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陽市2013屆高三歷史下學期第一次聯考試題新人教版_第1頁
河南省信陽市2013屆高三歷史下學期第一次聯考試題新人教版_第2頁
河南省信陽市2013屆高三歷史下學期第一次聯考試題新人教版_第3頁
河南省信陽市2013屆高三歷史下學期第一次聯考試題新人教版_第4頁
河南省信陽市2013屆高三歷史下學期第一次聯考試題新人教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豫南九校20122013學年下期高三第一次聯考歷史試卷第I卷本卷共 35 個小提,每小題4 分,共14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選好正確答案后涂在答題卡上。24 .墨子·明鬼篇有“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齊之春秋”等篇;漢以后的史書也有楚漢春秋、吳越春秋、十六國春秋。對此解釋準確的是( )A孔子編訂的史書春秋因其周游列影響廣泛 B春秋作為儒家經典之一被其他國家廣為接受C后人編寫史朽一般沒有超出春秋的編寫范例D“春秋”極有可能是古代各國國史的通用名稱25.柳宗元在其封建論 中曾這樣評論歷史上一個時期的現象:“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國;制其

2、守宰,不制其侯王。侯王雖亂,不可變也;國人雖病,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遷之,勒兵而夷之耳。大逆未彰,奸利浚財,怙勢作威,大刻于民者,無如之何。及夫郡邑,可謂理且安矣?!边@一歷史時期應該是( ) A春秋戰國時期 B秦朝時期 C西漢時期 D唐朝中期26.明太祖告諭戶部大臣,理財之術在于“使農不廢耕,女不廢織,厚本抑末”;雍正帝也強調“農為天下本務,而工商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畝之中少一耕稼之人”。他們這種治國理念產生的后果是( )A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 B有效地阻止了土地兼并現象的發生 C 使當時工商業難以出現興盛局面 D中斷了中國與海外的貿易聯系27.宋應星

3、在天工開物中記載:“凡花機,通身度長一丈六尺,隆起花樓,中托衢盤,下垂衢腳(水磨竹棍為之,計一千八百根),對花樓下掘坑二尺許,以藏衢腳(地氣濕者,架棚二尺代之),提花小廝坐于花樓架木上,該書描述的這種工具( )A 解決了岸高水低地區的農田灌溉問題B能夠織出復雜精細的絲織品 C提高了我國古代鋼鐵冶煉的技術和產量D使北宋的彩色套印技術出現了一次革新28中國近代有一位思想家曾在其著作中指出:“孔子之太平世,佛立蓮花世界,列子之氟甄山,達爾文之烏托邦,實境而非空想焉” “勢所趨,將來所至,有必迄于大同而后已”,“以此而推,今若非洲之黑人,雖有萬萬,千數百年后皆為白人所夷滅,否則白黑交種,同化于白人,此

4、天演之無可逃者也”。該思想應屬于( )A洋務派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 B資產階級的維新變法思想C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思想 D激進民主主義者的民主科學思想29歷史上著名的“上海共識”是指A1972年周恩來與尼克松達成的中美兩國結束對抗、實現關系正常化的共識 B1992年海協會與?;鶗_成的“海峽兩岸均堅待一個原則的共識 C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達成的促進亞太地區經濟合作和貿易往來的共識乃D2001年中、俄、哈、吉、塔、烏六國達成的加強各國間政治和經濟合作的共識30下列曲線圖反映了我國1953一1958、19591964、1970l975、19791984四個時期國內生產總值(GDP)增

5、長率的變化。其中與19701975年相對應的情況是( )311978年時亞當斯指出:“以往所有的經驗表明,民主最不穩定、最波動、最短命“麥迪遜說:“民主是由欺騙、動亂和爭斗組成的,通常在動亂中短命?!睉椃ǖ暮炞秩撕蛨坦P人之一莫里斯也說:“我們見識過民主終結時的喧鬧。無論何處,民主都以獨裁為歸宿?!泵绹拈_國元勛們如此對民主深惡痛絕主要是為了( ) A使北美避免出現像英國式民主那樣的問題和弊端B讓人民充分享有言論自由和參與管理國家的權利 C使憲法具有很大的彈性和以備不斷修訂的的空間 D按照“分權與制衡”的原則確立聯邦制共和政體 32“要尋找出一種結合的形式(注:自由人的集合體),使它能夠以全部共

