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聲圓舞曲詳案_第1頁
春之聲圓舞曲詳案_第2頁
春之聲圓舞曲詳案_第3頁
春之聲圓舞曲詳案_第4頁
春之聲圓舞曲詳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春之聲圓舞曲小學五年級欣賞課教學詳案一、教學內容1、核心內容分析春之聲圓舞曲從體裁上講,帶有明顯的回旋曲的特點,從音樂情調來講,旋律清新活潑、流暢動聽,充滿了朝氣和青春的活力。 相關內容分析約翰·施特勞斯(1825-1899)奧地利作曲家,其父被稱為老約翰·施特勞斯,而他則被稱為小約翰·施特勞斯。老約翰·施特勞斯也是位作曲家,曾寫過150余首圓舞曲,被譽為“圓舞曲之父”。    小約翰·施特勞斯于1883年創作了這首圓舞曲,后被填詞成為聲樂曲。盡管作曲家本人在創作這首樂曲時已經年近六旬,但從音樂中我們依然

2、能感受到無比的青春活力。其創作以藍色的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藝術家的生活、春之聲等一百二十余首維也納圓舞曲著稱,被后人冠以“圓舞曲之王”的頭銜。他的圓舞曲獨具特色,旋律酣暢,柔美動聽,節奏自由,生機盎然,是每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主要曲目。3、音響分析 本節課中,音響主要涉及管弦樂曲春之聲圓舞曲,由于樂曲是由約翰.施特勞斯創作的。二、學生情況分析五年級學生的總體情況如下: 1.“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在本課學習前,學生接觸過管弦樂曲,能夠感受到學生是喜愛管弦音樂的,有學習和了解管弦音樂的需求。在學習活動中,學生愿意和他人一起探究音樂,一起合作表演的愿望。2.“過程與方法

3、”方面在調查中,教師針對學生記憶主題方法進行了數據統計,喜歡用聽的方法記憶音樂主題的占總數的23%,喜歡用唱的方法記憶主題旋律的占15%,喜歡用聽、唱、演等多種方法記憶主題旋律的有占62%。3.“知識與技能”方面學生能夠判斷出活潑歡快、熱烈奔放、優美抒情的情緒,對本首作品熱烈愉悅情緒是能夠正確判斷的;學生沒有掌握音樂曲式結構分析的方法,對曲式結構概念把握不準確;學生具備判斷樂曲是二拍子還是三拍子、四拍子的能力。三、教學目標設計(一)“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1. 喜愛管弦樂曲春之聲圓舞曲。(二)“過程與方法”目標1.采用律動表演,體驗樂曲熱烈愉悅的情緒,表現力度變化。2.模

4、唱、模仿樂器演奏,記憶旋律主題音樂。(三)“知識與技能”目標1.知道春之聲圓舞曲是約翰.施特勞斯創作的一首管弦樂曲。2.能夠模唱主題旋律和聆聽主題旋律的次數。四、教學重點與難點(一)教學重點 對樂曲熱烈愉悅情緒的感受和體驗(二)教學難點對樂曲結構的判斷和表現五、教學過程(一)初步聆聽樂曲【階段目標】聆聽樂曲,感受音樂熱烈愉悅的情緒。【設計說明】學生對一首音樂作品的感受不能是支離破碎的,所以要先對音樂作品完整欣賞,對深入學習樂曲打下良好的基礎。1. 學生聆聽音樂,判斷音樂情緒是愉快熱烈的,并說出類似過年,放鞭炮等場景。2教師介紹樂曲的標題叫晚會。(二)聆聽樂曲第一大段【階段目標】聆聽樂曲第一大段

5、,聽辨第一樂段的拍子、第二樂段音樂力度變化以及第三樂段的主題旋律。【設計說明】采用扭秧歌、力度表現、樂器模仿3種形式表現樂曲第一大段的三個樂段,幫助學生初步感知樂曲結構,并為樂曲第二大段聽辨和表現做鋪墊。1.聆聽樂曲第一樂段(1) 學生聆聽音樂,聽辨并判斷出樂曲是三拍子還是四拍子的。預設問題學生判斷是三拍子解決方法學生隨老師用“beng” 音哼唱下面的旋律:感受音樂是四拍子的。(2) 學生隨1位舞蹈隊員學習“十字步”,形體表現力弱的同學可隨老師進行前后踏兩步的表演。學習后隨音樂進行秧歌表演。(3) 教師出示 學生隨老師演唱旋律后,朗讀匡. 令 匡. 令 匡令 匡令 匡 - ,并關注音響,在此旋

