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中醫基礎:第八章病機:基本病機、系統病機_第1頁
實用中醫基礎:第八章病機:基本病機、系統病機_第2頁
實用中醫基礎:第八章病機:基本病機、系統病機_第3頁
實用中醫基礎:第八章病機:基本病機、系統病機_第4頁
實用中醫基礎:第八章病機:基本病機、系統病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回顧v1、外感六淫包括哪些外感六淫包括哪些?v3、七情內傷與相應臟腑的關系?v4、“百病多由 作祟”、“怪病多 ”。v2、具有易阻滯氣機,重濁、粘滯、趨下 特性的邪氣是?v5、闡釋中醫的發病原理時間時間課程課程展示小組展示小組10/9五行學說及精氣神與生命郭秋婷,牛海燕,何汶芳,李雪多11/9藏象概論及五臟學說李愛玲、凌冬怡、劉梓浩17/9六腑、奇恒之腑、臟腑關系 藍玉婷,沈子健,謝曉華,劉鈺瑩18/9精氣血津液1:曾瑞琴,黃佳芃,彭俊輝,楊翠婷;2:沈文樂,沈瑞,劉伊25/9經絡學說1:陸源鴻,曹浩林,楊佳龍,孟靈杰;2:戴學家,張基橋,楊杰恒8/10稟賦與體質1:任綺銘,葉敏妹,陳梓蕾,張

2、雅冰;2:周倩影,黃靜容,劉燕良9/10病因與發病林旋妹,柯秒霞,呂雅欣,姜秋言15/10基本病機1:紀澤冰,溫子彥,陳湛麗,黃瓊慧,陽丹;2:袁志成,王靜,石藝博,方觀榮16/10 系統病機、疾病傳變與轉歸 陳雪芳,洪少佳,吳倬鎣、何雪嶷22/10養生與治未病1:呂典,項莉莎,敖玉鳳,晁麗碩;2:賴惠玲,彭雅怡,何泳愉,黃鶴菲23/10基本治則康綺蕓,高杰源,莫家永,鐘澤芳29/10基本治法黃亦琛,黃海宇,謝錦城,萬曉怡30/10總復習及答疑第一節第一節 基本病機基本病機第二節第二節 內生內生“五邪五邪”病機病機第三節第三節 臟腑經絡病機臟腑經絡病機第四節第四節 疾病傳變與轉歸疾病傳變與轉歸

3、4內容提要內容提要v病機的基本概念和層次結構。病機的基本概念和層次結構。v邪正勝衰與虛實變化和疾病發展轉歸的關系。邪正勝衰與虛實變化和疾病發展轉歸的關系。 v影響發病的主要因素。影響發病的主要因素。5重點難點重點難點v邪,指邪氣,泛指一切致病因素。v正,指正氣,是人的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包括人體調節能力、適應能力、防御能力、抗病能力及康復能力等。v舉例:感染性疾病、惡性腫瘤性疾病、梗阻性疾病 一、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的概念邪正盛衰的概念一、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二)邪正盛衰與病機的虛實變化(二)邪正盛衰與病機的虛實變化1.虛實的內涵(臨床表現的判斷)虛實的內涵(臨床表現的判斷)

4、內涵形成原因臨床表現虛內涵形成原因臨床表現實一、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二)邪正盛衰與病機的虛實變化(二)邪正盛衰與病機的虛實變化2.虛實錯雜虛實錯雜 正虛為主兼夾實邪虛中虛中夾實夾實以實為主兼見虛候實中實中夾虛夾虛一、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二)邪正盛衰與病機的虛實變化(二)邪正盛衰與病機的虛實變化3. 虛實轉化虛實轉化 實由實轉虛虛虛因虛致實實一、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二)邪正盛衰與病機的虛實變化(二)邪正盛衰與病機的虛實變化4. 虛實真假虛實真假 “至虛有盛候至虛有盛候”真虛假實真虛假實“大實有羸狀大實有羸狀”真實假虛真實假虛一、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三)(三)邪正盛衰與疾病的發展趨向和轉歸

5、邪正盛衰與疾病的發展趨向和轉歸 正盛邪退正盛邪退痊痊 愈愈邪正相持邪正相持病勢遷延病勢遷延邪盛正虛邪盛正虛病甚或死亡病甚或死亡邪去正虛邪去正虛恢復期恢復期正虛邪戀正虛邪戀纏纏 綿綿二、陰陽失調二、陰陽失調(一)陰陽偏盛:陽盛則陰病,陰勝則陽病(一)陰陽偏盛:陽盛則陰病,陰勝則陽病 陽 概 念偏 形 成 原 因盛 熱、動、燥 二、陰陽失調二、陰陽失調(一)陰陽偏盛(一)陰陽偏盛 陰 概 念偏 形 成 原 因盛 寒、靜、濕 二、陰陽失調二、陰陽失調(二)陰陽偏衰(二)陰陽偏衰 陽 概 念偏 形 成 原 因衰 臨 床 表 現 二、陰陽失調二、陰陽失調(二)陰陽偏衰(二)陰陽偏衰 陰 概 念偏 形 成

6、 原 因衰 臨 床 表 現 二、陰陽失調二、陰陽失調(三)陰陽互損(三)陰陽互損 陰陽兩虛陰陽兩虛陰損及陽陰損及陽陰陽兩虛陰陽兩虛陽損及陰陽損及陰二、陰陽失調二、陰陽失調(四)陰陽格拒(四)陰陽格拒 真寒假熱陰盛陰盛格陽格陽真熱假寒陽盛陽盛格陰格陰二、陰陽失調二、陰陽失調(五)陰陽轉化(五)陰陽轉化 由熱轉寒由陽由陽轉陰轉陰由寒轉熱由陰由陰轉陽轉陽二、陰陽失調二、陰陽失調(六)陰陽亡失(六)陰陽亡失 亡 概 念 形 成 原 因陽 臨 床 表 現 二、陰陽失調二、陰陽失調(六)陰陽亡失(六)陰陽亡失 亡 概 念 形 成 原 因陰 臨 床 表 現 1.亡陽與亡陰都是功能衰竭2.亡陰、亡陽都與氣的耗

