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中考語文高分一輪復習專題07《文言文閱讀》課件(含答案)_第1頁
(通用版)中考語文高分一輪復習專題07《文言文閱讀》課件(含答案)_第2頁
(通用版)中考語文高分一輪復習專題07《文言文閱讀》課件(含答案)_第3頁
(通用版)中考語文高分一輪復習專題07《文言文閱讀》課件(含答案)_第4頁
(通用版)中考語文高分一輪復習專題07《文言文閱讀》課件(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專題七文言文閱讀中考考情速遞【考情總結】年份考點20182017201620152014文章篇目魯施氏有二子周列子說符380字清官周忱明焦竑出自玉堂叢語260字王藍田魏晉南北朝出自世說新語240字游大林寺唐白居易300字精騎集序宋秦觀250字體裁寓言故事人物三件事人物三件事游記論說斷句8.朗讀節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1處)(2分)7.(1)朗讀節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1處)(2分)8.朗讀節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1處)(2分)9.朗讀節奏劃分正確的一項(1處)(2分)9.朗讀節奏劃分正確的一項(1處)(2分)實詞9.3個(3分)7.(2)3個(3分)9.3個(3分)10.2個(2分)10.2個(2分

2、)中考考情速遞【考情總結】翻譯10.2句(4分)7.(3)2句(4分)10.2句(4分)11.1句(2分)11.1句(2分)把握主旨11.選文告訴我們哪些道理?(3分)概括事件7.(4)(3分)概括游蹤12.(2分)把握人物形象11.(3分)篩選、提取文中信息13.(2分)12.(2分)啟示感悟13.(2分)中考考情速遞【考情總結】(1)考查范圍:近5年來,江西中考文言文一直考查課外材料的閱讀,考查學生閱讀文言文語段的閱讀能力,主要涉及節奏劃分、實詞、句子翻譯、內容理解和概括、把握主旨、人物形象、篩選提取信息以及探究啟示感悟等方面的知識或能力。(2)題量分值:近5年題量和分值有所變化,2014

3、、2015這兩年為5題10分;自2016年起,題量減少,分值增加,為4題12分。其中實詞和句子翻譯各增加了一個,而簡答題由原來的2個減少至1個。其中對朗讀節奏的劃分,由考查同一句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改為考查四個句子斷句不正確的一項,難度有所增加。在字數上,2018年比往年增加了約100字,體現了文言文命題難度增加的大趨勢。中考考情速遞【考情總結】(3)體裁類別:近5年此題內容廣泛,分別涉及論說類(序)、游記、人物(寫人記事類)、寓言故事等。其中2015年的游大林寺,所關涉的景地大林寺從屬于江西九江,2017年的清官周忱,主要人物周忱為江西吉水人,體現了江西特色。(4)篇目預測:2019年文言文仍然

4、為課外材料,在字數和難度上將有所增加,因此同學們在備考時需要適當增加難度,除了閱讀一些精短文段,還要閱讀一些較長的語段,提高自己答題的速度和準確度。考點技法突破第1講熟稔必考點真題體驗2018江西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12分)魯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學,其一好兵。好學者以術干齊侯,齊侯納之,為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悅之,以為軍正。祿富其家,爵榮其親。施氏之鄰人孟氏,同有二子,所業亦同,而窘于貧,羨施氏之有,因從請進趨之方。二子以實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術干秦王。秦王曰:“當今諸侯力爭,所務兵食而已。若用仁義治吾國,是滅亡之道。”遂宮而放之。其一子之衛,以法干衛侯。衛侯曰

5、:“吾弱國也,而攝乎大國之間。大國吾事之,小國吾撫之,是求安之道。若賴兵權,滅亡可待矣。若全而歸之,適于他國,為吾之患不輕矣。”遂劃分朗讀節奏、實詞解釋、句子翻譯、把握主旨刖之而還諸魯。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讓施氏。施氏曰:“凡得時者昌,失時者亡。子道與吾同,而功與吾異,失時者也,非行之謬也。且天下理無常是,事無常非,先日所用,今或棄之;今之所棄,后或用之。此用與不用,無定是非也。”孟氏父子舍然無慍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節選自列子說符) 注釋 干:這里是勸說的意思。宮:酷刑的一種。下文的“刖”也是酷刑的一種。讓:責問,責備。【考點一】劃分朗讀節奏(5年5考)1.下列句子朗讀節奏劃分

