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八章稅收原理第一節什么是稅收稅收的基本屬性馬克思把稅收界定為:“賦稅是政府機器的經濟基礎,而不是其他任何東西。”西方經濟學關于稅收的學說,一般認為主要溯源于17世紀英國著名哲學家托馬斯霍布斯T.Hobbes)的“利益交換說"(Bene巾t-Exchange-Theory)。霍布斯認為:“人們為公共事業繳納的稅款,無非是為了換取和平而付出的代價”“間接稅和直接稅就是為不受外敵入侵,人們以自己的勞動向拿起武器監視敵人的人們提供的報酬。”后來,經過洛克、休謨、邊沁以及斯密等人提出的社會契約說、利益原則和支付能力原則,“利益交換說”得到了不斷的發展。20世紀30年代以來,經濟學界逐漸提出了
2、新稅收學說,認為國家征稅除了為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供給籌措經費之外,還發揮調節經濟的功能(如矯正外部效應、協調收入分配、刺激有效需求)。稅收的“三性”1 .稅收的強制性在社會產品分配中存在兩種權力即所有者權力和國家政治權力。征稅憑借國家政治權力,通過頒布法令實施,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得違抗。稅收的強制性是稅收作為一種財政范疇的前提條件,也是國家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必要保證。2 .稅收的無償性政府征稅以后,稅款即為政府所有,既不需要償還,也不需要對納稅人付出任何代價。同政府債務所具有的償還性不同。稅收的無償性與財政支出的無償性并存。3 .稅收的固定性征稅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了征稅對象以及統一的比例或數
3、額,并只能按預定的標準征稅。稅收的固定性實質上是指征稅有一定的標準,而這個標準又具有相對穩定性。稅收的“三性”可集中概括為稅收的權威性,稅收的權威性來源于國家政權的權威性。第二節稅收術語和稅收分類稅收術語一一納稅人納稅人,又稱為納稅主體,是指稅法規定的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納稅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法人是指依法成立并能獨立行使法定權利、承擔法定義務的社會組織,主要是各類企業。與納稅人有關的一個概念是負稅人。負稅人是指最終負擔稅款的單位和個人。課稅對象,又稱稅收客體,是指稅法規定的征稅的目的物,是征稅的根據。課稅對象是一種稅區別于另一種稅的主要標志。現代社會,政府的征稅對象主要包括所
4、得、商品和財產三大類,稅制往往也是以對應于這三類課稅對象的所得稅、商品稅和財產稅為主體。與課稅對象相關的兩個概念稅源是指稅收的經濟來源或最終出處。稅源是否豐裕直接制約著稅收收入規模。稅目是課稅對象的具體項目或課稅對象的具體劃分。稅目規定了一個稅種的征稅范圍,反映了征稅的廣度。課稅標準,指的是國家征稅時的實際依據,或稱課稅依據。換言之,是指根據什么來計算納稅人應繳納的稅額,如計稅金額、計稅數量。(從價、從量)稅率,是指對課稅對象征稅的比率(納稅額與課稅對象的比例)。課稅對象與稅率的乘積就是應征稅額。稅率是國家稅收制度的核心,它反映征稅的深度,體現政府的稅收政策。稅率可劃分為比例稅率、定額稅率和累
