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作業空間設計_第1頁
第九章 作業空間設計_第2頁
第九章 作業空間設計_第3頁
第九章 作業空間設計_第4頁
第九章 作業空間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人因工程學人因工程學主講人:徐國祺 講師Xuguoqi_TelQ:53739436工程樓521室第九章第九章 作業空間設計作業空間設計 什么是作業空間設計什么是作業空間設計? ? 為什么要研究作業空間設計為什么要研究作業空間設計? ? ( (達到的目的達到的目的?)?) 如何進行作業空間設計如何進行作業空間設計? ?第九章第九章 作業空間設計作業空間設計 留意一下日常工作環境不難發現,所有的工作環境都是由人、人、機、環境機、環境三個部分組成的。 事實上,在工作系統中,這三個基本要素是相互關聯而存在的。由于每一個要素都根據需要會占用一定的空間,因此如何將這些空間進行最優

2、的有機結合空間進行最優的有機結合,就是本章所關注的問題。 主要內容是以作業者的需求為切入點介紹作業空間設計的方法和原則,充分運用人體測量所涉及的人體尺寸,進行基本的作業空間設計,并且為設計的評價搭建了一個整體思路。 第九章第九章 作業空間設計作業空間設計作業業空間設計概間設計概述1作業業空間設計間設計的人體因素2作業業空間設計內間設計內容3作業業空間設計評間設計評價4第一節作業空間設計概述第一節作業空間設計概述 1、基本概念 2、作業空間設計的一般要求第一節作業空間設計概述第一節作業空間設計概述 作業空間作業空間 人、機器設備、工裝及被加工物所占的空間。 (1)近身作業空間作業者在某一固定工作

3、崗位時,考慮人體的靜態和動態尺寸,在坐姿或站姿狀態下, 為完成作業所及的空間范圍。 (2)個體作業場所作業者周圍與作業者有關的,包括設備等因素在內的作業區域。 (3)總體作業空間多個相聯系的個體作業場所布置在一起構成的作業空間。 第一節作業空間設計概述第一節作業空間設計概述 按照空間范圍的大小,近身作業空間又可劃分為三類:l 一是作業范圍,又稱作業接觸空間,即人體在規定的位置上進行作業時(如操縱機器、維修設備等)必須觸及的空間;l 二是作業活動空間,即人體在作業時或進行其他活動時(如進出工作崗位、在工作崗位進行短暫的放松與休息等),人體自由活動所需要的范圍;l 三是安全防護空間,是為了保障人體

4、安全,避免人體與危險源(如機械轉動部位等)直接接觸所需要的,例如在動物園,鷹的籠子后面的防護圍欄應該設計多遠,才能使人們無法將手指伸進籠子里。1 近身作業空間近身作業空間第一節作業空間設計概述第一節作業空間設計概述第一節作業空間設計概述第一節作業空間設計概述第一節作業空間設計概述第一節作業空間設計概述第一節作業空間設計概述第一節作業空間設計概述第一節作業空間設計概述第一節作業空間設計概述第一節作業空間設計概述第一節作業空間設計概述第一節作業空間設計概述第一節作業空間設計概述第一節作業空間設計概述第一節作業空間設計概述2作業空間設計作業空間設計 按照作業者的操作范圍、視覺范圍以及作業姿勢等一系列

5、生理、心理因素對作業對象、機器設備、工具等進行合理的空間布局,給人、物等確定最佳(合理)的流通路線和占有區域,以提高系統的可靠性、舒適性和經濟性。(廣義) 合理設計工作崗位空間。(狹義)第一節作業空間設計概述第一節作業空間設計概述1)近身作業空間設計應考慮的因素(1)作業特點 (2)人體尺寸 (3)作業姿勢 (4)個體因素 (5)維修活動 第一節作業空間設計概述第一節作業空間設計概述平均執行時間平均執行時間/min20151050低低 中中 高高頻率頻率重要性重要性功能功能使用順序使用順序原則的使用水平原則的使用水平 面板布置原則與作業執行時間的關系面板布置原則與作業執行時間的關系2)作業場所

