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成語典故閱讀【含譯文、注釋、寓意、練習】_第1頁
文言文成語典故閱讀【含譯文、注釋、寓意、練習】_第2頁
文言文成語典故閱讀【含譯文、注釋、寓意、練習】_第3頁
文言文成語典故閱讀【含譯文、注釋、寓意、練習】_第4頁
文言文成語典故閱讀【含譯文、注釋、寓意、練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6年級文言文成語典故閱讀就放棄學習離開了。他路過一條小溪,遇見一位老婦人,她正在那里磨一根鐵棒,李白問這位老'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動,就回去完成學業。【比喻只要有決心,肯下功夫,多么難的事情欲( )(2)學而時習之()(4)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一)孟母戒子(韓詩外傳)孟子少時,誦(1),其母方織。孟子輟然(2)中止,乃復進。其母知其讠宣(3)也,呼而問之:“何為中止?”對曰:“有所失,復得。”其母引刀裂其織,以 此戒(4)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復 諠矣。注釋(1)誦背誦。少(sh4o):小時候。輟(Chuy然:突然停止的樣子。輟:中止。諠(xuln):因為分心而遺忘。裂其織:割斷

2、她自己織的布。織:這里指織的布。戒:警告。自是:從此。翻譯:孟子年少的時候,有一次他正在背誦詩文,他的母親正在一旁織布。孟子突然停止背書。過了一會兒,又繼續背誦下去。孟子的母親知道他因為分心而遺忘了書中的內容, 于是把他叫來 問道:“為什么中斷背書?”孟子回答說: “書中有些地方忘記了,后來又記起來了。 ”(這時)孟 母拿起刀剪斷了布,說:“這個織物割斷了能夠再接上去嗎?” (以這件事作為警告)。從那(這) 件事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遺忘書中的內容了。1、解釋各組中加點的詞的含義。孟子輟然中止()呼而問之:“何為中止?” ()處士笑而然.之()何有于我哉?()2、在文中找出同義詞填在下面的橫線

3、上。失:()此:()3、 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樣的一項是()A、呼而問之B、以此戒之 C、多作自能見之D、自是之后閱讀提示孟軻的母親用刀割斷她自己織的布, 以此警告孟子背誦不得遺忘, 使孟子從此養成 了嚴謹治學的態度,長大后終于成為戰國時期有名的思想家、 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 文家。婦人在干什么,老婦人說:“要把這根鐵棒磨成針。 那老婦人自稱姓武。現在那溪邊還有一塊武氏巖。 也能做成功。】1、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成()去()方()2、解釋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1)問之,曰:“欲作針。”()(3) 一日曝書畫,牧童見之()3、翻譯文中橫線的句子。閱讀提示后人所說的“只要功夫深,

4、鐵棒磨成針”即指此事(三)鑿壁偷光(西京雜記)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1 ),衡乃穿壁(2)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3),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而問衡, 衡曰:“原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4)給以書,遂成大學(5 )。注釋(1)逮及。(2)穿壁在墻上找洞。(3)文不識姓文名不識。(4)資借。(5)大學 大學問家。翻譯:匡衡好學但家貧無燭。鄰家有燈燭但燭光穿不過墻來。匡衡在墻上鑿個洞引來了鄰家的 燭光,翻開書本就著燭光讀書。同鄉有個姓文的大戶、不識字,家中富有并且有很多書。于是, 匡衡自愿到他家去做幫工,但不求報酬。主人奇怪地問他為何不求報酬。匡衡

5、說:“我希望能把你家的書通讀一遍。”主人大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匡衡苦學多年終于成了大學問家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而( )大姓()償( )怪()6年級文言文成語典故閱讀就放棄學習離開了。他路過一條小溪,遇見一位老婦人,她正在那里磨一根鐵棒,李白問這位老2、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不一樣的一項是()A、鄰舍有燭而不逮。B、匡衡勤學而無燭。C、與其傭作而不求償。D、學而時習之。3、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不一樣的一項是()A、以書映光而讀之。B、資給以書。(二)鐵杵磨針選文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 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媼自

6、言姓武。今溪旁注釋(1)媼a o,年老的婦女。(2)卒完成。翻譯:磨針溪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傳說李白在山中讀書的時候,沒有完成好自己的學業,C、非學無以致疑。D、以此戒之。4、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2)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3、填空。螳螂捕蟬寫了、 和等幾種動物,告訴人們的道理是:5、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5、由本文而來的一個形容勤學的成語是 再寫出三個由勤學故事而來的成語:.(四)螳螂捕蟬(說苑)吳王欲伐荊(1),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 ”舍人有少孺子(2 )者欲諫不 敢,則懷丸操彈(3)于后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 ”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