5、進稅率三類。1 .比例稅率。是對同一課稅對象,不論其數額大小,統一按一個比例征稅。又可分為幾種類型:(1)行業比例稅率按行業的差別規定不同的稅率(2)產品比例稅率按產品的不同規定不同的稅率。(3)地區差別比例稅率對不同地區實行不同的稅率。優缺點及適用范圍:比例稅率下,同一課稅對象的不同納稅人的負擔相同,具有鼓勵生產、計算簡便和有利于稅收征管的優點,一般應用于商品課稅。缺點是有悖于量能納稅原則。2 .定額稅率亦稱固定稅額,按課稅對象的一定計量單位直接規定一個固定的稅額,而不規定征收比例。優缺點及適用范圍:定額稅率在計算上更為便利,而且由于采用從量計征辦法,不受價格變動的影響。缺點是具有累退性質,
6、負擔不盡合理。3 .累進稅率按課稅對象數額的大小,劃分若干等級,每個等級由低到高規定相應的稅率,課稅對象數額越大稅率越高,數額越小稅率越低。累進稅率因計算方法的不同,又分為全額累進稅率和超額累進稅率。(1)全額累進稅率:把課稅對象的全部按照與之相對應的稅率征稅,即按課稅對象對應的最高級次的稅率統一征稅。(2)超額累進稅率:把課稅對象按數額大小劃分為不同的等級,每個等級由低到高分別規定稅率,各等級分別計算稅額,一定數額的課稅對象同時使用幾個稅率。全額累進稅與超額累進稅比較(元)稅級稅率(%)適用全額累進稅率的應稅所得(元)適用超額累進稅率的應稅所得(元)全額累進稅額(元)超額累進稅額(元)250
7、00以20250002500050005000下2500130500002500015000750050000500014075000250003000010000750007500150100000250005000012500100000一一1000001000005000035000全額累進稅率與超額累進稅率都是按照量能納稅的原則設計的,但兩者又有不同的特點:(1)全額累進稅率的累進程度高,超額累進稅率的累進程度低,在稅率級次和比例相同時,前者的負擔重,后者的負擔輕;(2)在所得額級距的臨界點處,全額累進會出現稅額增長超過所得額增長的不合理情況,超額累進則不存在這種問題;(3)全額累進稅
8、率在計算上簡便,超額累進稅率計算復雜第二節稅收術語和稅收分類從經濟分析的角度考察稅率(1)名義稅率:稅率表所列的稅率,是納稅人實際納稅時適用的稅率。(2)實際稅率:納稅人真實負擔的有效稅率,在沒有稅負轉嫁的情況下,它等于稅收負擔率。(3)邊際稅率:本來是指按照邊際效用相等原則設計的一種理論化稅率模式,其主要功能是使社會福利犧牲最小,實質上是按照納稅人收益多寡分等級課稅的稅率。由于累進稅率大體上符合邊際稅率的設計原則,因而西方國家在經濟分析中往往就是指累進稅率。納稅總額的增加額稅基價值的增加額(4)平均稅率:實納稅額與課稅對象的比例。它往往低于邊際稅率,比較兩者之間的差額,是分析稅率設計是否合理
9、,稅制是否科學的主要方法。般來說,平均稅率接近于實際稅率,而邊際稅率類似名義稅率ATR納稅總額稅基價值第二節稅收本詰和稅收分類稅收術語一一聯軍用平均稅率和邊際稅率來定義比例稅率、累進稅率和累退稅率比例瞬第二節稅收術語和稅收分類累進稅率第二節稅收術語和稅收分類稅收術語一一稅空稅聿(巳15稅收術語一一稅收能力和稅收努力稅基(元)累退稅率1 .稅收能力是指應當能征收上來的稅收數額。它包括兩種能力:一是納稅人的納稅能力,簡稱納稅能力;二是政府的征稅能力,簡稱征稅能力。納稅能力主要取決于一國的人均收入水平。征稅能力主要取決于稅務管理效率。2 .稅收努力是指稅務當局征收全部法定應納稅額的程度,或者說是稅收
10、能力被利用的程度,稅收努力決定了潛在的稅收能力中有多大比例能轉變為實際的稅收收入。稅收努力取決于稅制的完善程度和稅務部門的征收管理水平。稅收術語一一起征點與免征額起征點:稅法規定的對課稅對象開始征稅的最低界限。免征額:稅法規定的課稅對象全部數額中免予征稅的數額。起征點照顧的是低收入者,免征額則是對所有納稅人的照顧。現行增值稅起征點的幅度規定(限于個人)(1)銷售貨物:月銷售額2000-5000元;(2)銷售應稅勞務:月銷售額1500-3000元;(3)按次納稅:每次(日)銷售額150-200元。現行營業稅起征點的幅度規定(限于個人)(1)按期納稅:月營業額1000-5000元;(2)按次納稅:
11、每次(日)營業額100元。個人所得稅3500元規定是免征額稅收術語一一課稅基礎課稅基礎又稱稅基,指建立某種稅或一種稅制的經濟基礎或依據。課稅基礎不同于課稅對象,如商品課稅的課稅對象是商品,但其稅基則是廠家的銷售收入或消費的貨幣支出;也不同于稅源,稅源總是以收入的形式存在的,但稅基卻可能是支出。稅收分類一一所得課稅、商品課稅和財產課稅按照課稅對象的性質可將各稅種分為所得課稅、商品課稅和財產課稅三大類。所得課稅:以納稅人的凈所得(純收益或純收入)為課稅對象的稅收,一般包括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社會保障稅、資本利得稅等。商品課稅:以商品為課稅對象的稅收,如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關稅等。財產課稅:
12、以各類動產和不動產為課稅對象的稅收,如房產稅、遺產稅、贈與稅等。我國稅種一般分為所得課稅、商品課稅、資源課稅、行為課稅和財產課稅五大類。行為課稅:指以納稅人的特定行為為對象而征收的稅種。如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印花稅、屠宰稅都屬于行為課稅。稅收分類一一直接稅與間接稅以稅負能(易)否轉嫁為標準間接稅:稅負能夠(容易)轉嫁的稅種。如商品課稅。直接稅:稅負不能(易)轉嫁的稅種。如所得稅和財產稅。稅收分類一一從量稅與從價稅按照課稅標準分類(按課稅對象度量的方法)從量稅:按課稅對象的數量、重量、容量或體積計算。從價稅:按課稅對象的價格計算。稅收分類一一價內稅與價外稅以稅收與價格的關系為標準價內稅:稅金
13、包含在商品價格內,構成價格組成部分。價內稅的計稅依據稱為含稅價格。價外稅:稅金不包含在商品價格內的稅種,稅金只是價格的一個附加部分。價外稅的計稅依據稱為不含稅價格。一般認為,價外稅比價內稅更容易轉嫁,價內稅課征的側重點為廠家或生產者,價外稅課征的側重點是消費者。稅收分類一一中央稅與地方稅按稅收的管理和使用權限劃分1994年稅制改革中央稅:消費稅、關稅等;共享稅: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證券交易印花稅等;地方稅:除上述以外的其他所有稅種。第三節稅收原則稅收中的公平與效率一一稅收原則的提出稅收原則是政府在設計稅制、實施稅法過程中所遵循的準則,也是評價稅收制度優劣、考核稅務行政管理狀
14、況的基本準則。比較明確提出稅收原則的經濟學家:托馬斯霍布斯、威廉配第、詹姆斯斯圖亞特、尤斯蒂等。把稅收原則明確化、系統化的第一人是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了平等、確實、便利、最小征收費用等四大稅收原則。后來的經濟學家如西斯蒙第、穆勒、薩伊、赫爾德、諾曼等,又相繼提出了一些稅收原則,從不同角度對斯密的原則進行了補充。總的來說,稅收的原則包括公平原則、效率原則、適度原則以及法治原則等等,但主要可以歸結為公平原則與效率原則。稅收中的公平與效率一一稅收中的公平與效率現代經濟學看來,任何經濟活動的目標,都是追求公平與效率以及二者的最佳結合。1 .稅收應以公平為本公平合理是稅收的基本原則和稅制建設的目標
