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個專業95個病種中醫臨床路徑合訂本_第1頁
22個專業95個病種中醫臨床路徑合訂本_第2頁
22個專業95個病種中醫臨床路徑合訂本_第3頁
22個專業95個病種中醫臨床路徑合訂本_第4頁
22個專業95個病種中醫臨床路徑合訂本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合訂本)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二零一年總 目 錄腦病科中醫臨床路徑1 急診科中醫臨床路徑39 心血管科中醫臨床路徑45 精神科中醫臨床路徑57 肺病科中醫臨床路徑69 骨傷科中醫臨床路徑89 針灸科中醫臨床路徑137 內分秘科中醫臨床路徑145 腎病科中醫臨床路徑167 外科中醫臨床路徑193 風濕科中醫臨床路徑229 皮膚科中醫臨床路徑265 腫瘤科中醫臨床路徑287 血液病科中醫臨床路徑293 眼科中醫臨床路徑313 肝病科中醫臨床路徑347 傳染科中醫臨床路徑365 肛腸科中醫臨床路徑377 脾胃科中醫臨床路徑407 兒科中醫臨床路徑449 耳鼻喉科中醫臨床路徑491 婦科中醫臨床路

2、徑511腦病科中醫臨床路徑 1 目 錄中風病(腦梗死)急性期中醫臨床路徑 3 中風病(腦梗死)恢復期中醫臨床路徑 9 癡呆(血管性癡呆)中醫臨床路徑14 眩暈中醫臨床路徑17 肝豆狀核變性中醫臨床路徑21 頭痛(偏頭痛)中醫臨床路徑25 假性延髓麻痹中醫臨床路徑34 2 3 中風病(腦梗死)急性期中醫臨床路徑路徑說明:本路徑適合于西醫診斷為腦梗死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風病(腦梗死)急性期中醫臨床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一)適用對象中醫診斷:第一診斷為中風病(TCD 編碼:BNG080)。 西醫診斷:第一診斷為腦梗死(ICD-10 編碼:I63)。 (二)診斷依據1疾病診斷(1)中醫診斷標準:參照國

3、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科研協作組中風病中醫診 斷療效評定標準(試行,1995 年)。 (2)西醫診斷標準:參照 2010 年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制定的中 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 2010。2疾病分期(1)急性期:發病 2 周以內。 (2)恢復期:發病 2 周至 6 個月。 (3)后遺癥期:發病 6 個月以上。 3病類診斷(1)中經絡:中風病無意識障礙者。 (2)中臟腑:中風病有意識障礙者。 4證候診斷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重點專科協作組中風病(腦梗死)急性期診療 方案”。中風病(腦梗死)急性期臨床常見證候: 痰蒙清竅證 痰熱內閉證元氣敗脫證 風火上擾證 風痰阻絡證 痰熱

4、腑實證 陰虛風動證 氣虛血瘀證 4 (三)治療方案的選擇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重點專科協作組中風病(腦梗死)急性期診療 方案”、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ZYYXH/T22-2008)。1診斷明確,第一診斷為中風病(腦梗死)。 2患者適合并接受中醫治療。 (四)標準住院日為21 天。 (五)進入路徑標準1第一診斷必須符合中風病(TCD 編碼:BNG080)和腦梗死(ICD-10 編碼:I63) 的患者。2病期屬于急性期。3患者同時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間不需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 床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本路徑。4由腦腫瘤、腦外傷、血液病等引起的腦梗死患者可不進入

5、本路徑(六)中醫證候學觀察 四診合參,收集該病種不同證候的主癥、次癥、舌、脈特點。注意證候的動態變化。 (七)入院檢查項目 1必需的檢查項目(1)血常規+血型、尿常規、便常規+潛血。 (2)肝功能、腎功能、血脂、血糖、電解質。 (3)凝血功能檢查。 (4)血壓、心電圖。 (5)胸部 X 線透視或胸部 X 線片。 (6)經顱多普勒超聲(TCD )(必要時選擇加做顱外段)。 (7)血管功能評價(頸動脈 B 超)。 (8)頭顱影像學檢查(CT 或 MRI )。 2可選擇的檢查項目:根據病情需要而定,如頭顱 MRA 、DSA 或 CTA 、C 反應蛋白、 超聲心動、高同型半胱氨酸、D-2 聚體、24

