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指南錄后序第一課時 一、集腋成裘:(背誦這首詩歌) 過零丁洋【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自號文山。宋理宗時曾被選拔為進士第一名,任官不到兩月即與權貴作尖銳的斗爭,屢遭彈劾仍堅持正義。 德佑(宋恭帝年號)元年(1275)正月,國事危急,朝廷召諸路“勤王”,文天祥積極響應,以全部家產充軍費,組織武裝力量。次年元軍大舉南下,駐軍于皋亭山,這時文天祥被任為右丞相兼樞密使,被派往元軍議和,他不辱國體,慷慨陳辭,觸怒元方丞相伯顏,被扣,解
2、送北方;至鎮江逃脫,歷盡艱險,才得南歸。端宗趙昰派遣他與南下元軍作戰,景元三年(1278年)兵敗被俘,被押到大都(今北京)后,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作為誘降條件,遭到文天祥的嚴辭拒絕。右丞相,漢奸鄧光薦勸其降元,亦遭唾罵。文天祥歷盡折磨而志不屈,于至元十九年(1283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就義,年僅47歲。 注釋: 零丁洋:在現在的廣東省珠江口外。1278年底,文天祥率軍在廣東五坡嶺與元軍激戰,兵敗被俘,囚禁船上,曾經過零丁洋。 遭逢:遭遇。起一經,因為精通一種經書,通過科舉考試而被朝廷起用作官。文天祥二十歲考中狀元。 干戈:指抗元戰爭。寥(lio)落:荒涼冷落。四周星:四周年。文天祥從1275年起
3、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 惶恐灘:在今江西省萬安縣,是贛江中的險灘。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軍打敗,所率軍隊死傷慘重,妻子兒女也被元軍俘虜。他經惶恐灘撤到福建。這句是對當時感到惶恐的回憶。 零丁:孤獨貌。一二七八年,文天祥在今廣東海豐的五坡嶺被元將張弘范俘獲。張弘范要繼續追擊在崖山的帝,強迫他隨船前往。經過零丁洋時,文天祥就寫了這詩。這句是寫當時感到零丁的心情。 丹心:紅心,忠心。照汗青:照耀史冊。汗青:在紙沒有發明以前,古人寫字用竹簡,先將竹簡用火烤干水分(竹汗),可以防蛀,稱為汗青。這里指用竹簡寫的歷史。 品評: 文天祥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他二十歲就狀元及第,少年得
4、志,不免縱情聲色。后來元兵南侵,江淮告急,便一改故態,精忠報國,至死不渝。詩風也一變為雄渾沉摯。其集中指南錄、吟嘯集、集杜詩等部分,忠義慷慨,可泣可歌,為我國文學添加了光輝的篇頁。這首詩作于宋亡的那一年。當時帝君臣逃到崖山,張弘范追蹤襲擊。最初由于另一位民族英雄張世杰的防御得力,沒有攻下。張弘范就要被囚隨軍的的文天祥寫信勸張世杰投降,文天祥就將這首詩給張弘范看,挫敗了誘降的陰謀。但不久,崖山宋營仍然陷落了。事后,張弘范在崖山一塊石頭上大書“張弘范滅宋與此”。后來有人在這行字上面加了一個宋字,成為“宋張弘范滅宋于此”。又有人在石旁題詩道:“勒功奇石張弘范,不是胡兒是漢兒。”這樣,張弘范就被如實地
5、畫出了他的賣國求榮的漢奸面目。歷史畢竟是公正的,暴力不能改變或掩蓋真實。 講解: 靠自己的刻苦努力,精通了一種經書,終于取得功名,開始了動蕩艱辛的政治生涯;從率領義軍抗擊元兵以來,經過了整整四年的困苦歲月。祖國的大好河山在敵人的侵略下支離破碎,就像狂風吹卷著柳絮零落飄散;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動蕩不安,就像暴雨打擊下的浮萍顛簸浮沉。想到前兵敗江西,從惶恐灘頭撤離的情景,那險惡的激流、嚴峻的形勢,至今還讓人惶恐心驚;想到去年五嶺坡全軍覆沒,身陷敵手,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嘆自己的孤苦零丁。自古人生在世,誰沒有一死呢?為國捐軀,死得其所,留下這顆赤誠之心光照青史吧! 1278年底,文天祥兵敗被俘。
6、第二年押經零丁洋時,敵人一再逼他寫信,招降在海上堅持抗元斗爭的宋軍將領。文天祥斷然拒絕。他面對浩渺滄海,感慨國家命運,心潮起伏洶涌作者首先回想了自己的一生:由刻苦讀書進入仕途,到戎馬干戈為國征戰。第二句中的“寥落”,表明了南宋末抗元斗爭的局勢,滲透著作者的惋惜和痛心。投降派茍且偷安,主戰派寥寥無幾,文天祥孤軍奮戰,寡不敵眾,才屢遭慘敗,宋王朝危在旦夕。作者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沉痛地抒寫了“干戈寥落”中國家和個人的悲慘遭遇:國家已像風中柳絮,個人更像雨中浮萍,亡國孤臣,風雨飄搖。接著作者具體描述:“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作者以兩次激戰為背景,巧妙借用地名和感情詞語的同音重復,深沉地抒發
