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學考研精心整理包含幾乎所有知識點_第1頁
植物學考研精心整理包含幾乎所有知識點_第2頁
植物學考研精心整理包含幾乎所有知識點_第3頁
植物學考研精心整理包含幾乎所有知識點_第4頁
植物學考研精心整理包含幾乎所有知識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植物學考研一、名詞解釋1、種子休眠:有些植物的種子形成后,即使在適宜環境下也不立即萌發,必須經過一段相對靜止的階段才能萌發,種子的這一性質稱為種子休眠。2、上胚軸:連接胚芽和胚根并子葉相連的短軸稱為胚軸,子葉以上的胚軸稱為上胚軸。3、下胚軸:連接胚芽和胚根并子葉相連的短軸稱為胚軸,子葉以下的胚軸稱為下胚軸。4、有胚乳種子:種子成熟后包括種皮、胚和胚乳三部分,由于養分主要儲存在胚乳中,這類種子的子葉相對較薄。例如:蓖麻、小麥等。5無胚乳種子:種子成熟后僅有種皮、胚二部分,營養物質主要儲存于子葉中。例如:豆類植物。6、子葉出土幼苗:種子萌發時,胚根先突破種皮伸入土中形成主根,然后下胚軸迅速伸長而將

2、子葉和胚芽一起推出土面。如:大豆、花生、油菜等。7、子葉留土幼苗:種子萌發時,下胚軸不伸長,而是上胚軸伸長,所以子葉留在土中,并不隨胚芽一起伸出土面,直到養料耗盡死亡。如:豌豆、玉米、大麥等。8、細胞器:細胞內具有一定形態、結構和特定功能的微小結構。9、原生質:是指細胞內有生命的物質,是細胞結構和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10、 原生質體:是指細胞中細胞壁以內各種結構的總稱,它是細胞各類代謝活動進行的主要場所,是細胞最重要的部分。11、胞基質:細胞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半透明的原生質膠體組成,在電子顯微鏡下看不出特殊結構的細胞質部分,含有與糖酵解、氨基酸合成和分解有關的酶類等重要物質,是生命

3、活動不可缺少的部分。12、細胞周期:細胞分裂中,把第一次分裂結束到第二次分裂結束之間的過程(即一個間期和一個分裂期)稱為一個細胞周期。一個細胞周期包括G1期、S期、G2和M期。13、紋孔:植物細胞壁上的結構單位,植物細胞在形成次生壁的時候,有一些不為不沉積壁物質,因此形成一些間隙,這種在次生壁形成過程中未增厚的部分稱為紋孔。14、胞間連絲:相鄰生活細胞之間,細胞質常常以極細的細胞質絲穿過細胞壁而彼此相互聯系,這種穿過細胞壁的細胞質絲稱胞間連絲。它連接相鄰細胞間的原生質體,是細胞間物質、信息傳輸的通道。15、后含物:是植物細胞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存在于細胞質中的一些非原生質物質,它包括植物細胞儲

4、藏物質和新陳代謝廢棄物,如:淀粉、蛋白質、脂類、晶體、單寧、色素等。16、細胞分化:同源細胞逐漸變成形態、結構、功能不相同的幾類細胞群的過程。17、細胞全能性:生物體內,每個生活的體細胞都具有像胚性細胞那樣,經過誘導能分化發育成為一個新個體的潛在能力,并且具有母體的全部的遺傳信息。18、組織:是由來源相同,形態、結構、生理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細胞組成的細胞群。19、維管束:由原形成層分化而來,以輸導為主的復合組織,由木質部和韌皮部或加上形成層共同構成的束狀結構。20、維管組織:由木質部和韌皮部組成的復合組織。21、維管系統:植物體各器官中的由維管束構成的一個連續統一的系統,主要行使輸導水分、礦質和

5、同化產物的功能。包括了輸導水分和無機鹽的木質部和輸導有機養料的韌皮部。22、 初生生長:直接來自頂端分生組織的衍生細胞的增生和成熟的生長過程,稱為初生生長。23、初生結構:在植物體的初生生長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成熟組織,共同組成的結構稱為初生結構。24、次生生長:在植物體初生生長結束后,發生了次生分生組織的維管形成層和木栓形成層,其分裂、分化形成各種成熟組織的生長過程稱為次生生長。次生生長的結果是使根莖等器官加粗。25次生結構:在植物體的次生生長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成熟組織,共同組成的結構稱為次生結構。包括了次生維管組織和周皮。26、外始式:根的初生木質部在發育過程中,是由外向心逐漸分化

6、成熟的,外方先成熟的部分為原生木質部,內方后成熟的為后生木質部,這種分化方式稱為外始式。27、內起源:側根起源于根尖成熟區中柱鞘的一定部位,這種起源于組織內部的方式稱為內起源。28、根瘤:豆科植物根上,常形成各種形狀的瘤狀突起,稱為根瘤。是根與土壤中的根瘤菌所形成的共生體。具有固氮的功能。29、菌根:有些植物根常與土壤中的真菌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真菌與根的共生體,稱為菌根。30、定根:發生位置固定的根。包括主根和側根。31、不定根:發生位置不固定的根,如在莖、葉、老根或胚軸上不定部位上產生的根。33、凱氏帶:雙子葉植物和裸子植物在根的內皮層細胞處于初生狀態時,其細胞的徑向壁和橫向壁上形成木栓質

7、的帶狀增厚。對根內水分吸收和運輸具有控制作用。這種帶狀結構是凱斯伯里于1865年發現的,因而稱為凱氏帶。34、外起源:莖上的葉和芽起源于分生組織表面第一層或第二、三層細胞,這種起源于組織表面的方式稱為外起源。35、樹皮:樹皮是雙子葉植物木本莖的維管形成層以外的部分。在較老的木質莖上,樹皮包括了木栓層和它外方的死組織(統稱外樹皮或硬樹皮或落皮層),以及木栓形成層、栓內層、韌皮部(統稱內樹皮或軟樹皮)。36、年輪:年輪是由于維管形成層細胞的分裂活動受季節的影響的生長輪。是多年生的木本植物莖干橫斷面上,所現出的若干同心輪紋。每一輪代表著一年中產生的次生木質部,由春材(早材)和秋材(晚材)組成。37、

