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陸變遷教學設計_第1頁
海陸變遷教學設計_第2頁
海陸變遷教學設計_第3頁
海陸變遷教學設計_第4頁
海陸變遷教學設計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海陸變遷”教學設計課題第四節 “海陸變遷”計劃課時2課時項 目內 容教學內容分析本節教材包括板塊構造學說、火山與地震兩部分內容。板塊構造學說。教材以豐富的地理圖像和文字,圍繞以下內容展開:板塊構造運動的基本觀點;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的交接地帶地殼比較活躍?;鹕脚c地震,主要介紹火山及地震活動最劇烈的地帶。教材中,六大板塊示意圖、世界火山與地震分布圖等,均為重要的教學內容。最后,教材通過兩則閱讀材料,讓學生對火山、地震的危害有所了解。同時,以讀圖和回答問題的形式,引出對于板塊構造運動與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的關系。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了解“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要點。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殼運動的

2、表現,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規律,初步學會對照“六大板塊示意圖”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圖”,簡要說出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能力目標1、通過閱讀示意圖和進行演示、模擬等,初步了解山脈的形成,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想像能力。2、關注人類如何防震抗災,提高抵御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情感目標初步認識自然界的發展是無止境的,人類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無止境的。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1、大板塊示意圖2、世界火山與地震分布教學難點板塊構造運動與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的關系。教具準備媒體呈現教學設計思路(含教法設計、學法指導)以學案為載體,實行小組教學形式,實施零距離課堂教學模式。根據

3、教學內容和學生水平,創設情境(法),設置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盡可能的讓學生參與(法)給學生提供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積極探究(法),發揮教師主導作用,體現學生主體地位。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新課引入在上節課里我們學習了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假說,有誰能來說一說大陸漂移假說的主要內容呢?學生看圖回答。由上節課的知識引入,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總結學生的答案過渡大陸漂移假說認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塊叫“泛大陸”的龐大陸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廣袤海洋所包圍。大約兩億年前,泛大陸開始破裂,“碎塊”像浮在水上的冰塊一樣向外越漂越遠。距今大約兩三萬年以前,這些漂移的大陸漂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現在的七大洲、

4、四大洋的基本面貌。地質學家經過長期研究,在“大陸漂移假說”的基礎上,又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我們今天就來學習板塊構造學說。思考、聽課引起學生學習欲望引入新課板塊構造學說屏幕顯示P43圖255“六大板塊示意圖”及以下題目。1、地球表層可分為 大板塊,除 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塊既包括大陸,也包括海洋。2、圖中“ ”表示 ;“ ”表示 。3、安第斯山脈是由 板塊和 板塊相互碰撞擠壓形成的。4、喜馬拉雅山脈是由 板塊和 板塊相互碰撞擠壓形成的。屏幕演示六大板塊的碰撞、擠壓和拉伸閱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和圖2-55后,(1)認知六大板塊的名稱和位置。(2)做題,要求個別回答后,屏幕顯示正確答案用色彩鮮艷

5、的圖像,并且通過學生的親自動手,加深學生的印象小結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是:1、地球巖石圈主要由六大板塊組成。2、板塊處于不斷的運動之中。3、板塊的內部比較穩定,板塊和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思考對所講內容有整體認識海洋生成和發展按照板塊構造學說的觀點,海洋都會經歷一個生成和發展的階段。屏幕用動畫演示海洋生成和發展觀看動畫用動畫生動直觀地表現板塊運動,加強感性認識。這個知識點比較抽象,是教學難點,通過形象的動畫,使得原本抽象難懂的理論知識變得生動直觀,加深了理解過渡我們剛才說到,板塊和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而地殼的活躍,就造成了地表的火山地震。我們先來看一段火山地震的錄象。剛才從

6、錄象中我們看到,火山噴發的時候真是驚心動魄!而在地震發生后又是滿目瘡痍,給人們帶來了深深的災難??翠浵笸ㄟ^直觀畫面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給學生思想上帶來震撼地震的危害如此嚴重!火山和地震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的關系可能大家都會想,地震真可怕,它通常會發生在什么地方呢?是啊,地震通常會發生在什么地方呢?我們來看屏幕顯示的火山地震圖。屏幕顯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圖”。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到,環太平洋沿岸山脈帶以及橫貫亞歐大陸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脈帶,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活動最劇烈的地帶。這里是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思考:為什么主要的火山地震帶是這樣分布屏幕顯示:在“世

7、界火山地震分布圖”上疊加“板塊構造示意圖”說明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板塊的分布之間的關系。提問:我國為什么是一個多火山地震的國家?學生看屏幕的圖學生討論、回答學生討論、回答營造探索、討論的學習氣氛;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掌握知識通過自主討論來掌握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細講地震講述:世界平均每年發生大約500萬次地震,那么,是不是每一次地震都象我們剛才看到的地震破壞性那么的大呢?實際上,地震是有大小等級之分的。下面給大家看看地震的有關知識.破壞性地震的危害相當大,那么我們人類可不可以預先知道要發生地震?當地震發生時,我們又該采取怎樣的保護措施呢?地震前兆:1、動物反應異常;2、地形突變和地下水異常;

8、3、有地光和地聲。進行防震教育:1、保持冷靜,及時到戶外空曠處;2、躲在堅固的家具下;3、保持體力,等待救援。分發材料“地震的有關知識”閱讀材料“火山”和“智利大地震”學生討論、回答進行知識的延伸,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補充材料進行知識拓展 培養發散性思維和分析歸納的能力,小結本堂內容??偨Y、歸納思考、與教師一起總結培養歸納能力。加深認識。板書設計第四節 海陸變遷2、 板塊構造學說:1、 六大板塊 內部2、 運動 交界地帶4、 火山與地震1、 分布2、 成因將本堂課的教學內容編成競賽題目,將學生分組進行知識競賽。1、世界上的火山主要分布在()A亞歐大陸內部B太平洋的島嶼上C板塊交界處

9、D北美大陸。2、板塊構造學說的內容是()A全球分為七大板塊B各大板塊是穩定的C各大板塊都有“內穩邊活”的特點D各大板塊都朝同一方向運動3、我國是個多地震的國家,原因是()A我國位于兩大地震帶交界處B我國人類勞動破壞的結果C我國地形復雜多樣D開采地下資源造成的4、澳大利亞大陸屬于()A太平洋板塊B南極洲板塊C印度洋板塊D亞歐板塊5、根據板塊構造學說,在板塊張裂的地區常形成()A褶皺山脈B深海溝C裂谷或海洋D海嶺6、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是分布在 板塊與 板塊、 板塊和 板塊的接觸地帶。7、 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8、“滄海桑田”說明的地理知識是()A地球上只有茫茫大海和農田B茫茫大海在地殼運動過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