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赤壁之戰》學案 魯人版必修1_第1頁
高中語文《赤壁之戰》學案 魯人版必修1_第2頁
高中語文《赤壁之戰》學案 魯人版必修1_第3頁
高中語文《赤壁之戰》學案 魯人版必修1_第4頁
高中語文《赤壁之戰》學案 魯人版必修1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赤壁之戰學案導學學習目標1、重點掌握“方”、“卒”、“將”、“數”等詞的意義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實”、“可以”、“初一”等古今詞義的區別,整理“于”“乃”等文言虛詞的用法。2、認識孫權的形象他的正確決策是孫劉聯盟在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的決定性因素。3、認識魯肅、周瑜、諸葛亮在這次戰爭中的作用。4、了解史料剪裁從屬于作者歷史觀的道理。學習難點、重點 (一)常用文言詞。(二)容易誤解的語言現象二字相連卻并非雙音詞。(三)孫權的性格、特點。學習時間:一課時學習過程一、了解介紹時代背景和作者簡介東漢末年,朝政紊亂,宦官和外戚斗爭激烈,人民痛苦加深,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農民起義黃巾

2、軍起義。各地軍閥乘勢而起,擴大自己的軍事實力,爭奪地盤,形成大分裂的局面。司馬光(公元1019 1086)北宋杰出的史學家和散文家,字君實,陜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運城安邑鎮東北)人,世稱涑水先生。自幼嗜學,尤喜左氏春秋;及長,學識更為淵博。司馬光治學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編撰資治通鑒(共費時19年,自10661084)。他在進資治通鑒表中說:“日力不足,繼之以夜”,“精力盡于此書”。資治通鑒是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史,共294卷,上起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趙匡胤滅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1362年。對于重大的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與各方面的關連都交代得清清

3、楚楚,使讀者對史實的發展能夠一目了然。資治通鑒取材極為廣泛,取材于“正史”、“雜史”、文集、筆記等有關著作,先由“當代通儒劉攽、劉恕、范祖禹等分段撰寫,再經司馬光刪削潤色總其成。書由神宗賜名并做序。作者及年代 體裁 地位 特點 左傳 左丘明(春秋) 編年體 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完整的編年體史書 國語 (春秋) 國別史 我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 戰國策 劉向編訂(西漢) 國別史 我國戰國時代史料匯編 史記 司馬遷(西漢) 紀傳體 漢書 班固(東漢) 紀傳體 后漢書 范曄(南北朝) 紀傳體 資治通鑒 司馬光(宋) 編年體 人物 生卒年份 大戰時的年齡 曹操 155-220 54 劉備 161-222 4

4、8 孫權 181-251 28 諸葛亮 181-234 28 周瑜 175-210 34 魯肅 172-217 37 二、檢查預習作業。劃分第一部分層次。第一層(1、2段):在曹操大軍壓境的情況下,魯肅、諸葛亮策動孫劉聯盟。魯肅向孫權獻策并勸說劉備聯吳抗曹(第1段);諸葛亮使吳,勸說孫權聯劉抗曹(第2段)。第二層(3、4、5段):孫權接受周瑜、魯肅的主張,決心抗曹,計劃出兵。東吳內部“和”“戰”兩派意見分歧,魯肅再次說服孫權,堅定抗曹決心(第3段);孫權召回周瑜,周瑜分析敵我力量對比,促使孫權決策抗曹(第4段);周瑜進一步分析曹操兵力,促使孫權出兵與劉備并力抗曹(第5段)。三、積累掌握(一)常

5、用文言詞。次:臨時駐扎。例:引次江北。次序。例:余船以次俱進。當:抵擋。例: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應當。例:當橫行天下。會。例:操當以肅還付鄉黨。方:方法、計謀。例:助畫方略。將要。例:方與將軍會獵于吳。剛。例:操軍方連船艦。方面、地區。例:挾天子以征四方。古代計算面積用語,正方形(各邊長度相等)。例:地方數千里。計:出計、謀劃。例:今為君計。計謀。例:備用肅計。將:將領。例:命猛將統兵數萬。統帥、帶領。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將要。例:將順江東下。扶持。例:出郭相扶將。助詞,無義。例:宮使驅將惜不得。蹶:跌倒。例:一蹶不振。使受挫。例:必蹶上將軍。立:站立。例:操軍吏士皆出營立觀。使