6、律后,進行“十字步”表演。(4) 學生聆聽音樂,隨老師舞動紅綢進行秧歌表演。2.聆聽樂曲第二樂段(1) 學生聆聽音樂,用體態律動表現音樂力度的變化。(2) 教師出示樂譜,學生聆聽音樂,隨老師劃強弱線條。(3) 學生通過教師的講授,知道音樂力度的變化,像是在一問一答,相互呼應,這是一種音樂對答式的表現方式。(4) 學生聆聽音樂,隨老師上下揮動手臂,采用動作幅度的大小表現出音樂力度的變化。(5) 學生聆聽音樂,隨1位同學表現力度強弱變化。3.聆聽樂曲第三樂段(1) 學生聆聽音樂,聽辨出大鼓,鈴鼓,長笛等樂器。(2) 學生隨鋼琴用“beng”音模唱旋律 ,體會這個樂段由銅管樂主奏,模仿出大鼓的聲音,

7、隨老師在強拍處模仿大鼓的演奏。(3) 教師出示,學生隨鋼琴用“tu”音模唱旋律,并模仿長笛在高音區吹奏。(4) 教師出示,學生隨鋼琴用“da”音模唱旋律,并用敲和搖的動作,模仿鈴鼓演奏。(5) 學生觀察和并判斷出,兩條旋律的節奏相同,就是音有變化。學生隨鋼琴用“beng”模唱旋律,并模仿大鼓的演奏。(6) 學生隨鋼琴模唱第三樂段旋律,并模仿大鼓、長笛、鈴鼓樂器演奏。(7) 學生聆聽音樂,隨老師完整表現第三樂段。4.完整表現樂曲第一大段學生隨音樂進行秧歌、力度表現、樂器模仿,完整表現樂曲第一大段。(三)聆聽樂曲第二大段【階段目標】采用扭秧歌、力度表現、樂器模仿三種形式聽辨兩大段中第一樂段的不同情

8、緒,對比兩大段的第二樂段,判斷第二大段的第二樂段音樂更加規整,對比兩大段中第三樂段的不同,知道第二大段的第三樂段最后多了1小節,結束音在do上?!驹O計說明】通過聽辨、對比等方法,幫助學生體驗兩段音樂的不同,學會聆聽音樂。采用檢測方法,結合音樂和動作的聯系,幫助學生建立音樂為兩大段,為感受、體驗樂曲整體結構做鋪墊。1.聆聽樂曲第二大段(1) 學生聆聽音樂,聽辨與第一大段音樂相同之處。預設問題學生判斷有“匡. 令 匡. 令 匡令 匡令 匡 - ”旋律。學生判斷有力度變化。學生判斷有樂器模仿音樂。解決方法學生再次聆聽音樂,采用扭秧歌,力度表現,樂器模仿3種形式,表現第二大段音樂,初步感受、體驗與第一

9、大段音樂相同之處。2.聆聽樂曲第二大段的第一樂段(1) 學生聽辨兩大段的第一樂段,判斷出第一大段的第一樂段情緒熱烈愉悅,第二大段的第一樂段情緒是柔美的。(2) 教師介紹:因第二大段的第一樂段情緒柔美,故此就不能表現出,匡. 令 匡. 令 匡令 匡令 匡 - 鑼鼓的聲音。3. 聆聽第二大段的第二樂段(1) 學生聆聽音樂,用揮動手臂的方式表現力度的變化。(2) 學生聆聽音樂,聽辨出第一行力度強,第二行力度弱。(3) 學生聆聽音樂,判斷旋律出現了2 次,知道出現了反復記號。(4) 學生聆聽音樂,隨1位名同學揮動手臂表現音樂力度的變化。(5) 學生通過觀察,知道樂曲第一大段的第二樂段比第二大段的第二樂

10、段旋律更加的規整。 4.聆聽樂曲第二大段的第三樂段(1) 學生聆聽音樂,聽辨出第二大段第三樂段最后多了1小節,觀察到結束音在do上。(2) 學生隨老師模仿大鼓的演奏。,同時手臂上舉喊出“嘿!”(3) 學生聆聽音樂,模仿樂器演奏。(4) 教師指導1位同學演奏鈴鼓,教師演奏大鼓。(5) 學生隨音樂完整表現第二大段的第三樂段。 5.完整表現樂曲第二大段學生聆聽音樂,隨老師完整表現樂曲第二大段。(四) 完整表現樂曲【階段目標】聆聽音樂,準確地采用扭秧歌、力度表現、樂器模仿3種形式表現樂曲。【設計說明】在作品學習后,要給與學生完整性的體驗,在體驗與實踐中,加深對樂曲曲式結構的感知。1.學生完整聆聽樂曲,想象音樂表現的相應場景和動作。 2.學生聆聽音樂,完整表現樂曲。(五)音樂作品介紹【階段目標】了解作品及作曲家賀綠汀的背景,加深對樂曲的喜愛之情。【設計說明】通過樂曲的聆聽、感受、體驗,激發對樂曲的喜愛,并在此基礎上了解樂曲背景和作曲家,更加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1. 學生了解,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