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教版必修ⅱ1.1發達的古代農業 課時訓練_第1頁
歷史人教版必修ⅱ1.1發達的古代農業 課時訓練_第2頁
歷史人教版必修ⅱ1.1發達的古代農業 課時訓練_第3頁
歷史人教版必修ⅱ1.1發達的古代農業 課時訓練_第4頁
歷史人教版必修ⅱ1.1發達的古代農業 課時訓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1發達的古代農業 課時訓練(人教版必修2)一、選擇題1(山東師大附中2012屆高三第二次測試,11)在我國古代,“社稷”是國家的代稱。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關于國家的這種理解,主要反映了我國古代()A非常重視祭祀 B以農業為立國之本C農業與土地的關系 D小農經濟的特點解析:本題考查對古代中國農業經濟地位的理解。土地和五谷的代表被上升到國家象征的高度,主要反映出當時以農業為立國之本的社會現實,所以選B。A項講的重視祭祀,與題意不符,排除A;C項講的是農業與土地的關系,而題目強調的是農業與土地的重要性,與材料反映的內容不符,故C項錯誤。D項講的是小農經濟的男耕女織等特點

2、,與題意不符,故D項錯誤。答案:B2(北京市西城區示范校2012屆高三期中,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領域出現了重要變革,其表現之一是()A青銅農具的使用和推廣B出現新型灌溉工具翻車C代田法用力少而得谷多D農用動力的革命性變化解析:本題考查我國古代鐵犁牛耕的出現和推廣。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已經開始使用,青銅農具主要在商朝和西周時期使用,A項錯誤;翻車出現于曹魏時期,B項錯誤;代田法指在同一地塊上作物種植的田垅隔年代換,在漢代出現,C項錯誤。本題正確的是D項,牛耕的出現是農業技術史上農用動力的一次革命。答案:D3(山東省冠縣2012屆高三第二次考試,17)戰國時期的莊子曾說:“日出而作,日入而

3、息,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這話()反映了小農經濟下人們的生活狀態展現了自給自足,生活富裕的畫面體現出一切隨順自然的境界表達了人們對社會安定的期盼A BC D解析:解答本題可用排除法,小農經濟自身忙忙碌碌不能反映出生活富裕的畫面,據此排除帶的選項,故正確答案為D。答案:D4(山東省煙臺市2012屆高三期中,7)圖1到圖2的變化,反映我國古代農業生產中() A鐵犁牛耕的出現 B耕犁技術的成熟C精耕細作的開始 D單位畝產量提高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從圖片材料中提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圖1漢代耕作畫像石中出現的是“二牛一人”的犁耕法,圖2是唐代的曲轅犁。曲轅犁的出現標志著傳統步犁的基本定型,縱觀兩

4、幅圖的變化可以看出耕犁技術在變化中成熟,故選B項。鐵犁牛耕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時就已出現,故A項錯;伴隨著小農經濟的出現精耕細作就已經開始了,故C項錯;單位畝產量提高在圖中無從體現,故D項錯。答案:B5(廣東臺山一中2012屆高三上期期中,20)耒耜經記載:“轅有越,加箭,可弛張焉。所以進退,曰評。進之則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則箭上,入土也淺。江東之田器盡于是。”這一農具出現于()A春秋戰國 B西漢C東漢 D隋唐解析:本題旨在考查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工具的演變。從史料所敘述的這種犁的結構特點來看,當是唐代出現的曲轅犁。答案:D6(北京市西城區普通校2012屆高三期中,17)下列農具或生產方式,最早出現在

5、隋唐時期的是() 解析:A項是西漢的二牛一人抬杠式,B項鐵插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C項翻車出現在三國時期;D項筒車最早出現在唐朝的江東。答案:D7(山東省泰安市2012屆高三期中,2)宋人朱彧的萍洲可談記載,張乖崖任崇陽縣令時,“嘗逢村氓市菜一束出郭門。問之,則近郊農家。乖崖笞之四十,曰:爾有地而市菜,惰農也。崇陽民聞之相尚力田。”材料從本質上是為了()A維護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B避免農業勞動力的流失C禁止農民從事商業活動D引導農民提高耕作技術解析:從材料“爾有地而市菜,惰農也”可以看出實際上是重農抑商的一種表現,而重農抑商政策的本質實際上是維護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進而維護封建統治。故選A。答案:

6、A8(山東省東營市2012屆高三10月評估,14)精耕細作是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主要模式。推動這一模式形成和發展的原因不包括()A耕作工具不斷改進 B生產組織的小型化C水利設施逐漸完善 D土地兼并日趨加劇解析:題干考查精耕細作模式形成和發展的原因,而D項土地兼并日趨加劇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確立后的影響。故選D項。答案:D9(浙江省臺州中學2012屆高三第一次統練,22)諺語是民眾智慧和經驗的總結。下列諺語能夠反映我國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特點的是()A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B黃牛過河各顧各C苗兒出得齊,豐收不用提D小滿芝麻芒種谷解析:本題回答需要注意小農經濟“自給自足”這一關鍵信息點。分析各選項可以理解到

7、,只有B項“黃牛過河各顧各”反映自給自足的特點。A項主要反映施肥對農業豐收的作用;C項說明秧苗生長良好可望帶來豐收;D項是農業生產活動與天氣氣候條件關系的概括,A、C、D三項都沒有反映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的特點。答案:B10(天津市和平區2011屆高三第二次模擬,3)下列關于我國古代土地制度的說法, 正確的是()A夏商周時期, 土地歸諸侯所有B均田制開始實行于我國北方地區C明清時期, 土地不可以買賣D封建土地所有制延續了三千多年解析:本題考查古代中國的土地制度。A項中不包括夏朝,C項中明清時期土地是可以買賣的,公元前594年魯國的初稅畝承認私有土地合法化的開始至新中國沒有三千多年。答案:B11(山

8、東省濱州市2012屆高三期中,19)董仲舒指出,當時社會“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此后,歷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無法根本解決這一痼疾。其原因是()A實行重農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夠B土地私有,并允許買賣的制度C地主、高利貸者對農民的盤剝D封建王朝統治嚴酷、橫征暴斂解析:本題考查古代中國經濟制度。要通過題中現象分析背后的實質,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實質是土地私有。答案:B12(山東師大附中2012屆高三第二次測試,12)耕織圖·耕圖為南宋作品,為歷代帝王推崇和嘉許。清康熙帝命畫家重新繪制了該作品(右圖),也真實地反映了清代生產方式。該作品反映出清代()A出現一牛一人的耕作技術

9、B經濟重心實現了南移C租佃關系日益普遍化D農耕技術沒有突破性發展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對中國古代不同時期小農經濟發展表現的理解。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耕織圖·耕圖反映的是男耕女織的生產特點,與前朝沒有實質性突破,所以應選擇D。答案:D二、非選擇題13(山西太原市2011屆高三調研,3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春秋時期的鐵鋤(1953年于湖南長沙子彈庫出土)管仲對(齊桓公)曰:“美金(銅)以鑄劍戟,試諸狗馬;惡金(鐵)以鑄鋤斤,試諸壤土。”國語·齊語在我國,鐵器的出現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當時的鐵是自然隕鐵,而不是人工冶鐵。我國最早的人工冶鐵制品,出現

10、在兩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戰國之際,鐵器已經有了斧、錛、鑿各種刀具,中國社會歷史進入到鐵器時代。中國社會科學院白云翔材料二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開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術也隨之出現,并首先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實行起來,秦漢以來,隨著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鏵是全鐵外,還創造了犁壁,從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國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貢獻,這就是曲轅犁(又稱江東犁)的出現。它操作起來較為靈活方便,因而特別適于土質粘重、田塊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這對江南地區農耕經濟的發展起了不小的作用。陳文華農具發展史材料三明清時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過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時期先進生產力的江