7、損密切相關3.大汗不止,可使亡陰與亡陽愈來愈惡化關于亡陰與亡陽病機,有三個問題必須明確:關于亡陰與亡陽病機,有三個問題必須明確: 三、三、 氣血失常氣血失常(一)氣的失常(一)氣的失常 1.氣虛概 念形成原因臨床表現三、三、 氣血失常氣血失常(二)氣機失調(二)氣機失調 氣機失調氣脫氣閉氣滯氣陷 氣逆三、三、 氣血失常氣血失常(二)血的失常(二)血的失常 運行失常血瘀血行疾迫出血血 虛三、三、 氣血失常氣血失常(三)氣血關系的失常(三)氣血關系的失常 氣血關系的失常氣滯血瘀氣不攝血氣隨血脫氣虛血瘀氣血兩虛四、津液代謝失常四、津液代謝失常(一)(一) 津液不足津液不足(二)津液的輸布與排泄障礙(

8、二)津液的輸布與排泄障礙 代謝失常濕濁困阻痰飲凝聚水液潴留津液不足四、津液代謝失常四、津液代謝失常(三)津液與氣血關系失常(三)津液與氣血關系失常 津液與氣血關系失常水停氣阻津枯血燥津虧血瘀氣隨液脫血瘀津停v內內生生“ “五邪五邪” ”,是指在疾病的,是指在疾病的發發展展過過程中,由于程中,由于臟臟腑腑經絡經絡及精及精氣氣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產產生的生的化化風風、化寒、化寒、化化濕濕、化燥、化火、化燥、化火等病理等病理變變化。化。v因病起于因病起于內內,又,又與風與風、寒、寒、濕濕、燥、火外邪所致病、燥、火外邪所致病證證的的臨臨床征象床征象類類似,故分似,故分別稱為別稱為“ “

9、內風內風” ”、“ “內內寒寒” ”、“ “內濕內濕” ”、“ “內內燥燥” ”和和“ “內內火火” ”,統稱為內統稱為內生生“ “五邪五邪” ”。(一)風氣內動(一)風氣內動v風氣內動,即是風氣內動,即是“內風內風”,是指疾病發展過程中,是指疾病發展過程中,主要因為陽氣亢盛,或陰虛陽亢,陽升無制,出現主要因為陽氣亢盛,或陰虛陽亢,陽升無制,出現動搖、眩暈、抽搐、震顫動搖、眩暈、抽搐、震顫等類似風動的病理狀態。等類似風動的病理狀態。 v內風的病機,主要有熱極生風、肝陽化風、陰虛風內風的病機,主要有熱極生風、肝陽化風、陰虛風動、血虛生風、血燥生風、痰瘀生風。動、血虛生風、血燥生風、痰瘀生風。1

10、1熱極生風熱極生風v熱極生風,又稱熱盛動風。多見于熱性病的極期。熱極生風,又稱熱盛動風。多見于熱性病的極期。v主要病機是火熱亢盛,化而為風,并因邪熱煎灼主要病機是火熱亢盛,化而為風,并因邪熱煎灼津液,傷及營血,燔灼肝經,筋脈失養。津液,傷及營血,燔灼肝經,筋脈失養。v臨床出現痙厥、抽搐、鼻翼煽動、目睛上吊等,臨床出現痙厥、抽搐、鼻翼煽動、目睛上吊等,常伴有高熱、神昏、譫語。常伴有高熱、神昏、譫語。2 2肝陽化風肝陽化風v肝腎陰虛,陰虛不能制陽,水虧不得涵木,肝陽因肝腎陰虛,陰虛不能制陽,水虧不得涵木,肝陽因之亢逆,亢陽化風。之亢逆,亢陽化風。v可見筋惕肉可見筋惕肉瞤瞤、肢麻震顫、眩暈欲仆,甚則

11、口眼、肢麻震顫、眩暈欲仆,甚則口眼喎喎斜、半身不遂。嚴重者斜、半身不遂。嚴重者,因,因血隨氣升而發卒然厥仆血隨氣升而發卒然厥仆。v黃帝內經黃帝內經病機十九條:病機十九條:v 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諸寒收引,皆屬于腎;諸氣膹郁,皆屬于肺;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諸熱瞀瘛,皆屬于火(心);諸痛癢瘡,皆屬于心(火);諸厥固泄,皆屬于下;諸痿喘嘔,皆屬于上;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于火;諸痙項強,皆屬于濕;諸逆沖上,皆屬于火;諸脹腹大,皆屬于熱;諸躁狂越,皆屬于火;諸暴強直,皆屬于風;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于熱;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于火;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于熱;諸病水液,澄徹清冷,皆屬于寒;諸嘔

12、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3 3陰虛風動陰虛風動v陰虛風動,多見于熱病后期,陰氣和津液大量虧陰虛風動,多見于熱病后期,陰氣和津液大量虧損,或由于久病耗傷,陰氣及津液虧虛所致。損,或由于久病耗傷,陰氣及津液虧虛所致。v主要病機是陰氣大傷,津液枯竭,失其涼潤柔和主要病機是陰氣大傷,津液枯竭,失其涼潤柔和之能,既對筋脈失之滋潤,又不能制陽而致陽氣之能,既對筋脈失之滋潤,又不能制陽而致陽氣相對亢盛。相對亢盛。v臨床出現筋攣肉臨床出現筋攣肉瞤瞤、手足蠕動等動風癥狀,并見、手足蠕動等動風癥狀,并見低熱起伏、舌光少津、脈細如絲等陰竭表現。低熱起伏、舌光少津、脈細如絲等陰竭表現。4 4血虛生風血虛生風v血虛生風

13、,多由于生血不足或失血過多,或久病血虛生風,多由于生血不足或失血過多,或久病耗傷營血,肝血不足,筋脈失養,或血不榮絡,耗傷營血,肝血不足,筋脈失養,或血不榮絡,則虛風內動。則虛風內動。v臨床見肢體麻木不仁,筋肉跳動、甚則手足拘攣臨床見肢體麻木不仁,筋肉跳動、甚則手足拘攣不伸等癥。不伸等癥。5 5血燥生風血燥生風v多由于久病傷陰耗血,或年老精虧血少,或長期多由于久病傷陰耗血,或年老精虧血少,或長期營養缺乏,生血不足;或瘀血內結,新血生化障營養缺乏,生血不足;或瘀血內結,新血生化障礙;或溫熱病邪,耗傷津液陰血等所致礙;或溫熱病邪,耗傷津液陰血等所致 v臨床可見皮膚干燥或肌膚甲錯,并有皮膚瘙癢或臨床