6、成。例:足以立事。即、立即。例:公子立自責,似無所容者。乃:是。例: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于是。例:乃罷會。才。例:騎乃得過。乃至。例:蒙沖斗艦乃以千數。夷:削平。例:今操芟夷大難。平坦。例:夫夷以近,則游者眾。古代我國少數民族名。例:西和諸戎,南撫夷越。走:快跑、逃跑。例: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使逃、驅趕。例:可燒而走也。卒:士兵。例:以疲病之卒御孤疑之眾。死。例:魯肅聞劉表卒。終于。例: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二)容易誤解的語言現象二字相連卻并非雙音詞。地方(土地縱橫各)例地方數千里。妻子(妻和兒女)例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北面(面向北)例北面而事之。交通(相交而后通達)例阡陌交通。無論

7、(不要說)例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于是(在這件事上)例吾祖死于是。(三)本文突出了孫權什么性格、特點?在曹操大軍壓境的時候,孫權不甘心受制于人,堅持采取對抗的方針,表現了他的英雄性格。但又持謹慎態度:對劉備,在了解他的兵力后,才和他結成聯盟;對臣下,允許他們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即便是主張迎降,也不加以責罰。而在充分比較了敵我雙方的優勢劣勢,作了最后決斷之后,則堅決制止迎降的言論。他的深思熟慮和堅決果斷的作風,使他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成為赤壁之戰中的關鍵人物。四、理解課文內容1、魯肅為什么要去荊州?是不是為了吊唁劉表?孫權為什么同意他去?魯肅的戰略目標是什么?用什么策略達到他的目標?他的近期目標

8、是什么?2、魯肅的“說辭”有什么特點?劉備為什么采納了魯肅的建議?劉備欲投吳巨,是不是他的真實意圖?魯肅是怎樣取得劉備信任的?3、諸葛亮第一段話“海內大亂禍至無日矣”的要害是什么?(勸孫降曹)先指出孫、劉與曹操“共爭天下”暗含什么意思?為什么要夸大敘述曹操的威力?怎樣表示求援之意?哪一句話擊中孫權的要害?答孫權“何不遂事之”一問,妙在哪里?4、曹操這封戰書的意圖是什么?5、試歸納張昭等人主張迎降的理由。6、魯肅所說的“大事”是指什么說的?孫權既然同意他的意見,為什么不作決斷?“魯肅獨不言”說明了什么問題?他的話為什么立即得到孫權的贊同?孫權的那番話說明了什么問題?7、過渡問:“肅勸權召瑜還”的

9、目的是什么?8、周瑜的觀點跟投降派是針鋒相對的,他指出孫權方面有哪些優勢?他的觀點跟諸葛亮、魯肅在大體上是一致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可就周瑜的用語“橫行天下”“除殘去穢”“操自送死”“將軍禽操,宜在今日”等提出問題,進行比較。9、周瑜為什么夜見孫權?周瑜這段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10、孫權說的“獨卿與子敬與孤同耳”反映了什么問題?哪些話反映了東吳的弱點? “卿能辦之者誠決孤當與孟德決之”這段話反映了孫權當時是怎樣的心態?統觀孫權說的這些話,他的目的是什么? 11、領導人事安排(即“遂以周瑜、程普為左右督助畫方略”這句話),行文豈不更加簡練?為什么要加上周瑜和孫權這一番對話? 1

10、2、第6、7段寫了什么?13、這兩段話內容的重點是什么?次重點是什么?略寫的是什么?“進,與操遇于赤壁”寫了什么?“初一交戰瑜等在南岸”交待了什么?“操乃留征南將軍曹仁引軍北還”交待了什么?14、在赤壁之戰中,像黃蓋這樣的部將當以數十乃至上百計,為什么作者只提黃蓋一人?。15、說說下面各句話有什么含義。答案1、魯肅的戰略目標是奪取荊州,作為孫權帝業的根基(要注意他反復提到“帝王之資”“大事”“天下可定”等語)。他有兩種策略:如荊州內部穩定,則“與結盟好”;否則用另外的方式奪取或留待將來奪取。他認為當前最危險的敵人是曹操。孫權也想成就帝業,所以同意魯肅的策略方針。2、魯肅勸劉備“自結于東”是為了