6、小時動態血壓監測、心理測評及智能測評、 雙下肢血管 B 超等。(八)治療方法1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或中成藥(1)中臟腑:醒神開竅為主,按照陽閉、陰閉分證論治,及時扶正固脫。 5 (2)中經絡:以活血通絡為主,辨證予以平肝、清熱、化痰、通腑、益氣、養陰 等法。2辨證選擇靜脈滴注中藥注射液。3針灸治療:生命體征平穩后可盡早應用針灸治療,可根據不同分期選用不同的 治療方法。4推拿治療:根據不同分期選用不同的治療方法。 5中藥熏洗療法:根據病情需要選擇。6其他療法:根據病情需要選擇香療、蠟療等。7內科基礎治療:主要包括呼吸功能維持與并發癥的預防和治療、血壓血糖的調 整、顱內高壓和腦水腫、合并感染及發熱

7、的處理原則與方法等。可參照 2010 年中華醫 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制定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 2010。 8康復訓練:病情平穩后盡早進行康復訓練。9護理:辨證施護。 (九)出院標準1病情穩定,主要癥狀有所改善。 2病程進入恢復期。3沒有需要住院治療的并發癥。4初步形成具有中醫特色的個體化的康復方案和二級預防方案。 (十)有無變異及原因分析1病情加重,需要延長住院時間,增加住院費用。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內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統疾病者,住院期間病情加重,需要 特殊處理,導致住院時間延長、費用增加。3治療過程中發生了病情變化,出現嚴重并發癥時,退出本路徑。 4. 因患者及其家屬意愿而影

8、響本路徑的執行時,退出本路徑。 6 二、中風病(腦梗死)急性期中醫臨床路徑標準住院表單適用對象:第一診斷為中風病(腦梗死)(TCD 編碼:BNG080、ICD-10 編碼:I63) 疾病分期為急性期 患者姓名: 性別: 年齡: 門診號:住院號: 發病時間: 年 月 日 時 分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標準住院日21 天實際住院日:天 7 8 9 中風病(腦梗死)恢復期中醫臨床路徑路徑說明:本路徑適合于西醫診斷為腦梗死的恢復期患者。 一、中風病(腦梗死)恢復期中醫臨床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一)適用對象中醫診斷:第一診斷為中風病(TCD 編碼:BNG080)。 西醫診斷:第一診

9、斷為腦梗死(ICD-10 編碼:I63)。 (二)診斷依據1疾病診斷(1)中醫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科研協作組起草制訂的中 風病中醫診斷療效評定標準(試行,1995 年)。 (2)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制定的中國急 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 2010(2010 年)。2疾病分期(1)急性期:發病 2 周以內。 (2)恢復期:發病 2 周至 6 個月。 (3)后遺癥期:發病 6 個月以上。 3證候診斷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重點專科協作組中風病(腦梗死)恢復期診療 方案”。中風病(腦梗死)恢復期臨床常見證候:風火上擾證 痰瘀阻絡證 痰熱腑實證 陰虛

10、風動證 氣虛血瘀證(三)治療方案的選擇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重點專科協作組中風病(腦梗死)恢復期診療 方案”、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ZYYXH/T22-2008)。1診斷明確,第一診斷為中風病(腦梗死)。 2患者適合并接受中醫治療。 10 (四)標準住院日為28 天。 (五)進入路徑標準1第一診斷必須符合中風病(TCD 編碼:BNG080)和腦梗死(ICD-10 編碼:I63) 的患者。2疾病分期屬于恢復期。3患者同時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間不需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 床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本路徑。4由腦腫瘤、腦外傷、血液病等引起的腦梗死患者,不進入本路徑。

