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原因范文_第1頁
汶川地震原因范文_第2頁
汶川地震原因范文_第3頁
汶川地震原因范文_第4頁
汶川地震原因范文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3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汶川地震原因范文昨日 , 國家地震局有關專家對此次地震形成的原因、 進一步發展趨勢和今后應注意的問題作出了初步分析。本次地震屬淺源地震據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研究員張國民介紹 , 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為淺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淺源地震發震頻率高 ,占地震總數的70%以上, 所釋放的地震能占總釋放能量的85%,是地震災害的主要制造者。因此, 這里發生地震的幾率較高。四川周邊可能發生余震在地震學中 , 一般發生的震級越高 , 其破壞力度越大。這次汶川地震 7.8 級, 其震中地區的破壞力度在10度左右 ,會造成房倒屋塌、地質滑坡和地面裂縫等災害。由于一般地震不可能一次釋放所有能量 ,剩余能

2、量還要繼續釋放, 連續余震應該是正常現象, 因此四川周邊地區有可能發生余震。張國民說 , 一般情況下 , 余震要比主震低1 級以上 , 但有可能在附近地區 , 也可能造成新的災害 , 要防備余震造成的災害影響。因此, 目前需要提防山區發生滾石、滑坡、交通堵塞、地面破壞等次生災害 , 避免引發更大的災害。有震感地區?本地發生地震近期某地區不會發生5 級以上地震國家地震局表示, 有震感地區 , 并不等同于本地發生地震。釋放能量大導致有震感地區廣國家地震局應急搜救中心總工程師曲國勝表示, 此次地震波及面廣 , 震源較淺、 震級大是最關鍵的原因。 國家地震局專家指出 , 有感地區不是本地發生地震, 而

3、是地震波及造成的。中新網 5 月 18 日電 據國土資源部網站消息,中國地質調查局日前召開汶川地震及其誘發的次生地質災害情況分析會, 航遙中心、 環境監測院、地科院、地質所、地質力學所等單位的專家根據各自調查監測和評價研究的結果對災情進行“會診”。初步認為, 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塊惹的禍,是逆沖、右旋、擠壓型斷層地震。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塊惹的禍: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沖,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 高原物質向東緩慢流動, 在高原東緣沿龍門山構造帶向東擠壓, 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剛性地塊的頑強阻擋, 造成構造應力能量的長期積累,最終在龍門山北川 - 映秀地區突然釋放。汶川地震是逆沖、右旋、擠壓型斷層地震第一,

4、發震構造是龍門山構造帶中央斷裂帶, 在擠壓應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東逆沖運動。第二,這次地震屬于單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東遷移,致使余震向北東方向擴張。第三,擠壓型逆沖斷層地震在主震之后,應力傳播和釋放過程比較緩慢,可能導致余震強度較大,持續時間較長。汶川地震是淺源地震汶川地震不屬于深板塊邊界的效應,發生在地殼脆 - 韌性轉換帶,震源深度為 10-20 千米,因此破壞性巨大。xx 年 5 月 12 日 14 時 28 分,在四川東部龍門山構造帶汶川附近發生了 8.0 級強烈地震。此次地震不僅在震中區附近造成災難性的破壞,而且在四川省和鄰近省市大范圍造成破壞, 其影響更是波及到全國絕大部分地區乃至

5、境外,是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大陸發生的破壞性最為嚴重的地震。汶川地震發生在四川龍門山逆沖推覆構造帶上。該構造帶是青藏高原內部巴顏喀喇地塊和中國東部華南地塊的邊界構造帶, 經歷了長期的地質演化歷史, 具有十分復雜的結構和構造。 晚新生代的構造變形主要集中在灌縣 -江油斷裂(前山斷裂)、映秀-北川斷裂(中央斷裂)和汶川 -茂縣(后山斷裂)及其相關褶皺之上,這次8級強震發生在映秀 -北川斷裂之上,是龍門山逆沖推覆體向東南方向推擠并伴隨順時針剪切共同作用的結果(圖 1 和 2)。圖 1 龍門山斷裂帶及強震分布映秀 -北川斷裂全新世( 10000年)以來具有明顯的活動性,其長期地質滑動速率小于每年1毫米。

6、GPS®測表明龍門山構造帶的現今構造變形也是以逆沖和右旋剪切為特征,但變形速度不大(圖2)。因而, 龍門山構造帶及其內部斷裂屬于地震活動頻度低但具有發生超強地震的潛在危險的特殊斷裂。圖 2 龍門山斷裂帶及鄰區的主要活動斷裂及地殼運動速度場汶川地震的發生及龍門山向東南方向推覆的動力是印度板塊與歐亞大陸碰撞及其向北的推擠, 這一板塊間的相對運動導致了亞洲大陸內部大規模的構造變形, 造成了青藏高原的地殼縮短、 地貌隆升和向東擠出(圖3)。由于青藏四川汶川地震原因一二三xx-05-30 11:19中國地質調查局最新分析提出, 二 00 八年五月十二日四川汶川地震活動的機理,可能是印度板塊向北

7、東方向持續的擠壓引起。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布了四川地震災區地質簡圖,并進行分析評價表示,二 00 八年五月十二日四川汶川一帶的八級地震發生在著名的龍門山斷裂帶上。 該斷裂帶是成都平原與川西高原的結合部, 也是一個大型的重力異常梯度帶, 兩側地塊的基底深度和厚度都有數十公里的差異。 該斷裂帶有大量的斷裂及活動斷裂組成, 后續的地應力釋放造成的斷裂活動, 形成余震。 該次地震活動的機理可能是印度板塊向北東方向持續的擠壓引起。資料表明,歷史上,這個斷裂帶曾經發生過多次大的地震。如:一九三三年八月二十五日, 川西發生了七點五級地震, 九千三百余人遇難; 一九七六年八月十六日, 四川松潘、 甘孜發生七點三級