6、布置原則(1)重要性原則 (2)使用頻率原則 (3)功能原則 (4)使用順序原則 第一節作業空間設計概述第一節作業空間設計概述3 總體作業空間設計的依據總體作業空間設計的依據 組織的生產(作業)方式、工藝(過程)特點組織的生產(作業)方式、工藝(過程)特點決定了總體作業空間結構(即多個個體作業場所的決定了總體作業空間結構(即多個個體作業場所的空間結構)。空間結構)。第一節作業空間設計概述第一節作業空間設計概述 作業空間設計就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兩個“距離”問題。l 一是“安全距離”,是為了防止碰到某物(一般指較危險的物品)而設計的障礙物距離作業者的尺寸范圍;l 二是“最小距離”,也就是確定作業者在

7、工作時所必需的最小活動范圍。 第二節作業空間設計的人體因素第二節作業空間設計的人體因素 1、人體測量學數據的運用、人體測量學數據的運用 2、視覺要求、視覺要求 3、行為影響、行為影響 4、工作體位、工作體位第二節作業空間設計的人體因素第二節作業空間設計的人體因素(1 1)確定對于設計至為重要的人體尺度)確定對于設計至為重要的人體尺度(2 2)確定設計對象的使用者群體,以決定必須考慮的尺度)確定設計對象的使用者群體,以決定必須考慮的尺度范圍范圍 (3 3)確定數據運用原則)確定數據運用原則 (人體設計原則,可調設計原則,(人體設計原則,可調設計原則,平均設計原則)平均設計原則)(4 4)如有必要

8、,選擇合適的數據定位群體的百分位)如有必要,選擇合適的數據定位群體的百分位 (5 5)查找表選擇有關數據值)查找表選擇有關數據值(6 6)如有必要,對數據作適當的修正)如有必要,對數據作適當的修正 (7 7)考慮測量衣著情況)考慮測量衣著情況 (8 8)考慮人體測量學數據的靜態和動態性質)考慮人體測量學數據的靜態和動態性質 1.人體測量學數據的應用人體測量學數據的應用視野視距 眼高運動規律水平視野:雙眼視區大約60以內的區域,辨別字的視線角度為1020;分辯字母的視線角度為530。對于特定的顏色的辨別,視線角度為3060。最敏銳的視力是在標準視線每側1的范圍內。 垂直視野:以標準視線水平為0基

9、準,則最大視區為視平線以上60和視平線以下70。顏色辨別界限為視平線以上30,視平線以下40。 自然視線:低于標準視線,站立時自然視線低于水平線40,坐著時低于水平線15;在站姿松弛時,自然視線偏離標準線30,在坐姿松弛時,自然視線偏離標準線38。最佳觀看展示物的視區在低于標準線30的區域里。2.視覺要求視覺要求第二節作業空間設計的人體因素第二節作業空間設計的人體因素視野視距 眼高運動規律正常作業中,通常采用3876 cm的視距范圍。 目標在560cm處最為適宜,低于380cm時會發生目眩,超過76cm時,細節看不清楚。當觀察目標需要轉動頭部時,左右均不宜超過45,上下也均不宜超過30。第二節

10、作業空間設計的人體因素第二節作業空間設計的人體因素視野視距 眼高運動規律立姿眼高是從地面至眼睛的距離,在一般工業人口中,眼高的范圍約為(147175)mm。坐姿眼高是從座位面至眼睛的距離,其范圍約為(660790)mm。兩組數據值均為正常衣著和身體姿勢狀態。這些尺寸是目視工作必須適應的眼高范圍。 第二節作業空間設計的人體因素第二節作業空間設計的人體因素視野視距 眼高運動規律(1)眼睛沿水平方向運動比沿垂直方向運動快而且不易疲勞;一般先看到水平方向的物體,后看到垂直方向的物體。因此,很多儀表外形設計成橫向長方形。 (2)視線的變化習慣于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和順時針方向運動。所以儀表刻度方向設計應遵