7、了戰敗時和被俘時的心情。作者的所“說”所“嘆”,不只是個人的不幸和愁苦,而且更飽含著劇烈的亡國之痛。最后,作者從沉郁悲痛轉為昂揚壯烈,以高亢的筆調、磅礴的氣勢,表明了自己在生死關頭的毅然抉擇:“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慷慨激昂、大義凜然的詩句,表現了作者的錚錚鐵骨,耿耿忠心,表現了作者的英雄氣慨和高風亮節。1283年,文天祥在元大都(今北京市)從容就義。這兩句詩成了后來無數仁人志士的座右銘。 二、預習堤示: (一)解題: 1、為什么稱后序。 2、詩集的命名由來。 揚子江 幾日隨風北海游,回從揚子大江頭。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二)語言知識積累: 1、字詞解析。 注音釋
8、義。 士萃(cu)于左丞相府(萃:聚集) 北亦未敢遽(j)輕吾國(遽:匆忙,馬上) 呂師孟構惡()于前(壞事。構惡:做壞事。) 予羈(j)縻(m)不得還(羈、縻:都有束住、系住的意思,文中是被拘留的意思。) 賈余慶等以祈請使詣(y)北(詣:到去。) 天高地迥(jing)(迥:遠) 避渚(zh)洲(渚:水中小塊陸地。洲:水中陸地,比渚大。) 詆(d)大酋當死(詆:斥罵。) 境界危惡()(惡:困難。) 數(sh,列舉)呂師孟叔侄為逆 騎數(sh,數目)千過其門 予分(fn,名分、職分)當引決,然而隱忍以行。 衣食所安必以分(fn,分給)人 至京口,得間(jin,空隙、機會)奔真州 予在患難中,間(
9、jin,空隙、機會)以詩記所遭 與亂石(jin,中間)擇其一二扣之 通假字 具以北虛實告東西二閫(具,通“俱”。全,都,作副詞。) 層見錯出(見,通“現”。) 道中手自鈔錄(鈔,通“抄”) (三)本文共八段,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你認為怎樣劃分,每部分寫什么內容? 第一部分:(第15段),敘述出使元營的經過及逃亡路上的種種磨難,抒發九死一生的感慨。第1至第3段重在記敘,第4段以抒情為主。 第二部分:(第6-8段),說明寫作情況和結集目的,并從當時社會的君臣父子倫理來闡述自己報國的心志。 三、文本解讀:第一至三段 (一)對照課文注釋自學自讀自譯第一段。 1、注意重點字詞語句: 重點字詞:(課文注釋:
10、除、都督、路、修門、萃、會、紓難、覘) A戰、守、遷皆不及施。遷:遷都。施:實施,布置。 B莫知計所出。莫:無定指代詞,沒有誰。 C予不得愛身;愛:顧惜,舍不得。身:自身,自己。 D于是,辭相印不拜拜:接受任命。 E翌日,以資政殿學士行。翌日:第二天。 重點語句解析: 眾謂予一行為可以紓禍。 明確: “一”,是動量詞。“一行”,是走一趟意思。“謂為”是“說是”意思。全句譯作“大家說我走一趟是可以緩解國家的禍患的。” 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 明確: “愛”,吝惜。“意”估計。“北”,元軍方面。“尚”,追。“可以”,可以憑借。“口舌”,代“言辭”。“動”,說動。全句譯作“國家
11、的事情到了這個地步,我不能吝惜自己的生命,(而且)估計元軍方面也還是可以憑借(自己的)言語說動的”。 2、學生舉疑問難。教師釋疑解難。 3、指名通譯,教師點評。 4、點評,總結: (1)提問:文天祥是在怎樣的形勢下出使北營的? 明確:是在“時北兵已迫修門外,戰、守、遷皆不及施”(當時元兵已迫近國都門外,出戰、堅守、遷都全都來不及實施)的嚴重形勢下出使北營的。 (2)提問:文天祥當時的心情和意圖怎樣? 明確:心情是:“予不得愛身”(我不能只顧愛惜自己),即已抱定了為國捐軀的決心。其意圖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估計元軍方面還是可以用言語說動的),企圖以外交手段來挽回敗局;另一方面是“更
12、欲一覘北,歸而求救國之策”(更希望去觀察一下元軍的情況,回來后好尋求挽救國家的策略)。 小結段意:挺身北行紓國難。出使北營的背景、心情與意圖;表達了作者在國事危急之際挺身自任的思想感情。 (二)學習第二、三段: 1、對照課文注釋自學自讀自譯第二、三段。 注意下列重點字詞語句: 重點字詞:(課文注釋:遽、度、數) A、不復顧利害(偏義復詞,偏指“害”危害) 賈余慶等以祈請使詣北。詣:到地方去 重點語句解析: 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予羈縻不得還,國事遂不可收拾。 不幸的是,先有呂師孟干壞事,后來賈余慶又媚敵獻計,于是我被拘留不能回國,國事于是被弄到了就不可挽救的地步。 昔人云:“將以