15、。一般地理解,稅收公平包括普遍征稅和平等征稅兩個方面:普遍征稅,通常指征稅遍及稅收管轄權之內的所有法人和自然人,換言之,所有有納稅能力的人都應毫無例外地納稅。具體有兩個平等征稅,通常指國家征稅的比例或數額與納稅人的負擔能力相稱方面的含義:(1)“橫向公平”,納稅能力相同的人同等納稅;(2)“縱向公平”,納稅能力不同的人不同等納稅。稅收公平不僅是一個財政問題,而且是一個社會問題和經濟問題。稅收政策要協調稅收公平與社會公平。2 .征稅必須考慮效率的要求稅收效率包括兩層意義:(1)征稅過程本身的效率,即較少的征收費用、便利的征收方法等等;(2)征稅對經濟運轉效率的影響,宗旨是征稅必須有利于促進經濟效
16、率的提高,也就是有效地發揮稅收的經濟調節功能。或者,至少對經濟效率的不利影響最小。3 .稅收公平與效率的兩難選擇(1)從總體上講,稅收的公平與效率是互相促進、互為條件的統一體。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公平是效率的必要條件。(2)稅收的公平與效率的統一并不是絕對的,就某一具體的稅種來說,兩者會有矛盾和沖突。如商品課稅、所得課稅的矛盾。公平類稅收原則與效率類稅收原則一一公平類稅收原則1 .受益原則(BenefitApproach)各社會成員應按各自從政府提供公共產品中享用的利益納稅,或者說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成本應按各社會成員享用的份額來承擔。受益原則難以普遍應用2 .能力原則(AbiHtytoPayAp
17、proach)稅收征收以各社會成員的支付能力為標準,而不考慮各自對公共物品的享用程度,或者說,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按個人的實際支付能力分攤。能力原則具有收入再分配的作用,有利于實現社會公平。能力原則的度量標準:客觀說與主觀說客觀說:主張按個人的所得、財產和消費支出為標準。主觀說:主張以在享用公共產品時個人感受到的犧牲程度為標準。世界各國都采用客觀標準,主觀標準難以度量。公平類稅收原則與效率類稅收原則一一效率類稅收原則1 .促進經濟發展原則又稱稅收的經濟效率原則,指稅收制度和稅收政策在保證籌集財政收入的同時,應有利于經濟發展,力圖對經濟發展帶來積極影響。2 .征稅費用最小化和確實簡化原則又稱稅收的
18、制度原則。稅收費用的最小化:指在征收既定稅收收入的前提下,盡可能將征納雙方的征納費用減少到最低限度。確實簡化原則:“確實”指各稅制要素都要在稅法和征管法上做出明確而清晰的規定。“簡化”指稅收的規章制度要簡便易行。稅收中性問題一一稅收中性的含義稅收中性(NeutraHty),是指政府課稅不扭曲市場機制的正常運行,或者說,不影響私人部門原有的資源配置狀況。稅收中性包含兩種含義:(1)國家征稅使社會所付出的代價以稅款為限,盡可能不給納稅人或社會帶來其他的額外損失或負擔;(2)國家征稅應避免對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干擾,特別是不能使稅收超越市場機制而成為資源配置的決定因素。稅收中性問題一一稅收超額負擔或無
19、謂負擔ExcessBurdenorDeadBurden稅收中性和稅收超額負擔相關,或者說,稅收中性就是針對稅收超額負擔而提出的。稅收超額負擔,是指政府通過征稅將社會資源從納稅人轉向政府部門的過程中,給納稅人造成了超過納稅稅款以外的負擔。超額負擔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1)國家征稅一方面減少納稅人支出,同時增加政府部門支出,若因征稅而導致納稅人的經濟利益損失大于因征稅而增加的社會經濟效益,則發生在資源配置方面的超額負擔;(2)由于征稅改變了商品的相對價格,對納稅人的消費和生產行為產生不良影響,則發生經濟運行方面的超額負擔。馬歇爾-哈伯格超額負擔理論稅收超額負擔理論是哈伯格運用馬歇爾的基數效用理論作
