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常用疾病頻率測量指標_第1頁
臨床常用疾病頻率測量指標_第2頁
臨床常用疾病頻率測量指標_第3頁
臨床常用疾病頻率測量指標_第4頁
臨床常用疾病頻率測量指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臨床常用疾病頻率測量指標描述疾病在人群、地區和時間分布的特征是流行病學研究工作的起點。其方法是將流行病學調查的資料和其他常規資料按不同人群、地區和時間分別進行測量、比較,發現差異,為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線索。 第一節 率和比的基本概念一、率率(rate)是指在一定條件下某現象實際發生數與可能發生該現象總數之比,用來說明某現象發生的頻率和強度,故也稱頻率指標,以百分率,千分率,萬分率或十萬分率等為比例基數(k),其計算公式為:率=二、比比(ratio)亦稱相對比,表示兩個相關指標之比,說明兩者的相對水平,常用倍數或百分數表示。其公式為:例如,某皮毛廠職工癌腫粗死亡率為475.65/10

2、萬,而當地面粉廠為65.56/10萬。其相對比為:相對危險度(RR)=結果說明接觸皮毛工人患癌腫的相對危險度比不接觸者高7.26倍。三、構成比構成比(proportion)表示事物內部各個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通常以100為比例基數,故又稱百分比(percentage)其公式如下: 構成比=例如,某單位有職工2000人,男性1200人,女性800人,其男、女構成比分別為60%和40%。構成比和率是兩個意義不同的統計指標,常見的錯誤是將構成比代替率說明問題。表2-1是某地癌腫的患病資料。表2-1:某地居民年齡組癌腫患病情況統計年齡組(歲)人口數癌腫病人數構成比(%)患病率(1/10萬)<50

3、157700067652.5342.875017325061147.47352.67合計17502501287100.0073.53從表2-1中可知50歲年齡組癌腫的患病率明顯高于<50歲年齡組,而構成比卻相反。構成比是各年齡組癌腫病人數占全部癌腫病人數中的比例。其原因就在于兩個年齡組的人口數不同,50歲年齡組的人口數不足總人口數的百分之十,如果以構成比代替率比較兩年齡組癌腫的患病情況就會得出錯誤結論。 第二節 疾病發生頻率的測量指標一、發病率發病率(incidence rate)是表示在一定期間內(一般為一年)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現的頻率。其計算公式為:K= 100%, 1

4、000/千,或 10000/萬發病率是衡量某時某地某疾病對人群危險性大小的指標。常用于描述疾病分布,探索病因及評價防制措施的效果等。計算某病的發病率時,分母中規定的暴露人口應該是觀察時間內觀察地區所有可能發生某病的人口數(或受威脅的人口數)。例如計算麻疹發病率來評價麻疹疫苗的預防效果時,應以該時該地所有易感的嬰幼兒人數作為分母,而不應包括已經獲得免疫的嬰幼兒。因此,不同疾病的暴露人口互有不同,某些疾病是調查地區內的所有人口,也有些疾病只是調查地區的部分人口。例如,婦女疾病的暴露人口僅限于女性。一般情況發病率常以年為單位計算,但觀察時間的長短可隨需要而定,因此暴露人口數一般選用年中人口數。年中人

5、口數可以是標準時點即某年7月1日零時人口數,也可用上年年終人口數加本年年終人口數除以2。嬰兒疾病統計的暴露人口,不使用年中人口數,而用當年活產嬰兒數。發病率的分子是指觀察期內該地新發生某病的病例數。若在觀察期間內一個人發生幾次同一疾病則應分別計為幾個新發病例。對于急性傳染病,容易確定新病例,而對于慢性病或發病時間難以確定的疾病可將初次確診的日期作為發病日期來確定新發病例。發病率可按性別、年齡、職業、民族、地區等特征分別計算,所得稱為發病專率。不同來源發病率資料對比時,必須進行發病率的標化,以消除年齡、性別等構成差別的影響;或者直接比較發病專率。二、累積發病率累積發病率(cumulative i

