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五《歸去來兮辭》并序供參習_第1頁
必修五《歸去來兮辭》并序供參習_第2頁
必修五《歸去來兮辭》并序供參習_第3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一、教學內容必修5歸去來兮辭并序二、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解讀歸去來兮辭文本2、能力目標:讀懂詩中內涵3、情感目標:了解陶淵明隱逸的意義4、考情分析:對于詩歌的解讀,不是簡單的翻譯,而是對英內涵的理解。三、教學方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四、教學用具播放機五、課時三課時六、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文學常識1、作者簡介陶淵明(365427),名潛,字淵明,一字元亮,東晉大詩人、辭賦家、散文家。曾著五 柳先生傳以自況,卒后朋友私謚“靖節“,故后人稱“靖節先生”。東晉開國元勛官至大司馬 的陶侃,據說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過武昌太守,父親陶逸做過安城太守。淵明八歲的 時候,父親去世,家境逐漸衰落,但還是給他留

2、下了不少田園產業。陶淵明出身于貴族世家, 受儒、道思想影響很深。年輕時曾懷有“大濟于蒼生”的壯志,又因家境貧寒,二十九歲時走 上仕途,歷任江州祭灑、鎮軍參軍、彭澤令等下級官職,每次時間都很短。幾度出仕,使他 逐漸認清了當時官場的污濁與黑暗,四十一歲還家歸隱,過起了自由閑適的陽園生活。此后 二十三年,雖憂憤常積于心,生活困窘多難,再無岀仕之念,后在貧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 十二歲。陶淵明今存詩歌125首,其中四言詩9首,五言詩116首。他的五言詩可大略分為兩類: 一類是繼承漢魏以來抒情言志傳統而加以發展的詠懷詩;一類是前人很少創作的田園詩。后 代批評家常用質樸、平淡、自然評價陶詩的風格,稱其為“田

3、恫詩人二陶淵明現存文12篇, 其中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篇數不多,影響卻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記,本 文則是辭中名篇,任藝術上平淡、樸素,充滿了詩意,全無半點斧鑿痕跡,具有很強的感染 力。本文分“序”和“辭“兩節,“辭“是一種與“賦“相近的文體名稱。“序”說明了自己所以出仕 和自免去職的原因。“辭”則抒寫了歸田的決心、歸田時的愉快心情和歸出后的樂趣。通過對 出園生活的贊美和勞動生活的歌頌,表明他對當時現實政治,尤英是仕宦生活的不滿和否泄, 反映了他蔑視功名利祿的髙尚情操,也流盅出委運乘化、樂天安命的消極思想。全文語言流 暢,音節和諧,感情真實,富有抒情意味。“歸去來兮"就是“歸

4、去"的意思,“來"、“兮”都是 語助辭。2、文體知識辭,是介于散文與詩歌之間的一種文體。因起源于戰國時期的楚國,又稱楚辭、楚辭體。 又因屈原所作離騎為這種文體的代表作,故又稱騎體。到了漢代常把辭和賦統稱為辭賦, 后人一般也將辭賦并稱。這種文體,富有抒情的浪漫氣息,很像詩,但押韻和句式都較詩自 由,比散文整齊,且篇幅、字句較長,句中多以“兮"字來幫助和諧語氣,表情達意。一般四 句一節,每節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讀后稍作停頓:六字句為主,都按三拍讀。例如:路/ 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注意:(1)有些七字句中出現了虛詞,也應作六字句讀。(2) “

5、歸去來兮“已矣乎“當一 句讀,適當延長讀末句時間。(3)四字句五字句,讀時節奏自當變化。(4)辭和賦還是有區 別的,一般說來,辭重言情,而賦重鋪陳。二、預習作業檢査1. 字音識記2通假字三、整體感知,結構梳理,問題探究注意:文言文閱讀與現代文閱讀沒有本質區別,只在文字表述上略有差異,我們解決 問題的關鍵是一一關注動詞I1、熟悉文章,掃清文字障礙下而為同學們播放文章的誦讀音頻,請大家掃淸文字障礙。第二、三課時三、整體感知,結構梳理,問題探究1、歸去來兮辭并序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英術。親故多勸余為 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徳,家叔以