13、有為也。” “將”,將要。“以”介詞,憑。“以”后省略了表示“隱忍以行”意思的賓語。“為”,讀wi,作為。,全句的意思是:(正如)古人所說:“將要憑(隱忍而行)的做法有所作為。” 2、學生舉疑問難。教師釋疑解難。 3、指名通譯,教師點評。 4、點評,總結: (1)提問:文天祥至北營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是怎樣的? 明確:第一階段是:“初至北營北亦未敢遽輕吾國。”第二階段是:“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予不得歸矣。”(按:呂師孟叔侄先后投降元軍,文天祥曾上書要求宋朝殺掉他們的親屬,因此和呂師孟結下了仇恨。“構”,造成、結成;“惡”,怨恨、仇恨。“構惡”,即“結仇”。賈余慶在德祐二
14、年二月元軍使者入臨安城封府庫之后,他以右丞相充“祈請使”出使元軍,與元軍合謀扣留文天祥。“獻諂”,向敵人獻媚,指合謀扣留文天祥。這兩個分句也可澤為:呂師孟以前和我有仇,賈余慶在背后(賣國)媚敵出賣我。)第三階段是:“未幾北驅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2)提問:文天祥既然“分當引決”(按理應當自殺),為什么卻又“隱忍以行”(暗中忍受著去了)?明確:“將以有為也”(“以”后省代詞“此”。全句可譯為:是打算借此機會有所作為啊!這句話出自韓愈張中丞傳后敘:“巡呼云曰:南八,男兒死耳,不可為不義屈。云笑曰:欲將以有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 小結段意:慷慨陳詞遭扣押。出使北營,震懾敵方,身受羈縻
15、和被驅北上;表達了他忍辱負重,圖謀再舉的思想。 四、復述文天祥的遭遇。 1復述的準備。 分兩步:先逐段討論復述中應注意的問題,然后全班齊讀一遍。 第1段應注意的是:時間(只有兩天,即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和“翌日”)。出使元營原因(兵臨城下、“北邀當國者相見”)。作者的意圖(“予更欲一覘北,歸而求救國之策”)。作者任職及官銜。 第2、3段應注意的是:主要是被拘留和被挾北行二事。先說初至北營的情況,后說情況的變化;說情況的變化,又是先說變化的原因,后說變化的過程。說被拘留一事,重在“求死”一語;說被挾北行一事,重在“隱忍以行”一語。 六、強化檢測: 1、選出誦讀時停頓正確的一項: A眾謂予一行為可以
16、紓禍 B眾謂予一行為可以紓禍 C眾謂予一行為可以紓禍 D眾謂予一行為可以紓禍 2、注音并解釋詞語: 靡 A動詞m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倒下曹劌論戰) 相如傳目叱之,左右皆靡(后退廉頗藺相如列傳) B動詞m 徒靡彈藥,無益吾事(浪費馮婉貞) C形容詞m 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奢侈訓儉示康) D副詞m 天高地迥,號呼靡及(無,不。靡及:達不到) 數 數(音sh義列舉罪狀)呂師孟叔侄為逆 此數(音sh義幾)者用兵三患也 范增數(音shu義屢次)目項王 蒙沖沖艦乃以千數(音sh義計算) 今夫弈之為數(音sh義技術),小數也 分 予分(音fn義名分)當引決 五谷不分(音fn義區分) 舟首尾長約八分
17、(音fn義長度單位)有奇 衣食所安,必以分(音fn義分給)人 自分(音fn義料想)已死久矣 第二課時 學習內容:課文第四、五兩段。 一、知識儲備: 1、浙江溫州文信國祠聯: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古誼若龜鑒,忠膽若鐵石; 敢問何為浩然正氣,鎮地為河岳,麗天為日星。 花外子規燕市冷;柳邊精衛浙江潮。 2、北京文天祥祠聯: 南宋狀元宰相;西江孝子忠臣。 正氣貫人寰,河岳日星傳萬世;明禋崇廟觀,丹心碧血照千秋。 3、海豐縣方飯亭聯: 熱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嶺外更無人。 注釋: 文信國:文天祥曾被封為信國公。 龜鑒:龜,龜卜;鑒,鏡子。龜鑒,借鑒。 浩然正氣:孟子公孫丑上:“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鎮地為河岳
