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圖紙會審技巧_第1頁
建筑工程施工圖紙會審技巧_第2頁
建筑工程施工圖紙會審技巧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建筑工程施工圖紙會審技巧在工程開工之前,需熟悉圖紙、審圖,再進行圖紙會審工作。如果有識圖、審圖經驗,掌握一些要點和技巧,則事半功倍。結合以往工程項目談談識圖、審圖方面的經驗,供大家參考。      識圖、審圖的程序是:熟悉擬建工程的功能; 熟悉、審查工程平面尺寸   ;熟悉、審查工程立面尺寸;  檢查施工圖中容易出錯的部位有無出錯;  檢查有無改進的地方。一、熟悉擬建工程的功能       圖紙到手后,首先了解本工程

2、的功能是什么,是車間還是辦公樓?是商場還是宿舍?了解功能之后,再聯想一些基本尺寸和裝修,例如廁所地面一般會貼地磚、作塊料墻裙,廁所、陽臺樓地面標高一般會低幾厘米;車間的尺寸一定滿足生產的需要,特別是滿足設備安裝的需要等等。最后識讀建筑說明,熟悉工程裝修情況。二、熟悉、審查工程平面尺寸       建筑工程施工平面圖一般有三道尺寸,第一道尺寸是細部尺寸,第二道尺寸是軸線間尺寸,第三道尺寸是總尺寸。檢查第一道尺寸相加之和是否等于第二道尺寸、第二道尺寸相加之和是否等于第三道尺寸,并留意邊軸線是否是墻中心線,廣東省制圖習慣是邊軸線為外墻外邊線

3、。識讀工程平面圖尺寸,先識建施平面圖,再識本層結施平面圖,最后識水電空調安裝、設備工藝、第二次裝修施工圖,檢查它們是否一致。熟悉本層平面尺寸后,審查是否滿足使用要求,例如檢查房間平面布置是否方便使用、采光通風是否良好等。識讀下一層平面圖尺寸時,檢查與上一層有無不一致的地方。      三、熟悉、審查工程立面尺寸       建筑工程建施圖一般有正立面圖、剖立面圖、樓梯剖面圖,這些圖有工程立面尺寸信息;建施平面圖、結施平面圖上,一般也標有本層標高;梁表中,一般有梁表面標高;基礎

4、大樣圖、其它細部大樣圖,一般也有標高注明。通過這些施工圖,可掌握工程的立面尺寸。正立面圖一般有三道尺寸,第一道是窗臺、門窗的高度等細部尺寸,第二道是層高尺寸,并標注有標高,第三道是總高度。審查方法與審查平面各道尺寸一樣,第一道尺寸相加之和是否等于第二道尺寸,第二道尺寸相加之和是否等于第三道尺寸。檢查立面圖各樓層的標高是否與建施平面圖相同,再檢查建施的標高是否與結施標高相符。建施圖各樓層標高與結施圖相應樓層的標高應不完全相同,因建施圖的樓地面標高是工程完工后的標高,而結施圖中樓地面標高僅結構面標高,不包括裝修面的高度,同一樓層建施圖的標高應比結施圖的標高高幾厘米。這一點需特別注意,因有些施工圖,

5、把建施圖標高標在了相應的結施圖上,如果不留意,施工中會出錯。       熟悉立面圖后,主要檢查門窗頂標高是否與其上一層的梁底標高相一致;檢查樓梯踏步的水平尺寸和標高是否有錯,檢查梯梁下豎向凈空尺寸是否大于2.1米,是否出現碰頭現象;當中間層出現露臺時,檢查露臺標高是否比室內低;檢查廁所、浴室樓地面是否低幾厘米,若不是,檢查有無防溢水措施;最后與水電空調安裝、設備工藝、第二次裝修施工圖相結合,檢查建筑高度是否滿足功能需要四、檢查施工圖中容易出錯的地方有無出錯       熟悉

6、建筑工程尺寸后,再檢查施工圖中容易出錯的地方有無出錯,主要檢查內容如下:       1、檢查女兒墻砼壓頂的坡向是否朝內。       2、檢查磚墻下有梁否       3、結構平面中的梁,在梁表中是否全標出了配筋情況。       4、檢查主梁的高度有無低于次梁高度的情況。)       5、梁、

7、板、柱在跨度相同、相近時,有無配筋相差較大的地方,若有,需驗算。       6、當梁與剪力墻同一直線布置時,檢查有無梁的寬度超過墻的厚度。       7、 當梁分別支承在剪力墻和柱邊時,檢查梁中心線是否與軸線平行或重合,檢查梁寬有無突出墻或柱外,若有,應提交設計處理。       8、檢查梁的受力鋼筋最小間距是否滿足施工驗收規范要求,當工程上采用帶肋的螺紋鋼筋時,由于工人在鋼筋加工中,用無肋面進行彎曲,所以鋼筋直

8、徑取值應為原鋼筋直徑加上約21mm肋厚。       9、 檢查室內出露臺的門上是否設計有雨蓬,檢查結構平面上雨蓬中心是否與建施圖上門的中心線重合。      10、當設計要求與施工驗收規范有無不同。如柱表中常說明:柱筋每側少于4根可在同一截面搭接。但施工驗收規范要求,同一截面鋼筋搭接面積不得超過50%。      11、檢查結構說明與結構平面、大樣、梁柱表中內容以及與建施說明有無存在相矛盾之處。 

