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語文部分試題(江蘇卷)_第1頁
2008年高考語文部分試題(江蘇卷)_第2頁
2008年高考語文部分試題(江蘇卷)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08年高考語文部分試題(江蘇卷)字音A 識別/博聞強識 模仿/裝模做樣 剝削/生吞活剝B 朝圣/朝令夕改 提防/提心吊膽 綠菌/綠林好漢C 箴言/箴默 蠕動/耳濡目染 粗獷/曠口持久D 湍急/惴惴不安 諱言/經天緯地 勘察/堪稱一絕成語A 無所不為B 安土重遷C 淋漓盡致D 不恥下問吳漢傳漢為人質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辭自達。鄧禹及諸將多知之。數相薦舉,及得召見,遂見親信。光武將發幽州兵,夜召鄧禹,問可使行者。禹曰:“間數與吳漢言,其人勇鷙有智謀,諸將鮮能及者。”即拜漢大將軍,持節北發十郡突騎。更始幽州牧苗聞之,陰勒兵,救諸郡不肯應調。漢乃將二十騎先馳至無終。曾以漢無備,出迎于路,漢即捐兵騎,

2、收曾斬之,而奪其軍。北州震駭,城邑莫不望風彌從。遂悉發其兵,引而南,與光武會清陽。諸將望見漢還,士馬甚盛,皆曰:“是寧表分兵與人邪?”及漢至莫府,上兵薄,諸將人人多請之。光武曰:“屬者恐不與人,今所請又何多也?”諸將皆慚。明年(建武三年)春,率驃騎大將軍杜茂、強弩將軍陳俊等圍蘇茂于廣樂。劉永將周建別招聚收集得十余萬人,救廣樂。漢將輕騎迎與之戰,不利,墮馬傷膝,還營,建等遂連兵入城。諸將謂漢日:“大敵在前而公傷臥,眾心俱矣。”漢乃勃然裹創而起,椎牛饗士,令軍中日:“賊眾雖多,皆劫掠群盜,勝不相讓,敗不相救,非有仗節死義者也。今日封侯之秋,諸君勉之。”于是軍士激怒,人倍其氣。旦日,建、茂出兵圍漢。

3、漢選四部精兵黃頭吳河等,及鳥桓突騎三千余人,齊鼓而進。建軍大潰,反還奔城。漢長驅追擊,爭門并入,大破之。明年,鬲縣五姓共逐守長,據城而反。諸將爭欲攻之,漢不聽,日:“使鬲反者,皆守長罪也。敢輕冒進兵者斬。”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長,而使人謝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歸降。諸將乃服,日:“不戰而下城,非眾所及也。”冬,漢率建威大將軍耿龠、漢忠將軍王常等,擊富平、獲過二賊于平原。明年春,賊率五萬余人夜攻漢營,軍中驚亂,漢堅臥不動,有頃乃定。即夜發精兵出營突擊,大破其眾。因追討余黨,遂至無鹽,進擊渤海,皆平之。漢嘗出征,妻子在后買田業。漢還,讓之日:“軍師在外,吏士不足,何多買田宅乎!”遂盡以分與昆弟外家。

4、(選自后漢書?吳漢傳,有刪節)參考譯文吳漢為人樸實、厚道,說話少有文采,匆忙時(常常)不能表達自己的真實意圖。鄧禹和諸位將領很多人都知道這些。他們多次舉薦吳漢,吳漢(后來)被召見,并成為劉秀親近的人。光武帝要調撥幽州的兵力,夜里召見鄧禹,詢問可以出使的人。鄧禹說:“近來多次與吳漢交談,發現此人勇猛有智謀,將領中很少有能比得上他的。”光武帝立即授吳漢大將軍之職,持漢節到北方調撥十郡的精銳騎兵。更始的幽州牧苗曾聽說后,暗中約束軍隊,命令各郡不要答應。吳漢率領二十名騎兵先到了無終。苗曾以為吳漢沒有防備,于是在路上迎擊,吳漢指揮兵卒,逮捕并殺死了苗曾,奪取了他的軍隊。北方州郡震驚,其余城邑沒有不聽到消