6、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羨/施氏之有B.孟氏/之一子之秦C.當今/諸侯力爭D.遂/宮而放之【答案】 B【解析】此題考查把握朗讀節奏的能力,也是考查對句子意思的理解情況。準確理解句義就能正確朗讀。B項,“孟氏之一子之秦”,這句話的意思是“孟家的一個兒子去秦國”;再從結構上看,“孟氏之一子”是主語,“之秦”為謂語。因此,正確的節奏應該是“孟氏之一子/之秦”,根據主謂結構劃分。【考點二】實詞解釋(5年5考)2.解釋文中加點詞的含義。(3分)(1)撫() (2)反() (3)慍()【答案】 (1)安撫,撫慰(2)同“返”,返回(3)生氣,發怒【解析】 本題考查常見文言實詞的意思。(1)從“大國吾

7、事之,小國吾撫之”句意來看,“撫”是“安撫”“撫慰”之義;(2)“反”是個通假字,同“返”,“返回”之義;(3)“慍”是“生氣”“發怒”之義。【考點三】句子翻譯(5年5考)3.翻譯文中畫線句子。(4分)(1)其一子之衛,以法干衛侯。(2)今之所棄,后或用之。【答案】 (1)他的(另一個)兒子前往衛國,用兵法勸說衛侯。(2)現在放棄的,以后也許會用到。【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句子意思,翻譯句子的能力。(1)主要考查“之”“以”兩個關鍵詞的意思,它們分別是“往”“用、憑借”的意思。(2)關鍵詞“或”是“或許”的意思,“今之所棄”意思是“今天所丟棄的”。翻譯時,做到句子通順,意思正確。【考點四】把握主旨

8、(5年1考)2018年考查4.選文告訴我們哪些道理?請用自己的話回答。(3分)【答案】天下沒有永遠不變的道理,處理事情要隨機應變。他人的成功經驗不能盲目照搬。做事應適應形勢,抓住機遇。勸說他人時要了解對方的需要。【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材料主旨的能力。從施家兒子的做法和經歷來看,(1)他們能把握時機,抓住機會,所以成功。(2)他們了解對方的需要,分別抓住齊侯和楚王的所需,因此上位。(3)他們沒有明確指導孟家的兩個兒子,導致失敗,這說明指導意見要有針對性。從孟家兒子的做法和經歷來看,(1)他們機械照搬施家的經驗,沒有靈活變通,因此失敗。(2)孟家兒子的失敗不僅在于照搬經驗,也是不懂隨機應變。解答此題

9、,至少要寫出三點不同的道理或啟發。參考譯文魯國的施氏有兩個兒子,其中一個喜愛學問,另一個喜愛兵法。喜愛學問的用學術去勸說齊侯,齊侯接納了他,讓他做諸位公子的老師;愛好兵法的到了楚國,用兵法勸說楚王,楚王非常喜歡他,讓他擔任軍正之職。他們的俸祿使家庭富有,他們的官位讓親屬感到顯耀。施氏的鄰居孟氏,同樣有兩個兒子,他們所學的也和施氏的兒子相同,卻被貧困的生活弄得非常窘迫,他們羨慕施家的富有,因此便跟隨施氏請教謀取功名的方法。施氏的兩個兒子把實情告訴了孟氏。孟氏的兒子便一個跑到秦國去,以學術去向秦王尋求官職。秦王說:“如今各諸侯國靠武力爭霸,他們所努力從事的是練兵和聚糧罷了。如果用仁義道德來治理我們

10、的國家,這是亡國之道。”結果將他處以宮刑,驅逐出境。孟氏的另一個兒子跑到衛國,用兵法向衛侯謀取官職。衛侯說:“我的國家是個弱小的國家,而又夾在大國中間。對于大國,我們只有侍奉它,小國家我們則安撫它,這才是求得國家安全的策略。如果依靠兵法權謀,滅亡的日子也就不遠了。如果讓你好好地回去,你跑到別的國家去,對我的后患可不小。”于是將孟氏的這個兒子砍了腳再送回魯國。孟氏的兩個兒子回來后,孟氏父子都跑到施氏家里捶著胸來責罵施氏。施氏說:“凡事抓住了時機便會發達,錯過時機便會招致滅亡。你們的學業和我們相同,但結果大不一樣,是失去了時機的緣故,不是你們的行為有什么錯誤。況且天下的事理沒有永遠正確,事情沒有永