11、(六)中醫證候學觀察 四診合參,收集該病種不同證候的主癥、次癥、舌、脈特點。注意證候的動態變化。(七)入院檢查項目 1必需的檢查項目(1)血常規+血型、尿常規、便常規+潛血 (2)肝功能、腎功能、血脂、血糖、電解質 (3)凝血功能 (4)心電圖 (5)胸部透視或 X 線片 (6)經顱多普勒超聲 TCD (必要時選擇加做顱外段) (7)血管功能評價(頸動脈 B 超)2可選擇的檢查項目:根據病情需要而定,如頭顱影像學檢查(CT 、MRI 、MRA 、 DSA 或 CTA 等)、C 反應蛋白、超聲心動、高同型半胱氨酸、24 小時動態血壓監測、D-2 聚體、雙下肢血管 B 超等。(八)治療方案1辨證選

12、擇口服中藥湯劑、中成藥 以活血通絡為主,辨證予以平肝、清熱、化痰、通腑、益氣、養陰等法。(1)風火上擾證:清熱平肝,潛陽息風。 (2)痰瘀阻絡證:化痰通絡。 (3)痰熱腑實證:化痰通腑。 (4)陰虛風動證:滋陰息風。 (5)氣虛血瘀證:益氣活血。 2針灸治療3靜脈滴注中藥注射液:選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藥注射液靜脈滴注。 11 4中藥熏洗療法:根據病情需要選擇。5推拿治療:根據不同分期選用不同的治療方法。 6其他療法:根據病情需要,選擇香療、蠟療等。7內科基礎治療:主要包括呼吸功能維持與并發癥的預防和治療、血壓血糖的調 整、顱內高壓和腦水腫、合并感染及發熱的處理原則與方法等。可參照臨床診療指南

13、 神經病學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8康復訓練:進行規范的康復訓練。 9護理:辨證施護。 (九)出院標準1病情好轉,主要癥狀有所改善。 2沒有需要住院治療的并發癥。3形成具有中醫特色的個體化的二級預防方案。 (十)有無變異及原因分析1治療過程中發生了病情變化,或出現嚴重并發癥,導致住院時間延長,費用增 加,嚴重者可退出本路徑。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及其他系統疾病者,住院期間病情加重, 需要特殊處理,導致住院時間延長、費用增加。3因患者及其家屬意愿而影響本路徑的執行時,退出本路徑。4進入路徑的患者雖然經過急性期搶救已病情平穩,進入恢復期,但仍然存在意 識障礙者,病情較重

14、,會導致住院時間延長,費用增加。 12 二、中風病(腦梗死)恢復期中醫臨床路徑住院表單適用對象:第一診斷為中風病(腦梗死)(TCD 編碼:BNG080、ICD-10 編碼:I63) 疾病分期為恢復期 患者姓名: 性別: 年齡: 門診號:住院號: 發病時間: 年 月 日 時 分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標準住院日28 天實際住院日:天 13 14 癡呆(血管性癡呆)中醫臨床路徑路徑說明:本路徑適合于西醫診斷為血管性癡呆的患者。 一、癡呆(血管性癡呆)中醫臨床路徑標準門診流程 (一)適用對象中醫診斷:第一診斷為癡呆(TCD 編碼:BNX100)。 西醫診斷:第一診斷為血管性癡

15、呆(ICD-10 編碼:F01.901)。 (二)診斷依據1疾病診斷 參照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血管性癡呆診斷標準(草案)(2002 年)。2癡呆程度評定 參照臨床癡呆評定表(CDR )。 3病期診斷(1)平臺期:病情相對穩定,無明顯波動,多見于發病早期,基本證類為肝腎陰虛 證、脾腎陽虛證。(2)波動期:感冒、感染及情緒波動常為誘因,在近期內(數日至數周)出現癡呆 原有癥狀(核心或周邊癥狀)時有加重,與平臺期比病情明顯不穩定,呈波動狀態,基 本證類為肝腎陰虛證、脾腎陽虛證、痰瘀化熱、上擾清竅。(3)下滑期:癡呆癥狀明顯加重,呈急性下滑趨勢,也可見漸進緩慢持續下滑。 基本證類肝腎陰虛證、脾腎陽虛

