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裝業產業組織的實證分析 學術資料-工業經濟管理_第1頁
中國服裝業產業組織的實證分析 學術資料-工業經濟管理_第2頁
中國服裝業產業組織的實證分析 學術資料-工業經濟管理_第3頁
中國服裝業產業組織的實證分析 學術資料-工業經濟管理_第4頁
中國服裝業產業組織的實證分析 學術資料-工業經濟管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服裝業產業組織的實證分析 中國服裝業產業組織的實證分析 【英文標題】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of Chinese Garment Industry YANG Danhui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conomics,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836,China) 【文章日期】2003-06-17 【作 者】楊丹輝 【作者簡介】楊丹輝,中國經濟研究所,北京100836 楊丹輝,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博士后

2、。電話:(010)68848658:E-mail:yangdanhui 【內容提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服裝業獲得了巨大發展,行業規模擴張的同時,服裝業的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開放和競爭的結果導致服裝業的組織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本文主要依據產業組織理論,運用SCP框架,對中國服裝業的市場結構、企業競爭行為、產業績效以及產業規制和市場開放進程進行實證分析,并針對服裝市場需求的變化和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提出優化產業組織、全面提升中國服裝業國際競爭力的對策建議。 【摘 要 題】部門經濟 【英文摘要】China's garment industry has achieved g

3、reat development since its reform and opening-up.Along with its enlarging scale,remarkable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organization structure of China's garment industry as the result of the accelerating process of marketiza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is given in this paper on the transition

4、 of th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of China's garment industry with the SCP framework,as well as some measures and op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future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improvement of it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關 鍵 詞】服裝業/市場結構/產業集群/競爭行為/產業績效 garment industry/market structure/industria

5、l cluster/competition conduct/industrial performance 中圖分類號:F06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9301(2003)05-0035-07 一、研究背景與分析范式 服裝是人類永久的需求,作為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和經濟興衰的晴雨表,服裝業既是最國家的服裝業大都經歷了由盛到衰,再到結構調整的發展歷程,并逐步在全球化產業鏈條中確立了自己的分工地位。 1.中國服裝業的產業規模與增長態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長期受短缺經濟抑制的服裝需求迅速膨脹,極大地刺激了服裝業的發展。19802002年間,我國服裝產量的年平均增長速度達14.3,高出同

6、期GDP增長近5個百分點,成為這一時期發展最快、出口創匯最多、最接近人們世界服裝產量和出口量第一大國。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期后,受國際、國內市場需求變化的影響,我國服裝業的增長速度有所放慢,行業進入了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時期。通過大規模技術改造、產品創新和企業改制,加之出口增長的拉動,20002002年,我國服裝業擺脫了生產徘徊不前的局面,產品設計水平、總體質量、企業效益和管理水平有明顯改善,服裝業開始步入轉軌升級的新階段。 2.理論依據與分析范式 20世紀中葉,梅森和貝恩汲取了馬歇爾、張伯倫和瓊 羅賓遜等人關于規模經濟、競爭與市場結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市場結構 企業行為 運行績效為分

7、析框架(即SCP框架),研究特定市場中企業之間壟斷與競爭狀況以及由此引起的企業行為、組織結構和經營績效的變化,創立了產業組織理論。20世紀六七十年代,芝加哥學派在理論分析動態化以及恢復新古典主義價格機制中心地位等方面對SCP框架進行了修正和發展,論證了結構、行為、績效三個因素相互制約,互為因果的關系,使SCP框架由單向分析演化成雙向分析的范式,從而擯棄了傳統SCP框架中的結構主義和經驗主義色彩,形成了新產業組織理論。同時,新產業組織理論引入了產業規制和公共政策等外生變量,進一步完善了產業組織的分析體系。 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產業全球化趨勢日益增強。商品和資本的跨國流動對世