6、ncidence rate)是指一組無病的人群中,在一定的觀察期內發生某病的人數所占的比例。累積發病率與發病率有所不同,其分母為研究開始時的觀察人口數,反映的是無病的人群經過一定時期暴露于某種因素后發病的平均概率或危險度,因此,其取值于01之間,無量綱。此比例值的大小與觀察期長短成正比,故表達時需指明時間區間。其優點是不需標化,即可直接比較,計算方便、直觀性強,可用于縱向觀察疾病與暴露因素的動態變化,以及干預措施的效果評價。三、發病密度發病密度(incidence density)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發生某病新病例的速率。發病密度的分母為人時數,即以觀察人數乘以觀察時間,時間單位可用年、月、日、小

7、時等,最常用的是年,即用人年數作分母計算發病密度。該指標在隊列研究中常用。四、罹患率 罹患率(attack rate)與發病率一樣是測量新發病例的指標,通常在較小范圍或短時間的流行中使用。觀察時間以月、周、日(或一個流行期)為單位。其公式為:K= 100%, 1000/千它的優點是使用比較靈活,能根據暴露程度精確地測量發病率,在探討流行或爆發因素時經常使用。五、續發率續發率(secondary attack rate,SAR)也稱二代發病率是指在某些傳染病最短潛伏期到最長潛伏期之間,易感接觸者中二代病例的百分率。家庭(或某集體)中第一病例稱為“家庭原發病例”,此病例后,在該病最短至最長潛伏期間

8、出現的病例稱為二代病例,也稱續發病例(分子),原發病例并不包括在分子和分母內。分母為該集體中易感接觸者的總人數。其計算公式如下: 續發率可用于比較傳染病傳染力的強弱,分析傳染病的流行因素,評價防治措施的效果等。 第三節 測量患病頻率的指標一、患病率患病率(prevalence rate)亦稱現患率,是指某個時期內現有某病的病例數(包括新老病例,但不包括死亡及已痊愈者)與同期人口數之比。患病率可按觀察時間不同分為時點患病率和期間患病率,其中以時點患病率較為常用。“時點”在理論上是無長度的,但實際工作中要盡可能縮短調查和檢查時間,一般以不超過一個月為宜。超過一個月則稱為期間患病率(per

9、iod prevalence rate). K= 100%, 1000/千,或 10000/萬患病率常受兩種因素影響,一是發病率,二是病程,當發病率(I)和病程(D)都相當穩定時,則患病率(P)=發病率(I)×病程(D)。如果是慢性病,人群中的病例不斷的累積而使患病率不斷增加。例如胰島素能延長糖尿病人的生存時間,則患病率升高。若是急性病,由于病例迅速治愈,或很快死亡,患病率就會相對降低。患病率對病程長的慢性病可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反映出人群對某一疾病的疾病負擔程度。可依據患病率來計劃人力物力及衛生資源的需要,使人們易于分析影響疾病轉成慢性的諸因素。也可利用患病資料,監測控制慢性病的效果

10、。二、感染率感染率(infection rate)是指調查時所檢查的人群中某病現有感染者人數所占的比例。其公式如下: 感染率是評價人群健康狀況的常用指標,用于估計某病的流行勢態,也可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據。它在流行病學工作中應用廣泛,其中特別是在有隱性感染的疾病調查中應用較多,如結核病、乙型肝炎、脊髓灰質炎等的調查中常用該指標。三、引入率家庭或某集體中發生感染經常是從外界帶入的。在一定期間帶病入家(或集體)的第一例占其同等身份成員的比值即為引入率(introduction rate)。其公式為:表2-2:某區甲型肝炎引入率與年齡的關系年齡組(歲)家庭調查人口家庭首發病例數引入率(%)01859

11、516890.34328911529182.9874014235488.201511254424021.32流行病學,連志浩主編,1992年。從表中可以看出,甲型肝炎最容易由3歲左右的兒童帶入家庭。四、病殘率病殘率(disability rate)是指某一人群中,在一定期間內每百(或千、萬、十萬)人中實際存在的病殘人數。即是指通過詢問調查或健康檢查,確診的病殘人數與調查人數之比。它常作為人群健康狀況的評價指標之一。 K= 100%, 1000/千,或 10000/萬  第四節 疾病死亡頻率的測量指標一、死亡率死亡率(mortality rate or death rate)或粗死亡率