16、證,以風火痰瘀標實所致諸證類為主。4證候診斷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重點專科協作組癡呆(血管性癡呆)診療方案”。 癡呆(血管性癡呆)臨床常見證候: 肝腎陰虛,痰瘀阻絡證 脾腎陽虛,痰瘀阻絡證 痰瘀化熱,上擾清竅證 腎精虧虛,髓海不足證 (三)治療方案的選擇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重點專科協作組癡呆(血管性癡呆)診療方案” 及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ZYYXH/T135-2008)。1診斷明確,第一診斷為癡呆(血管性癡呆)。 2患者適合并接受中醫治療。 15 (四)標準治療時間為6 個月。 (五)進入路徑標準 1 第一診斷必須符合癡呆(TCD 編碼為:BNX100)和血管

17、性癡呆(ICD-10 編碼 為:F01.901)的患者。2患者同時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療期間不需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床 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本路徑。3出現較重的精神行為癥狀者,不進入本路徑。(六)中醫證候學觀察 四診合參,收集該病種不同證候的主癥、次癥、舌、脈特點。注意證候的動態變化。 (七)門診檢查項目 1必需的檢查項目 (1)神經心理學檢查 (2)頭顱影像學檢查(CT 或 MRI ) (3)HIS 量表測評2可選擇的檢查項目:根據病情需要而定,如頭顱 TCD ,頸部血管超聲,相關基因 檢測,心臟超聲,動態心電圖,神經電生理檢查-腦電圖、事件相關電位(P300),血糖, 血脂,維

18、生素 B 12 水平,葉酸水平,甲狀腺功能,心電圖等。(八)治療方法1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中成藥(1)肝腎陰虛,痰瘀阻絡證:補益肝腎,化痰通絡。 (2)脾腎陽虛,痰瘀阻絡證:健脾益腎,化痰通絡。 (3)痰瘀化熱,上擾清竅證:清熱化痰,通絡開竅。 (4)腎精虧虛,髓海不足證:補腎填精,益髓增智。 2針灸療法 3康復療法 4推拿療法(九)完成路徑標準1改善或延緩核心癥狀的發生、發展,減慢或阻止智能的減退,提高生活自理能 力。2減輕或消除周邊癥狀,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和生活質量。 (十)有無變異及原因分析1治療期間合并其他疾病需要治療時,退出本路徑。 2出現并發癥不能完成路徑時,退出本路徑。3由于患

19、者自身原因無法完成路徑時,退出本路徑。 16 二、癡呆(血管性癡呆)中醫臨床路徑門診表單適用對象:第一診斷為癡呆(血管性癡呆)(TCD 編碼:BNX100 ,ICD-10 編碼:F01.901) 患者姓名:性別: 年齡:門診號: 病程:進入路徑時間:年 月 日結束路徑時間: 年 月 日 標準治療時間6 個月實際治療時間: 17 眩暈中醫臨床路徑路徑說明:本路徑適合于以眩暈為主癥的患者。 一、眩暈中醫臨床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一)適用對象中醫診斷:第一診斷為眩暈(TCD 編碼:BNG070)。 (二)診斷依據 1疾病診斷(1)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的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 醫病證

20、部分(2008 年),及實用中醫內科學(王永炎、嚴世蕓主編,第二版,上海 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年)。(2)西醫診斷標準:參照眩暈(粟秀初,黃如訓主編,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 第二版,2008 年)。2證候診斷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重點專科協作組眩暈診療方案”。 眩暈臨床常見證候: 風痰上擾證 陰虛陽亢證 肝火上炎證 痰瘀阻竅證 氣血虧虛證 腎精不足證(三)治療方案的選擇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重點專科協作組眩暈診療方案”及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ZYYXH/T18-2008)。1診斷明確,第一診斷為眩暈。2患者適合并接受中醫治療。 (四)標準住院日為14 天。 (五

21、)進入路徑標準1第一診斷必須符合眩暈(TCD 編碼: BNG070)的患者。2患者同時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療期間不需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 18 床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本路徑。3由腫瘤、腦外傷、腦梗死、腦出血等引起的眩暈患者不進入本路徑。(六)中醫證候學觀察 四診合參,收集該病種不同證候的主癥、次癥、舌、脈特點。注意證候的動態變化。 (七)入院檢查項目 1必需的檢查項目(1)血常規、尿常規、便常規 (2)肝功能、腎功能 (3)心電圖(4)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TCD ) 2可選擇的檢查項目:根據病情需要而定,如頸椎X 線片、腦干聽覺誘發電位(BAEP )、 頸動脈血管超聲、頭顱影像學