8、髓射線:莖的初生結構中,由薄壁組織構成的中心部分稱為髓。初生維管束之間的薄壁細胞稱為髓射線,也稱初生射線,連接皮層和髓,具有橫向運輸和貯藏營養物質的功能。 38、維管射線:在次生維管組織中,還能分別地產生新的維管射線,它是次生維管組織的橫向運輸系統。維管射線為徑向排列的薄壁細胞,在木質部的稱木射線;在韌皮部的稱韌皮射線。39、葉痕:葉子脫落后在莖上留下的痕跡。40、葉跡:是指由莖進入葉的維管束痕跡,從莖中分枝起穿過皮層到葉柄基部止的這一部分。41、定芽:生在枝頂或葉腋內的芽。42、不定芽:不是生在枝頂或葉腋內的芽。44、鱗芽:在外面有芽鱗包被的芽。芽鱗具有保護芽的作用。如:楊等的芽。45、裸芽

9、:在外面沒有芽鱗,只被幼葉包著的芽。如:棉、油菜、楓楊等46、邊材:靠近樹皮部分的木材,是近年形成的次生木質部,色澤較淡,具有輸導和貯藏的作用,邊材可以逐年向內轉變為心材,因此,心材可逐年增加,而邊材的厚度卻相對比較穩定。47、心材:靠近中央部分的木材,是次生木質部的內層,近中心部分,顏色較深,導管和管胞已失去輸導的功能,但管腔內充填了物質,使其支持能力加強。48、春材:春夏季形成層活動旺盛,細胞分裂快,形成次生木質部的導管細胞直徑大,管壁較薄木纖維數目少,細胞排列疏松,這部分次生木質部的材質疏松,顏色較淺,稱為早材或春材。50、秋材:夏末秋初氣候條件漸不適宜樹木生長,形成層活動減弱,細胞分裂

10、慢,形成次生木質部的導管細胞直徑較小且數量少,木纖維和管胞較多,管壁較厚,細胞排列緊密,這部分次生木質部的材質地致密,色澤較深,稱為晚材或秋材。單軸分枝 又稱總狀分枝。自幼苗開始,主莖頂芽的活動可持續一生,且生長勢強,形成一個直立而粗壯的主軸。如:松、楊等。51、合軸分枝:頂芽活動一段時間后,生長編得極緩慢乃至死亡,或分化為花或卷須等變態器官,而靠近頂芽的一個腋芽成為活動芽,形成一段枝條后,又被其側面的下一級腋芽的活動代替,如此重復進行生長,這樣的分枝方式為合軸分枝。如:蘋果、桃、葡萄等。52、芽鱗痕:頂芽開放后,芽鱗脫落在枝條上留下的痕跡,可依此鑒別枝條的年齡。53、內始式:莖的初生木質部在

11、發育過程中,是由內向外逐漸分化成熟的,內方先成熟的部分為原生木質部,外方后成熟的為后生木質部,這種分化方式稱為內始式。54、等面葉:葉肉不能區分為柵欄組織和海綿組織的葉。55、異面葉:葉肉明顯區分為柵欄組織和海綿組織的葉。56、完全葉:具有葉片、葉柄和托葉三部分的葉,叫完全葉。如棉花、桃、豌豆等植物的葉。57、不完全葉:葉片、葉柄和托葉三部分中缺少任何一部分或二部分的葉,叫不完全葉。如樟樹、大白菜等植物的葉。58、C3植物:維管束鞘多為兩層細胞,內層為厚壁細胞,幾乎不含葉綠體,外層為較大的薄壁細胞,含葉綠體比葉肉細胞少。59、C4植物:維管束鞘多為一層大型薄壁細胞,整齊排列,含有比葉肉細胞較多

12、的葉綠體。60、葉序:葉在莖上的排列方式稱為葉序。葉序有三種基本類型,即互生、對生和輪生。61、單葉:一個葉柄上只有一片葉則稱為單葉。62、復葉:每一葉柄上有兩個以上的葉片叫做復葉。復葉的葉柄稱葉軸或總葉柄,葉軸上的葉稱為小葉,小葉的葉柄稱小葉柄。由于葉片排列方式不同,復葉可分為羽狀復葉,掌狀復葉和單身復葉等類型。63、變態: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有些植物的器官在功能和形態結構方面發生了種種變化,并能遺傳給后代,這種變異稱為變態。64、同源器官:器官外形與功能都有差別,而個體發育來源相同者,稱為同源器官。如莖刺和莖卷須,支持根和貯藏根。65、同功器官:器官外形相似、功能相同,但個體發育來源不

13、同者,稱為同功器官。如莖刺和葉刺,莖卷須和葉卷須。66、額外形成層:由次生結構產生的形成層,它的活動可產生三生結構,使器官加粗。67、完全花:由花柄、花托、花萼、花冠、雄蕊群和雌蕊群等五個部分組成的花稱為完全花。例如:桃。68、不完全花:缺乏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中的一部分或幾部分的花稱為不完全花。69、花序多:數的花在花軸上(總花柄,花序軸)有規律的排列方式,花軸上無典型的營養葉著生,在花粉苞片的花軸基部有苞片著生,有的苞片密集于花序之下組成總苞。70、胎座:子房內壁上肉質突起的結構,稱為胎座,其上著生胚珠。71、單雌蕊:一個雌蕊由一個心皮構成的稱為單雌蕊 。72、復雌蕊:一個雌蕊由幾個心皮

14、聯合而成,稱復雄蕊(合生雌蕊)。73、傳粉:指花粉粒由花粉囊中散出,經媒介的作用而傳送到柱頭上的過程。74、雙受精:花粉管到達胚囊后,釋放出二精子,一個與卵細胞融合,成為二倍體的受精卵(合子),另一個與兩個極核(或次生核)融合,形成三倍體的初生胚乳核,卵細胞和極核同時和二精于分別完成融合的過程稱雙受精。雙受精是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特有的現象。75、花粉敗育:由于種種內在和外界因素的影響,有的植物散出的花粉沒有經過正常的發育,起不到生殖的作用,這一現象稱為花粉敗育。76、雄性不育:植物由于內在生理、遺傳的原因,在正常自然條件下,也會產生花藥或花粉不能正常地發育、成為畸形或完全退化的情況,這一現象稱為