8、界各國產業的進入和退出條件、競爭方式和格局以及運行績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也隨之擴展到了開放條件下。經過20多年的高速增長,我國服裝業的組織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行業內部結構調整和區域性資產整合的步伐明顯加快。本文將主要依據產業組織理論,運用SCP框架對中國服裝業的市場結構、企業競爭行為、產業績效、產業規制、市場開放進程及其相互關系進行實證分析,并提出進一步優化產業組織、提高中國服裝業國際競爭力的對策建議。 二、中國服裝業的結構、行為與績效分析 1.市場結構 (1)市場集中度。市場集中度是決定市場結構的主要指標。服裝生產固有的特性決定了服裝業是城鄉都能發展的產業。隨著我國所有制改

9、革的推進,鄉鎮、民營和外資服裝企業迅速發展壯大。大量非國有企業涌入服裝業雖然造成了市場份額的分散,但同時也導致了市場競爭加劇,企業之間的實力差距逐步拉大。20世紀90年代服裝業進入結構調整期后,行業內企業資產重組日趨活躍,進而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服裝業的市場結構,大型服裝企業集團的競爭力不斷增強,行業市場集中度出現了上升的趨勢。根據中國服裝協會發布的2001年中國服裝行業產品銷售收入和利潤總額雙百強企業的評選結果,2001年,中國服裝業產品銷售收入和利潤總額兩項指標排名前10位的企業,全部為大型企業集團。其中,產品銷售收入前10名企業的指標都已超過12億元,平均比2000年增長5.89,占百強企業

10、產品銷售收入的41.02;利潤總額前10位企業的指標超過了1.2億元,同比平均提高了35.44個百分點,占百強企業利潤的41.59。另外,2001年,服裝業百強企業產品銷售收入均超過了2億元,百強合計實現銷售收入678.5億元,占全行業產品銷售收入總額的21.43,比2000年上升了15.57;服裝百強企業合計實現利潤56.1億元,占全行業利潤總額的42.85,同比增長37.09。另據中國服裝協會對全國重點大型零售企業服裝銷售情況的調查,20002001年,女裝、牛仔服、男襯衫和男西裝排名前10位品牌的綜合市場占有率均接近或超過了30,分別為27.01、69.47、70.31和30.84。盡管

11、服裝業的市場集中度總體上呈上升趨勢,行業內各企業之間的兩極分化有所加劇,但由于該行業的進入門檻較低、市場總容量大,因而服裝業的市場結構基本上仍呈現出充分競爭的態勢。其中,女裝、休閑服裝等產品市場尚處于高成長的階段,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資本過度進入和企業過度競爭等問題。 (2)產業集群。產業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領域,大量產業聯系密切的企業以及相互支撐機構在空間上聚集,并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現象(Porter,1998)。目前,產業的空間集聚已經成為世界性的現象,這是產業內部分工深化、價值鏈重構和技術進步的共同結果。近年來,我國服裝業的區位優勢和產業集群效應日益凸現。我國服裝主產區的廣東、浙江、江蘇

12、、福建、山東、上海等地,圍繞著專業市場或出口基地形成了產業的綜合競爭力,并以高效率、低成本,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客戶和訂單。這些地區大多處于東部沿海開放地區,先天條件優越,加之政策支持力度較大,一直是民間資本和外資進入的熱點地區。這些資本的注入使上述地區的服裝生產規模急劇擴張,并形成了較強的產業配套能力和較完整的產業鏈。2002年,廣東、浙江、江蘇、山東、福建5個主產區的服裝產量在全國服裝總產量中所占比重達到了76,產業發展的地區優勢十分突出。 同時,在主導企業和地方政府推動下,寧波的男裝、杭州的女裝、石獅的休閑牛仔裝、汕頭的婚紗、嵊州的領帶、青島的針織服裝等一批服裝業的產業集群已具雛形。與

13、傳統的市場集中度指標相比,產業集群效應的出現能夠更準確地反映出我國服裝業的組織結構變遷。我國服裝業屬于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其產業集群的形成主要依托產業內部精細的分工、高度的專業化和發達的市場組織信息傳導機制逐步完善,從而促進了行業的區域性資產整合,帶動了集群內外的合作競爭。 (3)產品差異與成本結構。產業組織理論認為產品異質是導致同類產品不完全替代的主要原因之一,因而提供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成為企業提高市場地位、構筑進入壁壘的重要手段。追求個性化、時尚性與實用性相結合是現代服裝消費的主要特點,由此引發的市場需求變化為服裝業的差異化經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來說,服裝企業的產品差異反映在面料、配