14、可見皮膚干燥或肌膚甲錯,并有皮膚瘙癢或落皮屑等癥狀,多見于皮膚瘙癢癥等疾患落皮屑等癥狀,多見于皮膚瘙癢癥等疾患。6 6痰瘀生風痰瘀生風 v多因嗜食肥甘,脾失健運,聚濕生痰,或形體肥多因嗜食肥甘,脾失健運,聚濕生痰,或形體肥胖,氣虛而多痰多濕,痰濕阻絡,瘀血阻滯,氣胖,氣虛而多痰多濕,痰濕阻絡,瘀血阻滯,氣血逆亂而致肝風內動血逆亂而致肝風內動 v臨床可見形體肥胖、晨起咯痰、大便不實等痰濕臨床可見形體肥胖、晨起咯痰、大便不實等痰濕內盛之癥及面色晦滯、唇甲青紫等瘀血內阻之征。內盛之癥及面色晦滯、唇甲青紫等瘀血內阻之征。 (二)寒從中生(二)寒從中生v寒從中生,又稱寒從中生,又稱“內寒內寒”,是指機體

15、陽氣虛衰,是指機體陽氣虛衰,溫煦氣化功能減退,虛寒內生,或陰寒之氣彌漫溫煦氣化功能減退,虛寒內生,或陰寒之氣彌漫的病理狀態。的病理狀態。v內寒的病機主要與脾腎陽虛有關。內寒的病機主要與脾腎陽虛有關。 內寒與外寒之間的區別內寒與外寒之間的區別 內寒的臨床特點主要是虛而有寒,以虛為主;外內寒的臨床特點主要是虛而有寒,以虛為主;外寒的臨床特點是以寒為主,亦可因寒邪傷陽而寒的臨床特點是以寒為主,亦可因寒邪傷陽而兼虛象。兼虛象。(三)濕濁內生(三)濕濁內生v濕濁內生,又稱濕濁內生,又稱“內濕內濕”,是指由于脾的運化功能,是指由于脾的運化功能和輸布津液的功能障礙,從而引起濕濁蓄積停滯的和輸布津液的功能障礙

16、,從而引起濕濁蓄積停滯的病理狀態。病理狀態。v脾的運化失職是濕濁內生的關鍵。脾的運化失職是濕濁內生的關鍵。外濕與內濕的關系:外濕與內濕的關系:濕邪外襲每易傷脾,脾失健運又孳生內濕。濕邪外襲每易傷脾,脾失健運又孳生內濕。內濕素盛之體,易外感濕邪而發病。內濕素盛之體,易外感濕邪而發病。濕邪外濕證脾氣虛內濕證濕邪傷脾致脾氣虛脾氣虛易招濕邪襲(四)津傷化燥(四)津傷化燥v津傷化燥,又稱津傷化燥,又稱“內燥內燥”。是指機體津液不足,人。是指機體津液不足,人體各組織器官和孔竅失其濡潤,而出現干燥枯澀的體各組織器官和孔竅失其濡潤,而出現干燥枯澀的病理狀態。病理狀態。v津液枯涸則陰氣化生無源而虛衰,陰虛則陽相

17、對偏津液枯涸則陰氣化生無源而虛衰,陰虛則陽相對偏亢則生內熱,故內燥日久常伴虛熱證的表現。亢則生內熱,故內燥日久常伴虛熱證的表現。v臨床常見肌膚干燥不澤,起皮脫屑,甚則皸裂,口臨床常見肌膚干燥不澤,起皮脫屑,甚則皸裂,口燥咽干唇焦,舌上無津,甚或光紅龜裂,鼻干目澀燥咽干唇焦,舌上無津,甚或光紅龜裂,鼻干目澀少淚,爪甲脆折,大便燥結,小便短赤等癥。少淚,爪甲脆折,大便燥結,小便短赤等癥。v肺燥,則見口鼻干燥、干咳無痰肺燥,則見口鼻干燥、干咳無痰. .v胃燥,可見食少、口干、舌干少苔胃燥,可見食少、口干、舌干少苔. .v腸燥,則兼見便秘等癥。腸燥,則兼見便秘等癥。 (五)火熱內生(五)火熱內生v火熱

18、內生,又稱火熱內生,又稱“內火內火”或或“內熱內熱”,是指由于陽,是指由于陽盛有余,或陰虛陽亢,或由于氣血郁滯,或由于病盛有余,或陰虛陽亢,或由于氣血郁滯,或由于病邪郁結而產生的火熱內擾,機能亢奮的病理狀態。邪郁結而產生的火熱內擾,機能亢奮的病理狀態。火熱內生病機:火熱內生病機: 1. 1.陽氣過盛化火:少火(陽氣),壯火(病理)。陽氣過盛化火:少火(陽氣),壯火(病理)。 2. 2.邪郁化火:外感六淫化火;病理產物化火。邪郁化火:外感六淫化火;病理產物化火。 3. 3.五志過極化火:氣郁日久化熱,氣逆自可化火。五志過極化火:氣郁日久化熱,氣逆自可化火。 4. 4.陰虛火旺:多集中于機體某一部

19、位的火熱征象。陰虛火旺:多集中于機體某一部位的火熱征象。外感病機(了解):六經傳變、衛氣營血病機、外感病機(了解):六經傳變、衛氣營血病機、 三焦病機三焦病機v病機:病機:臟腑病變發生、發展、變化以及相互臟腑病變發生、發展、變化以及相互影響的病理機制影響的病理機制v臟腑病機:臟腑病機:是指臟腑病變發生、發展、變化是指臟腑病變發生、發展、變化以及相互影響的病理機制以及相互影響的病理機制v經絡病機:經絡病機:是指疾病發生、發展和變化過程是指疾病發生、發展和變化過程中,經絡的生理功能出現失調的病理表現中,經絡的生理功能出現失調的病理表現概念概念(一)概述(一)概述v五臟病機的基本病理變化是五臟陰陽氣