9、0;     、單獨基礎系雙向受力,沿短邊方向的受力鋼筋一般置于長邊受力鋼筋的上面,檢查施工圖的基礎大樣圖中鋼筋是否畫錯。五、審查原施工圖有無可改進的地方      主要從有利于該工程的施工、有利于保證建筑質量、有利于工程美觀三個方面對原施工圖提出改進意見。      1、從有利于工程施工的角度提出改進施工圖意見      結構平面上會出現連續框架梁相鄰跨度較大的情況,當中間支

10、座負彎矩筋分開錨固時,會造成梁柱接頭處鋼筋太密,搗砼困難,可向設計人員建議:負筋能連通的盡量連通。      當支座負筋為通長時,就造成了跨度小梁寬較小的梁面鋼筋太密,無法搗砼,可建議在保證梁負筋的前提下,盡量保持各跨梁寬一致,只對梁高進行調整,以便于面筋連通和澆搗砼。      當結構造型復雜,某一部位結構施工難以一次完成時,向設計提出:砼施工縫如何留置。      露臺面標高降低后,若露臺中間有梁,且此梁與室內相

11、通時,梁受力筋在降低處是彎折還是分開錨固,請設計處理。      2、從有利于建筑工程質量方面,提出修改施工圖意見。      當設計天花抹灰與墻面抹灰相同為1:1:6混合砂漿時,可建議將天花抹灰改為1:1:4混合砂漿,以增加粘結力。       當施工圖上對電梯井坑、衛生間沉池,消防水池未注明防水施工要求時,可建議在坑外壁、沉池水池內壁增加水泥砂漿防水層,以提高防水質量。   

12、0;  3、從有利于建筑美觀方面提出改善施工圖      若出現露臺的女兒墻與外窗相接時,檢查女兒墻的高度是否高過窗臺,若是,則相接處不美觀,建議設計處理。      檢查外墻飾面分色線是否連通,若不連通,建議到陰角處收口;當外墻與內墻無明顯分界線時,詢問設計,墻裝飾延伸到內墻何處收口最為美觀,外墻突出部位的頂面和底面是否同外墻一樣裝飾。      當柱截面尺寸隨樓層的升高而逐步減小時,若柱突出外

13、墻成為立面裝飾線條時,為使該線條上下寬窄一致,建議對突出部位的柱截面不縮小。      當柱布置在建筑平面磚墻的轉角位,而磚墻轉角少于900,若結構設計仍采用方形柱,可建議根據建筑平面將方形改為多邊形柱,以免柱角突出墻外,影響使用和美觀。      當電梯大堂(前室)左邊有一框架柱突出墻面1020cm時,檢查右邊柱是否出突出相同尺寸,若不是,建議修改成左右對稱。      按照“熟悉擬建工程的功能 

14、0; 熟悉、審查工程平面尺寸   熟悉、審查工程的立面尺寸   檢查施工圖中容易出錯的部位有無出錯   檢查有無需改進的地方”的程序和思路,會有計劃、全面地展開識圖、審圖工作。山東大學陳青來答復03G1011圖集的問題.梁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3-08 16:02:00 查看( 185 ) / 評論( 0 ) / 評分( 0 / 0 ) 二、梁梁問題(1):03G101-1:平法梁縱筋伸入端柱支座長度的兩種計算方法:以第54-55頁為例,梁縱筋伸入端柱都有15d的彎錨部分,如果把它放在與柱縱筋同一個垂直層面上,會

15、造成鋼筋過密,顯然是不合適的。正如圖上所畫的那樣,應該從外到內分成幾個垂直層面來布置。但是,在計算過程中,卻可以有兩種不同的算法,這兩種算法都符合圖集的規定;第一種算法,是從端柱外側向內側計算,先考慮柱縱筋的保護層,再按一定間距布置(計算)梁的第一排上部縱筋、第二排上部縱筋,再計算梁的下部縱筋,最后,保證最內層的下部縱筋的直錨長度不小于0.4laE;第二種算法,是從端柱內側向外側計算,先保證梁最內層的下部縱筋的直錨長度不小于0.4laE,然后依次向外推算,這樣算下來,最外層的梁上部縱筋的直錨部分可能和柱縱筋隔開一段距離。這兩種算法,第一種較為安全,第二種省些鋼筋。不知道圖集設計者同意采用哪一種

16、算法?答梁問題(1):應按第一種算法。如果柱截面高度較大,按54頁注6實行。梁問題(2):關于03G101圖集第54頁“梁端部節點”的問題,是否“只要滿足拐直角彎15d和直錨長度不小于0.4laE的要求,則鋼筋錨入支座的總長度不足laE也不要緊。”答梁問題(2):laE是直錨長度標準。當彎錨時,在彎折點處鋼筋的錨固機理發生本質的變化,所以,不應以laE作為衡量彎錨總長度的標準,否則屬于概念錯誤。應當注意保證水平段0.4laE非常必要,如果不能滿足,應將較大直徑的鋼筋以“等強或等面積”代換為直徑較小的鋼筋予以滿足,而不應采用加長直鉤長度使總錨長達laE的錯誤方法。 梁問題(3): 對比96G10