14、件、設計和工藝等多種元素上,而這些差異化的元素則主要通過品牌傳遞給消費者,因而品牌是服裝業產品差異的集中體現,同時也是現代服裝業利潤的主要來源。雷同的面料、大眾化的設計以及大批量粗放型的加工曾是我國服裝業的主導經營模式,這一模式滿足了服裝業高速成長時期生產能力的擴張要求。但隨著服裝市場競爭加劇和消費需求的變化,我國服裝業開始由單純量的增長轉向質的改善。服裝企業紛紛通過品牌運作和市場細分重新進行市場定位。差異化經營帶動了服裝企業成本結構的調整,服裝企業的品牌建設以及相關形象宣傳和廣告促銷的投入力度不斷增強,企業的管理和營銷支出增長較快。2002年,服裝業的產品銷售費用達到了96.4億元,同比上升

15、了15.18個百分點。 (4)進入與退出壁壘。服裝業的進入壁壘指新服裝進入市場所受到的限制與障礙,這些限制和障礙主要有兩類:一是市場性壁壘,指行業已有企業的規模經濟、產品差異、阻擋策略等方面的競爭優勢;二是政策性壁壘,即限制進入的政策法規。總體來看,我國服裝市場競爭比較充分,行業的進入壁壘較低,但市場性壁壘和政策性壁壘之間出現了反方向變化的趨勢。一方面,隨著服裝業總體市場集中度的提高和外部規模經濟的形成,行業的市場性進入壁壘有所增強,對新企業特別是地方性中小資本的進入構成了一定障礙;另一方面,隨著服裝業改革開放和市場化進程的加快,我國服裝業的政策性進入門檻不斷降低。作為對內和對外開放最早、也是

16、最徹底的行業之一,目前,政府對外資和民間資本進入服裝業基本沒有限制,服裝業投資主體的多元化格局已經確立。 進入壁壘不斷降低的同時,我國服裝業的退出機制也日趨完善。經過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的結構調整,我國服裝業的所有制構成和企業經營機制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轉變,行業的市場化程度大大提高。我國現有的1萬多家服裝企業中,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占到了97.5,企業破產、重組成為服裝業司空見慣的現象,服裝業的職工也已經對下崗、轉崗等變故具有了較強的適應能力。因而,現階段除了企業自身的沉沒成本和違約成本外,服裝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退出市場已不存在太多的限制和障礙。 2.企業競爭行為 (1)品牌經營和廣告促銷。

17、隨著我國服裝市場競爭加劇和服裝消費層次的拉大,服裝企業的品牌意識逐步提高,品牌運作更加成熟。據國家工商局統計,2000年,我國共受理商標注冊申請22.32萬件,其中,服裝類產品申請達2.53萬件,是當年申請商標注冊最多的產品,占申請總數的11.31。目前,一品多牌、一牌多品的品牌經營方式已經被服裝企業普遍采用,一些企業還將自有品牌承包給經銷商運作,收取商標使用費。品牌經營導致服裝市場的細分化程度提高,進而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服裝企業之間原有的市場力量對比和競爭格局。近年來,不少服裝企業憑借成功的品牌運作迅速提升了市場地位,男裝的雅戈爾和福建柒牌、羽絨服的波司登、運動休閑服裝的美特斯邦威等都是其中典

18、型的實例。 品牌經營離不開廣告宣傳,服裝企業在品牌建設中紛紛加大了廣告宣傳力度。根據國家工商局統計,2001年,全國服裝服飾類產品的廣告投放額為15.83億元,占當年全國各類產品廣告投放總額的1.99,比2000年增長了114.54。從廣告的媒體分布來看,大眾媒體仍是服裝企業廣告投放最重要的渠道,占投放媒體數量的85.00,行業及專業媒體在投放媒體數量中所占的比重分別為7.25和7.75(見表1)。除了媒體上的產品廣告外,服裝企業的廣告宣傳具有多樣性和鮮明的行業特征。形形色色的時裝發布會、新產品展示會和大型服裝展覽會為服裝企業宣傳產品和品牌提供了多種選擇。近年來,借鑒國外同行作法,請名人和明星

