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 專題一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單元檢測 人民版必修2_第1頁
高中歷史 專題一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單元檢測 人民版必修2_第2頁
高中歷史 專題一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單元檢測 人民版必修2_第3頁
高中歷史 專題一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單元檢測 人民版必修2_第4頁
高中歷史 專題一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單元檢測 人民版必修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專題一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和特點專題檢測(人民版必修二)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50分)1強調重視農耕,限制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是古代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所實行的最基本的經濟政策。對“重農”政策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A其根本原因是適應了封建小農經濟發展的要求B根本目的是維護專制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 C其作用是有利于維護社會安定和鞏固封建統治 D重農的結果是促進了中國古代歷朝經濟的發展2孟子一書記載黃河洪水多次泛濫殃及多個諸侯國。從當時歷史發展趨勢分析,解決的根本之道在于A委托東周政府專力治黃    B各諸侯國通力合作,統一治黃C統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

2、60;      D諸侯國各自為政,加強治理3如果你穿越時光隧道,回到距今1150年前的唐朝旅游,你可能( )看到農民正在用曲轅犁耕田看到街道兩邊店鋪林立,商品琳瑯滿目買到長沙銅官窯燒制的粉彩瓷器坐“俞大娘航船”在江西至淮南之間觀賞沿海風光A B C D 4對下列兩幅圖片(圖7、圖8)信息理解正確的是( )宋代商業活動已重視廣告效應 雕版印刷技術依然在使用 娛樂活動體現商業化色彩 繪畫描寫市井生活,適應市民階層的需要 A B C D5 “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獸工草工,典制六材。”禮記·曲禮中這段反映的是古代中國手工業的哪種形

3、態( )A工場手工業 B家庭手工業 C官營手工業 D民營手工業6唐代名句“奪得千峰翠色來”描繪的是( )A我國古代精湛的青銅器鑄造技術 B唐代越窯青瓷的美麗色彩C絲織業的一種綠色絲綢產品 D著名的“唐三彩”7讀圖5,從中可獲得的信息不包括( )A黃河中下游分布著許多城市 B河運與城市發展密切相關C城市大都是某一區域的重要中心 D有的城市出現稱作“市井”的商業區8“因絲綢之利日擴居民百倍于昔,綾綢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賈輦金至者無虛日,每日中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蓋其繁阜喧盛,實為邑中諸鎮之第一。”對該材料的解讀,正確的是( )A反映了漢代“市”的出現與規范 B反映了唐代“草市”的興盛與發展C

4、反映了宋代“市”的發展突破了時空的限制 D反映了明清時期工商業市鎮的繁榮景象9孫立群在怎樣走好人生路中談到:“在一個重農抑商的社會,商人社會地位低下,經商只富不貴,從政才能既富又貴。”下列言論中均體現重農抑商思想的是 “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A B C D10北方一些地區曾流行“人生有三寶,丑妻薄地破棉襖”的俗語,它從本質上反映了 A農民習慣于簡樸安逸的生活 B農業在社會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C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特征 D我國古代農業生產力落后11有

5、學者根據材料一“昔汴都數百萬家,盡仰石炭(煤),無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開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結論;又有學者根據材料二“賜在京(汴都)官員柴、炭各有差,柴578萬,炭585萬”,對上述結論予以反駁。下列說法中最為合理的是A兩位學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結論都不能成立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僅用材料一得出的結論難以成立C無論材料一還是材料二,都必須得到考古學支持才能成立D材料一指的是民眾,材料二指的是官員,兩條材料并不矛盾12右圖是元代王禎所著農書中的水力冶鐵鼓風工具,該工具最早發明使用于( )A西漢 B東漢 C北宋 D元朝13戰國時期著名的水利工程鄭國渠位于圖中的( )ABCD14瓷器