11、循這一規律。 (3)人眼對水平方向尺寸和比例的估計比對垂直方向尺寸和比例的估計要準確得多,因而水平式儀表的誤讀率(28)比垂直式儀表的誤讀率(35)低。第二節作業空間設計的人體因素第二節作業空間設計的人體因素視野視距 眼高運動規律(4)當眼睛偏離視中心時,在偏離距離相等的情況下,人眼對左上限的觀察最優,依次為右上限、左下限、而右下限最差。視區內儀表的布置應考慮這一點。 (5)兩眼的運動是協調的、同步的。在正常情況下不可能一只眼睛轉動而另一只眼睛不動;在一般操作中,不可能一只眼睛視物而另一只眼睛不視物。因而通常都以雙眼視野為設計依據。3.行為影響行為影響 個人心理空間 人的行為慣性 個人心理空間

12、個人心理空間28個人心理空間是指圍繞一個人并按其心理要求的尺寸設定的空間。通常把心理空間分為四個范圍, 緊身區(親密距離)、 近身區(個人距離)、 社交區(社交距離)、 公共區(公共距離) 人際交往的距離除了與個人心理有關之外,還與親密程度、性別、文化、民族、季節和環境條件有關系。 人體對不同方向的距離要求不同。通常情況下,受人直視或從背后接近被試者所造成的不安感大于可視而非直視條件下的接近。即當有人從正面接近某個個體時,在較遠處該個體就會感到不安;當從后面接近時,在該個體已感知的情況下,感受到侵犯的距離稍短些;從側面接近時,感到不安的距離會更短。 人們要求的正面空間相對于側面空間要大。 有些

13、座椅設計的雖然考慮了人的舒適性和使用效率,但由于放置的位置和排列不當,總體使用效率并不高。例如長排放置的多人座椅,中間不加分隔,即使落座者旁邊有空位人們通常也不愿意坐上去,如果加上扶手或隔開座椅,就可以提高座椅利用率。 人的行為慣性人的行為慣性 人的捷徑反應是指人在日常生活中,為了貪圖方便,采用最便捷的途徑,直接指向目標的行為傾向。如伸手取物往往直接伸向物品,穿越空地走直線等。 當發生危險時,人類也有一些共同的躲避行為。如從眾心理、左右躲避等行為。人的這種行為傾向在作業過程中常常是引起事故的原因,因此,在設計總體布局、通道、機器、堆放物時就應該提前考慮到。4 工作體位工作體位 決定工作體位和姿

14、勢的因素 工作體位 1.坐姿作業 2.立姿作業 3.坐、立交替的作業 操作者在作業過程中,通常采用坐姿、立姿、坐立交替相結合姿勢,也有一些作業采用跪姿和臥姿。在作業中使用良好的作業姿勢可使作業者時刻處于輕松的狀態。在確定作業姿勢時,主要考慮以下因素: 1.作業空間的大小和照明條件; 2.作業負荷的大小和用力方向; 3.作業場所各種儀器、機具和加工件的擺放位置; 4.作業臺高度及有沒有容膝空間; 5.操作時的起坐頻率等因素。決定工作體位和姿勢的因素決定工作體位和姿勢的因素工作體位工作體位 1、坐姿作業、坐姿作業 坐姿是指身軀伸直或稍向前傾角為100150,上腿平放,下腿一般垂直地面或稍向前傾斜著

15、地,身體處于舒適狀態的體位。 坐姿作業具有以下特點:不易疲勞,持續工作時間長;身體穩定性好,操作精度高;手腳可以并用作業;腳蹬范圍廣,能正確操作。 人體最合理的作業姿勢就是坐姿作業。對于以下作業應采用坐姿作業:精細而準確的作業;持續時間較長的作業;施力較小的作業;需要手、足并用的作業。 2、立姿作業、立姿作業 立姿通常是指人站立時上體前屈角小于300時所保持的姿勢。立姿作業的優點及缺點如下: (1)立姿作業的優點 可活動的空間增大;需經常改變體位的作業,立可活動的空間增大;需經常改變體位的作業,立位比頻繁起坐消耗能量少;手的力量增大,即人體能位比頻繁起坐消耗能量少;手的力量增大,即人體能輸出較