11、遠的錯誤。以前采用的東西,今天有可能舍棄;今天所舍棄的東西,以后可能會使用。這種用與不用,沒有一定的是非。”孟氏父子這才釋然,消除了怒氣,說:“我們懂了,你不必再講了。”【常見題型】1.下列句子朗讀節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2.下列句子朗讀節奏的劃分正確的一項是()【答題思路】1.根據句意斷句: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一句,前一個“樂”用作動詞,以為快樂;后一個“樂”用作名詞,快樂。據此,這句話可以這樣劃分朗讀節奏: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2.根據文言虛詞和固定句式斷句:牢記古代各種文言虛詞和固定句式,可以幫助我們斷句。考點1劃分朗讀節奏技法精講文言虛詞固定句式句首發語詞“善哉”“夫”“

12、蓋”“其”“然”“則”“然則”“豈”“既”“既而”“故”“至若”“若夫”“初”“唯”“斯”“凡”“且”“請”等虛詞前要斷開“者也”“也”“者”“不亦乎”“何之有”“孰與乎”“所謂也”“非惟抑亦” “如何”“可得歟”“為所”“受于”句尾語氣詞“也”“哉”“乎”“耳”“焉”“耶”“矣”“之”“而已”等詞,一般可以在其后面斷開疑問語氣詞“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等詞,要在其前或后斷開其他虛詞“以”“于”“為”“則”“而”,往往用于句中,在它們前后一般不斷句。如果“而”字表轉折且后面為一個比較長和完整的句子時,“而”字前面就應斷開3.根據句子的語法結構斷句

13、:停頓規律例句主謂之間要停頓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動(謂)賓之間要停頓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動詞(形容詞)和介賓短語之間(動詞補語之間)要停頓受任/于敗軍之際(出師表)句首發語詞、總領詞(夫、若夫、蓋、至若、唯、宜、誠宜、其等)后要停頓蓋/大蘇泛赤壁云(核舟記)誠宜/開張圣聽(出師表)停頓規律例句關聯詞(然、故、雖、由是、且、豈、豈若、則、然則、如使、是故、雖然、茍、如使等)后要停頓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當“而”在句中表轉折時,在“而”前停頓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師表)時間總領詞(于時、俄而、今、時、已而)之后要停頓已而/夕陽

14、在山(醉翁亭記)停頓規律例句古今異義詞之間要停頓今齊地/方千里(鄒忌諷齊王納諫)可/以一戰(曹劌論戰)根據文意和邏輯意義確定朗讀節奏(留心名詞做狀語的停頓)其一/犬坐于前(狼)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記)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頓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謂語“鼓”)(曹劌論戰)古代的國名、年號、官職、人名、地名等處應停頓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核舟記)停頓規律例句按事件或層意一童子燒酒/爐正沸(湖心亭看雪)節奏劃分口訣:節奏劃分有訣竅,語意語法先考慮。主謂謂賓要停頓,謂補之間照樣分。遇上關聯想一想,總領詞后慢步走。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詞狀語須打住。省略成分斷沒錯,提示停頓理當然。專有

15、名詞分清楚,事件層意分開劃。【常見題型】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2.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答題步驟】第一步,扎實積累課內實詞以及重要虛詞的意思,關注一詞多義、通假、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文言現象,這是答題的前提與關鍵。第二步,關注加點的實詞,如果屬于課內的實詞,則可進行知識遷移;如果不屬于課內實詞,或者不熟悉,就根據語境推斷、選擇合適的解釋。第三步,將解釋代入原句,檢查是否句意通暢,是否存在邏輯問題。考點2實詞解釋技法精講【小貼士】 有時候可以根據字形推斷實詞的意思,比如“殺數人,縛其余”中的“縛”字可以根據偏旁推知此字與“繩索”有關,進而推知意思為“捆綁”。【常見題型】命題選句特點