22、檢查、前庭功能檢查等。(八)治療方法1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1)風痰上擾證:祛風化痰,健脾和胃。 (2)陰虛陽亢證:鎮肝息風,滋陰潛陽。 (3)肝火上炎證:平肝潛陽,清火息風。 (4)痰瘀阻竅證:活血化痰,通絡開竅。 (5)氣血虧虛證:補益氣血,健運脾胃。 (6)腎精不足證:補腎填精,充養腦髓。 2. 辨證選擇靜脈滴注中藥注射液。3針灸治療:急重期配合體針和耳穴治療。4其他療法:根據患者情況,可選用耳尖放血療法等。 5護理:辨證施護。 (九)出院標準1眩暈癥狀明顯改善,基本痊愈。2病情穩定,沒有需要住院治療的并發癥。 (十)有無變異及原因分析1病情加重,需要延長住院時間,增加住院費用。2合并有

23、心血管疾病、內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統疾病者,住院期間病情加重,需要 特殊處理,導致住院時間延長、費用增加。3治療過程中發生了病情變化,出現嚴重并發癥,退出本路徑。 4. 因患者及其家屬意愿而影響本路徑的執行,退出本路徑。 19 二、眩暈中醫臨床路徑標準住院表單適用對象:第一診斷為眩暈(TCD 編碼:BNG070) 患者姓名: 性別: 年齡: 門診號:住院號: 發病時間: 年 月 日 時 分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標準住院日14 天實際住院日:天 20 21 肝豆狀核變性中醫臨床路徑一、肝豆狀核變性中醫臨床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一)適用對象第一診斷為肝豆狀核變性(ICD-10

24、編碼:B83.0)。 (二)診斷依據1疾病診斷 參照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制定的肝豆狀核變性的診斷與治療指南(2008 年)。 2證候診斷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重點專科協作組肝豆狀核變性診療方案”。 肝豆狀核變性臨床常見證候: 濕熱內蘊證 痰瘀互結證 肝氣郁結證 肝腎陰虧證 脾腎陽虛證(三)治療方案的選擇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重點專科協作組肝豆狀核變性診療方案”。 1診斷明確,第一診斷為肝豆狀核變性。 2患者適合并接受中醫治療。 (四)標準住院日為35 天。 (五)進入路徑標準1第一診斷必須符合肝豆狀核變性(ICD-10 編碼:B83.0)的患者。2患者同時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

25、間不需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 床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本路徑。3已并發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征、嚴重扭轉痙攣、腹水感染、肝功能衰竭等患者 不進入本路徑。(六)中醫證候學觀察 四診合參,收集該病種不同證候的主癥、次癥、舌、脈特點。注意證候的動態變化。 (七)入院檢查項目 1必需的檢查項目(1)血常規、尿常規、便常規+潛血 22 (2)肝功能、腎功能、血糖、血脂、電解質 (3)凝血功能檢查 (4)心電圖 (5)胸部 X 線片(6)血清銅藍蛋白、血清銅氧化酶、血清銅、24 小時尿銅 (7)肝膽脾胰腎及腹水 B 超 (8)顱腦影像學檢查(CT 或 MR )2可選擇的檢查項目:根據病情需要而定,如

26、腹部 CT 、血清蛋白電泳、24 小時尿 鋅尿、系列蛋白、骨密度、食道吞鋇 X 線片、骨關節 X 線片、骨髓細胞學檢查等。(八)治療方法1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1)濕熱內蘊證:清熱化濕,通腑利尿。 (2)痰瘀互結證:祛痰化瘀,活血散結。 (3)肝氣郁結證:疏肝解郁,理氣暢中。 (4)肝腎陰虧證:滋補肝腎,育陰息風。 (5)脾腎陽虛證:溫補脾腎,化氣行水。2針灸治療:根據不同臨床分型及證候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3內科基礎治療:主要包括驅銅及阻止銅吸收的藥物;震顫、肌張力障礙、手足徐動 癥、舞蹈樣動作、精神障礙等對癥治療;肝臟損害的保肝治療以及腦損害的腦保護治療。參 照肝豆狀核變性的診斷與治療指南(