11、對付當前的大敵曹操,符合他的戰略策略思想;劉備的“投吳巨”之說純系遁辭,他當時唯一可依靠的力量只有孫權;魯肅與諸葛亮“共定交”,表現了他的誠意。3、強調“共爭天下”,君臣之分未定;針對孫“內懷猶豫之計”,以“北面事之”相激;以田橫“守義不辱”、劉備“不為之下”為孫樹立對抗的榜樣。4、(威嚇孫權:“奉辭伐罪”表示師出有名;“旌麾南指,劉琮束手”說明所向披靡;“水軍八十萬”宣揚實力。)5、(政治因素曹操“挾天子以征四方”,拒之不順;地理因素操占荊州,與吳共有長江之險;軍事因素實力相差懸殊。)從這里看出什么問題來?(曹操的戰書起了作用;東吳內部意見分歧。)6、魯肅在關鍵時刻向孫權陳說迎降唯獨對他不利

12、,希望他“早定大計”;孫權主戰,但對內部意見分歧持慎重態度。7、(增強主戰派的力量。)“拔刀斫前奏案”意味著什么?(孫權作最后決斷。)8、孫權的優勢:政治上為漢家除殘去穢;地理上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軍事上兵精足用,英雄樂業。曹操的劣勢:有后患,不習水戰,天時不利,軍糧不足,士兵不服水土。9、周瑜為什么夜見孫權?(孫權雖作最后決斷,但信心不足,周瑜深知這一點。)周瑜這段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雙方兵力對比和能以少勝多的道理,揭露曹操的虛聲恫嚇和不可克服的弱點。) 10、孫權說的“獨卿與子敬與孤同耳”反映了什么問題?(主張迎降的人很多。)哪些話反映了東吳的弱點?(五萬兵難卒合,已選三萬人,說明兵力

13、不足。)“卿能辦之者誠決孤當與孟德決之”這段話反映了孫權當時是怎樣的心態?(對勝利還沒有絕對的把握,但有決一死戰的決心。)統觀孫權說的這些話,他的目的是什么?(跟周瑜推心置腹,對周瑜表示絕對信任,這就為周瑜在指揮作戰中發揮最大的才智創造了條件。)11、領導人事安排(即“遂以周瑜、程普為左右督助畫方略”這句話),行文豈不更加簡練?為什么要加上周瑜和孫權這一番對話?(表現周瑜的精明以及孫權和周瑜之間的親密關系這也是東吳獲勝的一個重要原因。)12、第6、7段寫了什么?作者寫這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戰,僅用三百余字,讀后仍使人覺得它歷歷如在眼前。這種筆法稱為“史筆”。“史筆”不同于小說,在三國演義中,龐統獻

14、連環計、黃蓋獻苦肉計、蔣干中計、闞澤下詐降書、諸葛亮借東風等情節都寫得十分具體細致,而在本文中只用“操方連船艦”“先以書遺操,詐云欲降”“時東南風急”等語帶過。可見史筆既要尊重客觀事實,不能有一絲一毫的虛構成分,又要分清事情的輕重,這是最基本的原則。請大家朗讀時用心體會“史筆”的特點。 13、這兩段話內容的重點是什么?(火燒曹營決定性的戰斗。)次重點是什么?(曹操敗退時的狼狽情形。)略寫的是什么?“進,與操遇于赤壁”寫了什么?(略寫進軍過程,交待決戰地點。)“初一交戰瑜等在南岸”交待了什么?(略寫初戰,交待兩軍方位,為下文”東南風急”,風助火威作鋪墊)。“操乃留征南將軍曹仁引軍北還”交待了什么?(戰敗后曹操的部署。)由此總結出“史筆”的第一個特點:詳略分明,既再現歷史事件的全過程,又突出地描述其中的重要史實。14、在赤壁之戰中,像黃蓋這樣的部將當以數十乃至上百計,為什么作者只提黃蓋一人?(在決戰中以火攻破曹,源于黃蓋倡議,有大功,非同尋常。)關于劉備,為什么只用一語帶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