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剪力墻結構設計要點整體規定 A級高度乙類、丙類高層建筑的剪力墻結構最大適用高度: 全部落地剪力墻非抗震、6度、7度、8度、9度抗震時,分別為150、140、120、100、60m 部分框支剪力墻非抗震、6度、7度、8度抗震時,分別為130、120、100、80m,9度抗震時不宜采用 A級高度甲類高層建筑的剪力墻結構最大適用高度: 6度、7度、8度抗震時,將本地區設防烈度提高一級后,按乙類、丙類建筑采用 9度抗震時,應專門研究 (說明: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至主要屋面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面的電梯機房、
2、水箱、構架等高度) B級高度乙類、丙類高層建筑的剪力墻結構最大適用高度: 全部落地剪力墻非抗震、6度、7度、8度抗震時,分別為180、170、150、130m 部分框支剪力墻非抗震、6度、7度、8度抗震時,分別為150、140、120、100m B級高度甲類高層建筑的剪力墻結構最大適用高度: 6度、7度抗震時,按本地區設防烈度提高一級后,按乙類、丙類建筑采用 8度抗震時,應專門研究 結構的最大高寬比: A級高度非抗震、6度、7度、8度、9度抗震時,分別為6、6、6、5、4
3、160; B級高度非抗震、6度、7度、8度抗震時,分別為8、7、7、6 質量與剛度分布明顯不對稱、不均勻的結構,應計算雙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轉影響; 其他情況,應計算單向水平地震作用的扭轉影響 考慮非承重墻的剛度影響,結構自振周期折減系數取值0.91.0 平面規則檢查,需滿足: 扭轉: A級高度 B級高度、混合結構高層、復雜高層 樓板: 有效樓板寬 該層樓板典型寬度的50 開洞面積 該層樓面面積的30
4、 無較大的樓層錯層 凹凸: 平面凹進的一側尺寸 相應投影方向總尺寸的30 豎向規則檢查,需滿足: 側向剛度: 除頂層外,局部收進的水平向尺寸 相鄰下一層的25 樓層承載力:A級高度抗側力結構的層間受剪承載力 (宜) 相鄰上一層的80 薄弱層抗側力結構的受剪承載力(應) 相鄰上一層的65 B級高度抗側力結構的層間受剪承載力(應) 相鄰上一層的75 (說明:樓層層間抗側力結構受剪承載力指
5、在所考慮的水平地震作用方向,該層全部柱及剪力墻的受剪承載力之和) 豎向連續:豎向抗側力構件(柱、抗震墻、抗震支撐)的內力不得由水平轉換構件(梁等)向下傳遞 水平位移驗算: 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層間位移角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薄弱層層間彈塑性位移角 1/120 舒適度要求: 高度超過150m的高層建筑,按10年一遇的風荷載取值計算的順風向與橫風向結構頂點的最大加速度限值為:住宅、公寓 0.15 m/s2,辦公、旅館 0.25 m/s
6、2 伸縮縫 1. 最大間距:現澆 45m,裝配 65m 2. 可適當放寬最大間距的條件: 頂層、底層、山墻和縱墻端開間等溫度變化影響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 頂層加強保溫隔熱措施,外墻設置外保溫層 每隔3040m留出后澆帶,帶寬8001000mm,鋼筋采用搭接接頭,后澆帶砼兩個月之后澆灌 頂部樓層改用剛度較小的結構形式,或頂部設局部溫度縫,將結構劃分為長度較短的區段 采用收縮較小的水泥,減少水