27、中華神經科雜志,2008 年)。4推拿治療:根據不同臨床分型及證候選擇不同的手法。5康復訓練:對言語、吞咽及肢體肌張力障礙、步態不穩等進行康復訓練。 6護理:辨證施護。 (九)出院標準1癥狀與體征改善,病情好轉 1 級以上者(參照改良 Goldstein 標準)(楊任民. 肝豆狀核變性. 第 1 版. 安徽科技出版社,1995)。2沒有需要住院治療的并發癥。 (十)有無變異及原因分析1病情加重,需要延長住院時間,增加住院費用。2有嚴重扭轉痙攣,或合并有嚴重肝硬化、脾功能亢進、貧血、腎臟疾病等其他 系統疾病者,住院期間病情加重,需要特殊處理,導致住院時間延長、費用增加。3治療過程中發生了病情變化

28、,出現嚴重并發癥時,退出本路徑。 4. 因患者及其家屬意愿而影響本路徑的執行時,退出本路徑。 23 二、肝豆狀核變性中醫臨床路徑住院表單適用對象:第一診斷為肝豆狀核變性(ICD-10 編碼:B83.0) 患者姓名: 性別:年齡: 門診號: 住院號: 發病時間:年 月住院日期: 年 月 日出院日期: 年 月 日標準住院日35 天實際住院日:天 24 25 頭痛(偏頭痛)中醫臨床路徑路徑說明:本路徑適合于西醫診斷為偏頭痛的患者。 一、頭痛(偏頭痛)中醫臨床路徑標準門診流程 (一)適用對象中醫診斷:第一診斷為頭痛(TCD 編碼:BNG060)或頭風病(TCD 編碼:BNG061)。 西醫診斷:第一診

29、斷為偏頭痛(ICD-10 編碼:G43)。 (二)診斷依據 1疾病診斷(1)中醫診斷標準:參照實用中醫內科學(王永炎、嚴世蕓主編,上海科技出 版社,2009 年)。 (2)西醫診斷標準:參照國際頭痛疾病分類第二版(ICHD )(HIS ,2004 年)。2疾病分期(1)發作期 (2)緩解期 3證候診斷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重點專科協作組頭痛(偏頭痛)診療方案”。 頭痛(偏頭痛)臨床常見證候: 肝陽上亢證 痰濁內阻證 瘀血阻絡證 氣血兩虛證 肝腎虧虛證(三)治療方案的選擇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重點專科協作組頭痛(偏頭痛)診療方案”及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ZYYXH/

30、T43-2008,ZYYXH/T128-2008)。 1診斷明確,第一診斷為頭痛(偏頭痛)。 2患者適合并接受中醫治療。 (四)標準治療時間為12 周。 (五)進入路徑標準 26 1第一診斷必須符合頭痛(TCD 編碼:BNG060)或頭風病(TCD 編碼:BNG061)和 偏頭痛(ICD-10 編碼:G43)的患者。2當患者同時具有其他疾病,但在門診治療期間不需特殊處理,或者其他疾病的 治療并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床路徑實施時,可以進入本路徑。(六)中醫證候學觀察 四診合參,收集該病種不同證候的主癥、次癥、舌、脈特點。注意證候的動態變化。(七)門診檢查項目 1必需的檢查項目(1)血常規、尿常規、便

31、常規(2)肝功能、腎功能、凝血功能檢查、血糖、血脂(3)心電圖 (4)胸部 X 線片2可選擇的檢查項目:根據病情需要而定,如顱腦 CT、MRI 檢查、腦脊液、腦電 圖、經顱多普勒彩色超聲(TCD )、血液流變學指標等。(八)治療方法1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中成藥 肝陽上亢證:平肝潛陽、熄風止痛。 痰濁內阻證:燥濕化痰、降逆止痛。 瘀血阻絡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氣血兩虛證:補氣養血、緩急止痛。 肝腎虧虛證:滋養肝腎、育陰潛陽。2偏頭痛發作期可酌情辨證選擇靜脈滴注中藥注射液,預防性治療一般不推薦選 用。3其他療法:可配合針灸或中藥外治法等。(1)針灸:可通過辨證取穴、耳針、頭針、灸法、穴位埋線