15、雄性不育。雄性不育可有三種表現形式:一是花藥退化,二是花藥內無花粉,三是花粉敗育。77、無融合生殖:在正常情況下,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是經過卵細胞和精子的融合,以后發育成胚。但在有些植物,不經過精卵融合,直接發育成胚,這類現象稱無融合生殖。無融合生殖包括孤雌生殖、無配于生殖和無孢子生殖三種類型。78、孤雌生殖:胚囊中的卵細胞未經受精直接發育成胚的生殖現象。單倍體胚囊中的卵細胞,經孤雌生殖形成單倍體胚,但后代不育;二倍體胚囊中的卵細胞,經孤雌生殖形成二倍體胚,但后代可育。79、單性結實:不經過受精作用,子房就發育成果實,這種現象稱單性結實。單性結實過程中,于房不經過傳粉或任何其他刺激,便可形成無子

16、果實,稱為營養單性結實,如香蕉,若子房必須通過誘導作用才能形成無子果實,則稱為誘導單性結實(或刺激單性結實),如以馬鈴薯的花粉刺激番茄的柱頭可得到無籽果實。80、上位子房:花萼、花冠和雄蕊著生點都排在子房的下面,稱之為子房上位或稱下位花。81、下位子房:花托凹下成各種形狀,子房隱陷于托內,花萼、花冠和雄蕊都著生于子房之上,稱之為子房下位或稱上位花。82、真果:僅由子房發育形成的果實。如桃、棉的果實。83、假果:除了子房外,花的其他部分如花托、花萼、花冠及整個花序等其他結構共同參與果實形成,這種非純由子房發育而成的果實稱為假果,如南瓜、蘋果等的果實。84、假種皮:由珠柄或胎座等發育而成的,包在種

17、皮之外的結構稱為假種皮。如荔枝、龍眼果實內肥厚可食的部分。85、外胚乳:有一部分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的珠心組織發育形成具胚乳作用的組織,稱為外胚乳。86、無限花序:花軸在開花期可以繼續生長,不斷形成新的花,由下而上或由邊緣向中心陸續開放, 這種花序稱為無限花序。87、有限花序:開花期花軸不伸長,開花順序是由上而下或由內向外,這種花序稱為有限花序。88、世代交替:在植物的生活史中,由產生孢子的二倍體的孢子體世代(無性世代)和產生配子的單倍體的配子體世代(有性世代)有規律地交替出現的現象,稱世代交替。89、品種:指來自于同一祖先,具有為人類需要的某種經濟性狀,基本遺傳性穩定一致,能滿足人類生產物

18、質資料及科學研究目的的一種栽培植物或家養動物的群體。90、雙名法:生物命名的基本方法,生物的學名是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希臘等國文字書寫。每一種生物的學名由屬名和種名組成,故稱為“雙名法”或“二名法”。在學名后附加該種生物的命名人(或命名人的縮寫),一個完整的生物學名包括屬名、種名和命名人,并規定屬名和命名人的第一個拉丁字母必須大寫。91、孢子植物:生活史中不形成種子,主要利用孢子進行繁殖的植物。包括了藻類植物、菌類植物、地衣植物、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等。92、頸卵器植物:具有頸卵器結構的植物類群。包括了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裸子植物。93、子實體:高等真菌產生有性孢子的結構。有能育的菌絲和營養絲組成

19、。子囊菌的子實體稱子囊果,擔子菌的子實體稱擔子果,其形狀、大小與結構因種類而異。如蘑菇、香菇的子實體呈傘形,由菌蓋和菌柄組成。94、亞種:一個種內形態有較明顯差異,并有一定地理分布區域的個體群。二、簡答題1、表解種子的基本結構,并指出各部分的主要作用。 答題要點: 種子的基本結構種皮 保護功能胚芽 由生長點和幼葉組成。禾本科植物有胚芽鞘。種子 胚軸 連接胚根胚芽和子葉。(上胚軸 子葉著生點至第一片真葉之間部分, 胚下胚軸 子葉著生點至胚根之間的部分)胚根 由生長點和根冠組成。禾本科植物有胚根鞘。子葉 有單,雙和多數,功能是貯藏(大豆),光合作用(棉),消化吸收轉運胚乳物質(水稻,蓖麻)胚乳 有

20、或無。功能是貯藏營養物質(糖類淀粉,糖,半纖維素)油脂和蛋白質。2、簡述種子萌發必須的外界條件。答題要點:成熟的種子,只要條件適宜,便會萌發形成為幼苗。但風干了的種子,一切生理活動都很微弱,胚的生長幾乎完全停止,處于休眠狀態。種子要萌發,胚就要由休眠狀態轉為活動狀態,這就需要有適宜的萌發條件。種子的萌發條件分內部條件及外界條件兩方面:內部條件 種子本身必須具備健全的發芽力。外界條件 主要表現在三方面 充足的水分;水是種子萌發的先決條件。水不僅可使干燥的種皮松軟,有利于胚芽、胚根的突破,更重要的水是原生質的重要組成成分。充足的水分可使原生質恢復活性,正常地進行各種生命活動;其次種子內的各種貯藏物

21、,只有通過酶的水解或氧化,才能由不溶解狀態轉變為可為胚吸收、利用的溶解狀態,而這更需要水的參加。足夠的氧氣。種子萌發時,其一切生命活動都需要能量,而能量來源于呼吸作用。種子在呼吸過程中,利用吸入氧氣,將貯藏的營養物質逐步氧化、分解,最終形成為CO2和水,并釋放出能量。能量便供給各項生理活動。所以,種子萌發時,由于呼吸作用的強度顯著增加,因而需要大量氧氣的供應。如果氧氣不足,正常的呼吸作用就會受到影響,胚就不能生長,種子就不能萌發。適宜的溫度。種子萌發時,細胞內部進行著復雜的物質轉化和能量轉化,這些轉化都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進行的。而酶的催化活動則必須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進行。溫度低時,反應慢或停止

22、,隨著溫度的升高,反應速度加快。但因酶本身也是蛋白質,溫度過高,會使其遭受破壞而失去催化性能。因此,種子萌發時對溫度的要求表現出最低、最高及最適點(溫度三基點)。多數植物種子萌發的最低點:0-5,最高點:35-40,最適點:25-30。可見,溫度不僅是種子萌發時必須具備的重要條件,而且還是決定種子萌發速度的重要條件。3、子葉出土幼苗與子葉留土幼苗主要區別在哪里?了解幼苗類型對農業生產有什么指導意義?答題要點;子葉出土幼苗與子葉留土幼苗主要區別在上下胚軸的生長速度不同。下胚軸生長速度快,子葉出土幼苗類型;上胚軸生長速度快,子葉留土幼苗類型。了解幼苗類型對農業生產中播種很有意義。對于子葉出土幼苗的