7、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 螂委身曲附(4),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 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5)得其前利(6),而不顧其后之有患也。”吳王曰:“善哉! ”乃罷注釋(1)吳王欲伐荊吳王,指吳王闔閭;荊,楚國。 (2)舍人有少孺子舍人,國王的侍 從官;少孺子,年輕人。(3)懷丸操彈藏著子彈拿著彈弓。(4)委身曲附彎曲著身體,屈著 前肢。(5)務欲一心想要。(6)前利眼前的利益。翻譯:春秋時期,吳國國王闔閭準備攻打荊地(楚國),遭到大臣的反對。吳王很惱火,在召見群臣的會上警告:“誰敢勸阻就處死誰! ”盡管如此,還是有人想阻止吳王岀兵。王宮中一個青

8、年 侍衛官知道自己身份卑微說話沒有分量,勸阻肯定沒有用,還會白白地斷送性命, 便想岀一個好辦法:每天早晨,他拿著彈弓、彈丸在王宮后花園轉來轉去, 露水濕透他的衣鞋,接連三天如此。 吳王很奇怪,便問他為什么這樣做,侍衛道:“后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知了,知了停息在樹上吸飲著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就在蟬的身后;螳螂彎起了前肢,想撲上去捕捉知了,卻不 知道有只黃雀就在螳螂身旁;黃雀伸長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有個小孩舉著彈弓在樹下要 射它。這三個東西,都極力想要得到它們眼前的利益,卻沒有考慮到它們身后有隱伏的禍患。”吳王聽后,覺得很有道理,于是放棄了攻打楚國的打算。“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告訴我們

9、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而不考慮后果。1、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伐() 旦( ) 子( ) 延( )2、為下列句子補出省略的成分。(1)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閱讀提示本文通過年輕的侍從官給吳王講的這個故事,告誡人們:凡事須瞻前顧后,全面權衡,千萬不能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卻身后的禍患。(懂得在考慮問題和處理事情時,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要瞻前顧后,通盤謀劃,不能顧此失彼。我們為人處事時要近憂遠慮,居安思危。)(五)鄭人買履(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鄭人且(1 )有置履者,先自度(2)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3)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乃反(4),市罷(5),遂不得履。人曰:“何不

10、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注釋(1)且將要。置購置。(2) 度 ( duo)量度,動詞。下文“寧信度(du”的“度” 是名詞,指量度好的尺碼。(3)至等到。之往,到。(4)返同“返”。(5)罷結束。翻譯:有個鄭國人想買鞋子,他先量好自己的腳的尺寸,然后就把尺碼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他去市場時,發現忘記帶量好的尺碼。于是他返回家中去取尺碼。等到他回到集市上時,集市已 經散了,因此他沒買到鞋。有人問:“你為什么不直接用腳試一試?”他說:“我寧愿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而置之其坐。()反歸取之。()2、下列加點詞語意思不相冋的一項是()A先自度其

11、足B寧信度何不試之以足無自信也C鄭人有且置履者D先自度其足遂不得履吾忘其度3、解釋“之”字在句子中的意義。(1)反歸取之()(2)何不試之以足()(3)至之市而忘操之()( )4、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并用括號補出省略的內容。5、為什么這位鄭人會"寧信度,無自信”?閱讀提示這則寓言諷刺了那些墨守成規的教條主義者, 無成。說明因循守舊,不思變通,終將一事(六)買犢還珠(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楚人有賣某珠于鄭者。為木蘭之柜(1),熏以桂椒(2),綴以珠玉,飾以玫瑰(3),緝(4)以翡翠。鄭人買其犢而還(5)其珠。此可謂善賣犢者,未可謂善鬻珠也。注釋(1)木蘭一種香木。柜這里指小匣子。(2)桂

12、椒桂花和花椒,兩種香料。(3)玫 瑰一種美石。(4)緝裝飾邊沿。(5)還退還。翻譯:楚國有個珠寶商人,到鄭國去賣珠寶。他用木蘭制作了一只盒子,用桂和椒所調制的香 料來薰盒子,用美玉來裝飾,用翠鳥的羽毛來連綴。有個鄭國人把買了盒子,卻把盒里的珠子還 給了楚人,這個人可以說是善于賣匣子,不能說是善于賣珠子啊。閱讀提示這個故事啟發人們認識這樣的道理:過分追求形式,反而會喧賓奪主,埋沒內容,適得其反。(七)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 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翻譯:

13、在很久以前,楚國有一個人既賣矛又賣盾。有一次他夸耀自己的盾說:我的盾是世界上最堅固的,什么東西也刺不破它。 ”然后又夸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銳利的,任何東西都能刺破。”一個人問: 那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結果會如何呢?”聽了此話后,周圍的人都笑了,這個楚國人不知道該說什么才好。【比喻自己的言行相互抵觸】1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 譽之曰(稱贊)B.于物無不陷也(穿透)C.吾矛之利(好處)D.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句首發語詞)2. 下列加點詞語解釋相同的一項是()。A.或曰 而或長煙一空B.以子之矛父以足受1、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義。為()綴()飾()還()2、指出下列句

14、中“其”的不同用法。楚人有賣其珠于鄭者()鄭人買其犢而還其珠()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3、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4、讀了這則寓言,你認為楚人和鄭人各應該汲取什么教訓? 楚人: 鄭人:(八)鸚鵡滅火有鸚鵡飛集他山,山中禽獸輒相愛重。鸚鵡自念雖樂,不可久也,便去。后數月,山中大火。鸚鵡遙見,便入水沾羽,飛而灑之。天神曰:“汝雖有志意,何足云也!”對曰:“雖知不能救,然嘗僑是山,禽獸行善,皆為兄弟,不忍見耳。”天神嘉感,即為滅火。翻譯:一只鸚鵡從別處來的這座山, 山上的飛禽走獸都對它很友善, 鸚鵡在這里的 日子過得相當舒適自在, 但此處雖好,卻不是自己久留之地, 鸚鵡還是離開了

15、這些 給它帶來歡樂的伙伴,飛到別處去了。不久,這座山發生火災火焰高聳入天,在遠處的鸚鵡看見后,將身子鉆進水里,要用羽毛上的水珠澆滅火山,天神對鸚鵡的這種行徑很不理解,鸚鵡回答說:我也知道我這點小力救不了火,但我曾經在這山上居住過,山里的動物們曾帶我如兄弟, 我實在不忍心見它們面臨這場大火,只好盡我所能來幫助它們!天神對鸚鵡的話很感動,就把大火滅掉了C.陷子之盾 吾欲之南海D.不可同世而立人而無止,不死何俟1解釋加點字詞:集輒去遙足云2翻譯戈懺句:雖知不能救,然嘗僑是山,禽獸行善,皆為兄弟,不忍見耳。3. 鸚鵡具有怎樣的精神?文中鸚鵡的哪些舉動體現了這種精神?寓意:盡心盡力去做看似無用的事情,而

16、以誠心感動了他人并得到幫助。這則寓言高度贊揚了珍視友誼,為友誼寧肯獻出生命的無私精神(九)割肉相啖齊之好勇者,其一人居東郭,其一人居西郭。卒然相遇于涂,曰:“姑相飲乎?”觴數行,曰:“姑求肉乎? ”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求肉 而為?于是具染而已。”因抽刀而相啖,至死而止。勇若此不若無勇。卒然:卒,同“猝”,卒然,即突然。 革:更,另。于是具染而已:于是,在這里; 染,調味用的豆醬。在這里置辦點豆醬就可以了。翻譯:齊國有兩個自吹為勇敢的人,一個住在城東,一個住在城西,有一天兩人在 路上不期而遇。住在城西的說:難得見面,我們姑且去喝酒吧。”行”。于是兩人踏進酒鋪喝起酒來。酒過數巡后,

17、住在城東的說:弄一點肉來吃吃怎么樣? ”住在城西的說:你我都是好漢。你身上有肉,我身上有肉,還要另外買肉干什么? ”好! 好! ”另一個說。于是叫伙計拿出豆豉醬作為調料,兩人便拔出刀來,你割我身上 的肉吃,我割你身上的肉吃,縱然血流滿地,他們還是邊割邊吃,直到送掉性命才 停止。要是像這樣也算勇敢的話,還不如沒有勇敢來的好。【我們做人要做一個有思想、有作為的人,不要盲目追求勇敢或做沒有意義的盲目崇拜,否則會鬧出笑話,嚴重的話還可能會受到傷害,后果將不堪設想。】1解釋加點字詞:其涂姑子2“觴”在句子“引觴滿酌”中作本義講,但在文中“觴數行”一句中詞性發生了改變,3文中表明作者態度的一句話是:4聯系