16、大的操作力;減少作業空間,在沒有坐位余地輸出較大的操作力;減少作業空間,在沒有坐位余地的場所,以及顯示器、控制器配置在墻壁上的情況,的場所,以及顯示器、控制器配置在墻壁上的情況,立姿更好。立姿更好。 (2)立姿作業的缺點 不易進行精確和細致的作業;不易轉換操作;立姿時肌肉要做出更大的功來支持體重,容易引起疲勞;長期站立容易引起下肢靜脈曲張等。 對于需經常改變體位的作業;工作地的控制裝置布置分散,需要手、足活動幅度較大的作業;在沒有容膝空間的機臺旁作業;用力較大的作業;單調的作業,應采用立姿操作。 3. 坐、立交替的作業 某些作業并不要求作業者始終保持立姿或坐姿,在作業的一定階段,需交換姿勢完成

17、操作。這種作業姿勢稱為坐、立交替的作業姿勢。 采用這種作業姿勢既可以避免由于長期立姿操作而引起的疲勞,又可以在較大的區域內活動以完成作業,同時穩定的坐姿可以幫助作業者完成一些較精細的作業。 坐、立交替作業的作業面按立姿作業設計,座椅面高度應與作業面高度相匹配,因此應提高座椅高度。一般使人坐在椅面上雙腳剛好著地。該類座椅一般設計成可調的。第三節作業空間設計內容第三節作業空間設計內容 1、作業姿勢與作業空間設計 2、工作場所性質與作業空間設計 3、座椅設計舉例1、作業姿勢與作業空間設計、作業姿勢與作業空間設計1)坐姿作業空間設計)坐姿作業空間設計 (1)工作面高度和寬度)工作面高度和寬度工作面的高

18、度由人體參數及作業性質決定。工作面的高度由人體參數及作業性質決定。力學角度力學角度: 小臂水平或稍微下傾放在工作面上,而上臂處于自然小臂水平或稍微下傾放在工作面上,而上臂處于自然懸垂狀態,是最適宜的操作姿勢。肘部以下懸垂狀態,是最適宜的操作姿勢。肘部以下510cm。作業性質作業性質: 重負荷作業工作面降低重負荷作業工作面降低510cm 精密工作工作面升高精密工作工作面升高510cm 工作類型對男性的推薦高度對女性的推薦高度精密工作90011008001000輕作業740780700740用力作業680650 工作面寬度視作業功能要求而定: 一般若單供靠肘之用,最小寬度為100mm,最佳寬度為2

19、00mm; 僅當寫字用時,最佳寬度為400mm; 工作面板的厚度一般不超過50mm,以便保證大腿的容膝空間。 (2)作業范圍 水平作業范圍 原則: 95%滿意原則 常用的控制器、工具、加工件放于正常范圍之內 不常用的工具等放于正常范圍與最大范圍之間 特殊的、易引起危害的放于最大范圍之外 垂直作業范圍 立體作業范圍 (3)容膝、容腳空間尺寸部位最小尺寸最佳尺寸容膝孔寬度5101000容膝孔高度640680容膝孔深度460660大腿空隙200240容腿孔深度6601000 (4)椅面高度及活動余隙 (1)座椅的椅面高度一般略低于小腿高度,以便使全部腳掌著地支撐下肢重量,方便下肢移動,減少臀部壓力,