20、血失調五臟病機的基本病理變化是五臟陰陽氣血失調,五臟陰陽失調的病變,以腎的陰陽失調為根,五臟陰陽失調的病變,以腎的陰陽失調為根本本v五臟氣血失常的病變,氣血虧虛與脾胃氣血生五臟氣血失常的病變,氣血虧虛與脾胃氣血生化之源關系極為密切,又與心主血脈功能息息化之源關系極為密切,又與心主血脈功能息息相關;氣機失調多見于肺、肝等臟,血行瘀滯相關;氣機失調多見于肺、肝等臟,血行瘀滯常見于心、肝的病變常見于心、肝的病變 一、五臟病機一、五臟病機(二)五臟各自的病機特點心的病機1.血脈異常心臟自身病變:以心動不安為主。一是心血運行不暢,見心悸怔忡、氣短心痛;二是心動過速或過緩,引起脈搏頻率、節律、強度的改變。

21、頭面部的表現:一是血氣上沖,表現為面紅目赤,甚則吐血、衄血;二是血氣失養,面色少華,唇舌色淡;三是血行不暢,見面色晦暗、黧黒,唇舌青紫、瘀點瘀斑。在四肢的表現:血脈壅盛時,四肢煩熱,手足心發燙。血脈寒凝時,四肢逆冷,手足冷痛,爪甲紫黯。2.神志改變心神失養:以心神不寧為主,可見心緒不安,思想不集中,精神萎靡,記憶力減退等癥。心神受擾:輕者心煩,失眠,多夢;重者煩躁不寧,狂言怒罵,打人毀物,不避親疏,喜笑無常;或表情淡漠,沉默寡言,語言錯亂,時哭時笑,呆癡等精神錯亂癥狀。心神無主:輕者為嗜睡,恍惚,朦朧;重者為神志不清,突然倒仆,譫語,妄動。 呼吸功能失調主氣功能異常津液代謝失調血液運行不暢衛外

22、功能不固肺的病機1.呼吸功能失調:見呼吸不暢、呼吸困難等表現,甚者可引起呼吸功能衰竭。2.主氣功能異常:若不能宣通上竅,則可致上竅不通,呼吸不利;若肺氣肅降失常,可致肝氣上逆,反侮肺金;若宣發衛氣無力,則又可致衛表不固。3.津液代謝失調:肺不布津,使臟腑形體官竅失于滋養;氣不化津,水液停聚,可生濕成飲化痰;氣不行水,水氣泛溢,可致全身水腫。肺的病機4.血液運行不暢:肺朝百脈,宗氣有貫心脈而行氣血的作用。肺病不能助心行血,促血敷布,心肺同病,可致血行瘀阻。5.衛外功能不固:肺主皮毛,為防御外邪的屏障。外邪侵襲,衛氣被遏,肺氣受困,故易發生肺衛失宣的病變。 脾的病機脾的病機1.消化障礙:脾失健運,

23、表現為納呆不饑、食少難化、脘腹脹滿、腹痛腸鳴、腹泄下痢、便溏或便秘、尿少或尿頻等。2.營養缺乏:脾氣受傷,生化之源匱乏,機體缺乏氣、血、精、津液等基礎物質的供養,臟腑功能活動衰退,全身呈現營養不足而致的形體消瘦、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困倦嗜臥、心悸失眠、面色淡白無華等虛羸癥狀。3.水液失調:脾失健運,土不制水,水津失布,水液停滯,水濕泛溢,化飲生痰,聚濕為患,則為濕濁、痰飲、水腫、鼓脹、肥胖、咳喘、帶下等癥。4.氣機紊亂:脾氣不升,水谷精微不能上輸心肺頭面耳目,清竅失滋,而見頭目眩暈、面色淡白、口咽不利;脾氣不降,氣滯中焦,而見脘腹脹滿、納呆食少、飲食不化;脾氣下陷,氣機下墜,升舉乏力,可致脘腹

24、重墜、便意頻數、久瀉久利、肛門重墜或脫肛、內臟下垂諸癥。5.血液失運:脾氣虛弱,統攝無權,血不歸經,可致血液外溢,血脫妄行。脾不統血,血從上溢,而見衄血、咳血、吐血;血向下流,則為尿血、便血、月經過多、崩漏下血;血從皮出,則為肌衄;血溢脈外,停留臟腑組織局部,可成瘀血,轉化為病理性致病邪氣,引起更為復雜的病機。6.衛外不固:脾氣虛弱,衛陽不足,腠理不密,易致外邪入侵,罹患感冒,表現為自汗、惡風、鼻塞清涕、神疲乏力、反復發作等癥。化源不足,氣血虧虛,臟腑功能低下,抗病力減弱,疾病纏綿難愈。脾的病機 肝的病機肝肝肝肝的病機1.體用失調:肝具條達之性,其性剛,主動主升,體陰用陽。在病理上肝陽肝氣具有

25、易亢、易逆、易郁,肝陰、肝血具有易虧虛的特點。2.氣血失和:肝氣郁結可致血行不暢而成瘀血;肝陽升發太過則使血隨氣升而病厥,或見咳血、嘔血等;肝火日久耗傷陰血,可導致肝的陰血虧損等。3.干犯他臟:肝病最易上侮肺金,中乘脾胃,上逆沖心,下竭腎陰,旁攻臟腑,流竄經絡。其中尤以肝病傳脾和肝病犯肺或肝膽同病為常見。 腎的病機腎病多虛1腎主藏精。病理上多因損致虛,易虧難復。臨床多表現為陰精虧虛,化源匱乏和腎氣不足,功能低下。2腎病為患,易陰陽失調,陰陽互損。出現陰損及陽或陽損及陰,形成以陰虛為主或陽虛為主的陰陽兩虛證。易陰陽失調3腎為臟腑陰陽之本。他臟病變,久則耗及腎中精氣,或損其陰,或傷其陽,致腎與他臟

26、同病久病及腎(三)五臟共同的病機特點1.五臟陽虛:心陽、脾陽、腎陽2.五臟陽氣偏盛:心陽、肝陽3.五臟陰虛:心陰、肝陰、脾陰、肺陰、腎陰4.五臟氣虛:心氣、肺氣、脾氣、腎氣5.五臟氣機失調:肺失宣降、肝氣郁結6.五臟血虛、血瘀:心血虛、肝血虛。心血瘀阻7.五臟精虧:腎精虧虛(四)五臟病變相互影響的病機特點1.心與肺:病機特點為氣和血的失調2.肺與脾:病機特點為氣的生成不足和水液代謝失常3.肺與肝:病機特點是氣機升降出入運動失調4.心與脾:病機特點為心血不足,心神不寧和脾虛氣弱5.心與肝:病機特點為血液虧虛和精神情志改變6.肝與脾:病機特點為消化吸收障礙、血液生成運行異常7.心與腎:病機特點是心