18、,麗天為日星:文天祥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子規:鳥名。又名杜鵑,鳴聲悲切,從夜鳴叫到天明,聲似“不如歸去”。有“杜鵑啼血”之說。李白蜀道難:“又見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燕市:元大都,今北京。 精衛:神話中的鳥。“精衛填海”,常指按照己定目標,奮斗不止。 禋:祭祀。 4、下面的一副對聯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功績。從列出的六項寫出具體所指。 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里,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三顧:三顧茅廬 六出:東和:七擒: 北拒: 收二川:排八
19、陣: 答案:六出祁山,七擒孟獲,東和孫吳,北拒曹魏,收取東川西川,擺設八陣圖。 二、學習第四段 1、對照課文注釋,自學自讀自譯第四段。 注意下列重點字詞句: 重點字詞: A、詭蹤跡,草行露宿 B、窮餓無聊,追購又急,天高地迥,號呼靡及 C、已而得舟 D、以至于永嘉 重點語句解析: “窮餓無聊,追購又急,天高地迥,號呼靡及”一句翻譯最正確的一句是(B) A(我)貧困饑餓,深感無聊,敵人懸賞捉拿又很緊急,天高地遠,呼喚求救都辦不到。 B(我)困窘饑餓,無所依托,懸賞捕捉又很緊急,天高地遠,呼喚求救都辦不到。 C(我)貧困饑餓,無所依托,敵人又緊追不舍,天高地遠,喊(天)呼(地),(天地)也無法聽到
20、。 D(我)困窘饑餓,無所依托,敵人又緊追不舍,天高地遠,喊誰都聽不見。 2、學生舉疑問難。教師釋疑解難。 3、指名通譯,教師點評。 4、點評,總結: 第4自然段寫北行路中得脫的行程。又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至京口中興機會,庶幾在此”,寫得脫后的喜悅。 第二層,“留二日,天高地迥,號呼靡及。”寫受誤會后的困境。 第三層,“已而得舟,以至于永嘉。”寫得舟后急于南下的急迫心情。 要求學生注意畫出那些既能準確表明作者活動的特點,又能表達作者急切、緊張的心情,以及連續所經歷的坎坷的動詞;領會作者用詞靈活多樣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明確: 極富表現力的動詞有:“奔”寫出了當時迫不擇路的極快速度;“變”“
21、詭”二字反映了形勢突變以及自己采取的果敢行動;“避”“出”“渡”“入”“展轉”“至于”等一連串動詞,反映了作者迅速離開險境的情況,同時也表現了作者急于南下組織力量抗元以報效國家的急切心情。 小結段意:歷經艱險歸南方。寫出京口抵永嘉的苦難歷程,表現了作者經歷艱險,仍力圖中興的心愿 二、學習第五段 1、對照課文注釋自學自讀自譯第五段。 注意下列重點字詞語句: 重點字詞: 重點語句解析: A、死生,晝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惡,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 莊子中有“死生為晝夜”和“死生終始將為晝夜”的話。意思是:死和生,就像有晝夜有夜的自然現象一樣平常。文天祥這樣講是表現他在生命面臨危險面前泰然有若。
22、全句譯作:死與生,如同有晝有夜一樣是極平常的事,死就死了。可是危難險惡的處境不斷出現,(真)不是人生在世能夠忍受的。 2、學生舉疑問難。教師釋疑解難。 3、指名通譯,教師點評。 4、點評,總結: 解讀第5段。 本文在表達方式上有一顯著特點,即“敘述和抒情相結合”。請指出第五段在結構上與前面1、2、3、4段的關系: 明確: 如“預習提示”所指出,這具體體現在第13自然段側重記敘曲折艱難的經歷,第4自然段則偏重于對這種經歷的慨嘆,前者是后者的必要鋪墊,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礎上的自然流露與抒發。例如,第2自然有“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第4自然段則有“詆大酋當死”;再如,第3自然段有“至京口,