17、1、00G101、03G101三本圖集,在最早的96G101圖集的“原位標注”中有“第4條”:“當梁某跨支座與跨中的上部縱筋相同,且其配筋值與集中標注的梁上部貫通筋相同時,則不需在該跨上部任何部位重復做原位標注;若與集中標注值不同時,可僅在上部跨中注寫一次,支座省去不注(圖4.2.4a)。”然而在后面兩本圖集中,這一條不見了,但“圖4.2.4a”依然存在中間一跨的上部跨中進行原位標注的實例。再以03G101圖集的“圖4.2.7”為例,在KL3、KL4、KL5的中間跨,也都采用了“上部跨中注寫”的方法,可見這種方法還是很適用的。建議在03G101圖集中,肯定96G101圖集“原位標注”中的“第4

18、條”。 答梁問題(3): 應該在03G101修版時還原該條規定。 梁問題(4): 03G101-1圖集第24頁“注: 2、當為梁側面受扭縱向鋼筋時,其錨固長度為 la 或 laE ”。 現在的問題是:當抗扭鋼筋伸入端支座時,若支座寬度(柱寬度)太小,不滿足直錨時,是否進行彎錨? 如果進行彎錨,“彎折長度”如何取定?我想到兩種辦法:(1)彎折長度=laE - 直錨部分長度(這可能不合適)(2)彎折長度 為“多少倍的 d ” (不會是 “ 15d ”吧?)答梁問題(4): 應當勘誤。應改為“當為梁側面受扭縱向鋼筋時,其錨固長度與方式同框架梁下部縱筋 ”。 梁問題(7):在03G101第29頁中第4

19、.5.1條中"當梁的下部縱筋不全部伸入支座時,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縱筋截斷點距支座邊的距離,在標準構造詳圖中統一取為0.1ln(ln為本跨梁的凈跨值)".可是在00G101中第23頁,卻規定的統一取為0.05ln(ln為本跨梁的凈跨值),請問陳總這兩個取值一哪個為準,是03G101修改了以前的數據?還是印刷上的錯誤? 答梁問題(7):以03G101-1為準。應當注意,結構設計師在采用該措施時,一定要細致地分析。鋼筋的截斷點無論定在何位置,都是一個“參照點”。結構設計師要從該參照點往跨內推算出:1、該點距按正截面受彎承載力計算“不需要該鋼筋的截面”位置再加上“適宜的錨固長度”的

20、距離;2、該點距抵抗彎矩圖上“充分利用該鋼筋的截面”位置再加上“適宜的長度”的距離。兩個距離推出后取較長者,并以此決定截斷幾根鋼筋。因此,截斷點位置距離支座邊緣的多少,均不會影響梁的安全度。00G101提出該項措施,處于以下考慮:1、當梁的正彎矩配筋較多時,例如配置兩排甚至三排正彎矩鋼筋,沒有必要全部錨入支座;2、我國鋼筋混凝土結構節點內的鋼筋“安排”存在一些問題,問題之一就是把不必要的鋼筋也錨入節點,十分擁擠,嚴重影響節點的剛度;3、把不需要錨入節點的鋼筋在節點外截斷,是世界各國的普遍做法。由以上思路出發,似乎只要將不需要的鋼筋從節點外斷開就可以達到目的,于是確定了截斷點距支座邊緣1/20凈

21、跨值。但經過進一步的分析,在0.05ln位置截斷一部分鋼筋,距離支座很近,可能會影響伸入支座的鋼筋的受剪銷栓作用,如果距離大約一個梁的高度,即1/10凈跨值,對受剪銷栓作用的影響就很小了。應該說,03G101-1的規定在概念上更趨于合理。當然,究竟截斷幾根鋼筋,既要符合規范要求,又要滿足受力要求。現在的問題是,規范對此并未“直接”做出明確的規定。應該理解的是,規范不會去“包打天下”,也不可能做到“包打天下”,結構方方面面問題的處理,還要依據結構基本理論、概念設計和經驗。前面所述“不需要該鋼筋的截面”位置再加上“適宜的錨固長度”和“充分利用該鋼筋的截面”位置再加上“適宜的長度”就需要結構設計師細

22、致地分析而后決定。 梁問題(8):請教陳總,在03G101-1中,樓層框架梁縱筋構造分一二級結構抗震等級和三四級結構抗震等級兩種構造,我對照半天,硬是沒看出一二級和三四級結構抗震等級構造有什么區別,請陳總指教。若是沒區別,何不合并?像屋面框架梁一樣。 答梁問題(8):二者的確沒有區別,可能會在下一次修版時合并。03G101-1修編初稿和中稿的一、二級抗震等級與三、四級是有區別的,其主要區別是將35頁右上角的構造規定用于一、二抗震等級(以后再過渡到所有抗震等級甚至非抗震等級)。后經校對、審核、評審與再思考后,感到時機尚未成熟,需要再做一些前期工作來創造徹底改變這種傳統做法的條件。現階段先把該構造

