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生平事跡.doc_第1頁
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生平事跡.doc_第2頁
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生平事跡.doc_第3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3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生平事跡白居易的生平事跡之為官一生以44歲被貶江州司馬為界,可分為前后兩期。前期是兼濟天下時期,后期是獨善其身時期。白居易貞元二十六年(800)29歲時中進士,先后任秘書省校書郎、盩至尉、翰林學士,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寫了大量諷喻詩,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樂府五十首,這些詩使權貴切齒、扼腕、變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親因患神經失常病死在長安,白居易按當時的規矩,回故土守孝三年,服孝完畢后回到長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歲時,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殺,武元衡當場身死,裴度受了重傷。對如此大事,當時掌權的宦官集團和舊官僚集團居然保持鎮靜,不急于處理

2、。白居易非常氣憤,便上疏力主嚴緝兇手,以肅法紀。可是那些掌權者非但不褒獎他熱心國事,反而說他是東宮官,搶在諫官之前議論朝政是一種僭越行為;于是被貶謫為州刺史。王涯說他母親是看花時掉到井里死的,他寫賞花的詩和關于井的詩,有傷孝道,這樣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貶為江州司馬。實際上他得罪的原因還是那些諷喻詩。貶官江州給白居易以沉重打擊,他說自己是 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長。三年后由于好友崔群的幫助他升任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憲宗暴死在長安,唐穆宗繼位,穆宗愛他的才華,把他召回了長安,先后做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等。但當時朝中很亂,大臣間爭權奪利,明爭暗斗;穆宗

3、政治荒怠,不聽勸諫。于是他竭力懇求外放,穆宗長慶二年出任杭州刺史,杭州任滿后任蘇州刺史。晚年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七十歲致仕。比起前期來,他消極多了,但他畢竟是一個曾經有所作為的、積極為民請命的詩人,此時的一些詩,仍然流露了他憂國憂民之心。他仍然勤于政事,作了不少好事, 如他曾經疏浚李泌所鑿的六井,解決人民的飲水問題;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長堤,蓄水灌田,并寫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錢塘湖石記,刻在石上,告訴人們如何蓄水泄水,認為只要堤防如法,蓄泄及時, 就不會受旱災之苦了。這就是有名的白堤。白居易的生平事跡之嗜酒白居易的祖父白湟和父親白季庚都是詩人,在這種家庭背景下,白居易讀書非常刻苦,終成詩人。但白居易

4、和李白、杜甫一樣,也嗜酒成性。 張文潛在苕溪魚隱叢話中說:陶淵明雖然愛好喝酒,但由于家境貧困,不能經常喝美酒,與他喝酒的都是打柴、捉魚、耕田的鄉下人,地點也在樹林田野間,而白居易家釀美酒,每次喝酒時必有絲竹伴奏,僮妓侍奉。與他喝酒的都是社會上的名流,如裴度、劉禹錫等。他在67歲時,寫了一篇醉吟先生傳。這個醉吟先生,就是他自己。他在傳中說,有個叫醉吟先生的, 不知道姓名、籍貫、官職,只知道他做了30年官,退居到洛城。他的居處有個池塘、竹竿、喬木、臺榭、舟橋等。他愛好喝酒、吟詩、彈琴,與酒徒、詩友、琴侶一起游樂。事實也是如此,洛陽城內外的寺廟、山丘、泉石,白居易都去遨游過。每當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

5、,他邀客來家,先拂酒壇,次開詩篋,后捧絲竹。于是一面喝酒,一面吟詩,一面操琴。旁邊有家僮奏霓裳羽衣,小妓歌楊柳枝,真是不亦樂乎。直到大家酩酊大醉后才停頓。白居易有時乘興到野外玩耍,車中放一琴一枕,車兩邊的竹竿懸兩只酒壺,抱琴引酌,興盡而返。又據窮幽記記載,白居易家里有池塘,可泛舟。他宴請賓客,有時在船上,他命人在船旁吊百余只空囊,里面裝有美酒佳肴,隨船而行,要吃喝時,就拉起,吃喝完一只再拉起一只,直至吃喝完為止。如此說來,與陶淵明的苦況,當然不同。方勺泊宅編卷上說:白樂天多樂詩,二千八百首中,飲酒者八百首。這個數字不算小。他喝酒時,有時是獨酌。如在蘇州當刺史時,因公務繁忙,用酒來排遣,他是以一

6、天酒醉來解除九天辛勞的。他說:不要輕視一天的酒醉,這是為消除九天的疲勞。假如沒有九天的疲勞,怎么能治好州里的人民。假如沒有一天的酒醉,怎么能娛樂的的身心。他是用酒來和勞動進展結合的。河南尹盧貞刻醉吟先生傳于石,立于墓側。傳說洛陽人和四方游客,知白居易生平嗜酒,所以前來拜墓,都用杯酒祭奠,墓前方丈寬的土地上常是濕漉漉的,沒有枯燥的時候.白居易的生平事跡之成就白居易是中唐時期極可注意的大詩人,他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作,以其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和全力表現,在中國詩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與元九書中,他明確說:仆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那么為道,言而創造之那么為詩。謂之諷諭詩,兼濟之志也;謂之