23、得間奔真州”,第4自然段則有“去京口幾自剄死。”讓學生理解了上述關系之后,然后引導學生理解本段的層次結構 本段的層次結構。 明確:第5自然段,以抒情為主,表明愛國、憂國的心志。又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嗚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幾矣!”此句引出“及于死”的危難,總起下文。 第二層,“詆大酋當死;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共用17個排比句。情感真摯,氣勢磅礴,再現了文天祥此次北行歷經的磨難。 第三層,“嗚呼!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把思想感情向前推進,進一步抒發了出生入死而國事難為的傷痛。 本段中間連用多少個“死”字,這樣寫是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確: 南宋愛國政治家、民族英雄文天祥的
24、指南錄后序,以自述抒懷的形式,歷數作者自己出使北營被扣及伺機脫逃九死一生的艱險歷程。文章氣宇軒昂,慷慨悲歌,尤其是一連串地集中運用“死”字句,氣斷聲吞,扣人弦心,愛國之志,充滿字里行間,舍生取義的崇高品格躍然紙上。這里,為論述的方便,先將有關文字抄錄并編號注明“死”字次序如下: 嗚呼!予之及于死(1)者不知其幾矣!詆大酋當死(2);罵逆賊當死(3);與貴酋處二十日,爭曲直,屢當死(4);去京口,挾匕首以備不測,幾自到死(5);經北艦十余里,為巡船所物色,幾從魚腹死(6);真州逐之城門外,幾彷徨死(7);如揚州,過瓜洲揚子橋,竟使遇哨,無不死(8);揚州城下,進退不由,殆例送死(9);坐桂公塘土
25、圍中,騎數千過其門,幾落賊手死(10);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11);夜趨高郵,迷失道,幾陷死(12);質明,避哨竹林中,邏者數十騎,幾無所逃死(13);至高郵,制府檄下,幾以捕系死(14);行城子河,出入亂尸中,舟與哨相后先,幾邂逅死(15);至海陵,如高沙,常恐無辜死(16);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與寇往來其間,無日而非可死(17);至通州,幾以不納死(18);以小舟涉鯨波,出無可奈何,而死(19)固付之度外矣!嗚呼!死(20)生,晝夜事也,死(21)而死(22)矣;而境界危惡,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凡“死”字共二十二處。這些“死”字,各司其職,各盡其能,既準確
26、鮮明,又形象生動,可謂妙語紛呈,出神入化! 從這段文字的結構來分析,“死”為總述“死”的境地及危險性,提領下文。“死”至“死”(19)共十八個“死”字的作用。這十八個“死”字句,以并列排比形式出現,每句均以分號隔開。“死”(20)至(22)三個“死”字歸納以上十八種“死”的可能性,表明作者對“死”的看法和態度,“死而死矣”,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充分顯示其以“死”報國的宏偉決心和凜然正氣。 從“死”的詞性劃分,作名詞的“死”有、(12)、(19)、(20)、(21),共六個,或作主語,或作賓語;作動詞的“死”有、(10)、(11)、(13)、(14)、(15)、(16)、(17)、(18)、(2
27、2),共十六個。 從“死”的危險劃分,有的來敵方(元營),如、(10)、(13)、(15)等,用以揭露元軍的兇狠和殘暴;有的來自內部(南宋),如、(11)、(14)、(18)等,用以披露南宋的混亂和腐敗;有的來自環境的險惡,如(12)、(16)、(17)、(19)、等,用以透露社會的動蕩和不安。 從“死”的方式劃分,主動(自殺)的“死”僅有、三個,表明作者自己的赤膽忠心;被動(他殺)的“死”有其余十四個(即所有來自敵方和南宋的“死”的威脅),顯示文天祥的高風亮節。 誦讀練習。 基本方式是齊誦、自由練習誦讀、誦讀的檢查。以下是指導誦讀的要點: 可以分層練習,難背誦的地方(主要是上表中三項,即由揚
28、州經高郵至通州這一段經歷)要反復進行練習。 要提示學生,18個排比句中包含著敘事成分,作為前兩段概括敘事的補充,但它們的基調是抒情,抒發了作者為國捐軀、萬死不辭的情懷,讀時要表現出這種基調來。 為了有效地表現出這種基調,首先要突出各句中的重音,如“詆”“罵”“爭”“備不測”“物色”“仿徨”等等;其次要注意停頓,每個分號處都應有較長的停頓。 要細心品味兩上“嗚呼”和三個“矣”所表現的語氣是有區別的。 第一個“嗚呼”表達了已將生死置于度外的感情; 第二個“嗚呼”表達了山河破碎、國事難為的傷痛; 第一個“矣”處于統領句末,有提示下文的作用,宜重讀; 第二“矣”處于前一層結句之末,有總結上文的作用,宜
