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濕的認識_第1頁
中醫對濕的認識_第2頁
中醫對濕的認識_第3頁
中醫對濕的認識_第4頁
中醫對濕的認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醫對濕的認識一、濕從何來當濕超過了人體耐受性的情況,用古人的話說:“濕變成六淫之一的濕邪時候,也就對人體構成了威脅,變成了致病因素。”在黃帝內經中,對于邪氣侵犯人受不受病有兩個說法:一個是:“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另一個是:“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前者是說人的自身底子厚,實力強,對于病邪的侵犯也就是相冒犯,不會造成影響;后者與俗話說的“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的”表達的意思相當,總在不好的因素影響下,最終也會有防不勝防的患病之時。明代的醫學家戴思恭講:“濕有自外入者,有自內出者,必審其方土之致病源。東南地下,多陰雨地濕,凡受必從外入,多自下起。西北地高,人多食生冷濕面湩酪,或飲酒后寒氣拂郁,多

2、自內出。”說的是濕可以由生活、工作環境從外侵害人體,也可以由體內飲食生冷奶酪,或酒后感寒產生。在醫學入門里,李梴也說:“風寒暴暑傷,人便覺;濕氣熏襲,人多不知。有自外入者,長夏郁熱,山澤熏氣,冒雨形濕,汗透沾衣,多腰腳腫痛。有自內得者,生冷酒面滯脾,生濕郁熱,多肚腹腫脹。西北人多內濕,東南人多外濕。”這里講了濕可以感受天氣之濕所傷,也可由地理環境的濕所傷,這兩者稱之為“外濕”;還可以因為生活起居、飲食習慣不當所傷,這稱之為“內濕”。且由于濕邪侵犯人的特點是多不引起人的注意,加上現代人生活起居無常,隨地坐臥,飲食生冷任性,加之空調電扇助力,貽害無窮。二、濕生的因素(一)天之濕古人認識自然規律,對

3、于天時格外重視,不違天時的思想遍布古代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先立其年以明其氣,金、木、水、火、土運行之”,說的是自然界的天氣中含有這六種氣候因素風、寒、暑、濕、燥、火,濕屬于其中一種。古人用天干地支紀年法,天干表示五行,又叫五運;風、寒、暑、濕、燥、火等用地支來表示,叫六氣,合起來叫五運六氣,說白了也就是天時。按照古人的陰陽思維方法,一年有四季,四季有六氣,一季里也可再分四季,同理,一個月,一旬,甚至一天都可有四季,這也間接表達了六氣不僅僅是在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里影響人。(二)地之濕中國幅員遼闊,中國地勢“天不足西北”說的是西北山高,“地不滿東南”講的是東南海深。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地形多

4、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地勢西高東低,“山澤通氣”有利于海洋上濕潤氣流深入內陸,形成降水。各個地方有的四季分明,有的偏干熱,有的地方偏濕熱,有的地方偏溫暖,有的地方偏寒冷。總體來說,江海湖河等有水的地方較其他地方濕重,當然自認為干燥的地方也不是沒有濕,就如人工作生活環境里的室內,也存在濕度大的情況。(三)飲食之濕古往今來,人們總結的容易生濕的食品,首當其沖是酒,傳統上是白酒,現在酒的品種日益豐富,尤其是有了啤酒,生濕能力大為增強。其次是奶酪,生冷飲食,各種瓜果蔬菜以及各種生鮮魚肉之品。特別一提的是涼拌面,自古就講有人“常吃面食即可以生濕”,現在加上一個涼拌吃法也就更容易預見將來了。現代社會,隨著

5、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網絡信息的發展迅速,人們飲食習慣隨著視野的開放而變得日益豐富。但由于健康醫療知識的普及教育程度良莠不齊,使得飲食上面不能正確選擇適宜自己體質的,加之學習西方人飲食習慣,攝入大量奶油、奶酪、黃油等物品,攝入能量多過高,體內有熱,更喜貪涼,從而助濕,遺禍百端。三、濕傷的表現在黃帝內經里,無論百病始生篇講:“清濕襲虛,則病起于下”;還是陰陽應象大論說:“濕盛則濡瀉”和“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還是六元正紀大論的“諸濕腫滿,皆屬于脾”,都是講人受濕傷害的表現。1.“因于濕,首如裹”,說的是濕邪向上侵犯人的頭部,令人感覺頭重如裹,如同加蒙上了一層東西,頭沉而不清醒。2.“清濕襲虛