27、腎陰虛心陽亢盛8.肺與腎:病機特點為呼吸運動、水液代謝失調和肺腎陰虧9.脾與腎:病機特點為脾腎陽氣,水液代謝失調10.肝與腎:病機特點為陰陽失調、精血虧虛、藏瀉失司(五)臟腑病變相互影響的病機特點1.心與小腸:主要病機特點是火熱相互轉移2.肺與大腸:主要病機特點是氣機下降不及和易為燥邪所傷3.脾與胃:主要病機特點為納運失調、升降失常、燥濕失濟4.肝與膽:主要病機特點是膽汁分泌排泄不利和精神情志異常5.腎與膀胱:主要病機特點是尿液的貯藏排泄異常二、六腑病機六腑的共性病機特點是通降功能失常1.膽汁貯藏、排泄障礙:影響脾胃運化,可見脅下脹滿疼痛,食少,厭油膩,腹脹,便溏等癥狀。膽汁上逆,可見口苦,嘔

28、吐黃綠苦水。膽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膚,則出現黃疸。2.膽郁化熱、夾痰上擾:多因情志抑郁,導致膽失疏泄,郁而化熱,灼津為痰,痰熱互結。內擾心神,則膽氣不寧,心神不安,出現膽怯心煩,失眠多夢,驚悸不寧等臨床表現。(一)膽的病機(二)胃的病機1.寒熱失常:過食生冷,或過用寒涼藥物,損傷胃陽,可見胃脘冷痛,痛勢較劇,惡心嘔吐等。過食辛辣溫燥之品,或邪熱入里犯胃,或情志過極化火可導致胃中火熱熾盛,多表現為口臭,惡心,嘔吐,則消谷善饑;或口渴引飲,大便秘結;或齒齦腫痛,衄血、嘔血。2.氣陰虧虛:胃氣不足,表現為胃納不佳,飲食乏味,甚則不思飲食。胃氣失和,則脘腹脹滿,隱隱作痛,甚則胃氣上逆,可見噯氣、呃逆、惡

29、心、嘔吐等。胃陰虧虛,虛熱內生,則口舌干燥,小便短少,大便秘結,舌光紅少苔,脈細數。胃氣虛常與脾氣虛并見,形成脾胃氣虛;胃陰虛常與脾陰虛兼見,形成脾胃陰虛。 1.消化吸收功能失調:失于受盛,則見嘔吐、食入腹痛;失于化物,則見食入腹脹、完谷不化;清濁不化,則上吐下瀉、腹痛腸鳴。2.二便異常:濕熱下注,或心移熱于小腸,可導致小腸實熱,小便異常,如小便頻數,或尿液渾濁不清,或淋濁,或赤澀,或莖中痛。 飲食不節,傷及腸胃,可導致小腸虛寒,大便異常,表現為腸鳴泄瀉等。(三)小腸的病機(四)大腸的病機1.濕熱內結:阻滯氣機,損及腸絡,傳導失常的病理變化,可見大便泄瀉,痢下赤白等。若濕熱阻滯腸絡,氣滯血瘀,

30、又可產生痔瘡等。2.虛寒內生:大腸陽氣不足,虛而有寒,或陰寒凝滯,可導致大腸傳導功能失常。臨床上多與脾腎陽虛有關。3.津液不足:因熱病、汗出過多、劇烈吐瀉等,津液耗傷,或失血、產后、久病,陰液不足,或老年精血虧虛等可導致大腸陰津不足,失于濡潤,出現大腸傳導失司的病理變化,可見大便干結難解。1.濕熱蘊結:膀胱濕熱,氣化不利,臨床表現為尿頻、尿急、尿道澀痛。濕熱傷及脈絡,則尿血。濕熱久戀,煎熬津液成石,則尿中可見砂石。2.虛寒內生:老人、久病體弱者,多腎陽虛衰,致膀胱虛寒,氣化功能減弱,固攝無力,貯尿排尿異常。表現為小便頻數、清長或不禁,夜尿多,尿有余瀝,遺尿,排尿無力等。(五)膀胱的病機(六)三

31、焦的病機1.氣化功能失常:心行血,肺主宣發肅降,脾胃運化、升清降濁,肝主疏泄,腎主蒸騰氣化等,無不賴于氣的運動變化,故臟腑功能異常,可歸結為三焦的氣化功能失常。2.水液代謝功能障礙:水液代謝,皆賴于三焦氣化。三焦氣化功能失司,又可出現水液代謝功能障礙。三焦氣化失司為本,水液代謝障礙為標。 腦的病機(一)一)髓和骨的病機(二)二)脈的病機(三)(三)女子胞的病機(四)(四)三、奇恒之腑病機v傳變傳變,是指疾病在機體臟腑經絡組織中的轉移和變化。,是指疾病在機體臟腑經絡組織中的轉移和變化。v疾病傳變疾病傳變,就是闡明疾病過程中各種病理變化的演變、,就是闡明疾病過程中各種病理變化的演變、發展規律。發展

32、規律。 一、疾病傳變的形式一、疾病傳變的形式 形式:有形式:有病位病位與與病性病性的傳變兩種。的傳變兩種。 (一)病位傳變(一)病位傳變 病位,即疾病的所在。病位,即疾病的所在。 傳變形式:傳變形式: 表里傳變表里傳變 外感病的傳變;外感病的傳變; (由表入里,由里出表);(由表入里,由里出表); 內臟傳變內臟傳變 內傷病的傳變。內傷病的傳變。 (肝病傳脾、肝病傳腎等);(肝病傳脾、肝病傳腎等); 相對而言相對而言 1. 1.表里出入表里出入 (1 1)由表入里)由表入里 由表入里(表邪入里),指外邪侵襲人體,首先停留由表入里(表邪入里),指外邪侵襲人體,首先停留于機體的肌膚,而后內傳入里,病

