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建筑師場地設計作圖復習要點_第1頁
注冊建筑師場地設計作圖復習要點_第2頁
注冊建筑師場地設計作圖復習要點_第3頁
注冊建筑師場地設計作圖復習要點_第4頁
注冊建筑師場地設計作圖復習要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學習必備歡迎下載場地設計作圖復習要點一、場地分析1、地形坡度分級平坡地3%,緩坡地3%-10%,中坡地10%-25%,陡坡地25%-50%,急坡地50%-100%,懸崖坡地100%。2、建筑高度坡屋頂按室外至屋檐和屋脊的平均高度計(室外至坡屋頂一半處)。突出屋頂部分不超過屋頂面積的25%、高度不超過4米的不計入高度(航空區域除外)3、建筑日照標準每套住宅至少應有一個居室空間獲得日照,按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宿舍半數以上居室同住宅標準。托幼建筑主要生活用房:冬至日最少3ho老年、殘疾起居臥室,醫院療養半數以上病房,中小學半數以上教室:冬至日最少2h有效日照時間帶:大寒日8時-16時,冬至日9時-

2、15時。有效時間計算起點:底層窗臺面。4、騎樓的幾個控制數據凈高不小于3.6米,柱外緣距道路紅線0.45米,內側外墻距道路紅線不小于3.5米。5、高層建筑分類高層建筑:10層其以上住宅;高度超過24米的公共建筑(等于24米不算)。商住樓(底部商店,上部住宅)為公共建筑。高層一類:19層及其以上住宅;醫院、高級旅館;高度超過50米教學、旅館、辦公、科研、檔案、商業、展覽、綜合、電信、財金、商住;省級以上廣播、電力、郵政、防災;100萬冊以上圖書。6、多層防火間距甲乙類廠房距多層民用建筑最小25m,距重要公共建筑最小50m多層民用建筑防火間距、一級三級四級、一級679三級7810四級910127、

3、高層防火間距高層民用建筑防火間距高層一級、裙房三級四級高層1391114一級、裙房9679高層與高層,或高層與一二級多層:高的比低的高15米以下為防火墻且不開門窗時,防火間距可不限。低的外墻為防火墻,防火間距不小于4米。高的外墻耐火2h以上,墻洞設有甲級防火門窗或防火卷簾,防火間距不小于4米。8、車庫防火間距車庫耐火等級分為一、二、三級。一二級車庫之間、一二級車庫與其他一二級建筑(包括民用、廠房和庫房)最小間距為10米。一二級建筑與停車場最小間距為6米。高層車庫與其他建筑之間,車庫與高層建筑(包括高層廠房)之間的最小間距按以上再增加3米。9、防火分區:防火分區最大長度:多層一二級最大允許長度1

4、50m,防火分區最大面積:多層一二級每層最大2500平方米、高層一類分區最大1000平方米、高層二類分區最大1500平方米、地下室分區最大500平方米(有自動滅火設備的部分可增加一倍)。防火分區間應采用防火墻分隔,有困難時可采用防火卷簾和水幕分隔。防煙分區最大面積(高層,多層未提):500平方米。一二耐火等級的托幼、兒童活動場所不應設在四層及其以上或地下、半地下建筑內。10、防噪標準學校主要教學用房距鐵路最小300m,與機動車流量270輛/小時道路最小80m,否則隔聲措施。兩排教室長邊相對時,間距最小25m,教室長邊距運動場最小25mo校區內不得有架空高壓電線穿過。南向的普通教室冬至日底層滿窗

5、日照不應小于2h。11、視覺衛生住宅窗對窗、窗對陽臺防視線干擾距離不宜小于18m。12、視距要求汽車庫出入口距道路紅線不應小于7.5m,并在距出入口邊線內2m處作視點的120度范圍至邊線外7.5m以上不應有遮擋視線障礙物。13、道路與建筑物最小間距按組團路、小區路和居住區路不同:圍墻與道路1?5m;多層山墻與道路1.5m-2.0m,高層山墻與道路1.5m-4.0m;多層面向道路2.0m-3.0m,高層面向道路2.0m-5.0m。消防車道距高層建筑外墻宜大于5m。14、 擋土墻、護坡與建筑最小間距上緣3下緣2:高度大于2m的擋土墻和護坡的上緣距建筑最小3m,下緣距建筑最小2m。15、 古樹名木保