6、同的力量來衛護和保障每個結合者的人身和財富,并且由于這一結合而使每一個與全體相聯合的個人只不過是在服從 自己本人,并且仍像以往一樣地自由”這一言論最有可能出自( )A. 哲學通信 B.波斯人信札 C. 論法的精神 D. 社會契約論33近代英國一位經濟學家曾如此說:“北美和俄羅斯的平原是我們的糧田;芝加哥和敖德薩是我們的糧倉;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是我們的木材生產行;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 放牧著我們的羊群;秘魯給我們白銀;黃金則南美和澳大利亞流到倫敦;印度和中國人替我們種植茶葉?!辈目浦饕从沉?( ) A英國進行工業革命的市場及原料條件和充分B英國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廣闊的殖民地C英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和世

7、界貿易中心D世界各地間的經濟貿易聯系加強34有人說,“對于蘇俄農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陰云密布,1921年的春天陽光燦爛?!边@里的“陰云密布”是因為( ) A國家幾乎無代價地征收農民的余糧 B國家廢除了實物分配制度C實行了單一的公有制好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 D降低農產品價格,抑制農民消費35牛頓說自己之所以有成就,是因為“站在巨人們的肩膀上的緣故”,而愛因斯坦也說,自己是“站在牛頓的肩上”取得了科學成就。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 牛頓是在亞里士多德研究的基礎上確認了物體宏觀運動的規律 B 愛因斯坦的物理學理論對牛頓的物理學體系既有否定又有發展 C 牛頓的成就是創立自由落體定律,愛因斯坦的成就

8、是創立了相對論 D 后人取得的科學成就總是對前人的科學成就不斷地進行繼承第卷本卷包括必考題和選考題兩部分。第 3641題為必考圖,每個試題考生都必須作答。 4248題為選考題,考生恨據要求作答40.(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坊市,總一百一十區,萬年、長安以朱雀街為界。街東五十四坊及東市,萬年領之。街西五十四坊及西市,長安領之,皇城之東盡東郭,東西三坊。皇城之西盡西郭,東西三坊。南街一十四坊,象一年并閏。每坊皆開四門,中有十字街,四出趣門。皇城之南,東西四坊,以象四時。南北九坊,取周禮王城九逵之制。其九坊但開東西二門,中有橫街而已,蓋以在宮城正南,不欲開北街泄氣以沖城闕。布櫛比,

9、街衢繩直,自古帝京,未之比也。 元李好文長安志圖材料二:兩京諸市,置令一人,從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財貨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偽輕重凡市,日中擊鼓三白以會眾,日入前擊鉦三百而散”新唐書·百官志 材料三:“自宣德(北宋都城皇宮正門宜德門)東去,東角樓,乃皇城東南角也。十字街南去,姜行。高頭街北去,從紗行直至舊酸棗門,最是鋪席要鬧。宣和間展夾城牙道矣。東去乃潘樓街,街南曰“鷹店”,只下(住宿)販鷹鶻客,余皆真珠匹帛、香藥鋪席。南通一巷,謂之“界身”,并是金銀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壯,門面廣闊,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動即千萬,駭人聞見。以東街北曰潘樓酒店,其下每日自五更市合(交

10、易),買賣衣物書畫珍玩犀玉。至平明(天亮),羊頭、肚肺、赤白腰子、奶房、肚胘、鶉免、鳩鴿、野味、螃蟹、蛤蜊之類訖,方有諸手作人(手工藝人)上市,買賣零碎作料。飯后飲食上市,如酥蜜食之類。向晚,賣河婁頭面(婦女頭上的裝飾物)、冠梳、領抹、珍玩動使(日用物品等)之類。街南桑家瓦子(娛樂場所的總稱),近北則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欄五十余座。內中可容數千人。瓦中多有貨藥、賣卦、喝(吆喝買賣)故衣、探搏、飲食、剃剪、紙畫、令曲之類。終日居此,不覺抵暮。”(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東角樓街巷材料四:“同州(今陜西大荔縣)以二月二日與八日為市,四方村民畢集,應蠶桑所用,以至車檐、椽木、果樹、器用雜