33、及臟腑的病理過程于機體的肌膚,而后內傳入里,病及臟腑的病理過程。 原因:原因:1 1)正氣受損、抗病力弱;)正氣受損、抗病力弱; 2 2)邪氣太盛;)邪氣太盛; 3 3)失治、誤治。)失治、誤治。 (2 2)里病出表)里病出表 里病出表,是指病邪原本位于臟腑等在里層次,而后里病出表,是指病邪原本位于臟腑等在里層次,而后由里透達于外的病理過程。由里透達于外的病理過程。 機理:機理:正能勝邪。正能勝邪。 表現:表現:熱病汗出而熱解;熱病汗出而熱解; 熱病斑疹透發于外;熱病斑疹透發于外; 傷寒三陰病變轉化為三陽病變等。傷寒三陰病變轉化為三陽病變等。2.2.外感病傳變外感病傳變v外感病傳變,主要有六經

34、傳變、衛氣營血傳變和三焦外感病傳變,主要有六經傳變、衛氣營血傳變和三焦傳變。傳變。 (1 1)六經傳變:)六經傳變:太陽太陽 陽明陽明 少陽少陽 太陰太陰 少陰少陰 厥陰厥陰一日一日太陽太陽:脈浮,頭痛、項強、惡寒:脈浮,頭痛、項強、惡寒二日二日陽明陽明:胃家實、惡熱:胃家實、惡熱三日三日少陽少陽:口苦、咽干、目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喜嘔四日四日太陰太陰: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必胸下結鞕鞕,食不下,食不下五日五日少陰少陰:脈微細,但欲寐:脈微細,但欲寐六日六日厥陰厥陰: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

35、: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蚘蚘,下之利不止,下之利不止(2 2)三焦傳變:)三焦傳變:v 部位三焦:膈上胸中為上焦,包括心、肺兩臟部位三焦:膈上胸中為上焦,包括心、肺兩臟 ,膈下臍,膈下臍上腹部為中焦,包括脾、胃、肝、膽上腹部為中焦,包括脾、胃、肝、膽 ,臍下腹部為下焦,臍下腹部為下焦,包括腎、膀胱、小腸、大腸,包括腎、膀胱、小腸、大腸 。 v 三焦傳變:是溫病的主要傳變形式,溫熱病邪,多自口三焦傳變:是溫病的主要傳變形式,溫熱病邪,多自口鼻而入,首先侵犯上焦肺衛。病邪深入,則從上焦傳入鼻而入,首先侵犯上焦肺衛。病邪深入,則從上焦傳入中焦脾胃,再入下焦肝腎。中焦脾胃,再入下

36、焦肝腎。 順傳順傳v 病邪從肺衛直接傳入心包,病情惡化,稱為病邪從肺衛直接傳入心包,病情惡化,稱為逆傳逆傳 (3 3)衛氣營血傳變:)衛氣營血傳變:v 是指溫熱病過程中,病變部位在衛、氣、營、血四個是指溫熱病過程中,病變部位在衛、氣、營、血四個階段的傳移變化。階段的傳移變化。v 衛分是溫病的初期階段,病位在肺衛;氣分為溫病的衛分是溫病的初期階段,病位在肺衛;氣分為溫病的中期,病位在胃、腸、脾及肺、膽;營分是溫病的嚴中期,病位在胃、腸、脾及肺、膽;營分是溫病的嚴重階段,病位在心包及心;血分屬溫病的晚期,病位重階段,病位在心包及心;血分屬溫病的晚期,病位在肝、腎及心。在肝、腎及心。 v 由衛氣營由

37、衛氣營 血,稱為血,稱為“順傳順傳”;若由衛直接入營;若由衛直接入營血,稱為血,稱為“逆傳逆傳”。 3.3.內傷病傳變內傷病傳變 (1 1)臟與臟傳變)臟與臟傳變 (2 2)臟與腑傳變)臟與腑傳變 (3 3)腑與腑傳變)腑與腑傳變 (4 4)形臟內外傳變)形臟內外傳變臟與臟傳變 v 即指病位傳變發生于五臟之間,這是內傷病即指病位傳變發生于五臟之間,這是內傷病最主要最主要的的病位傳變形式病位傳變形式 v 如:心運血功能失常,可以導致肺氣郁滯,宣降失司如:心運血功能失常,可以導致肺氣郁滯,宣降失司,而見咳喘不得平臥。肺病日久,吸清呼濁功能異常,而見咳喘不得平臥。肺病日久,吸清呼濁功能異常,氣病及血

38、,可致肺氣脹滿,心血瘀阻,氣病及血,可致肺氣脹滿,心血瘀阻, ,發生心悸、胸發生心悸、胸悶、口唇爪甲青紫等癥悶、口唇爪甲青紫等癥。 臟與腑傳變 v 是指病位傳變發生于臟與腑之間,或臟病及腑,或腑病及是指病位傳變發生于臟與腑之間,或臟病及腑,或腑病及臟。其具體傳變形式則是按臟腑之間臟。其具體傳變形式則是按臟腑之間表里關系表里關系而傳。而傳。v 心與小腸、肝與膽、脾與胃、肺與大腸、腎與膀胱等表里心與小腸、肝與膽、脾與胃、肺與大腸、腎與膀胱等表里相合臟腑之間,有經脈直接屬絡,從而使病氣得以相互移相合臟腑之間,有經脈直接屬絡,從而使病氣得以相互移易。易。 v 如:肺氣壅滯于上,肅降失職,則可致大腸腑氣

39、不通而發如:肺氣壅滯于上,肅降失職,則可致大腸腑氣不通而發生便秘;而大腸實熱,積滯不通,亦反過來影響肺氣的肅生便秘;而大腸實熱,積滯不通,亦反過來影響肺氣的肅降,從而發生氣逆喘咳。降,從而發生氣逆喘咳。 v 肝氣橫逆犯胃;寒凝肝脈導致小腸氣滯等,也是由臟傳腑肝氣橫逆犯胃;寒凝肝脈導致小腸氣滯等,也是由臟傳腑,但不屬于表里相合傳變,但不屬于表里相合傳變 。腑與腑傳變 v是指病變部位在六腑之間發生傳移變化是指病變部位在六腑之間發生傳移變化 。v六腑都參與飲食物的受納、消化、傳導和排泄,六腑都參與飲食物的受納、消化、傳導和排泄,以及水液的輸送與排泄,并始終維持著以及水液的輸送與排泄,并始終維持著虛實