12、是指在一定期間內總死亡人數與該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數之比。其公式為: K= 100%, 1000/千,或 10000/萬死亡率是用來衡量人群因病傷死亡危險(機會)大小的指標。它不僅反映一個地區在不同時期的居民健康狀況和衛生保健工作水平,而且為當地衛生保健工作的需求和規劃提供科學依據。對于某些病死率高的惡性腫瘤,其死亡率基本上可以代表發病率,而由于死亡率的準確性高于發病率,因此常用作此類疾病病因探索指標。死亡率即粗死亡率(crude death rate)反映某一時期、一個地區人群總的死亡水平,所提供的信息比較籠統、粗糙,不能表明這個人群中各個構成部分的健康狀況如何。不同地區、不同年代的疾病粗死亡率

13、不能直接比較,必須進行年齡、性別、職業等方面的標化調整,以排除因年齡、性別、職業等構成不同所造成的誤差。二、死亡專率死亡率可按不同病種、性別、年齡、職業等分別計算死亡專率(specific death rate)。此時分母的人口數應與產生分子的人口數相對應。其計算公式如下: K= 100%, 1000/千,或 10000/萬死亡專率是一種常用指標,它可以反映不同地區或年代、不同性別或年齡的某病死亡率。一些預后不良的疾病如腫瘤、心肌梗塞等,其死亡專率大體上能反映該病的發病情況。死亡專率也可用于探討病因和評價防治措施。三、標準化死亡率標準化死亡率(standard mortality rate,S

14、MR)又稱調整死亡率。為了使兩個人口學特征構成(如年齡、職業等)不同的人群死亡率放在同一基礎上比較,就需要進行標準化處理,計算標準化死亡率。常用標準化計算方法有直接法和間接法兩種。例如表2-3是甲、乙兩鎮20歲以上人群的某病死亡率。兩鎮各年齡組死亡率比較接近,但總死亡率,甲鎮為23.4,明顯高于乙鎮的16.0,這是由于乙鎮人群年齡組的比例較甲鎮為高所致。故不同地區人群的粗死亡率不可直接比較。因此對兩鎮死亡率按年齡結構進行標準化后,消除了兩鎮人口年齡構成差別的影響。表2-3:甲、乙兩鎮人群某病死亡率年齡組甲鎮 乙鎮(歲)人口數死亡數死亡率()人口數死亡數死亡率()202000105&#

15、160;5000306403000248 3000301060500020040 200010050合計1000023423.4 1000016016.0婦幼保健流行病學,李國光主編,1997年。1、直接法:如果觀察人群中各年齡組死亡率(或發病率、患病率)已知。那么就可以利用標準人口構成比來調整,求出標化率再比較。標準人口可用兩觀察人群人口數之和,或另選一個較大區域的人口作為標準人口。本例以兩鎮人口和為標準,根據兩鎮各年齡組的死亡率,計算出各鎮預期死亡總人數。結果如表2-4中的(3)和(5),再按下公式計算各鎮標準化死亡率。 K= 100%, 1000/千,或 1

16、0000/萬表2-4:兩鎮人群某病死亡率標準化計算表年齡組標準人口甲鎮 乙鎮甲鎮+乙鎮死亡率()(2)預期死亡人數(3)=(1)*(2) 死亡率()(4)預期死亡人數(5)=(1)*(4)(歲)(1) 207000535 642406000848 106060700040280 50350合計20000 363  452婦幼保健流行病學,李國光主編,1997年。=18.501000=22.60結果表示乙鎮某病的標化死亡率高于甲鎮。 2、間接法:如果在觀察人群中,不知各年齡組的死亡率(或發病率),可以全國或

17、省、市的人口為標準,以其各年齡組的死亡率乘以各鎮相應年齡組的人口數,計算出預期死亡總人數,結果見表2-5中的(3)和(5)。再按下式計算各鎮的標準化死亡率。 表2-5:甲、乙兩鎮某病死亡率間接法調整計算表年齡組全國某病標準死亡率()甲鎮 乙鎮人口數預期死亡人數 人口數預期死亡人數(歲)(1)(2)(3)=(2)*(1) (4)(5)=(1)*(4)205.71200011.42 500028.55409.00300027.00 300027.006042.865000214.30 200085.72合計19.70 252.7

