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支持外貿發展的簡要回顧(二) ---財政政策上扶持和支持對外貿易發展_第1頁
財政支持外貿發展的簡要回顧(二) ---財政政策上扶持和支持對外貿易發展_第2頁
財政支持外貿發展的簡要回顧(二) ---財政政策上扶持和支持對外貿易發展_第3頁
財政支持外貿發展的簡要回顧(二) ---財政政策上扶持和支持對外貿易發展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財政支持外貿發展的簡要回顧(二) -財政政策上扶持和支持對外貿易發展        在企業財務管理上充分調動外貿企業積極性 在外貿企業財務管理中,20年來,財政實施的主要是減賦讓利和獎勵外貿企業以充分調動職工積極性的優惠政策。主要措施有: (1)在利潤分配政策上向外貿企業傾斜。為鼓勵增加外貿出口貨源,一是對外貿企業直屬的38個加工企業實行了利潤留成辦法。經財政部批復同意,對外貿系統土畜產進出口總公司、糧油食品進出口總公司和外運總公司所屬的38個企業單位進行了利潤留成試點,基數利潤留成比例為17%,增長利潤留成30%

2、。二是對地縣外貿企業實行了全額利潤留成制度;三是對統一經營茶葉、畜產品的內銷、調撥利潤實行同地方財政分成的辦法。為控制外貿企業虧損,提高外貿企業經濟效益,對外貿企業實行了減虧分成辦法。 (2)在留利分配中支持外貿企業改善經營條件。國家財政對外貿企業實行多個單項留利政策及單項留利的工資獎勵政策,如聯合營投資收益分成、代銷國外商品利潤留成、加工裝配收入留成、民貿地區利潤留成等,此外對外貿企業來源外國船方的速遣費收入在照章繳納營業稅和國家能源交通重點建設基金后,可直接轉入企業專用基金,50%用于業務發展、50%用于改善職工集體福利設施和增加職工獎勵基金來源。為支持外貿企業抵御國際市場經營風險,同意外

3、貿企業按銷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外貿出口風險基金的制度等等。 (3)在財務管理中支持外貿擴大出口,對外貿出口實行形式多樣的出口獎勵制度。 實施了多種出口獎勵金制度并在“七五”期間設立了沿海地區輕紡產品重點出口企業發展基金。從1986年起,國家對出口生產企業實行了出口供貨獎勵制度,即以1985年實際出口收匯為基數,基數內每實現出口創匯一美元,獎勵人民幣三分,超基數創匯獎勵人民幣一角。為便于執行,1987年改為不分基數內外,對每美元出口收匯一律獎勵人民幣五分,供貨企業得到的出口獎勵可直接進入企業專用基金按規定的比例計提企業發展和獎勵基金。同時,國家還對外貿企業實行了出口收匯獎勵制度,即從1987年起

4、停止執行減虧分成辦法,國家實行對外貿企業的出口收匯每一美元給予人民幣二分和外匯額度一美分的獎勵制度,對外貿企業提取的人民幣出口獎勵金,規定70%用于發展生產和開展業務,30%用于職工福利和獎勵;對提取的獎勵外匯額度,規定用于外貿企業自有加工生產企業的技術改造,以進養出的原輔材料、包裝物料、對外宣傳推銷等費用,也可用于按留成外匯調劑處理。1993年財會制度改革后,上述各項留利及獎勵制度相應取消。 為切實解決沿海地區輕紡工業面臨的困難, 進一步增強沿海地區輕紡產品出口企業活力,鼓勵輕紡企業提高產品質量、檔次和加工深度,開發新產品,國家決定撥付重點輕紡出口企業發展基金,即從1987年起以上年實際收匯

5、為基數,每新增一美元,撥付重點出口企業發展基金四角人民幣。專項用于重點出口企業發展深加工出口產品。該項基金,對出口紡織品適用于廣州、大連、上海、青島、天津、蘇州、無錫、常州、南通、杭州、北京、佛山等12個出口基地城市的出口企業及這些城市以外的紡織品重點出口企業。出口輕工業品適用于北京、天津、遼寧(包括沈陽、大連)、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包括青島市)、廣東(包括廣州市、海南島) 等9個省市出口企業及這些城市以外的150個重點出口企業。在該政策實施期間內,國家財政累計撥付該項資金12.7億元。 實行了外貿企業的工效掛鉤制度。財會制度改革后,對外貿企業出口收匯獎勵金及有關出口供貨獎勵相應取消

6、。新財會制度賦予了外貿企業更大理財自主權。由于匯率并軌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臺,外貿企業自負盈虧能力增強,從1994年1月1日起,所有外貿企業一律納入國家稅制調節范圍,依法繳納所得稅等各項稅收。為繼續鼓勵外貿企業擴大出口創匯,國家對全國外經貿企業試行了出口收匯美元含量工資分配辦法,對非主營出口業務的外經貿企業試行了工資總額與實現利稅掛鉤分配的辦法,這一辦法雖有利于調動外貿企業擴大出口收匯的積極性,但美元含量工資無異于銷售收入工資,不利于外貿企業講求經濟效益。因此,從1997年起,執行了新的工效掛鉤辦法。即按企業實現利稅額實行與工資總額掛鉤的辦法。工效掛鉤辦法的實施對調動外貿企業積極擴大出口、努力

7、提高經濟效益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3、在外貿財務管理體制上支持配合外貿體制改革 在外貿財務管理體制上,財政積極支持和配合外貿體制改革,在積極推進外貿管理體制簡政放權、外貿企業自負盈虧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回顧20年來外貿體制的改革,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一是1978年至1987年“簡政放權”階段。1978年,我國第一家工貿公司中國機械設備進出口總公司的成立,標志著由外貿部高度集中管理的外貿體制開始變化,外貿