16、1.句子一般為兩個分句。2.有古今異義、通假、詞類活用等特殊語法現象的句子。3.是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等比較特殊的文言句式的句子。4.有深層含義,對情節發展、文章中心或人物形象(情感)有揭示作用的句子。考點3句子翻譯技法精講【答題思路】文言文翻譯主要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落實關鍵詞,根據語境翻譯。翻譯時,首先應通讀全文,把握全文大意。在翻譯過程中,要學會以下幾種方法:留、增、刪、換、調。留:即保留原樣,不用翻譯。留的內容包括:文言文中凡是古今異義相同的字詞及國號、朝代名、年號、官名、人名、地名、器物名稱、度量衡等古代專有名詞,都可保留不譯。增:文言文中多有省略句,翻譯時要把省

17、略了的成分增補出來。“被”動句要加上被動詞“被”,判斷句要加上判斷詞“是”。刪:就是刪去原文中沒有實際意義的詞。在文言文中,有的助詞只幫助表達語氣,可以不譯;有的助詞表示停頓,也不要譯;有的字在句中沒有意義,只是為湊足音節,要刪去;有的起某種連接作用,在翻譯時也可不譯。換:凡是通假字,在翻譯時,都要換用本字。文言多用單音詞,要相應地換為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或短語。調: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與現代漢語的語序不一致,翻譯時要做調整,使之與現代漢語的語序一致。如介詞結構后置作補語,翻譯時,要先把介詞翻譯出來作狀語,用在動詞之前。【常見題型】1.選文告訴我們哪些道理?2.選文通過,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情感?3.

18、選文主要論述了一個怎樣的觀點?考點4把握主旨技法精講【答題思路】寓言故事類:1.從故事中總結道理:寓言故事是為了說明某個道理而講述的故事,因此要把握其主旨,就首先應該從故事本身中去尋找它所寄寓的道理。2.結合寓言背后的社會背景:寓言故事的創作與流傳有其深厚的文化、社會背景,從當時的文化、社會背景出發,便于理解寓言故事講述的目的,也即其主旨。3.分析人物形象:寓言故事往往有一兩個鮮明的人物形象,通過分析人物形象,可以揭示出寓言故事的主旨。 4.關注對比內容:寓言故事往往善用對比,通過對比揭示發人深省的道理,比如魯施氏的兩個兒子和鄰居孟氏兩個兒子行為的對比,就揭示了做事要隨機應變的道理。5.觀照現

19、實:對命題人選用的寓言故事要理解其觀照現實的深意,結合當今社會的一些現象以及自身體驗,去深入理解故事內涵,理解、把握主旨。游記類:1.從景物描寫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2.從關鍵詞句,議論、抒情句中把握文章主旨。3.從作品背景、作者生平中完善文章主旨。論說類:1.從標題中把握主要的人物、事件、觀點,對文章主旨有一個初步的認識。2.從文章的論述內容、層次中逐漸明晰文章的主旨。3.從開頭、結尾、關鍵句中進一步精確概括文章的主旨。第2講關注人事品真題體驗2017江西改編 閱讀下面文言短文,完成問題。(17分)清官周忱明焦竑周文襄公閱一死獄,欲活之無路,形于憂嘆。使吏抱成案讀之,至數萬言,背手立聽。至

20、一處,忽點首喜曰:“幸有此可生。”遂出其人。己巳之難,英宗既北狩,達虜將犯京城,聲言欲據通州倉,舉朝倉皇無措。議者欲遣人舉火焚之,恐敵因糧于我也。時周文襄公適在京,因建議令各衛軍預支半年糧,令其往取,于是肩負踵接于道。不數日,京師頓實,而通倉為之一空。概括人物事件、把握人物形象、探究啟示感悟公巡撫時,往來皆乘小轎,驛站遇村莊僻處,詢訪民瘼。五保有王槐云者,夏月林下乘涼。公至,與并坐,說田里間事甚悉,俄而從者至,始知為巡撫,叩頭謝罪。公笑而撫之,且畢其說而去。(節選自玉堂叢語清官周忱)注釋 周文襄公:指周忱,歷任庶吉士、刑部員外郎、工部右侍郎、江南巡撫、工部尚書。己巳之難:英宗正統十四年(144