5、息就降從的。最后,(吳漢)調集了(北部)所有的兵力,帶兵向南,和光武帝在清陽會合,眾多將領看到吳漢回來,士卒戰馬很多,都問:“是否肯分別人一些兵馬?”等吳漢到了幕府,呈上兵薄,各位將領人人都想多分一些。光武帝說:“屬于自己的兵馬,害怕分給別人,現在為什么對別人兵馬索要這么多呢?”眾將領都感到慚愧。第二年(建武三年)春天,吳漢率領驃騎大將軍杜茂、強弩將軍陳俊等在廣樂包圍了蘇茂。劉永率領周建及另外召集的十多萬人,援救廣樂。吳漢率領輕便的騎兵與他交戰,失利,從馬上掉下來摔傷了膝部,回到營中。周建等帶兵入城。諸位將領對吳漢說:“大敵當前,您又受傷在臥眾人感到擔憂。”吳漢竟然精神振作,裹傷而起,殺牛搞賞

6、將士,下令軍中:“賊人人數雖多,都是一些劫掠的強盜,勝利時不能互相謙讓,失敗時不能互相救助,(他們)不是(一些)堅守氣節為義而死的人。現在正是封侯的時候,諸位好好努力吧!”于是軍士們激發斗志,士氣倍增。第二天,周建、蘇茂出兵包圍吳漢。吳漢挑選黃頭吳河等四部的精兵以及烏桓精銳騎兵三千多人,一同擊鼓前進。周建軍隊大敗,返回城內。吳漢率軍長驅追擊,爭門直入,打敗了敵軍。第二年,鬲縣五姓一同驅逐地方官員,占據城池造反。諸位將領爭著要攻打它,吳漢不同意,說:“使鬲縣百姓造反,是地方長官的罪。敢輕言進兵的人,殺!”于是,吳漢傳遞檄文到州郡,派他們逮捕(鬲縣)地方長官,并派人到城中謝罪。五姓百姓非常高興,立

7、刻相繼出來歸降。諸位將領于是敬服,說:“不通過作戰卻攻克城池,這不是眾人比得上的。”冬天,吳漢率領大將軍耿龠、漢忠將軍王常等,在平原進擊富平、獲過兩個強盜。第二年春天,賊人率領五萬多人夜里攻打吳漢的營地,軍中驚亂,吳漢堅持躺著不動,一會兒軍中就安定下來。(吳漢)立即連夜派精兵出營突然攻敵,大敗敵軍。乘勝追擊,討伐余黨,一直到了無鹽,進擊渤海,掃平賊寇。吳漢出征在外,他的妻子、兒女在后方購置田地產業。吳漢回來,責備她們說:“軍隊在外,士吏不多,為什么買這么多田地住宅呢?”于是把它們全部分給了自己的兄弟以及外家。默寫1、出師表宮中府中,具為一體,2、逍遙游 辨乎榮辱之境3、杜甫矛屋大庇天下寒士俱歡

8、顏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5、赤壁賦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募消長也。6、琵琶行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李逵:純樸的嗜血者“只眼”看水滸黃波提到李逵,我就有一種復雜的感情。我沒法不喜歡他,這個莽大漢雖然在底層,但卻視生活重壓若無物,活得如此灑脫、奔放、無牽無掛,而且是那坦蕩、率真、質樸,敢愛敢恨敢作敢當,簡直就是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全無心機的大男孩。在許多方面,李逵身上凝結了最底層的人們可貴品質。可是,從情感上親近是一回事,理性的選擇可能又是另一回事,一個想過平庸的幸福生活的人,誰愿意與李逵為鄰?至少我就不愿意,像我這

9、樣的庸人只想平靜的活著,可不希望身邊有一個說不定啥時就會打破這種平靜的人。李逵正像一枚不定時炸彈,沒有可能在你意想不到的時候突然引爆,將好不容易積攢起來的幸福一股腦而二埋葬。李逵為什么會讓一個凡大俗子害怕?也許是他過于無拘無束無牽無掛了,破壞的能量十足駭人。其實也不是只有我這樣的庸人才對李逵懷有引誘,魯迅先生黨內就說:“李逵劫法場時, 掄起板斧來排頭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水滸 作者川欣賞的筆調,濃墨重彩托出的,也正是這樣一個“喀血者”形象:李逵的板斧向來時“排頭砍去”。而且動不動就會“殺得手順”,在他“殺得手順”的狀態之下,是沒有施肥曲直好說的庖三娘一門老幼,即使全憑水滸好漢的善惡觀,恐怕也