23、放到35頁的共用構造中,觀察一下我國結構施工界對其反應。03G101-1定稿保留這個樣子,考慮到一是不影響使用,二是為修版保留可能需要的空間(通常新規范體系最初需經若干次修定才會穩定下來,規范一改,國家標準設計也要跟著改)。我國結構施工的傳統做法是將兩邊(等高)梁的下部筋并排錨入柱節點中,這是發達國家已經廢棄的做法。混凝土里并排緊挨著的兩根鋼筋,存在一條線狀通直內縫,當受力時,這條內縫就可能發展成破壞裂縫,這對于抗震結構可能是嚴重隱患。再者,假如兩邊梁(約80%的梁)的下部鋼筋剛好滿足鋼筋的凈距要求,相向并排錨入柱節點后,就不能滿足鋼筋的凈距要求了。抗震結構要求做到的“三強”:“強柱弱梁、強剪

24、弱彎、強節點強錨固”中的強節點強錨固便得不到保證。由于節點內先天存在多條線狀通直內縫,以及鋼筋之間凈距不足,將會影響節點區的剛度,削弱節點的塑性變形能力,對于高抗震等級的結構而言有可能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梁問題(9):P62.63頁中,KL.WKL箍筋加密區大于等于2hb且大于等于500,在注中,指出hb 為梁截面高。而在同頁,“梁側面縱向鋼筋構造和拉筋”中,hw為梁截面高,當然,這里有文字標注,不會不明白,可在P66頁,純懸挑梁中l<4hb時,這里hb沒文字說明,就讓人糊涂了。建議陳總,是不是在同一頁中同一構件采用同一符號?可能的話,同一圖集中,最好同一符號只代表一個構件,一個構件只有

25、一個符號。不知道是不是我理解錯了? 答梁問題(9): (國際)工程界的慣例為:主字母h代表英文height(高度),主字母b代表英文breadth(寬度);腳標b代表英文beam(梁),腳標c代表column(柱)。hb與bb分別代表梁截面高度與寬度,hc與bc分別代表柱截面高度與寬度。考慮到我國施工界的具體情況,今后應在標準圖中加以解釋。 梁問題(10):幾個小問題1、P66頁懸挑梁配筋構造中,純懸挑梁XL下部筋錨入支座12d,而在C圖中錨入的是15d,那個正確?2、P65頁非框架梁L配筋構造中,下部筋在中間支座錨固12d(Ll).P66頁L中間支座縱向鋼筋構造中,1。3、3節點下部筋在中間

26、支座錨固均為15d(La).那個正確?4、P65頁非框架梁L配筋構造中,注:1、La取值見26頁。應為33頁。 答梁問題(10):1、應統一為12d或15d,擬經研究后勘誤;2、應統一為12d或15d,擬經研究后勘誤;3、圖名下有注“括號內的數字用于弧形非框架梁”4、(實為P66頁注)有誤,應勘誤。 梁問題(11): 1、梁內縱向受拉鋼筋是否非采用直錨。采用此作法后在一個框柱上相互四排鋼筋混凝土能難在此節點灌實? 2、能否用縱向鋼筋在1/4處,加密區外焊接通過。施工中此作法也常用? 答梁問題(11): 問題指上部還是下部鋼筋?不太清楚。受拉鋼筋通常在梁上部,如果是中間支座要求同一根鋼筋貫通,如

27、果是邊支座則非錨不可。如果是中間支座,由于設計者不細心將兩邊的梁上部鋼筋采用不同直徑的話,施工方面可以等面積代換為同直徑的鋼筋。 梁問題(12): 第54、55、56“貫通筋”改為“通長筋”請問兩者有什么區別嗎?謝謝! 答梁問題(12): 我個人的觀點是沒有什么區別,但規范把說法改了,標準設計也要跟著改,好象改的必要性不大。應注意:“通長筋”指直徑不一定相同但必須采用搭接接長且兩端應按受拉錨固的鋼筋。 梁問題(13):關于梁縱筋搭接的問題-能否這樣認為只要搭接接頭在梁的箍筋加密區之外就可以(全加密除外),而不是一定在Ln/3處搭接? 答梁問題(13): 搭接同時意味著有截斷點,對鋼筋混凝土梁支

28、座(上部)負彎矩筋的截斷位置,混規GB50010-2002第10.2.3條有明確規定(執行時應注意規范用語的“宜”字)。規范對梁下部縱筋的搭接未做限定,根據混凝土結構基本理論,下部鋼筋搭接時,一要避開彎矩最大的跨中1/3范圍,二要避開梁端箍筋加密區,三要控制搭接鋼筋的比例。 梁問題(14): 梁下部縱筋錨入柱內時,端頭直鉤能否向下錨入柱內?(我們現場就是這么做的) 答梁問題(14): 英國人也是這樣做的,可以大大改善節點區的擁擠狀態,只是要改變我國將施工縫留在梁底的習慣。 梁問題(15): 1、 梁的負彎矩筋上的接頭問題。以梁的第一排負彎矩筋為例,它是在柱外側 L0/3 處截斷的,許多人認為在

29、整個負彎矩筋的范圍內是不允許接頭的。 但是,有的施工人員在梁的負彎矩筋上進行接頭。他倒是躲過了“箍筋加密區”,沒在其中接頭,而在加密區以外的地方接頭。請問在梁的負彎矩筋上允許接頭嗎?2、 在實際工作中,諸如此類的接頭問題比比皆是,施工方面為了節省鋼筋,想方設法把鋼筋頭焊上去,不過,在梁下部縱筋跨中L0/3處、或者支座附近處等明令禁止接頭的地方,一般是不會安排接頭的;但在沒有明確規定的地方,就到處接頭了,弄得監理人員無所適從。例如:柱縱筋在柱上部的箍筋加密區接頭;柱縱筋在錨入梁內的部分接頭;梁下部縱筋在中間(柱)支座處的接頭;梁縱筋在錨入邊柱支座中的直錨部位的接頭;梁縱筋在錨入邊柱支座中的彎錨部

