 4.在動詞前邊加介詞“為”,構成“為+動詞”的形式。 這種句式的“為”和“見”不同:“見”是助詞,不能帶賓語,所以它總是緊挨著動詞;“為”是介詞,它可以緊挨著動詞(省略了賓語),也可以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如: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 5.用“為”引進主動者,謂語前再加“所”,表被動,構成“為所”式。如:悲夫!

5、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為所”,自產生后,就成了古漢語最常見的一種被動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現代漢語里。但是,在古漢語里,“為”的行為主動者有時可以不出現,或被承前省略了,變為“為所”的形式,如: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6.用介詞“被”引出主動者,構成“被+動詞”的形式,這種形式和現代漢語的被動句一樣。如: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7.無任何標志的被動句。這種被動句中沒有出現任何被動詞,可以根據上下文的意思補出。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詞語或某種成分的現象,是古今共有的。不過,文言

6、里這種現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現代漢語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經常被省略。最常見的省略句有以下幾種: 1.省略主語 主語的省略,文言文中更為常見。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不獨立作句子的主語。句子若是重復前邊的詞語又羅嗦,這樣省略主語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據上下文的意思或整個語言環境去推斷。翻譯時,要根據具體情況把省略成分補出來。主語的省略,可分為“承前省”“蒙后省”“對話省”等形式。如:(1)承前省廉頗為趙將,(廉頗)伐齊,大破之。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異蛇)觸草木,(草木)盡死。(2)蒙后省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7、”(司馬遷鴻門宴)(爾)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3)對話省(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這事)甚急。”(司馬遷鴻門宴)2.省略謂語 謂語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省略謂語的情況還是比較少的。不過在文言文中,省略謂語也不是非常個別的現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個動詞,另一句同樣的動詞就可以省略。有時省略的謂語需要根據上下文補出,才能不影響意思的表達。(1)承上文謂語而省略,如: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為樂)。(司馬遷鴻門宴)(2)蒙下文謂語而省略,如: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追之),又請楊子之豎追

8、之。(3)共喻省略,即根據上下文一看便會明白省略的是什么。如:及左公下廠獄,史朝夕(俟)獄門外。(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后公改(任)兩廣,太監泣別,贈大珠四枚。3.省略賓語文言文中省略動詞和介詞后的賓語是比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詞“之”。(1)省略動詞后的賓語,如: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之)以事。(2)省略介詞后的賓語,如:成視,龐然修偉,自增慚怍,不敢與(之)較。4.省略兼語“使、命、令”這類動詞的賓語常兼作后邊一個主謂詞組的主語,這個詞就稱作兼語。現代漢語的兼語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語卻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詞“之”。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歸趙。5.省略介詞古文中常常省略介

9、詞“于”,還有介詞“以”“自”等,這些介詞與后面的賓語組成介詞結構,當這個介詞結構作補語時,這個介詞常常被省掉。(1)省略介詞“于”,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勢耳。(司馬光赤壁之戰)(2)省略介詞”以”,如:試與他蟲斗,蟲盡靡;又試之(以)雞,果如成言。另外,介詞“自”也可省略,如: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自)白帝,暮到江陵。(酈道元三峽)四、謂語前置古代漢語里,謂語一般放在主語之后。但是,有時為了強調謂語,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語之前,這就叫謂語前置,或叫主語后說。這種謂語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現在感嘆句和疑問句中。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五、賓語前置動詞可以帶賓語,

10、介詞也可以帶賓語。在文言文里,賓語通常也是放在動詞或介詞后邊。在文言文里,賓語前置是有條件的。1.動詞賓語前置文言文中賓語提到動詞前面,大致有三種情況:(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置于動詞前。所謂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詞“不”、“弗”、“未”、“非”、 “否”、 “毋”或表示否定的動詞“無”或無定代詞“莫”,這種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賓語是代詞,一般放在動詞謂語之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蘇軾石鐘山記)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屈原離騷)(2)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謂語之前。在古漢語里,使用頻率高的疑問代詞為“何”字,其他還有“誰、孰、惡、安、焉、胡、

