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用知識歸納_第1頁
文言文常用知識歸納_第2頁
文言文常用知識歸納_第3頁
文言文常用知識歸納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常見文言文虛詞用法【而】(一)用作連詞。1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相當于“而且”,“又”。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如:“學而時習之”。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如:溫故而知新。4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5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例如:少年中國說:“使舉國之少年而果為少年也” 譯:“假使全國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為有為的青年”。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7表示因果關系: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

2、記)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8表示目的關系: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三)通“如”:好像,如同。軍驚而壞都舍。(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而后】才,方才。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既而】不久,一會兒。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

3、記) 【之】1.用作代詞:(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例如: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二)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如: 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一)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二)結構助詞,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如

4、: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三)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四)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如: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五)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毛先

5、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毛遂自薦)3、用作動詞,可譯為“到”,“去”,“往”。如:已而之細柳軍。【其】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一)第三人稱代詞。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詞之前,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例如: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二)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應譯為“他”“它”“不能加 “的”。(三)活用為第一人稱。可用作定語或小主語,視句意譯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四)指示代詞,表遠指。可

6、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如: 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五)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詞。如: 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2.用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難道""還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師說表測度。)3.用作連詞。作連詞用時,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設,可譯為"如果"

7、;;或表選擇,可譯為"還是"。例如: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故哉?(送東陽馬生序表假設。)【則】1.用作連詞,可表示多種關系。(一)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是”。例如: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二)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設或推斷的結果,相當于"那么""就"。例如: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三)表示并列關系。可譯為"就&qu

8、ot;,或不譯。例如: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而)(四)表示轉折、讓步關系。可譯為"可是""卻";"雖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2.用作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如: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以】1.用作介詞。(一)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q

9、uot;憑借""依據""按照""用(憑)什么身份"等。例如: "何以戰?"(曹劌論戰)(二)起提示作用,可譯為"把"。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三)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于"。例如: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戰)(四)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于",可譯為"在""從"。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

10、至于泰安。(登泰山記)(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例如: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國策·周策)2.用作連詞。(一)表示并列或遞進關系,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二)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三)表示目的關系,可

11、譯"而""來""用來""以致"等。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四)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五)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3.復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例如: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庖丁

12、解牛)【于】“于”是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合,構成介賓短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系。1.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于”“給”“由于”“等。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輸在方面)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出師表在中)2.放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 “勝過”。例如: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3.放在動詞之后,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q

13、uot;等字和它相應。例如: 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五人墓碑記)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戰)【為】1.用作介詞。除表被動外,一般讀去聲。(一)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向""對"等。例如: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二)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例如: 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 公為我獻之。(鴻門宴) (三)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

14、;等。例如: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為"為著"、"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序)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例如: 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動關系。讀陽平聲,可譯為"被"。"為"所引進的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有時亦可不出現主動者;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q

15、uot;為所"。例如: 有決瀆于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 2.用作助詞。讀陽平聲,放在疑問句之末,表示詰問,前面有疑問代詞跟它呼應。可譯為"呢"?例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何辭為?(鴻門宴)【因】1.用作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依據、方式,可分別譯為"因為""由于","趁著""憑借","經過""通過"。例如: 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后漢書·張衡傳)

16、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2.用作連詞。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 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所】1.用作助詞。 經常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合,組成"所"字結構。"所"字結構是名詞性短語,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如: 于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信陵君竊符救趙)2.在有些句子中,"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

17、"的格式,表示被動。如: 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錄后序)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3.復音虛詞"所以"。"所"和"以"連用,文言中也常見。用法主要有兩種:一種表示原因,一種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表示手段或憑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信陵君竊符救趙)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者】1、代詞,譯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況”等。滿

18、坐寂然,無敢嘩者。2、語氣助詞,可不譯。如:陳勝者,陽城人也。【且】1.用作連詞。 且表示遞進關系、并列關系。古之圣人,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2.用作副詞。 相當于"將""將要","暫且""姑且"。以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驢)【也】語氣助詞。經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種語氣。1.表示判斷語氣的,如: 死生,晝夜事也。(指南錄后序) 2.表示肯定語氣的,如: 昔人云:"將以有為也。"(指南錄后序3.表示疑問語氣的,如: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4.表示感嘆語氣的,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19、!(鄒忌諷齊王納諫)5.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焉】語氣助詞。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譯出。 于是余有嘆焉。(游褒禪山記) 有時用于反詰語氣,可譯為"呢"。 萬鐘于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乎】用作語氣助詞。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幾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豈有相公此時出見客乎?2.表測度語氣,可譯為"吧"。 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3.用于感嘆句,可譯為"啊""呀"等。 嗚呼!熟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20、!(捕蛇者說)4.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胡為乎遑遑何之?(歸去來辭)用作介詞 相當于"于"。 生乎吾前(師說) 此外,可作詞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與】1. 作虛詞用。(一)解釋為:和、跟、同。例如: 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日與子弟角,無不勝。(促織)(二)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感嘆。后寫作“歟”。2.作實詞用,可解釋為“給予、給”,“結交、交好”。例句略。詞類活用用法歸納:(1)使動用法:分為A、動詞的使動用法;B、名詞的使動用法;C、形容詞的使動用法(2)意動用法:分為A、形容詞的意動用法;B、名詞的意動用法;C、為動用法(3)名詞活

21、用為動詞(4)形容詞活用為動詞(5)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名詞(6)名詞活用為狀語:分為:A、表示方位、處所的名詞作狀語;B、表示工具或依據的名詞作狀語;C、表示對人的態度的名詞作狀語;D、表示比喻的名詞作狀語;E、表示動作進行的方式的名詞作狀語。初中文言文常用句式一、判斷句古漢語判斷句一般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對主語進行判斷,一般不用判斷詞“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另一種是用“則”“皆”“乃”“為”“即”“非”等判斷詞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斷。還有一種情況是不用判斷詞,要根據上下文判斷。(1)“為”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例:中蛾冠兒多髯者為東坡(2)“乃”表肯定判斷,可譯為

22、“是” 例: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3)“即”表肯定判斷,可譯為“就是”例:吟鞭東指即天涯。(4)“則”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5)“是”做動詞,表肯定判斷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6)“非”表否定判斷,可譯為“不是”。非天質之卑;兵革非不堅利也(7)“,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8)“者,也”。陳勝者,陽城人也。(9)“者,” 例: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10)“,也” 例:夫戰,勇氣也。(11)“也”例: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二、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個詞或某個成分的現象,在文言文中較為常見。主要有:(1)

23、、省略主語a承前省:漁人甚異之(漁人)便舍船,從口入。b 蒙后省c對話省:例(此)忠之屬也。(曹劌論戰)(此,代前文“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2)省略謂語或省略動詞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十則)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3)省略賓語投(之)以骨。(狼)君與(之)俱來。(隆中對) (4)省略介詞林盡(于)水源。(桃花源記)急湍甚(于)箭。(與朱元思書)(5)省略量詞:文言文中數詞后常省略量詞。一(張)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塊)撫尺而已。三、倒裝句倒裝句主要有四種:(1)主謂倒裝。在感嘆句或疑問句中,為了強調謂語而將它放到句首,以加強感嘆或疑問語氣。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謂語前置,表強調的意味,可譯為“你太不聰明了”。(2)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充當賓語、疑問代詞充當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為提賓標志時,賓語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么簡陋呢”,“何”,疑問代詞,“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里是賓語前置的標志。(3)定語后置。古漢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