40、更替虛實更替的動態變化。若其中某一腑發生病變,則勢必影的動態變化。若其中某一腑發生病變,則勢必影響及另一腑,導致其功能失常。響及另一腑,導致其功能失常。v如大腸傳導失常,腑氣不通,下游閉塞,則可導如大腸傳導失常,腑氣不通,下游閉塞,則可導致胃氣上逆,出現噯氣、嘔惡等癥狀致胃氣上逆,出現噯氣、嘔惡等癥狀 形臟內外傳變v包括病邪通過形體內傳相關之臟腑,及臟腑病變包括病邪通過形體內傳相關之臟腑,及臟腑病變影響形體。影響形體。v如:風寒之邪侵襲肌表,客于皮毛,然后內合于如:風寒之邪侵襲肌表,客于皮毛,然后內合于肺。肺。 (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者,肺之合也 )v病變可由臟腑傳至經脈,亦可反映于體表。病

41、變可由臟腑傳至經脈,亦可反映于體表。 如:如:心臟病通過其所屬經脈,并在其循行的形體肌表心臟病通過其所屬經脈,并在其循行的形體肌表部位反映出來,而出現胸痛、兩臂內痛等癥,膽部位反映出來,而出現胸痛、兩臂內痛等癥,膽囊炎右肩疼痛等。囊炎右肩疼痛等。 (二)病性轉化: 病性轉化:病性轉化:是指病變性質的轉化,主要包括寒熱、虛實的是指病變性質的轉化,主要包括寒熱、虛實的轉化。轉化。 1. 1.寒熱轉化:寒熱轉化:寒熱轉化,是指疾病過程中,病機性質由寒寒熱轉化,是指疾病過程中,病機性質由寒轉化為熱,或由熱轉化為寒的病理變化。轉化為熱,或由熱轉化為寒的病理變化。 陰陽失調是寒熱證的病機,故寒熱轉化陰陽失

42、調是寒熱證的病機,故寒熱轉化必然要借助于陰陽的變化必然要借助于陰陽的變化(1 1)由寒化熱:)由寒化熱:是指病證的性質由寒證轉化為是指病證的性質由寒證轉化為熱證的病理過程。熱證的病理過程。 主要形式:主要形式:1 1)實寒證)實寒證 實熱證實熱證 2 2)虛寒證)虛寒證 虛熱證虛熱證(陽損及陰,陽虛證變成陰虛證(陽損及陰,陽虛證變成陰虛證,或陰陽兩虛以陰虛為主)。,或陰陽兩虛以陰虛為主)。 (2 2)由熱轉寒:是指病證的性質本屬熱,繼而轉變成寒)由熱轉寒:是指病證的性質本屬熱,繼而轉變成寒性的病理過程。性的病理過程。 形式:形式: 1 1)實熱證)實熱證 虛寒證(熱蒸汗出傷陽)虛寒證(熱蒸汗出

43、傷陽) 2 2)實熱證)實熱證 實寒證實寒證 3 3)虛熱證)虛熱證 虛寒證(陰損及陽)虛寒證(陰損及陽) (3 3)虛熱轉化實寒證:較少見。)虛熱轉化實寒證:較少見。 2. 2.虛實轉化虛實轉化 (1 1)由實轉虛:指疾病或病證本來是以邪氣盛為矛盾主要方面的實性病)由實轉虛:指疾病或病證本來是以邪氣盛為矛盾主要方面的實性病變,繼而轉化為以正氣虛損為矛盾主要方面的虛性病變的過程。變,繼而轉化為以正氣虛損為矛盾主要方面的虛性病變的過程。 機理:機理:邪氣過盛,正不敵邪,正氣大量耗損;邪氣過盛,正不敵邪,正氣大量耗損; 失治、誤治,病程遷延,邪雖漸去,而正氣已傷。失治、誤治,病程遷延,邪雖漸去,而

44、正氣已傷。 舉例:舉例:陽明實熱陽明實熱 陰虛陰虛 陽明實熱陽明實熱 氣虛;氣虛; 陽明實熱陽明實熱 氣陰兩虛。氣陰兩虛。 肝火上炎肝火上炎 肝腎陰虛。肝腎陰虛。 (2 2)因虛致實)因虛致實 指病證本來是以正氣虧損為矛盾主要方面的虛性病變,指病證本來是以正氣虧損為矛盾主要方面的虛性病變,轉變為邪氣盛較突出的病變過程。轉變為邪氣盛較突出的病變過程。 機理:機理: 1 1)臟腑機能衰退:致氣滯、水飲、痰濁、濕阻、瘀血臟腑機能衰退:致氣滯、水飲、痰濁、濕阻、瘀血等病理變化。等病理變化。 2 2)正虛而復感外邪,邪盛則實。正虛而復感外邪,邪盛則實。二、影響疾病傳變的因素二、影響疾病傳變的因素 在決定

45、并影響疾病傳變的各種因素中,在決定并影響疾病傳變的各種因素中,邪正盛衰邪正盛衰變化起變化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著決定性的作用 。v正盛邪衰:則傳變緩慢或不發生傳變,易于趨向痊愈;正盛邪衰:則傳變緩慢或不發生傳變,易于趨向痊愈;v邪盛正衰:則傳變迅速而病情趨向惡化;邪盛正衰:則傳變迅速而病情趨向惡化;v正邪俱盛:則臨床表現多劇烈,但病情惡化趨勢較小;正邪俱盛:則臨床表現多劇烈,但病情惡化趨勢較小;v正邪俱衰:則傳變緩慢,或病情處于稽留纏綿狀態等。正邪俱衰:則傳變緩慢,或病情處于稽留纏綿狀態等。 (一)體質因素:(一)體質因素: 體質主要從兩方面對疾病的傳變發生作用體質主要從兩方面對疾病的傳變發生作用