21、9),蒙古瓦剌部大舉入侵,宦官王振挾持英宗集兵五十萬親征,大敗,英宗被俘虜,史稱“己巳之難”。狩:婉指帝王逃亡或被俘虜。達虜:對蒙古貴族及其所擁有的軍隊的蔑稱。通州倉:設置在通州的糧倉,下文的“通倉”為其簡稱。因糧于我:指蒙古瓦剌部的軍隊要掠奪我通州的糧食來解決供應問題。衛軍:為明朝初期和中期的軍制。民瘼(m):老百姓的疾病痛苦。【考點一】劃分朗讀節奏(5年5考)5.下列句子朗讀節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欲活之/無路 B.舉朝/倉皇無措C.時/周文襄公適在京 D.說/田里間事甚悉【答案】 D【解析】此題考查朗讀停頓,也是考查對句子意思的理解情況。從四個角度設題考查文言語句朗讀停頓及

22、對句子意思的理解能力,每個句子一般只考一處停頓。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弄懂句子的意思,掌握常見文言文朗讀停頓規律,從語法和語音兩方面去考慮。A項“欲活之”與“無路”是轉折關系;B項是主謂句;C項中“時”用來限制“周文襄公適在京”這一主謂短語;D項中“說田里間事甚悉”中,“說田里間事”動賓短語做主語,“悉”是謂語,“甚”為狀語。所以D項的正確劃分應該是“說田里間事/甚悉”。【考點二】實詞解釋(5年5考)6.解釋文中加點詞。(3分)(1)案() (2)恐() (3)謝()【答案】 (1)案卷(2)擔心、恐怕(3)致歉、謝罪【解析】本題考查常見文言實詞的意思。一般選取3個在課文中出現的常見的文言實詞或

23、能根據語境推測出該詞意思。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通假字以及動詞和形容詞的解釋考查頻率高。如本題中的“案”曾出現在“無案牘之勞形”中,此處是“案卷”“文案”之義,“恐”是個常見的文言實詞,如“恐前后受其敵”,此處為“擔心”之義。“謝”一詞多義,如同“長跪而謝之”,“謝”是“致歉”“謝罪”之義。【考點三】句子翻譯(5年5考)7.翻譯文中畫線句子。(4分)(1)至一處,忽點首喜曰:“幸有此可生。”(2)公笑而撫之,且畢其說而去。【答案】 (1)聽到一個地方,突然連連點頭喜悅地說道:“幸而有這個地方,可以讓他活下來。” (2)周忱笑著安撫他,并且讓他說完再離開。【解析】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

24、翻譯時要做到字字落實,盡量做到直譯。尤其是句中的“首”“生”“撫”“畢”“去”等關鍵詞語要準確翻譯出來,其中“生”是動詞的使動用法。注意(1)句中要將開頭主語的省略成分補譯出來,“生”的使動用法中,使誰活下來,要補譯出來。還有(1)句的驚喜之情,(2)句中的和藹親民之態,要盡量翻譯出來。【考點五】概括人物事件(5年1考)2017年考查8.選文通過哪三件事來刻畫周文襄公的形象?請概括。(3分)【答案】第一件事,周忱救活一死刑犯;第二件事,周忱建議讓官兵自己搬運提前發放的糧餉,避免通州糧食落入敵人手中;第三件事,周忱與農民聊農事。【解析】此題考查對文意的概括理解。解答時要注意題干中的“哪三件事”,

25、而不是概括周文襄公的形象。第一自然段主要寫周文襄公為了救活一個死囚,而讓官吏讀大量的案卷給他聽,終于發現其中疑點,讓死囚活了下來;第二自然段主要寫周文襄公對大臣燒掉糧倉的做法持不同意見,并提出合理安排糧食的做法;第三自然段主要寫了周文襄公與百姓一起聊天,并且清楚農事。知道每一個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后,再按照“周忱+做什么”的格式敘述,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視情況可以忽略一些要點如事件的起因、時間、經過等。【考點六】把握人物形象(5年1考)2016年考查9.全品原創 結合選文,說說周文襄公是一個怎樣的人。(3分)【答案】從周忱救活一死刑犯可以看出他善于斷案,愛惜百姓;從周忱建議讓官兵自己搬運提前發放