7、閑適詩,獨善之義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諷諭、閑適、感傷、雜律四類詩中,前二類表達著他 奉而始終之的兼濟、獨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視。而他的詩歌主張,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諷諭詩的創作而發的。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現出重寫實、尚通俗、強調諷諭的傾向:今褒貶之文無核實,那么懲勸之道缺矣;美刺之詩不稽政,那么補察之義廢矣。俾辭賦合炯戒諷諭者,雖質雖野,采而獎之。(六十八議文章)詩的功能是懲惡勸善,補察時政,詩的手段是美刺褒貶,炯戒諷諭,所以他主張: 立采詩之官,開挖苦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詩)他反對分開內容單純地追求宮律高、文字奇,更反對齊梁以來嘲風月、弄花草的艷

8、麗詩風。在新樂府序中,他明確指出作詩的標準是: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諭也;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其事核而實,使采之者傳信也;其體順而肆,可以播于樂章歌曲也。這里的質而徑、直而切、 核而實、順而肆,分別強調了語言須質樸通俗,議論須直白顯露,寫事須絕假純真,形式須流利暢達,具有歌謠色彩。也就是說,詩歌必須既寫得真實可信,又粗淺易懂,還便于入樂歌唱,才算到達了極致。白居易對詩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補察時政。所以他緊接著說: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 (新樂府序)在與元九書中,他回憶早年的創作情形說:自登朝來,年齒漸長,閱事漸多,每與人言,多詢

9、時務;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為時為事而作,首要的還是為君而作。他也說:但傷民病痛,不識時忌諱(傷唐衢二首其二),并創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諷諭詩,但總體指向卻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為只有將民情上達天聽,皇帝開壅蔽、達人情,政治才會趨向休明。琵琶行與長恨歌是白居易寫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藝術表現上的突出特點是抒情因素的強化。與此前的敘事詩相比,這兩篇作品雖也用表達、描寫來表現事件,但卻把事件簡到不能再簡,只用一個中心事件和兩三個主要人物來構造全篇,諸如頗具戲劇性的馬嵬事變,作者寥寥數筆即將之帶過,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寫和環境氣氛渲染上,那么潑墨

10、如雨,務求盡情,即使琵琶行這種在樂聲摹寫和人物遭遇表達上著墨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聲和事緊緊聯結在一起,聲隨情起,情隨事遷,使詩的進程始終伴隨著動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這兩篇作品的抒情性還表如今以精選的意象來營造恰當的氣氛、襯托詩歌的意境上。如長恨歌中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琵琶行中 楓葉荻花秋瑟瑟、別時茫茫江浸月等類詩句,或將凄冷的月色、淅瀝的夜雨、斷腸的鈴聲組合成令人銷魂的場景,或以瑟瑟作響的楓葉、荻花和茫茫江月構成哀涼孤寂的畫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傷、悵惘意緒為詩中人物、事件統統染色,也使讀者面對如此意境、氣氛而心靈搖蕩,不能自已。主題、題材集中是白居易諷諭詩的藝術特色之一。他

11、一般只選擇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個主題,而且主題非常明確。其次,白詩的藝術特色還表如今刻畫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但白詩的詩意并不粗淺,他常以淺白之句寄托諷諭之意,獲得怵目驚心的藝術效果,輕肥一詩描寫了內臣、大夫、將軍們赴會的氣概和席上酒食的豐富,結句卻寫道: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這是一幅多么慘烈的情景。閑適詩和諷諭詩是白居易特別看重的兩類詩作,二者都具有尚實、尚俗、務盡的特點,但在內容和情調上卻很不一樣。諷諭詩志在兼濟,與社會政治緊相關聯,多寫得意激氣烈;閑適詩那么意在獨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與元九書),從而表現出淡泊平和、閑逸悠然的情調。白居易

12、的閑適詩在后代有很大影響,其淺切平易的語言風格、淡泊悠閑的意緒情調,都曾屢屢為人稱道,但相比之下,這些詩中所表現的那種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閑適思想,以及歸趨佛老、效法陶淵明的生活態度,因與后世文人的心理較為吻合,所以影響更為深遠。如白居易有相爭兩蝸角,所得一牛毛 (不如來飲酒七首其七)、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對酒五首其二)的詩句,而后之使蝸角事悉稽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號論,醉翁、迂叟、東坡之名,皆出于白樂天詩云(龔頤正芥隱筆記)。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蘇文忠公不輕答應,獨親愛樂天,屢形詩篇。蓋其文章皆主辭達,而忠厚好施,剛直盡言,與人有情,于物無著,大概相似。謫居黃

13、州,始號東坡,其原必起于樂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詩話)凡此種種,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詩的影響軌跡。白居易的生平事跡之歷程他生于世敦儒業的中小官僚家庭。生地鄭州新鄭(今河南新鄭縣)。11歲起,因戰亂顛沛流離五、六年。少年時讀書刻苦。貞元十六年(800)中進士,十八年,與元稹同舉書判拔萃科。二人訂交。以后詩壇元白齊名。十九年春,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元年(806),罷校書郎,撰策林75篇,登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授縣尉。作觀刈麥、長恨歌。元和二年回朝任職,十一月授翰林學士,次年任左拾遺。四年,與元稹、李紳等倡導新樂府運動。五年,改京兆府戶曹參軍。他此時仍充翰林學士,草擬詔書,參與國政。他能不畏權貴近,直言上書論事。元和六年,他因母喪居家,服滿,應詔回京任職。十年,因率先上疏請急捕刺殺武元衡兇手,被貶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次年寫下琵琶行。開場吏隱,在廬山建草堂,思想從兼濟天下轉向獨善其身,閑適、感傷的詩漸多。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