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長預應力大梁施工技術_第1頁
超長預應力大梁施工技術_第2頁
超長預應力大梁施工技術_第3頁
超長預應力大梁施工技術_第4頁
超長預應力大梁施工技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3項42m超長預應力大梁施工技術1 工程概況在主樓23.3m標高五層梁板/軸有七道有粘結預應力大梁,截面尺寸400mm1200mm,跨度42m,兩端邊跨為8.4m,預應力大梁總長達294m。根據南京市建筑工程危險性較大工程專項施工方案編制及專家論證審查實施細則(寧建工字200788號文件)規定,其模板及支撐設計需編制專項施工方案,并請專家組進行論證和審查,以確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預應力筋采用S15.2低松弛預應力鋼絞線,標準強度為1860N/mm2,配筋為2-6s15.2預應力鋼絞線。所有預應力梁均采用后張法預應力施工工藝,張拉端采用夾片式錨具,均為1類錨具,張拉端錨具采用凹入式布置,其錨板

2、端部距混凝土表面不小于120mm。張拉控制應力為1395N/mm2,當大梁混凝土強度達到100%以上時,方可張拉。2 工程特點和施工要點2.1 工程特點由于本工程預應力梁跨度大,均布荷載重,預應力大梁直接支承在第五層的樓面上,施工難度大,質量要求高,工期要求緊,技術要求復雜,故該預應力大梁施工必須精心、周到,與其他工種應密切配合,確保預應力大梁施工質量和安全是本工程施工的關鍵。預應力大梁立面詳見圖1。圖1 預應力大梁立面圖2.2 施工要點(1)由于預應力大梁跨度大、截面大、荷載重、高度高,其模板及支撐體系屬于高支模,施工過程危險性大,必須確保模板及支撐體系的穩固,才能確保施工進度和施工質量。(

3、2)預應力筋矢高控制:矢高位置的準確關系到大梁預應力筋的張拉及其結構受力是否滿足設計要求。在施工前通過計算機進行輔助設計對每束預應力筋的矢高坐標進行計算,以每米為一個等分點計算出預應力筋的豎向坐標,根據其每一個等分點用支架鋼筋點焊在箍筋上控制預應力筋的矢高。(3)在混凝土的澆筑過程中,澆筑前需要對預應力筋束形、數量、各關鍵位置及埋入端錨具進行認真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改正;澆筑混凝土時,嚴禁踏壓預應力筋,確保預應力筋的束形和高度的準確;混凝土應振搗密實,尤其是張拉端和固定端的預埋承壓墊板處不允許出現漏振和孔洞;澆筑后加強混凝土養護。(4)預應力筋封端處理:張拉后的預應力筋應立即進行封端保護,用手提

4、砂輪切割機切除張拉后多余的預應力筋,切割處離夾片不小于30mm。再用微膨脹混凝土或低收縮防水泥砂漿密封。3 有粘結預應力梁施工 3.1 施工順序:安裝梁底模綁扎除S型拉筋外的所有梁筋及墊混凝土保護層波紋管就位、張拉端部埋件預應力筋下料預應力筋穿入孔道綁扎梁S型拉筋安裝梁兩側模板安裝樓板底模和綁扎樓板鋼筋檢查和驗收澆筑混凝土(留置混凝土試塊)、拉動鋼絞線混凝土養護、拆梁側模和樓板底模板預應力筋張拉孔道灌漿(留置水泥漿試塊)壓試塊、拆梁底模及支撐切割端部鋼絞線、端部封裹3.2 模板安裝與拆除(1)經對高支模支撐體系的承載力和穩定性等驗算,確定模板和支架材料規格及安裝參數如下:底部和側面模板九夾板=

5、16規格9001800的大模按模板拼裝圖加工;底部小楞10050200(平放);底部大楞483.0450;立桿中間483.0450;側小楞方木10050(平放)215;側大楞483.0450。對拉螺桿采用定制的經檢驗合格的12圓鋼,兩端絲扣不得有斷絲、滑絲現象,螺母應配套。立桿抗滑移扣件為確保安全,在頂部第一個節點均安置雙扣件。垂直與預應力大梁方向在模板支撐立桿下設有20050墊板,從而增大立桿支撐接觸面積,減小大梁施工對十六層樓面的壓強。預應力大梁高支模配置見圖2所示。圖2 預應力大梁高支模搭設示意(2)梁側模安裝時先安一側模板,待預應力筋和非預應力筋安裝完畢后再安裝另一側模板,在大梁側面安

6、裝對拉螺栓時必須注意預先在側模定出位置,防止將波紋管打穿。(3)樓板模板、預應力梁側模板和非預應力梁模板應在預應力筋張拉前拆除。(4)預應力大梁有其獨立的支撐體系,在預應力梁張拉完并達到設計要求后,方可拆除梁底模和支撐,拆除支撐時,從中間往兩邊緩慢進行,使梁的應力重新分布。3.3 鋼筋綁扎(1)鋼筋骨架綁扎好并墊好混凝土保護層后可在箍筋上彈出波紋管(以管底為準)坐標。(2)綁扎鋼筋時,應保證預應力孔道(波紋管)坐標位置的正確。(3)因張拉端位于梁端且凹入布置,故梁端負筋提前160mm下彎,懸臂梁端負筋提前160mm上彎。并適當增加端部構造鋼筋。見圖3所示。圖3 凹入式張拉端和梁端負筋做法(4)