32、等方法治療。 (2)中藥外治法:塞鼻法、搐鼻法。 4內科基礎治療。 5健康宣教。(九)完成路徑標準 頭痛發作次數減少 50%以上 (十)有無變異及原因分析1若出現輔助檢查異常,需要明確異常原因,可能導致醫療費用增加。 27 2既往合并其他系統疾病,治療期間疾病發作或加重,需要治療,可導致醫療費 用增加,或退出本路徑。3治療過程中發生了病情變化,或出現嚴重并發癥,退出本路徑。 4因患者及其家屬意愿而影響本路徑的執行,退出本路徑。5偏頭痛發作期癥狀嚴重,符合偏頭痛住院路徑標準者,可轉入頭痛(偏頭痛) 中醫臨床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28 二、頭痛(偏頭痛)中醫臨床路徑門診表單適用對象:第一診斷為頭痛(

33、TCD 編碼:BNG060)或頭風病(TCD 編碼:BNG061)和偏頭痛(ICD-10 編碼:G43) 患者姓名: 性別: 年齡: 門診號: 本次發病時間: 年 月 日 時進入路徑時間: 年 月 日 時 結束路徑時間: 年 月 日 標準治療時間12 周實際治療時間:天 29 頭痛(偏頭痛)中醫臨床路徑路徑說明:本路徑適合于西醫診斷為偏頭痛的發作期患者。 一、頭痛(偏頭痛)中醫臨床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一)適用對象中醫診斷:第一診斷為頭痛(TCD 編碼:BNG060)或頭風病(TCD 編碼:BNG061)。 西醫診斷:第一診斷為偏頭痛(ICD-10 編碼:G43)。 (二)診斷依據 1疾病診斷(

34、1)中醫診斷標準:參照實用中醫內科學(王永炎、嚴世蕓主編,上海科技出 版社,2009 年)。 (2)西醫診斷標準:參照國際頭痛疾病分類第二版(ICHD )(HIS ,2004 年)。2疾病分期(1)發作期 (2)緩解期 3證候診斷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重點專科協作組頭痛(偏頭痛)診療方案”。 頭痛(偏頭痛)發作期臨床常見證候: 肝陽上亢證 痰濁內阻證 瘀血阻絡證 氣血兩虛證 肝腎虧虛證(三)治療方案的選擇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重點專科協作組頭痛(偏頭痛)診療方案”及 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ZYYXH/T43-2008,ZYYXH/T128-2008)。1診斷明確,第

35、一診斷為頭痛(偏頭痛)。 2患者適合并接受中醫治療。 (四)標準住院日為7 天 (五)進入路徑標準 30 1第一診斷必須符合頭痛(TCD 編碼:BNG060)或頭風病(TCD 編碼:BNG061)和 偏頭痛(ICD-10 編碼:G43)的患者。2患者為急性發作期,頭痛持續 24 小時不能緩解。3當患者同時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間不需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 臨床路徑實施時,可以進入本路徑。(六)中醫證候學觀察 四診合參,收集該病種不同證候的主癥、次癥、舌、脈特點。注意證候的動態變化。(七)入院檢查項目 1必需的檢查項目(1)血常規、尿常規、便常規(2)肝功能、腎功能、凝血功能檢查、血糖、

36、血脂 (3)心電圖 (4)胸部 X 線片2可選擇的檢查項目:根據病情需要而定,如顱腦 CT、MRI 檢查、腦脊液、腦電 圖、經顱多普勒彩色超聲(TCD )、血液流變學指標等。(八)治療方法1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中成藥 肝陽上亢證:平肝潛陽、熄風止痛。 痰濁內阻證:燥濕化痰、降逆止痛。 瘀血阻絡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氣血兩虛證:補氣養血、緩急止痛。 肝腎虧虛證:滋養肝腎、育陰潛陽。2辨證選擇靜脈滴注中藥注射液。3其他治法:可配合針灸或中藥外治法等。(1)針灸:可通過辨證取穴、耳針、頭針、灸法、穴位埋線等方法治療。 (2)中藥外治法:塞鼻法、搐鼻法。 4內科基礎治療5護理:辨證施護及健康宣教