23、種子宜淺播;而對于子葉留土幼苗的種子可稍深播,但深度應適當。4、影響種子生活力的因素有哪些?種子休眠的原因何在?如何打破種子的休眠?答題要點:影響種子生活力的因素有植物本身的遺傳性;種子的成熟程度、貯藏期的長短、貯藏條件的好壞等等。種子形成后雖已成熟,即使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也往往不能立即萌發,必須經過一段相對靜止的階段才能萌發,種子的這一性質稱為休眠。種子休眠的原因主要是種皮障礙;胚未發育完全;種子未完成后熟;以及種子內含有抑制萌發的物質等。生產上可用機械方法擦破種皮或用濃硫酸處理軟化種皮;低溫處理;人工施用赤霉素等方法打破種子的休眠。5、繪小麥穎果縱切的輪廓圖,注明各個部分的名稱。答案要點

24、(圖略):果皮和種皮、胚乳、子葉、胚芽鞘、胚芽、胚軸、胚根、胚根鞘。6、舉4個以上例子說明高等植物細胞的形態結構與功能的統一性。答題要點:如植物的葉片,其細胞的形態結構與功能的是統一的,表現在:葉片多為綠色的扁平體,其內分布有葉脈,這與葉片光合作用功能是密切相關的,扁平體狀,利于葉片充分接受陽光,葉脈支持功能可使葉片充分伸展在空間。葉片結構可分為表皮、葉肉和葉脈。表皮細胞排列緊密,細胞外壁有角質層,利于表皮的保護作用。葉肉細胞富含葉綠體,主要功能是光合作用。葉脈中有木質部和韌皮部,利于葉脈執行輸導和支持的功能。7、什么叫細胞全能性?在生產上有何實踐意義?答題要點:細胞全能性是指生物體內,每個生

25、活的體細胞都具有像胚性細胞那樣,經過誘導能分化發育成為一個新個體的潛在能力,并且具有母體的全部的遺傳信息。生產上可應用于植物組織培養快速繁殖。8、簡述分生組織的特點,按位置和來源劃分,分生組織各有幾種?各有何生理功能?答題要點:分生組織的特點是具有持續分裂能力。按在植物體上的位置分 頂端分化組織:位于根、莖主軸及側枝頂,其活動使之伸長,在莖上形側枝和葉,以后產生生殖器官。其特點是細胞小而等徑,薄壁,核大,位于中央,液泡小而分散,原生質濃厚,細胞內通常缺少后含物。側生分生組織:位于根和莖的側方的周圍部分。包括形成層和木栓形成層,其活動使根莖加粗和起保護作用。居間分生組織:夾在成熟組織之間,是頂端

26、分生組織在某些器官中局部位域的保留。如禾本科植物節間基部,蔥韭葉基部,花生雌蕊柄基部。按來源的性質分:原分生組織:直接由胚細胞保留下來的,一般具有持久而強烈的分裂能力,位于根莖端較前的部分。初生分生組織:由原分生組織剛衍生的細胞組成。位于頂端稍下的部分。邊分裂邊分化,是由分生組織向成熟組織過度的類型。次生分生組織:由成熟組織的細胞,經歷生理和形態上的變化,脫離原來成熟的狀態(即反分化)重新轉變而成的組織。一般而言側生分生組織屬于次生分生組織。9、從輸導組織的結構和組成來分析,為什么說被子植物在演化上比裸子植物更高級?答題要點:植物的輸導組織包括木質部和韌皮部二類。裸子植物木質部一般主要由管胞組

27、成;管胞擔負了輸導與支持雙重功能。被子植物的木質部中,導管分子專營輸導功能,木纖維專營支持功能,所以被子植物木質部分化程度更高。而且導管分子的管徑一般比管胞租大因此輸水效率更高。被子植物更能適應陸生環境。被子植物韌皮部含篩管分子和伴胞,篩管分子連接成縱行的長管,適于長、短距離運輸有機養分,篩管的運輸功能與伴胞的代謝密切相關。裸子植物的韌皮部無篩管、伴胞,而具篩胞,篩胞與篩管分子的主要區別在于,篩胞細的胞壁上只有篩域,原生質體中也無P一蛋白體,而且不象篩管那樣由許多篩管分子連成縱行的長管,而是由篩胞聚集成群。顯然,篩胞是一種比較原始的類型。所以裸于植物的輸導組織比被子植物的簡單、原始被子植物比裸

28、子植物更高級。10、機械組織有什么共同特征?如何區別厚角組織與厚壁組織?答題要點:對植物起主要支持作用的組織稱為機械組織,主要有厚角組織與厚壁組織兩大類。一般機械組織有細胞壁加厚的共同特征。厚角組織是指細胞壁具有不均勻,初生壁性質增厚的組織,是活細胞;而厚壁組織是指細胞具有均勻增厚的次生壁,并且常常木質化的組織,是死細胞。常常可通過看細胞壁的特點和細胞的死活來區別厚角組織與厚壁組織。11、簡述水稻、小麥拔節、抽穗時期莖桿長得特別快的原因以及蔥、韭上部割除后葉子能繼續伸長的原因。答題要點:主要原因是在這些植物莖的每個節間基部都保持居間分生組織,它們的細胞進行分裂、生長和分化,使每個節間伸長,其結

29、果使莖葉伸長。12、雙子葉植物根的維管形成層是怎樣產生的?如何使根增粗?答題要點:在根毛區內,次生生長開始時,位于各初生韌皮部內側的薄壁細胞開始分裂活動,成為維管形成層片段。之后,各維管形成層片段向左右兩側擴展,直至與中柱鞘相接,此時,正對原生木質部外面的中柱鞘細胞進行分裂,成為維管形成層的一部分。至此,維管形成層連成整個的環。維管形成層行平周分裂,向內、向外分裂的細胞,分別形成次生木質部和次生韌皮部(即次生維管組織),與此同時,維管形成層也行垂周分裂,擴大其周徑,使根增粗。在表皮和皮層脫落之前,中柱鞘細胞行平周分裂和垂周分裂。向內形成栓內層,向外形成木栓層,共同構成次生保護組織周皮。13、根