30、位( 15d 處 或 1.7laE 處 )的接頭;如此等等。請教一下,上述這些部位果真是允許接頭的嗎? 答梁問題(15): 03G101-1明確規定了非連接區,既對節點區和箍筋加密區的連接加以限制。如果實在避不開這些區域的話,需要結構設計師同意并對此規定做出變更。 梁問題(16):對一些實際應用中的具體問題討教一下,這就是平法梁端部接點的構造問題,這是計算梁的上部縱筋和下部縱筋長度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我們在前面已經討論過了梁端部“15d”彎折部分在垂直層面上的分布問題,具體的算法是:“從端柱外側向內側計算,先考慮柱縱筋的保護層,再按一定間距布置(計算)梁的第一排上部縱筋、第二排上部縱筋,再計

31、算梁的下部縱筋,最后,保證最內層的下部縱筋的直錨長度不小于0.4laE ”現在的問題是:這個“一定間距”是多少?(即相鄰兩個層次的“15d”的垂直段的間距是多少)按照設計院的一般算法,這個間距是25mm 。 注意,這個間距并非“凈距”。因為,他們的計算邏輯是:如果計算“通長鋼筋”的長度而兩端都考慮這樣的“間距”的話,則內層鋼筋的總長度比外層鋼筋的總長度減少50mm 。我們也是按這個方法進行平法梁鋼筋計算的,并且曾經對03G101-1圖集中的幾個框架梁進行了計算。計算結果是,最內層鋼筋的“直錨部分”的長度為470mm ,略大于“0.4laE ”(其計算結果是440mm )。(注:這是按C20混凝

32、土計算的 )不過,上述的這個 25mm 的間距,不是凈矩,而是鋼筋中心線之間的距離。這就是說,如果是25 的鋼筋的話,鋼筋之間的凈距為 0 ! 顯然,這對于混凝土包裹鋼筋的效果帶來不利影響。構造規范中沒有明確這種鋼筋凈距的規定。規范只有:“梁上部縱向鋼筋的凈距,不應小于 30mm 和 1.5d ”; “下部縱向鋼筋的凈距,不應小于 25mm 和 d ”。如果增加這種垂直鋼筋的凈距的話,例如凈距為 25mm ,勢必使最內層鋼筋的“直錨部分”的長度小于0.4laE 。 當然,把縱向鋼筋的直徑縮小一些,使 0.4laE 的數值變小一些,也是一種方法。但是這樣做必然會增加縱向鋼筋的根數,使鋼筋的水平凈

33、距不足 30mm 或 25mm 。實際施工中,人們也總是盡量把梁的縱向鋼筋向柱外側的方向靠,以保證其直錨長度。梁柱結合部的鋼筋密度很大,造成混凝土灌注的困難,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實了。所以,在這里請教一下,設計G101圖集時的初衷,上述這種垂直鋼筋的凈距有沒有?取多少? 答梁問題(16): 嚴格地講,無論水平放置還是垂直放置的鋼筋,都應當滿足“凈距要求”,我國施工界的傳統做法在這方面問題比較多,也比較嚴重(有的工程節點區鋼筋甚至擠的沒有了間隙)。提問所指的“一定間距”就是不小于25mm。設計G101的初衷,首先是對傳統煩瑣的結構設計表示方法進行改革,其次是初步將結構構造實行大規模標準化,以保證設

34、計和施工質量。在施工構造標準化的初期,需要尊重以往的施工習慣,然后再對其中不合理的部分進行分階段修正。例如03G101-1中對柱矩形箍筋復合方式的規定等就是進展之一。 梁問題(17):對54頁建議:我在某地被要求在柱子左右兩邊框架梁的下部鋼筋在柱節點內切斷并搭接(03G101-1第54頁有類似節點詳圖),這樣造成的后果是:至少兩層鋼筋互相交叉、編網,再加上柱子縱筋,施工困難,無法保證能滿足規范其他要求。并且堅決禁止我采用在柱外受力較小處機械連接或焊接的做法,結果我每次出完圖后都要用圖紙會審的形式通知甲方和施工單位修改設計。我反問他們原因,答曰:“PxPx軟件就是這樣出圖的、平法說明就是這樣畫的

35、”。因此,建議如下:在03G101-1第54頁或其他相關頁的重要位置用醒目字體作出友情提示:“應盡量避免柱子左右兩邊框架梁的下部鋼筋在柱節點內搭接、接長;當必須在柱內節點處搭接、接長,錨固時采用圖示位置搭接、接長、錨固,并應參照35頁說明。” 答梁問題(17): 梁下部鋼筋“能通則通”,盡量減輕節點區的“擁擠”現象應該是合理的。機械連接或焊接后,在理論上兩根鋼筋變成了一根鋼筋,只要避開內力較大的區段并控制連接鋼筋的數量(比例),應該沒有什么問題。但若在國家建筑標準設計中對此做出統一規定,則需要充分依據,需要時間。 梁問題(18):第54頁(抗震樓層框架梁KL縱向鋼筋構造)第6條當樓層框架梁的縱