6、余貧苦,遂見用于小 邑。于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灑,故便求之。及少日, 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 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 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 也。序言中提到兩個問題,即陶淵明做官的原因,以及辭官的原因,它們分別是什么? 陶淵明有大濟天下之志。但序言中沒有提到,甚至有掩飾的意味,為什么?2、歸去來兮,出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 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

7、昨非。舟遙遙以輕颶,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 恨晨光之熹微。進一步闡釋作者辭官的原因是什么。3、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椎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 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 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嬌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 撫孤松而盤桓。歸出園后,從哪些方而表現了作者的"喜” ?4、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 消憂。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 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8、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樂琴書以消憂一一憂從何來,如何消憂?5、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 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東皋以舒嘯,臨淸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 夫天命復奚疑?如何理解引發了作者思考的一一感吾生之行休?陶淵明在文化史上第一個將歸隱用園明確決絕的提出,開創了隱逸一派,與后世的隱逸 詩人相比,陶始終是難以逾越的髙峰,為什么?五、課外拓展:論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胡不歸陶詩飲灑第五首尤有韻致:“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

9、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文選 卷三十六臣注:“向曰:菊,香草,黃華可以泛酒;悠然遠邈,此得性自縱逸也。翰曰:日 暮山氣蒙翠,所謂佳也;飛烏晝游,而夕相與歸于山林,此得天性自任者也。而我欲言此真 意,吾亦自入真意也,故遺忘其言,而無言也。”景與意會,興致悠然,這種超脫塵俗、化 于自然之境界是后代詩人無從達到的。開篇四句,頗有理趣,向為人稱賞。蘇軾自書陶淵 明結廬在人境詩并跋:“陶公此詩,日誦一過,去道不遠矣。”(孔凡禮蘇軾佚文匯編 拾遺卷下)黃山谷書贈俞淸老:“陶淵明云:'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夫真處 蓋可為知者道,難為俗人言也。”(豫章黃先生文集卷二十五)范正敏遁齋閑覽:“王 荊公在

10、金陵作詩,多用淵明詩中事,至有四韻詩全使淵明者。且言其詩有奇絕不可及之語, 如'結廬在人境云云,有詩人以來無此句也。然則淵明趨向不羣,詞彩精拔,晉宋之間, 一人而已。”蔡夢弼杜工部草堂詩話卷一:"捫虱新話:陶淵明詩:'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采菊之際,無意于山,而景與意會,此淵明得意處也。而老杜亦曰:'夜闌 接軟語,落月如金盆。'予愛其意度閑雅,不減淵明,而語句雄健過之。每詠此二詩,便覺 當時淸景盡在目前,而二公寫之筆端,殆若天成,茲為可貴。”陳巖肖庚溪詩話卷下: “王荊公介甫辭相位,退居金陵,日游纏重,脫去世故,平生不以勢利為務,當時少有及之 者。

11、然英詩曰:'穆侯老擅關中事,長恐諸侯客子來。我亦暮年專一堅,每逢車馬便驚猜。 既以丘壑存心,則外物去來,任之可也,何驚猜之有,是知此老胸中尚蒂芥也。如陶淵明則 不然,曰:'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然則寄心于遠,則雖 在人境,而車馬亦不能喧之。心有蒂芥,則雖擅一壑,而逢車馬,亦不免驚猜也。”龔斌陶 淵明集校箋:心遠地自偏之義乃屬魏、晉玄學之范疇。魏、晉隱逸之風極盛,玄學 改變了隱居乃逃于江海之上以避世之舊觀念,指導人們不執著于外在形跡,而去追求心境之 超然無累。倘內心超脫,則隱于市朝與隱于巖穴無異。如王康踞反招隱詩云:'小隱隱 陵藪,大隱