30、系有哪些類型?對農業生產有何實踐意義?答題要點:植物根的總和根系,有直根系和須根系兩種類型。大多數裸子植物和雙子葉植物的主根繼續生長,明顯而發達。由主根及各級側根組成的根系,稱為直根系。如:棉花。大多數單子葉植物的主根在生長一個短時期后,即停止生長而枯萎,并由莖基部節上產生大量不定根,這些不定根也能繼續發育,形成分枝,整個根系形如須狀,故稱須根系。如:小麥、水稻、玉米。14、根尖由哪幾部分組成?為什么要帶土移栽幼苗?答題要點:每條根的頂端根毛生長處及其以下一段,叫根尖。根尖從頂端起,可依次分為根冠、分生區、伸長區、根毛區等四區。 根冠:外層細胞排列疏松,外壁有粘液(果膠)易于根尖在土壤中推進、

31、促進離子交換與物質溶解。根冠細胞中有淀粉體,多集中于細胞下側,被認為與根的向地性生長有關。根冠外層細胞與土壤顆粒磨擦而脫落,可由頂端分生組織產生新細胞,從內側給予補充。 分生區:(又叫生長點)具有分生組織一般特征。分生區先端為原分生組織,常分三層。分別形成原形成層、基本分生組織、根冠原和原表皮等初生分生組織,進一步發育成初生組織。 伸長區:分生區向上,細胞分裂活動漸弱,細胞伸長生長,原生韌皮部和原生木質部相繼分化出來,形成伸長區,并不斷得到分生區初生分生組織分裂出來的細胞的補充。伸長區細胞伸長是根尖深入土壤的推動力。 根毛區(也叫成熟區):伸長區之上,根的表面密生根毛,內部細胞分裂停止,分化為

32、各種成熟組織。根毛不斷老化死亡,根毛區下部又產生新的根毛,從而不斷得到伸長區的補充,并使根毛區向土層深處移動。根毛區是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地方。根毛的生長和更新對吸收水、肥非常重要。故小苗帶土移栽,減少幼根和根毛的損傷,以利成活。15、繪簡圖說明雙子葉植物根的初生結構,注明各部分的名稱,并指出各部分的組織類型。答題要點:雙子葉植物根的初生結構,常以根毛區的橫切面為例來闡述,從外向內分別為表皮、皮層、維管柱(中柱)三部分。表皮:為吸收組織。皮層:為薄壁組織。維管柱(中柱):由中柱鞘、初生木質部、初生韌皮部、薄壁細胞四部分構成。1)中柱鞘為薄壁組織。2)初生木質部:主要為輸導組織和機械組織。3)初

33、生韌皮部:主要為輸導組織和機械組織。4)薄壁細胞(形成層):薄壁組織。16、比較禾本科植物根與雙子葉植物根的初生結構的區別。答案要點:(1) 共同點為:均由表皮、皮層和維管柱三部分組成;成熟區表皮具根毛,皮層有外皮層和內皮層,維管柱有中柱鞘;初生維管組織的發育順序、排列方式相同。 (2) 單子葉植物與雙子葉植物在根的初生結構上的差別是:單子葉植物的內皮層不是停留在凱氏帶階段,而是繼續發展,成為五面增厚(木質化和栓質化)。僅少數位于木質部脊處的內皮層細胞,仍保持初期發育階段的結構,即細胞不具凱氏帶增厚,此為通道細胞。17、較大的苗木移栽時,為什么要剪除一部分枝葉?答案要點:苗木移栽時,為了減少蒸

34、騰作用對水分的消耗,緩解因根系受損傷而水分供應不足的矛盾,可采取剪去一部分枝葉的措施。18、為什么水稻秧苗移栽后生長暫時受抑制和部分葉片會發黃?答案要點:植物移栽,即使是帶土移栽,都會使根尖、根毛受損。根尖、根毛受損,根系吸收水分、無機鹽能力下降,地上部分生長發育受影響,故水稻大田移栽后,常有生長暫時受抑制和部分葉片發黃的現象。19、豆科植物為什么能夠肥田?答案要點:豆科植物根與根瘤菌共生,形成根瘤。根瘤能將大氣中不能被植物直接利用的游離氮轉變成可利用的氮素。根瘤留在土壤中可提高土壤肥力(土壤中通常總是缺氮的),所以一些豆科植物如紫云英、三葉草等常作綠肥,也常見將豆科植物與農作物間作輪栽。20

35、、雙子葉植物莖的維管形成層是怎樣產生的?如何使莖增粗?答題要點:莖維管束初生韌皮部和初生木質部之間的薄壁細胞恢復分裂能力,形成束中形成層;和連接束中形成層的那部分髓射線細胞也恢復分裂性能,變成束間形成層,束中形成層和束間形成層連成一環,共同構成維管形成層。維管形成層隨即開始分裂活動,較多的木本植物和一些草本植物,維管束間隔小,維管形成層主要部分是束中形成層,束中形成層分裂產生的次生韌皮部和次生木質部,增添于維管束內,使維管束的體積增大,束間形成層分裂的薄壁組織增添于髓射線。維管束增大,莖得以增粗。許多草本植物和木本雙子葉植物,莖中維管束之間的間隔較大,束中形成層分裂產生的次生木質部和次生韌皮部

36、,增添于維管束內,而束間形成層分裂產生的次生木質部和次生韌皮部則組成新的維管束,添加于原來維管束之間,使維管束環擴大。雙子葉植物莖在適應內部直徑增大的情況下,外周出現了木栓形成層,并由它向外產生木栓層向內產生栓內層,木栓形成層、木栓層、栓內層三者共同構成次生保護組織一周皮。雙子葉植物莖的次生結構包括周皮和次生維管組織。21、繪簡圖說明雙子葉植物莖的初生結構,注明各部分的名稱,并指出各部分的組織類型。答題要點:雙子葉植物莖的初生結構,從外向內分別為表皮、皮層、維管柱(中柱)三部分。 表皮:為保護組織。皮層:為薄壁組織、機械組織、同化組織等。維管柱(中柱):由維管束、髓、髓射線等部分構成。1)維管