11、奚、曷”等,它們作賓語時,也放在動詞謂語之前。如:良問曰:“大王來何操?” (司馬遷鴻門宴)沛公安在?(司馬遷鴻門宴)(3)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以加重語氣。這種現象古漢語中并不多見。如: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去我三十里,惟命是聽。表示動作對象的單一性和強調賓語,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將副詞“唯(惟)”譯成“只”“只是”或“專”“一定”等,而助詞“之”“是”是提賓的標志,不譯。如成語“唯利是圖”“惟命是從”“唯你是問”“唯才是舉”等,就是這種格式。2.介詞賓語前置文言文中,常見的介詞有“于”、“以”、“為”、“與”、“

12、從”、“自”、“向”等,它們往往與后面的名詞或名詞短語結合,組成介詞結構。這些在介詞后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叫介詞賓語。介詞賓語一般放在介詞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況時放在介詞前:(1)疑問代詞作賓語,一般放在介詞前。如:王問:“何以知之?”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2)介詞賓語不是疑問代詞,但是為了強調它,也放在介詞的前面,這種情況最常見的是介詞“以”的賓語前置。如: 余是以記之。一言以蔽之。(成語)(3)介詞賓語是方位詞,也放在介詞的前面。如: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司馬遷鴻門宴)六、定語后置定語是修飾或限制名詞的。定語一般要放在中心詞

13、前,這種語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了這種情況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詞之后,我們稱它“定語后置”。常見定語后置有以下幾種格式:1.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用“者”字煞尾,構成“中心詞定語者”的格式。這種格式中的“者”,相當于結構助詞“的”。如: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荊軻刺秦王)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2.在中心詞和后置定語之間加“之”,再用“者”字煞尾,構成“中心詞之定語者”的格式。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韓愈馬說)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3.在中心詞和后置定語之間加“而”字,再用“者”煞尾,構成“中心詞而定語者”的格式。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

14、之大,有幾人歟?(張溥五人墓碑記)4.在中心詞和后置定語之間加“之”字,構成“中心詞之定語”的格式。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范仲淹岳陽樓記)七、介詞結構后置1.介詞結構“于”常放在謂語動詞后作補語,這類補語按現代漢語習慣是放在謂語動詞前作狀語,翻譯的時候,就把它作了狀語,因此有人稱它作“狀語后置”。如:事急矣,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公與之乘,戰于長勺。(曹劌論戰)2.介詞結構“以”有時放在謂語后作后置狀語。這種現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見。如:乃取蒙沖斗艦十艘,載燥獲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司馬光赤壁之戰) 形

15、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附1:學習札記 附2:Crazy Urus題詞一首桂枝香·秋思獨倚落木,望細雨霏霏,閑花簌簌。陣陣寒風呼嘯,如泣如訴。煙柳斷腸斜陽處,野徑荒,漫漫長路。風吹梧桐,雨打芭蕉,草盡葉枯。憶往昔,經年碌碌。嘆云夢浩淼,流沙依默。奈何瘦鴉鳴唳,難見綠樹。登高駐足攬明月,但天空烏云密布。悠悠歲月,一絲哀愁,幾多酸楚?附3:唐宋古詩名句一夫當關,萬人莫開。 (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李白)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李白)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李白)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16、 (李白)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李白)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杜甫)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杜甫)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杜甫)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杜甫)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杜甫)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杜甫)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杜甫)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杜甫)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杜甫)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杜甫)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

17、(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杜甫)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杜甫)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 (杜甫)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白居易)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白居易)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白居易)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白居易)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白居易)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白居易)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白居易)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白居易)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杜牧)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杜牧)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18、 (杜牧) 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 (杜牧)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杜牧)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韓愈)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韓愈)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劉禹錫)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劉禹錫)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劉禹錫)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劉禹錫)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魚舟。 (王維)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王維)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岑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勃)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王勃)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之志。 (王勃)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元稹)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賈島)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李賀)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王昌齡)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昌齡)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寧為有聞而死,不為無聞而生。 (柳宗元)誰言寸草心,報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