12、隱朝市。'周續之亦稱:'情致兩忘者,市朝亦巖穴耳。'不難發現,'心遠地 偏之義,正是魏、晉隱士追求的'勝義'。”"采菊”二句,蘇軾題淵明飲酒詩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因采菊而 見南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都索然矣。古 人用意深微,而俗士率然妄以意改,此最可疾。”又書諸集改字:"近世人輕以意改書, 鄙淺之人,好惡多同,故從而和之者眾,遂使古書日就訛舛,深可忿疾。孔子曰:'吾猶及 史之闕文也。'自予少時,見前輩皆不敢輕改書。故蜀本大字書皆善本。蜀本莊子云:

13、 '用志不分,及疑于神。'此與易'陰疑于陽、禮'使人疑汝于夫子'同。今四 方本皆作'凝。陶潛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見山,初不用意;而 境與意會,故可喜也。今皆作'望南山。杜子美云:'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蓋滅 沒于煙波間耳。而宋敏求謂予云:'鷗不善沒。改作'波'字。二詩改兩字,便覺一篇神 氣索然也。”(蘇軾文集卷六十七)晁補之題陶淵明詩后:“以一字論工拙,如'身 輕一鳥過'、'身輕一鳥下','過'與'下',與疾與落,

14、每變而每不及,易較也。如魯 直之言,猶賦砍之于美玉,是已。然此猶在工拙精犒之間,其致思未白也。記在廣陵日,見 東坡云:陶淵明意不在詩,詩以寄苴意耳。'采菊東籬下,悠然望南山。則既采菊又望山, 意盡于此,無余蘊矣,非淵明意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則本自采菊,無意望山, 適舉首而見之,故悠然忘情,趣閑而景遠,此未可于文字精粗間求之。以比礁秩美玉不類。”(雞肋集卷三十三)詩話總龜前集卷七:“淵明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采 菊之次,偶見南山,初不用意,而景與意會,故可喜也。今皆作'望南山。子美云'白鷗 沒浩蕩,萬里誰能馴,蓋滅沒于煙波間耳。而

15、朱敏求謂予曰:'鷗不解沒,改作'波'字。 改此,覺一篇神氣索然。”蔡寬夫詩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其閑遠自 得之意,直若超然邈出宇宙之外,俗本多以'見字為'望字,若爾,便有褰裳濡足之態 矣。乃知一字之誤,害理有如是者。”(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三引)沈括續筆談:'陶 淵明雜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往時校左文選,改作'悠然望南山,似 未允當。若作'望南山',則上下句意全不相屬,遂非佳作。”復齋漫錄:"東坡以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無識者以'見為&

16、#39;望', 不啻礁砍之與美玉。然余觀白樂天效淵明詩有云:'時傾一杯酒,坐望東南山,然則 流俗之失也久矣。惟韋蘇州答長安丞裴說有云:'采菊露未晞,舉頭見秋山。乃知真 得淵明詩意,而東坡之說為可信。”(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引)葛立方韻語陽 秋卷四:"韋應物詩擬陶淵明而作者甚多,然終不近也。答長安丞裴說詩云:'臨流 意已凄,采菊露未晞。舉頭見秋山,萬事都若遺。'蓋效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此中有貞意,欲辨已忘言'之句也。然淵明落世紛深入理定,但見萬象森羅,莫非真境,故 因見南山而真意具焉。應物乃因意凄而采菊,因見秋山而

17、遺萬事,英與陶所得異矣。”張南 軒采菊亭詩引曰:"陶靖節人品甚高,晉宋諸人所未易及。讀其詩,可見胸次灑落,八 窗玲瓏,豈野馬游塵所能棲集也。前建女丞張君,精力未衰,即掛冠,家于瀏陽有年矣。葺 小園為,亭而南山,來求予名。予名之曰:采菊亭。取靖節所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嗚呼,靖節興寄深遠,特可為識者道耳。詩曰:陶公千載人,高標跨余子。豈無濟時念,斂 蔭獨知I匕。歸來臥衡門,無慍復何喜。九日天氣佳,東籬擷芳蕊。舉頭見南山,佳處政在此。 地偏心則遠,意得道豈否。”(詩話總龜后集卷十引)王夫之姜齋詩話卷一:"'采 采榮苜,意在言先,亦在言后,從容涵詠,自然生