19、作產品形象代言人成為服裝企業提高品牌認知度普遍采用的手法。另外,服裝企業也是大型文體、公益活動、文體比賽最活躍的贊助商,通過為這些活動提供產品、資金或冠名賽事,服裝企業樹立了企業、產品和品牌形象。盡管我國服裝業的廣告投放增長較快,但與世界著名服裝公司相比尚有較大差距。首先,廣告支出在服裝企業銷售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較低,2001年這一比值僅為0.66;其次,服裝廣告的制作水平、媒體選擇技巧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再次,部分服裝企業的廣告宣傳活動目標單一,僅為短期內提高銷售額服務,廣告設計起不到擴大品牌忠誠度的作用,不少企業為服裝秀投入巨額資金,但卻因市場定位不清、受眾選擇不當而很難獲得積極的市場反應。

20、表12002年5月服裝服飾行業廣告涉及媒體的數量分布 資料來源:3see市場調查公司。 (2)技術進步。作為傳統產業,技術進步是服裝企業提高競爭力和市場地位的根本出路。信息系統,裝備CAM系統的企業也逐漸增加,從而大大提高了企業設計、開發新產品的能力和市場反應速度。高科技在服裝業的應用還體現在服裝生產采用的新工藝、新材料中,高科技生產、處理的新型面料使服裝的功能性得以強化。從設計環節來看,我國已經培養出一批有實力、有創意的設計師,特別是一些從海外學成歸來的年輕設計師,對世界服裝流行趨勢有了更敏銳的反應和準確的把握。同時,網絡技術的發展也使服裝企業的信息化程度提高,使企業及時掌握市場需求、流行趨

21、勢,并通過計算機網絡,實現生產、采購、銷售的網絡化管理。技術進步降低了服裝業的運營成本,提高了行業的經濟效益,但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服裝企業之間的技術差距,加劇了行業內部的兩極分化。 (3)營銷方式。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我國流通體制不完善,服裝企業的產品銷售基本上采取自營或代銷的方式。隨著服裝生產規模擴大和市場細分化程度的提高,全部自營產品銷售逐漸成為了服裝企業經營的沉重負擔。近年來,不少服裝企業在引進國外先進營銷理念的基礎上,對其營銷渠道和網絡進行重構,建立了企業 分公司 加盟商、企業 地區經銷商 加盟商、企業 自營店或加盟商等多種新型銷售方式和復合型的營銷網絡,名牌服裝的連鎖

22、店、專營店、旗艦店不斷涌現。營銷方式的變革與創新大大提高了企業的營銷能力,也使服裝企業之間的競爭進一步向營銷領域延伸。 (4)資本運作與集團化發展。隨著服裝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推進,不少大型服裝企業通過并購、控股、參股等方式走向集團化發展,以迅速實現規模擴張,擴大市場份額。目前,雅戈爾、杉杉、紅豆、虎豹等一批服裝企業大集團憑借雄厚的資金、先進的設備和技術以及突出的品牌商譽,產品質量和檔次迅速提高,并逐步邁上了系列化、多層次、多元化的發展道路,企業競爭實力大大增強。同時,服裝業投資主體日益多元化,服裝業的民間投資十分活躍,五糧液、娃哈哈、太子、森達等企業相繼進入服裝領域。伴隨著投資主體的多元化趨勢,

23、服裝業投資的盲目性有所加大,眾多中小企業對市場變化反應遲緩,擁擠在同一檔次上經營,使行業競爭更加激烈。 (5)國際化經營。加入WTO后,我國服裝業的國內、國際競爭環境、競爭規則以及競爭對手都有了很大變化。針對行業競爭的新態勢,我國服裝企業開始重新評估企業自身競爭力,調整發展戰略,加快了國際化步伐。服裝企業在加強資本國際化運作的同時,紛紛聘請法國、意大利、日本等國的專業技術人員、營銷專家和管理人員參與企業技術改造和經營管理,并通過收購國外品牌或與國外品牌合作,加大了創立國際品牌的投入力度。 3.行業經營績效 經過九五期間的結構調整,總體上看,我國服裝行業的資產規模、產銷水平和財務狀況有了顯著改善