26、的糧餉,避免通州糧食落入敵人手中可以看出他臨危不亂、足智多謀;從周忱與農民聊農事可以看出他清廉、愛民如子、平易近人。【解析】 這道題融合了對文意的理解和人物的評價兩個考點,在把握事件的基礎上才能對人物做出正確的評價。解答此類題目,從以下幾點入手。 概括事件。第一自然段主要寫周文襄公為了救活一個死囚,而讓官吏讀大量的案卷給他聽,終于發現其中疑點,讓死囚活了下來;第二自然段主要寫周文襄公對大臣燒掉糧倉的做法持不同意見,并提出合理安排糧食的做法;第三自然段主要寫了周文襄公與百姓一起聊天,并且清楚農事。 抓住人物描寫。結合事件及人物描寫(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角度,從第一自然段周忱的神態“憂”“喜

27、”及言行可看出他關心百姓。從第二自然段中面對外敵入侵,大臣和周忱表現的對比可以看出周忱臨危不亂,沉著冷靜,足智多謀。從第三自然段他出行的工具及與百姓交談的言行神態可以看出周忱的清廉及關心民生疾苦,平易近人。 題干表述“結合選文”(答案一定要結合事件來分析)。答題格式:從(概括人物事件)中可以看出人物性格(精神品質)。【考點七】探究啟示感悟(5年1考)2014年考查10.全品原創 周忱的故事給了你哪些啟示?請就感觸最深的一點談談感悟。(2分)【答案】示例:做人為官要善良。周忱審理卷宗,抱有一顆善良之心,反復研讀,只想找到讓死囚犯活下來的辦法,當他終于找到一個突破口時,不禁喜形于色,放出了這個人。

28、周忱做人為官的善良本色,彰顯了他對天下百姓的悲憫之心。我們做人也要善良,得饒人處且饒人,對別人的錯誤要善于寬恕。【解析】本題考查對作品思想內容的探究,對人物品質精神的汲取。原文中講了三則周忱的故事,可以從中提取出人物的精神品質,比如善良、悲憫、沉著冷靜、足智多謀、關心民生疾苦、平易近人等,選取其中一點,結合自身體驗談出啟發感悟即可。參考譯文文襄公周忱讀一個死囚犯的卷宗,打算使他活下來卻沒有辦法,心里焦急,憂慮嘆氣。他讓官員抱著案卷讀給自己聽,聽到幾萬字,背著手站在那兒聽。聽到一個地方,突然連連點頭喜悅地說道:“還好有這個理由,可以讓他活下來。”于是放出這個人。己巳之難中,宋英宗已經被俘,蒙古軍

29、隊將侵犯京城,聲言要占據通州糧倉,整個朝廷對此驚慌而沒有對策。議事的人打算派人放火燒毀糧倉,擔心敵軍掠奪我通州的糧食來解決供應問題。當時周忱正好在京城,于是建議讓軍隊預先支付半年的糧食,讓他們自己前去搬運。于是肩扛糧食的官兵絡繹不絕來往于道路上,不幾天,京城糧食充實,通州糧倉為此空了。周忱巡察安撫地方時,來往都乘坐小轎子,驛站在村莊旁這樣的偏僻處,就訪問老百姓的疾病痛苦。有個叫王槐云的五保戶,夏天在樹下乘涼。周忱來了,和他一起坐著,談論田里的農事,周忱都很熟悉,不久周忱的隨從來了,王槐云才知道周忱是巡撫,磕頭謝罪。周忱笑著安撫他,并且聽他說完才離開。【常見題型】1.選文通過哪三件事來刻畫的形象

30、?請概括。2.選文主要講了哪幾件事?請概括。【答題思路】江西中考的考題一般通過人物的三件事來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某個道理,因此在概括人物事件時可以遵從以下步驟: 考點5概括人物事件技法精講首先整體感知文意,劃分結構:一般來說首尾文字較少,中間三段文字較多,或者沒有首尾文字,只有三段文字量相當的段落,就可以在通讀文章的基礎上,迅速劃分出文章的三段式結構。然后具體分析每部分的段落意思,概括人物事件:精讀每段文意,透過關鍵字,加上自己的話,逐一概括人物事件。最后將概括的內容對比修改,精練語言,對各個事件做區分處理,可以按照不同的時間階段或不同的內容領域進行定位。【常見題型】1.結合短文內容,說說是一個