6、護距離成林地帶外緣樹樹冠垂直投影以外5.0m所圍合的范圍。單株樹同時滿足樹冠垂直投影及其外側5.0m寬和距樹干基部外緣水平距離為胸徑的20倍以內。:、地形設計1、邊坡坡度:粘性土挖方邊坡1:1、填方邊坡1:1.5 (常用) 勢較低處、擋土墻墻趾、邊坡坡底等。O根據條件還有多種情況排水溝一般設在地2、等高距道路設計等高距0.02-0.10,取偶數便于計算3、坡度控制(通則)類別最小坡度最大坡度基地地面0.2%大于8%時宜分成臺地:地地面坡度控道路坡度控制道路類別最小縱坡最大縱坡多雪嚴寒地區最大縱坡橫坡機動車道0.2%8%最大坡長200m5%取人坡長600m1%2%非機動車道0.2%3%取人坡長5

7、0m2%最大坡長100m1%-2%步行道0.2%8%4%1%2%廣場地面坡度控制類別最小坡度最大坡度丘陵山區最大坡度廣場地面0.3%1%3%,困難時建成階梯式0.2%與廣場相連的道路縱坡度以0.5%-2%為宜,困難時最大縱坡度不應大于7%,但在出入口處應設2%以內的緩坡段。明溝坡度:不應小于0.3%,地形平坦的困難地段不應小于4、平面直角坐標系統南北向為縱軸X軸(坐標網數值由南至北增大),東西向為橫軸Y軸(由西至東增大)三、場地剖面1、 場地平整土方量計算方格網法計算公式(P76),橫斷面法計算公式(P76)。2、地面形式選擇規劃地面形式:平坡式、臺階式、混合式。用地自然坡度小于5%時,宜規劃

8、為平迫式;大于8%時,宜規劃為臺階式。臺地高度宜為1.5m-3.0m。3、場地設計標高場地設計標局應局于設計頻率洪水位0.5m,當有壅浪時,應加上壅浪局度。如填方量大,經技術經濟比較合理時,可采用設防洪堤方案。場地設計標高應高于多年平均地下水位。場地設計標高應高于場地周邊道路設計標高,且應比周邊道路最低路段高出0.2m以上。場地設計標高與建筑物首層地面標高的高差應大于0.15m。4、汽車庫內車道縱坡汽車庫內坡道的最大坡度:小型車直線15%,曲線12%。5、緩和坡段汽車庫內坡道縱向坡度大于10%時,坡道上下端均應設緩坡,直線緩坡段的水平長度不應小于3.6m,緩坡坡度應為坡道坡度的1/2,曲線緩坡

9、段的水平長度不應小于2.4m,曲線半徑不應小于20m,緩坡段的中點為坡道原起點或止點。6、土石方與防護工程擋土墻的高度宜為1.5-3.0m,超過6m時宜退臺處理,退臺寬度最小1m,宜以1.5m高度退臺。相鄰臺地間高差大于1.5m,應在擋土墻或坡比值大于1:2的護坡頂加設安全防護設施。四、地面停車場1、基地機動車出入口位置(通則)與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離、自道路紅線交叉點量起不應小于70m;與人行橫道線、人行過街天橋、人行地道(包括引道、引橋)的最邊緣線不應小于5m;據地鐵出入口、公共交通站臺邊緣不應小于15m;距公園、學校、兒堂及殘障人用建筑的出入口不應小于20m;坡道緩沖:當基地道路坡度

10、大于8%時,應設緩沖段與城市道路連接。2、汽車庫出入口位置(汽車庫規范)汽車庫規模分類:小型、中型、大型、特大型(50輛、300輛、500輛)。特大、大、中型汽車庫的庫址出入口應設于城市次干道,不應直接與主干道連接。距離道路交叉口應大于80m。汽車庫出入口與城市人行過街天橋、地道、橋梁或隧道等引道口的距離應大于50m;汽車庫出入口距道路紅線不應小于7.5m,并在距出入口邊線內2m處作視點的120度范圍至邊線外7.5m以上不應有遮擋視線障礙物。右進右出:停車場的布置應保證內部其交通是右轉出入城市道路的車道。3、停車場出入口數量小型w50輛,可設一個出入口,采用雙車道;大中型51-500輛,不少于