20、避免椅子前沿壓迫大腿。 (2)座椅放置空間的深度距離(臺面邊緣到固定壁面的距離),至少應在810mm以上,以便作業者起身與坐下時移動椅子。 (3)座椅放置空間的寬度距離應保證作業者能自由的伸展手臂,座椅的扶手至側面的距離應大于610mm。 (5)腳作業空間圖圖 12-912-9蹬力較大的腳操作器作業空間蹬力較大的腳操作器作業空間圖圖12-1012-10蹬力較小的腳操作器作業空間蹬力較小的腳操作器作業空間 2)立姿空間設計 (1)工作面高度工作類型對男性的推薦高度對女性的推薦高度精密工作100-11095-105輕度工作90-9585-90重工作75-9070-85 (二)作業范圍 (三)工作活

21、動余隙余隙類型最小值推薦值站立用空間(工作臺至身后墻壁的距離)760910身體通過的寬度510810身體通過的深度(側身通過的前后間距)330380行走空間寬度305380容膝空間200容腳空間150150過頭頂余隙20302100 (4)立姿作業空間垂直方向布局設計)立姿作業空間垂直方向布局設計控制器種類推薦值報警裝置18001800極少操縱的手控制器和不抬重要的顯示器1600160018001800常用的手控制器、顯示器、工作臺面等70070016001600不宜設計控制器500500700700腳控制器0 0500500表表 12-6 12-6 立姿作業空間垂直方向布局尺寸立姿作業空間垂

22、直方向布局尺寸/mm/mm3)坐、立姿交替作業空間設計在設計坐-立交替的工作面時,工作面的高度以站立時的工作高度為準,椅子高以680780cm為宜, 同時提供腳踏板,使人坐著工作時腳有休息的地方,否則人們很難工作持久。 4)其他作業姿勢2、工作場所性質與作業空間設計、工作場所性質與作業空間設計一、主要工作崗位的空間尺寸一、主要工作崗位的空間尺寸(1)工作間 作業性質 作業面積 坐姿工作人員1212不以坐姿為主人員1515重體力作業者1818(2)機器設備與設施間的布局尺寸機器設備與設施間的布局尺寸間距設備類型小型中型大型加工設備間距0.70.71122設備與墻、柱間距0.60.60.70.70

23、.90.9操作空間0.60.60.70.71.11.1(3 3)辦公室管理崗位和設計工作崗位)辦公室管理崗位和設計工作崗位 最小面積/m/m活動空間/m/m最低高度/m/m管理人員55151533設計人員66202033辦公臺的空間布置辦公臺的空間布置二、輔助性工作場地的空間設計二、輔助性工作場地的空間設計(1 1)出入口出入口 出口形狀尺 寸最小最佳矩形405405610610510510710710正方形460460560560圓形560560710710應急出口的尺寸應急出口的尺寸/mm/mm(2 2)通道和走廊)通道和走廊 各種情況各種情況下通道的尺寸下通道的尺寸/ /通道和走廊的最小

24、空隙通道和走廊的最小空隙(3)樓梯、梯子和斜坡道 1)樓梯 2)梯子 3)斜坡道坡度坡度抬步高度抬步高度/ /mmmm踏腳板深度踏腳板深度/ /mmmm303016016028028035351801802602604040200200240240454522022022022050502402402002001)樓梯.樓梯的斜度應設計為3035角左右,坡度在20以下應設計為坡道,50以上應該使用梯子。2)梯子 常用的梯子有移動式和固定式兩種,固定的梯子一般設計有扶手,稱為登梯,其坡度為5075之間。移動的梯子一般可折疊,使用時應使其坡度大于70,以免出現滑移。梯子的坡度決定其抬步高度和踏板深

25、度,坡度越大,踏板越淺,而抬步高度也越大,具體尺寸可參考樓梯設計參數。3)斜坡道 坡道是在作業區域連接兩個不同高度作業面的地面通道,經常用于裝卸貨物、運輸重物等。斜坡道的設計要考慮的是人的力量和安全性,一般對于手推車和運貨車,斜度不能超過15,無動力時設計坡道要緩一些。坡道也要設計防滑表面,并在兩邊安裝扶手,搬運設備還要設計剎車裝置。(4)平臺和護欄 1)平臺 在生產中,經常需要將作業人員升至一定高度進行作業,這時就需要建立圍繞工作區域或在工作區域的相關部分建立連續工作面,這種工作面叫平臺。平臺的設計要求負荷要大于實際負荷,并與相鄰工作設備表面的高度差小于50mm,平臺的尺寸應大于910700