37、束:主要為輸導組織和機械組織。2)髓:為薄壁組織。3)髓射線:為薄壁組織。22、比較禾本科植物莖與雙子葉植物莖初生結構的主要區別。答題要點:雙子葉植物莖的初生結構(莖的橫切面)由表皮、皮層、維管柱三部分構成。禾本科植物莖沒有皮層和中柱界限,維管束散生于基本組織中。其莖由表皮、基本組織、維管束三個基本系統構成。雙子葉植物莖表皮一般由一種類型表皮細胞構成,細胞外壁有角質層,表皮上有氣孔分布,并常有表皮毛等附屬物的分化。而禾本科植物莖表皮由長細胞、短細胞、氣孔器有規律排列而成。長細胞是構成表皮的主要成分,其細胞壁厚而角質化,縱向壁呈波狀。排成縱列。而短細胞亦排成縱列,位于兩列長細胞間,一種短細胞具栓

38、化細胞壁的為栓細胞,另一種是含大量二氧化硅的硅細胞。表皮上氣孔由一對啞鈴形的保衛細胞構成,保衛細胞的旁側各有一個副衛細胞。雙子葉植物莖的皮層位于表皮與維管柱之間。由多層細胞構成,有多種組織,其中以薄壁組織為主。皮層內是維管柱,它由維管束、髓和髓射線等組成,在幼莖中央的為髓。而禾本科植物莖維管束散生于基本組織中,基本組織主要由薄壁細胞組成,緊連表皮內側常有幾層厚壁細胞形成的機械組織。中央由薄壁細胞解體的形成髓腔的(如小麥、水稻等)莖中空,不形成髓腔者(如玉米、高梁等)則為實心莖。23、植物有哪些分枝方式?舉例說明農業生產上對植物分枝規律的利用。答題要點:不同植物形成分枝的方式通常有單軸分枝、合軸

39、分枝和假二叉分枝三種類型。農業生產上利用植物頂端優勢強烈的單軸分枝規律進行合理密植麻類作物,可增加其纖維的長度。利用合軸分枝規律進行棉花等作物或花卉植物的打頂,促使側枝發育而形成較多的分枝增加花果數量。24、樹皮環剝后,為什么樹常會死亡?有的樹干中空,為什么樹仍能繼續存活?答題要點:樹皮環剝后,由于環剝過深,損傷形成層,通過形成層活動使韌皮部再生已不可能;環剝過寬。切口處難以通過產生愈傷組織而愈合。韌皮部不能再生,有機物運輸系統完全中斷,根系得不到從葉運來的有機營養而逐漸衰亡。隨著根系衰亡,地上部分所需水分和礦物質供應終止,整株植物完全死亡。此例說明了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相互依存的關系。而樹

40、干中空,“空心”樹遭損壞的是心材,心材是巳死亡的次生木質部,無輸導作用。“空心”部分并未涉及其輸導作用的次生木質部(邊材),并不影響木質部的輸導功能,所以“空心”樹仍能存活和生長。但“空心”樹易為暴風雨等外力所摧折。25、根據禾本科植物葉的外部形態特征,在秧田里怎樣區分秧苗與稗草?答案要點:禾本科植物的葉沒有葉柄和托葉而有葉鞘、葉耳和葉舌。因此它的葉組成主要包括了葉片、葉鞘葉耳和葉舌。禾本科植物的葉鞘包裹著莖稈,有加強莖的支持作用和保護葉腋內幼芽的功能。葉片多為帶形、線形或披針形,具平行脈。在葉片與葉鞘的交接處的內方有葉耳;葉鞘頂端的兩側常具葉耳。葉舌和葉耳的形狀常用作區別禾草的重要特征。稗草

41、通常無葉耳葉舌。26、簡述落葉的原因。答題要點:落葉是植物減少蒸騰、渡過寒冷或干旱季節的一種適應。植物在不良季節到來之前,葉子中會發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變化。首先是日照變短,脫落酸(ABA)的含量增加,促使細胞中有用物質逐漸分解運回莖內。葉綠體中葉綠素分解比葉黃素快,葉片逐漸變黃。有些植物在落葉前細胞中有花青素產生,綠葉變為紅葉。與此同時,在葉柄基部或靠近基部的部分,有一個區域內的薄壁組織細胞開始分裂,產生一群小型細胞,以后這群細胞的外層細胞壁溶解,細胞成為游離狀態,使葉易從莖上脫落,這個區域稱為離層。不久這層細胞間的中層分解,繼而整個細胞分解,葉片逐漸枯萎,以后由于風吹雨打等機械力量,使葉柄自

42、離層處折斷,葉子脫落。在離層折斷處的細胞栓質化,起著保護“傷口”的作用。葉脫落后,在莖上留有的疤痕,叫做葉痕。27、簡述旱生植物葉的形態結構特點。答題要點:旱生植物葉對干旱高度適應。適應的途徑有二:一是葉小,以減少蒸騰面;二是盡量使蒸騰作用受阻,如葉表多茸毛,表皮細胞壁厚,角質層發達,有些種類表皮常由多層細胞組成,氣孔下陷或限于局部區域,柵欄組織層數往往較多,而海綿組織和胞間隙卻不發達。 28、簡述水生植物葉的形態結構特點。答題要點:水生植物葉則對水環境高度適應,水環境多水少氣光較弱。因環境中充滿水,故陸生植物葉具有的減少蒸騰作用的結構,在水生植物葉中已基本不復存在,如表皮細胞薄,不角質化或角

43、質化程度輕,維管組織極度衰退;因水中光線較弱,葉為等面葉;因水中缺氣,故葉小而薄,有些植物的沉水葉細裂成絲狀,以增加與水的接觸和氣體的交換面,胞間隙特別發達,形成通氣組織。29、舉例說明營養繁殖在農藝實踐中的應用。答題要點:營養繁殖是植物用其自身的一部分,如鱗莖、塊莖、塊根和匍匐莖等,自然地增加個體數的一種繁殖方式。低等植物的藻殖段、菌絲段等和高等植物的孢芽、珠芽、根蘗均可用來營養繁殖,農林生產中廣為應用的扦插、壓條、嫁接和離體組織培養等也屬于營養繁殖。30、什么叫傳粉?傳粉有哪些方式?植物有哪些適應異花傳粉的性狀?答題要點:傳粉指由花粉囊散出的成熟花粉,借助一定的媒介力量,被傳送到同一花或另