11、物皆至,其值千緡(成串的銅錢或鐵錢,一般一千文錢為一緡)至萬緡者?!蹦纤侮愒n的歲時廣記·售農用(1)根據材料一,二,概況歸納唐都長安布局及其商業特點(8分)(2)根據材科三、四,說明宋代商業活動的特點。(8 分) (3)有人據此得出“宋代已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結論,你同意嗎?為什么?(5分)(4)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宋代商業發展產生的影響。(4分)41. (12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關于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有著各種不同的認識。美國前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認為:“以蘇聯名義所建立的共產主集權制度”,政治上是一種“官僚化等級制度統治整個社會”的“有罪和殘暴”的大規模謀殺

12、制度;經濟上“無法提出一種切實可行的社會經濟的替代辦法來取代自由市場制度”致使“經濟不振和最終制度上的運作不足”;“道德上的肆無忌憚,摧毀了人的精神,扼殺了 (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最終敲響了共產主義的歷史性喪鐘?!?001年俄羅斯科學研究院社會研究所就“蘇聯解體主要原因”進行的民意調查表明:有44%的調查者認為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應對蘇聯解體承擔主要責任;而認為是“蘇聯社會經濟危機”所致只占17. 2 %;認為是“共產主義思想體系的危機”只占11 .2%。在2006年戈爾巴喬夫75歲生日時,有人問他:“如果不搞當成的改革,你現在干什么?”戈爾巴喬夫回答說:“如果我身體還行的話,仍在當蘇共中央總

13、書記,因為在我執政的時期,社會體制也還是足夠鞏固的?!痹味砹_斯國家檔案館館長的魯·皮霍亞教授也認為不存在蘇聯解體的必然因素:“80年代籠罩著全國的經濟危機是嚴重的,然而,國家的巨大貢獻使人們能夠指望有效地克服經濟困難,可以深信不疑的是,蘇聯(當時)沒有一個有組織的和群眾性的政治反對派?!备鶕牧喜⒔Y合所學知識,評析材料中關于蘇聯解體原因的觀點。(要求:對材料中的一種觀點進行評析,無論贊成,反對或另有其他觀點均可。觀點明確,結合史實準確,史論結合。)【選考題】 謂考生在第 45 、 46 、 47、 48 四道歷史題中任選一題作答,如果多答,則按所做的第一題計分,作答時用 2B 鉛筆

14、在答題卡上把所選題目對應的題號涂黑。45.(15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01 年l月29日慈禧以光緒名義頒布變法上諭,1901年2月6日申報l版本館接奉電音: “ 世有萬祀不易之常經,無一成不變之治法世有萬祀不易之常經,無一成不變之治法。窮變通久見于大易,損益可知著于論語總之,法令不更,錮習不破,欲求振作,難議更張。著軍機大臣、大學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國大臣、各省督撫,各就現在情形,參酌中西政要,舉凡朝章國故,吏治民生,學校科舉,軍政財政,當因當革,當省當并,或取諸人,或求諸己,如何而國勢始興,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備始修,各舉所知,各抒所見,通限兩個月,祥悉奏議

15、以聞 1906年 9 月 1 日,清政府頒布仿行立憲上諭,原則為“大權統于朝廷,庶政公諸輿論”。1906 年9月3日申報2版電伶上諭: 時處今日,惟有及時詳晰甄核,仿行憲政,大權統于朝廷,庶政公諸輿論,以立國家萬年有道之基。但目前規制未備,民智未開,若操切從事,涂飾空文,何以對國民而昭大信。故廓清積弊,明定責成,必從官制入手,亟應先將官制分別議定,次第更張,并將各項法律詳慎厘訂,而又廣興教育,清理財務,整飭武備,普設巡警,使紳民明悉國政,以預備立憲基礎 ”(l)指出清政府兩則上諭頒布的背景,并歸納其主要內容。(9分)(2)結合所學知識對清政府的這一行為進行簡要評價。(6分)46(15分)【近代