26、mm,空間高度大于1800mm,此外,還要在平臺面板四周裝踢腳板,高度應大于150mm。2 2)護欄)護欄 圖圖12-21 12-21 護欄的合理設計護欄的合理設計 當作業者的工作平臺高于地面200mm時,或為保證作業者遠離危險部位時,都應該設計合理的護欄以保證作業者的安全。 欄桿與防護物的間距關系欄桿與防護物的間距關系/cm/cm三、工位器具的設計三、工位器具的設計(一)工位器具的選用 (二)工件器具設計要求(三)工位器具的使用和布置要求 工位器具按其用途可分為通用和專用兩種:通用的工位器具一般適用于工位器具按其用途可分為通用和專用兩種:通用的工位器具一般適用于單件小批生產;專用的工位器具一

27、般適用于成批生產。單件小批生產;專用的工位器具一般適用于成批生產。 工位器具按其結構形式可分為箱式、托板式、盤式、筐式、吊式、掛式、工位器具按其結構形式可分為箱式、托板式、盤式、筐式、吊式、掛式、架式和柜式等。選用方法如下:架式和柜式等。選用方法如下:(1)原材料毛坯等不需隔離放置的工件可選用箱式和架式。)原材料毛坯等不需隔離放置的工件可選用箱式和架式。(2)大型零部件等可選用托板式。)大型零部件等可選用托板式。(3)小工件、標準件等可選用盤式。)小工件、標準件等可選用盤式。(4)需要酸洗、清洗、電鍍或熱處理的工件可選用筐式。)需要酸洗、清洗、電鍍或熱處理的工件可選用筐式。(5)細長的軸類工件

28、可選用吊掛式、架式。)細長的軸類工件可選用吊掛式、架式。(6)貴重及精密件如工具、量具可選用柜式。)貴重及精密件如工具、量具可選用柜式。 (一)工位器具的選用(一)工位器具的選用 (1)周轉運輸首先應考慮工件存放條件、使用的工序和存放數量,)周轉運輸首先應考慮工件存放條件、使用的工序和存放數量,需防護部位及使用過程殘屑和殘液的收集處理等,并要求利用和現場需防護部位及使用過程殘屑和殘液的收集處理等,并要求利用和現場定置管理。定置管理。 (2)應使工件擺放條理有序,并保證工件處于自身最小變形狀態,)應使工件擺放條理有序,并保證工件處于自身最小變形狀態,防止磕砸劃傷部位應采用加墊等保護措施。防止磕砸

29、劃傷部位應采用加墊等保護措施。 (3)應便于統計工件數量。)應便于統計工件數量。 (4)要減少物件搬運及拿取工件的次數,一次移動工件數量要多,)要減少物件搬運及拿取工件的次數,一次移動工件數量要多,但同時應對人體負荷、操作頻度和作業現場條件加以綜合考慮。但同時應對人體負荷、操作頻度和作業現場條件加以綜合考慮。 (5)依靠人力搬運的工位器具應有適當把手和手持部位)依靠人力搬運的工位器具應有適當把手和手持部位。(二)工件器具設計要求(二)工件器具設計要求 (6)重量大于)重量大于25kg或不便使用人力搬運的工位器具應有供起重或不便使用人力搬運的工位器具應有供起重的吊耳、吊鉤等輔助裝置,需用叉車起重

30、的應在工位器具底部留有的吊耳、吊鉤等輔助裝置,需用叉車起重的應在工位器具底部留有適當的插入空間,起吊裝置應有足夠的強度并使其分布對稱于重心,適當的插入空間,起吊裝置應有足夠的強度并使其分布對稱于重心,以便起重抬高時按正常速度運輸不至于發生傾復事故。以便起重抬高時按正常速度運輸不至于發生傾復事故。 (7)應保證拿取工件方便并有效地節省容器空間。應按拿取工件)應保證拿取工件方便并有效地節省容器空間。應按拿取工件時的手、臂、指等身體部位伸入形式,留出最小入手空間。時的手、臂、指等身體部位伸入形式,留出最小入手空間。 (8)工位器具的尺寸設計要考慮手工作業時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工位器具的尺寸設計要考