36、向鋼筋直錨大于Lae且大于等于0.5hc+5d時可以直錨。那么例如現場中柱高hc=500mm,底筋為25mm,那么能否直錨?因為25的鋼筋的錨固長度為750mm。 答梁問題(18): 當支座另側梁底低于該梁梁底時,可以直錨入另側梁底下部;當兩邊梁底一平時,按照35頁右上構造直錨入另側梁底下部。 梁問題(19):圖集上對架立筋的說明好象不太詳細,請幫忙解答一下。 答梁問題(19): 架立筋就是起架立作用的鋼筋,從字面上理解即可。架立筋主要功能是當梁上部縱筋的根數少于箍筋上部的轉角數目時使箍筋的角部有支承。 梁問題(20)::梁的下部鋼筋能否不錨固在柱子而是錨在另外一根梁內(就是與該鋼筋所在梁相垂

37、直的),因為有時梁柱節點內的鋼筋很多12根25的鋼筋,使柱節點的有效截面變小且無法振搗。 答梁問題(20):當支座另側梁底低于該梁梁底時,可以直錨入另側梁底下部;當兩邊梁底一平時,按照35頁右上構造直錨入另側梁底下部。其原理是:當為非抗震時,兩側梁底根部均受壓,對錨固有利;當為抗震時,往復作用的水平地震力交替使一側梁底受拉的同時又使另一側梁底受壓,亦不影響錨固。但是將梁的下部鋼筋拐彎錨入與其垂直的梁中的做法,還未見有關先例。 梁問題(21):在框架結構中,兩個方向的梁通過同一支座,即類似于井字梁的情況,03G101上的標準圖集中同一方向的縱向下部鋼筋需有一根鋼筋起彎,再進行連接。我想問的是,如

38、果沒有另一方向的梁,那么這兩跟同向鋼筋中可不可以不需起彎,而直接采用綁扎連接?這個問題我們與監理意見不同,因03G101大家都沒真正吃透,特向陳教授和各位前輩請教! 答梁問題(21): 該構造主要保證鋼筋之間的凈距滿足規范要求,同時確保節點的澆筑質量和鋼筋的錨固效果,但與另一方向有沒有梁無必然關系。 梁問題(22):前面提了一個具體的實際問題,即我們對03G101-1圖集中的KL1和KL2框架梁以“鋼筋凈距為 0 ”(即鋼筋的中心線距離為25mm)的方式進行了計算。計算結果是,最內層鋼筋的“直錨部分”的長度為470mm ,略大于“0.4laE ”(其計算結果是440mm )。如果我們讓鋼筋有一

39、定的凈距(例如25mm),則最內層鋼筋的“直錨部分”的長度將要比“0.4laE ”小得多。例中框架梁KL1和KL2的寬度為600mm,梁截面為300×700,縱筋為25 。遇到這樣的實際問題時,如何保證鋼筋的“一定的凈距”呢? 答梁問題(22): 這個問題提的很好,考慮很細致。通常柱縱筋不一定正好在梁鋼筋的延長線上,所以,保證了柱縱筋與梁縱筋的彎鉤直段有25mm距離可能會少用一點“距離儲備”。但考慮問題不能基于偶然性上,否則將會犯邏輯錯誤。如果遇到保證每根鋼筋之間凈距與保證直錨長度不能同時滿足的實際情況,解決方案有兩個:1、梁鋼筋彎鉤直段與柱縱筋不小于45度斜交,成“零距離點接觸”;

40、2、將最內層梁縱筋按等面積置換為較小直徑的鋼筋山東大學陳青來答復03G1011圖集的問題.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3-03 14:34:08 查看( 290 ) / 評論( 1 ) / 評分( 0 / 0 ) 一、墻墻問題(1):在03G1011圖集中剪力墻豎筋在頂端要求錨入板中有個錨固長度,當剪力墻頂有暗梁AL時,是否只需錨入AL夠錨固長度即可?答墻問題(1):剪力墻豎向鋼筋彎折伸入板內的構造不是“錨入板中”(因板不是墻的支座),而是完成墻與板的相互連接。暗梁并不是梁(梁定義為受彎構件),它是剪力墻的水平線性“加強帶”。暗梁仍然是墻的一部分,它不可能獨立于墻身而存在,所以

41、,當墻頂有AL時,墻豎向鋼筋仍然應彎折伸入板中。墻問題(2):剪力墻鋼筋、AL鋼筋之間相互關系是怎樣,圖集中為什么不畫出?端頭直鉤是從面筋上過,還是從下面過?直鉤所在板中的位置是否有要求?在圖集中剪力墻豎筋要求穿越AL,是否理解為剪力墻豎筋從AL鋼筋中穿過,若這樣剪力墻豎筋保護層又增加了一個AL鋼筋直徑?答墻問題(2):比較合適的鋼筋綁扎位置是:(由外及內)第一層為墻水平鋼筋(水平鋼筋放在外側施工方便),第二層為墻豎向鋼筋及AL箍筋,第三層為AL縱向(水平)鋼筋。端頭直鉤與AL箍筋為同一層面,所以從面筋上過。墻筋直鉤在板中的位置要看板面標高與墻頂標高的關系(特殊情況下二者可能有較小的高差),當