16、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材料:“數十來,泰西各國雖山僻之區亦行鐵軌,故其貨物能轉輸利便,運接靈速;遇一方困乏,四境濟之,雖有荒旱之災,而無饑饉之患。故凡有鐵路之邦,則全國四通八達,流行無滯;無鐵路之國,動輒掣肘,比之癱瘓不仁,地球各邦今已視鐵路為命脈矣。” 1894 年孫中山上李鴻章書“今日中國既貧且弱,欲能自立于地球上,莫如富強。富強之道莫如擴張實行交通政策。世人皆知農、工、商、礦為富國這要圖,不知無交通機關以運輸之,則皆失敗。 則交通不便,實業不能發達 今預謀富國之策,非擴充鐵路不可 茍無鐵道,轉運無術,而工商皆廢,復何實業之可圖?故交通為實業之母,鐵道又為交通之母。國家之貧富,可以鐵路之多

17、寡定之,地方之苦樂,可以鐵道之遠近計之。”1912 年6月孫中山與民立報記者談話“以今日之國勢,交通最要者則為鐵路。無交通,則國家無靈活運動之機械,則建設之事,千端萬緒,皆不克舉。故國家之有交通,如人之有手足四肢。人有手足始可以行動,始可以作事;國家有交通,始可以收政治運用敏活之效。否則,國家有廣大之土地,豐富之物產,高尚思想之人民,而無交通以貫之,聯絡之,則亦有等于無。譬智之人而無手足,不能行動,不能發揮,即有聰明才力,亦歸無用。是以人而無手足,是為廢人;國而無交通,是為廢國。余以全力籌劃鐵道,即為國家謀自存之策。各國人民之文野,及生計之裕絀,恒以交通為比例。中國人民之眾,幅員之大,而文明與

18、生計均不及歐美者,鐵路不興,其一大原因也。”“凡立國鐵道愈多,其國必強而富?!?912 年7月22日,孫中山在上海中華民國鐵道協會成立會上的歡迎辭 (1)據材料概括孫中山有關鐵路(交通)建設的思想內容(不得照抄材料原文)。(6分)(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孫中山重視鐵路建設的原因,指出其實踐結果。(9分)47.(15分)【二十世紀的戰爭與和平】材料:歷次中東戰爭資料表(1)結合所學知識為“中東戰爭”給出一個定義。根據材料歸納概況中東戰爭的特點。(9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東地區戰爭不斷的原因。(6分)48(l5分)【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 材料:1901年9月李鴻章自述詩:四十年來百

19、戰身,幾回此地息風塵,經營庶富羞言我,紐握機權恥授人。 盡一分心酬圣主,收方寸效作賢臣, 諸君努力艱難日,莫誤龍華會里因。梁啟超在李鴻章傳中說:“李必為欲千年來中國歷史上一人物李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李鴻章必為十九世紀世界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故讀中國近代史者,勢不得不口李鴻章;而讀李鴻章傳者,勢不得不手中國近代史!”(然而,他) “不識國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勢,不知不知政治之本原。”(終其一生,他)“只是一個糊裱匠,面對一個破屋只知修葺卻不能改造,”“有才氣而無學識,有閱歷而無血性?!薄拔峋蠢铠櫿轮?,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1) 結合上述材料,概述李鴻章一

20、生的主要活動。(6分)(2)材料中粱啟超是怎樣評價李鴻章的?簡要分析其如此評價的原因。(9分)     文綜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12小題48分)24.D 25.C 26.A 27.B 28.B 29.C 30.A 31.D 32.D 33.C 34.A 35.B二非選擇題:41. (12分)第一種觀點認為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是政治經濟體制的錯誤,我同意該觀點。史實:斯大林時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斯大林模式),政治上僵化缺少活力,壓制不同意見,以命令替代法律;經濟上片面發展重工業,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于落后狀態,人民生活水平低,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地方和企業積極性受挫,阻礙了蘇聯經濟的持續發展;后來的改革也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這一體制,從而使其日益僵化,最終導致蘇聯解體。(不同意以第二種觀點來說明。)第二種觀點認為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是戈爾巴喬夫改革錯誤造成,我同意該觀點。史實:長期以來蘇聯在政治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并成為社會主義陣營的領導者;經濟上迅速實現了工業化,工業產量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軍事上取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并是二戰后唯一能與美國相抗衡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