11、兩個出入口,出口和入口應分開設置;特大型500輛以上,不應少于三個出入口,并應設置人流專用出入口。各汽車出入口之間的凈距應大于10m(汽車庫規范:出入口之間的距離應大于15m)出入口的寬度,雙向不應小于7m,單向不應小于5m。停車場出入口不宜布置在城市主干道上,但次干道上不能解決時,可設在主干道上。4、停車場布置綠化帶寬度為1m時,停車場最小寬度41m;綠化帶寬度為2m時,停車場最小寬度44m;設兩個出口停車場的最小尺寸(2m綠化帶,無管理室和殘疾人車位)為41mx51m;4輛殘疾人停車位最小長度:4X3.0m+2x1.5m=15m;占3個停車位;停車場的汽車宜分組停放,每組停車數量不宜超過5

12、0輛,組與組之間的防火間距不應小于6m。5、停車場排水停車場最小坡度0.3%(與廣場要求相同),與通道平行方向最大1%,與通道垂直方向最大3%(一般可取2%)。雨水口布置:確定停車坪的橫斷面形式(多雨選雙坡式,少雨選單坡式),根據縱坡和橫坡,找出各區的積水點,在積水點布置雨水口即可。6、殘疾人車位殘疾人專用車位應距建筑入口及車庫最近。殘疾人停車位一側應設寬度不小于1.2m的輪椅通道,應使乘輪椅者沿輪椅通道直接進入人行通道到達建筑入口。停車位一側的輪椅通道與人行通道地面有高差時,應設1.0m寬的輪椅坡道。五、綠化布置1、植物種類喬木、灌木、藤本(攀緣植物)、竹類、花卉、地被植物及草坪20m以上大

13、喬木,8-20m中喬木,8m以下小喬木。常綠喬木、落葉喬木,闊葉喬木、針葉喬木。2m以上大灌木,1-2m中灌木,1m以下小灌木。2、 植物配置孤植、對植、行植、植籬、花壇。3、 綠化作用遮擋寒風:高大喬木;形成綠蔭:闊葉行道樹和景觀樹;遮擋視線:枝葉繁茂的小喬木或灌木圍合;降低噪聲:沿路用大中小喬木、灌木結合;減少灰塵:植物有吸塵作用;烘托氣氛:植物種類極其豐富、姿態美麗各異、四季色彩多變;限制行為:利用綠籬,限制穿越草坪,限制靠近需要安靜的窗前玩耍;變換空間:用植物來圍合和分割空間。4、 規劃設計條件住宅區綠地率:新區不應低于30%,舊區改建不宜低于25%。學校、托幼臨城市道路一側,宜設5-

14、10m寬綠化防護隔離帶以減少噪聲。行道樹最小種植株距應為4m(般4-10m)。綠化帶寬度:灌木叢、草皮與花叢0.8-1.5m,雙行喬木錯列2.5-4.0m,雙行喬木平列5.0m。行道樹樹干中心至路緣石外側最小距離宜為0.75m。樹木與架空電力線路最小垂直距離:10kv以下1.5m,35kv以上3.0m。樹木與各種地下管線外緣最小水平距離1.0-1.5m,行道樹綠帶下方不得敷設管線。樹木與設施最小水平距離:圍墻和擋土墻1.0m,電桿、消防龍頭1.5m,燈柱2.0m。樹木距有窗建筑外墻距離3-5m:樹冠直徑小于5m時采用3m,大于5m時采用5m。六、管道綜合1、基本知識管線水平凈距、管線垂直凈距、

15、壓力管線、垂直自流管線。管線覆土深度:地面到灌頂距離。管線埋設深度:對雨污水管,從地面到管低內壁的距離;對熱力燃氣管,從地面到管道中心距離。管線高度:從地面到地面管線和架空管線管底的距離。冰凍線:土壤冰凍層的深度。深埋:指管道覆土深度大于1.5m。北方土壤冰凍線深,給水管、排水管和濕煤氣管應深埋,南方則不一定。綜合管溝:不通行管溝(管頂上凈空0.1米),半通行管溝(凈高1.2米-1.4米),通行管溝(大于等于1.8米)。2、 地下管線排序水平排序(據建筑由近及遠):電或信、氣、熱、給、雨、污。垂直排序(據地面由淺至深):信、熱、電、氣、給、雨、污。當燃氣管線可在建筑物兩側中任一側引入均滿足要求