42、二者一平時,墻筋直鉤位置在板的上部。 墻問題(3): 剪力墻端部有暗柱時,剪力墻水平鋼筋應該伸入柱鋼筋內側還是外側,現實中大多數工地都是伸入暗柱主筋外側,我覺得這樣不妥,但圖集上沒有詳細規定,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怎么樣的? 答墻問題(3): 通常剪力墻水平鋼筋放在外側,如果伸入端柱豎向鋼筋內側時,需要向內彎折,這樣做會形成鋼筋籠“頸縮”,因此,水平鋼筋走暗柱主筋外側即可。剪力墻盡端不存在水平鋼筋的支座,只存在“收邊”問題。請參看03G101勘誤:6、第47頁端部暗柱墻構造中剪力墻水平筋彎鉤位置稍往后退,在暗柱端部縱筋后“扎進”暗柱。 墻問題(4): 請問陳總在03G101第47頁中“剪力墻水平鋼筋

43、構造”,為什么取消了原00G101第33頁中“剪力墻身水平鋼筋構造”的“轉角墻,外側水平鋼筋設搭接接頭”的構造做法?因為在轉角墻外側設搭接接頭比較便于施工,外側水平筋連續通過轉彎在施工中比較困難。 答墻問題(4): 按照我國施工實踐中的傳統做法,局部無間隙(縱筋搭接或箍筋局部重疊)的并列鋼筋最多為兩根(如果嚴格要求,為保證混凝土對鋼筋的360度握裹,不應該允許有無間隙的并列鋼筋,請參看35頁右上角構造)。由于轉角部位存在比較密的箍筋,如果轉角墻外側水平鋼筋在陽角位置設搭接接頭,則難以保證局部并列鋼筋最多為兩根,鋼筋混凝土中將形成多條貫通內縫,當地震發生時,可能會在此關鍵部位發生破壞。 墻問題(

44、5): 關于補強鋼筋“缺省”標注的問題。03G101-1圖集第17頁,剪力墻矩形洞口補強鋼筋的第(2)條是否和第(1)條相聯系的,即:如果設置補強縱筋大于構造配筋,則需注寫洞口每邊補強鋼筋的數值;如果設置補強縱筋不大于構造配筋,則按第(1)條“洞口每邊加鋼筋 212 且不小于同向被切斷鋼筋總面積的50%”執行。這樣的“缺省”標注規則對圓形洞口是否適用?首先是圓形洞口允許不允許“缺省標注”?如果允許的話,其缺省值是否可用 212 ?(例如,在第(4)、(5)、(6)條中) 答墻問題(5): 兩條規定互相聯系,在邏輯上是在同一大前提下(洞寬、洞高均不大于800)的兩個不同的小前提。由于圓形洞口有可

45、能只切斷一個方向上的鋼筋,例如梁中部圓洞只切斷箍筋,卻需要在洞口上下補強縱筋,所以,矩形洞口缺省標注的做法不適用于圓形洞口。 墻問題(6): 關于圓形洞口補強鋼筋設置方式的問題。03G101-1圖集第17頁的第(5)條規定:洞口上下左右每邊都設置補強鋼筋;但第(4)條只在上下設置、而不在左右設置? 答墻問題(6): 03G101-1的洞口規則與構造僅適用于剪力墻上(含墻身、墻梁與墻柱)開洞,如果在框架梁或非框架梁上開洞,其構造方式就有所不同了。梁與墻梁的主要受力機理不同,梁的主要功能是承受豎向荷載,連梁的主要功能是協助剪力墻承受橫向地震荷載;梁的箍筋主要為保證梁的(受剪)強度而設,連梁的箍筋主

46、要為保證連梁的剛度而設。所以,當設置在連梁中部且直徑不大于1/3梁高的圓洞切斷了連梁的箍筋時,并不會使連梁的受剪強度減弱到不安全的程度,但卻會影響連梁的剛度。所以,第(4)條規定僅需在洞口上下設置“補強鋼筋”(嚴格的說法應是“補剛鋼筋”)。 墻問題(7): 03G101-1圖集第17頁的第(6)條說明了“直徑不大于800時”的開洞做法,對于“直徑大于800”的圓形洞口怎樣處理? 答墻問題(7): 在剪力墻上開直徑800的圓洞情況比較少見,國家建筑標準設計一般主要解決普遍性問題(偶爾涉及特殊性問題)。如果圓洞直徑大于800,建議按17頁第(3)條洞寬大于800的矩形洞處理,并在圓洞四角45度切線

47、位置加斜筋,抹圓即可。 墻問題(8): 當(洞寬大于800的矩形)洞口上下使用了補強暗梁以后,洞口左右就不須設置補強鋼筋了?其中有什么道理? 答墻問題(8): 不設置補強鋼筋是因為補強鋼筋已經不能解決問題了,所以要在洞口兩側按(約束或構造)邊緣構件配筋,見17頁第(3)條規定。 墻問題(9): 關于“補強暗梁高度”計算問題03G101-1圖集第17頁第(3)條:“補強暗梁梁高一律定為400,施工時按標準構造詳圖取值,設計不注。” 這里的 “梁高400” 是指混凝土的高度還是箍筋的高度? 從第53頁右上角圖中看來,應該是“箍筋高度”。 答墻問題(9): 圖上已經指示為箍筋高度。 墻問題(10):