7、泥用量,砼中加入適宜的外加劑 提高每層樓板的構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預應力混凝土 防震縫 1. 最小寬度:按框架結構的50取用,但不宜小于70mm。 框架結構防震縫最小寬度規定為:高度15m的部分,70mm;超過15m的部分,6度、7度、8度、9度相應每增加高度5m、4m、3m、2m,縫寬加寬20mm 2. 縫兩側結構體系不同時,按不利情況確定 縫兩側房屋高度不同時,按較低房屋高度確定 3. 縫沿房屋全高設置,地下室和基礎可不設,但在與上部防震縫對應處應加強構
8、造和連接 4. 相鄰結構基礎存在較大沉降差時,宜加寬防震縫 墻體布置 宜雙向布置,尤其是抗震時應避免單向布置 門窗洞口宜上下對齊,成列布置。一、二、*抗震時,底部加強部位不宜采用錯洞墻,且所有部位不宜采用疊合錯洞墻 墻肢長度不宜超過8m,且墻段總高與墻肢高度之比應大于2。當墻肢較長時宜開設洞口,各墻段間設置弱連梁 應避免樓面梁垂直支承在無翼墻的剪力墻的端部(審查要點3.6.3 / 6) 當墻肢與其平面外方向的樓面梁連接時,
9、應至少采取以下一種措施: 一般剪力墻的底部加強部位高度的取值: (說明:當有地下室時,墻肢總高度應從地上一層(首層)算起,但底部加強部位應額外加上地下室的高度) 截面設計 構件截面長邊與短邊之比大于4時,宜按墻的要求進行設計(砼規10.5.1) 矩形截面獨立墻肢的長度與厚度之比不宜小于5 當其比值小于5時其在重力荷載代表值作用下的軸壓比限值,當一、二級抗震時,應較正常墻肢的相應值減0.1,*抗震時為0.6 當其比值不大于3時宜按框架柱進行設計,但縱向鋼筋的最小配筋率不變,且箍
10、筋宜沿全高加密 雙肢剪力墻的抗震設計中,墻肢不宜出現小偏拉,當任一墻肢出現大偏拉時,兩墻肢均應將彎矩設計值和剪力設計值乘以1.25的增大系數 (說明:剪力墻墻肢不同受力狀態的延性優劣 小偏拉 < 大偏拉 < 小偏壓 < 大偏壓) 剪力墻截面設計的內容:平面內的斜截面受剪、偏壓或偏拉、平面外軸心受壓 在集中荷載作用下,墻內宜設置暗柱,并注明暗柱縱筋的連接方式,無暗柱時應進行局部受壓承載力驗算 一級抗震時
11、,墻體的水平施工縫處宜進行抗滑移驗算 截面厚度 一、二級抗震時,底部加強部位 其他部位 (砼規11.7.9 / 1)補充:當墻端無端柱或翼墻時, 層高的1/12 三、四級抗震時,底部加強部位 其他部位 非抗震時, 當不能滿足上述要求時,應進行墻體的穩定計算(高規附錄D) 剪力墻井筒中,分隔電梯井或管道井的墻肢截面厚度可適當減小,但不宜小于160mm。&
12、#160; 截面尺寸還應符合受剪要求 剪力墻的厚度不宜小于樓層高度的1/25(砼規10.5.2) 軸壓比限值 一般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抗震無規定、二級抗震0.6、一級(7、8度)抗震0.5、一級(9度)抗震0.4 其他部位無規定 短肢剪力墻各部位統一規定為*抗震0.7、二級抗震0.6、一級抗震0.5,一字形墻應各降低0.1 砼強度等級 C20,帶筒體和短肢剪力墻的結構C25 截面配筋 豎向和水平鋼筋不應單排設置:截面
13、厚度hw 400 時,可雙排配筋; 400 截面厚度hw 700 時,宜三排配筋; 截面厚度hw 700 時,宜四排配筋 短肢剪力墻的全部縱向配筋率底部加強部位 1.2 ;其他部位 1.0 端部縱筋 墻肢每端的豎向鋼筋不宜少于412或216,該處對應的拉筋直徑不小于6mm(間距250mm)(砼規10.5.8)
14、60;非抗震設計時,剪力墻端部構造配置不少于412的縱筋,沿縱筋配置不少于直徑6mm、間距250mm的拉筋(高規7.2.17/5)同上條 縱筋搭接長度: laE 和 la(抗震和非抗震) 豎向和水平分布鋼筋 一般剪力墻: 最小配筋率:一、二、*抗震時,0.25 ;四級和非抗震設計時,0.20 間距: 300mm;直徑: 8mm,但 墻肢厚度的1/10 以下特殊部位的剪力墻的分布鋼筋應加強,最小配