18、生活實際就“什么是真正的勇敢”這一話題談一點感想。(十)歧路亡羊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豎:童仆)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眾? ”鄰人曰: “多歧路。”既反,問:“獲羊乎? ”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 ”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說 符)翻譯:楊子鄰居的羊跑了,于是率領他的親友,還請楊子的僮仆一起追趕。楊子說:呵!丟一只羊,為什么要這么多人去追?”鄰居說:岔路很多。”不久回來了,楊子問: 找到羊了嗎? ”回答:逃跑了。”問:為什么會逃跑呢? ”回答: 岔路之中還有岔路,我們不知道往哪邊去追,所以就回來了。”【比喻因情況復雜多變或

19、用心不專而迷失本性、迷失方向,就會誤入歧途,最終一無所成。】【1.做什么事都不可以慌張,要靜下心來分析,理清思路,做出正確的判斷;2.事物是復雜多變的,只有明確了方向,才能找到正確的道路;3.人生的選擇太多,容易迷失自我。】1解釋下面加點的“之”字。(1)楊子之鄰人亡羊之:(2)又請楊子之豎追之 之: 2補出省略成分。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3翻譯。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4本文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2分)(一)南轅北轍今者臣來,見人于大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 ”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

20、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 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翻譯:【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只有首先看準方向, 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么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 用。】1 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今者臣來臣:我C.我欲之楚之:往,去B方北面而持其駕北面:向著北方;面向北方 D吾用多用:用處2翻譯“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 一句為現代漢語。3概括寫出這則寓言的寓意或給你的啟示。(不超過30字,2分)(十二)破缸救友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既了其中指。

21、自是手不釋書,至不如饑渴寒暑。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 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翻譯:司馬光長到七歲,神態嚴肅莊重像成年人,聽到別人講破缸救友口左氏春秋,很喜愛它,回來給家里人講述,就能懂得書的主要意思。從此手不離開 書,到了不知道饑渴冷暖的地步。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嬉戲,一個孩子爬上水缸, 一腳踏空掉下去淹沒在水缸里。 孩子們都拋下他跑走了,司馬光拿起石頭撞擊水缸, 撞破了它,水噴涌出來,那孩子就得救了。1 選出與"君將哀而生之乎"句中"生"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項()A、光持石擊甕,破之B、擇其善者而從之C、比先苦其心志D、廣故數

22、言欲亡,忿恚尉2、翻譯句子: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3、這篇短文贊揚了兒時的司馬光的哪些優秀品質?(十三)狐假虎威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吾后,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已而走也,以為畏狐也。翻譯:老虎捕捉各種野獸來吃。捉到一只狐貍,狐貍對老虎說:你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獸的領袖,如果你吃掉我,就違背了上天的命令。你如果不相信我的話,我在 前面走,你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獸見了我,有哪一個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為真,就和狐貍同行,群獸見了老虎,都紛紛逃跑,

23、老虎不明白群獸是害怕自己才 逃跑的,卻以為是害怕狐貍。【人們用它來比喻依仗別人的勢力欺壓人。也諷刺了那些仗著別人威勢,招搖撞騙的人。】1對這則故事中幾句話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天帝使我長百獸。一一上天讓我為百獸之長。B、子以我為不信。一一我不會認為你在說謊。C、吾為子先行。一一我與你先走。D、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一一看看百獸見到我的表現而不走開嗎?2、根據這則故事的內容寫出相應的成語:3、寫出這則寓言的寓意:(十四)楊布打狗楊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緇 ,注?衣而返。其狗不知, 迎而吠之。楊布怒,將撲之。楊朱曰:“子無撲矣,子亦猶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來,豈能無怪哉

24、? ”(選自列子)注?緇 (z i ):黑色。翻譯:楊朱的弟弟叫楊布,他穿著件白色的衣服出門去了。遇到了大雨, 楊布便脫下白衣,換了黑色的衣服回家。他家的狗沒認出來是楊布,就 迎上前沖他叫喚。楊布十分生氣,想要打它。在那時,楊朱說:“你不 要打狗,如果換做是你,你也會是像它這樣做的。假如剛才你的狗離開是 白色的而回來變成了黑色的,你怎么能不感到奇怪呢 ?”【當別人因為表 面現象誤解自己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清醒,說明真相,消除誤解。而不能像楊布那 樣發火解氣,那不利于問題的解決,弄不好會激化矛盾。】仁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天雨,解素衣 豈能無怪哉2 解釋下面的短語的意思。衣素衣而出 迎而吠之3