31、慮手工作業時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及合理的作業范圍。及合理的作業范圍。 (9)對需要身體貼近進行作業的工件器具,應在其底部留有適當)對需要身體貼近進行作業的工件器具,應在其底部留有適當的放腳空間。的放腳空間。 (10)工位器具不得有妨礙作業的尖角、毛刺、銳邊、凸起等,)工位器具不得有妨礙作業的尖角、毛刺、銳邊、凸起等,需堆碼放置時應有定位裝置以防滑落。帶抽屜的工位器具在抽屜拉需堆碼放置時應有定位裝置以防滑落。帶抽屜的工位器具在抽屜拉出一定行程的位置應設有防滑脫的安全保險裝置出一定行程的位置應設有防滑脫的安全保險裝置。 (1)放置的場所、方向和位置一般應相對固定,方便拿)放置的場所、方向和位置一般

32、應相對固定,方便拿取,避免因尋找而產生走路、彎腰等多于動作。取,避免因尋找而產生走路、彎腰等多于動作。 (2)放置的高度應與設備等工作面高度相協調,必要時)放置的高度應與設備等工作面高度相協調,必要時應設有自動調節升降高度的裝置,以保持適當的工作面高度。應設有自動調節升降高度的裝置,以保持適當的工作面高度。 (3)堆碼高度應考慮人的生理特征、現場條件、穩定性)堆碼高度應考慮人的生理特征、現場條件、穩定性和安全。和安全。 (4)帶抽屜的工位器具應根據拉出的狀態,在其兩側或)帶抽屜的工位器具應根據拉出的狀態,在其兩側或正面留出手指、手掌和身體的活動距離。正面留出手指、手掌和身體的活動距離。(三)工

33、位器具的使用和布置要求(三)工位器具的使用和布置要求 (5)為便于使用和管理,應按技術特征用文字、符號或)為便于使用和管理,應按技術特征用文字、符號或顏色進行編碼或標示,以利于識別。顏色進行編碼或標示,以利于識別。 (6)編碼或標示應清晰鮮明,位置要醒目,同類工位器)編碼或標示應清晰鮮明,位置要醒目,同類工位器具標示應一致。具標示應一致。3、座椅設計舉例、座椅設計舉例一、座椅設計的重要性一、座椅設計的重要性1.坐姿作業的優點(1 1)減輕人的腿部的負荷)減輕人的腿部的負荷 (2 2)能量消耗較少)能量消耗較少 (3 3)身體平衡較易控制)身體平衡較易控制 第五節第五節 座椅設計座椅設計2坐姿作

34、業的問題 部位百分比(%)頭疼14脖子疼或肩膀疼24腰疼56大腿疼19膝蓋和小腿疼29坐著辦公人員的抱怨坐著辦公人員的抱怨 為什么坐著工作看起來舒服,而又有這樣高的比例的抱怨呢? 這是因為坐著工作時,人的脊椎的壓力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圖給出了在站立時和坐下時人的脊椎的形狀。在站立時,人的脊椎相對的直一些,向前凸。坐下時人的脊椎后凸,而且在腰椎以下要承受較大的壓力。2 2坐姿作業問題原因坐姿作業問題原因a a) b b)圖圖12-23 12-23 腰椎的前凸和后凸腰椎的前凸和后凸 a a)腰椎的前凸)腰椎的前凸 b b)腰椎的后凸)腰椎的后凸 實驗表明,在坐、立兩種不同姿勢下,人的第三根腰椎與第