37、。 (九)出院標準1頭痛緩解,伴隨癥狀消失。 2頭痛程度減輕一個等級以上。 (十)有無變異及原因分析 31 1若出現輔助檢查異常,需要明確異常原因,可導致住院治療時間延長和住院費 用增加。2既往合并其他系統疾病,住院期間疾病發作或加重,需要治療,可導致住院治 療時間延長和住院費用增加。3治療過程中發生了病情變化,出現嚴重并發癥,退出本路徑。 4因患者及其家屬意愿而影響本路徑的執行,退出本路徑。 32 二、頭痛(偏頭痛)中醫臨床路徑住院表單適用對象:第一診斷為頭痛(TCD 編碼:BNG060)或頭風病(TCD 編碼:BNG061)和偏頭痛(ICD-10 編碼:G43) 疾病分期為發作期 患者姓名

38、:性別: 年齡: 門診號: 住院號:本次發病時間:年 月 日 時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時 出院日期:年 月 日標準住院日7 天實際住院日:天 33 34 假性延髓麻痹中醫臨床路徑路徑說明:本路徑適合于西醫診斷為假性延髓麻痹,適宜針刺治療的患者。 一、假性延髓麻痹中醫臨床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一)適用對象第一診斷為假性延髓麻痹。 (二)診斷依據診斷標準:參照神經病學(王維治主編,第五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 年)。 (三)治療方案的選擇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重點專科協作組假性延髓麻痹診療方案”。 1診斷明確,第一診斷為假性延髓麻痹。 2患者適合并接受中醫針刺治療。 (四)標準住院日為

39、21 天。 (五)進入路徑標準1第一診斷必須符合假性延髓麻痹的患者。2患者同時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間不需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 床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本路徑。3由其他原因引起的延髓麻痹患者不進入本路徑。(六)中醫證候學觀察 四診合參,收集該病種不同證候的主癥、次癥、舌、脈特點,注意證候的動態變化。(七)入院檢查項目 1必需的檢查項目(1)血常規、尿常規、便常規 (2)肝功能、腎功能、電解質 (3)心電圖(4)頭顱影像學檢查(CT 或 MRI )2可選擇的檢查項目:根據病情需要而定,如胸部透視或 X 線片、痰細菌培養、 頭顱 MRA 、DSA 或 CTA 等。(八)治療方法1原發

40、病的治療。2針刺治療:生命體征平穩后可盡早應用針刺治療,可選用不同的治療方法,以 35 頸項部針刺治療為主。3康復訓練:吞咽功能訓練、語言訓練。4內科基礎治療:主要包括呼吸功能維持與并發癥的預防和治療、血壓血糖的調 整、顱內高壓和腦水腫、合并感染及發熱的處理等。5護理:辨證施護。 (九)出院標準1按照療效評定標準,顯效或/和痊愈者。 2沒有需要住院治療的并發癥。 (十)有無變異及原因分析1病情加重,需要延長住院時間,增加住院費用。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內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統疾病者,住院期間病情加重,需要 特殊處理,導致住院時間延長、費用增加。3治療過程中發生了病情變化,出現嚴重并發癥時,退出本路徑

41、。 4. 因患者及其家屬意愿而影響本路徑的執行時,退出本路徑。 36 二、假性延髓麻痹中醫臨床路徑住院表單適用對象:第一診斷為:假性延髓麻痹 患者姓名: 性別: 年齡: 門診號:住院號: 發病時間:年 月 日 時 分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標準住院日21 天實際住院日:天腦病科中醫臨床路徑 37 腦病科中醫臨床路徑 38 急診科中醫臨床路徑 39 目 錄外感發熱(上呼吸道感染)臨床路徑41急診科中醫臨床路徑 40 急診科中醫臨床路徑 41 外感發熱(上呼吸道感染)中醫臨床路徑路徑說明:本路徑適合于西醫診斷為上呼吸道感染或流行性感冒的患者。 一、外感發熱(上呼吸道感染)中醫臨床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一)適用對象中醫診斷:第一診斷為外感發熱(TCD 編碼為: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