6、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圖8是宋代部分名窯分布示意圖,符合鈞窯、定窯、景德鎮窯、耀州窯排列順序的是A B C D15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經濟現象按出現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機戶出資,機工出力”“宗廟之犧(指宗廟中用來祭祀的牛)為畎畝之勤”“今朝半醉歸草市,指點青簾上酒樓”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ABCD16明朝海瑞說:“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丘浚說:“井田既廢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貧富不均。”“限田之義,均田之制雖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暫而不可以常也,終莫若聽民自便為之德得。”下列對這些材料,理解、判斷錯誤的是海瑞正確分析了明朝的土地問題,提出

7、了科學的解決辦法。 丘浚客觀分析了我國封建土地制中的一些問題。他們都看到了土地不均這一封建社會的現象。他們都認定限田、均田是穩定統治秩序、消除貧富不均現象的基本良策。A B C D17史載,道光時(18201850年)“湖絲出洋,其始運至廣東,其繼運至上海”。它反映的是A因“海禁”政策,湖絲只能從廣東、上海出口 B道光年間,湖絲先從廣東后自上海出口C鴉片戰爭后,湖絲方出口海外 D道光年間,湖絲僅在上海出口18有學者提出:大體而言,自宋元時期,一種新型經濟的發展實際上已經在自然經濟的“死水”中泛起了“微瀾”。其“微瀾”主要表現為( )A手工工場興起 B城市商業經濟繁榮 C地域性的商人集團形成 D

8、貨幣經濟占據主要地位19下列關于唐代農業發展的表述,正確的是牛耕開始普及全國 出現結構更完備的曲轅犁 設置渠堰使負責水利工程的管理 使用高轉筒車A B C D 20吳江縣的盛澤鎮,本來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間倍之。以綾綢為業,始稱為市”。乾隆時,“居民百倍于昔,綢綾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賈輦金至者無虛日蓋其繁阜喧盛,實為邑中諸鎮之第一。”上述材料說明( )A盛澤鎮絲織業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B明代已開始形成以“市”為標志的商業中心C明清政府重農抑商政策失效 D工商業發展促進城鎮的形成與繁榮21美國學者羅茲·墨菲在亞洲史中說:“在許多方面,宋朝在中國都是個最令人激動的時代,

9、它統轄著一個前所未見的發展、創新和文化繁盛期。”下列各項中屬于宋朝“創新”表現的是A建立起地方監察機構 B突破了“市”的時空限制C創制了木活字和銅活字 D出現了新的文學體裁“詞”22 “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這則材料是對下列哪一水利工程的最高評價( )A.春秋時期的芍陂 B.西漢的白渠 C.戰國時期的都江堰 D.漢代治理黃河23劉邦即位之初曾下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其夫人呂后當政時強調:“市井之子孫不得為官仕吏”。這說明西漢初年對商人實行的政策是( )A.休養生息 B.限制商人 C.禁止經商 D.反腐倡廉24清乾隆年間蘇州吳縣永禁官吏占用錢江(杭州)會館碑記載 :“商賈

10、捐資,建設會館,所以便往還而通貿易,或存貨于斯,或客棲于斯,誠為集商經營交易時不可缺之所”。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A該碑文反映出蘇杭之間的商貿聯系 B會館為商人出資建造的地方商業中心C會館為旅居異鄉的同鄉商人所組建 D會館為同一地域商人活動的重要場所25右圖是一幅“針路”示意圖。“針路”出現于宋代,指的是古代人們在羅盤指引下將不同地點的航行方向連結而成的一種航線。據此,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它的出現是宋代航海事業發展的必然結果 B它的出現使得古代海上航行更加安全便利C我國在宋代就已將指南針應用于航海事業 D宋代開始突破“海禁”政策鼓勵對外貿易二、非選擇題(共50分)26.讀圖回答下列各題。(