15、筋率不應小于0.25,間距不應大于200mm 房屋頂層剪力墻長矩形平面房屋的樓梯間和電梯間剪力墻 端開間的縱向剪力墻 端山墻 溫度、收縮應力較大的部位,剪力墻水平和豎向分布鋼筋應適當加強(砼規10.5.9) 水平分布鋼筋搭接 搭接接頭間距:同排水平分布筋搭接接頭之間的水平凈距 500mm 上、下相鄰水平分布筋搭接接頭之間的垂直凈距 500mm 搭接長度: 1.2 laE 和 1.2 la
16、(抗震和非抗震) 豎向分布鋼筋搭接 搭接接頭間距:可在同一高度搭接 搭接長度: 1.2 laE 和 1.2 la(抗震和非抗震) 拉筋 間距不應大于600mm,直徑不應小于6mm(一般取為6600) 底部加強部位,約束邊緣構件以外的拉筋間距應適當加密(一般取為6400) 構造邊緣構件陰影區域內拉筋的水平間距不應大于縱向鋼筋間距的2倍(砼規11.7.16) 邊緣構件 約束邊緣構件的
17、設置X圍:一、二級抗震的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及其上一層的墻肢端部 構造邊緣構件的設置X圍:一、二級抗震的剪力墻其他部位的墻肢端部 三、四級和非抗震設計的剪力墻全部部位的墻肢端部 在設置約束邊緣構件的X圍內,若墻肢底截面在重力荷載代表值作用下的軸壓比小于下述的規定值,可按構造邊緣構件設置(抗震規X6.4.6/1)(砼規11.7.4) 一級抗震(9度)0.1、一級抗震(8度)0.2、二級抗震0.3 約束邊緣構件 剪力墻的約束邊緣構件 配箍特征值v按下表取用,約束邊緣構件
18、的長度lc取下表數值、1.5 bw和450mm的最大值 項目 一級(9度) 一級(7、8度) 二級 v 0.20 0.20 0.20 lc(暗柱) 0.25 hw 0.20 hw 0.20 hw lc(翼墻或端柱) 0.20 hw 0.15 hw 0.15 hw (說明:,hw為剪力墻墻肢長度) 當有端柱、翼墻或轉角墻時,l
19、c (翼墻厚度300mm)或(端柱沿墻肢方向截面高度300mm)(砼規11.7.5 / 1) 翼墻長度不得小于其厚度的3倍,端柱截面邊長不得小于墻厚的2倍,否則視為無翼墻或無端柱 豎向鋼筋的配筋X圍不應小于圖中陰影面積,一、二級抗震時分別不應小于616和614,且分別不應小于陰影面積的1.2和1.0 (一般來說,端部縱筋配置在陰影X圍內,陰影X圍之外、lcX圍之內部分的縱筋按豎向分布鋼筋配置) v要求的箍筋X圍為圖中陰影所示,箍筋直徑不應小于8mm,一、二級抗震時,箍筋間距分別不應
20、大于100mm和150mm 構造邊緣構件 剪力墻的構造邊緣構件 構造邊緣構件的X圍見上圖,最小配筋率應符合下表規定 底部加強部位其他部位 抗震等級縱向鋼筋最小用量(取較大值) 箍筋 縱向鋼筋最小用量(取較大值) 箍筋 最小直徑(mm) 最大間距(mm) 最小直徑(mm) 最大間距(mm) 一級 0.008Ac,614 8 150 二級
21、60; 0.006Ac,612 8 200 * 0.005Ac,412 6 150 0.004Ac,412 6 200 四級 0.005Ac,412 6 200 0.004Ac,412 6 250 箍筋的無支長度不應大于300mm,拉筋水平間距不應大于縱筋的2倍 (當拉筋隔一拉一時,縱筋間距150mm;當每道縱筋均設拉筋時,縱筋間距一般均可滿足要求300mm) 當
22、墻端部為端柱時,端柱的縱筋和箍筋宜按框架柱的構造要求配置 連梁 跨高比大于5時,按框架梁設計 樓面主梁不宜支承在連梁上 連梁可作剛度折減,折減系數不低于0.5 連梁應進行斜截面抗剪承載力計算,當連梁截面尺寸不滿足抗剪要求(超筋)時,可如下處理 1. 減小連梁截面高度 2. 可對連梁進行內力調幅,以降低剪力設計值。此法應盡量避免,且調幅X圍應當限值,因為連梁已經進行了剛度折減 3. 當連梁破壞對承受豎向荷載無明顯影響時,可考