31、怎樣的人。2.文章塑造了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請結合文意簡要分析。【答題思路】1.梳理文本中的主要事件,從這些事件中分析人物形象的各個方面。2.精讀文本中的細節,比如開頭、結尾、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性文字,從細微處捕捉人物形象的特別之處。考點6把握人物形象技法精講3.關注別人對人物的評價,作者對人物的議論,從中提取人物形象的精神層面。4.用精練傳神的語言概括人物形象的各個方面。 【小貼士】 中考文本中的人物一般為正面人物,但也會選擇一些反面人物或多面人物,因此要區分哪些是人物的主要精神特質,哪些屬于人品瑕疵;哪些是歷史的局限性,哪些是亙古不變的復雜人性。可以參考語文課本或歷史課本中的同類

32、人物,對其進行定性,對其人物形象進行客觀、全面的歸納概括。【常見題型】1.領悟作品的內涵或人物的精神品質,并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有益啟示。2.對作品的思想活動,能做出自己的評價并能說出自己的感想。【答題思路】啟示類:第一步,通讀文意,提取概括文章的主要內涵或人物的精神品質。第二步,選取自己最有感觸的一點,結合原文進行闡發解釋。第三步,結合自身實際,尤其是學習、生活與做人處事的方面,具體談出啟發,指出從古文中獲得的精神營養和正面啟迪。考點7探究啟示感悟技法精講【小貼士】 有時候題目要求談事件或人物給你帶來哪些啟示,這個時候就要根據題目分值將要點談全,不可只就其中一點闡發感悟啟發。此時的要

33、點不能只是人物的品質、事件的精神內涵,而應從啟發的角度對其進行概括。評價類:第一步,深入理解文章,把握作者的觀點態度,作為評價的一種,并找到作者這樣評價的理由。第二步,精讀人物行為相關段落,拋離作者觀點和其他評價,從歷史文化背景出發理解與分析人物的行為,尋找其合理性。第三步,從新時代的核心價值觀出發,結合自身體驗,坦誠地談出自己對人物行為的看法與評價,并能從文中找到依據和理由。第四步,組織答案,先表明觀點,再進行分析與闡述。答案寫好了,還要讀一遍,看是否言之有理,言之有據,能夠產生令人信服的力量。第3講把握蹤景情真題體驗2015江西改編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15分)游大林寺唐 白居易余

34、與河南元集虛、范陽張允中凡十七人,自遺愛草堂,歷東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頂。登香爐峰,宿大林寺。大林窮遠,人跡罕到。環寺多清流蒼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東人。山高地深,時節絕晚。于時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華,澗草猶短;人物風候,與平地聚落不同。概括游蹤、篩選提取信息、抓住景物特點、把握作者情感初到恍然,若別造一世界者。因口號絕句云:“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既而周覽屋壁,見蕭郎中存、魏郎中弘簡、李補闕渤三人姓名文句。因與集虛輩嘆且曰:此地實匡廬間第一境。由驛路至山門,曾無半日程,自蕭、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無繼來者。嗟乎!名利之誘

35、人也如此!時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樂天序。(選自全唐文,有刪減)注釋 遺愛草堂:白居易貶江州后,在廬山遺愛寺自己營建的草堂。東西二林:指東林寺、西林寺。后文的“化城”指化城寺。海東人:新羅國人,新羅國地處朝鮮半島。聚落:村莊。迨(di):等到。 迨(di):等到。【考點一】劃分朗讀節奏(5年5考)11.對下面句子朗讀節奏劃分正確的一項是()(2分)此地實匡廬間第一境A.此/地實匡廬間第一境 B.此地/實匡廬間第一境C.此地實/匡廬間第一境 D.此地實匡廬間/第一境 【答案】 B【解析】此句意思為:此處實為廬山第一勝境。這是個主謂句,主語為“此地”,應在主謂之間停頓。【考點二】實詞解釋(5年