29、輕讀; 第三個“矣”,處在文意轉折(“而境界危惡”)之前,宜急收。 小結段意:以抒情為主,表明愛國、憂國心志。 至此,要求學生當堂熟讀、背誦本段,使他們受到作者高潔情操的強烈感染。為強化記憶,可先將課文結合北行路線、脫險行程圖例來理解記憶,也可將課文化整為零分塊識記,如前三個“當死”、三個“幾死”可為一塊,后十二“死”又可分為三塊。先個人讀,再分組讀,后全班讀。 以上第14自然段是全文的第一部分,第4自然段是全文抒發感慨、表達心志的高潮,是前一部分的深化和后一部分的提引 三、強化練習: .1、注音并解釋詞語: 間 至京口,得間(音jin義空隙)奔真州 間(音jin義間或與接近)以詩記所遭 道芷
30、陽間(音jin義走小路)行 中間(音jin義介入,夾雜)力拉崩倒之聲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音jin義一會兒) 又間(音jin義秘密地)令吳廣至次所旁叢林中 于亂石間(音jin義中間)擇其一二扣之 2、與“予之及死者”的“者”用法不同的是:D A、北邀當國者相見 B、無留北者 C、使來者讀之 D、以上三項都不是。 3、與“幾無所救死”的“所”用法不同的是:D A、莫知計所出B、夜則以兵圍所寓舍 C、間以詩記所遭D、為巡船所物色 四、點擊高考: 續寫句子,使整段文字銜接順暢 掀開中國歷史的重重帷幕,一個個發人深省的事例浮出了歲月的煙塵,清晰地昭示著后人,假如當初商紂王能聽從比干的良言,又何至于落
31、得個國破人亡的下場?假如?話又說回來,如果當初秦孝公不聽取商鞅之諫而變法,又哪能稱雄于六國?如果?綜上所論,不難看出。 提示:吳王夫差-伍子胥蔡桓公-扁鵲楚懷王-屈原 魯莊公-曹劌齊威王-鄒忌唐太宗-魏征 答案: 1、(假如)當初楚懷王能聽取屈原的意見,又何至落得個客氣他鄉的下場? 2、(如果)當初魯莊公不聽取曹劌的建議,又哪能取得長勺之戰的勝利? 3、是否能采納正確的意見,是成敗得失的關鍵。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 第三課時: 學習內容:課文第六、七、八三段。 一、妙語珍藏: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我送走了那個可棄可恨的昏君,零丁洋
32、未過,我就被元兵的羅網網住。 我回頭看那無止境的路,從臨安到嶺南,這一路我的確奔過來的。我的人生又何其相似。當年,我心懷抗元大志,跨上戰馬,馳騁沙場。我在奔向戰場,也是在奔向我人生的另一處歸鴻:大丈夫志在軍營。 可是臨安府,容得了一代糊涂君王,容得了一群窩囊庸臣,卻容不了一顆誓死效忠的赤誠之心!所以,我深深明白,我只能永遠奔跑,哪怕只殺一個元兵,收復一寸疆土。荊棘算得了什么,刀光劍影又有何畏懼。 今夜,我卻被困在暗牢,也許永遠不能跨上我心愛的坐騎,去馳騁邊疆,馳騁信念,馳騁人生了。簫聲吹得人哀怨,但哀怨從來不屬于偉丈夫,士可殺不可辱。鐵骨錚錚的文天祥怎能跪著生! 燕山月靜靜灑下,秋菊無聲無息地
33、盛開,塑一座圣潔的雕像。 奔跑讓我遍體鱗傷,拋頭灑血,奔跑又讓我在心靈上完成了一次永恒的跨躍意志,應該在殘酷和無情中超強。 生命是一江春水,抒寫了熱情和奔放,教人在激情中意氣風發; 生命是一瀉瀑布,宣誓了堅貞和不屈,教人在挫折中不懈要求。 勇敢在人生路上奔跑,勇敢在心靈上跨躍 二、學習第六、八段 (一)對照課文注釋自學自讀自譯第六、八段。 1、注意下列重點字詞語句: 重點字詞: A、予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 B、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名曰指南錄。 C、是年夏五,改元景炎。 重點語句解析: 將藏之于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 我將把這詩稿收藏在家中,使后來的人讀了它,為我的志向而悲嘆。 2、學生
34、舉疑問難。教師釋疑解難。 4、指名通譯,教師點評。 5、點評,總結: 要求用課文原句回答并解說。 (1)提問:詩集的由來是怎樣的? 明確:文天祥“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廢,”(在患難當中,有時用詩來記錄所遭遇的事情,現在保存著那些稿本不忍心丟掉)。 (2)提問:結集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目的是“將藏之于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打算把它藏在家里,使后世人閱讀它,同情我的志向啊。文天祥的志向是什么?中興復國。) (3)提問:為什么要以指南錄命名? 明確:取詩集中揚子江一詩“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表達了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歸的一片忠貞愛國之情。 小結第二部分6