8、經營權開始向國家部門和各省逐步放開。這一階段,主要是改革高度集中的經營體制和單一的指令性計劃管理體制,下放外貿經營權。外貿總公司壟斷全國外貿的局面被打破,省級外貿自主權和外貿公司數量顯著增加。據外經貿部統計,從1979年下半年至1987年,全國共批準設立各類外貿公司2,200多家,比1979年增加了11倍多。 二是1988至1990年“三年承包”階段。為改革外貿的利益分配機制,打破外貿統負盈虧吃國家“大鍋飯”的財務體制,在1987年輕工、工藝、服裝三個進出口行業進行外貿企業自負盈虧的改革試點的基礎上,國務院決定從1988年起全面推行對外貿易承包經營責任制。其主要內容有:第一,由各省、自治區、直

9、轄市和計劃單列市政府以及全國性外貿(工貿)總公司向國家承包出口收匯、上繳中央外匯和補貼額度,承包基數三年不變;第二,取消原有使用外匯控制指標,凡地方、部門和企業按規定所取得的外匯留成,允許自由使用,并開放外匯調劑市場;第三,進一步改革外貿計劃體制,除統一經營、聯合經營的21種出口商品外,其他出口商品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直接向中央承擔計劃,大部分商品由有進出口經營權的企業按國家有關規定自行進出口。“三年承包”打破了長期以來外貿企業吃國家“大鍋飯”的局面,調動了各方面特別是地方政府的積極性,推動企業在自主經營的道路上邁進了一步,促進了工貿結合。在這一期間,財政外貿管理體制實行的是核定

10、“三項指標、兩個掛鉤”的體制,即核定出口額、出口成本和盈虧總額三指標,完成三項指標進行出口獎勵和減虧增盈留用兩掛鉤。具體如下: 與出口獎勵掛鉤是國家對企業每出口1美元獎勵2分人民幣和1美分外匯額度,完成出口收匯可提取50%,完成出口成本、盈虧總額可分別提取30%和20%,即提取比例為“五、三、二”,同時為鼓勵企業超額完成出口收匯,還規定在不突破出口成本和虧損總額的前提下,每超額完成1美元,可再提取分人民幣的獎勵金。第二個掛鉤是,超虧不補、減虧留用;增盈分成,減盈也按比例分擔。留用資金主要用于“以豐補歉”和補充企業自有流動資金。     

11、0;          三是1991年至1993年外貿“轉機”階段。國家從1991年起,取消了財政對出口的補貼,在改革外匯留存分配辦法,進一步實施外匯額度有償使用的情況下,從建立自負盈虧機制入手,促使外貿逐步走上統一政策,平等競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工貿結合,推行代理制,聯合統一對外的軌道。這一期間,財政對外貿財務管理主要是實行了上繳相當于所得稅33%的利潤政策和定額利潤包干政策,為外貿企業逐步向所得稅制過渡打下了基礎。同時,為增強外貿企業自負盈虧能力,國家采取了上繳中央外匯進行有償補償的政策

12、。 四是1994年至今外貿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階段。這一階段,國家一方面對外貿宏觀環境進行了重大改革,使國家對外貿的管理由微觀轉向宏觀;另一方面,加快了外貿經營權放開的步伐,初步形成了大經貿的格局。1994年國家同時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其中外匯體制改革對外貿體制產生了重大影響。外匯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是:雙重匯率并軌,實行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人民幣浮動匯率制度;建立了銀行間外匯市場,改進了匯率的形成機制,保持了合理的、相對穩定的人民幣匯率;建立了銀行售匯制和實行了外匯收入結匯制,取消了各類外匯留成、上繳和額度管理制度,實行了人民幣在經常項目下的有條件的可兌換。同時進一步加強

13、了外貿立法,加快了賦予國有企業、科研院所、內貿流通企業進出口經營權的步伐。為外貿經營權最終從審批制轉向依法登記制轉變打下了基礎。在財政外貿財務管理上,所有外貿企業實行了所得稅制,同時結合企業財會制度改革,實行了統一規范的企業利潤分配辦法,并沿用致今。 總之,20年來國家財政所有鼓勵外貿發展的政策,對改善我國出口商品結構,擴大外貿出口創匯,保持國家外匯收支平衡以及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總體實力的提高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從建國至1978年底的近30年間,我國對外貿易總額累計只有1,693.15億美元,其中出口851.95億美元,進口841.2億美元。但從1979年至1998年的20年間,我國對外貿易總

14、額累計達27,592.35億美元,是前30年的16.3倍,其中出口14,203.97億美元,是前30年的16.7倍;進口13,388.38億美元,是前30年的15.9倍。 1950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僅11.35億美元,其中出口5.52億美元,進口5.83億美元;1978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為206.38 億美元,其中出口97.45億美元,進口108.93億美元;1998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3,239.3億美元,其中出口1,837.6億美元,進口1,401.7億美元。20年來,我國年進出口貿易的高速發展,不僅大大高于同期世界貿易的增長速度,也大大高于同期國民經濟的增幅,使我國在世界貿易的排名從20年前的32位躍升至1998年的第9位。出口商品結構明顯優化,實現了由主要出口初級產品向主要出口制成品的歷史性轉變,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高的機電產品出口迅速增長。貿易伙伴遍及世界各地,由1978年的幾十個發展到2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