10、沒有多少純粹的惡人,可是他順著李逵的瓦斧倒下時,只能怪自己的運氣太壞了。水滸雖然處處 是刀光劍影,但快意恩仇,幾乎沒有悲憫色彩,唯獨那個年僅四歲“生得端嚴美貌”的小衙內的死讓人心痛,“小衙內倒在地上,之間頭劈做兩半個”,制造這一幕的正是“黑旋風”!也許在逼使朱全上山入伙的目標之下,無論在哪個梁山好漢的眼里,一個小衙內的生命都是不堪一顧的,然而這種超過正常人心理承受度,毫無必要的暴力,卻似乎只有交給李逵去做,才會那么揮灑隨意得心應手。李逵崇尚暴力,流血越多,他月興奮,但他并不像一般的流氓無產者那樣渾身無賴氣息,相反他時那么純樸,純樸和喀血在他身上奇怪地統一起來了。他可 至孝,對母親的愛純出天性,

11、所以當母親不孝被虎吃了,他在荒山上的“大哭”才格列讓人感動,他又疾惡如仇, 以大欺小以強凌弱 ,哪怕是自己最崇敬的大哥宋江,如果欺凌弱小,他也會義無返顧拔刀而起。一個喀血者當然讓人恐懼,而一個純樸的喀血者除了帶來恐懼,還讓人困惑。為什么純樸和喀血者兩種迥異的特質可以在李逵身上統一起來 ?其實并不奇怪,就因為李逵是個完全不把生命當回事的人。他不僅對別人的生命全無憐惜,就是對自己的生命也是毫無以為意的。他把戰爭、殺人和流血看得像一場游戲,他是那么熱忠于拿自己的腦袋作賭注,“腦袋掉了碗大個疤”是李逵的通用口頭禪,仿佛人們(包括他們自己)脖子上頂著的不過是一茬割了還可以再長的韭菜。在一個全然不知憐惜生

12、命的人眼里,許多血腥的,旁人難以理解的行為于是變得自然和正常了,書中寫道,李逵依次偶爾聽說某人家里鬧鬼,便主動請纓捉鬼,但當他弄清所謂鬧鬼是實系這戶人家的女兒與人偷情時,居然一鼓作氣將一隊野鴛鴦殺盡了事,這一情節典型地代表了李逵的風格:急公好義,卻又草菅人命,純樸和喀血就這樣達到了高度的統一。連自己的生命都不憐惜的 人是最可怕的,更何況這個人頭腦還全然沒有規則的概念?所以李逵還是活在書中的好。(作者單位:二峽晚報社)詩歌鑒賞登金陵鳳凰臺李白鳳凰臺上鳳凰游,風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二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1) 概括這首詩的頷聯、頸聯的內容,并說說作者在這兩聯中寄

13、寓怎樣的感情?(2) “總為浮云能蔽日”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指出尾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李白很少寫律詩,而登金陵鳳凰臺卻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杰作。此詩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說是作者天寶年間,被排擠離開長安,南游金陵所作。 開頭兩句寫鳳凰太臺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二個風字,卻不嫌重復,音節流轉明快,極其優美。“風凰臺“在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于此山,乃筑臺,山和臺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時代,鳳凰是一種祥瑞。當年鳳凰來游象征著王朝的興盛;如今鳳去臺空,入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返了,只有長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著,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二四句就“鳳去臺空”這一層意思進

14、一步發揮。三國是的吳和后來的東晉都建都于金陵。詩人感慨萬分地說,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東晉的一代風流人物也早已進入墳墓。那一時的烜赫,在歷史上留下了什么有價值的東西呢! 詩人沒有讓自己的感情沉浸于歷史的憑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盡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三山”在西南長江邊上,三峰并列,南北相連。陸游入蜀記云:“三山,自石頭及風,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陸游所說的“杳杳有無中”正好注釋“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隱半現、若隱若現的景象寫得恰到好處。“白鷺洲”,在金陵西長江中,把長江分割兩道,所以說“一水中分白鷺洲”。這兩句詩氣象壯麗,對仗工整,是難得的佳句。 李白畢竟是關心現實的,他想看得更遠些,從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長安。但是,“總為浮云能蔽目,長安不見使人愁。”這兩句詩寄寓著深意。長安是朝廷的所在,目是帝王的象征。陸賈新語愼徽篇曰:“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登日月也。”李白這兩句詩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他的心情舒暢 是十分沉痛的。“不見長安”晴點詩意的“登”字,觸景生愁,意寓言外,饒有余味。相傳李白很欣賞崔顥黃鶴樓詩,欲擬之分勝負,乃稱登金陵鳳凰臺詩。苕溪漁隱叢話、唐詩紀事都有類似的記載,或許可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