11、1)圖一和圖二分別反映了什么樣的農業耕作方式?哪種方式更進步?古代農業耕作方式的變革對我國農業的發展有什么影響?(6分)(2)圖四中的商業有什么特點?(4分)(3)圖三、四和圖一、二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商人是古代社會交往中最為活躍的人群,但其社會地位卻很低,原因何在?談談你對商人的認識。(8分)(4)比較上述幾幅圖,哪幅圖給你印象最深?它對古代中國社會的發展有什么重要影響?(4分)27.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自春秋戰國至唐代,國家和政府設市于都邑之中,市處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墻垣圍住并與民居隔開,設有市師、肆師、質人等分掌市內各項事務。唐六典記載:“凡市,以日中擊鼓三百聲而眾以會,日入前七刻擊鉦

12、三百聲而眾以散。”韓國磐中國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材料二 宋神宗時,開封已有戶20萬,城內店鋪林立,各地的貨物云集于此。處處都有商鋪、邸店、酒樓、質庫(即后來的當鋪),以及各種手工作坊。晚間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開張。“耍鬧去處,通曉不絕”。中國古代史材料三 草市是民間“自為聚落”、私相貿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經濟發達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現各種集市,如“山市、河市、廟市”等,解決了農民“買食用鹽茶農具”問題。“民計每歲種食之外,余米盡以貿易” (葉適水心文集),明州農民,同時“為工、為匠、為鑷、為負販”。草市鎮內小兒學、義塾、鎮學的興辦日益增多,有的鎮市還建立了書院。傅宗文宋代草市鎮研究材料四 明清

13、時期,在工商業發達地區和交通要沖,興起了一大批以經濟功能為主的中小工商業市鎮,尤以江南地區為盛。這些市鎮商業繁榮,人口密集,有的多達數萬人。中國古代史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指出春秋戰國至唐代“市”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二分析宋代的“市”與前代相比發生了什么變化。(4分)(3)比較材料一、二、三,指出“草市”與“市”的區別。“草市”的出現有何意義?(4分)(4)“市”的發展、“草市”的興起和商業市鎮的繁榮說明了什么?(4分)28.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農夫早出暮入,耕稼樹藝,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婦人夙興夜寐,紡績積纴,多治麻絲葛緒捆布黲,此其分事也。 墨子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獲冬藏

14、,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當具,有者半賈而賣,無者取倍稱之息。于是有賣田宅,鬻(yù)子孫,以償債者。 晁錯論貴粟疏請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國古代什么樣的生產方式?出現的原因是什么?(3分)(2)從材料一、二可以看出,這種生產方式有何特點?(3分)(3)根據材料二歸納這種生產方式下生產者的處境。(4分)答案:1D  2C   3A  &#

15、160;4A   5C    6B  7D  8D     9B  10C  11B   12B   13B    14D  15D    16D17B   18B    

16、;19D 20D 21B  22C   23B  24B  25D  26.答案:(1)圖一反映的是刀耕火種,圖二反映的是鐵犁牛耕。鐵犁牛耕更進步。古代農業耕作方式的變革是農業生產力提高的顯著標志,它使農產品的產量有所提高,有利于農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2)突破原先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商業活動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監管,商業區已經相當繁華。(3)聯系:商業經濟的繁華建立在農耕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原因:古代中國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認識:商人擁有大量財富,為社會經濟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商人的活躍也形成了特殊的交通現象;客商也常面臨人身財產的安全風險;商人重利輕離別等。(4)圖一:鋤耕是古代中國農業重要的種植經營方式,鋤耕的出現促進了古代中國農業生產的發展。圖二:新的耕作方式有利于土地的進一步開墾和農產品產量的增加,加速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圖三:古代中國商業的發展促進了經濟的進步,擴大了古代中國社會的物質文化交流。圖四:商業的繁榮是經濟發展的結果,又反過來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古代社會的進步,商稅成為古代政府的重要財源。(答出任何一點即可)27.答案:(1)“市”為政府所設置,設在都邑之中,設置官吏管理,有一定范圍,交易有時間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