25、.用"/”標出下面句子的朗讀停頓(停頓兩次)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來4 .讀了這則故事,你明白了一個什么道理?是怎樣悟出來的?(十五)三人成虎龐恭與太子將質于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疑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曰:“寡人信之。”龐恭曰:“夫市之無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之去 魏也遠于市,議臣者過于三人,愿王察之。”龐恭從邯鄲反,竟不得見。注釋:質:做人質。邯鄲:趙國國都,在今河北邯鄲市。翻譯:魏國大臣龐蔥(恭),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現在有一個人來說市場上出現

26、了老虎,大王相信嗎?”魏王說:"我不相信。”龐恭說:"有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這種說法嗎? ”魏王說:"我懷疑這件事。"龐蔥(恭)又說:"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這種說法嗎?”魏王道:"我相信了。 ”龐蔥(恭)就說:"集市上不可能有老虎,但是有三個人說有老虎,就 變成真的有老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的距離比距離這里的街市遠 了許多,而議論我的人也一定超過三個人。希望大王能考察識別那些人的話。”龐恭從邯鄲返回,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也了。【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對人對事不能輕信多數人說的,而要多方面進

27、行考察,并以事實為依據作出正確的判斷。做事要善于調查研究,不要輕信于他人。】1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今邯鄲之去.魏也遠于市龐恭從邯鄲反.,竟不得見。2你從“三人成虎”這個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十六)害群之馬黃帝將見大隗(w e i)乎具茨之山,適遇牧馬童子,問涂焉,曰: “若知具茨 之山乎?”曰:“然。” “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黃帝曰:“異哉小童!非徒 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請問為天下。 ”小童辭。黃帝又問。小童曰:“夫為 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 ?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黃帝再拜稽首,稱天師而 退。(選自莊子徐無鬼)【注釋】大隗:傳說中的神名。具茨:山名。奚:何,什么翻

28、譯:黃帝到具茨山去拜見大隗,正巧遇上一位牧馬的少年,便向牧馬少年問路, 說:“你知道具茨山嗎?”少年回答:“知道。”又問:“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 地方嗎? ”少年回答:“知道。”黃帝說:“這位少年,真是了不起啊!不只是知 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請問怎樣治理天下。”少年推辭不說,黃帝 又繼續追問。少年說:“治理天下的人,這與牧馬的人有什么兩樣呢?也是去掉其 中不好的馬罷了。”黃帝聽了叩頭至地行了大禮,口稱牧童“天師”而退去。【比喻危害社會或集體的人】1. 選出下列句中加點詞解釋錯誤的一項。A.適遇牧馬童子(適合)B.問涂焉(通“途”,路)C.亦去其害馬者而已 矣(罷了)D.黃帝再拜稽

29、首(第二次)2. 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3. 成語“害群之馬”現在通常用來比喻什么?4. 讀了這篇文章你得到什么啟示?(十七)鄭人逃暑鄭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 日流影移,而徙衽以從陰。及至暮,反席于樹下。 及月流影移,復徙衽以從陰,而患露之濡于身。其陰逾去,而其身逾濕,是巧 _ 于用晝而拙于用夕矣。注釋逃暑:避暑,乘涼。孤林:獨立的一棵樹。衽(re): 臥席。濡(ru)沾濕。逾:同“愈”,更加。翻譯:鄭國有個在一棵獨立的樹下乘涼的人,太陽在空中移動,樹影也在地上 移動,他也隨著樹蔭挪動自己的臥席。到了黃昏,他又把臥席放到大樹底下。月亮 在空中移動,樹影也在

30、地上移動, 他又隨著樹蔭挪動自己的臥席,而苦于露水沾濕了全身。樹影越移越遠了,他的身上也越來越濕。(這個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當笨拙了。1.及月流影移,復徙衽以從陰,而患露之濡于身:月亮在空中移動,樹影也在地上移動, 他又隨著樹蔭挪動自己的臥席,而苦于露水沾濕了全身。2是巧于用晝而拙于用夕矣:(這個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當笨拙了。【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外界條件是不斷變化的,我們一定要 隨機應變,不要墨守陳規,太死板了。要懂得變通。】1用現代漢語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1)徙衽以從陰()其陰逾去()2用現代漢語解釋文中畫線的句子。是巧于用晝而拙于用夕矣。3鄭人的“拙”具體表現在 (用自己的語言表達):4這則寓言告訴人們的道理是:(十八)曾子殺豬曾子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還,顧反,為女殺彘(豬)。”妻適市反,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