35、、8段段意:第六段:說明詩篇的寫作情況和結集的目的。 第八段:交代寫作的時間和詩集的命名。 三、學習第七段 1、對照課文注釋自學自讀自譯第七段。 注意下列重點字詞語句: 重點字詞:(幸、何為、僇、遺體、行、殆、責、無以、義、賴、修、雪、九廟、所謂、向、委、愧怍、微、誠、正丘首) 重點語句解析: A、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為? 明確:(參考譯文)我能死里逃生算是幸運了,可幸運地活下來要干什么呢? B、生無以救國,死猶為厲鬼以擊賊,義也 明確:(參考譯文)人活著不能拯救國難,死后還要變成惡鬼去殺賊,這就是義 C、嗟夫!若予者,將無往而不得死所矣。 明確:(參考譯文)唉!像我這樣的人,將是無處不是
36、可以死的地方了。 D、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雖浩然無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親,君親其謂予何? 明確:(參考譯文)以前,假使我喪身在荒野里,我雖然正大光明問心無愧,但也不能掩飾自己對國君、對父母的過錯,國君和父母會怎么講我呢? 2、學生舉疑問難。教師釋疑解難。 3、指名通譯,教師點評。 4、點評,總結: 第七段正面闡述自己的報國心愿。這段議論體現了在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文天祥作為正直士人的代表所能體現的最高思想境界。這段議論是在前文敘事的基礎上展開的,慷慨激昂,一氣呵成。 四、全文總結: 1、全文的中心思想是:作者通過自身的艱險經歷表達了以身許國的決心和奔走報國的意志,抒發了自己在九死一生的
37、情況下的愛國情懷。 文天祥的英雄壯舉與歷史上一切愛國志士一樣,他們的報國行為是非常感人的。他們在強敵面前威武不屈,表現了高度的民族氣節,實在可歌可泣。 文天祥北行之舉對敵方的實力估計是不足的,他企圖以言辭說服敵人退兵是極不切實際的幻想。他的愛國思想的實質是對于南宋朝廷的忠心,具有歷史的局限性。 2寫作特點:.本文記敘,抒情,議論很完美地結合。 表現在: 在記敘的基礎上抒情。例如第2段,寫被驅北上時,指出“予分當引決,然而隱忍以行。昔人云:將以有為也。”這里包含著克制內心無限痛苦的強烈感情。這是在記敘基礎上的抒情,而抒情中又帶有議論成分。 在敘事的前后,用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詞句直接抒情。例如第4段
38、關于生與死的問題,文中用大段抒情與描寫相結合的文字表達心境。 有時將感情融入敘事。如第3段,既寫出了當時由中興有望到無可投奔的處境,又反映出作者由興奮而悲憤的急劇變化的感情。 四、強化練習: 1、詞性活用 A.名詞作狀語 北雖貌敬(貌:表面上) 予分當引決(分:按名份) 草行露宿(草:在荒野里。露:在露天下。) 日與北騎相出沒(日:每天) B.名詞作動詞 道海安、如皋(道:取道) 則直前詬虜帥失信(前:走上前) 2、一詞多義 間 A名詞jin 扁鵲立有間(一會兒扁鵲見蔡桓公) 出沒于長淮間(之間) B動詞jin 中間崩倒之聲(夾雜口技)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參與曹劌論戰) C量詞jin 安得
39、廣夏千萬間(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D副詞jin 間以詩記所遭(間或,有時) 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悄悄地,秘密地陳涉世家) 如 A動詞 如揚州,過瓜洲揚子橋(往去,到去) 勞苦功高如此(像鴻門宴) 固不如也(比得上鴻門宴) 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唯恐,就怕鴻門宴) B介詞 絕無有者,則治之如所言(按照獄中雜記) 其如土石何(“如何?”固定句式,“把怎么樣”愚公移山) 3、古今異義 窮餓無聊,追購又急(古:沒有依托。今:單調,沒有價值。) 以至于永嘉(古:到達。今:表示退一步的副詞。) 初至北營,抗辭慷慨(古:十分激烈。今:大方。) 為巡船所物色(古:搜尋。今:尋找需要的人才或東西。) 幾