16、時,應布置在管線較少的一側3、 電力電纜與電信電纜在道路中的位置電力東或南(電力電纜布置在道路東側或南側)。電信西或北(電信電纜布置在道路西側或北側)。電力電纜與電信管纜宜遠離,為的是減小電力、尤其是高中壓電力對電信的干擾,般將電力電纜布置在道路的東側或南側,電信管纜在道路的西側或北側。4、 管線避讓原則臨時管線避讓永久管線;分支管線避讓主干管線;小管線避讓大管線;壓力管線避讓重力管線;可彎曲管線避讓不可彎曲管線。地下管線一般應避免橫貫或斜穿公共綠地,以避免限制綠地種植和建筑小品的布置。5、 埋深大于建筑物基礎的管線與建筑物基礎之間的最小水平距離L=(H-h)/tga+a/2(P157頁)a土

17、壤內摩擦角(建筑基礎底部轉角至管溝底部轉角連線與水平線夾角)。6、綜合管溝綜合管溝內只敷設電信電纜、低壓配電電纜、給水管線、熱力管線、雨污水管線。電信電纜管線與高壓輸電電纜管線必須分開設置;給水與排水管線可在綜合管溝一側布置。熱力管道不應與電力、通信電纜和物料壓力管道共溝。燃氣、毒氣、腐蝕性介質管道不應共溝敷設,并嚴禁與消防水管共溝敷設。燃氣泄漏后會沿著管溝蔓延,與其它管線共管溝應考慮其危險性。七、場地綜合設計1、 建筑物布置建筑朝向因素:日照、通風(南方迎夏季主導風向,北方避冬季主導風向)、景象、道路走向、地形。建筑空間布局形式:以建筑為核心,四周留出空間;以空間為核心,建筑圍合空間;建筑與

18、空間相互穿插。空間布局原則:主從原則:主與從、重點與一般、核心與外圍。秩序建構:軸線(建筑沿軸線布置或建筑沿軸線兩側布置)、向心(庭院)、對位(幾何關系、平行、垂直、對稱)。2、 場地道路與交通出入口數量:場地宜分主次入口布置。交通量不大的較小場地也可設一個出入口。出入口位置:依據用地分區及相鄰城市道路情況而定。應盡量減少對城市主干道的干擾。一般主入口設在主路上,次入口設在次路上,并優先選擇次干道一側作為主要機動車出入口。場地或建筑物的出要出入口應避免正對城市主要干道交叉口。學校、托幼大門不應開向城市交通干道,其入口和城市道路之間應有10m以上的緩沖距離,以便于臨時停車及人員集散。大型、特大型

19、的文化娛樂、商業服務、體育、交通等人員密集建筑的基地營符合下列規定:( 1) 基地至少一面直接臨接城市道路(要有足夠寬度);( 2) 基地沿城市道路的長度最少不小于基地周長的1/6。( 3) 基地應至少有兩個或以上不同方向的出口連接城市道路。( 4) 基地或建筑物主要出入口不得與快速道路連接,也不得直對主干道交叉口。( 5) 建筑物主要出入口前應有供人員集散的空地。居住小區內應避免過境車輛穿行,小區內主要道路至少應有兩個出入口,居住區內主要道路應有兩個方向與外圍道路相連。機動車對外出入口間距不應小于150m。道路系統:道路形式:盡端式、通過式。根據流線組織來進行道路布置。將場地出入口和建筑物出

20、入口聯系起來。有利于內部各功能分區的有機聯系。烘托氣氛:紀念性(對稱、順直)、休閑(自由、曲線)最小道路寬度:雙車道7m,單車道4m,組團路3m,人行道1.5m停車系統:地面停車場:每個標準當量停車位面積25-30m2;地下或多層停車庫:每個標準當量停車位面積30-40m2;摩托車每個車位為2.5-2.7m2。3、 消防車道設置街區內的道路應考慮消防車的通行,其道路中心線間距不宜超過160m。當建筑物的沿街部分長度超過150m或總長度超過220m時,均應設不小于4mx4m穿過建筑物的消防車道。高層建筑的周圍,應設環形消防車道。如有困難,可沿高層建筑的兩個長邊設置消防車道,當建筑的沿街長度超過1

