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定風波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讀準字音、感悟語言、分析和理解本詞的三個 理趣。過程與方法目標:課件呈現法、誦讀法、知人論世法、聯想聯系 法、點撥法、探究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本詞盎然的理趣,積極、樂觀地而 對人生的風雨。教學重點:逐層深入探究詞中理趣。教學難點:聯系上下文、聯系背景材料,領悟詞中理趣。教學思路:蘇軾的定風波,作于他被貶黃州的第三年,言似簡,意實豐; 景雖常,理卻濃。可謂理趣盎然,啟人心智。尤其是作者工于煉字選 詞,比如“獨、遂、輕、任、微、歸”等字,“莫聽、何妨、吟嘯、 竹杖、芒鞋、一蓑”等詞。這些字詞分別惟妙惟肖地表現了作者守德 超然的道家風骨、希望在前的儒家態度、無
2、常歸心的佛家思想。我試 圖抓住理趣這一點,挈領全詞,和學生一起對蘇軾進行思想探幽。 教學內容:整個教學以老師唱歌導入,以品字為突破口,以雨為線,串起三 個主干問題,并進行思維拓展,讓學生學以致用,陶冶情操、樹立積 極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最后畫龍點睛地板書理趣圖和風波三轉圖。 教學方法:課件呈現法、誦讀法、知人論世法、聯想聯系法、點撥法、探究 法教學手段:Ppt課件、竹林聽風樂曲、遙控筆、師生互動、板書 教學步驟:1 .導入:很高興能認識我們高一班的新朋友。請允許我唱一首歌的片 段,來表達對大家美好的祝愿。師唱明月幾時有。請問這首歌的 詞作者是誰?(學生答:蘇軾)這首詞最吸引我的不是景,不是情,
3、 而是人生哲理。外面下著雨,讓我想起900多年前蘇軾被貶黃州,在 沙湖道中也遇到一場雨,并因此寫下一首定風波詞,讓我們來探 索其中更為豐厚的理趣吧!2 .全班初讀一遍全詞,了解大意。老師適時正音板書。3 .再齊讀一遍,再次領會大意。并思考小序中哪個字給你的印象最 深。4 .學生發言,老師點評,并設問引導推進,不斷深入探究三個理趣。(一)遇雨:為何“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呢?補充:庾信的邛竹杖賦、芒鞋的象征含義探究理趣一:守德超然(二)雨霽:蘇軾是否徹底地做到了超然呢?探究理趣二:希望在前(三)思雨:風雨己無,斜照暖人,蘇軾為何還要歸去?歸去何方 呢?探究理趣三:無常歸心5 .聯系陶淵明歸園田居
4、(其一),引出蘇轍亡兄子瞻端明 墓銘,進而提煉理趣中的思想,即守德超然、希望在前、無常歸心 大體對應道、儒、佛思想。6 .思維拓展:你如何看待蘇軾的這種處世思想?面臨人生的風雨, 你如何應對呢?7 .總結:心有東坡詞,人生無難題。如果做不到,再多讀讀他的 定風波吧。(配竹林聽風曲,全班有感情地誦讀。)師隨即板 書出簡潔、形象的理趣圖和風波三轉圖,最后歸結到既是詞牌又是題 目的“定風波”,突出一個字:定!8 .作業:背誦本詞。課后拓展閱讀朱道林的蘇軾詩詞的理趣效應9 .結束語:感謝親愛的同學們!感謝尊敬的評委老師!再見!教學設計理念:高一的學生正處于如詩如夢的年齡,普遍對詩詞有興趣。但 是他們多
5、停留在字詞的表面意思上,追求景物表層的優美,浪漫情感 的雅致,而較難深入理趣的內核。這就要求教師結合高一學生的原有 基礎、情感特點、思維習慣進行啟發誘導,并適時補充相關資料,搭 好階梯,讓學生越學越有成功感。此外,多讓學生誦讀涵泳文意。學 生有所悟,才是有效。本節課攻其一點,深入挖掘理趣,充分彰顯蘇 軾詞的思想美。最后簡筆畫出的理趣圖和風波三轉圖,個人認為的既 是詞牌又是題目的“定風波”,突出了一個字“定”,成為這節課的豹 尾!組織形式:師生合作討論,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選用的教材情況:新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高一語文必修四第二單元 宋詞鑒賞教學中使用的資料:1、寂歷無心,霜風色
6、古,露染斑深。蘊諸鳴鳳之律,制以 成龍之杖。一一庾信邛竹杖賦譯文:筑竹經歷了孤獨的考驗而實心,經歷了風霜而顏色古樸, 經歷了露珠的浸染,印上了深深的斑痕。它內心蘊藏有很多鳴鳳般高 尚的品質,才制成了龍頭杖。2、芒鞋,即草鞋。據史料記載,古代穿草鞋相當普遍。古代的 俠客、隱士似乎以穿草鞋為時髦。草鞋在中國社會生活中形成了一種 文化,體現了機智、勇敢、堅強等品格。(摘自百度百科)3、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4、“初好賈誼、陸贄書,論古今治亂,不為空言。既而讀莊子, 喟然嘆息曰:吾昔有見于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 矣!后讀釋氏書,深悟實相,參之孔、老,博辯無礙,浩然不 見
