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頻大地電磁測深在十三道溝區的應用_第1頁
音頻大地電磁測深在十三道溝區的應用_第2頁
音頻大地電磁測深在十三道溝區的應用_第3頁
音頻大地電磁測深在十三道溝區的應用_第4頁
音頻大地電磁測深在十三道溝區的應用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摘要: 采用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法在吉林長白煤田新房子十三道溝區尋找含煤地層,在已知鉆孔旁該方法得到驗證。來源:能源與節能雜志社官方網站關鍵詞 音頻大地電磁測深法;長白煤田新房子十三道溝區;探查含煤地層0引言本次勘查主要任務是查清預測區含煤地層賦存情況。1勘查區概況1.1位置及范圍預測區位于吉林省東南部山區,行政區隸屬長白朝鮮族自治縣所轄。預測區位于白山市72°方位,直距183 km處,位于臨江市70°方位直距133 km處,位于長白縣280°方位直距6 km處。工作區范圍:南西以煤系露頭,北東到勘查邊界,西以十三道溝,南東到十九道溝,東西長41 km,南北寬平

2、均9 km,勘查區面積331.17 km2。本次勘查在預測區西側十三道溝范圍內。1.2工作量此次電磁法勘查工作剖面總長度7.5 km,點距50 m,共150個物理點,其中檢查點8個,25-1孔旁測深400 m。1.3地層區劃及物性預測區內出露的地層由老至新主要有中元古界臨江組(Pt2l);下古生界奧陶系中統馬家溝組(O2m),上古生界石炭系中統本溪組(C2b),上統太原組(C3t)二迭系下統山西組(P1s);中生界侏羅系中上統長白組(J2-3ch),新生界第三系中新統馬鞍山村組(N2m),上新統船底山玄武巖N;第四系全新統(Q)。1.3.1侏羅系中上統長白組(J2-3ch)本組下部為灰綠暗紫色

3、安山巖,安山質集塊熔巖,夾晶屑凝灰巖及凝灰質砂巖。中部為灰綠灰紫色安山質火山角礫巖;安山質集塊巖。上部為灰綠,灰紫色晶屑、巖屑凝灰巖、灰黑色頁巖、粉砂巖和泥巖。產:Nicssnia Sp;Maraffiopsis Sp;與上覆地層馬鞍山村組為不整合接觸。本組地層厚度550 m。1.3.2新生界a)第三系中新統馬鞍山村組(N2m)。該組地層在勘查區內主要分布在十八道溝和沿江村以北一帶,分布標高一般都在710 m800 m之間,為湖泊碎屑化學沉積。上部為未固結半固結的灰黃色細砂巖及粉砂巖,灰白色粘土巖及頁巖,硅藻土。其中硅藻土是本組的標志層。下部為灰綠色黃綠色砂礫巖、細砂巖、粘土巖,局部夾橄欖玄武

4、巖及褐鐵礦層,礫石成份有千枚巖、石英巖、火山巖等,膠結疏松。與上覆地層為不整合接觸。本組地層厚度為25.62 m145.07 m,平均厚度為98.48 m;b)第三系上新統船底山玄武巖(N)。該玄武巖主要分布勘查區內125勘查線之間,分布標高大部是800 m以上,形成玄武巖臺地,巖石柱狀節理發育。巖性主要為灰深灰色玄武巖、橄欖玄武巖。層間夾有赤紫色凝灰巖和角礫巖,與上覆地層為不整合接觸。本層厚度大于42.35 m;c)第四系全新統沖積層(Q)。主要為河床堆積物,以砂礫層和砂質亞粘土層。分布在河谷蛇曲地帶。厚度8 m30 m。平均厚度12.50 m。2施工方法及技術要求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具有勘

5、探深度大、橫向分辨率高、穿透低阻層及抗干擾能力強等優點。此次勘探選用的方法是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CSAMT),其頻率范圍10 000 Hz1 Hz,該方法的特點是能達到深部找礦的目的。可控源的音頻大地電磁測深(CSAMT)就是帶源的大地電磁測深 (AMT),對橫向構造有較好的分辨能力,抗干擾強、效率高、探測深度大(其探測深度的估算要視其可解釋的最低頻率決定)、連續剖面觀測,可用于研究基底起伏和構造形態、產狀及斷裂展布、判斷巖層產狀及厚度。能解決的地球物理問題CSAMT一般能取得較高質量的TM模式數據,目前V8的CSAMT一般觀測10 000 Hz到1Hz的頻率范圍,所以其理論勘探深度大約在

6、2KM左右。用到的發射機發射電流有9個檔位,從低頻到高頻,低頻更有利于探深。用到的設備除V8主機外,還有TXU-30 , RXU-TMR等附屬設備,還有AMTC-30磁棒高頻探頭(短的) AMTC-50磁棒低頻探頭(長的)。點距50 m。3施工設計測區初步設計1條測線 剖面總長度7.5 km,點距40 m,共188個物理點,其中檢查點8個,根據本次目的層的勘探深度、測區背景視電阻率計算出本次觀測的最低頻率,從而決定本次觀測時間為50 min。電法工程布置圖見圖1。圖1 電法工程布置圖4層位標定及解釋從反演處理的25-1孔旁測深視電阻率剖面圖及十三道溝視電阻率剖面圖上看出,出現相對低阻層位與已知

7、資料相結合,進行層位標定。確定各電性層對應的地質時代。25-1孔旁視電阻率剖面及鉆孔柱狀對比圖見圖2。(a)對比圖 (b)鉆孔柱狀圖圖2 視電阻率剖面圖及鉆孔柱狀對比圖從以上對比圖上分析結果如下: 最上邊一層相對高阻,基本反應了第四系地層及玄武巖蓋層,厚度小于200 m,中間一層為低阻層基本為侏羅系中統長白組的地層,200 m1 500 m從上到下為侏羅系長白組(J2-3ch) 下二迭系山西組(P1s) 上石炭系太原組(C3t) 中石炭系本溪組(C2b),1 500 m以下為中奧陶系馬家溝組(O2m),區內做了1條物探測線, 從A-A'視電阻率剖面圖上看,由于斷面內電阻率縱向分層特征非

8、常明顯,根據電阻率分布情況及曲線特征層位分界線很明顯,測區沒有太多的鉆孔資料,通過全區地層的追蹤對比,對比25-1鉆孔柱狀,視電阻率斷面圖很好的揭示了新近系玄武巖蓋層,蓋層厚度小于200 m,200 m1500 m從上到下為侏羅系長白組(J2-3ch) 下二迭系山西組(P1s) 上石炭系太原組(C3t) 中石炭系本溪組(C2b),1 500 m以下為中奧陶系馬家溝組(O2m), 見圖3,A-A'視電阻率剖面圖。圖3 A-A'視電阻率剖面圖4結語a)視電阻率剖面圖反應500 m1 000 m之間存在低阻層,推斷可能是侏羅系長白組(J2-3ch);二迭系下統山西組(P1s);石炭系太原組(C3t)。結合25-1孔旁測深視電阻率曲線分析得出如下結論:用CSAMT方法測得的該區視電阻率曲線較好的反應了地層的分層情況,最上邊一層為玄武巖蓋層,中間一層低阻層為中石炭系本溪組以上地層,從深度反應看包含了二迭系下統山西組(P1s);石炭系太原組(C3t)等含煤系地層。最下邊一層高阻層位基位可以確定為奧陶系馬家溝組的灰巖;b)綜合全區已知地質資料結合實測視電阻率剖面圖以及25-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