18、其氣象。即五言中,十九首猶有得 此意者。陶令差能彷佛,下此絕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眾鳥欣有托,吾亦愛 吾廬'非韋應物'兵衛森畫戟,燕寢凝淸香'所得而問津也。”按李白玉階怨云:“卻下水精簾,玲瓏望秋月。”夜泊牛渚懷古:'登舟望秋 月,空憶謝將軍。”(李太白文集卷二十)柳宗元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若 能化得身千億,散向峰頭望故鄉。”(全唐詩卷三五一)均有我之境,故用“望”字: 若陶詩及孟郊洛橋晚望:“榆柳簫疏樓閣閑,月明直見喜山雪。”(卷三七六)乃無我 之境,宜用“見”字。此中大有禪意,所謂“羚羊掛角,無

19、跡可求”者,可能就是此類詩句。 王國維人間詞話:“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 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有我之境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 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 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 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樹立耳。無我之境,人惟于靜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動之靜時得 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按王氏之論,辨別有我無我之境,舉例以明之,甚善。然細味 詩意,此處作“望”字亦通。辛

20、棄疾賀新郎(甚矣吾衰矣):"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 見我應如是。”雖用“見”字,卻有“望”意在其中,此“望”有玩之意味,兼弄之情懷, 非愛山者不能望,非得山水之樂者亦不必望。淵明徘徊東籬之下,已采菊盈把,雖無意于山 而山不能不排闊而至,舉頭望之,望而玩之,玩而樂之,亦不失仁者悠然自得之味。不過, 他經常“依南窗以寄傲”,對此“老情人”之一顰一笑,對英綠色裙裾的每一道皺褶自然是 熟稔的,若再刻意去望,便著了形跡,因此相比之下,用“見”字更見此“老小孩”神趣。 正所謂'既欣得此奇觀,山水有靈亦當驚知己于千古矣!”此詩乃陶集壓卷之作,王士稹古學千金譜云:“通章意在'心遠二字

21、,真意在此, 忘言亦在此。從古高人只是心無凝滯,空洞無涯,故所見髙遠,非一切名象之可障隔,又豈 俗物之可妄干。有時而當靜境,靜也,即動境亦靜。境有異而心無異者,故遠也。心不滯物, 在人境不虞其寂,逢車馬不覺其喧。籬有菊則采之,采過則已,吾心無菊。忽悠然而見南山, 日夕而見山氣之佳,以悅鳥性,與之往還,山花人鳥,偶然相對,一片化機,天真自具,既 無名象,不落言詮,其誰辨之? ”溫汝能陶詩匯評:“淵明詩類多高曠,此首尤為興會 獨絕,境在寰中,神游象外,遠矣。得力在起四句,奇絕妙絕,以下便可一直寫去,有神無 跡,都于此處領取,俗人反先賞其采菊數語何也。至結二句則愈貞愈遠,語有盡而意無窮, 所以為佳。

22、”此詩乃悠然而見之作。陸游雖懂"文章本天成”、“工夫在詩外”之理,但并 不能如淵明一樣“心遠地自偏”,“飛鳥相與還”,忘情淡性于山水田恫之間,一晨一夕, 一稼一禾,均使他走向一條通往詩的道路。淵明本無意為詩,他追求的是一種生存方式,他 努力為貧乏的家居生活提供一種新的可能,像屈原一樣,“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 能”,他不是“潦倒不通世務”者,也不屑陳述那些“偉大的謊言”,沒有“鐵馬秋風大散 關”的豪想,因此也不為鏡中衰鬢感到羞愧。他意識到一朵野花也比帝王的冠冕更美。后代 的'識字夫”不從“內美”修起,而專意于尋章摘句,雕龍畫虎,費力愈多,去詩彌遠,可 悲也夫。一、新課導學下一節課我們將學習滕王閣序。以下無正文僅供個人用于學習、研究;不得用于商業用途。TonbKO aha /uo/ieM, KOTopwe ucno/ib3yiOTCfl a/i日 oSyneHuq, Mcc/ieflOBaHMki n He flon>KHbi ucno/ib3OBaTbCA bKOMMepHeCKMX uemx.For personal use o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