46、1. 1.影響正氣的強弱從而影響發病與傳變的遲速。影響正氣的強弱從而影響發病與傳變的遲速。 2.2.在正邪交爭過程中,對病邪的在正邪交爭過程中,對病邪的“從化從化”具有重要的決具有重要的決定作用定作用 (二)病邪(二)病邪因素因素v病邪是影響疾病傳變的重要因素,在傳變的遲速病邪是影響疾病傳變的重要因素,在傳變的遲速以及病位、病性的傳變方面都受到邪氣的影響。以及病位、病性的傳變方面都受到邪氣的影響。 v傳變的遲速與邪氣的性質直接相關。傳變的遲速與邪氣的性質直接相關。v病邪,其傷人的途徑不同,病位傳變的路徑亦有病邪,其傷人的途徑不同,病位傳變的路徑亦有較大的差異。較大的差異。v病性的變化與病邪的屬

47、性亦有一定聯系。病性的變化與病邪的屬性亦有一定聯系。 (三)地域氣候(三)地域氣候 (四)生活狀況(四)生活狀況舉例:普通感冒 西醫v病毒感染免疫功能感染病毒感染免疫功能感染v常見的臨床癥狀有發燒、怕冷、頭痛、咳嗽、常見的臨床癥狀有發燒、怕冷、頭痛、咳嗽、鼻涕多、鼻塞等。鼻涕多、鼻塞等。v用藥則一般是消炎藥(用于殺滅病毒、細菌)用藥則一般是消炎藥(用于殺滅病毒、細菌)、止咳化痰藥、癥狀(例如噴嚏、鼻水、頭痛、止咳化痰藥、癥狀(例如噴嚏、鼻水、頭痛)解除藥等。)解除藥等。感冒中醫v風寒型風寒型v風熱型風熱型 v暑濕型暑濕型 v體虛型體虛型 v中醫中醫辨證辨證 西醫西醫辨病辨病v v西醫的思維方式

48、是還原論。西醫的思維方式是還原論。v中醫的思維方式是傳統的系統論。中醫的思維方式是傳統的系統論。v辨病與辨證是診斷疾病的兩種方辨病與辨證是診斷疾病的兩種方法,中醫診斷要求進行病名和證名法,中醫診斷要求進行病名和證名(證型)的雙重診斷。(證型)的雙重診斷。v通過對病情資料的分析、判斷,通過對病情資料的分析、判斷,將辨病與辨證有機地結合起來,從將辨病與辨證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抓住疾病本質。而抓住疾病本質。v辨病與辨證互補,相得益彰。在辨病的基礎上辨病與辨證互補,相得益彰。在辨病的基礎上辨證,以病為綱,從病辨證,既有全局觀念和辨證,以病為綱,從病辨證,既有全局觀念和整體認識,又有靈活機動性和階段性認

49、識。整體認識,又有靈活機動性和階段性認識。v所以,辨病有助于提高辨證的準確性,重點在所以,辨病有助于提高辨證的準確性,重點在全過程;辨證又有助于辨病的具體化,重點在全過程;辨證又有助于辨病的具體化,重點在現階段。現階段。v對于病的治療有專方專藥,稱為對于病的治療有專方專藥,稱為“辨病論治辨病論治”,其特點是針對性強;對于證的治療則,其特點是針對性強;對于證的治療則“隨證隨證治之治之”,稱為,稱為“辨證論治辨證論治”,其特點是靈活性,其特點是靈活性強。因此,辨病與辨證必須相互補充,不可偏強。因此,辨病與辨證必須相互補充,不可偏廢。廢。陰陽失衡為病v病因病因v審證求因:六淫七情飲食勞倦外傷痰飲瘀血

50、食積v病位病位v六經病位v臟腑病位v經絡病位v三焦病位v衛氣營血病位v病性病性v寒熱v虛實陰陽失衡為病 (2)v病機、病理病機、病理v陰陽氣血臟腑經絡v表里寒熱虛實瘀血痰飲食積v病情病情v深淺、輕重、緩急v病勢病勢v預后和轉歸現代醫學的“病”病因v生物:細菌、病毒、真菌、立克次體、寄生蟲生物:細菌、病毒、真菌、立克次體、寄生蟲等等v理化:機械、溫度、氣壓、噪聲、電離輻射、理化:機械、溫度、氣壓、噪聲、電離輻射、強酸強堿、毒物強酸強堿、毒物v必需物質缺乏:基本物質(氧、水)、營養素必需物質缺乏:基本物質(氧、水)、營養素(糖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微量元素、(糖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微量元

51、素、纖維素纖維素v遺傳遺傳v先天先天v免疫:變態反應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免免疫:變態反應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病等疫缺陷病等v精神、心理、社會精神、心理、社會病理v基因基因分子分子細胞細胞組織組織器官器官系統系統人體人體v生物生物- -心理心理- -社會醫學模式社會醫學模式概念v疾病是由致病因子引起機體的穩態破壞和代謝、疾病是由致病因子引起機體的穩態破壞和代謝、功能、結構的損傷,機體通過抗損傷反應與致病功能、結構的損傷,機體通過抗損傷反應與致病因子及損傷作斗爭的生命過程。因子及損傷作斗爭的生命過程。 穩態包括機體內部的穩定(內環境的穩定)和機體與外界環境關系的穩定(機體對自然和社

52、會環境的適應)。 穩態是通過神經、內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等調節機制使身體各系統、各器官、各組織細胞之間的活動相互協調得以維持的。v簡言之,疾病是機體在一定的條件下,受病因損簡言之,疾病是機體在一定的條件下,受病因損害作用后,因害作用后,因自穩調節紊亂自穩調節紊亂而發生的異常生命活而發生的異常生命活動過程。動過程。v總攬病變全局總攬病變全局 任何疾病,均有自身的特點和規律,以此把握疾病的全局,有利于該病的辨證治療。v中醫對疾病的診斷,不能由證候診斷所代替。此中醫對疾病的診斷,不能由證候診斷所代替。此外,由于中西醫的基本理論和對疾病的認識角度外,由于中西醫的基本理論和對疾病的認識角度上的差異,故原則上也不能由西醫診斷所取代。上的差異,故原則上也不能由西醫診斷所取代。v現實情況是:西醫病名,中醫辨證現實情況是:西醫病名,中醫辨證v西醫西醫診斷:診斷:IIII型糖尿病(糖尿病腎病型糖尿病(糖尿病腎病CDK4CDK4期)期)v中醫中醫診斷:消渴(氣陰兩虛)診斷:消渴(氣陰兩虛)v西醫偏重微觀事物間的聯系,西醫偏重微觀事物間的聯系,西醫首先要求的是西醫首先要求的是實證,認為一切結果必定有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