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2課 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一、單選題1.下表是部分原產美洲的物種向中國傳播的情況。品種傳入中國的時間備注玉米16世紀明后期引進,清初普及番薯16世紀自菲律賓傳入中國馬鈴薯17世紀清初福建松溪縣志上已有種植馬鈴薯的記載據此推斷,明清時期引進美洲的物種( )A.解決了農業大國的糧食問題B.促進了中外貿易的不斷擴大C.導致了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D.增加了人們生活的食物來源2.明清時期,引進美洲作物近30種;美洲人民也開始接觸到中國的瓷器、絲綢、茶及一些農作物;歐洲人逐漸發展出了茶、咖啡、可可的飲料文化。隨著熱飲的盛行,購置中國瓷制的飲具、炊具成為歐洲社會的時尚。這表明( )A.商品實現了世界性
2、的自由流動B.歐洲加強了對亞洲美洲的掠奪C.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得到豐富D.歐洲殖民活動加強了全球聯系3.中世紀的時候,歐洲人大量購買亞洲的辛辣香料、絲綢和其他物品。然而,1400年后它們變得不那么容易買到了。這主要是因為( )A.新航路尚未開辟B.傳統商路被阻斷C.中國實行“海禁”D.開始從美洲引進4.下面是近代歐洲一本書中所記載的鳳梨、馬鈴薯、木薯的插圖。這反映出( )A.美洲物種在歐洲的廣泛種植B.歐洲社會對美洲物種的關注C.歐洲傳統食物結構發生變化D.美洲原有社會秩序難以為繼5.新舊兩個世界的相遇,不妨看作是兩個巨大而相對封閉系統的交匯就像一條運河鑿通兩個湖泊之后,必然使生活在其中的不同
3、魚群相互游動。開放和交換可以帶來積極的后果,但如果兩者差別懸殊,那么大交換首先帶來的或許是滅頂之災。以下不符合這段話主旨的是( )A.美國白蛾入侵中國后,到處繁殖蔓延,破壞生態環境B.中國的大閘蟹隨著船只“偷渡”到英國后,稱霸河道C.病菌或入侵生物在新環境中出現爆發式增長D.物種交流推動全球糧食產量提高,使世界人口激增6.玉米和馬鈴薯傳入歐洲后,最初只是種植在庭院中作為觀賞植物;16世紀末,馬鈴薯作為糧食作物開始在歐洲推廣;17世紀,玉米成為僅次于小麥的糧食作物。這表明當時( )A.物種傳入豐富了歐洲人的飲食結構B.歐洲人追求閑情舒適的田園生活C.新航路開辟加強了各地之間的聯系D.物種傳播改變
4、了歐洲經濟作物種植7.地理大發現后,歐洲社會生活中出現了一種新的食物馬鈴薯。由于圣經中沒有提到這種食物,教會禁止人們食用,但是饑餓的窮人打破了禁忌,此后這種食物迅速普及。這說明( )A.新物種沖擊了教會的權威B.新物種的傳播是曲折的C.教會對人們的控制很嚴格D.當時歐洲階級矛盾尖銳8.17世紀初,小麥是歐洲人的主食,白人離不開面包。往來于新舊大陸的交通工具只有船,但歐洲人不可能長期依賴跨洋運送面粉,這樣成本太高,運輸量也有限。材料可用來說明( )A.飲食習慣決定物種的傳播B.美洲比歐洲更加適宜種植小麥C.小麥在美洲種植的必要性D.新航路開辟導致美洲物種擴散9.1575年,哥倫比亞的考卡山谷開始
5、種稻。17世紀初,巴拿馬每年向秘魯運去數量不少的稻米。之后,委內瑞拉及巴西也開始種稻,供當地食用。美洲水稻的種植主要得益于( )A.新航路的開辟B.中美間的朝貢貿易C.黑奴三角貿易D.美洲農業科技進步10.到了18世紀,玉米和馬鈴薯在亞歐人飲食中的比重大大提高,支撐著眾多的人口。從西歐到中國的土地上,美洲的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維生素,并使飲食有滋有味。對這一現象解讀正確的是( )A.歐洲的本土作物在全球范圍內廣泛傳播B.工業化帶來的糧食增長使世界人口激增C.物種交流有利于改善世界各地的飲食結構D.糧食作物是早期亞歐貿易的主要交易品種11.16世紀,美洲的一種辛辣調味品傳入歐洲,為歐洲飲食帶來新的味
6、道,頗受歡迎,被稱為“西班牙胡椒”。據此可以推論( )A.西班牙從此崛起并成為殖民強國B.新航路促進歐美之間的商品流通C.殖民活動沖擊了美洲的飲食傳統D.胡椒生產是美洲的唯一經濟支柱12.洲際物種交流約在1500年開始掀起新的高潮,它給世界各地帶來了驚人的變化。這一變化的直接表現之一是( )A.引起歐洲所謂“價格革命”B.促進飲食文化全球化推進C.提高人類戰勝疾病的能力D.改善食物供應的品種和數量13.下表反映了( )A.玉米和甘薯均由沿海傳入內地B.經濟作物品種在清代日益增多C.新糧食作物推廣有利于提高糧食產量D.五口通商加快了美洲本土作物的傳播14.16、17世紀,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等傳到
7、歐亞,非洲的咖啡傳到歐美,亞洲的茶葉、絲綢、瓷器和香料等奢侈品也出現在全球各地。這種變化揭示了( )A.新航路開辟引起生活方式的變化B.價格革命對經濟發展有積極影響C.近代文明在歐亞各地得到傳播D.世界經濟一體化在全球的形成15.玉米在16世紀中期,即明朝傳入中國。據學者研究認為,“玉米傳入中國的途徑分為海路和陸路。陸路又分為兩條:一條由印度、緬甸入云南的西南路線,另一條經波斯、中亞到甘肅的西北線。海路則經東南沿海省份再傳入到內地。”玉米傳入中國可以反映出( )A明朝鄭和七次下西洋的空前盛況
8、0; B奴隸貿易與新航路的開辟如影隨形C世界重要大洲間都已經有了聯系 D新航路開辟后的世界物資物種交流16.美洲作物之引種中國大多發生在明清時期,總數接近30種。新舊大陸物種的交流也包括中國的瓷器、絲綢、茶及一些農作物等輸入美洲。歐洲人飲用從中國和印度輸入的茶、來自阿拉伯的咖啡和用來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隨著熱飲的盛行,購置中國瓷制的飲具、炊具
