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辨證選穴之探討_第1頁
針灸辨證選穴之探討_第2頁
針灸辨證選穴之探討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針灸辨證選穴之探討         【摘要】  針灸辨證應以“補不足,損有余”為原則指導臨床,而取穴當先從陰陽著眼,調整陰陽的偏盛偏衰,以達陰陽平衡,次從五行入手,并結合五行之間的生克制化關系,補虛瀉實,以此來達到人體陰平陽秘的健康平衡狀態。 【關鍵詞】  針灸 不足 有余 陰陽 五行 選穴   辨證論治是中醫基礎理論的兩大特色之一,是中醫治療疾病的靈魂。同樣,針灸選穴同樣要遵循辨證的原則,應以“補不足,損有余”來指導臨床取穴。筆者認為,取穴應先從陰陽著眼,次從五行入手,來達

2、到陰陽平衡的目的。   1  辨證立足于“不足”,以透視“有余”   金匱要略曰:“責其極虛。”難經曰:“不能治其虛何問其余”“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當先補之,然后瀉之。”可見立足于“不足”,以透視“有余”是古代醫家常用的方法。因“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物必自腐,然后蟲生”,病邪之能作祟,由于其正之先虛。虛之與實,是唯物辯證關系,醫者應由此及彼,立足于正氣之不足,邪氣之有余,省癥立方,方不至為病癥所迷惑。如水虛則火實,腎水不足則不能上濟心火,心火有余,火性炎上則不能下溫腎水,水火不濟,心腎不交。臨床上常以瀉南補北法治之即是立足于補水之“不足”而損火

3、之“有余”。明了此理,辨證方能準確,治療才能絲絲入扣。如用針灸治療脾弱肝強的腹脹,取脾俞、胃俞、陰陵泉、中脘以補脾,瀉大敦以瀉肝,亦為立足于“不足”“有余”上的抑木補土法。   2  針灸辨證選穴應先從陰陽著眼   陰陽學說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內容,對認識人體、認識疾病、辨證論治等均具有重要指導作用。若六淫、七情等因素導致人體陰陽的偏盛偏衰,失去相對平衡,就會使臟腑經絡功能失常,從而引起疾病的發生。陰陽的不平衡主要是出現一方的“不足”與“有余”。“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針對人體疾病的這一主要的病理變化,運用針灸方法來調節陰陽的偏盛偏衰,可以

4、使機體轉歸于“陰平陽秘”的狀態,恢復臟腑經絡的正常功能,從而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從陰陽著眼,應注意從陰引陽,從陽引陰,陰病治陽,陽病治陰。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就是強調了陰陽的平衡。張景岳在景岳全書·新方八陣·補略中曰:“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陰陽常有偏勝偏衰,陽盛者即應瀉熱,陰勝者即當祛寒;陽虛者扶陽,陰虛者補陰,才能使陰陽復歸至平衡協調的正常狀態。所以,治療的基本原則是瀉其有余,補其不足。       

5、;     針灸調和陰陽的作用,主要是通過經穴配伍和針刺手法完成的。例如:胃火熾盛引起的牙痛,屬陽熱偏盛,治宜清瀉胃火,取內庭,針用瀉法以瀉胃火之“有余”;腎陰不足、肝陽上亢引起的頭痛,屬陰虛陽亢,治宜育陰潛陽,取太溪,針用補法以補腎陰之“不足”,配行間,針用瀉法以瀉肝陽上亢,此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的方法,即用滋陰壯水之法,以抑制陽亢火盛。又如陽氣盛、陰氣虛而導致失眠,陰氣盛、陽氣虛則可引起嗜睡,可用根據八脈交會穴的特點,取照海和申脈進行治療,但失眠應補陰之不足瀉陽之有余,嗜睡則應補陽之不足瀉陰之有余。寒濕困脾、腎陽不足引起的水腫,屬陽虛陰盛,治宜健脾溫腎,助

6、陽利水,取脾俞、腎俞,針用補法以補脾腎之“不足”,配水分,針用瀉法以瀉寒濕之“有余”, 此即“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方法, 即用扶陽益火之法,以消退陰盛。   3  針灸辨證選穴,次從五行著手   古代醫家把“五行學說”應用于中醫學,但又賦予它唯物的辯證內容。中醫的“五行學說”是以“陰陽學說”為基礎,它不僅包含著許多樸素的辯證思想,同時還概括了“生克制化”的關系,實質是臟腑器官之間、人與環境之間、體內各個調節系統促進和抑制之間的關系。五行學說指導臨床治療的過程,實質是使人體遭到破壞的體內陰陽的平衡恢復到正常的過程。而陰陽在人身,可見之于三陰三陽

7、的經脈,五行在人身可見之于五臟六腑。三陰三陽雖歸屬于某指定臟腑,但本經穴位均各自通于非本經所屬的其他臟腑。如足太陽經雖屬膀胱,在五行屬水,但經中有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大腸俞、小腸俞、膽俞、胃俞、膀胱俞、三焦俞等穴位。這說明足太陽經中穴位均各自通于五臟六腑,并不是只限于通本經所屬的膀胱。所以陰陽的平衡和五行的制化有著密切的聯系。   因疾病離不開五臟六腑的范圍,或補或瀉,也體現了生克制化的法則。例如用五行中的“生”的關系作補瀉,則補生我之“母”之不足,瀉我生之“子”之有余。明·高武著針灸聚英·治二十二經病井滎俞經合補虛瀉實篇詳舉補母瀉子取穴,已為

8、人所熟知。而五行中不僅有相生亦有相克,至于運用“克”的關系,以達到“制生則化”的目的,則比較復雜。難經·七十五難曰:“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通俗譯為:肝實肺虛應瀉心補腎,其理由是補水以克火,火被克則不能害金,肺虛可以得救。又“子能令母實”,補水則肺金轉實而能制木。又火為肝之子,瀉火即所以瀉肝之實。此克中有生,生中有克,體現“有制有生則化”之治法。又如清·陳士鐸著石室秘錄·正治法篇在肺癰治法中,闡述隔一隔二隔三的治法,聯用治心治脾治肝之藥。所謂“隔一”即是“我生”關系,如木生火。“隔二”即是“我克”關系,如木生火,而火再生土,則木不是生土,而是克土。陳士鐸所說“隔一隔二”,亦體現“制生則化”。用藥如比,針灸亦然。如針灸治淋病,證系熱結膀胱,查膀胱屬水,受制于脾胃之土,針補脾經的合穴“陰陵泉”,陰經合穴屬水,此意味著補土中之水,可以制膀胱熱。另針瀉胃經的合穴“足三里”,陽經合穴屬土,此意味著瀉土之土,則土不至克膀胱之水。此用“制生則化”的原則,取陰陵泉、足三里兩穴,以祛熱結膀胱之證。   4  小結   古代醫家臨床辨證施藥常以“補不足,損有余”為原則,即是看到了“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本質,所以常用扶正祛邪之法。而人體的正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