44、一花的雌蕊柱頭上的過程。傳粉的主要方式有自花傳粉和異花傳粉。花單性、雌雄異株、雌雄蕊異熟、雌雄蕊異長或異位、以及花粉落到本自花柱頭上不能萌發、或不能完全發育達到受精結果等適應異花傳粉的性狀。31、什么叫雙受精?有何生物學意義?答題要點:雙受精是指卵細胞和極核同時和2精子分別完成融合的過程。花粉管到達胚囊后,釋放出二精子,一個與卵細胞融合,成為二倍體的受精卵(合子),另一個與兩個極核(或次生核)融合,形成三倍體的初生胚乳核。雙受精是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特有的共有的特征,也是它們系統進化上高度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標志,在生物學上具有重要意義。首先,2個單倍體的雌、雄配于融合在一起,成為1個二倍體的合子,恢

45、復了植物原有的染色體數目,保持了物種的相對穩定性,其次,雙受精在傳遞親本遺傳性,加強后代個體的生活力和適應性方面具有較大的意義。因為精、卵融合把父、母本具有差異的遺傳物質重新組合,形成具有雙重遺傳性的合子,合子發育成的新一代植株,往往會發生變異,出現新的遺傳性狀。而且,由受精的極核發展成的胚乳是三倍體的,同樣兼有父、母本的遺傳特性,生理上更活躍,井作為營養物質被胚吸收,使子代的生活力更強,適應性更廣。雙受精在植物界有性生殖過程中最進化的型式,也是植物遺傳和育種學的重要理論依據。32、繪簡圖說明被子植物成熟胚珠的結構。答題要點:被子植物成熟胚珠的結構包括了珠柄、珠被、珠孔、珠心、合點等部位。珠心

46、是胚珠中最重要的部分,其中產生大孢子,進一步發育成胚囊。33、舉例說明農業生產中對傳粉規律的利用和控制。答題要點:農業生產中可利用異花傳粉規律進行種間或品種間雜交,獲得雜種優勢的品種。利用人工去雄或化學去雄方法控制自花授粉。34、裸子植物比蕨類植物更適應陸地生活,其適應性表現在哪些方面?答題要點:裸子植物是種子植物,(1)合子發育為胚,繼而發育成種子,植物體中分化出維管組織。(2)孢子體發達,高度分化,并占絕對優勢;相反配子體則極為簡化,不能離開孢子體而獨立生活,必須寄生在孢子體上。(3)受精過程中產生花粉管。35、試述低等植物與高等植物的主要特征,并舉出各類群的主要代表植物(每類群至少5種)

47、。答題要點:(1)低等植物生活在水中。高等植物生活在陰濕處或陸地上。(2)低等植物無根、莖、葉的分化。高等植物分化出了根、莖、葉。生活在陰濕處或陸地上。(3)低等植物雌性生殖器管為單細胞,而高等植物生殖器管為多細胞。(4)低等植物有性生殖的合子不經過胚的階段直接發育成新個體,而高等植物有性生殖的合子經過胚的階段發育成新個體。    低等植物主要包括藻類植物、菌類植物、地衣植物幾大類,高等植物主要包括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幾大類。各類群的主要代表植物有:藻類植物顫藻、發菜、衣藻、水綿、海帶、紫菜,菌類植物、地衣植物幾大類,高等植物主要包括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

48、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幾大類。苔蘚植物地錢、葫蘆蘚、金發蘚、立碗蘚等;蕨類植物石松、卷柏、福建觀音坐蓮、桫欏、蕨和田字蘋等;裸子植物蘇鐵、銀杏、華南五針松(廣東松) 、馬尾松、南方紅豆杉、買麻藤等;被子植物荷花玉蘭、白蘭花、黃蓮、陰香、桑、百合、魚尾葵等。36、以被子植物的形態結構簡要說明為什么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對環境的適應性更強?答題要點:被子植物是植物界中發展到最高級、最繁榮和分布最廣的植物類群,其主要特征為:1)被子植物最顯著的特征是具有真正的花;2)被子植物的胚珠包藏在心皮構成的子房內,經受精作用后,子房形成果實,種子又包被在果皮之內。果實的形成使種子不僅受到特殊保護,免遭外界不良環境的傷害

49、,而且有利于種子的散布。3)被子植物的孢子體(植物體)高度發達,在它們的生活史中占絕對優勢,木質部是由導管分子所組成,并伴隨有木纖維,使水分運輸暢通無阻。4)被子植物的配子體進一步簡化。被子植物的配子體達到了最簡單的程度。小孢子即單核花粉粒發育成的雄配子體只有2個細胞或者三個細胞。大孢子發育為成熟的雌配子體稱為胚囊,胚囊通常只有7個細胞:3個反足細胞、1個中央細胞(包括2個極核)、2個助細胞、1個卵細胞。頸卵器消失。可見,被子植物的雌、雄配子體均無獨立生活能力,終生寄生在孢子體上,結構上比裸子植物更加簡化。5)出現雙受精現象和新型胚乳。被子植物生殖時,一個精子與卵結合發育成胚(2n),另一個精

50、子與兩個極核結合形成三倍體的胚乳(3n)。所以不僅胚融合了雙親的遺傳物質,而且胚乳也具有雙親的特性,這與裸子植物的胚乳直接由雌配子體(n)發育而來不同。6)被子植物的生長形式和營養方式具有明顯的多樣性。被子植物的生長形式有木本的喬木、灌木和藤本,它們又有常綠的和落葉的;而更多的是草本植物,又分多年生、二年生及一年生植物,還有一些短生植物。被子植物大部分可行光合作用,是自養的,也有寄生和半寄生的、食蟲的、腐生的以及與某些低等植物共生的營養類型。而裸子植物均為木本植物。從被子植物的形態結構可見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適應性陸生環境。三、論述題1、雙子葉植物根的初生結構與主要生理功能的統一。答題要點:根