48、 在03G101第48頁中“剪力墻豎向鋼筋頂部構造”大樣圖中的“墻柱是否包括端柱還是指暗柱? 答墻問題(10): 墻柱有10種,詳見第12頁第3.2.1條和第3.2.2條關于墻柱的定義。 墻問題(11): 在03G101第48頁中“注:1、端柱、小墻肢的豎向鋼筋.。”根據該條的規定,端柱、小墻肢在頂部的錨固構造做法是否也得考慮其是邊柱、角柱或是中柱?若是邊柱、角柱那么其構造就是按照37頁或43頁,若是中柱那么其構造就按照38頁或44頁。 答墻問題(11): 應該這樣理解。順便指出,關于剪力墻還有許多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在未得出進一步的研究結果之前,現時可以套用框架柱的某些做法。 墻問題(12

49、): 在03G101第21頁中,C-D/1-2間,YD1 D=200下面的“216 10100(2)”是代表什么意思? 答墻問題(12): 請見第17頁第4條第(4)小條的規定。 墻問題(13):問:03G101-1第47頁剪力墻水平鋼筋構造在有端柱時,直錨長度小于Lae時,要求端部彎折15d,當剪力墻鋼筋較大時,例:25,彎折長達375mm,施工很不方便,此處可否采用機械錨固,錨固長度可折減為0.7Lae,直錨即可滿足要求。 答墻問題(13):可以采用機械錨固,但有兩個條件:1、不適用于墻面與端柱的一個側面一平的該側墻面的水平筋;2、水平筋要伸至端柱對邊后再做機械錨固頭(如果伸至對邊laE或

50、la,則可不設彎鉤與機械錨固頭)。 墻問題(14):問:水平筋在丁字、拐角的做法,哪種符合要求?(見圖1、2) 答墻問題(14):兩種做法,左邊的符合要求。左邊的做法能夠保證混凝土對鋼筋比較好的“握裹”,這對于保證鋼筋混凝土構件中鋼筋與混凝土共同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墻問題(15):剪力墻暗梁主筋遇暗柱時的錨固計算起點? 答墻問題(15):暗梁與暗柱或端柱相連接,暗梁主筋錨固起點應當從暗柱或端柱的邊緣算起。 墻問題(16):剪力墻水平筋在暗柱中錨固長度滿足要求時能否采用直錨,不做15d彎鉤? 答墻問題(16):按03G101-1規定,在端柱中可以,但在暗柱中不可以。本問題的實質是“剪力墻水平筋是

51、否允許與暗柱箍筋搭接”的問題。暗柱并不是剪力墻墻身的支座,其本身是剪力墻的一部分,如果允許剪力墻水平筋與暗柱箍筋搭接,需要有兩個條件:1、暗柱箍筋配置是否考慮了抵抗橫向地震作用產生的剪力?2、將暗柱箍筋配置量除去自身主要功能所需部分外,其余量是否“不小于”剪力墻水平受剪鋼筋配置量?關于條件1:剪力墻水平鋼筋的功能是當橫向地震作用產生時保證剪力墻有足夠的受剪強度,且其配置量系按總墻肢長度考慮,并未扣除暗柱長度;剪力墻暗柱箍筋的功能主要是保證剪力墻在周期性反復荷載作用下的塑性變形能力,使剪力墻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較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在混凝土設計規范關于暗柱箍筋的配置規定與計算公式中,并未包括或未明確

52、包括其受剪要求,因此,如果設計工程師為專門考慮的話,條件1不成立。關于條件2:由于條件1的模糊性,因此,無法對條件2做定量描述。由上所述,當兩個條件都不確定時,不可輕易地在國家建筑標準設計中普遍允許剪力墻水平鋼筋與暗柱箍筋按搭接考慮,但具體工程的設計者可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對03G101-1中的規定進行變更,國家一級注冊結構師應當有這個權力。不可忽視的問題是現行規范要求在剪力墻端部設置的約束邊緣構件可長達1/4墻肢長度,兩頭加起來達到墻肢長度的一半,剪力墻水平鋼筋與暗柱箍筋的相關問題,應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加以解決,最遲到下一次修版時將有所改變。 墻問題(17):圖集中要求拉筋必須同時拉住(暗柱)主筋和箍筋,如果因此在施工中造成拉筋露筋現象時能否改為只拉住主筋? 答墻問題(17):首先明確“拉筋”與“單肢箍”的概念。拉筋要求拉住兩個方向上的鋼筋,而單肢箍僅要求拉住縱向鋼筋。標準設計也要遵守國家規范要求,規范明確規定在剪力墻暗柱中設置拉筋。混凝土保護層保護一個“面”或一條“線”,但難以做到保護每一個“點”,因此,局部鋼筋“點”的保護層厚度不夠應屬正常現象。 墻問題(18):03G101-1有端柱時剪力墻水平鋼筋直錨長度不夠時,做法為直錨0.4Lae,彎錨15d,此時彎折長度較長,此處可否采用03G329-1做法,即在保證直錨大于0.4Lae的條件下,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