21、50m或總長度超過220m時,應在適中位置設置穿過建筑的消防車道。建筑物的封閉內院,短邊長度超過24m時,宜設有進入內院的消防車道。供消防車取水的天然水源和消防水池,應設有消防車道。環形消防車道至少應有兩處與其它車道連通。防火規范:盡頭式消防車道回車場面積不小于12m<12m,大型消防車不小于15m<15m。高層規范:盡頭式消防車道回車場面積不小于15mK15m,大型消防車不小于18mK18m。居住區盡端式道路長度不宜大于120m;大于35m應設置不小于12mK12m的回車場。基地道路寬度:單車道不應小于4m,雙車道不應小于7m,人行道不應小于1.5m。高層規范:消防車道寬度不應小

22、于4m(防火規范3.5m),消防車道距高層建筑外墻宜大于5m。4、 豎向布置場地關鍵點標高:城市道路銜接點、道路變坡點、建筑室外地坪、臺階標高。地形高差處理:邊坡和擋土墻,通過臺階或坡道聯系。5、 體會做題步驟:(1) 確定主次入口的大致方位;(2) 先確定設有特定條件的建筑和用地的大體位置;然后確定其他建筑和要素的大體位置;(3) 建筑物的進一步定位依據退界、日照間距、保護距離等主要控制點依次確定;(4) 布置道路系統和停車系統;(5) 確定題目要求的場地標高;(6) 標注尺寸、標高、建筑名稱、層數、綠化等。場地給定的限制條件和要求(建筑退界、主導風向、朝向、通風、景觀、地形走向、建筑出入口

23、或與走廊接入點的位置等)都有用意,必須充分考慮。場地入口處宜形成廣場,用以聯系內部道路、停車場和主要建筑。建筑的組合注意歸類,相同類型的建筑或相同形體的建筑容易成組團布置。組合不能零散;能對稱的優先考慮對稱布局。建筑宜隨地形布置(尤其注意隨不規則地形)。餐廳、鍋爐房、傳染病房等有污染的建筑應在主導風向的下風向。場地沿邊界如有公共綠化帶等公共用地,應從公共用地開始退界。公共用地不能開設場地出入口。觀景亭設在高處(山地)或水邊(臨水);水面狹窄處架橋;景觀小路宜沿湖布置。6、 各種建筑設計規范中有關總平面的規定(1) 商店建筑小區內的商店建筑服務半徑不宜超過300m。大中型商店建筑應有不少于兩個面

24、的出入口與城市道路相鄰接;或基地應有不少于1/4的周邊總長度和建筑物不少于兩個出入口與一邊城市道路相鄰接。大中型商店基地內,在建筑背面或側面,應設置凈寬度不少于4m的運輸道路。基地內消防車道也可與運輸道路結合設置。新建大中型商店建筑的主要出入口前,按當地規劃部門要求,應留有適當集散場地。(2) 旅館建筑在城鎮的基地應至少一面鄰接城鎮道路,其長度應滿足基地內組織各功能區的出入口、客貨運輸、防火疏散及環境衛生要求。(3) 文化館建筑基地至少應有兩個出入口。當主要出入口緊臨主要交通干道時,應按規劃部門要求留出緩沖距離。當文化館基地距醫院、住宅、托幼等建筑較近時,館內噪聲較大的觀演廳、排練廳、游藝廳等

25、,應布置在離開上述建筑一定距離的適當位置,并采取必要的防止干擾措施。( 4)圖書館建筑圖書館宜獨立建造。當與其它建筑合建時,必須滿足圖書館的使用功能和環境要求,并自成一區,單獨設置出入口。除當地規劃部門有專門的規定外,新建公共圖書館的建筑覆蓋率不宜大于40%。綠化率不宜小于30%。( 5)博物館建筑小型館(小于4000m2)、中型館(4000m2-10000m2)、大型館(大于10000m2)。大中型館應獨立建造。小型館若于其它建筑合建,必須滿足環境和使用功能要求,并自成一區,單獨設置出入口。( 6)劇場建筑小型(300-800座)、中型(801-1200座)、大型(1201-1600)、特大型(1601座以上)。劇場基地至少有一面臨接城市道路,或直通城市道路的空地。臨接的城市道路可通行寬度不應小于劇場安全出口寬度的總和,并應符合:小型劇場不應小于8m,中型劇場不應小于12m,大型特大型劇場不應小于15m。( 7)電影院建筑小型(500座以下)、中型(501-800座)、大型(801-1200)、特大型(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