40、彷徨死(古:走投無路。今:猶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去好。) 4、句式解析:“為”與“所”相呼應,表示被動 為巡船所物色 為巡徼所陵迫死 五、點擊高考: 文天祥友人鄧剡作念奴嬌驛中別友人: 水天空闊,恨東風,不借世間英物。蜀鳥吳花殘照里,忍見荒城頹壁。銅雀春情,金人秋淚,此恨憑誰雪!堂堂劍氣,斗牛空認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萬里,屬扁舟齊發。正為鷗盟留醉眼,細看濤生云滅。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沖冠發。伴人無寐,秦淮應是孤月。 詞中頌揚文天祥南歸路程戰勝種種危惡的句子是: 詞中借以抒寫破國之恨的典故有() A借東風B銅雀春情C金人秋淚D回旗走懿 “睨柱吞嬴”典出,文天祥在這里借指的是() A詆大酋
41、伯顏失信B罵逆賊呂師孟叔侄C與貴酋爭曲直D賈家莊受凌迫 答案: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萬里,屬扁舟齊發。 B、C(“銅雀春情”:杜牧赤壁:“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言周瑜如不能得到東風的幫助,就不能戰勝曹操,二喬(孫策妻大喬與周瑜妻小喬)可能做了俘虜,被曹操關在自造的銅雀臺里。這里是指后妃被金人俘去。“金人秋淚”:“金人”就是銅人。魏明帝時,要把漢建章宮前的銅人搬到洛陽去,才拆下來,銅人眼中就流下淚來。后來以此代表亡國之痛。“回旗走懿”言作者自誓死后也要抗金)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A 六、含英咀華: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
42、和吐明庭;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 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薄,凜然萬古存。 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 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 -文天祥正氣歌節選。 注釋 賦,賦予。流形,各種形體,指下面所說的宇宙間的一切。開篇二句總引全詩。 此二句化用孟子公孫丑上中句。孟子曾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 皇路,指國運。明庭,圣明的王庭。此二句意謂當太平時
43、代,這浩然之氣就很和平地吐露出來,在朝廷上發揮其作用。 丹青,畫像,這里是泛指為后人所紀念。垂丹青,意謂其人雖死猶生,名留后世。以下十六句,引經據典,數說歷史上具浩然正氣之人杰。 典出左傳襄公二十五年:齊大夫崔杼殺齊莊公后,“太史書曰崔杼弒其君。崔子殺之。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南史氏聞太史盡死,執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 典出左傳宣公二年:趙穿殺晉靈公,時晉國執政大臣趙盾逃亡在外,未出國境,聞訊而返。“太史(董狐)書曰:趙盾弒其君。以示于朝。宣子(趙盾)曰:不然!對曰:子為正卿,亡不越境,返不討賊,非子而誰?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 典出史記留侯世家:張良先世為韓國人,秦滅韓,張良破家財為韓報仇,得力士,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萬畝荒地承包合同經典版
- 銷售員勞動合同正規范本
- 軟件定制居間合同
- 幼兒表演性舞蹈編創理論
- 小學人美版15.面具教案設計
- 棕色卡通風中小學生遵守班級公約
- 國內給據郵件全名址信息錄入操作規范培訓課件
- 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 2.4 和復習 課時練
- 人力資源培訓委托合同模板
- 2025租房合同范本:公寓租賃合同樣本
- 福建省普通高中畢業生綜合素質評價報告
- 五年級《歐洲民間故事》知識考試題庫(含答案)
- 廢品入庫單模板
- PFMEA的嚴重度SOD的評分和優先級別
- INVOICE-商業發票樣本格式
- 圓周率1000000位 完整版
- DB33-1036-2021《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
- 巖芯鑒定手冊
- 快速排序算法高校試講PPT
- 甘肅歷史與甘肅文化
- 工程勘察設計收費標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