11、東犁,到明清時已被鐵搭(注:狀如釘耙,用于刨土。)所取代。這倒不是因為鐵搭有如何的先進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鐵搭用人,而江東犁用牛。天工開物·乃粒·稻工記載:“吳郡力田者,以鋤代耜,不蓄牛力。會計牛值與水草之資,竊盜死病之變,不若人力之便。” 太湖地區農業史(1)材料一中三則材料是圍繞什么主題選取的?能證明這一主題的最有價值的材料是哪一個?你的理由是什么?(2)據材料二,概括春秋戰國至唐朝時期耕作技術發展的特點。其影響如何?(3)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指出明清時期江南耕作技術發生了什么變化?其原因有哪些?解析:第(1)問考查的是對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發展的理解。根據材料提供的信息和

12、所學史實可以概括為主題: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最有價值:長沙出土的鐵鋤。理由:第一手材料(或實物史料)。第(2)問考查的是對春秋戰國至唐朝時期耕作技術發展的特點及影響的理解。根據材料二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可以概括為特點:耕作技術不斷革新;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廣。影響:促進精耕細作生產模式的產生;推動經濟重心南移;促進農耕文明的繁榮。第(3)問考查的是對明清時期江南耕作技術發生的變化及其原因的理解。根據材料三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可以概括為變化:牛耕大量退出;江東犁被鐵搭取代。原因:人口增長快;人地矛盾突出(勞動力過剩);養牛成本較高。答案:(1)主題: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最有價值:長沙出土的

13、鐵鋤。理由:第一手材料(或實物史料)(2)特點:耕作技術不斷革新;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廣。影響:促進精耕細作生產模式的產生;推動經濟重心南移;促進農耕文明的繁榮。(3)變化:牛耕大量退出;江東犁被鐵搭取代。原因:人口增長快;人地矛盾突出(勞動力過剩);養牛成本較高。14(山東省聊城市2011屆高三期中,43)中國古代以先進的農業文明聞名于世。農耕作為最基本的經濟形式,支撐著中國古代的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根據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農夫早出暮入,耕稼樹藝,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婦人夙興夜寐,紡績織纴,多治麻絲葛捆布縿,此其分事也。墨子·非樂上材料三徐州古豐縣,有村曰朱陳。去縣百余里,桑

14、麻青氛氳。機梭聲札札,牛驢走紜紜。女汲澗中水,男采山上薪。縣遠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財不行商,有丁不入軍。家家守村業,頭白不出門。生為村之民,死為村之塵。白居易朱陳村材料四由于生產技術和社會組織方式發生了重大變革,而使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及相關的文化價值體系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即為文明轉型。例如一萬年前,在人口和資源的壓力下,人類從漁獵采集文明向游牧、農耕文明轉型,標志性的技術突破是青銅器和鐵器的出現。幾百年前,歐洲農耕文明的發展也面臨著人口與資源的激烈矛盾。后來,西方文明出現新的轉型,開始了文藝復興,發明了蒸汽機,并因此牽動了工業革命,展開了一場人類對自然更大的征服運動。工業文明開采挖掘出地

15、底深處的幾百種礦產資源,將其轉化為人類可支配使用的財富,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業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體。請回答:(1)材料一兩幅圖片反映了中國古代農業生產方式有什么變化?這種變化最早始于何時?(2)材料二、三反映了我國古代的生產方式具有怎樣的特點?(3)根據材料四,人類經歷了怎樣的由低級文明向高級文明的演進過程?影響文明轉型的最主要的兩大因素是什么?(4)根據材料,分析歸納工業文明的形成具有怎樣顯著的特點?解析:第(1)問中,實際問的是生產方式怎樣變化了,即從木石工具向鐵犁和牛耕變化,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第(2)問中,材料二、三反映了我國古代生產方式毫無疑問就是種植業。這就是小農經濟,其特點結合所學回答即可,主要有家庭單位;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等。第(3)問中,根據材料我們可以歸納出人類文明由低級向高級過渡是從漁獵采集文明到農耕文明再到工業文明;影響的兩大因素是生產技術和社會組織方式,因為生產力是最根本的推動力,而決定生產力水平的是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