8、大地震。中國地質科學院專家分析認為,根據觀測,印度板塊現正以每年五十毫米的速度向亞洲俯沖。 這個地質活動在造成青藏高原隆升的同時,因東側四川、 鄂爾多斯低地形形成的位勢和重力勢差,還造成了高原向東的側向流動和擠壓。四川、鄂爾多斯地塊比較穩定,自一點六億年以前的晚侏羅紀以來, 深深地扎根于地球的深部。 青藏高原向東的擠壓, 在這個穩定地塊突然受阻, 必然在兩個地塊接觸地帶發生應力集中和變形。 汶川地震是青藏高原向東巨大擠壓應力持續釋放的 結果。二 00 一年十一月十四日, 昆侖山八點一級大地震顯示出青藏高原北部的應力大釋放。中國地質科學院專家分析認為,汶川地震表明,青藏高原的擠壓應力集中區已經由

9、北部轉向東部, 沿中央龍門山斷裂帶約兩百公里長的地帶釋放,能量巨大,波及范圍廣。汶川地震最大的特點是傳統認識的龍門山沖斷層,發生了明顯的右行水平位移,正因為此,沿龍門山斷裂帶,震中的汶川,北東方向的茂縣、綿竹、北川等縣市,都遭受了重大損失。中國國家數字地震臺網的精細分析結果和美國地質調查局的監測結果都顯示,汶川地震震源深度十公里,屬淺層地震,具有巨大的破壞性。通常認為,兩個板塊的界面摩擦作用形成地震。印度板塊向北俯沖到亞洲板塊之下, 主俯沖面一般深達四十至八十公里。 而汶川地震震源深度只有十公里。 這個現象引發了中國地質科學家新的探討, 并在地球物理數據支持下, 提出青藏高原向東分層流出的觀點

10、。 原來以為,青藏高原是整體的地殼地幔物質向東流動,現在看來,這個流動不是整體發生的,而是分很多層發生,而且不同層之間,流動的速度也不一樣廣東天文學會專家分析,這次汶川大地震發生的日期與時間,可能與天文因素有關。大地震日期恰好發生在上弦( 農歷四月初八) 。這天,上弦時刻出 現在中午 11 時 47 分。上弦時,太陽、地球和月球排列成一個直角三角形;從地球上看,太陽和月球的角度恰好等于 90 度,上弦這天,有兩個不同方向的引潮力對地球施加影響。歷史上有些大地震出現在上弦或下弦的前后 : 如里氏 9.1 級的美國阿拉斯加大地震, 發生在 1957年 3月 9 日(農歷二月初八 ) ,這天恰好是上

11、弦;里氏 8.8 級的南美洲厄瓜多爾大地震,發生在 1906 年 1 月 31 日 ( 農歷正月初七) , 次日為上弦; 里氏 8 級的我國甘肅古浪大地震, 出現在 1927 年 5 月 23 日 ( 農歷四月廿三 ) , 次日為下弦;里氏 7.3 級的我國遼寧省海城縣大地震,出現在1975年2月 4 日(農歷十二月廿四 ) ,下弦為 2 月 3 日。太陽月球地球處于同一平面汶川大地震時刻恰好出現在太陽月球地球3 個天體處于同一個平面上。在平時, 月球與太陽地球的運行不是處于同一個平面,而是有一個 5 度多的夾角。 當 3 個天體處于同一個平面上, 可能對地球地殼的某些板塊產生特殊的或共振的影

12、響。月球和太陽位于同一條緯線汶川大地震前夕,月球和太陽位于同一條緯線上。 5 月 11 日,太陽位于天空北緯 18 度,而月亮由北往南掠過北緯 18 度。也就是說,5 月 11 日有一瞬間,太陽和月球位于同一條緯線( 北緯 18 度 ) 上。日月兩天體位于天空同一條緯線上, 這種合力可能對地球的地震起引發作用。地震的地點和強度主要地球的內部,而地震的時間可能受地球外天體的引潮力及輻射和磁場等外因影響。 當太陽月球和地球在空間的排列狀況處于特殊的位置, 月球和太陽對地球的合力將會出現一個臨界點或轉折點時,就有可能觸發地震,這就是地震的天文外因。兩個強天文潮汐值得注意據廣東天文學會表示,今年6 月

13、初,有兩個強天文潮汐值得有關方面注意。一個出現在6 月 3 日 21 時,這時月球距離地球最近,只有 357251 公里, 這是 xx 年 11 月 24 日以來月球與地球相距最近的時刻;另一個是6 月 4 日凌晨 3 時 23 分,太陽、月球和地球排列成一條直線 (朔) 。 如果這兩個強天文潮汐的時間間隔較長, 那只屬于一般的孤立的天文現象, 但它倆相距只有6 個小時, 將會形成疊加的強天文潮汐, 就有可能對地球的氣體潮 ( 大氣潮 ) 、 液體潮 ( 海洋潮 ) 和固體潮(地殼潮 )產生顯著影響。目前,四川汶川里氏 8 級大地震后,還存在地殼板塊錯動,還有余震能量釋放不徹底等因素的存在。因此, 6月 4 日前后, 這兩個強天文潮汐相繼出現, 值得地震工作者和相關部門關注。5月1 5日以來,中國地質調查局召集國內權威專家,對四川特大地震進行“會診”,初步形成三個結論。一是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沖, 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導致地震。高原物質向東緩慢流動, 在高原東緣沿龍門山構造帶向東擠壓, 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剛性地塊的頑強阻擋,造成構造應力能量的長期積累,最終在龍門山北川映秀地區突然釋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