7、鋼筋工程施工結束時應全面檢查波紋管并作記錄存檔,發現問題及時處理。3.4 波紋管的留設(1)波紋管安裝中特別注意預應力筋曲線的位置標高的準確性。(2)待框架梁鋼筋保護層安放后,開始固定波紋管。波紋管連接采用大一號的波紋管,連接管長為250300mm,兩端應對稱均勻旋入,并應用膠帶紙封裹接縫。(3)因為本工程預應力梁長度較長,泌水(灌漿)孔安裝在波紋管每波波峰處。見圖5所示。圖5 泌水(灌漿)孔做法3.5 預應力筋下料和穿束(1)根據實際孔道曲線長度和工作長度(兩端張拉取1.6m)要求,準確下料,不得下短也不宜下長,否則既浪費了鋼材還會引起張拉不便。(2)鋼絞線要用砂輪切割機切斷,嚴禁用電弧焊熔

8、斷。(3)預應力筋下料應及時穿入孔道以免生銹。(4)預應力筋待波紋管基本固定后逐根穿入。穿束后應核對預應力框架梁的預應力配筋,不得穿錯。(5)在布設預應力筋期間要加強定位點的保護以確保預應力筋的位置準確;同時還要注意保護波紋管及預應力端部的孔洞,以確保預應力筋的順利張拉。3.6 澆筑混凝土(1)澆筑混凝土前應檢查波紋管和錨墊板的位置是否正確,接頭處是否牢固、發現問題應及時處理。(2)混凝土入模時,應盡量避免波紋管受到過大的沖擊,以防波紋管移位和壓癟。(3)先澆筑框架柱砼,利用框架柱與模板支撐體系包箍加固,增加模板支撐體系整體剛度和穩定性,大梁砼從兩端向跨中澆筑。(4)混凝土應分層振搗,注意振搗

9、密實,尤其在梁的端部及鋼筋密集處更應加倍注意。必要時可適當減小混凝土石子粒徑或采取其它合理的措施解決。(5)混凝土振動器絕對不能直接振擊波紋管,以防振癟引起波紋管漏漿,影響張拉和孔道灌漿。(6)及時制作混凝土試塊,并按施工規范要求留設同條件養護的混凝土試塊,以確定張拉時間。及時加強對混凝土的養護,檢查和清理孔道、錨墊板及灌漿孔。3.7 預應力張拉(1)本工程有兩束預應力筋張拉端在1軸和6軸樓板下,大頂無法張拉,用26T前卡千斤頂張拉。根據本工程特點,L5-3預應力大梁兩端同時張拉程序,以滿足兩端張拉應力損失最小的效果。(2)混凝土同條件養護試塊強度應達設計要求后方進行張拉。(3)預應力筋的張拉

10、程序為:兩根同時張拉。其應力控制程序為:00.2con0.6con1.0con(錨固)。(4)預應力筋張拉控制應力con0.75fptk0.7518601395N/mm2,每束張拉力為NconAs,張拉伸長值應從0.2con1.0con,分三次量測,并作現場記錄。張拉時油壓應緩慢、平穩上升。(5)預應力筋的張拉伸長值應按施工圖和規范要求進行計算如下:序號梁號理論伸長(mm)測量伸長(0.2-1.0)(mm)測量伸長范圍(-6%+6%)(mm)1L5-3176176182166187實際伸長值與計算伸長值偏差應在6%6之內,否則應暫停張拉,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后方可繼續張拉。錨具張拉回縮值應控制在

11、68mm范圍內。3.8 孔道灌漿及端部封裹(1)預應力筋張拉后應盡早灌漿,待一根大梁預應力筋全部張拉完畢后一次進行灌漿。灌漿前應先優化配合比設計,檢驗流動性,試塊強度符合設計要求。(2)灌漿前一天,端部錨具處應用純水泥漿(或砂漿)封裹錨具夾片間的空隙,僅留出灌漿孔或出氣孔。(3)灌漿水泥為42.5級的普通硅酸鹽水泥,為確保預應力孔道灌漿質量,預應力孔道灌漿應采用專用外加劑。根據江蘇省建筑安裝工程施工技術操作規程要求,漿體達到的技術指標如下:流動度:14S18S。水灰比:0.35-0.4。試塊抗壓強度不小于30MPa。漿體硬化后基本無收縮,漿體靜置基本無泌水,泌水率小于1。(4)灌漿壓力宜適中(封閉灌漿嘴時壓力約為0.6MPa,應防止灌漿管接口處炸開,造成水泥漿傷眼。(5)從設置在曲線孔道最高點的灌漿孔中均勻地一次灌滿孔道,待兩端錨具出氣孔處冒出濃漿后方可封閉泌水孔(出氣孔)并繼續加壓到0.6MPa,持荷2分鐘后封閉灌漿孔。并及時制作水泥漿試塊。(6)灌漿后應及時檢查泌水情況并及時進行人工補漿。端部應盡早用細石混凝土封裹.外露鋼絞線應保留3050mm,用砂輪切割機切斷;也可用氣割,但外露鋼絞線應保留4050mm,采用濕紗布包裹錨具降溫等措施。4 結束語在預應力大梁施工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