7、其涯也。 (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銘)5、課后拓展閱讀材料蘇軾詩詞的理趣效應王國維說:“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人間詞話) “感慨遂深” 一語,就指出了后主某些詞所帶有的“言理”傾向。當 然,真能使“言理”與“抒情”成功地結合起來,又能使“言理”形 成為“理趣”的,還得數那位“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文學天才一一 蘇軾。蘇軾既是位覃思深慮、機趣橫溢的哲人,又是一位“意之所到 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的作文高手。他的詩里頭就經常可以見到那類 富有“理趣”的作品。如他題西林壁詩中的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 中”,至今還啟迪著人們的思維,蘊含深刻的哲理。他的某些詠物之 詩,如“若言琴上有琴
8、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 于君指上聽”(琴詩),雖其本意并不一定在于“言理”,但因其描 詠對象本身含有一定的啟示性,加上作者“智慧之光”的涵蓋,故也 能催人聯想、發人深思。而在蘇軾的詞中,也同樣有著這類“言理”和富有“理趣”的作 用。我們試讀他有名的“中秋”詞水調歌頭,此詞本是抒情之作 抒寫中秋之夜思念手足之情,但寫到后來,那手足情深卻久不得 見的苦悶終于“升華”成了三句千古傳頌的“至理名言”:“人有悲歡 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像這樣在“景語”、“情語”中 間用“理語”來“畫龍點睛”的寫法,蘇詞中還有不少。但最能引 起人們興趣和贊嘆的,則更是他那些將“說理”如鹽溶水般“
9、溶解” 進敘事寫景的詞篇。比如他被貶黃州時所寫的臨江仙和定風 波,就是極富“理趣”的名作。前詞曰:“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 佛三更。家童鼻息己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 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毅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在那夜闌人睡之際,東坡倚杖靜聽江聲,終于從中得到了感悟: 多少年來之所以在宦海沉浮中弄得身心交瘁,歸根到底是因為未能 “忘卻營營”;如能拋卻這些思慮雜念,就定能像奔流的江水那樣, 還我自由之身!因著思想境界的這一番“豁然開朗”,詞人眼前所見 的自然景象竟也發生了奇妙的變化:原先騰涌的江水頓時變得那么平 伏,就連風兒都己止息,它們好像在向詞人招手,何不駕一葉
10、之扁舟, 在江海的懷抱中作快活自適的逍遙之游呢?所以這一首詞,實際上描 寫了作者精神境界上的一番“自我反省”和“大徹大悟”,其中藏“鋒”, 耐人尋味;但因它始終結合著敘事寫景來寫,故讀者就像身臨其境那 樣,不知不覺間完成了與作者相似的心路歷程的轉變。再讀后一首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 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 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此詞表面上寫 他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實際卻是寫他的人生態度或人生哲學。人生, 猶如自然界一樣,經常會“興風作雨”;但是,風雨過后,卻仍舊會復歸于晴天。而從更“徹底”的意義上講,人在到達“終點”的時候 回顧一生,則一切悲歡離合、陰晴晦明,都不過如夢幻一場,全無“意 義”!它那深刻的哲理和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紡織品及針織品市場營銷策劃考核試卷
- 2024年的微生物研究新方向試題及答案
- 2025年【保育員(高級)】模擬考試題及答案
- 玉米種植農業產業鏈現代化推進考核試卷
- 磨制谷物在農業與食品安全產業協同發展的社會效益考核試卷
- 工業自動化與智能港口運營考核試卷
- 2023年中國電信寧波分公司杭州灣新區分局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全部土方外運 施工方案
- 稀有金屬加工中的企業社會責任與環境保護措施實施考核試卷
- 生物質能發電與氣候變化適應性考核試卷
- 免疫治療中假性進展的機制與評估標準
- 公路水運工程施工企業主要負責人和安全生產管理人員考核大綱和模擬試題庫1
- 互動硬件體感交互設備
- 四川省成都市2022-2023學年五年級下學期數學期末試卷(含答案)
- 國開(河北)2024年《社會學概論》形考作業1-4答案
- 法學概論(第七版) 課件全套 谷春德 第1-7章 我國社會主義法的基本理論 - 國際法
- 4月25日全國兒童預防接種宣傳日積極接種疫苗保護兒童健康課件
- 對電梯維保工作總結
- 民營醫院的發展策劃書
- 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6-2《分一分(二)》分層作業
- 就業引航揚帆未來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