20、為基礎理論提出的,所以稱馬歇爾-哈伯格超額負擔理論。這種理論使用了消費者剩余和生產者剩余的概念,并以消費者剩余的大小作為衡量消費者在消費某種商品時獲得凈福利的多少。消費者剩余與生產者剩余消費者剩余(ConsumerSurplus):消費者為取得一種商品所愿意支付的價格與他取得該商品而支付的實際價格之間的差額。產生差額的原因在于:除最后一單位外,該商品用貨幣表示的邊際效用大于其價格。消費者剩余的貨幣價值可以用需求曲線以下、價格線以上的面積來衡量。生產者剩余(ProducerSurplus):指生產者實際得到的價格與生產者愿意接受的價格之間的差異。生產者總剩余是用供給曲線上方,價格線下方和價格軸圍
21、成的三角形的面積表示的。第三節稅收原則稅收中性問題一生;超支食這藪工,黃生S4T從上圖中可以看出,因政府征稅,造成消費者剩余損失為面積ABEF,生產者剩余損失為面積BCDE,他們共同損失為面積ACDEF,顯然大于政府的課稅收入面積ACDF,二者的差額面積DEF就是課稅的超額負擔。減少超額負擔的方法:(1)對需求彈性為零的商品征稅(2)對所有冏品等量(從價)征稅(3)對所得征稅第四節稅負的轉嫁與歸宿稅負轉嫁與歸宿概述一一稅負轉嫁與歸宿的含義稅負轉嫁是指在商品交換過程中,納稅人通過提高銷售價格或壓低購進價格的方法,將稅負轉移給購買者或銷售者的一種經濟現象。稅負轉嫁機制的特征(1)稅負轉嫁是和價格的
22、升降直接聯系的,而且價格的升降是由稅負轉移引起的;(2)稅負轉嫁是各經濟主體之間稅負的再分配,也就是經濟利益的再分配,稅負轉嫁的結果必然導致納稅人與負稅人的不一致;(3)稅負轉嫁是納稅人的一般行為傾向,是納稅人的主動行為。稅收歸宿:一般指處于轉嫁中的稅負的最終落腳點。與稅負轉嫁相聯系的另一個范疇是逃稅。逃稅是指個人或企業以不合法的方式逃避納稅義務,包括偷稅、漏稅和抗稅等。稅負轉嫁與歸宿概述一一稅負轉嫁方式1 .前轉方式又稱為順轉,指納稅人將其所納稅款沿著商品運動方向,通過提高商品銷售價格的方法,向前轉嫁給商品購買者的一種稅負轉嫁形式。如果加價額度大于稅款,則不僅實現了稅負轉嫁,納稅人還可以得到額外的收入,稱為超額轉嫁;如果加價的額度小于稅款,則納稅人自身仍要負擔部分稅收,稱為不完全轉嫁。2 .后轉方式又稱為逆轉,指納稅人將其所納稅款按照商品運動的反方向,通過壓低購進商品或要素的價格的方式將稅負轉嫁給商品或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課題申報書超字怎么辦
- 證券分析師的職責與技能試題及答案
- 高通過率:微生物檢驗技師試題及答案
- 項目管理中的法律合規要求試題及答案
- 微生物檢驗技師證書考試中備考的試題
- 微生物檢驗新研究成果的試題與答案
- 小班兒童安全守則教育計劃
- 創造思想的碰撞計劃
- 會計軟件使用精進計劃
- 財務治理框架中的關鍵要素試題及答案
- RoHS知識培訓課件
- 醫學課件痛風性關節炎
- 流程建設培訓課件
- 潔凈手術室規范
- 公共危機管理(本)-第一次形成性考核-國開(BJ)-參考資料
- 跨境電子商務物流優化策略研究
- 統編版2024-2025學年二年級語文(上)期末情景檢測試卷(含答案)
- 企業供應鏈管理與優化研究
- DB31-T 782-2021 門座式起重機能源消耗指標和計算方法
- 大部分分校:地域文化形考任務三-國開(CQ)-國開期末復習資料
- 有機化學知到智慧樹章節測試課后答案2024年秋山東第一醫科大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