9、成為歐洲家庭的時尚。這表明( )A.新航路開辟促進了世界物種交流,豐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B.新航路開辟建立起全球性的聯系,物種實現了世界人口的交流C.殖民擴張活動擴展了歐洲的勢力,加強了對美洲和亞洲的掠奪D.歐洲殖民活動加強了世界的聯系,成為溝通美洲和亞洲的紐帶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美洲作物引進中國,大多發生在明清時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馬鈴薯這樣重要的糧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類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果蔬,又有煙草、陸地棉(美棉)這樣的嗜好作物和衣被作物,總數超過二十種。在不長的時間中獲得了相當快的發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構成中占據舉足輕重
10、的地位。究其原因,與明清以來人口急增導致的人地矛盾加劇及市場經濟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王寶卿明清以來美洲作物的引種推廣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航路開辟后對明清時期社會的影響。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兩宋時期,水稻的種植在淮河、黃河流域推廣,這里的人們也比較多地吃上了稻米。宋高宗時,北方人大量南遷,他們愛吃面食,麥價上漲,釀酒和馬料也需要麥子,這些因素刺激了人們對麥的種植,于是南方多在水稻收割后種上麥子,丘陵、山地還種上了北方傳入的粟、豆等。北宋從印度引進的稱作“西天綠豆”的優良綠豆品種也傳入南方。材料二 在全球化浪潮中,被改變的不僅僅是地理版圖,更有人們
11、的餐桌。美洲的煙草、東非的咖啡、中國的茶葉以及印度的糖在此之前,都是極具地方特色的消費品,而在此之后,它們被送到世界各地。機器化生產和標準化的推行,使這些物品經過擴大再生產后重新出現在了它們的原產地,不同于原有的原料形態,它們統統被飾以知名商標和發達地區的文明氣息,以一種更加迅猛的方式征服了它們原來的生產者伴隨著全球化的進展,從1800年到2000年,這一征服全球消費者口味的爭奪戰幾乎無往不利。(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兩宋時期物種交流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兩宋時期的物種交流相比,近現代全球物種交流的不同之處。參考答案1.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美洲物種的傳播。
12、據材料“16世紀”“17世紀”“玉米”“番薯”“馬鈴薯”“傳入中國”可知,明清時期大量經濟作物的引進,彌補了糧食產量的不足,增加了人們的食物來源,故選D項;引進經濟作物只能緩解糧食問題,并不能解決,排除A項;明清時期,中國實行“海禁”,閉關鎖國,排除B項;資本主義萌芽是在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基礎上出現的,與引進農作物關系不明顯,排除C項。2.答案:C解析:材料體現的是近代的物種交流使各地人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一些改變,使世界人民的社會生活更加豐富,C項正確。其他三項皆與材料主旨不符。3.答案:B解析:解題關鍵是時間信息,15世紀,歐亞傳統陸上商路被奧斯曼帝國壟斷,導致材料中現象的出現,這促使了歐洲
13、人開辟新的通往東方的航路,故選B項;A項不是原因,排除;C項不是主要原因;此時歐洲還沒有發現通往美洲的航路,D項錯誤。4.答案:B解析:從題干中的文字和圖片可以看出,美洲物種已受到歐洲社會的關注,故B項正確。A、C、D三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均排除。5.答案:D解析:根據“如果兩者差別懸殊,那么大交換首先帶來的或許是滅頂之災”可知,材料強調的是物種交流的消極影響,D項是物種交流的積極影響,不符合材料主旨,符合題意,故正確。6.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新航路開辟帶來糧食物種的傳播。從材料可以看出,玉米和馬鈴薯傳到歐洲以后,豐富了歐洲人的飲食結構,故選A項;材料并不是強調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而是強調農