35、四根腰椎之間的壓力,以站立時的壓力為100%,直著坐著時,壓力為140%,彎著身子坐下時,壓力為190%,增加了近一倍。人的脊椎在短時間內是能夠承受高于空手直立時所產生的壓力的。坐著工作的人長所累月地使脊椎超負荷運行,脊椎之間的脊椎盤慢慢地失去了彈性,功能開始下降,在嚴重的情況下,脊椎盤之內的液汁甚至被擠出脊椎盤,使脊椎的功能徹底喪失。不正確的坐姿,不合適的椅子更加快了這種速度. 2坐姿作業的問題坐姿作業的問題二、座椅的基本類型和結構二、座椅的基本類型和結構(1)專用工作椅 (2)多用座椅 (3)休息椅 表表12-13 12-13 座椅的主要參數座椅的主要參數/mm/mm 參數符號數值坐高a3

36、60480坐寬b400坐深c380腰靠長d330腰靠寬e250腰靠厚f40腰靠高g165210圓弧半徑R550傾覆半徑r195椅面傾角304靠背傾角110三、座椅設計原則三、座椅設計原則 (1)座椅的尺寸應與使用者的人體尺寸相適應。在設計座椅前,要明確設計的座椅供誰坐用。要把使用者群體的人體尺寸測量數據作為確定座椅設計參數的重要依據。 (2)座椅設計應盡可能使就坐者保持自然的或接近自然的姿勢,且要使坐者必要時可以在坐位上不時變換自己的坐姿。 (3)座椅設計應符合人體生物力學原理。座椅的結構與形態要有利于人體重力的合理分布和有利于減輕背部與脊柱的疲勞與變形。 (4)座椅要盡可能設計得使坐用者活動

37、方便,操作省力,體感舒適。 (5)座椅要設計得牢固、穩定,防止坐者傾翻、滑倒。四、座椅主要部分的設計要求 (1)椅面高度。 椅面高度應設計得比“小腿加足高”略低一點,可避免就坐者的大腿緊壓在椅面前緣上,椅面前緣以低于小腿加足高5 cm左右比較適宜。或者以座椅使用者群體“小腿加足高”的第5百分位數值作參照,使椅面高度稍低于這一測量值。這樣可以避免發生腿短的人坐著時足碰不著地面的現象。根據我國人體尺寸的測量數據,成年人使用的座椅面離地高度不宜超過40cm。 (2)深度與寬度 座椅的深度要設計成使人的腰背自然地倚靠在靠背上時椅面前緣不會抵到小腿。設計座椅深度一般以“臀膝距”尺寸作為參考。取第5百分位

38、數的3/4作為設計依據。這樣,可使短腿者就坐時能倚著靠背而不會使膝部壓在椅緣上。按照我國成人的人體尺寸測量數據,坐位深度以取3540cm為宜。為了使坐位深度能適合各種身材的人使用,最好把座椅靠背設計成前后可以調節的。 (2)深度與寬度 坐位寬度要按大身材人的體寬尺寸設計。一般以女性成人臀部測量的第95百分位數測量值作為設計坐位寬度的依據。我國成人使用的座椅面寬度不宜小于40cm。對左右連接排列成行的坐位,要適當增大寬度,這時應參照坐姿“兩肘間寬”的第95百分位數進行設計。不宜小于50cm。 (3)坐位面傾角 不同用途的座椅,坐面傾角應有不同的要求。供休息用的座椅,椅面一般后傾200左右。音樂廳、講演廳、會議室等場合使用的座椅,椅面可設計成50150。對辦公座椅的椅面傾角,一般以后傾30左右為宜。 (4)靠背 1)靠背尺寸。靠背按其高度尺寸可以分為四類:低靠背、中靠背、高靠背和全靠背。 低靠背只支撐腰部,因而又稱為腰靠。低靠背一般取上下高1525cm,左右寬3040cm。腰靠的位置最好放置在第3和第4腰椎部上下。因為坐姿作業時脊柱的這部分最容易疲勞。在雙手運動范圍較大的操作椅上使用低靠背最為合適。 中靠背除了低靠背具有的支撐腰椎部的功能外,還可支撐到胸椎下半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