18、2  141.27婦幼保健流行病學,李國光主編,1997年。 甲鎮標準化死亡率=19.70=18.24 乙鎮標準化死亡率=19.70=22.31乙鎮某病的標化死亡率高與甲鎮,間接法和直接法得出對比結果基本一致。標準化率除用于死亡率的比較外,還用于發病率、患病率等的比較。標準化率的數值本身并無實際意義,只是用于內部構成不同的兩個或多個率的比較。同一資料用不同方法標準化,所得標準化率的數值不同,但對比時的分析結論大多是一致的;同一資料,由于選擇的標準不同,計算所得標準化率也不同,但對比時的分析結論是一致的。標準化率之間的差異是否有顯著性意義還應考慮差別的抽樣誤差問題和進行差別的

19、顯著性檢驗。四、標準化死亡比標準化死亡比(standarded mortality ratio,SMR)是指某一人群某病的實際死亡數與預期死亡數之比。是一種替代率的方法,用于評價觀察人群的死亡是否超過或小于全人群的死亡數,比較其差異,判斷有無危險因子存在。若SMR>1,表示觀察人群的死亡率超過全人群的死亡率;若SMR<1,表示觀察人群的死亡率小于全人群的死亡率。其計算公式如下: SMR = =例:表2-6中某農場5年內死亡7320人,與全國人口死亡水平比較是高或是低?表2-6:某農場職工SMR計算表年齡組(歲)農場職工人數全人群標化死亡率(1/100萬)(全死因)農場職工預期死亡數

20、(1)(2)(3)=(1)*(2)20798913831125370301594593560838286817445686878212564556455565229531275合計230109 2083 農場年平均死亡人數=7320/5=1464(人)SMR=(1464/2083)×100%=70.28%說明農場職工死亡水平只有全國人口死亡水平的70.28%,低于全國水平。五、標準化死亡比例比標準化死亡比例比(standard proportional mortality ratio,SPMR)與標準化死亡比含義一樣,只是計算預期死亡人數的方式不一樣。其方便之處在

21、于:當缺乏研究人群年齡組人口資料時,只要有該人群的全部死亡病例和全人口該病的死因構成比的資料即可計算該病的預期死亡數。其計算公式為: SPMR= =例:表2-7,某煤礦工人死亡總人數為7474例,死于結核病的有540例,評價礦工死于結核病的水平是否高于一般人群?表2-7:某煤礦工人結核病SPMR計算表年齡組全人口結核病死亡占全死因的構成比煤礦工人實際死亡人數礦工結核病預期死亡數礦工結核病實際死亡數(歲)(1)(2)(3)(4)206.2829218.3410258.3035729.6320309.0134130.7222357.78109585.1998455.19178492.5917455

22、3.68155457.1911260642.77205156.81104合計 7474370.47540 SPMR=146%結果說明煤礦工人結核病的死亡水平高于一般人群。提示應進一步尋找死亡水平高的原因,加強對煤礦工人的防治工作。六、病死率病死率(fatality rate)表示一定時期內,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該病而死亡者的比例。 病死率表示確診疾病的死亡概率,它表明疾病的危害程度,也可反映醫療水平和工作質量。多用于急性傳染病。七、生存率生存率(survival rate)是患某種病的病人經過(或接受某種治療措施后)幾年的觀察,能活到n年的人數所占的比例。生存率是測量疾病嚴重程度和考

23、核治療措施效果的指標。常用于慢性病,如腫瘤、心血管疾病、結核病等。八、累積死亡率累積死亡率(cumulative mortality rate )指在一定時間內死亡人數占某確定人群中的比。通常為了說明在某一年齡以前死于惡性腫瘤的累積概率的大小,有時累積死亡率可由各年齡死亡專率相加獲得。多用百分率來表示。 第五節 生命質量的評價指標一、潛在減壽年數潛在減壽年數(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是指某病某年齡組人群死亡者的期望壽命與實際死亡年齡之差的總和。即是指死亡所造成的壽命損失。他以期望壽命為基礎,計算不同年齡死亡造成的潛在壽命損失年。強調了早死對