14、作物對歐洲飲食結構的影響,故排除C項;B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玉米是糧食作物而非經濟作物,故排除D項。7.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教會禁止食用新食物,而饑餓的窮人迫于生計打破禁忌,使新食物迅速普及,可知新物種的傳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B項正確。其他三項皆與材料主旨不符。8.答案:C解析:材料體現的是在美洲的歐洲殖民者對小麥有依賴性,但是從歐洲運輸小麥并不方便,因此有必要在美洲種植小麥,C項正確;A項說法絕對,排除;B項說法與材料無關,排除;材料體現的是歐洲對美洲的殖民使小麥引進美洲具有必要性,D項排除。9.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美洲水稻是經歐洲殖民者傳入的,故選A項,排除B、C、D三項
15、。10.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新航路開辟推動物種交流。根據材料可知, 玉米、馬鈴薯、番茄和辣椒等作物的傳播是在新航路開辟后的商業革命中物種交流的表現,故選C項;玉來和馬鈴薯是原產于美洲的物種,不是歐洲本土作物,排除A項;題干中物種的交流是在工業革命前就發生的,不符合“工業化帶來”,排除B項;早期亞歐更易主要是香料和茶葉等,并且番茄和辣椒等不符合“糧食作物”,排除D項。11.答案:B解析:12.答案:D解析:13.答案:C解析:14.答案:A解析:15.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新航路開辟傳播高產農作物。根據材料可知,題干中提及玉米傳入中國有海路和陸路兩條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玉米原產地為美洲大陸,
16、其傳入中國得益于新航路的開辟,故選D項;鄭和七次下西洋為14051433年,比16世紀中期早100多年,排除A項;奴隸貿易的路線在非洲、歐洲、美洲間進行,與題干關系不大,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出世界重要大洲之間的聯系,排除C項。 16.答案:A解析:17.答案:引進和推廣玉米、番薯等高產農作物,豐富了農作物的種類,改變了農產品結構;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緩解了人口激增的壓力;推動了農業商品化發展,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改善了人們的生活;對外貿易出超,美洲白銀大量流入中國。解析:18.答案:(1)特點:南北物種交融;南方逐步形成稻麥兼種的作物體系;外來物種的引進。(2)不同:交流品種增多;交流范圍擴大;以經濟作物交流為主;對原物品進行機器化生產和標準化加工;品牌化的包裝。解析:(1)本題考查兩宋時期的物種交流與近現代全球物種交流。據材料一“兩宋時期,水稻的種植在淮河、黃河流域推廣,這里的人們也比較多地吃上了稻米。宋高宗時,北方人大量南遷,他們愛吃面食,麥價上漲,釀酒和馬料也需要麥子,這些因素刺激了人們對麥的種植"可得南北物種交融;據材料一“于是南方多在水稻收割后種上麥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舊房拆墻改造方案范本
- 浙江長征職業技術學院《生命應急救護》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沈陽工程學院《溫病學研究進展》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咖啡行業指數分析報告
- 天津傳媒學院《數值計算與》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塔里木職業技術學院《中醫藥文化與養生》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遼寧中醫藥大學杏林學院《工程光學(1)》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2025旅游度假區建設項目合同范本
-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禪宗與文學》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遼寧醫藥職業學院《合唱與指揮A》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廣西欽州市欽州港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學2025年初三第二學期第一次區模擬化學試題含解析
- 全國統一卷試題及答案
- 銀行防搶防暴課件
- 水電工程驗收單
- 婦科護理標準化管理
- 蘭州2025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招聘16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第三屆天揚杯建筑業財稅知識競賽題庫附答案(701-800題)
- 《哈哈鏡笑哈哈》名師課件2022
- 傳統皮影戲在小學藝術教育的應用與創新實踐
- 2025年國家會展中心上海有限責任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2浪潮英政服務器CS5260H2用戶手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