6、,則病起于下”,說的是地之濕氣傷人,始于足下;“有漸于濕,以水為事,若有所留,居處相濕,肌肉濡漬,痺而不仁,發為肉痿。故下經曰:肉痿,得之于濕地也”,這段講了長期跟水密切接觸的人受了濕侵害,在肌肉上的會表現出麻木不仁,甚至肌肉萎縮。而陰陽應象大論里則更明確地表達了濕侵犯人的主動攻擊性:“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濕氣說明了濕的動能作用,它不是靜止不動的,會導致人體出現皮肉筋脈麻木、酸軟疼痛,關節屈伸不利、四肢痿軟等癥狀。3.“中盛臟滿,是中氣之濕也”與“脾虛多病濕”,說的是一回事兒:脾胃消化功能長期疲于勞作,光顧了為了滿足自己口腹之欲而不念及脾胃功能的耐受力,脾胃累過了必然招致害生于恩。人體

7、易出現濕重痞塞腫滿,常有腹脹,沒有胃口,口腔粘膩,四肢困倦,嚴重的甚至出現“諸濕腫滿”的肉腫如泥,按而不起,有的也會出現“濕盛則濡瀉”,也就是拉肚子,在排泄物中可望見一些泡沫樣物質。4.“何以知中濕?當喜汗出不可止。腎主濕,入肝為泣,入心為汗,入脾為涎,如肺為涕,入腎為唾”,這是扁鵲難經所記載的,說的是當你出現愛出汗而不止,愛哭泣,愛流口水,愛流鼻涕,愛唾唾液等癥狀的時候,是濕邪侵犯了心,肝,脾,肺,腎等臟器功能的表現。濕是水,也屬于腎功能負責的范疇,它不僅僅是受脾胃功能所管。5.望舌苔,以清晨剛起床時觀察的最為準確。正常的舌苔應該是薄白而潤澤。舌苔一旦出現發白,發膩,發滑了,就要引起注意了,

8、表明體內運化水濕的能力下降了。6.望形體,中醫認為,肥人多濕,瘦人多火。肥胖屬于脂肪多的人,自然水分含量也高,濕也就屬于過多的。7.濕傷人導致的外感發熱,往往是汗出而不退熱,這跟感受寒涼導致發燒的無汗表現,截然不同。8.濕傷人,人不容易出現口渴。這些濕傷人的表現,可以結合自己的身體狀況,常常監測,防微杜漸,如果有了相應的癥狀就要積極進行防治。四、濕的防治中醫認為水濕的代謝主要依靠肺、脾、腎三個臟器的功能,當出現液有余的時候,要注意循證這三個臟腑的功能是否正常,然后尋求解決的方法。肺主皮毛,避免冒淋風雨,遠行涉水,久著濕衣,坐臥濕地。比如常有人運動完之后,經常穿著濕衣服休息,不分場地席地而坐,再

9、喝點冰的冷飲,這就會直接生濕,也容易導致肺受寒,損傷肺的功能。脾主運化,負責消化吸收,避免多食生冷,酒酪濕面,暴飲暴食,思慮傷脾。比如生活中常見有些人在飲酒之后或者熱燙飲食之后,再來份冰品,直接給脾胃的消化制造負擔,久之必然累及脾運化水濕功能。腎主骨,避免久處寒涼,坐臥濕冷,殫精竭慮,傷精耗血。比如常見有些愛美人士無論溫度高低,都穿著極為單薄,暑熱就空調,寒冬凍美麗,但帶來的結果往往是筋骨受寒,關節疼痛。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實在不可避免得了疾病,得及時尋求專業的醫生救治。五、常用除濕品宜忌中醫常用除濕的方法,不外乎發汗和利小便,常用的有:1.薏米,選米白微青色為好,雖然薏米是糧食作物但屬性微寒,體質寒涼或者有寒濕的不適宜常食用。2.生姜,屬性溫散,對于感濕后手腳涼的更適宜,可以和大棗同時煮了服,避免發汗太過。3.赤小豆,屬性酸平,常用來消熱毒癰腫,如果用于除濕,常和桑白皮一起煎煮,無論單用還是合用,都不可以常服。如古人講,驢吃了赤小豆腿腳變輕快,人吃多了身體則變沉重。4.白扁豆,屬性溫;黑扁豆,屬性涼,除濕用白扁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