23、慮在大震作用下該連梁不參與工作,按獨立墻肢進行第二次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內力分析,墻肢按兩次計算所得的較大內力進行配筋設計 縱筋設置: 1. 規X未規定縱筋的最小配筋率,可參照同一級框架梁的要求,但縱筋在保證受彎承載力的前提下,應越小越好,以使連梁在地震作用下盡早屈服、耗散能量,形成抗震的第一道防線 2. 洞口上、下兩邊的連梁內縱筋面積不宜小于被洞口截斷的水平分布筋面積的一半,且2根,12mm(砼規10.5.8) 箍筋設置: 1. 抗震設計時,連梁箍筋沿全長的構造按框架梁端加密區箍筋的
24、構造要求采用 2. 洞口連梁全長配箍:直徑6mm,間距150(砼規10.5.14) 3. 頂層連梁的縱向鋼筋錨固X圍內,應設置箍筋(抗震規X6.4.11),箍筋直徑與該連梁的箍筋相同,但間距不宜大于150mm 腰筋設置: 1. 連梁X圍內,墻體的水平分布筋應作為連梁的腰筋拉通連續配置 (一般情況下,連梁腰筋即為墻體水平分布筋) 2. 連梁截面高度大于700mm時,兩側腰筋的直徑不小于10mm,間距不應大于200mm 3. 連梁跨高比不大于2.5時,兩
25、側腰筋的面積配筋率不應小于0.3 4. 腰筋置于連梁箍筋的外側(00G101) 一、二級抗震,且連梁跨高比2、墻厚200時,連梁內除普通箍筋外,宜另設斜向交叉構造鋼筋(抗震規X6.4.10),其直徑不小于12mm,斜筋應按受拉鋼筋的錨固長度要求錨入墻內 開洞、錯洞 當剪力墻面開有各邊長小于800mm的非連續小洞口,且整體計算中不考慮其影響時,洞口四周可不另設加強鋼筋,應將被洞口截斷的墻內分布鋼筋分別集中配置在洞口四邊,且鋼筋直徑不應小于12mm 剪力墻面內邊長小于300mm的洞口要按要求預留
26、0; 穿過連梁的管道宜預埋套管,洞口上下的有效高度 ,且洞口處宜補強鋼筋,單側補強214 連梁被洞口削弱的截面應進行承載力驗算 樓板開大洞削弱后,如下措施予以加強: 1. 加厚洞口附近樓板,提高樓板配筋率,雙層雙向布筋,加配斜向鋼筋 2. 洞口邊緣設邊梁、暗梁 3. 樓板洞口角部配置斜向鋼筋 短肢剪力墻特殊規定 定義:墻肢截面高度與厚度之比為58 截面厚度不小于200mm 最大適用高度應比一般剪力墻結構的規定值適當降低,且不應大于100m(7度抗震)和60m(8度抗震) 短肢剪力墻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地震傾覆力矩不宜大于總力矩的50 抗震等級應比一般剪力墻提高一級采用 7、8度抗震時,宜設置翼緣,且一字形短肢墻平面外不宜布置與之單側相交的樓面梁 不應適用于B級高度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加油站員工安全教育培訓
- 試驗檢測培訓2025
- 機房解決方案培訓
- 業主裝修物業管理規定合同
- 農業合作發展合同
- 蘇教版(2024)一年級上冊(2024)10 自然物與人造物教學設計
- 教學基本功培訓如何做好
- 礦產資源投資分析考核試卷
- 托兒所服務的與社區資源合作考核試卷
- 生物質燃氣利用在能源發展中的可行性評估考核試卷
- 海南省天一大聯考2024-2025學年高三學業水平診斷(四)語文試題及答案
- 駱駝祥子考點單選題100道及答案解析
- 新教科版小學1-6年級科學需做實驗目錄
- 境外所得個稅新政解析PPT課件
- 工程網絡計劃技術概述
- 《不定期船營運管理模擬系統》實驗指導書
- 華上集團基本法講述
- s參數定義、矢量網絡分析儀基礎知識和s參數測量義講
- 重癥培訓重癥監測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 球墨鑄鐵管安裝施工方案(完整版)
- 個人檔案表(最新整理)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