51、的初生結構就是成熟區的結構,它由初生分化組織分化而來,因而得名。根的初生結構由外至內明顯地分為表皮、皮層和維管柱(中柱)三個部分。根的初生結構與其吸收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統一的。(1)、表皮:表皮包圍在成熟區的外方,常由一層細胞組成,細胞排列緊密,由原表皮發育而來,細胞的長軸與根的縱軸平行。表皮細胞的細胞壁不角化或僅有薄的角質膜,適于水和溶質通過,部分表皮細胞的細胞壁還向外突出形成根毛,以擴大根的吸收面積。對幼根來說,表皮的吸收作用顯然比保護作用更重要,所以根的表皮是一種吸收組織。(2)、皮層:皮層位于表皮與中柱之間,由多層體積較大的薄壁細胞組成,細胞排列疏松,有明顯的細胞間隙。皮層薄壁細胞由基本

52、分生組織發育而來,有些植物細胞內可貯藏淀粉等營養物質成為貯藏組織。水生和濕生植物在皮層中可形成氣腔和通氣道等通氣組織。皮層最內一層排列緊密的細胞成為內皮層,在其細胞的徑向壁和橫壁上有一條木化和栓化的帶狀加厚區域,稱為凱氏帶。內皮層的這種特殊結構,阻斷了皮層與中柱間通過胞間隙和細胞等質外體運輸途徑,進入中柱的溶質只能通過內皮層細胞的原生質體,從而使根對物質的吸收具有選擇性。(3)、維管柱(中柱):維管柱是指內皮層以內的中軸部分,由原形成層分化而來,維管柱由中柱鞘、初生木質部、初生韌皮部和薄壁細胞組成,少數植物的根內還有髓。中柱鞘:位于中柱最外層,通常由1-2層排列整齊的薄壁細胞組成,少數植物有多

53、層細胞,中柱鞘有潛在的分裂能力,可產生側根、木栓形成層和維管形成層的一部分。初生木質部:初生木質部位于根的中央,主要由導管和管胞組成,橫切面上呈輻射狀,有幾個輻射角就稱為幾原型的木質部。一般來說,多數植物根中木質部的輻射角是相對穩定的,如棉花根為四原型的木質部。但少數植物因根的粗細不同也可發生變化,如花生的主根為四原型,側根為二原型。初生木質部輻射角外側的導管先分化成熟,主要由環紋、螺紋導管組成,稱為原生木質部,內方較晚分化成熟的導管主要是梯紋、網紋和孔紋導管,稱為后生木質部。初生木質部這種由外向內逐漸成熟的方式稱為外始式。根出生木質部的這種發育方式,縮短了水分橫向輸導的距離,提高了輸導效率。

54、 初生韌皮部:初生韌皮部形成若干束分布于初生木質部輻射角之間,也有原生韌皮部和后生韌皮部之分。原生韌皮部在外,一般由篩管組成,常缺少伴胞;后生韌皮部位于內方,主要由篩管和伴胞組成,只有少數植物有韌皮纖維存在。 薄壁細胞:薄壁細胞分布于初生韌皮部與初生木質部之間,在次生生長開始時,其中一層由原形成層保留下來的薄壁細胞,將來發育成維管形成層的主要部分。少數植物中央有髓,也由薄壁細胞組成。2、雙子葉植物莖的初生結構與主要生理功能的統一。答題要點:莖尖成熟區橫切面的結構就是莖的初生結構,它由初生分生組織衍化而來。莖的初生結構,從外向內分為表皮、皮層和中柱(維管柱)三部分。莖的初生結構與其支持和輸導的主

55、要生理功能是統一的。(1) 表皮保護功能表皮由一層原表皮發育而來的初生保護組織細胞構成,細胞呈磚形,長徑與莖的長軸平行,外壁較厚,并角化形成角質膜,表皮常有氣孔和表皮毛。(2) 皮層支持、同化、貯藏、通氣、分泌等多種功能皮層位于表皮和中柱之間,主要由薄壁細胞組成。但在表皮的內方,常有幾層厚角組織的細胞,擔負幼莖的支持作用,厚角組織中常含葉綠體,使幼莖呈綠色。一些植物莖的皮層中,存在分泌結構(棉花、松等)和通氣組織(水生植物)。莖的皮層一般無內皮層分化,有些植物皮層的最內層細胞富含淀粉粒,稱為淀粉鞘。(2) 中柱(維管柱)支持、輸導、貯藏、形成形成層等功能中柱是皮層以內的中軸部分,由維管束、髓射

56、線和髓三部分組成。維管束來源于原形成層,呈束狀,排成一圓環。由初生韌皮部、束內形成層和初生木質部組成。多數植物的韌皮部在外,木質部在內,但也有少數植物如葫蘆科植物在初生木質部的內外方都有韌皮部。初生韌皮部由篩管、伴胞、韌皮薄壁細胞和韌皮纖維組成,分為外方的原生韌皮部和內方的后生韌皮部。篩管主要擔負輸導有機物質的功能。初生韌皮部主要功能是輸導和支持。初生木質部位于維管束內側,由導管、管胞、木薄壁細胞和木纖維組成,由內部的原生木質部和外方后生木質部二部分組成。其發育方式為內始式。導管主要擔負輸導水分和無機鹽的功能。初生木質部主要功能是輸導和支持。束中形成層位于初生韌皮部與初生木質部之間由原形成層保

57、留下來的一層分生組織組成,它是莖進行次生生長的基礎。髓和髓射線均來源于基本分生組織,由薄壁細胞組成。髓位于幼莖中央,其細胞體積較大,常含淀粉粒,有時也含有晶體等物質。髓射線位于維管束之間,其細胞常徑向伸長,連接皮層和髓,具有橫向運輸作用。髓射線的部分細胞將來還可恢復分裂能力,構成束間形成層,參與次生結構的形成。3、葉的形態結構與生態條件的統一性。答題要點:根據植物與水分的關系,可將植物分為旱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水生植物。各種類型植物葉的形態結構與生態條件的是統一,它適應環境才能在各種生態條件下生存。(1)旱生植物葉片的結構特點 旱生植物葉片的結構特點主要是朝著降低蒸騰和增加貯藏水分兩個方面發展。旱生植物葉片小,角質膜厚,表皮毛和蠟被比較發達,有明顯的柵欄組織,有的有復表皮(夾竹桃),有的氣孔下陷(松葉),甚至形成氣孔窩(夾竹桃),有的有儲水組織(花生、豬毛菜等)。(2)水生植物葉片的結構特點 水生植物可以直接從環境獲得水分和溶解于水的物質,但不易得到充分的光照和良好的通氣,其葉片的結構特點為: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