24、健康的影響,定量地估計了疾病造成早死的程度。PYLL計算是對每例死亡計算死亡年齡與期望壽命之差,再取總和。其計算公式:式中:e預期壽命(歲) i年齡組(通常計算其年齡組中值)。 ai剩余年齡,ai=e-(i+0.5),其意義為:當死亡發生于某年齡(組)時,至活滿e歲還剩余的年齡。由于死亡年齡通常以上一個生日計算,所以尚應加上一個平均值0.5歲。 di某年齡組的死亡人數。為了避免死亡年齡不同所造成的影響,以便能更加合理地反映和評價疾病造成的死亡負擔,1982年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提出應用潛在減壽年數這一指標。潛在減壽年數是根據死亡年齡對期望壽命有明顯影響,當平均死亡年齡大時,對期望壽命影響

25、較小;反之,當平均死亡年齡小時,對期望壽命的影響則較大這一原理提出。這一指標在考慮死亡數量的基礎上,以期望壽命為基準,進一步衡量死亡造成的壽命損失,強調了早亡對健康的損害。用潛在減壽年數來評價疾病對人群健康影響的程度,能消除死亡者年齡構成的不同對預期壽命損失的影響。PYLL是人群疾病負擔測量的一個直接指標,也是評價人群健康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通過比較各種不同原因所致的壽命減少年數,可反映出各種死因對人群的危害程度。此外,在衛生事業管理中篩選確定重點衛生問題或重點疾病時,潛在減壽年數是一個很有用的指標,同時也適用于防治措施效果的評價和衛生政策的分析。該研究方法的優點是計算簡便、易于理解、結果直觀

26、。潛在減壽年數不僅可用于了解居民過去和現在的衛生健康水平,對衛生防疫工作的設計,計量和估計也是必需的。二、傷殘調整壽命年傷殘調整壽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是指從發病到死亡所損失的全部健康壽命年,包括因早死所致的壽命損失年(years of life lost,YLL)和疾病所致傷殘引起的健康壽命損失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兩部分。傷殘調整壽命年(DALY)是一個定量計算因各種疾病造成的早死與殘疾對健康壽命年損失的綜合指標。即是對疾病死亡和疾病傷殘而損失的健康壽命年的綜合測量。一個人損失DALY數量的

27、一般公式如下:式中:x年齡;a發病年齡;L殘疾(失能)持續時間或早死損失的時間;D殘疾(失能)權重(0-1)DCxe-x 該指數函數可用于計算不同年齡的生存時間;r貼現率;e-r(x-a)連續貼現函數;年齡權重函數的參數。疾病可給人類健康帶來包括早死與殘疾(暫時失能與永久殘疾)兩方面的危害,這些危害的結果均可減少人類的健康壽命。定量地計算某個地區每種疾病對健康壽命所造成的損失,便可以科學地指明該地區危害健康嚴重的疾病和主要衛生問題。這種方法可以科學地對發病、失能、殘疾和死亡進行綜合分析,是生命數量和生命質量以時間為單位的綜合度量。應用DALY指標可從宏觀上認識疾病,了解控制疾病的重要性。可用于

28、全球或一個國家或某一個地區疾病負擔的分析。對不同地區、不同對象(性別、年齡)、不同病種進行DALY分布的分析,可以幫助確定危害嚴重的主要病種,重點人群,和高發地區,為確定防治重點及研究重點提供重要信息依據。應用DALY還可進行成本效果分析,研究不同病種,不同干預措施挽回一個DALY所需的成本,以求采用最佳干預措施來防治重點疾病,使有限的資源發揮更大的挽回健康壽命年的效果。雖然DALY可將疾病造成的早死和失能合并考慮來反映疾病對人群造成的負擔,但由于該指標存在有主觀性,如:由于DALY選擇了最高的期望壽命(日本人的)作為出生期望壽命的估計值,所以勢必夸大了其他國家疾病的負擔,尤其是疾病引起的早死所致的健康壽命損失年。因此,在國家的水平上過高地估計了壽命損失年數。其次是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