24、。從表2可以看出,20002002年間,服裝業的資產、銷售、利潤和稅金等大部分財務指標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002年,服裝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銷售收入達到了2405.5億元,與2001年相比增長了12.14,利潤總額和應繳稅金為106.2億元和65.2億元,同比分別上升了7.57和5.78。產銷水平提高的同時,我國服裝行業的銷售成本和銷售費用增長較快。2002年,服裝行業的產品銷售成本和銷售費用分別達到了2313.2億元和96.4億元,同比分別上升了12.54和15.18。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一是服裝企業用于品牌建設以及相關營銷活動的投入力度加大;二是服裝需求的個性化以及市場的細分化一定程度

25、上改變了服裝企業的生產方式,多訂單、小批量加工模式導致企業的運營成本上升。 表22000-2002年我國服裝業的經營績效 單位:億元;萬人; 注:表中的數據為全國規模以上服裝企業的統計結果。 資料來源:2000年和2001年的數據來自中國服裝協會;2002年的數據轉引自周紹寧:2002年中國服裝業經濟運行分析,中國紡織報,2003-03-07。 盡管我國服裝業的整體效益有所改善,但全行業的盈利水平仍然較低。20002002年,服裝業的利潤率分別僅為3.98、4.13和3.95。導致利潤率較低的直接原因是市場價格的下降。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服裝價格持續走低。據中國紡織協會的統計,200

26、2年我國服裝零售價格總水平比2001年下降了3.3,比1995年下降了19.3。同時,我國紡織服裝出口平均單價由1997年的4.50美元下降到2002年的3.56美元,降幅達26.4。排除原材料價格波動等因素,我國服裝價格水平和行業利潤率下降是服裝業總量擴張帶來的規模經濟效應以及市場競爭加劇共同作用的結果。目前,法國、意大利等世界服裝強國,其服裝業利潤的30來自于品牌。如果我國服裝業的競爭優勢僅建立在價格上,行業的盈利能力將很難提高。另外,2002年服裝業虧損企業的虧損額比2000年和2001年分別提高了39.34和5.43個百分點,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行業內部企業的兩極分化仍在繼續擴大。

27、三、結論與對策建議 從產業成長的角度分析,目前我國服裝業進入了結構調整的關鍵階段,行業增長的主要方式已經開始由數量擴張轉向品種和質量改善,并進一步向產品創新和品牌競爭發展。為適應國內、國際市場需求的變化和行業發展的新趨勢,需要行業協會、地方政府和服裝企業的共同努力,以促進我國由服裝大國向服裝強國加速發展。 1.進一步強化行業協會的功能 加入WTO后,政府對服裝業的管理受到了越來越多的制約,行業協會已經成為行業管理的主角。但總體來看,現階段我國服裝業的行業協會還存在著覆蓋面窄、組織和功能不健全等一系列問題。今后,應進一步完善中國服裝協會和各地方服裝協會的職能,使其在服裝企業、政府和市場之間真正發揮橋梁與紐帶的作用,積極推進行業自律,在服裝業內部逐步形成自我約束、良性競爭、共同發展的機制。 2.建立產業集群的動力機制,完善服裝業的分工體系 鑒于產業集群效應對服裝業組織結構變動和競爭力培育的積極作用,有必要建立和完善產業集群形成的動力機制,以引導民間資本和外資向產業集群以及有條件形成產業集群的地區流動,從而進一步完善服裝業的內部分工體系,提高投資效益。為加快產業集群動力機制的建設,一方面,中央政府應加強對服裝業產業集群的戰略規劃和宏觀管理,在技術進步、城市規劃、國際合作等方面給予產業集群適當的扶持;另一方面,各地方政府則要根據當地產業集群發育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