36、5考)12.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2分)(1)華()(2)造()【答案】 (1)開花(2)到(或“往”)【解析】 “華”屬于詞類活用,聯系“春華秋實”,應解釋為動詞“開花”,“造”聯系所學“造飲輒盡”中的“造”,即可知為“到、往”的意思。【考點三】句子翻譯(5年5考)13.翻譯文中畫線句子。(2分)環寺多清流蒼石,短松瘦竹。【答案】寺院周圍多是清澈的溪流,灰白色的巖石,矮小的松樹,清瘦的竹子。【解析】注意句中“環”“蒼”“短”“瘦”等詞的意思。【考點八】概括游蹤(5年1考)2015年考查14.用自己的話說說白居易一行游大林寺的行蹤。(2分)【答案】白居易一行從遺愛草堂出發,經過了東林、西林二

37、寺,到達化城寺,在峰頂上稍事休息,便登上香爐峰,投宿在大林寺。【解析】抓關鍵句“自遺愛草堂,歷東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頂大林寺”,注意動詞及地點變換詞即可以看出作者行蹤。【考點九】篩選提取信息 (5年2考)2014、2015年考查15.大林寺景色優美卻游人甚少,其原因是什么?請用文中語句回答。(2分)【答案】大林窮遠。名利之誘人也如此!【解析】可從環境和眾人的心態兩方面去考慮。文中“大林窮遠,人跡罕到”與“嗟乎!名利之誘人也如此”兩句,很明顯地說明了“游人甚少”的原因。【考點十】抓住景物特點(預測考點)16.文中的大林寺有怎樣的特點?請根據文意簡要回答。(3分)【答案】 (1)偏僻寂寥,久被塵世

38、冷落。(2)多清流蒼石,短松瘦竹。(3)地形深幽,季節變換緩慢,恍若世外。【解析】本題考查對景物特點的把握。抓住第一段、第二段中景物描寫的句子,提取概括關鍵詞語。同時要結合作者情感,體現出景物的主觀色彩。【考點十一】把握作者情感(預測考點)17.白居易在文中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情感?請結合文章簡要概括。(2分)【答案】白居易通過記敘游覽大林寺的過程,含蓄地表達了自己被貶之后寄情山水的無奈和苦悶心情,也流露出對世俗社會的抨擊與厭惡之情。【解析】本題考查對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通過閱讀文章注釋,可以獲知這篇文章寫于作者被貶江州之后,結合學過的課文知識,可以推知此時作者的情感一般是苦悶和壓抑的,往往通過游

39、山玩水來達到自我排遣的目的。再結合文中關鍵的議論語句“嗟乎!名利之誘人也如此!”可以完善答案,得出作者對世俗社會的厭惡之情。參考譯文我同河南府元集虛、范陽張允中一共十七人,從遺愛草堂出發,經過廬山西北麓的東林寺和西林寺,來到化城寺,在峰頂稍事休息后,登上香爐峰,投宿于大林寺。大林寺十分偏僻,人跡罕至。寺院周圍多是清澈的溪流,灰白的巖石,矮小的松樹,清瘦的竹子。寺里只有木制的房屋和器具,寺僧都是海東人。這里山勢高峻,地形深幽,因而季節變換非常緩慢。在這里,初夏時節卻如山外的正月、二月的天氣。山中桃樹剛剛開花,山澗綠草還很短淺,人事景致,風情物候,跟寺外的平地村落一點也不同。剛到這里,就如同來到了

40、另一個世界。于是隨口吟出絕句一首:“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不久,我們環顧大林寺的屋壁,只見屋壁上有郎中蕭存、郎中魏弘簡、補闕李渤三人的姓名和題寫的詩句。為此,我和元集虛等人無不感嘆,并說:此處實為廬山第一勝境。從交通大道走到僻遠的大林寺門口,還不到半天的路程。自蕭、魏、李這三人游覽大林寺后,到現在將近二十年了,冷落蕭條,再沒有知名人士承襲他們游覽題詩的雅事了。唉!功名利祿對人們的誘惑竟然到了這種地步啊!當時是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樂天作序。【常見題型】1.用自己的話說說游覽的行蹤。2.作者游覽了哪些地方?根據文章簡要概括。 【答題思路】1.從文章標題入手,把握游覽的主要景觀。比如游大林寺,就交代了白居易主要游覽的景觀為大林寺。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